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貸風暴的經濟成長之道—以德國為例ir.no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235/2/i1703-次貸...得全球經濟動盪不安。世界銀行總裁佐立克(robert...

17
- 65 - · 1 國立空中大學管理與資理學系 管理與資訊學報,民 10117 期,65-81李櫻穗 國立空中大學兼任講師 次貸風暴的經濟成長之道—以德國為例 次級房貸危機(Subprime Mortgage Crisis)的發生,不但重 創全球主要金融市場,而且也形成全球經濟成長的衰退。根據 著名經濟學家熊彼得(J.A. Schumpeter)的創新成長學說:「科 技的創新活動所帶來的投資熱潮,乃是經濟成長與繁榮的原動 力…」,緣此18世紀工業革命所帶來廣泛性生產技術的革新,造 就了大英帝國經濟強權的崛起;1990年代之後美國資訊及通訊業 等的技術創新,也開啟了歷史上所罕見長達十餘年的新經濟繁榮 時期。因此,藉由科技創新帶動的投資熱潮,係為促進經濟成長 與繁榮的良途。 關鍵詞:科技創新、經濟成長、次級房貸危機、外部經濟效果、 研究發展、投資熱潮、就業機會、經濟奇蹟。

Upload: others

Post on 13-Sep-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 65 -

    ·1國立空中大學管理與資理學系管理與資訊學報,民 101,17 期,65-81頁

    李櫻穗

    國立空中大學兼任講師

    次貸風暴的經濟成長之道—以德國為例

    摘 要

    次級房貸危機(Subprime Mortgage Crisis)的發生,不但重

    創全球主要金融市場,而且也形成全球經濟成長的衰退。根據

    著名經濟學家熊彼得(J.A. Schumpeter)的創新成長學說:「科

    技的創新活動所帶來的投資熱潮,乃是經濟成長與繁榮的原動

    力…」,緣此18世紀工業革命所帶來廣泛性生產技術的革新,造

    就了大英帝國經濟強權的崛起;1990年代之後美國資訊及通訊業

    等的技術創新,也開啟了歷史上所罕見長達十餘年的新經濟繁榮

    時期。因此,藉由科技創新帶動的投資熱潮,係為促進經濟成長

    與繁榮的良途。

    關鍵詞: 科技創新、經濟成長、次級房貸危機、外部經濟效果、

    研究發展、投資熱潮、就業機會、經濟奇蹟。

  • - 66 -

    次貸風暴的經濟成長之道—以德國為例·2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nsures Economic Growth in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An Example from Germany

    En-Suey LeeAdjunct Instractor of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has impacted global financial

    markets seriously and put the world economy in recession again since

    2007.According to Schumpeter, innovations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economy, and eventually to prosperity and wealth.

    For example, the industry revolution made British a super power.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novation of the 1990's resulted

    in more than a decade of prosperity. Therefore, creation of economic

    prosperity through investment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eemed to

    be the norm of progress.

    Keywor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Economic Growth,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External Economi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he Upsurge of Investment, Employment

    Opportunity, Economic Miracle.

  • - 67 -

    ·3管理與資訊學報,民 101,17 期

    壹、前言

    美國次級房貸危機(Subprime Mortgage Crisis)自2007年下半年發生以來,不但已經重創全球主要金融市場,而且也嚴重削弱各國消費能力與企業

    投資意願,面對著金融風暴與國內需求不足所形成的雙重困境,無疑地已增

    添各國經濟發展的不利陰影。

    依據環球透視機構(Global Insight ) 2010年3月份的報告,由於全球經濟復甦進程緩慢,全球經濟成長率已由2008年的1.6%降為2009年的-2.0%。同年9月20日世界貿易組織(WTO) 公布的貿易情勢報告亦指出,2009年全球貿易值衰退超過-12%,其中已開發國家衰退-15%,開發中國家衰退-8%。不過,值得注視的是同屬出口導向型經濟的德國,在知識密集型產品國外需求

