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健康行為與憂鬱情緒之差異分析web.hk.edu.tw/~gas/main/download/journal/52/06.pdf ·...

12
.弘光學報52 期. 55 *通訊作者 青少年健康行為與憂鬱情緒之差異分析 張彩秀 弘光科技大學護理系副教授 收到日期:96.6.21 修訂日期:96.10.8 接受日期:96.10.15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一)了解青少年自覺憂鬱情緒的分布情形。(二)分析不同健康行為在自 覺憂鬱情緒之差異。研究採橫斷面調查法,於947-8月對桃園縣、新竹縣、苗栗縣、台中縣市、南 投縣市、彰化縣市與雲林縣高中職大專生以方便取樣得可分析樣本1,938人進行憂鬱與健康行為之問 卷調查,問卷經過專家效度、內部一致性信度檢測(Cronbach α=.90)。結果為:(一)30.5%青少年有憂鬱的情形。(二)每週沒有固定吃早餐甚至沒吃、每天三餐較不固定、較少攝取富含纖 維食物、很少選擇清淡不油膩食物、每週進食速食次數三次以上、每日睡眠不足7-8小時者、吸菸者 、有喝酒者憂鬱之比率明顯較高。由以上結果建議學校與家長都應加強學生健康飲食技巧、有效時 間管理技巧,避免睡眠不足,另外加強拒菸、拒酒與運動的習慣。 關鍵詞:憂鬱情緒、健康行為、睡眠、飲食

Upload: others

Post on 04-Sep-2019

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弘光學報52期.

55*通訊作者

青少年健康行為與憂鬱情緒之差異分析

張彩秀

弘光科技大學護理系副教授

收到日期:96.6.21 ��修訂日期:96.10.8 ��接受日期:96.10.15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一)了解青少年自覺憂鬱情緒的分布情形。(二)分析不同健康行為在自

覺憂鬱情緒之差異。研究採橫斷面調查法,於94年7-8月對桃園縣、新竹縣、苗栗縣、台中縣市、南

投縣市、彰化縣市與雲林縣高中職大專生以方便取樣得可分析樣本1,938人進行憂鬱與健康行為之問

卷調查,問卷經過專家效度、內部一致性信度檢測(Cronbach α=.90)。結果為:(一)30.5%的

青少年有憂鬱的情形。(二)每週沒有固定吃早餐甚至沒吃、每天三餐較不固定、較少攝取富含纖

維食物、很少選擇清淡不油膩食物、每週進食速食次數三次以上、每日睡眠不足7-8小時者、吸菸者

、有喝酒者憂鬱之比率明顯較高。由以上結果建議學校與家長都應加強學生健康飲食技巧、有效時

間管理技巧,避免睡眠不足,另外加強拒菸、拒酒與運動的習慣。

關鍵詞:憂鬱情緒、健康行為、睡眠、飲食

.青少年健康行為與憂鬱情緒之差異分析.

56

壹、前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 r l d H e a l t h Organization; WHO, 2003)的統計,全球約有1億2千萬人受到憂鬱症之影響,預估約有3%人口罹患憂鬱症,而其終身盛行率更高達15%,憂鬱症是導致人們失能的主要原因,更是全球

造成疾病負荷(以失能人年來計算)的第四因

素,預估在2020年甚至可能躍升為第二因素,與癌症、愛滋病並列為二十一世紀三大疾病。

憂鬱症是常見的一種心理障礙(Aalto-Setala, Marttunen, Tuulio-henriksson, Poikolainen, Lonnqvist, 2001),常出現的症狀包括情緒低落、對許多事會失去興趣、感到罪惡感、低價

值、有睡眠或進食的障礙、與低注意力,以上

問題可能變成慢性,造成青少年低學業成就、

自我照顧能力受限、失能而無法執行日常生活

功能,甚至嚴重導致自殺之發生(Fulkerson, Sherwood, Perry, Neumark-Sztainer, & Story, 2004; Smith, Blackwood, 2004)。

