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建设指标 - gxzf.gov.cnjyt.gxzf.gov.cn/uploadfiles/ztzl/2018/11/201811011252334949.pdf ·...

16

Upload: others

Post on 16-Mar-2020

2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1—

一、主要建设指标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 具体指标

现状

目标值

2018 2019 2020 2021

学科方

向与水

学科方向

稳定的主干学科方向数(个) 4 4+1 5 5 5

其中: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数

(个) 4 4 4 4 4

服务区域战略数

(个) 4 4 4 4 4

学科排名 教育部学位中心学科评估排名 B- B- B- B B+

ESI学科排名前 1%(个数) 0 0 0 +1 1

学位点建

一级学科博士点或博士专业学

位类别数(个) 1 1 1 1 1

一级学科硕士点或硕士专业学

位类别数(个) 2 2 2 2 2

专业建设

十二五以来教育部相关专业建

设项目(个) 2 2 2 2 2

自治区级品牌专业(个) 1 1 1 1 1

学术兼职 在重要学术组织担任重要职务

的人数(人) 2 2 2 2 2

学科

队伍

人员规模 专任教师人数(人) 65 65+3 68+5 73+4 77+3

省部级及以上创新团队数(个) 1 1 1 1+1 2

人员结构

专任教师获博士学位的比例(%) 69.2 69.5 69.8 71.6 76

45周岁以下专任教师占比(%) 70.9 72 73 73 73

获得外单位硕士及以上学位的

专任教师比例(%) 70.9 72.4 73 73 74

高层次人才(人)

A层次 0 0 0 0 0

B层次 0 0 0 0 0

C层次 1+0 1+1 2 2 2

D层次 1 1 1+1 2 2

E层次 2+1 3 3+1 4 4

—2—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 具体指标

现状

目标值

2018 2019 2020 2021

人才

培养

教学平台 国家教学平台(个)* 2 2 2 2 2

省级教学平台(个)* 2 2 2 2+1 3

教学成果

与奖励

国家教学成果奖(项) 1 +1 1 1 1

省级教学成果奖(项) 8 +0 +0 +0 +3

省级及以上精品课程(门) 2 2 2 2 2

国家级规划教材(部) 1 1 1 1 1

省部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

(项)* 376 +50 +50 +50 +50

培养质量

在校生发表论文数(篇) 820 +120 +120 +130 +130

其中:SCI、SSCI、EI收录

(篇) 69 +15 +18 +22 +30

国内核心期刊(篇) 321 +50 +50 +50 +50

在校生获发明专利数(项) 6 +0 +2 +3 +4

本科毕业生就业率(%)* 92 92 92 92 92

其中:攻读硕士比例(%) 4.6 +5 +5 +6 +7

硕士毕业生就业率(%)* 92.3 92 92 92 92

其中:攻读博士比例(%) 1.2 2 2 2 2

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优良率(%) 100 100 100 100 100

科学研

究与社

会服务

科研平台 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数(个)* 0 0 0 0 0

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数(个)* 1 1 1 1+1 2

科研项目

与经费

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数(项) 47 24+6 23+7 23+7 24+9

其中:重点、重大项目数(项) 4 2+2 4 4+1 5+1

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数(项) 52 12+6 12+8 14+8 14+8

其中:重点、重大项目数

(项) 8 +1 +1 +1 +0

师均科研经费(万元) 137 140 140 145 150

科研成果

在 SCI、SSCI、EI、A&HCI、CSCD、

CSSCI等期刊发表论文数(篇) 310 +60 +70 +75 +80

ESI热点和高引论文数(篇) 0 0 0 0 0

扩展版 ESI 高被引论文数(前 3%) 0 0 0 0 0

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

(篇) 420 +60 +65 +65 +65

出版著作(部) 6 +0 +2 +2 +2

授权发明专利(件) 51 +12 +15 +18 +20

—3—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 具体指标

现状

目标值

2018 2019 2020 2021

科学研

究与社

会服务

成果奖励

获国家级成果奖励(项)* 0 0 0 0 0

获省部级成果奖励(项)* 10 +1 +2 +3 +3

其中:一等奖(项) 0 0 0 +1 1

社会服务

横向课题到款经费(万元) 2100 300 350 350 400

横向课题项目个数(个) 111 +10 +12 +15 +15

产学研平台(个) 4 +1 +1 +1 +1

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万元) 1200 +150 +150 +180 +200

