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背后故事 让文物“活”起来...2020/06/14  ·...

1
■相关新闻 本报讯(记者赵金玲) 6月13日是“文 化和自然遗产日”。昨日上午,围绕“文物赋 彩全面小康”这一主题,由国家文物局、广西 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全国 2020 年文 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在桂 林举行。 开幕式设在桂林主会场和中央广播电 视总台会场,通过连线直播方式共同启动。 开幕式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国 家文物局启动了《文物“潮”我看》大型融媒 体活动,将用三个月的时间,以新媒体的手 段和“短视频+移动直播”的方式,向受众全 方位展现祖国各地的文化遗产风貌、文物 保护利用成果和文博工作背后的故事,用 更加贴近受众的语态解读文物,拉近与受 众距离,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仪式上同 步公布了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 )名单、“寻找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宣传 推介名单,还宣传推广了《如果国宝会说 话》第三季。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文物赋彩全 面小康”主题论坛、广西省立艺术馆旧址保 护工程开工仪式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 利用捐赠仪式,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 新媒体 )推介线上展映,第十二届全国青少 年文化遗产知识大赛,第七届“丹青记忆守 望家园—中国文化遗产美术展”,桂林文 化遗产公开课、《行走的文明》第二季直播节 目等系列线上线下活动相继举办。据统计, 全国文物系统组织“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 动总数达 4600 余项。全国各地具备复工复 产条件的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在符合疫情 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开展预约参 观、线上线下展览展示和宣传教育活动。 广西将以桂林市主场活动为核心,组织 全区各地广泛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宣传 展示活动。作为主场城市,桂林将开展桂林 文化遗产公开课、桂林文化遗产创意产品集 市、石刻彩色拓片制作体验活动、文化遗产 成果展等活动,通过展演、展览、论坛、公开 课、成果展示、广西抗疫特展等多种形式,展 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生动实践。 本报讯(记者黄璐燕通讯员谢中国) 传承文化瑰宝,守护自然之家。作为 2020 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 示广西主场城市活动的重要活动,2020 年广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云游非遗 · 影展 6 月 12 日在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 开展。此次参展的200幅( )以广西的 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主的优秀作品,充分 展示了广西在非物质文化和自然遗产申 报和保护传承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摄影展以图文展板的形式,展现广 西“非遗+旅游”“非遗+扶贫”“非遗进校 园”等优秀实践案例,参展的 200 幅( 优秀作品,是从全区各地征集到的摄影 712 幅( )作品中遴选产生的。这些作 品的摄影师和爱好者们,用镜头精准捕 捉广西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中精彩的瞬间,展现广西非遗传承与保 护的精彩与经典。 当天上午10时30分,广西民族博物 馆“桂风丝路”音乐会如约而至,熟悉的 中国经典民歌《茉莉花》响起,现场观众 宛如置身秀美的江南水乡;壮族拉弦乐 器马骨胡奏响越南民谣《浮萍》,带来别 样感受;竹笛、二胡和口琴共同演绎的 《南海姑娘》,描绘马来西亚槟城风光 ……音乐会将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巧妙 结合,共同演绎了岭南及东盟十国经典 乐曲。 “桂风丝路”音乐会是即将于6月19 日举行的首届“丝绸之路”系列活动的一 部分,民博作为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博 物馆之一,积极参与此次联动活动,并结 合 2020 年文化遗产宣传月,推出了“文化 珍藏记忆见证抗疫历程”抗疫主题海报 展、“八桂文博微讲堂 · 广西国宝故事”等 系列活动。 南宁博物馆同样为市民们献上了精 彩的音乐大餐,当天下午在馆内举办的壮 乡山歌会,从惊艳的二胡独奏,到栩栩如 生的现场织锦,还有穿越千年的天琴再现 天籁之音,让观众享受到多姿多彩、独具 民族风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 2020年6月14日 星期日 值班主任/王小欢 编辑/李理 版式/杰干 校对/卢小青 组版/钟永敏 03 老友 · 民生 因南宁市清川立交整治项目建 设需要,我公司计划于 2020年 6月 15日 0:00至 18:00对供水管道进行 迁改。届时,秀厢大道 (清川大桥至 高新四路段) 部分用户停水。秀厢大 (清川大桥至北湖段) 、明秀东路、 安吉大道、北湖路、邕武路、昆仑大道 等道路周边及北湖安宁工业园区、三 塘、四塘等片区市政供水压力下降。 请有关用户提前做好准备,并相 互转告咨询,请致电供水服务 热线3 2 9 6 33 2。停水给您带来不便谅解广西绿城水务股份有限公司 2020年6月13日 停水通知 自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我国已 成功申报世界遗产 55 项,其中,文化遗产 37 项、自然遗产 14 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4项。世界遗产总数、自然遗产和双遗产 数量均居世界第一,是近年全球世界遗产 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 国有武陵源、九寨沟、黄龙、三江并流、四 川大熊猫栖息地、中国南方喀斯特、三清 山、中国丹霞、澄江化石地、新疆天山、湖 北神农架、青海可可西里、梵净山、中国黄 (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14 项世界自 然遗产,有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 和武夷山4项双遗产,总面积达6.8万平方 公里,保护了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和自 然遗迹。 据新华社 全国 2020 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桂林举办 解读背后故事让文物“活”起来 ■相关链接 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居世界第一 各大博物馆举办丰富多彩线上线下主题日活动 听音乐看直播探奥秘 非遗文化知识轻松学 云游非遗 · 摄影展在巴马开展 ■本报记者 陈蕾 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的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古老的文化遗产如何通过文 创产品,走进年轻人的世界?材质丰富、造型多样的汉代灯具有什么特别之处?昨日 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南宁市内各大博物馆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线上和线下 宣传展示活动。 女子乐坊演奏《茉莉花》 本报记者 赖有光 摄 音乐会感受丝路文化 融媒体直播是时下流行的宣传方 式,自今年疫情发生以来,南宁市各大博 物馆相继推出各类线上活动,并尝试通 过直播的方式,向无法到馆的市民和网 友们推荐馆内丰富的馆藏文物,分享广 西多彩的历史文化。 昨日上午 11 时,南宁博物馆“传承话 非遗”直播活动正式开始,直播地点特别 选在了该馆的常设展厅“红土情韵卢权智红陶艺术展”。在长达两个小时 的直播时间里,从令人惊叹的南宁制陶 技艺,到宾阳壮族织锦技艺,观众不仅听 到了非遗传承人现身讲述传承故事,还 能通过南宁博物馆馆长张晓剑深入浅出 的讲解,了解南宁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 当天,广西博物馆推出的“文物赋彩 创意生活”直播活动便将镜头对准了文 创产品,防疫香囊、珐琅彩百花纹雨伞、 青花纹背包、莲花茶等各类由该馆研发 的文创产品逐一亮相,受到网友们热捧。 直播活动说非遗讲文创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壮民族创造 了独具特色且丰富多彩的医药文化。 2011年,壮医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昨日上 午,在广西博物馆文化创意空间,“文化 遗产周周学”亲子手工课堂开课,博物馆 的老师和 10 组亲子家庭一起学习了防疫 小知识,并动手制作小香囊。 广西博物馆《馆长说宝》栏目一直深 受大家欢迎。昨日,该馆推出最新一期 的《馆长说宝》,主角是一件 1955 年出土 于广西贵县(今贵港市)的东汉俑座陶 灯,其造型为双脚并拢、屈膝而坐、双手 抚膝的人俑。馆长韦江一一介绍这件灯 具造型的特别之处,以及汉代广西灯具 的使用特点等。 主题课堂分享文物奥秘