在學生的憂鬱盛行概況上,Brooks Harris, Thrall, Woods(2002)以Massachustts 青少年健康調查的二手資料分析2,224名9-12年級學生憂鬱情形,35%學生自報過去一個月有10天感覺到憂鬱/有壓力,Steptoe & Wardle(2001)調查歐洲18-30歲人之憂鬱情形,發現盛行率在23.5%-43.2%之間,而在台灣之調查則是介於21.8%-31.3%之間(董氏基金會,2002;楊等,2005),台灣調查所得結果雖不及Brooks等人,Steptoe & Wardle調查嚴重,但若以絕對值來看,某一疾病有二至三成的學生皆有之

,此問題將足以構成學生重要的健康問題,不

容忽視,尤其在青少年階段,更應加以重視(

Fulkerson, et al., 2004; Pelkonen, Marttunen, Aro, 2003)。

造成兒童及青少年憂鬱症之病因學說,包

括:(一)生物學因素:腦內神經傳導物質(

如:serotonin, norepinephrine, dopamine等)分泌異常所致。(二)遺傳學因素:情感性疾病

具有明顯的遺傳性,尤其是躁鬱症。(三)心

理社會學方面:包括家庭中父母的溺愛、過度

干涉或期望過高、學校的壓力以及外在的社會

大環境因素(王、吳,2003)。另外,Smith等人(2004)則提出青少年憂鬱症之危險因子包

括遺傳(genetic)、神經過敏症(neuroticism)、早期的不幸事件(early adversity)、生活事件之影響、藥物及大麻濫用所致。因本研究

主要著重於健康行為與憂鬱之關係,故進一步

探討行為因素與憂鬱之關係。

Bonnet等人(2005)提出不健康行為與憂鬱有關,有不健康的行為者發生憂鬱的機會明

顯較高。茲將相關行為與憂鬱症之實證研究加

以敘述:

一、飲食型態Fulkerson等人(2004)調查4734名高中生

(平均年齡15歲)之其憂鬱症狀與飲食態度、健康行為之關係,結果發現:低憂鬱者在飲食

態度上明顯較高憂鬱者「在意健康食物之攝取

」、「對體重控制行為較滿意」、「過去一星

期中吃早餐、午餐、晚餐的表現較好」、「較

少吃點心、速食」、「總熱量攝取較低」、「

攝取脂肪的百分比較低」,但在蔬果的攝取上

則無明顯之差別。

二、睡眠睡眠具有恢復元氣及調適的功能。根據

Riemann, Berger, Voderholzer(2001)之整理發現睡眠問題與憂鬱之發生具有很強的相關性,

90%的憂鬱個案有睡眠障礙,包括失眠、睡眠不足、睡眠過多,不容易入睡等問題,而睡眠

障礙尤其容易引發躁鬱症。

三、吸菸Pullen , Modrcin-McCarthy , & Graf(2000

)調查217位青少年憂鬱之危險因子,結果發現有吸菸者發生憂鬱之情形明顯較高。Brooks 等 人(2002)研究發現自覺憂鬱者有較高的菸品使用危險性(OR=1.07),Steuber, & Danner(2006)以青少年健康調查資料庫分析吸菸與憂鬱之關係,結果發現持續吸菸者有憂鬱的情緒

是沒吸菸者的2倍,但兩者之間何者為因何者為果,則無法證實。

四、喝酒有憂鬱情緒的人其酒精依賴程度明顯高於

沒有憂鬱情緒者(Lukassen & Beaudet, 2005)。Pullen等人& Graf(2000)調查發現15-16歲青少年有喝酒發生憂鬱是沒有喝酒的2倍危險性。

五、看電視Fulkerson等人(2004)分析看電視與憂鬱

.弘光學報52期.

