論近代日本學界之荀子名學研究 -...

13
東亞漢學研究 18 論近代日本學界之荀子名學研究 ── 一種初步考察 李哲賢 一、前言 先秦乃中國古代名學思想開始發展和建立之時期。春秋戰國之際乃中 國歷史上罕有之變局。其時,無論在政治、社會、經濟抑或思想、價值觀 念等方面,皆產生巨大之變動。由於社會之變革,許多事物之內容雖發生 變化,卻仍沿用舊有之名稱。而新事物亦不斷產生,形成許多新概念,需 要制定新名以因應之。然而,由於時間過於短促及事物之變動太快,使得 與新實相應之新名,未能及時加以制定,如此,舊名與新實之間即出現一 種相離或相怨之現象。 1 可知,由於社會之轉型,原有名實關係之紐帶因而 剝離,以致新實與舊名無法相符,從而,形成名實相離或相亂之現象。 此種名實相怨之現象,對於社會之安定和國家之平治殊為不利,蓋「名 實當則治;不當則亂。」 2 因之,欲解決此一難題,唯有重新釐定名實關係, 使名實相符。孔子首先面對此一難題,並思有以解決之。由此,孔子提出 正名思想,企圖藉由名所象徵之實,而使名得其正。易言之,名與實相符, 即名得其正;名與實不符,則名不得其正。 3 孔子提出正名思想後,先秦各 家似乎多受其影響,而成為各家共通之思想。如,道家、墨家、名家、法 家及雜家等皆有正名思想。此外,《荀子》與《呂氏春秋》皆有〈正名〉 篇。可知,各家皆極重視正名思想。 1 參見林銘鈞、曾祥雲:《名辯學新探》(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3-42 《管子‧九守》。 3 參見徐復觀:《公孫龍子講疏》(台北:學生書局,1979 年),頁 5

Upload: others

Post on 14-Jan-2020

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論近代日本學界之荀子名學研究 - FC2sinologicalresearch.web.fc2.com/paper/no2/papers/3.pdf · 論近代日本學界之荀子名學研究 19 由上可知,先秦名學之形成乃由於春秋戰國時期之大變局。蓋社會之

東亞漢學研究

18

論近代日本學界之荀子名學研究

── 一種初步考察

李哲賢

一、前言

先秦乃中國古代名學思想開始發展和建立之時期。春秋戰國之際乃中

國歷史上罕有之變局。其時,無論在政治、社會、經濟抑或思想、價值觀

念等方面,皆產生巨大之變動。由於社會之變革,許多事物之內容雖發生

變化,卻仍沿用舊有之名稱。而新事物亦不斷產生,形成許多新概念,需

要制定新名以因應之。然而,由於時間過於短促及事物之變動太快,使得

與新實相應之新名,未能及時加以制定,如此,舊名與新實之間即出現一

種相離或相怨之現象。1可知,由於社會之轉型,原有名實關係之紐帶因而

剝離,以致新實與舊名無法相符,從而,形成名實相離或相亂之現象。

此種名實相怨之現象,對於社會之安定和國家之平治殊為不利,蓋「名

實當則治;不當則亂。」2因之,欲解決此一難題,唯有重新釐定名實關係,

使名實相符。孔子首先面對此一難題,並思有以解決之。由此,孔子提出

正名思想,企圖藉由名所象徵之實,而使名得其正。易言之,名與實相符,

即名得其正;名與實不符,則名不得其正。3孔子提出正名思想後,先秦各

家似乎多受其影響,而成為各家共通之思想。如,道家、墨家、名家、法

家及雜家等皆有正名思想。此外,《荀子》與《呂氏春秋》皆有〈正名〉

篇。可知,各家皆極重視正名思想。

1 參見林銘鈞、曾祥雲:《名辯學新探》(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年),頁 3-4。 2《管子‧九守》。 3 參見徐復觀:《公孫龍子講疏》(台北:學生書局,1979年),頁 5。

Page 2: 論近代日本學界之荀子名學研究 - FC2sinologicalresearch.web.fc2.com/paper/no2/papers/3.pdf · 論近代日本學界之荀子名學研究 19 由上可知,先秦名學之形成乃由於春秋戰國時期之大變局。蓋社會之