    大幅增長帶動下,仍然維持著出口的強勁成長趨勢,不但扮演著該國經濟成

    長的主要動力來源,同時也彰顯出其長期推動科技研發成果的重要意涵。

    貳、次級房貸的意義與成因

    以授信的角度而言,次級房貸係指金融機構提供房屋抵押貸款予信用較

    差或償債能力較弱的購屋者,通常包括因開銷過大而導致信用不佳者或目

    前已負擔相當比重的債務者,且其貸款利率通常較一般水準高出2至3%。此外,許多大型建商均普遍兼營房貸放款業務(包含大量的次級房貸),進之使得信用不佳的借款人仍有獲得融資機會;固然授信機構承受較高的風險,然

    而卻可獲取較高利息收益的機會。綜觀美國次級房貸市場出現危機的原因,

    大致可以歸納為如下三點:

    一、全球利率升高

    隨著21世紀的來臨,經濟成長引發的通貨膨脹壓力,使得各國中央銀行紛紛採取升息方式來對抗,亦即以調高基本利率的緊縮性貨幣政策。例如美

    國聯準會自2004年開始至2006年已連續17次升息,繼之歐洲中央銀行(ECB)

  • - 68 -

    次貸風暴的經濟成長之道—以德國為例·4

    與英國英格蘭銀行也連續多次升息;紐西蘭、澳洲、南非及南韓等國亦陸續

    調升利率,致而全球利率水準普遍提高。事實上對於信用不佳的貸款人,承

    受高出一般利率水準2至3個百分點的利息取得購屋貸款,必然加重借款人的負擔;兼以次級房貸約有8成採取浮動利率方式計息,一旦利率調高,使得無法如期繳款的違約率急速上升。

    二、信貸市場快速擴張

    美國部分州的法律明訂雇用獨立掮客,可規避房貸公司的法律責任,故

    而房貸公司大量雇用獨立掮客承作房貸業務,而房貸承銷掮客藉由推銷房貸

    賺取佣金,甚至向不可能付出房貸者進行推銷來提高業績。其次,建商為了

    拓展業務,往往沒有仔細審核借款人的信用紀錄,甚至虛報房貸申請人的償

    債能力,據此逕向放款銀行融通資金,而銀行為期獲得房貸利息及提高其市

    場占有率,於是採行大量放款策略,此一過程的風險控管幾乎形同虛設。

    三、衍生性金融商品過度包裝

    以房貸相關債權為標的資產所發行之證券,稱為房貸證券(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簡稱MBS),而以非房貸相關債權(如信用卡貸款、汽車貸款及應收帳款不良債權等)為標的資產所發行之證券稱為資產基礎證券(Asset Backed Securities,簡稱ABS)。透過證券化所包裝的金融商品,一旦由投資銀行購得並發行擔保債務憑證,繼之進一步將該擔保債務憑證售予避

    險基金或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此舉即大幅擴大房貸的連動範圍,同時深化

    其槓桿影響效果。擔保債務憑證的風險複雜且不易衡量,本質上其流動性欠

    佳,一旦次級房貸違約率增加,擔保債務憑證又集中於MBS時,擔保債務憑證價格便會下挫,加深投資人疑慮而要求贖回,致而造成價格下跌的惡性

    循環。事實上,全球的多數大型投資銀行均普遍持有此類擔保債務憑證的商

    品,且其規模不斷地提高。以2005年為例,其發行量即達4,886億美元,創下歷年的最高紀錄;對於金融機構而言,擔保債務憑證的持有部位所衍生次

    貸風波的不定時炸彈,即是因為持有過多高風險擔保債務憑證。

  • - 69 -

    ·5管理與資訊學報,民 101,17 期

    參、次級房貸對各主要國家經濟的影響

    2007年下半年次級房貸風暴發生以來,即迅速地形成美國各大銀行不良債權的猛增,使得其金融體系幾近崩潰,同時此一金融危機復如骨牌一般很

    快地從美國延伸至歐洲,再影響到亞洲及其他國家,繼之市場信心動搖,使

    得全球經濟動盪不安。

    世界銀行總裁佐立克(Robert Zoellick) 2008年4月在華盛頓對智囊機構全球發展中心(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演說時指出:這次金融風暴對於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的影響,與以往所發生者已有明顯的差異,此次風