57

的關係,結果發現兩者皆無明顯的差別。

六、運動不同的性別,在焦慮與憂鬱的情緒上明顯

與身體不活動有關(黃、姜,2005;Bonnet, et al, 2003;Fulkerson, et al., 2004),Fulkerson等人研究發現低憂鬱者「在每週中度/激烈運動的時間上明顯高於中、重度憂鬱者」,Brooks 等人(2002)研究發現自覺憂鬱者對運動有較高的抵抗性(OR=1.19)

基於上述相關文獻,本研究目的在(一)

了解青少年自覺憂鬱情緒的分布情形。(二)

分析不同健康行為在自覺憂鬱情緒之差異性。

貳、研究方法

一、研究設計本研究目的旨在了解青少年憂鬱的分布情

形,進而分析不同健康行為在憂鬱分布狀況之

差異,故採橫斷面調查法。

二、研究對象來源涵蓋桃園縣、新竹縣、苗栗縣、台中

縣市、南投縣市、彰化縣市與雲林縣高中職大

專生,以方便取樣於94年7-8月進行收案,得可分析樣本共計1,938人,女性,高職及大專生為多,平均年齡為18歲。

三、研究工具以自擬式問卷進行資料之收

集,問卷內容包括三部分,分別為(一)個人特質(包括性別、年齡、學制

、經濟收入、目前疾病、居住情形)

(二)健康行為(飲食情形-每週吃早餐

天數、每天三餐固定時間頻率、選擇攝取富含

纖維食物、選擇攝取清淡不油膩食物、每週進

食速食次數,每日睡眠時數,抽菸,喝酒,每

日看電視時間,每週有運動30分鐘以上的天數)。

(三)憂鬱,憂鬱之測量是以董氏基金會

所發行由Lee 等人(2000)所發展之台灣憂鬱量表為測量工具。台灣人憂鬱量表為一廣泛被

使用之憂鬱篩檢量表,其參考華文文化下之憂

鬱表現和陳述,發展成符合文化敘述之自填量

表。該量表是針對憂鬱篩檢所發展,其經由診

斷性會談所得之切分點為19分,19分或以上則

可能患有憂鬱症。該量表共包括18題,詢問個案最近一星期發生以下情緒之頻率:我覺得「

常常想哭」、「心情不好」、「比以前更容易

發脾氣」、「睡不好」、「不想吃東西」、「

胸口悶悶的」、「不輕鬆、不舒服」、「身體

疲勞虛弱、無力」、「很煩」、「記憶力不好

」、「做事時無法專心」、「想事情或做事時

,比平常緩慢」、「比以前較沒信心」、「比

較會往壞處想」、「想不開、甚至想死」、「

對什麼事都失去興趣」、「身體不舒服」、「

自己很沒用」,答題採Likert Scale四分法,分數介於0-3分,0分代表沒有或極少,1分代表有時候,2分代表時常,3分代表常常或總是,分數愈高代表憂鬱程度愈高。該問卷之內部一

致性信度為0.90;效度的部分則是以19分為切點,再進行診斷性會談,結果發現該工具之敏

感性為89%,特異性為92%。最後將所得資料以SPSS 10.0中文版進行資

料統計與分析,方法包括:人數(%)、卡方檢定。

參、結果

一、樣本基本人口學特性本研究樣本有1,938人,就性別而言,女性

有1,096人(佔56.6%),年齡分布於16-26歲,平均年齡為18歲,高職及大專院校以上有1,360人(佔56.6%),家庭經濟可以應付日常生活所需者有1,366人(佔71.0%),以目前疾病狀況而言,沒病者有1,066人(佔64.3%),住家中的有1,541人(佔81.2%)

二、憂鬱分佈情形本憂鬱量表以19分為切點,19分以上定為

有憂鬱情緒,18分以下定為無憂鬱情緒,結果顯示30.5%的學生有憂鬱的情形。

.青少年健康行為與憂鬱情緒之差異分析.

58

三、樣本健康行為研究所指之健康行為共包括六大項日常生

活行為。在飲食行為上:在每週吃早餐天數上

,57.0%的人每天都有吃早餐;67.0%每天三餐都有固定,57.3%常常有攝取富含纖維食物,

25.2%會常常選擇攝取清淡不油膩食物,21.6%每週進食速食次數在3次以上。69.1%每日睡眠時數不足7-8小時。10.0%有抽菸。24.0%有喝酒。34.7%每日看電視時間超過3小時。90%每週有運動3天以上,每次30分鐘以上(見表二)。

.弘光學報52期.