論近代日本學界之荀子名學研究

19

由上可知,先秦名學之形成乃由於春秋戰國時期之大變局。蓋社會之

變動導致名實相亂之嚴重局面,各家目睹名實相怨之現象乃進而探討名實

關係之問題,由此而有正名思想之出現。然而,先秦名學之蓬勃發展,並

進而形成一種思潮,則是由於先秦諸子之崛起,而後蔚為百家爭鳴所致。

在先秦名學思潮中,諸子皆對名實關係提出其論點,以解決名實相怨

之問題。而墨辯及名家雖善於究名實,重論辯,對於先秦名學之發展有所

貢獻,然而,其中確有詭論之傾向,如此,反而使得名實更為混亂。此誠

如荀子所言:「今聖王沒,名守慢,奇辭起,名實亂,是非之形不明,則

雖守法之吏,誦數之儒,亦皆亂也。」1荀子有鑒於當時名實相亂,是非不

明之情形極為嚴重,乃提出其正名思想或名學之主張,期能「正道而辨奸,

邪說不能亂,百家無所竄。」2

依此,荀子提出其正名學說,主要在於批判諸子,並解決當時名實相

怨之問題。然而,荀子正名之真正目的則在於達成平治之要求。故荀子曰:

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實辨,道行而志通,則慎率民而一焉。故析辭

擅作名,以亂正名,使民疑惑,人多辨訟,則謂之大奸,其罪猶為符

節、度量之罪也。故其民莫敢託為奇辭以亂正名,故其民愨,愨則易

使,易使則公。其民莫敢託為奇辭以亂正名,故壹於道法,而謹於循

令矣。如是,則其跡長矣。跡長功成,治之極也,是謹於守名約之功

也。3

可知,荀子之正名具有極為明確之政治目的。之所以如此,係因其名學乃

承繼孔子之正名思想而來,而孔子之正名,則完全指向一種倫理政治之目

的。依此,荀子目睹名實相亂之現象足以危害社會之安定及國家之平治,

思有以解決此一難題,而提出其名學主張。而荀子之名學除繼承孔子之正

名主義外,則是在於批判名家和墨辯之詭論,且因而使其名學具有強烈之

倫理政治意味和邏輯本色。

依此,在先秦時期,除了名家和墨家之外,在名學研究方面,其成就

最大的當屬荀子。荀子對於先秦名學之主要貢獻是進一步批判和發展名家

和墨辯之名學思想,使儒家之正名學說更加嚴謹,且更充分地繼承並發展

孔子之正名思想。而荀子之所以重視名學,主要是因為戰國時期,名辯之

訴求乃推行政治主張之必要手段,再加上荀子個人之理性態度和重智精神

1 《荀子‧正名》。 2同前註。 3 《荀子‧正名》。

Page 3: 論近代日本學界之荀子名學研究 - FC2sinologicalresearch.web.fc2.com/paper/no2/papers/3.pdf · 論近代日本學界之荀子名學研究 19 由上可知,先秦名學之形成乃由於春秋戰國時期之大變局。蓋社會之

東亞漢學研究

20

之傾向,因而,成就了荀子獨特之名學思想,且亦造就荀子成為先秦儒家

中最具邏輯心靈及最重視辯說之名學大家。

歷來有關荀子之研究,多著重其心、性、天、禮、或倫理道德學說之

闡述,而較疏於其名學之研究。近年來,由於大陸學界積極挖掘中國古代

之邏輯思想,以免西方邏輯專美於前,於是,有關中國邏輯史或邏輯思想

之論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此等有關中國邏輯論著之研究對象,主要是

先秦時期討論名實辯說之篇章,尤其是名家之公孫龍、墨辯和荀子等之名

學。此外,由於一些國外學者(美國、日本等)之參與,使得中國邏輯之研

究,尤其是關於荀子名學之研究,如今已成一較為普遍之現象。

日本近代自明治維新(1868 年)以降,有關荀子之研究,可追溯到細川

潤次郎(1834-1923)於 1882 年所發表之荀子研究專文1,其後,到二次世界

大戰結束(1945 年)之六十多年之間,有關荀子研究之論文多達五十餘篇,

可見,在二戰之前,日本學界有關荀子之研究。頗為蓬勃。2

至於有關荀子名學之研究,則可追溯到瀧川龜太郎(1865-1946)之〈荀

子ヲ論ス〉(1889 年)一文,瀧川在本文中已提及《荀子》中有邏輯思想之

事實。3然而,直到蟹江義丸(1872-1904)始真正注意到荀子之邏輯思想,並

進行簡短之論述。4至於日本有關中國古代論理學之正式研究,蓋始自 1898

年桑木嚴翼所發表之〈荀子の論理說〉一文。5此後,日本學界對於中國古

代邏輯之研究,尤其是荀子之名學研究予以高度關注,並進行較為深入之

探討。

日本學者在研究中國古代邏輯,尤其是荀子之名學時常採用比較研究

法,將西方邏輯與名學加以比較,從而指出其異同,探討名學之本質和特

色。在研究過程中,除了運用西方傳統形式邏輯(traditional logic ; formal

logic)之觀點和方法外,亦常採用符號學(semiotics)之理論和方法來探討相

關問題。6底下僅就日本學界有關荀子名學研究之看法,分述如下:

1細川潤次郎:〈洋人性ヲ論スル荀子ニ似タルユトヲ論ス〉,《東京學士會院雜誌》編 4(1882年),頁 81-86。 2佐藤將之:〈漢學與哲學之邂逅:明治時期日本學者之《荀子》研究〉,《漢學研究集刊》第 3期(荀子研究專號)(2006年 12月),頁 155。 3同前註,頁 175,注 41。 4佐藤將之:〈漢學與哲學之邂逅:明治時期日本學者之《荀子》研究〉,頁 175,注 41。蟹江之論文為〈荀子の學を論ず〉,《太陽》卷 3號 8(1897年),頁 1989-1994。 5加地伸行:〈荀子論理學之本質〉,收入辛冠潔等編《日本學者論中國哲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頁 154。 6 參見孫中原:〈日本學者論中國古代邏輯〉,收入中國邏輯與語言函授大學科學研究室編:《邏輯語言寫作論叢》第一輯(南開大學出版,1984年 12月),頁 135。

Page 4: 論近代日本學界之荀子名學研究 - FC2sinologicalresearch.web.fc2.com/paper/no2/papers/3.pdf · 論近代日本學界之荀子名學研究 19 由上可知,先秦名學之形成乃由於春秋戰國時期之大變局。蓋社會之

論近代日本學界之荀子名學研究

21

(一)末木剛博在論述荀子之正名思想時,指出荀子乃中國古代邏輯

思想之集大成者。荀子將名之結合視為思維之本質。因之,將名之正確結

合視之為對事物之正確思考,此是一種唯名論之思維方式。此外,荀子將

其邏輯學稱之為“正名”,可知,荀子是純粹從邏輯學之意義上來使用“正名”

一詞。亦即荀子之名學即是正名之邏輯學,是唯名論之邏輯學,而名即是

概念,因之,正名亦是概念之邏輯學。1

(二)大濱浩認為,荀子考察邏輯之規律和概念,如,「制名之樞要」,

其本身並非目的。而「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實辨,道行而志通,則慎率民

而一焉。」2即統一人民,才是目的。為了統一人民,至關重要之事,是必

須使「其民莫敢托為奇辭以亂正名」。於此,即需要邏輯。依此,邏輯成

為荀子統一人民之手段,而邏輯與正名思想、名實論相連結,亦屬當然之

事。既然名實論是以名稱和實體之關係為對象,正名思想是與政治、倫理

有關,則荀子之邏輯思想即與事物之具體情況密切聯繫,而尚未將其規律

抽象出來,此亦是可以理解。3

(三)加地伸行在論述荀子論理學之本質時,指出日本學者如,桑木

嚴翼(1874-1946)、遠藤隆吉(1874-1946)及狩野直喜(1868-1947)等皆以為中

國古代之名學即指傳統形式論理學或亞里斯多德論理學。4桑木等人並以傳

傳統形式論理學為絕對準則來檢證中國哲學史上之論理材料,而將不合於

此論理學準則者皆視為謬誤、詭辯。且依此標準,最適合者即是墨家論理

學與荀子論理學。加地則對桑木等之看法提出質疑,以為傳統形式論理學

僅有相對性,而不具絕對性,因之,以是否符合傳統形式論理學為準則,

並無多大意義。5

由此,加地對荀子論理學之探述重心乃轉向荀子哲學立場之考察,並

指出荀子之哲學立場乃是一唯實論或實在論之立場。6

此外,加地認為就形式論理學之發展而言,荀子依據墨家論理學,從

已由概念論發展為推理論之思想,又退回概念論,乃是一種倒退,是形式

論理學發展之反動。加地因而下一結論,以為妨礙論理學發展的;並非公

孫龍等詭辯論者,而是荀子。1

1 末木剛博著,孫中原譯:《東方合理思想》(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 年),頁 152-153。 2《荀子‧正名》。 3 孫中原:〈日本學者論中國古代邏輯〉,頁 146。 4 論理學一詞乃日人對西方邏輯(logic)此一詞語之譯名。 5 加地伸行:〈荀子論理學之本質〉,頁 157-158。 6 同前註,頁 167。

Page 5: 論近代日本學界之荀子名學研究 - FC2sinologicalresearch.web.fc2.com/paper/no2/papers/3.pdf · 論近代日本學界之荀子名學研究 19 由上可知,先秦名學之形成乃由於春秋戰國時期之大變局。蓋社會之

東亞漢學研究

22

其次,加地伸行指出,有人以為中國沒有邏輯學。要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需要確定邏輯學的意義。今日,邏輯學有廣狹二義。狹義的邏輯學,

即形式邏輯;廣義的邏輯學,是符號學。

現代的符號學可分為三個領域:

1.語義學(semantics),研究符號及其對象之間的關係,即語言意義之指

謂應用的理論。

2.語用學(pragmatics),研究符號及其解釋者之間的關係,即語言之實

際應用的理論。

3.語法學(syntactics),研究符號與符號之間的關係,即語言之邏輯結構

的理論。

傳統的形式邏輯和符號邏輯等,屬於語法學的領域。此是狹義的邏輯

學。而做為這種符號學的議論,即廣義邏輯學的議論,在春秋戰國時代,

可說是非常普遍。2

因此,關於「中國沒有邏輯學」之說法,如果是指廣義的邏輯學,即

符號學意義上的邏輯學,則此一論點是不正確的。若是指狹義的邏輯學,

即傳統形式邏輯(亞里斯多德系統的邏輯學),則在某種程度上是正確的。3

在中國古代,墨家(主要是後期墨家)曾經開創了研究形式邏輯即語法

學的流派,而荀子和公孫龍等人則顯然是沿著語義學的方向前進,並且在

這方面所取得的成果,還為以後的學者所繼承。因此,就傳統形式邏輯的

內容,即語法學的內容而言,不過是不十分成熟罷了。4

加地伸行認為,中國邏輯學是在語義學的方向上發展的。這可由整個

中國思想史加以證明。5

(四)大室幹雄於〈荀子的邏輯學功能:其結構、本質、以及機能〉

一文中指出,在荀子之思想體系中,邏輯學發揮之範圍相當有限,且荀子

之邏輯思維乃是為政治服務。依此,大室以為,荀子之邏輯思考之內涵有

二,一是形式邏輯,一是世界觀。前者是荀子討論制名之根據和正名之規

範;而後者則是支持邏輯思考之基本性格。此亦意味著,在荀子思想中,

1 同前註,頁 170。 2 孫中原:〈日本學者論中國古代邏輯〉,頁 135。 3 同前註,頁 136。 4 同前註,頁 135。 5孫中原:〈日本學者論中國古代邏輯〉,頁 137。

Page 6: 論近代日本學界之荀子名學研究 - FC2sinologicalresearch.web.fc2.com/paper/no2/papers/3.pdf · 論近代日本學界之荀子名學研究 19 由上可知,先秦名學之形成乃由於春秋戰國時期之大變局。蓋社會之

論近代日本學界之荀子名學研究

23

後者之政治目標較前者之邏輯思考本身之探討為重要。前者僅是在荀子之

政治主張中,為了增加說服力之手段而已。1

根據上述學者有關荀子名學之看法,吾人實看不出其所言之「中國邏

輯」或「邏輯」究是何義?易言之,荀子之名學思想究竟是否即等同於西

方之邏輯,學者則皆未予以明確之說明或證明。此即表示吾人對於荀子名

學在定性方面之研究仍有未明之處,且亟需予以釐清,否則,將有礙吾人

對於荀子名學思想之確切理解與把握。此外,由荀子名學本質之探究中所

衍生之問題有二,其一是荀子之哲學立場為何之問題;其二是荀子之名學

是否即是中國古代名學之倒退,或是名學發展之反動,亦即荀子之名學是

否妨礙中國古代名學之發展?凡此,皆急待釐清,否則,將影響吾人對於

荀子名學之正確評價及定位,茲分述如下:

二、荀子名學之本質

荀子之名學是否即等同於邏輯?欲解答此一問題,首先必須了解何謂

邏輯。當吾人論及「邏輯」一詞,並未對其加以特殊之規定或界定時,由

於語言文字係約定俗成,則所謂「邏輯」,顧名思義即是指西方古代希臘

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所創之傳統邏輯或形式邏輯而

言。根據 Copi 對邏輯所下之定義,邏輯乃是一門研究推論法則和方法之學

問。2邏輯既旨在探討抽象之推論法則,此即明言邏輯僅研究推論形式而不

求推論之內容。此所以目前之邏輯學又稱之為形式邏輯。所謂推論是由前

提推衍出結論之過程。任一推論之前提和結論皆是命題或判斷。易言之,

推論是由命題所組成。因之,欲研究有效之推論形式,則必先研究命題之

一般結構,或命題之邏輯形式,蓋僅研究命題之內容是無法獲得有效之推

論形式。3

試就荀子名學之內容加以考察,可以發現,荀子名學之核心乃是名或

概念之理論。荀子對於辭或命題之探討較為簡略,雖然,荀子對於命題作

過分析,且亦有合於有效推論形式之論述之實例,然而,荀子並未能抽象

1 參見佐藤將之:〈二十世紀日本荀子研究之回顧〉,《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 11期(2003年 12月),頁 62-63。

2 Irving M.Copi , Introduction to Logic (N.Y.:The Macmillan Company, 1972),p.3.Copi對邏輯所下之定義如下:“The study of logic is the study of the methods and principles used in distinguishing correct(valid) from incorrect (invalid) reasoning (inferences).”括弧內之文字係筆者所加,蓋邏輯主要是討論推論之有效性,故筆者作如上之修正,僅供參考。 3 劉福增:《語言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1年),頁 270。

