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关系止于“点头之交”够吗 -...

1
日前本报就如何成为好邻居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调查显示半数受访 不会主动帮助邻居除非邻居提出要求同时 成的受访者过去一年中 帮助过邻居和受过邻居帮助的次数不超过 邻里互助频率偏低值得一提的 超过 成以上的受访者希望拥有的邻里关系仅止于点头之交 责任编辑 周修怡 微博 !""#$%%"&'()*()&+,% -./0'1 邮箱 -.20'134'5"&+2*&+) 热线电话 6789:7;<=<>7 封面故事 :7> 7?:<:? 79 星期三 !"# 上海报业集团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热线电话$*,'-+,./',#0 本报网址 1234516726758791234:;7< 邻里关系止于“点头之交”够吗 多数人将邻里冷漠原因归结为重视隐私 记者 王弘 被动交往害怕拒绝 在本报上一期头版的报道中, 不少受访者表示,网络社交已经成 为了新的主流,而对于近在咫尺的 邻居却是“第一不知道为什么聊天, 第二不知道该聊点啥”,甚至由于装 修、噪音、出租房屋、养狗等因素,邻 里关系还出现了急剧恶化,而本次 “如何成为好邻居”的调查问卷就从 邻里间的互帮互助入手。 在“你愿意帮助邻居吗”的问题 下,各有51%的受访者选择“很愿 意,常常主动帮助邻居”和“比较愿 意,除非邻居求助,否则不会主动帮 助”。与此相对的是,当问到“你是否 愿意得到邻居的帮助”时,51%的受 访者选择了“比较愿意,但除非邻居 主动提供帮助,否则不会提出要求”, 而选择“很愿意,常常接受邻居的帮 助”的受访者仅为42%。看来,社区 居民习惯于被动交往,不论是提供帮 助,还是获得帮助,都希望由对方提 出,邻居可率先“跨出第一步”。 浦东的刘小姐有一次网购不小 心把收货地址选择了一般不用的家 庭地址,于是她想拜托隔壁的老夫 妇帮忙代收,但“隔壁的阿姨很客 气,却怎样都不肯出手帮忙。”刘小 姐表示可以理解, “万一包裹少了东 西,谁说得清?”刘小姐说,平时情愿 去麻烦小区的物业、保安,有急事也 尽量不去打扰邻居。 调查显示,在过去一年当中,帮 助过邻居和受到邻居帮助的次数多 在 1~3次左右,由于有了以上的种 种芥蒂,频率偏低也就顺理成章。还 有超过 5成的受访者“遇到困难时 最先想到的是自己解决,不想求助 任何人”,仅有 3位受访者选择了 “向邻居寻求帮助”。 过去“远亲不如近邻”的熟人社 会正被人们所遗忘。 多数认可顺其自然 调查显示,受访者对于“您希望 拥有怎样的的邻里关系”时,61.7% 选择“点头之交,见面送上微笑”,还 有部分受访者选择了“互相照应,遇 事相互帮忙”和“互不打扰”,仅 有 6%选择了“经常串门,就像朋友、家 人般相处,人不在家时也能帮忙”。 超过 7成的受访者处理邻居关 系时“顺其自然”,选择“把握机会示 好”和“主动敲门示好”的各占1成的 比例。对于目前邻里关系冷漠的局 面,多数人将原因归结为“重视隐私, 不想和别人发生联系”,也有人认为, 现代人流动性加快,房子出租后,邻 居经常换人,难以培养感情,以及物 业服务到位,邻里互助需求减弱。 家住铜川路相邻某小区的朱女 士和魏女士在处置邻里关系上有着 截然不同的态度。55岁的朱女士一 年前搬进这个小区,因为小区居民 多是外地人,这位老上海人总有一 种不安全感,担心邻居是坏人。因 此,她整天紧闭大门,拒绝和邻居说 话。这也让朱女士陷于孤独无援中。 与朱女士的做法相反,魏女士 却是一个极喜欢和邻居交往的人。 只要一有空闲,她就到邻居家串串 门儿,有时会呆上三四个小时。她还 特别喜欢借邻居家的东西或求邻居 帮她做一些事情,出于礼尚往来的 习俗,她也经常给邻居拿点好吃的, 好玩的,并愿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 助。她乐此不疲地经营着与邻居的 “睦邻友好”关系。实际上,邻居的生 活受到了干扰,已经不胜其烦。这种 把邻居看成是一家人,全然不顾他 人感受的做法,也容易引起冲突。 美籍华人罗先生在上海居住多 年,他告诉记者,外国人没有“居委 会”的概念,他们习惯了有事就寻求 物业企业的服务,不会轻易打扰邻 居, “在国外,为业主提供服务是物 业企业的职责,但随意进入邻居的 私人领地可能会面临刑诉的窘境。” 小区活动打破冷漠 尽管现代人在钢筋水泥的森林 中, “注重保护隐私” “害怕被拒绝”, 对于邻里关系抱持一种“顺其自然” 的观望态度,然而,57%的受访者 “比较在意”自己在邻居心目中的形 象, “不在意”的受访者为0。从这个 角度看,邻里之间的相处仍在人们 心中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 南开大学社区建设研究中心主 任、社会学系教授唐忠新认为,人口 老龄化、家庭功能弱化客观上需要 邻里互助,邻里具有区位相近的自 然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住房商 品化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一体化,邻 里之间有了更多的共同利益,为构 建新型邻里关系提供了内在动力与 客观需求。人们既需要发展熟人基 础上的睦邻关系,更需要倡导陌生 人之间的“邻里自觉”,建立“互信互 助不互扰”的新型邻里关系。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讲师黄荣贵 认为,不同的社会群体的邻里社会 具有不同的特征。公房、售后公房等 地的邻里关系还带有传统的色彩, 邻居之间的社会互动较多,居民与 居委会等传统邻里组织的关系联系 也较为密切。在新商品房社区,邻里 关系相对生疏,新型的邻里关系却 应运而生,比如虚拟化的邻里关系。 本次调查问卷中,当问到“您认 为哪种方式有助于改善冷漠的邻里 关系”时,受到了受访者们的热烈反 响。72.3%的人认同“组织小区集体 娱乐活动”有助于改善邻里关系,还 有不少人认为,建立志愿者队伍为 小区服务、开展小区业主会议、举办 亲子活动、开展网络论坛等手段同 样有助于邻里关系的“破冰”。 普陀区锦绿新城二期业主翟先 生表示,要改善冷漠的邻里关系还需 要邻居之间经常走动,成为“好邻居” 的前提首先是“平易近人”,放下防 备, “搬来新邻居时可以主动上前打 个招呼,看到邻居大包小包正要进入 大楼,主动上前帮一把……”杨浦区 宝地东花园的受访者则表示,小区里 上了年纪的老年人不少,却始终缺乏 合适的活动场地,如果有个小小的老 年活动室,给居民的交流沟通提供场 所,将会更有利于邻里关系的融洽。