59

四、不同人口學特性在憂鬱之差異分布在人口學特性上,不同的「家庭經濟收入

情形」與「目前的疾病狀況」二變項在憂鬱的

分布上存在顯著差異,即家庭經濟收入無法應

付日常生活所需者其憂鬱的比率明顯高於家庭

經濟收入可以應付日常生活所需;而目前有疾

病的人憂鬱的比率明顯高於沒有病的人。

五、健康行為與憂鬱情緒之差異不同的憂鬱情形與健康行為中飲食行為的

-「每週吃早餐的天數」、「三餐固定的情形

」、「纖維質攝取」、「清淡飲食」、「每週

速食次數」,「每日睡眠情形」,「吸菸」,

「喝酒」與「運動」行為有明顯差異。即憂鬱

者,每週沒有固定吃早餐甚至沒吃、每天三餐

較不固定、較少攝取富含纖維食物、很少選擇

清淡不油膩食物、每週進食速食次數三次以上

、每日睡眠時數不足7-8小時、有抽菸、有喝酒、每週運動天數2天以下之比率明顯較高(見表三)。

.青少年健康行為與憂鬱情緒之差異分析.

60

.弘光學報52期.

61

肆、討論

一、不同人口學之憂鬱情形本研究顯示不同的「家庭經濟收入情形」

與「目前的疾病狀況」二變項在憂鬱的分布上

存在顯著差異,其他相關人口學變項則未見顯

著差異。

文獻(Inaba, et al. , 2005; Rief, Nankea, Klaibergb, & Braehlerb, 2004)皆提及女性憂鬱的比率明顯較男性為高,主要與女性所承擔的

角色較多與女性較為敏感有關。但Piccinelli, & Wilkinson (2000) 整理發現性別並非影響憂鬱之原因,憂鬱之危險因素可能與童年的家庭環境

、社會角色與文化規範、其他生活事件、支持

系統與適應型態等等有關。在本研究中雖然女

性憂鬱比率較男性高,但未達顯著差異,推測

造成此結果可能原因是研究樣本是高中職,此

時期之女生在學業壓力與角色上尚未較男性多

,因此雖然有壓力、憂鬱存在,但不至於造成

兩者有明顯的差別。

家庭經濟收入可以應付日常生活所需者

憂鬱的比率較低,此結果與Goodman, Huang, Wade, & Kahn(2003),Inaba 等人(2005),Rief等人(2004)研究一致,意謂家庭經濟收入明顯與憂鬱症有關,即經濟收入愈高者,憂

鬱的情形愈少,針對此種情形認為可能的原因

包括:家庭收入較低,無法滿足物質需求或當

家庭經濟收入低時無法選擇好的學校環境,居

家環境、導致青少年內心有較高的憂鬱感覺(

Goodman,et al., 2003)。在疾病狀態方面,目前有疾病的人憂鬱的

比率明顯高於沒有病的人,此結果與Tiemeier, Breteler, Hofman, & Stijnen(2005)一致,可能的解釋原因為有病的人較為敏感,比較容易出

現情緒上的波動。

二、健康行為在憂鬱方面之差異不同的憂鬱情形與健康行為中飲食行為的

-「每週吃早餐的天數」、「三餐固定的情形

」、「纖維質攝取」、「清淡飲食」、「每週

速食次數」,「每日睡眠情形」,「吸菸」,

「喝酒」與「運動」行為有明顯差異。但在每

日看電視的部份則無顯著差別,將相關討論分

述如下:

(一)飲食行為

憂鬱者,每週沒有固定吃早餐甚至沒吃

、每天三餐較不固定、較少攝取富含纖維食物

、很少選擇清淡不油膩食物、每週進食速食次

數三次以上比率明顯較高,此結果與Liu等人(2007)、Fulkerson等人(2004)研究一致。Fulkerson等人(2004)提到當陷入憂鬱情緒時,比較容易出現飲食障礙,而且主動尋找健康

食物與資源的動機下降,因而更容易加重憂鬱

的情緒;當其用餐頻率較不固定時,身體會陷

入低能量狀態,導致焦慮產生,助長憂鬱情緒

之出現。

(二)睡眠行為

每日睡眠不足7-8小時者憂鬱比率較高,此結果與Afifi, Riyami,, Morsi, and Kharusil(2006),Riemann等人(2001)研究一致。Gregory, Rijsdijk, Dahl, McGuffin, Fley(2006)研究顯示有睡眠障礙者,其憂鬱症狀較為明顯