Page 7: 論近代日本學界之荀子名學研究 - FC2sinologicalresearch.web.fc2.com/paper/no2/papers/3.pdf · 論近代日本學界之荀子名學研究 19 由上可知,先秦名學之形成乃由於春秋戰國時期之大變局。蓋社會之

東亞漢學研究

24

地提出有效之推論形式。1因之,根據邏輯學之定義,可知,荀子之名學並

不等同於邏輯。

在先秦時期,最富於邏輯思辯的,除了荀子之外,尚有名家之公孫龍

和墨辯。然而,墨辯和公孫龍之名學皆非邏輯學。蓋二者雖有合於有效推

論形式之許多論述或論辯之實例,唯二者皆未能有系統地研究命題之一般

結構和有效之推論形式。2

實者,在邏輯學產生之前,人們已然做過許多合乎邏輯之論述和思辯。

此種自然之邏輯概念和能力所表現出之論述和思維形態,僅是邏輯之運

用,而非即是邏輯學本身。3蓋研究有效之推論形式和運用正確之推論,雖

皆與推理活動有關,然而,二者卻是完全不同之兩回事。運用邏輯推論是

第一序(first-order)之推理活動;而邏輯之本務是以推論形式作為研究對

象,乃第二序之工作(second-order)之活動。任一思想皆可表現出運用了

正確之推論,然而,此並非意味著此種思想已對正確或有效之推論進行研

究。研究有效之推論形式乃是邏輯之本務,此亦邏輯學之所以有別於其他

學問之本質所在。4依此,先秦名學,包括荀子、公孫龍及墨辯之名學,其

內涵雖有種種合於有效推論形式之實例,然而,其名學僅能稱之為「運用

邏輯」,而並非邏輯學本身。

此外,就名學與邏輯學之性格而論,二者亦不相同。徐復觀曾就二者

之性格,作出極為精闢之分判:

自從嚴復以「名學」一詞作為西方邏輯的譯名以後,便容易引起許多

的附會。實則兩者的性格,並不相同。邏輯是要抽掉經驗的具體事實,

以發現純思維的推理形式。而我國名學則是要扣緊經驗的具體事實,

或扣緊意指的價值要求,以求人的言行一致。邏輯所追求的是思維的

世界;而名學所追求的是行為的世界。兩者在起步的地方有其關連,

例如語言表達的正確,及在經驗事實的認定中,必須有若干推理的作

用。但發展下去,便各人走各人的路了。5

徐氏以為,中國古代之名學與西方之邏輯,二者之性格不同,蓋邏輯是要

抽掉經驗事實,以發現純思維之推論形式。而中國之名學則是根據經驗事

1 參見李哲賢:《荀子之名學析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第三章和第四章。 2 劉福增:《語言哲學》,頁 270-271。 3 同前註,頁 271。 4 葉錦明:〈中國邏輯研究的範圍和方法〉,收入《邏輯思想與語言哲學》(台北:學生書局,

1997年),頁 113。 5 徐復觀:《公孫龍子講疏》(台北:學生書局,1979年),頁 7。

Page 8: 論近代日本學界之荀子名學研究 - FC2sinologicalresearch.web.fc2.com/paper/no2/papers/3.pdf · 論近代日本學界之荀子名學研究 19 由上可知,先秦名學之形成乃由於春秋戰國時期之大變局。蓋社會之

論近代日本學界之荀子名學研究

25

實或基於價值之要求,以追求行為之實踐或解決現實之倫理政治問題。徐

氏所論,甚為有見,此由中國古代最富於邏輯思辯之名家代表公孫龍、墨

辯及荀子之名學思想中可加以印證。茲略述如下:

公孫龍雖善於析理,長於論辯,然而,公孫龍之正名實旨在冀求

時君能將之用於治理國事上,故公孫龍曰:

至矣哉!古之明王,審其名實,慎其所謂。至矣哉!古之明王。1

所謂「審其名實,慎其所謂」即正名之意,乃〈名實〉篇通篇主旨之所在,

亦公孫龍造作此論之主要理由。而公孫龍亦以能正名實為古之明王。

此外,在〈跡府〉篇中亦敘述公孫龍之所以提倡〈白馬論〉之原因在

於「疾名實之散亂」,而目的則在於「欲推是辯,以正名實,而化育天下

焉。」易言之,公孫龍學說之目的在於正名實,並欲以名辯之道理來化育

天下。此亦〈跡府〉篇之主旨所在。可知,公孫龍雖以名辯著稱,然而,

其名學之目的,並非全然在於純粹之思辯,而是欲將名辯思想運用於施政

上,並以之化導天下之人。亦即公孫龍之名學思想所追求的亦是行為之世

界,而非思維之世界。

而墨辯中雖極富於講求邏輯之思想形態,其論辯之範圍除了知識及邏

輯方面,亦涉及倫理政治方面。墨辯論述辯說之目的如下:

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明同異之處,察名實之理,

處利害,決嫌疑。2

「明是非」、「明同異」乃知識、邏輯方面之功能,而其餘四項則是論辯

倫理政治方面之問題。可知,在先秦名學中,墨辯雖然最富於邏輯思辯,

然而,其目的並不在於講求純粹之邏輯思辯,而在於解決經世倫理之問題。

至於荀子之名學實極為明確地繼承並發展孔子正名之所以正政之正名

主義,亦即以倫理政治之要求為其正名之主要目的。其名實之辯雖具有邏

輯意義,然而,荀子之主要目的並不在於建構一邏輯學之體系,而是為了

倫理政治目的之正名,此誠如大濱浩和大室幹雄之所言。此外,加地伸行

指出,荀子之名學係在語義學之方向發展,可知,荀子之名學並非等同於

西方之邏輯。

1《公孫龍子‧名實論》。 2《墨辯‧小取》。

Page 9: 論近代日本學界之荀子名學研究 - FC2sinologicalresearch.web.fc2.com/paper/no2/papers/3.pdf · 論近代日本學界之荀子名學研究 19 由上可知,先秦名學之形成乃由於春秋戰國時期之大變局。蓋社會之

東亞漢學研究

26

綜言之,根據吾人對於中國古代名學之定性分析及對西方邏輯學之理

解可知,中國之名學與西方之邏輯,二者之性格並不相同,易言之,名學

在本質上並不等同於邏輯學。

三、荀子之哲學立場

就荀子名學之哲學立場而言,學者之意見亦頗為紛歧。末木剛博指出,

荀子之正名思想是一種唯名論(nominalism)之思維方式,其名學係唯名論之

邏輯學。而加地伸行則以為,荀子之哲學立場乃是一種實在論(realism)之

立場。所謂唯名論是指只承認有共名,而否認有所謂共相之真實存在之說;

而實在論則是主張由共名及概念之存在,以推論共相亦為真實存在之說。1

茲分述如下:

在先秦名學中,荀子正名學說最重要之成就與貢獻是有關名之理論或

概念論(theory of concept)。依西方邏輯而言,尤其是在概念論中,是極

為強調一概念或名之「內涵」和「外延」之區別。所謂「內涵」是指概念

所指涉之本質;所謂「外延」是指概念所指涉之事物之範圍。一般而言,

邏輯中之概念論得以成立之關鍵在於能區別一概念之「內涵」和「外延」。

荀子已能清楚意識到一概念之「內涵」和「外延」之區別。此由荀子對於

人之「內涵」與「外延」之明確說明可知。荀子曾明白指出人之「內涵」

如下:

人之所以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飢而欲食,寒而欲煖,

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

桀之所同也。然則,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

辨也。今夫狌狌形相亦二足而無毛也,然而,君子啜其羹,食其胾。

故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獸有

父子,而無父子之親,有牝牡而無男女之別。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

大於分,分莫大於禮,禮莫大於聖王。2

依此,「人之所以為人者」即人之本質。所謂「人之本質」是指僅有人始

具有而非人者則不會具有之特性。荀子指出人之本質並非「二足而無毛」,

而是「有辨」。「辨」即「辨別」,是理性之知。可知,荀子以為人與禽

獸之區別是人具有理性之知。依此,人之概念或內涵即是理性之動物。至

1 參見唐君毅:《哲學概論》上冊,(台北:學生書局,1975年),頁 336。共名是指特殊個體事物之共同名稱;而共相則是特殊個體事物之共同性質。

2《荀子‧非相》。

Page 10: 論近代日本學界之荀子名學研究 - FC2sinologicalresearch.web.fc2.com/paper/no2/papers/3.pdf · 論近代日本學界之荀子名學研究 19 由上可知,先秦名學之形成乃由於春秋戰國時期之大變局。蓋社會之

論近代日本學界之荀子名學研究

27

於人之「外延」則是指具有人之本質之概念,如,孔子、荀子,或聖人、

君子、小人、君、臣、庶人等。

由上可知,荀子已能明白區分概念之內涵和外延,由此而有概念論之

建立。

在概念論中,定義論乃是其中之一最基本之構成要素。先秦學者多是

透過名與實之關係來論定義問題。荀子在定義論方面承認「本質定義」或

「真實之定義」之存在。如,荀子對人所作之定義即是採取「本質定義」。

荀子指出「有辨」即有辨別能力或理性是人之種差或本質。且荀子是由無

生物、植物、動物之層層區別中,來顯示出人之所以為人之本質。故荀子

曰:

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

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1

荀子指出「有義」即「有辨」之種差即是人之本質。荀子以為人與動物之

差別在於「有義」或「有辨」,而以此種差對人所下之定義即是人之本質

定義。一般而言,唯名論者僅承認「名目性定義」(nominal definition)之

存在,亦即名或概念只是用來區別某一物和他物之標記而已。2並且反對有

所謂「真實之定義」(real definition)或「本質定義」(definition by essence)

之存在。所謂「本質定義」是指名或概念在於反映事物之本質。然而,透

過上述分析,可明,荀子在定義論方面卻承認「本質定義」之存在,由此

可知,荀子並非是一唯名論者。

至於加地伸行則主張荀子之哲學立場是唯實論或實在論。根據加地之

看法,唯名論之立場是認為對象物「實」先於符號「名」;反之,實在論

之立場則是主張「名」先於「實」。加地依據荀子〈正名〉篇中之下列兩

段文字:

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實辨。

知者為之分別制名以指實。

指出荀子明確認為「名」居於優先之地位,由此而主張荀子之哲學立場為

實在論。

1《荀子‧王制》。 2 “Nominal definitions……contain only marks for the distinguishing a thing from others.”參見 M.D.

Wilson ,Leibniz’ Doctrine of Necessary Truth(N.Y. & London :Garland Publishing, 1990),p.117.

Page 11: 論近代日本學界之荀子名學研究 - FC2sinologicalresearch.web.fc2.com/paper/no2/papers/3.pdf · 論近代日本學界之荀子名學研究 19 由上可知,先秦名學之形成乃由於春秋戰國時期之大變局。蓋社會之

東亞漢學研究

28

然而,加地之論點實有待商榷。蓋依據上述引文,荀子指出名是用來

指稱實,是代表客觀事物。名既是實之反映,是由實所決定。因之,制名

即須以實為依據,使名實相符。可知,荀子是主張「實」優先於「名」。

此外,荀子在「定義論」方面,肯定有所謂「真實之定義」或「本質定義」

之存在,亦即主張定義須反映所指對象之本質。依荀子而言,命名須顧及

所指對象之本質,因之,在制名之過程中,「實」是優先於「名」,易言

之,正名須以「實」或所指對象之本質作為判準。由此可知,荀子是主張

「實」優先於「名」,而非如加地所言之「名」優先於「實」。可知,加

地以荀子之哲學立場乃是實在論之主張,乃是一種誤解。

綜言之,對於荀子名學之哲學立場之探究。末木剛博主張荀子之哲學

立場是唯名論,而加地伸行則主張荀子是實在論之立場。實者,在中國哲

學中,幾無徹底之實在論與徹底之唯名論。即就荀子而言,荀子雖重類之

概念,類即共相,類名即共名,對類之意即概念。然而,荀子並不以共相

或類可離一類中之個體事物而存在。1可知,荀子並非是一實在論者,且誠

如前述之分析,荀子之哲學立場亦非唯名論。可知,末木剛博及加地伸行

有關荀子哲學立場之主張皆不能成立。

四、荀子名學之定位──表現名學之本色

荀子之名學發展並推進先秦之名學,建立其名學思想體系,其目的在

於體現孔子正名以正政之倫理政治之理想。荀子之名學在先秦名學史上佔

有極其重要之地位與貢獻,學者多予以肯定。然而,荀子之名學雖有其特

色,卻亦有其局限性。荀子名學之特色在於繼承並發展孔子之正名思想,

以正名為中心,因而,其名學中參雜有儒家之倫理政治思想,此是荀子名

學之特色,然而,學者指出,此亦其局限所在。根據上述學者之看法,荀

子之名學混淆邏輯和倫理政治之界限,妨礙其對邏輯學之研究,以致未能

更自覺地從邏輯上去研究名、辭、辯說等思維形式,因而,造成其邏輯研

究之限制。在墨辯邏輯已有之輝煌成就上,荀子未能在墨辯研究之基礎上,

將邏輯研究向前推進。因而,僅滿足於概念論之研究,未能深入探討判斷、

推論之具體形式和規律,在先秦名學研究上有其限制。此種局限性乃是中

國古代邏輯學說發端於孔子之正名思想和荀子本人之政治實用主義之傾向

所造成。

1 參見唐君毅:《哲學概論》,上冊,頁 336-337。

Page 12: 論近代日本學界之荀子名學研究 - FC2sinologicalresearch.web.fc2.com/paper/no2/papers/3.pdf · 論近代日本學界之荀子名學研究 19 由上可知,先秦名學之形成乃由於春秋戰國時期之大變局。蓋社會之