    暴中心不再是開發中國家,而是已開發國家。同時其撼動型態也不一樣,諸

    如俄羅斯、巴西和澳大利亞等資源富裕國家,仍然有繼續保持顯著增長的現

    象,而亞洲各主要出口導向型國家的經濟,則普遍受到次貸風暴所形成的需

    求降低而有明顯走緩趨勢。

    在國際原油及農糧作物等原物料價格走向方面,囿於供給增加有限、新

    興經濟體快速成長及美元弱勢走向影響下,形成持續維持高檔水準的波動,

    並進一步推升全球的通膨壓力,故而在全球經濟受到美國次貸風暴影響擴散

    致明顯走緩之際,卻進一步加深步入停滯性通膨的隱憂。

    環球透視機構(Global Insight Inc.)2010年3月的報告復指出;全球各主要國家的經濟成長率已明顯趨緩,其中2009年的全球經濟成長率已從2008年的1.6%降為-2.0%(參見表3-1)。不過,在此波次貸風暴衝擊下,德國卻有著令人矚目的經濟表現,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2012年2月8日公佈的統計資料,2011年德國出口雖然遭受歐債危機衝擊,惟受益於國外市場對德製產品需求的不斷增加,使得德國出口成長金額顯著地提高,已達到14,741億美元,並跨過1兆歐元門檻再創紀錄1 。

    依統計資料,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與2011年德國的出口成長率分別為17.9%、9.1%、-22.6%、13.0%與16.9%(參見表3-2);在出口金額方面,同期間各該年度的出口值分別為13,211億美元、14,415億美元、

    1http://www.trademag.org.tw/News.asp?id=578451&url=/default.asp.

  • - 70 -

    次貸風暴的經濟成長之道—以德國為例·6

    11,160億美元、12,615億美元與14,741億美元(參見表3-3)。在美國方面,其2007 -2011年期間各年度的出口成長率分別為11.9%、12.1%、-18.0%、21.0%與15.8%;同期間各該年度的出口值則分別為11,482億美元、12,874億美元、10,560億美元、12,783億美元與14,807億美元(同表3-3),顯見德國出口市場動能,較之美國毫不遜色。

    就出口產品結構來觀察,德國主要的出口項目係為高附加價值的汽機

    車、軌道車輛、原油探勘設備、航太器材、藥品、無線電話暨傳輸器、積體

    電路暨微組件等技術密集性產品。由於德國科技密集型製品具有品質優良、

    不可替代性的差異化特色,使得這些高科技產品的旺盛輸出,不但使得德國

    自2003年起至2008年,即無視於歐元的強勢升值,持續領先美國位居全球第一大出口國,同時也扮演著該國2000年以來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來源,更維持著其歐洲經濟火車頭的重要地位。

    表3-1 主要已開發國家經濟成長統計表單位:%

    國別\年度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世  界 4.1 1.6 -2.0 4.3 3.0 美  國 1.9 -0.3 -3.5 3.0 1.7 日  本 2.2 -1.0 -5.5 4.4 -0.9 德  國 3.3 1.1 -5.1 3.7 3.0 法  國 2.3 -0.1 -2.7 1.5 1.6 英  國 3.5 -1.1 -4.4 2.1 0.9

    資料來源: 行政院主計處「國民經濟動向統計季報」;行政院經建會「國際經濟動態指標」;各國統計月報。

  • - 71 -

    ·7管理與資訊學報,民 101,17 期

    表3-2 主要已開發國家出口年增率-按美元計算單位:%

    國別\年度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美  國 13.9 11.9 12.1 -18.0 21.0 15.8日  本 8.6 10.2 10.0 -26.1 32.7 7.0德  國 14.6 17.9 9.1 -22.6 13.0 16.9法  國 10.6 12.0 10.0 -21.7 8.1 15.5英  國 16.6 -1.8 5.9 -23.6 15.1 16.7