决策咨询报告被采纳数(件) 0 0 0 0 0

国际合

作与交

师资国际

3个月及以上出国(境)访学(研

修)教师占比(%) 23 25 26 27.3 28.7

其中出国(境)访学(研修)

1年以上占比: 21.5 23.5 24.6 26 27.5

聘请外国专家人数(人) 0 0 0 0 0

人才培养

国际化

出国(境)交流(3个月以上)

学生占比(%)(博士研究生) 13.6 10 10 10 10

外国学历留学生数(人) 0 0 0 0 0

国际交流

国际科研合作项目数(个) 0 0 0 0 0

国际科研合作平台数(个) 0 0 0 0 0

主办国际学术会议(次) 4 +0 +1 +0 +1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人次(次) 70 +15 +15 +20 +20

—4—

说明:

(1)表中时点性数据的现状值和目标值数据分别为 2017年末和 2021年末的数据,时段性数

据的现状值和目标值数据统计时段分别为 2011-2017 年和 2018-2021年。

(2)十二五以来教育部相关专业建设项目:包括系列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内外权威组

织专业认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

(3)高层次人才: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试行)》划分:A、B、C、D、

E 五个层次。

(4)国家教学平台包括: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大

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5)自治区级教学平台包括: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自治区级

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自治区级协同育人平台等。

(6)省级及以上精品课程:包括自治区级和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

在线开放课程、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

(7)省部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包括:“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教育部学

位中心和国家科协举办的研究生系列学科竞赛、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国美协和自治区美协等专业

协会组织的展览获奖等。自治区教育厅举办的大学生学科专业竞赛区赛一等奖及以上,中国“互

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区赛银奖及以上。

(8)毕业生就业率:以学校公开的就业质量报告为准。

(9)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

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 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

(10)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包括: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科基地、科技

委战略研究基地、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自治区特色新型智库联盟重点智库、自治区重点实验室、

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治区 2011协同创新中心、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

地等。

(11)国家级成果奖励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教育部科学研究

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以及其他重大奖项和成果。

(12)省部级成果奖励包括: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治区科学技术奖、

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自治区教学成果奖等。

—5—

二、学科带头人简况

姓名 许川佩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1968.12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研究(技术)专长 智能仪器与可测试设计

人才称号 广西优秀专家、广西新

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人 最高学位 博士

工作单位(至院、系)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当前主

要学术

或社会

兼职(限

3 项)

兼职单位 担任职务

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测量与仪器分会 委员

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教学委员会 委员

近三年

最具代

表性成

果(限 5

项)

成果名称

(获奖、论文、专著、发明专利、咨询报告、

规划设计等)

获奖名称、等级;刊物名称;

出版单位;专利授权号;采

纳部门;评审单位

时间

本人

署名

情况

全姿态三轴电子罗盘及应用 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5 1/9

A Multi-Verse Optimizer with Levy Flights for

Numerical Optimiz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est Scheduling for Network-on-Chip

PlosOne,IF=3.057 2016 T/5

基于云模型进化算法的硅通孔数量受约束的3D NoC 测试规划研究

电子与信息学报;IF=1.672 2015.

2 1/3

Discrimination of GMOs using terahertz

spectroscopy and CS-SVM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IF=0.275

2017.

2 T/5

动态带分复用的三维片上网络协同优化研究 仪器仪表学报,IF=2.701 2016.