,可能之相關因素主要是遺傳,其次為環境因

素,當個體感受周圍環境之威脅,為避免進入

睡眠狀態會保持高度警覺狀態,而睡眠不足、

失眠也會導致情緒困擾,產生憂鬱情形。另一

推測可能原因為當孩子由青春期進入青年階段

,除了本身發展上的任務外,尚需面對外在學

業與朋友的問題,不可避免的會感受到壓力,

又睡眠時間的不足將會造成孩子體力不足,繼

而引發情緒之焦慮與憂鬱之發生。

(三)吸菸行為

吸菸者憂鬱比率明顯較高,此結果與

Pullen等人(2000)、Brooks 等人(2002)研究一致。推測可能原因為叛逆(rebelliousness),認為叛逆會讓親子與友誼陷入不良的互動

關係,而產生衝突、氣憤、批評與吸菸的行為

,故發現吸菸與憂鬱有關(Albers, & Biener, 2002)。另一可能因素為香菸中的尼古丁(nicotine)會抑制serotonin(5-HT) 的合成而造成憂鬱症(Jang, et al., 2002)。

(四)喝酒行為

有喝酒者憂鬱之比率明顯高於沒有喝酒

者,此結果與其他研究(Lukasse, et al., 2005;Pullen, et al., 2000)一致,造成此結果之可能因素包括:壓力(Lukasse, et al, 2005)或與serotonin(5-HT)分泌被抑制有關(Jang, et al., 2002)。Jang等人(2002)以動物模式研究酒

.青少年健康行為與憂鬱情緒之差異分析.

62

精與serotonin之合成的關係,結果發現:酒精會抑制年輕老鼠背側及中央縱溝serotonin 的合成及tryptophan hydroxylase 的表現,而引發神經心理的障礙。

(五)看電視行為

本研究結果顯示每日看電視時間與憂鬱沒

有顯著差異,此結果與Fulkerson等人(2004)研究結果一致。

(六)運動行為

本研究顯示有規律性運動者憂鬱比率明

顯較低,此結果與研究(黃等2005;Bonnet, et al, 2003; Brooks, et al., 2002;Fulkerson, et al., 2004)一致,可能原因為體能活動有助於舒緩憂鬱情緒,特別是有氧運動可直接降低對壓力

的感受(Brooks, et al. 2002)。

伍、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本研究共包括1,938名樣本,特性為:女性

,高職及大專學生為多,平均年齡為18歲,綜合以上結果與討論,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30.5%的青少年有憂鬱的情形。(二)在健康行為上:每週吃早餐天數上

,57.0%的人每天都有吃早餐,67.0%每天三餐都有固定,57.3%常常有攝取富含纖維食物,25.2%會常常選擇攝取清淡不油膩食物,21.6%每週進食速食次數在3次以上;69.1%每日睡眠時數不足7-8小時;10.0%有抽菸;24.0%有喝酒;34.7%每日看電視時間超過3小時;90%每週有運動3天以上,每次30分鐘以上。

(三)不同的憂鬱情形與健康行為中飲食

行為的-「每週吃早餐的天數」、「三餐固定

的情形」、「纖維質攝取」、「清淡飲食」、

「每週速食次數」,「每日睡眠情形」,「吸

菸」,「喝酒」與「運動」行為有明顯差異,

即憂鬱者,每週沒有固定吃早餐甚至沒吃、每

天三餐較不固定、較少攝取富含纖維食物、很

少選擇清淡不油膩食物、每週進食速食次數三

次以上比率明顯較高;每日睡眠不足7-8小時者憂鬱比率較高;吸菸者憂鬱比率明顯較高;有

喝酒者憂鬱之比率明顯高於沒有喝酒者。

二、建議青少年是人生發展中重要的階段之一,在

此階段存在叛逆,情緒較為不穩定,因此若在

此時有憂鬱情緒之發生,可能會因無法與叛逆

的情緒做一區辨,而受到忽略。青少年的憂鬱

情緒會影響其社交生活、學業成就或生活的樂

趣感,加上青少年若有較高比率的憂鬱情緒時

,其自我照顧能力明顯會低於一般青少年,因

此本研究根據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一)學校方面:

1.因青少年憂鬱之高盛行率,學校應有完善的篩檢工具,發現可能的潛在個案,並建立

流暢的輔導系統,協助青少年學生之需要。

2.提供青少年學生健康行為與憂鬱情緒之相關訊息,並協助建立健康行為的技巧,如:

教導孩子有效的時間管理技能,以便讓青少年

有充足的睡眠;學校課程中所設置之體育課,

不可用作課堂教學,應教授運動技能,培養學

生帶得走的能力;另外培養學生選擇健康飲食

的技巧。

(二)家長方面:本研究顯示青少年學生

八成是住在家中,故家長本身對健康行為與憂

鬱之相關訊息也需有某一程度的了解,建議學

校可透過學生提供衛教單張或多媒體光碟片給

家長,期望家長有了認知後,能建立良好的家

庭物理性環境與人際環境,以預防青少年學生

憂鬱症之發生。

(三)未來研究方面:本研究屬橫斷面、

廣泛健康行為與憂鬱之關係的探討,也許未來

可以考慮單一行為、深度的探討(如睡眠),

也可考慮健康行為或憂鬱在生理指標上的差異

,最後也可考慮以類實驗法進行健康行為介入

對憂鬱之改善成效。

陸、研究限制

本研究有些變項遺漏值較多,但並未針對

遺漏值的人,進一步追蹤其人口學變項是否與

有效回答樣本有所不同,因此在將來之外在效

度的推論上有所限制。另外,因本研究為橫斷

面相關探討,所得數據為統計相關,沒有時間

的時序性,僅能呈現現況,故無法提供因果關

係之判定。

.弘光學報52期.

63

柒、參考文獻

王建楠�、吳重達(2003).兒童及青少年憂鬱症.基層醫學,18(7),154-165。

周桂如�(2002).兒童及青少年憂鬱症.護理雜誌,49(3),16-23。

黃惠貞�、姜逸群(2005)�大專院校學生靈性健康、知覺壓力與憂鬱之相關研究�衛生

教育學報,23,121-144。楊志偉�、楊奕馨、陳玠甫、顏簡美珠、黃敏儀

、蘇娳敏等(2005)�青少年頭痛盛行率及其與憂鬱之相關性-單一大學生之研

究�台灣家醫誌,15(4),211-219。董氏基�金會(2002,9).大台北地區青少年主

觀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性調查.

2007年3月13日取自:http://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

Aalto-S etala, T. ,Marttunen, M. ,Tuulio-henriksson, A . , P o i k o l a i n e n , K . , L o n n q v i s t , J . (2001) .One-month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and other DSM-IV disorders among young adul ts .Psychological Medicine, 31(5),791-801.

Afifi, M ., Riyami, A. A., Morsi, M., and Kharusil. H. A. (2006).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high school adolescents in Oman. Health Journal, 12, s126-137.

Albers, A. B., & Biener, L. (2002). The Role of Smoking and Rebelliousn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a Cohor t o f Massachuse t t s Adolescents. Preventive Medicine, 34, 625–631

Bonnet , F., Irving, K., Terra, J.L., Nony, P., Berthezene, F., & Moulin, P. (2005).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re associated with unhealthy lifestyle in patients at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therosclerosis, 178, 339-344.

Brooks , T. L., Harris, S.K., Thrall, J.S., Woods, E. R. (2002). Association of adolescent health behaviors with mental health symptoms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31, 240-246.

Fulker son, J. A., Sherwood, N. E., Perry, C. L., Neumark-Sztainer, D., & Story, M. (2004).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adolescent eating and health behaviors:a multifaceted view in a population-based sample. Preventive Medicine, 38, 865–875.

Goodm an, E.; Huang, B.; Wade, T.J.; & Kahn, R. S.(2003). A multileve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to adolescent depressive symptoms: does school context matter? 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 143(4), 451-456.