    資料來源:財政部統計處「進出口貿易統計」;各國統計月報。

    在五個主要已開發國家的經濟成長率比較方面,德國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與2011年的經濟成長率分別為3.3%、1.1%、-5.1%、3.7%與3.0%;同期間各該年度美國的經濟成長率分別為1.9%、-0.3%、-3.5%、3.0%與1.7%(同表3-1),可見2007-2011年期間德國的經濟成長的平均表現,顯然較之美國為佳,同時也較法國、英國與日本為優(參見表3-1),其中2010年與2011年德國的經濟成長率分別為3.7%與3.0%,其表現較之美國、法國、英國與日本更為出色,顯見德國已從次貸風暴衝擊中脫穎而出。

    另一方面,以歐盟為例來比較,2010年德國的經濟成長率達3.7%,更比歐盟27國平均值1.9%高出甚多 2。

    在失業率方面,德國一直到2005年失業率都還高居12%左右,2007年開始降到8.5%;2010年以來表現更佳,及至2011年6月則降至7%且持續看跌,失業人口也從1992年以來首次降到300萬人以下;對照近況不佳的美國,其失業率已從2007年的4.6%,一路攀升到2010年的將近10%,2010年以來雖有好轉,但也還有9%之高,看到這些鐵錚錚的優越經濟數據,包括英美各地也紛紛呼籲,或許又該以德國為師 3。

    2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update, September 2011。3工商時報,「德國經濟逆勢成長的秘密」,2011年8月14日,臺北,版A 2。

  • - 72 -

    次貸風暴的經濟成長之道—以德國為例·8

    表3-3 主要已開發國家出口金額統計表單位:%

    國別\年度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美  國 10,260 11,482 12,874 10,560 12,783 14,807日  本 6,470 7,128 7,839 5,789 7,680 8,214德  國 11,204 13,211 14,415 11,160 12,615 14,741法  國 4,904 5,495 6,044 4,733 5,115 5,908英  國 4,488 4,410 4,670 3,569 4,109 4,797

    資料來源:財政部統計處「進出口貿易統計」;各國統計月報。

    肆、科技研發的重要性

    根據著名經濟學家熊彼得(J.A. Schumpeter)的創新成長學說:「科技的創新活動,所帶來的投資熱潮,乃是經濟成長與繁榮的原動力…」4 。緣此,18世紀工業革命所帶來廣泛性生產技術的革新,造就了大英帝國經濟強權的崛起;1990年代之後美國資訊及通訊業等的技術創新,也開啟了歷史上所罕見長達十餘年的新經濟繁榮時期。

    德意志向來即相當重視科學教育與研究發展,溯自19世紀以降「科研與教學的相輔相成(Einheit von Forschung und Lehre)」即已為普魯士優良傳統,是以各項科技領域均有傑出的表現,而被稱為「科學之國(Ein Land der Wissenschaft)」5。固然德國的產業革命的來臨晚於英國,惟藉由積極推動基礎科學的研發與產業應用科技的創新,使得其工業生產規模,迅速地於20世紀初期超過英國的水準。此舉就德國長期推動科技研發的經驗成果來觀察,

    顯然也與熊彼得的創新學說理論相符合。

    事實上,德國天然資源相當匱乏,為充分發揮優異的創新能力,二戰之

    4林鐘雄,「西洋經濟思想史」,三民書局,臺北,1979年,p465-466。5 Presse-und Informationsamt der Bundesregierung, “Tatsachen über Deutschland", Societäts Verlag , Frankfurt/Main, 2006,p488-489.