12 1/3

近三年

最具代

表性科

研项目、

课题(限

5 项)

名 称 来 源 经费

(万元)

本人承担任

基于 NoC 重用的三维片上网络测试规划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61561012)

42 主持

XXX 系统测试技术 中国电子科技

集团 200 主持

基于蚁群算法的数字微流控生物芯片在线测试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61671164)

62 主持/2

某鱼雷专用保障设备通用信号调理箱 军贸 230 主持

人体成分分析仪 企业合作 20 主持

—6—

三、学科骨干成员名单

序号 姓名 出生年月 学科方向 专业技术职务 学历 学位 人才称号

1 苑立波 1962.11

光信息检测

与处理

正高/博导 研究生 博士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

程国家级人选

2 张文涛 1976.02 正高/博导 研究生 博士

广西十百千人才工

程第二层次人选、

广西杰青,广西青

年科技奖获得者

3 吴军 1973.12 正高/博导 研究生 博士 无

4 叶松 1979.10 正高/博导 研究生 博士 无

5 尚玉玲 1977.06

自动检测技

术与智能仪

正高/博导 研究生 博士

6 谈恩民 1966.08 正高 研究生 博士 无

7 陈洪波 1972.02 正高 研究生 博士 无

8 梁英 1975.09 正高 研究生 博士 无

9 党选举 1965.01

测控理论与

工业机器人

正高/博导 研究生 博士 广西高校百名学科

带头人

10 胡放荣 1973.12 正高/博导 研究生 博士 广西十百千人才工

程第二层次人选

11 张向文 1976.09 正高 研究生 博士 无

12 伍锡如 1981.04 副高 研究生 博士 无

13 陈真诚 1965.11

生物医学检

测与仪器

正高/博导 研究生 博士

广西八桂学者、广

西十百千人才工程

第二层次人选

14 李华 1978.11 正高 研究生 博士 无

15 李桂银 1972.10 正高 研究生 博士 无

16 殷世民 1968.07 正高 研究生 博士 无

17 朱志斌 1974.07 智能检测与

优化方法

正高/博导 研究生 博士 广西杰青年、广西

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18 胡清洁 1973.07 正高 研究生 博士 新世纪湖南省 121

人才工程人选

—7—

19 迟晓妮 1979.06 副高 研究生 博士

20 李向利 1977.11 副高 研究生 博士

说明:各学科间人员不得重复,并按学科方向排序

四、学科建设规划提纲

(一)学科现状。简要叙述目前学科发展的基本状况,包括学科地位、

师资实力、学科平台、科研能力(含社会服务)、研究方向等。

本学科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于 198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于 2008年被

评为国家特色专业,于 2014 年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是卓越计划实施

专业,拥有测控技术与仪器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

教育基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二级学科于 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于 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获得博

士学位授予权,是广西唯一招收仪器科学与技术博、硕士研究生的授权点,

所属学科为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拥有 1个广西重点实验室,1个广西

工程中心,1个广西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

学科在 2017年第四轮学科评估评级为 B-。

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 65 人,其中正高职称 33 人、副高职称 22 人,

博士生导师 12人、博士 45人,博士化率达 69.2%。建有广西高校“自动

检测技术与仪器”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设有“医学检测与神经信息”广

西八桂学者岗位、“仪器科学与技术”、“太赫兹科学与技术”广西特聘

专家岗位;学科拥有国家百千万国家级人选 1人,八桂学者 1人,广西特

聘专家 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3人、广西优秀专家 1人和广西新

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 4人。

本学位授权点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优势,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研究

—8—

方向、人员稳定,国防军工优势突出,包含自动检测技术与智能仪器,测

控理论与工业机器人,光信息检测与处理,生物医学检测与仪器,智能检

测与优化方法等五个研究方向。其中自动测试总线与系统、虚拟仪器技术、

光纤传感技术、边界扫描技术、无创血糖监测技术的研究处于国内先进水

平乃至领先水平。多年来,学科为国家和尤其广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

了重要贡献。

近 5 年来,承担科研项目 210 多项,总经费 8900 多万元。其中,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863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型号、装备预研领域基金重点项

目和国防预研等省部级以上项目 95 项,经费 6850 多万元。发表 SCI/EI

收录论文 292 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50 余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

奖 4 项、三等奖 4 项。参与研究的“XXX 地空导弹武器系统”获 2011 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本学科学位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电子测量