論近代日本學界之荀子名學研究

29

此外,加地伸行更明白指出,墨家論理學已由概念論發展為推理論之

思想,而荀子在墨家論理學之研究基礎上,卻又退回概念論,此是一種倒

退,是形式論理學之反動。加地甚至認為荀子妨礙中國古代論理學之發展。

根據以上論述,可知,學者是以西方邏輯學作為判準來評斷荀子之名

學。之所以如此,乃是因為上述學者將荀子之名學等同於邏輯學。一般而

言,邏輯學係以研究推論形式為核心。而概念和判斷則是因應推論研究而

展開。

就墨辯而言,其中已有大量關於推理論證之研究。而就荀子而言,其

名學之核心是名之理論或概念論。由於荀子之名學確是詳於概念論,而略

於判斷和推論之理論,故學者以為荀子僅滿足於概念論之研究,而未能深

入探討判斷和推論之具體形式和規律,在先秦名學研究上有其限制。此種

限制即是荀子未能在墨辯研究之基礎上,將邏輯研究向前推進。具體言之,

此誠如加地伸行所言,荀子未能在墨辯已發展為推理論思想之基礎上,將

推理論之研究向前推進,反而,又回到概念論。因而,加地以為荀子之名

學是先秦邏輯發展之反動或障礙。

荀子名學之所以有此局限性,乃是因為荀子未能謹守邏輯學和倫理政

治思想之界限,且將二者加以混淆,甚而將邏輯研究從屬於倫理政治之下,

以致妨礙其對邏輯學之獨立研究。

然而,上述學者之論點,實有待商榷。蓋根據吾人之前對於中國古代

名學所作之定性分析及對西方邏輯學之理解,可知,名學在本質上並不等

同於邏輯學,二者之性格並不相同。因之,依據西方邏輯作為判準來評斷

荀子之名學,實不可行。其次,根據徐復觀之觀點,中國古代之名學與西

方之邏輯學,二者之性格不同。中國之名學是依據經驗事實或基於價值之

要求,以追求行為之實踐或解決現實之倫理政治問題。荀子之名學完全是

指向一種倫理政治目的。對荀子而言,倫理政治始終是有其優位,至於具

有邏輯意義之名實之辨,只不過是達成倫理政治目的之正名的工具或手段

而已,依此,荀子之名學正表現出中國名學之本色。

此外,就「名學」之意義而言,所謂名學是以「名」作為研究對象之

思想理論,故稱之為「名學」。而荀子名學之代表作稱之為〈正名〉篇,

此意謂著其研究之重點在於名之理論或概念論。故荀子之名學詳於概念

論,而略於判斷和推論之理論,依此,荀子之名學正符合名學之涵義。

Page 13: 論近代日本學界之荀子名學研究 - FC2sinologicalresearch.web.fc2.com/paper/no2/papers/3.pdf · 論近代日本學界之荀子名學研究 19 由上可知,先秦名學之形成乃由於春秋戰國時期之大變局。蓋社會之

東亞漢學研究

30

最後,學者指出荀子名學之限制在於未能將墨辯之推論研究向前推

進,因而,形成先秦邏輯發展之反動或障礙。然而,誠如吾人之前所作之

分析,荀子與墨辯之名學,二者雖多有合於有效推論形式之實例,然而,

二者皆未能抽象地提出有效之推論形式,因之,依此評斷荀子名學之局限,

似非的當。依西方邏輯學而言,墨辯與荀子有關推論方面之研究,並非邏

輯研究核心之三段論式或推論形式之研究,且名學並非邏輯學,因之,學

者評斷荀子名學之局限在於未能推進墨辯之推論研究,因而,形成先秦邏

輯發展之反動或障礙,則似非的當。

五、結論與未來研究之展望

以上論述乃荀子名學研究在日本之概況。由於篇幅所限,本文僅選擇

一些較具代表性之論著作一介紹。不過,從論述中,亦不難看出荀子名學

研究此一研究領域在日本之概略情形。根據以上論述,可以發現,此一研

究領域在質的方面,已呈現可喜之成績。雖然,在某些議題上,學者之觀

點頗為分歧,然而,多元觀點之呈現,對於荀子名學之把握,應有正面而

實質之助益。並且,由於日本學界人才輩出,再加上與中文學界之學術交

流日趨頻仍,在此一領域之研究,應會交出更為亮麗之成績單,此當是可

以預期的。

從上述已發表之論著看來,在近代日本學界,學者對荀子名學之研究

比較偏重其哲學立場之探討和順著〈正名〉篇作一般性之論述。至於對於

荀子名學之定性方面之研究則稍嫌不足。此外,荀子名學之旨趣既然是以

倫理政治之要求為依歸,甚而,荀子在論述其主張時,會作若干之推論,

然而,此種推論僅是邏輯法則之應用,而與嚴謹之邏輯推論並不相同。易

言之,荀子名學中所提出之論辯,本質上是倫理的,而非思辯的。因之,

未來有關荀子名學之研究,或宜著重於荀子之倫理學或道德知識論之探

究,此外,此後對於荀子名學之研究,宜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其內涵。其次,

根據荀子之名學理論來重建荀子書中之論證形式和結構,亦不失為研究荀

子哲學之另一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