  • - 73 -

    ·9管理與資訊學報,民 101,17 期

    後聯邦政府大力厚植培育科技研發人才,且積極獎助各項產業創新活動,有

    效地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蛻變,進而於1950-60年代間從終戰的廢墟中締造了舉世知名的「德國經濟奇蹟」 6。

    在新世紀來臨之際,德國聯邦政府的科技發展政策目標更揭櫫:「…面

    對全球化市場的競爭與知識經濟時代的新挑戰,唯有建構現代化基礎設施、

    發揮優異創新能力,方能維持科技領導的地位,並得以有效地提升國際競爭

    力,從而增進社會與經濟的永續繁榮…」7。

    根據1996年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定義,知識型產業係指技術及人力資本投入密集度較高的產業,主要涵蓋高科技產業、金融保險業及通

    訊產業等。以此一標準來看,知識型產業與一國的研究發展成果相當密切,

    可作為一國科技研發成果的指標。據此1996年OECD主要成員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與知識的生產、擴散和應用有關的部分即達50%以上,其中德國知識型產業占總產出比率更高達58.6%,而美國、日本則分別為55.3%與53.0%8。另據2006年OECD的統計,2002年德國科技暨知識密集型產業附加價值占總產出比率亦達42.8%,略低於美國的43.1%,係為世界上科技暨知識密集型產業表現相對優異的國家之一9。

    據統計,2011年德國的國內生產毛額約為35,747億美元, 次於美國(150,877億美元)、日本(58,651億美元)與中國(72.981億美元),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同時係為歐洲的最大經濟體,法國與英國的國內生產毛

    額則均低於26,000億美元10。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再生能源的開發與應用,2004年德國再生能源產業約有16萬名就業人口(包括研發與技術人才),2007年則提高至近25萬名,預期至2020年估計可達到40萬名的就業人口;風力發電設備的輸出,在2007年更達到57億歐元(約為89億美元),較2006年

    6http://bmwi.de/navigaion/press.7http://bmwi.de/navigaion/press.8http://www.oecd.org/dataoecd/42/34/2087188.pdf. 9http://caliban.sourceoecd.org/pdf/ann-c.pdf.10http://2k3dmz2.moea.gov.tw/gnweb/Indicator/wFrmIndicator.aspx.

  • - 74 -

    次貸風暴的經濟成長之道—以德國為例·10

    成長了7.0%11;至於2007年風力發電設備、水力發電設備、以及太陽光電設備的全球占有率,則分別達到38%、37%以及25%等12。因此,再生能源產業所創造的出口成長與就業機會,更是一項不容忽視的衍生效益;這些具體

    成果進一步證明經濟的成長、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兩難問題,仍然可以

    藉由科技的創新妥為達成。

    就推動產業應用科技研發而言,由於其研發性質已逐漸趨向市場化應用

    階段,且往往具有排他性的個別利益,是以其外部性利益程度已較基礎研究

    為低。德國政府為避免有限財源的浪費,對此一類型的研究計畫係採行補

    助性原則,即僅針對具有重大外部性利益(公共利益)部分,才給予支援補助 (Staatliche Förderung von Forschung und Entwicklung in der Wirtschaft orientiert sich am Grundsatz der Subsidiarität )13。另依照世界貿易組織(WTO )補貼及平衡防衛措施協定(SCM,Agreement on Subsidies and Countervailing Measures)第8.2條a2項規定:「…政府對於大專院校、研究機構或企業單位等競爭前研發案的補助比率不得高於其整體研發成本的50%…(…the assistance covers not more than 50 percent of the cost of pre-competitive development activity.)」14。

    爰為遵守國際組織的規範與確保財政資源的有效利用,德國政府對於案

    關研發計劃的補助係採取公平、普遍性原則(不特別限制行業別),且其補

    助比率均限制在總經費的50%以下,至於經費補助的多寡則決定於其外部性效果的程度。同時案關研發補助案,基於共同出資、利害休戚相關,不但較

    能切合業界的研發需求,而且更能有效達成產業科技研發成果的目標。另一

    方面,有見於學術界研發人才與能量的優異性,是以德國政府也相當重視與

    鼓勵產、學界的研發合作。

    就產業技術研發機構而言,德國最知名者為弗勞恩霍夫研究所

    (Fraunhofer Gesellschaft,類似我國工研院性質),該研究所並依全國各地區

    11Jane Burgermeister,"Renewable Energy Jobs Soar in Germany",April 8th,2008. 12http://www.kas.de/wf/doc/kas_14285-544-1-30.pdf.13同註5, p. 496.14http://www.wto.org.