Upload: others

Post on 26-Sep-2019

2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邻里关系止于“点头之交”够吗 - xmwb.xinmin.cnxmwb.xinmin.cn/xmwbzone/resfile/2014-10-29/01/01.pdf日前!本报就"如何成为好邻居#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调查显示!半数受访

日前!本报就"如何成为好邻居#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调查显示!半数受访

者"不会主动帮助邻居!除非邻居提出要求%!同时!近!

成的受访者过去一年中!

帮助过邻居和受过邻居帮助的次数不超过"

次!邻里互助频率偏低&值得一提的

是!超过#

成以上的受访者希望拥有的邻里关系仅止于'点头之交%$

责任编辑!周修怡

微博!

!""#$%%"&'()*()&+,%

-./0'1

邮箱!

-.20'134'5"&+2*&+)

热线电话!

6789:7;<=<>7

封面故事

第:7>

7?:<

年:?

月79

日星期三第

!"#

!"

上海报业集团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

热线电话$*,'-+,./',#0

本报网址!

1234516726758791234:;7<

邻里关系止于“点头之交”够吗多数人将邻里冷漠原因归结为"重视隐私#

!

记者 王弘

被动交往"害怕拒绝$

在本报上一期头版的报道中,

不少受访者表示,网络社交已经成

为了新的主流,而对于近在咫尺的

邻居却是“第一不知道为什么聊天,

第二不知道该聊点啥”,甚至由于装

修、噪音、出租房屋、养狗等因素,邻

里关系还出现了急剧恶化,而本次

“如何成为好邻居”的调查问卷就从

邻里间的互帮互助入手。

在“你愿意帮助邻居吗”的问题

下,各有51%的受访者选择“很愿

意,常常主动帮助邻居”和“比较愿

意,除非邻居求助,否则不会主动帮

助”。与此相对的是,当问到“你是否

愿意得到邻居的帮助”时,51%的受

访者选择了“比较愿意,但除非邻居

主动提供帮助,否则不会提出要求”,

而选择“很愿意,常常接受邻居的帮

助”的受访者仅为42%。看来,社区

居民习惯于被动交往,不论是提供帮

助,还是获得帮助,都希望由对方提

出,邻居可率先“跨出第一步”。

浦东的刘小姐有一次网购不小

心把收货地址选择了一般不用的家

庭地址,于是她想拜托隔壁的老夫

妇帮忙代收,但“隔壁的阿姨很客

气,却怎样都不肯出手帮忙。”刘小

姐表示可以理解,“万一包裹少了东

西,谁说得清?”刘小姐说,平时情愿

去麻烦小区的物业、保安,有急事也

尽量不去打扰邻居。

调查显示,在过去一年当中,帮

助过邻居和受到邻居帮助的次数多

在 1~3次左右,由于有了以上的种

种芥蒂,频率偏低也就顺理成章。还

有超过 5成的受访者“遇到困难时

最先想到的是自己解决,不想求助

任何人”,仅有 3位受访者选择了

“向邻居寻求帮助”。

过去“远亲不如近邻”的熟人社

会正被人们所遗忘。

多数认可%顺其自然$

调查显示,受访者对于“您希望

拥有怎样的的邻里关系”时,61.7%

选择“点头之交,见面送上微笑”,还

有部分受访者选择了“互相照应,遇

事相互帮忙”和“互不打扰”,仅有

6%选择了“经常串门,就像朋友、家

人般相处,人不在家时也能帮忙”。

超过7成的受访者处理邻居关

系时“顺其自然”,选择“把握机会示

好”和“主动敲门示好”的各占1成的

比例。对于目前邻里关系冷漠的局

面,多数人将原因归结为“重视隐私,