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点,是培养测控仪器高

层次专业人才的基地。

在我区创新发展“九张名片”中,仪器技术作为信息采集、测量、处

理和控制的重要手段和设备,是信息技术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

推动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广西传统优势产业

的升级换代、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中,仪器技术是提升生产效率、制造业实

施自动化,新产品试制和开发,以及生产与维护运转中不可缺少的测试手

段和工具,在工业为先导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仪器科学与

技术的建设,将有效促进我国尤其广西的经济发展。

—9—

(二)建设目标。包括总体目标,标杆高校的学科、突破性目标与标

志性成果等。

围绕高端仪器装备、国防装备测试保障、广西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大

检测技术问题,重点开展先进总线测试、光纤传感仪器与器件、高精度位

置测量与标定技术、活体无创生化检测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制成功水下航

行器、飞行器综合测试保障装备、特种光纤传感器、人体无创检测仪器等,

为一带一路建设、国防装备的维护和保障、大健康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的

发展做出贡献。在本轮广西一流学科建设期间,为学校 ESI工程学学科进

入世界前 1%贡献 30%以上。通过建设,本学科在下一轮学科评估排名进入

前 30%,经过持续努力建设进入教育部学位中心学科评估排名前 20%。

标志性成果包括:国家教学成果奖、国家级重点项目或省部级创新驱

动重大项目、广西创新团队等。

突破性目标包括: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数量获得提升:承担国家重

点、重大项目 5项以上,区级重大项目 3项以上;科研成果奖励获得一等

奖以上;高水平论文数量、级别提升:SCI 2区以上论文数量提升, SCI/EI

收录论文 285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出版专著数量大幅度增加:获得发

明专利授权 65件以上;博士化比例超过 75%。

(三)建设思路和主要措施。

建设思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科队伍建设为核心,以科学研究

为重点,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装备平台建设为保障,使得学科特色更鲜

明、优势更突出;学科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科学研究实力不断增强、成果

突出;学科、科研装备平台建设卓有成效;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国际

—10—

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

主要措施:

1、科学研究方面。

(1)优化学科方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渗透和融合,积极发展和

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

(2)以重点学科和博士点为依托,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加大国家重

大项目的申报,提升学科竞争力;

(3)围绕国家、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谋划和布局电子信息、智能制

造、生物医学、大健康等相关领域研究工作,集中优势力量研究攻关,重

点开展光纤传感、无创传感检测、先进总线测试、片上网络测试、太赫兹

功能器件等技术研究,力争在重大的理论和技术问题上有突破,推动产生

一批有一定影响的标志性成果或重要成果,并完成科研成果转化。

(4)围绕军民融合战略需求,充分发挥学科的军工科研特色,加大

军民融合科研发展力度,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建设军工特色工程研究中

心,构建军民融合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体系。

2、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依托广西、学校的人才引进策略,加大学科

方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力度;设立人才培育专项,重点培养青年骨干成

员,加强学科核心团队和教学团队建设,造就一支年龄、结构、层次合理

的学科队伍。

3、科研平台方面。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瞄准学科、行业新增长点,

建设科研平台。

—11—

4、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充分利用重点实验室优势和博士点学

科优势,积极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社会,培养仪器领域专业人才。

(四)分年度的建设计划。包括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

科平台、社会服务、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具体目标和建设举措等。

1、学科队伍建设目标及具体措施。

建设目标:

力争获得省部级以上创新团队 1个、省部级以上人才 3-5名。新增博

士生导师 6-10 人,教授或博士 20-25 人,培养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中青

年学术带头人 2-3人。

其中:

2018年度:新增博士生导师2-3人,新增省部级以上人才1名,新增博

士3-5人,重点建设1-2个科研团队。

2019年度:新增省部级以上人才1名,新增教授或博士4-6人,重点建

设1-2个科研团队。

2020年度:力争获得省部级以上创新团队1个、新增省部级以上人才1

名。新增博士生导师2-3人,教授或博士4-6人。

2021年度:新增教授或博士4-6人,重点建设1-2个科研团队。

具体措施:

(1)依托仪器科学与技术重点学科、博士点,加强团队建设,充分

发挥八桂学者、特聘专家、学科(学术)带头人的核心作用,营造良好的

学术研究氛围,营造有利于高层次人才集聚、培养的环境。力争获得省部

—12—

级以上创新团队1个。

(2)充分利用广西面向海内外公开选聘“八桂学者”、“特聘专家”

契机,依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诚聘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引进高层次人