  • - 75 -

    ·11管理與資訊學報,民 101,17 期

    產業發展型態的不同,設立不同領域的研究單位,總計全國共有58處研究分部15。固然以往聯邦政府曾大力支援其產業科技研發案,惟因該類型研發案

    的性質,已較偏向商業性利益,是以德國政府均已採行補助性原則,至於目

    前Fraunhofer研究所的主要業務,係執行與產業界的研發合作,尤其與中小企業的交流相當密切16。

    同時一些推動產業技術研發的大型性基金會(由企業界、民間人士

    及其他法人團體等出資成立者),例如胡立茨-帝森基金會(Fritz-Thyssen Foundation)、福斯汽車基金會(Volkswagen Foundation)及Steinbeis基金會等,由於其長期與產業界所建立的密切關係,故而在支援產學的研發交流合

    作方面,益加突顯其相輔相成的效果。其中,福斯汽車基金會創立於1962年,目前基金規模達24億餘歐元(居全國產業研發機構之首);為推動產業技術的創新,基金會每年提撥基金孳息約1億歐元,執行各項產業前瞻性(Forwarding-looking)技術的研發,對促進產業技術的創新貢獻相當顯著 17。

    此外,為進一步落實科技研發政策,聯邦政府與各公、民營企業均不

    斷地提高其研究發展(R&D)支出水準。據統計,2009年德國的總研究發展(R&D)支出約達972億美元,約占該年國內生產毛額(GDP)的2.82%,較2008年成長了2.6 %;其中,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研究發展支出約占國內生產毛額的平均比率為2.34 %,以總研究發展支出規模來比較,德國僅次於美國與日本,居世界第三位18。

    15http://www.fhg.de.16 德國的中小企業係指員工500人以下、營業額額不超過5000萬歐元的產業,據統計其家數有330萬家,占總企業家數的98%,雇用員工數則占總企業的70%,而投資金額占總體的46%。

    17http://www.volkswagen-stifung.de.18http://2k3dmz2.moea.gov.tw/gnweb/Indicator/wFrmIndicator.aspx.

  • - 76 -

    次貸風暴的經濟成長之道—以德國為例·12

    伍、產業科技推動之道

    經濟學開宗明義指出:經濟資源有限,人類的慾望無窮,如何將有限資

    源作最有效的利用,以達成慾望的最大滿足,即為經濟學主要探討與追求的

    目標。同樣的道理,在推動達成一國的科技研發目標時,如何在有限研發財

    源條件下,創造最大的經濟效益,亦是吾人所最為關切者。本文嘗試應用一

    般的生產函數,來觀察偏高的研發補助比率對總產出的影響。

    首先假定;生產要素的投入為自變數(Independent Variables),而總產出則為應變數(Dependent Variable)。具體而言,生產要素計包括自然資源、非技術勞力、技術勞力、機器設備、以及基礎建設等,至於科技水準則

    屬於外生變數(科技的創新往往能夠提升整個生產規模)。為利本文的討

    論,同時也假定各項資源要素均可量化,針對上述因果關係,現以函數說明

    如次:生產函數y= f(N,Ln,Ls,K,S, ) (5.1)其中,y: Output(總產出)N: Natural Resources(自然資源)Ln: Non-Skilled Labor(非技術勞力)Ls: Skilled Labor(技術勞力)K: Capital(機器設備)S: Infrastructure(基礎建設)〒: Technology(科技創新,為外生變數)

    ∂y/∂T>1:一單位技術(創新)的投入獲得高於一單位的產出(科技創新效果)

    依理論為求y的極大值(假設f係凸向上函數),亦即;Max y = f(N,Ln,Ls,K,S, ) (5.2)s.t. N+Ln+Ls+K+S≦B (5.3)其中,B: 既定的財源