Gregor y, A. M., Rijsdijk, F. V., Dahl, R. E., McGuffin, P., Fley, T. C. (2006). Association between sleep problem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twins at 8 year od age, Pediatric, 118, 1124-1132.

Inaba, A., Peggy, A. Thoitsb, P. A., Uenoc,K., Goved, W. R., Evensond, R. J., et al. (2005). Depres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Gender,marital status,and SES pattern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61, 2280–2292.

Jang, M.H. Shin, M.C. Lee, T.H., Kim, Y.P. Jung, S.B., Shin, D.H. Kim, H; et al. (2002). Alcohol and nicot ine adminis t ra t ion inhibits serotonin synthesis and trytophan hydroxylase expression in dorsal and median raphe of young rats. Neuroscience letters, 329, 141-144.

Lee, Y. , Yang, M. J., Lai, T. J., Chiu, N., M., & Chau, T. T. (2000).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depression questionnaire. Chang Gung Medical Journal, 23, 688-694.

Liu, C. , Xie, B., Chou, C. P., Koprowski, C., Zhou, D., Palmer, P. et al. (2007). Perceived stress, depression and food consumption frequency in the college students of China seven cities. Physiology and Behavior, 2, [Epub ahead of print].

Lukass en, J., & Beaudet, M. P.(2005).Alcohol dependence and depression among heavy drinker in Canada.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61,1658-1667.

Piccine lli, M., & Wilkinson, G. (2000). Gender

.青少年健康行為與憂鬱情緒之差異分析.

64

differences in depression.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77, 486-492.

Pelkon en, M., Marttunen, M., Aro, H.(2003). Risk for depression: a 6-year follow-up of Finnish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77, 41–51.

Pullen, L. M. ,Modrcin-McCarthy, M. A. & Graf, E. V.(2000).Adolescent depression:important facts that matter. Journal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ic Nursing, 13(2),69-75.

Rief, W ., Nankea, A., Klaibergb, A., & Braehlerb, E.(2004) . Base ra tes for panic and depression according to the Brief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82, 271–276.

Riema nn, D., Berger, M., & Voderholzer, U.(2001). Sleep and depression -results from psychobiological studies: an overview.

Biological Psychology,57, 67–103. Smith, D. J. Blackwood, D. H. R.(2004).Deperssion

in young adults. Advances in Psychiatric Treatment, 10, 4-12.

S t ep to e , A . , & Ward l e , J . ( 2001 ) .Hea l t h behaviour,risk awareness and emotional well-beinig in students from Eastern Europe and Western Europe.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53,1621-1630.

Steube r, T. L., & Danner, F. (2006). Adolescent smoking and depression: Which comes first? Addictive Behaviors, 31(1), 133-136.

Tiemei er, H., Breteler, M.M.B., Hofman, A., & Stijnen, T. (2005). A multivariate score objectively assessed health of depressed elderly. Journal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 58(11), 1134-1141.

World Heal th Organiza t ion (2003, n .d . ) . Depression. Retrived March 20, 2007, from http://www.who.int/topics/depression/en/

.弘光學報52期.

65

Differences of Health Behavior and Depressionin Adolescent

Tsai-Hsiu Chang

Associate Professor, Nursing Department of Hungkuang University

Received 21 June 2007 ; accepted 15 October 2007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1) to understand the condition of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 (2) to analysis the differences of healthy behavior and depression. July to October in 2005,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conducted in middle Taiwan. Convenience sampling was used and 1,983 subjects’ healthy behavior and depression data was collected. The questionnaire was valid and reliable (Cronbach α=.90). Results: (1) 30.5% depression mood in adolescent. (2) there are no the habit of eating breakfast even no eat every week, no aptotic habit in every meal, ingest little fiber, more choose of fat food, eat three times or more fasting food, no sufficient sleep hours (<7-8hrs), have smoking and alcohol, have the high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From this results, researcher suggest school and parents should improve adolescent student about healthy diet, effective time management and avoiding insufficient sleep, furthermore, enhance the skill of refusing smoking and alcohol.

Key words:depression, health behavior, sleep, diet

*Corresponding author

.青少年健康行為與憂鬱情緒之差異分析.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