才,全职或柔性引进学科、学术带头人。新增博士生导师6-10人,教授或

博士20-25人。

(3)加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并通过访学、进修等多种方式,

提升青年科技人才的层次。新增省部级以上人才3-5名。

(4)通过国家留学基金项目、广西财政资助留学计划、西部计划等,

每年派出 2-4名青年骨干出国访问、留学,鼓励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

到国内外著名大学、研究机构等做博士后研究,促进拔尖人才的培养;建

立知识与年龄结构合理、团队合作紧密的人才梯队。培养在国内有一定影

响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2-3人。

2、科学研究目标及具体措施。

建设目标:

通过建设,年科研到位经费1000万元以上;年均新增国家级项目5-7

项,共增加20-28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以上;年均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

励1-2项,其中力争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项。新增省部级科研平台1个。年

均发表SCI/EI收录论文55篇、获得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10项以上。在各个

研究方向均取得具有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实现科研成果转化1-2项,并取

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军事效益。

具体措施:

(1)依托仪器科学与技术博士点的学科交叉优势,鼓励与光学、控

—13—

制、数学、机械、生物等多学科交叉,协同开展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

提升基础研究能力,产出高水平成果,申报重要项目。

(2)突出军工特色,加强与政府、军工科研院所的沟通和交流,积

极申请军工科研项目,建设工程研究中心。

3、人才培养目标及具体措施。

建设目标:

通过建设,提升研究生的培养条件,稳定本学科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

生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着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力争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 1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自动化专业通过工

程教育认证。年均:招收本科生 160名,毕业 100人以上;硕士研究生招

生 70-80人,毕业 70人以上;博士研究生招生 5-8人。通过改善研究生培

养条件,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使本科生就业率达到 90%以上;使硕士

研究生学位论文送审一次性通过率达到 95%以上。

具体措施:

(1)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创新实践基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积极共建校企联合研发基地,在现有的“桂电-长虹航天测控研究中心”、

与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汽车电子系统快速设计、在线测试

及产品开发综合平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创新学院等基础上,进一步扩

展校企联合研发基地,为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提供条件保障。

(2)设立本科生创新项目和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培养本科生、研

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推荐优秀科研院所、企业骨干技术人员担任兼职硕士指导教师

—14—

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吸引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参与课题研

究,为社会各界培养高水平研发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员。

4、学术交流目标及具体措施。

建设目标:

加强学术交流,承办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 1-2次,年均邀请专家学者

来校指导 6 人次以上,年均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15 人次以上。及时了

解和掌握学术前沿动向,以国际化视野,加强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

争取承担国际合作项目,及时掌握学术前沿动向。

具体措施:

(1)积极承办、参加本学科或相近学科国际国内重要的学术会议,

聘请知名学者来校讲学、指导,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学习,提高知

名度。

(2)鼓励年轻博士到国内著名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年轻硕士报考博

士,通过项目合作、学习,加强与同行交流与学习,聘请该学科著名学者

及学科建设专家讲学指导。

5、学科平台建设目标与具体措施

建设目标:

围绕学科研究方向,重点建设和完善学科富有特色的、处于国内先进

或者领先的学科平台,增强学科承接重点、重大项目、服务社会的能力。

新增一个广西重点实验室——广西光电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争取新

增一个国家级科研平台。

主要建设研究平台如下:

—15—

(1)2018年-2019年建设故障诊断和测试硬件平台;

(2)2018年-2019年完善和建设精密光电检测平台;

(3)2019年-2020年完善和建设生物检测信息分析系统;

(4)2020年-2021年建设完善和建设工业机器人研发平台。

具体措施:

依托重点学科建设,围绕学科方向,拓展研究领域,对现有学科平台

及其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并适当购置学科建设急需的软、硬件设备以及全文

电子期刊数据库(包括中、外文及图书等),进一步完善现有软、硬件条

件以及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

6、社会服务建设目标与具体措施

年均新增横向项目10项以上,实现科研成果转化2-3项,年均成果转

化收入150万元以上。并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军事效益。

具体措施:

(1)依托校企联合研究平台,为企业培养人才,提供咨询服务。

(2)充分发挥科研成果能力强的优势,加大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联

合申报项目,并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