  • - 77 -

    ·13管理與資訊學報,民 101,17 期

    註:Max y = f(N,Ln,Ls,K,S)s.t. N+Ln+Ls+K+S≦B

    以上規劃問題所對應的Lagrange方程式為L=f(N,Ln,Ls,K,S…)+λ(B-N-Ln-Ls-K-S)一階條件為

    ∂ L/∂ N=∂ f/∂ N-λ=0 →∂ Y /∂ N=λ

    ∂ L/∂ Ln=∂ f/∂ Ln-λ=0 →∂ Y /∂ Ln=λ   :

       :

    ∂ L/∂ S=∂ f/∂ S-λ=0 →∂ Y /∂ S=λ∴(∂ Y /∂N)= (∂Y/∂Ln)= (∂Y/∂Ls)=(∂Y/∂K)=(∂Y/∂S)在(5.1)式中, 表示一定的技術水準,而N、Ln、Ls、K與S等,則

    表示各項生產要素的使用量;f 為函數符號,y則表示各該不同生產要素投入量的組合,所獲得的總產出。

    (5.2)式及(5.3)式,係表示在既定的財源限制條件,求取最高的總產出水準(y)。其中,(5.3)式的B代表N、Ln、Ls、K與S等不同生產要素投入的總支出;(5.2)式則表示在一定的技術水準下( ),某一特定生產要素(N、Ln、Ls、K與S等)投入量組合,可獲得最高的總產出。因此在一定經濟資源限制下,當y值(=y *)極大時,則存在著一組特

    定值的N*,Ln*,Ls*,K*與S*。惟如資源分配因外力的干預,使得實際分配值與最佳值有所差距時(例如:因偏高的財源補助,使得資本投入的實際值K大於K*),則依據報酬遞減法則19,該項要素偏高比率的投入,其邊際產出將會出現報酬遞減的情形,結果反而損及總產出水準的表現。

    同樣的道理,為維護市場機能,對於並非具有完全外部性利益的產業應

    19 報酬遞減法則(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假設既定的生產函數,僅增加某一生產因素的投入,初始期增加該生產因素的投入,其邊際產量有遞增的趨勢。惟當該一生產因素投入量到達某一程度以後,由於此種生產效率已完全發揮,增加該項生產因素雖然仍能使產量增加,但是增加一單位的投入所增加的產量已開始遞減。

  • - 78 -

    次貸風暴的經濟成長之道—以德國為例·14

    用科技研發案(例如財團法人科專計畫),卻給予100%的經費補助,顯然已有矯枉過正,補助偏高的情形。依據報酬遞減法則,其偏高的資源投入,不但

    嚴重扭曲資源的適當配置,而且也因要素報酬的遞減,以致挫及總產出水準

    的良好表現。

    據統計,2003年我國政府的研究發展補助經費為新台幣855.8億元。其中,用於支援產業應用技術研發項目者,約占一半(420億元),而補助財團法人研發計畫的金額則有216億餘元,又占後者的50%以上。以2000年為例,其繳庫技術權利金(約851萬元)占政府總投入經費的3.9%,遠低於產學研發合作的11.26%20。由此可見,我國對於法人研發計畫的補助比率不但已有偏高的現象,而且其研發效益已存有值得探討的空間。

    據統計,我國具有博士學位的研發人才,大專院校占了70%以上,為善用研發人才、並結合產業的技術需求,未來實應擴大產學研發合作規模。尤

    其,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家數約有116萬家,占全國企業家數的98%;且雇用了755萬人,約占全國雇用人數的77%,以往係為創造「臺灣經濟奇蹟」的幕後推手,惟因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研發能力不足,為落實「根留臺灣,全