Upload: others

Post on 20-Sep-2020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解读背后故事 让文物“活”起来...2020/06/14  · 成果展等活动,通过展演、展览、论坛、公开 课、成果展示、广西抗疫特展等多种形式,展

■相关新闻

本报讯(记者 赵金玲)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昨日上午,围绕“文物赋彩全面小康”这一主题,由国家文物局、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全国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在桂林举行。

开幕式设在桂林主会场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会场,通过连线直播方式共同启动。

开幕式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国家文物局启动了《文物“潮”我看》大型融媒体活动,将用三个月的时间,以新媒体的手段和“短视频+移动直播”的方式,向受众全方位展现祖国各地的文化遗产风貌、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和文博工作背后的故事,用更加贴近受众的语态解读文物,拉近与受众距离,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仪式上同步公布了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

体)名单、“寻找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宣传推介名单,还宣传推广了《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文物赋彩全面小康”主题论坛、广西省立艺术馆旧址保护工程开工仪式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捐赠仪式,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推介线上展映,第十二届全国青少年文化遗产知识大赛,第七届“丹青记忆 守望家园——中国文化遗产美术展”,桂林文化遗产公开课、《行走的文明》第二季直播节目等系列线上线下活动相继举办。据统计,全国文物系统组织“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总数达4600余项。全国各地具备复工复产条件的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在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开展预约参观、线上线下展览展示和宣传教育活动。

广西将以桂林市主场活动为核心,组织全区各地广泛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宣传展示活动。作为主场城市,桂林将开展桂林文化遗产公开课、桂林文化遗产创意产品集

市、石刻彩色拓片制作体验活动、文化遗产成果展等活动,通过展演、展览、论坛、公开课、成果展示、广西抗疫特展等多种形式,展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生动实践。

本报讯(记者黄璐燕通讯员谢中国)传承文化瑰宝,守护自然之家。作为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广西主场城市活动的重要活动,2020年广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云游非遗·摄影展6月12日在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开展。此次参展的200幅(组)以广西的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主的优秀作品,充分展示了广西在非物质文化和自然遗产申报和保护传承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摄影展以图文展板的形式,展现广西“非遗+旅游”“非遗+扶贫”“非遗进校园”等优秀实践案例,参展的200幅(组)优秀作品,是从全区各地征集到的摄影712幅(组)作品中遴选产生的。这些作品的摄影师和爱好者们,用镜头精准捕捉广西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精彩的瞬间,展现广西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精彩与经典。