不想和别人发生联系”,也有人认为,

现代人流动性加快,房子出租后,邻

居经常换人,难以培养感情,以及物

业服务到位,邻里互助需求减弱。

家住铜川路相邻某小区的朱女

士和魏女士在处置邻里关系上有着

截然不同的态度。55岁的朱女士一

年前搬进这个小区,因为小区居民

多是外地人,这位老上海人总有一

种不安全感,担心邻居是坏人。因

此,她整天紧闭大门,拒绝和邻居说

话。这也让朱女士陷于孤独无援中。

与朱女士的做法相反,魏女士

却是一个极喜欢和邻居交往的人。

只要一有空闲,她就到邻居家串串

门儿,有时会呆上三四个小时。她还

特别喜欢借邻居家的东西或求邻居

帮她做一些事情,出于礼尚往来的

习俗,她也经常给邻居拿点好吃的,

好玩的,并愿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

助。她乐此不疲地经营着与邻居的

“睦邻友好”关系。实际上,邻居的生

活受到了干扰,已经不胜其烦。这种

把邻居看成是一家人,全然不顾他

人感受的做法,也容易引起冲突。

美籍华人罗先生在上海居住多

年,他告诉记者,外国人没有“居委

会”的概念,他们习惯了有事就寻求

物业企业的服务,不会轻易打扰邻

居,“在国外,为业主提供服务是物

业企业的职责,但随意进入邻居的

私人领地可能会面临刑诉的窘境。”

小区活动打破冷漠

尽管现代人在钢筋水泥的森林

中,“注重保护隐私”“害怕被拒绝”,

对于邻里关系抱持一种“顺其自然”

的观望态度,然而,57%的受访者

“比较在意”自己在邻居心目中的形

象,“不在意”的受访者为0。从这个

角度看,邻里之间的相处仍在人们

心中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

南开大学社区建设研究中心主

任、社会学系教授唐忠新认为,人口

老龄化、家庭功能弱化客观上需要

邻里互助,邻里具有区位相近的自

然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住房商

品化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一体化,邻

里之间有了更多的共同利益,为构

建新型邻里关系提供了内在动力与

客观需求。人们既需要发展熟人基

础上的睦邻关系,更需要倡导陌生

人之间的“邻里自觉”,建立“互信互

助不互扰”的新型邻里关系。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讲师黄荣贵

认为,不同的社会群体的邻里社会

具有不同的特征。公房、售后公房等

地的邻里关系还带有传统的色彩,

邻居之间的社会互动较多,居民与

居委会等传统邻里组织的关系联系

也较为密切。在新商品房社区,邻里

关系相对生疏,新型的邻里关系却

应运而生,比如虚拟化的邻里关系。

本次调查问卷中,当问到“您认

为哪种方式有助于改善冷漠的邻里

关系”时,受到了受访者们的热烈反

响。72.3%的人认同“组织小区集体

娱乐活动”有助于改善邻里关系,还

有不少人认为,建立志愿者队伍为

小区服务、开展小区业主会议、举办

亲子活动、开展网络论坛等手段同

样有助于邻里关系的“破冰”。

普陀区锦绿新城二期业主翟先

生表示,要改善冷漠的邻里关系还需

要邻居之间经常走动,成为“好邻居”

的前提首先是“平易近人”,放下防

备,“搬来新邻居时可以主动上前打

个招呼,看到邻居大包小包正要进入

大楼,主动上前帮一把……”杨浦区

宝地东花园的受访者则表示,小区里

上了年纪的老年人不少,却始终缺乏

合适的活动场地,如果有个小小的老

年活动室,给居民的交流沟通提供场

所,将会更有利于邻里关系的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