    球布局」的政策目標,宜應加強與中小企業的產學交流合作,期能有助於增

    進產業的多樣化,藉以避免產品過度集中的風險,進之強化面對經濟風暴衝

    擊的穩定性。

    陸、結語

    美國次級房貸風暴來臨之後,已然重創世界各國的經濟成長,而國際原

    油及糧食等原料價格的高漲,更形成強大的通脹壓力,且大幅降低各國的消

    費能力及企業投資意願,使得次貸風暴的影響持續發酵;相較於強調金融管

    制政策的治標取向,厚植於研發的產業政策更有助於治本。

    囿於經濟資源的有限性,政府在獎助科技研發補助計劃時,其項目的選

    擇必須相當謹慎,因為不管所選定的標準(諸如,產業關聯效果大、附加價

    20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94年年報,臺北,95年4月,p.43。

  • - 79 -

    ·15管理與資訊學報,民 101,17 期

    值高、短小輕薄…等)為何,實際上只有一個意義,那就是須具有經濟上的比較利益,亦即有利可圖,而選擇一個具有比較利益的研發項目,事涉業者

    切身利益,是以其眼光及敏感度均較他人瞭解許多,政府仍不宜越俎代庖。

    惟對於具有潛力的研發項目,政府仍必須從制度與法規上,對產業提供相關

    外部性的協助,並避免扭曲資源的適當配置,藉以塑造一個有利科技研發的

    公平競爭環境,定能有效促進創新導向型產業的茁壯成長,進而帶動新一波

    的投資熱潮,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再創一個具「抵抗力」的經濟新奇蹟。

  • - 80 -

    次貸風暴的經濟成長之道—以德國為例·16

    參考書目

    1. 山田伸二,全球經濟大蕭條,財訊出版社, 臺北, 2005。2. 王素灣,知識經濟時代對我國人力資源的因應與挑戰,中華經濟研究院,臺北,1999年。

    3.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94年年報,臺北,95年4月。4. 行政院經建會,「新世紀第二期國家建設計畫:民國94年至97年計畫暨民國104年展望」,臺北,2004年。

    5. 林建甫,「政府救市不蹈1929痛苦覆轍」,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9年1月19日。

    6. 林鐘雄,西洋經濟思想史,三民書局,臺北,1979年。7. 周宜魁,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三民書局,臺北,1986年。8. 孫義宣、李榮謙,國際貨幣制度,財團法人金融人員研究訓練中心,臺北。

    9. 趙文衡,臺灣崛起-從停滯到高飛的經濟躍升,御書房出版有限公司,臺北,民國92年。

    10. 施建生,偉大經濟學家熊彼德,天下遠見出版公司,臺北,2005年。11. 經濟部統計處統計月報,臺北,2010年10月。12. 劉江彬、黃俊英,智慧財產管理總論,華泰文化公司,臺北,2004年。13. Ellen Kennedy, The Bundesbank, American 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German Studies,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German Issues 19, October 1997.

    14. Horst Siebert,The German Economy: Beyond the Social Marke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July 8, 2007.

    15. Global Insight Inc., “World Overview”, March 2010.16. Global Insight Inc., “World Overview”, January 2012.17. 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update”, January 2012.18. OECD , “Economic Outlook no. 41”, June 2009, data diskettes.19. OECD(1996),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Paris.

  • - 81 -

    ·17管理與資訊學報,民 101,17 期

    20. “Peter A Econometric Institute Report EI 2006-09.” Cornelisse2006, Erasmus School of Economics, 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 The Netherlands.

    21. Presse-und Informationsamt der Bundesregierung, Tatsachen über Deutschland, Societäts Verlag, Frankfurt/Main,2007.

    22. Renewables-the future of Energy: The German Experience, Deutsche Energie Agentur, July, 2009.

    23. WTO, World Trade Report 2010, July 2010.24. http://bmwi.de/navigaion/press.25. http://www.adamsmith.org/economy/index.php.26. http://en.wikipedia.org/wiki/Shumpeter.27. http://www.wto.org.28. http://www.volkswagen-stifung.de/29. http://www.oecd.org/country statistical profile, 2009.30. http://epp.eurostat.ec.europa.eu/cache/ITY_PUBLIC/9-08092009-AP/EN/9-

    08092009-AP-EN.PDF.31. http://rtais.wto.org/UI/publicsummarytable.aspx.32. http://www.trademag.org.tw/News.asp?id=578451&url=/default.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