当天上午10时30分,广西民族博物馆“桂风丝路”音乐会如约而至,熟悉的中国经典民歌《茉莉花》响起,现场观众宛如置身秀美的江南水乡;壮族拉弦乐器马骨胡奏响越南民谣《浮萍》,带来别样感受;竹笛、二胡和口琴共同演绎的《南海姑娘》,描绘马来西亚槟城风光……音乐会将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巧妙结合,共同演绎了岭南及东盟十国经典乐曲。

“桂风丝路”音乐会是即将于6月19日举行的首届“丝绸之路”系列活动的一

部分,民博作为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博物馆之一,积极参与此次联动活动,并结合2020年文化遗产宣传月,推出了“文化珍藏记忆 见证抗疫历程”抗疫主题海报展、“八桂文博微讲堂·广西国宝故事”等系列活动。

南宁博物馆同样为市民们献上了精彩的音乐大餐,当天下午在馆内举办的壮乡山歌会,从惊艳的二胡独奏,到栩栩如生的现场织锦,还有穿越千年的天琴再现天籁之音,让观众享受到多姿多彩、独具民族风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

2020年6月14日 星期日 值班主任/王小欢 编辑/李理 版式/杰干 校对/卢小青 组版/钟永敏

03老友·民生

因南宁市清川立交整治项目建设需要,我公司计划于2020年6月15日0:00至18:00对供水管道进行迁改。届时,秀厢大道(清川大桥至高新四路段)部分用户停水。秀厢大道(清川大桥至北湖段)、明秀东路、安吉大道、北湖路、邕武路、昆仑大道等道路周边及北湖安宁工业园区、三塘、四塘等片区市政供水压力下降。

请有关用户提前做好准备,并相互转告。如需咨询,请致电供水服务热线3296332。停水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广西绿城水务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6月13日

停水通知

精彩活动

自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我国已成功申报世界遗产55项,其中,文化遗产37项、自然遗产14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世界遗产总数、自然遗产和双遗产数量均居世界第一,是近年全球世界遗产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有武陵源、九寨沟、黄龙、三江并流、四

川大熊猫栖息地、中国南方喀斯特、三清山、中国丹霞、澄江化石地、新疆天山、湖北神农架、青海可可西里、梵净山、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14项世界自然遗产,有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和武夷山4项双遗产,总面积达6.8万平方公里,保护了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遗迹。 据新华社

全国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桂林举办

解读背后故事 让文物“活”起来

■相关链接

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居世界第一

各大博物馆举办丰富多彩线上线下主题日活动

听音乐看直播探奥秘 非遗文化知识轻松学

云游非遗·摄影展在巴马开展

■本报记者陈蕾

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的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古老的文化遗产如何通过文创产品,走进年轻人的世界?材质丰富、造型多样的汉代灯具有什么特别之处?昨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南宁市内各大博物馆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线上和线下宣传展示活动。

女子乐坊演奏《茉莉花》 本报记者 赖有光 摄

听 音乐会感受丝路文化

融媒体直播是时下流行的宣传方式,自今年疫情发生以来,南宁市各大博物馆相继推出各类线上活动,并尝试通过直播的方式,向无法到馆的市民和网友们推荐馆内丰富的馆藏文物,分享广西多彩的历史文化。

昨日上午11时,南宁博物馆“传承话非遗”直播活动正式开始,直播地点特别选在了该馆的常设展厅“红土情韵——卢权智红陶艺术展”。在长达两个小时

的直播时间里,从令人惊叹的南宁制陶技艺,到宾阳壮族织锦技艺,观众不仅听到了非遗传承人现身讲述传承故事,还能通过南宁博物馆馆长张晓剑深入浅出的讲解,了解南宁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

当天,广西博物馆推出的“文物赋彩创意生活”直播活动便将镜头对准了文创产品,防疫香囊、珐琅彩百花纹雨伞、青花纹背包、莲花茶等各类由该馆研发的文创产品逐一亮相,受到网友们热捧。

看 直播活动说非遗讲文创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壮民族创造了独具特色且丰富多彩的医药文化。2011年,壮医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昨日上午,在广西博物馆文化创意空间,“文化遗产周周学”亲子手工课堂开课,博物馆的老师和10组亲子家庭一起学习了防疫小知识,并动手制作小香囊。

广西博物馆《馆长说宝》栏目一直深受大家欢迎。昨日,该馆推出最新一期的《馆长说宝》,主角是一件1955年出土于广西贵县(今贵港市)的东汉俑座陶灯,其造型为双脚并拢、屈膝而坐、双手抚膝的人俑。馆长韦江一一介绍这件灯具造型的特别之处,以及汉代广西灯具的使用特点等。

探 主题课堂分享文物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