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改变人生的宽度 -...

1
5 文摘 2017 2 6 星期一 农历丁酉年正月初十 责任编辑 易焕军 视觉总监 崔建湘 美术编辑 张渝婧 WENZHAI 阅读改变人生的宽度 阅读改变人生的宽度 人,作为一个生命,赤条条来到世间, 只有几十年,至多 100 多年时间,所以人 生是短暂的。生命的结果是死亡,生命的 过程就是生、老、病、死。人来到世间当然 不是为了死亡而活着的,而是为了享受生 命的美好过程。让生命过得充实、愉悦、 有意义,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回顾这一生,我体验人生价值的真 谛,在于让自己过得愉快,也让别人过得 愉快,就是善待自己、善待别人。人世间 只有两种人,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别人。 要让自己和别人都愉快的话,首先要把自 己当成别人。当自己遇到痛苦、忧伤的时 候,把自己当成别人,让痛苦和忧伤减轻 一点。而当自己欣喜若狂的时候,把自己 当作别人,这种狂喜的心情会变得平和、 中正一些。这就叫“以平常心看悲喜”。 人每天遇到的无非是两种心情,一种是高 兴的,喜的心情,有好事、赚到钱、升了官、 评上职称、遇到好朋友等等。另一种就是 悲,你心里难受,遭到批评了,碰到挫折、 失败了,反正是遇到不顺心的事。人每天 遇到的就是这两种心情,一个悲、一个 喜。如果以平常心来对待悲和喜的话,那 就会感到愉快。 其次,要把别人当做自己。真正同 情别人的不幸,把别人的不幸看作是自 己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求,当别人需要 帮助的时候,能够伸手给予恰当的帮 助。同时把别人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 福,不眼红,不嫉妒,把别人取得的成就 看作自己的一样。这叫“善解人意,成人 之美”。我们无论做什么工作,接触什么 人,做到善解人意,对你周围的人有什么 痛痒、难处、要求都了解,同时在不影响 原则的情况下尽量成人之美,尽量满足 人家的合理要求,那一定能做好工作,处 理好人际关系。 再次,要把别人当做别人。就是充分 尊重每一个人的独立性和个性,千万不要 把自己的想法、意见强加给人,不要伤害 人家的自尊心。这叫“尊重人、宽容人”。 只有尊重人,才会对人家有一些不同意 见、看法,甚至是缺点、弱点,采取包容、宽 容的心态,使大家都感到愉快。 最后,要把自己当做自己。一个人征 服世界不算伟大,能够征服自己、超越自 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人性有很多 的弱点、很多的劣根性,我们静下心来想, 自己身上确实有很多执着、毛病。比如, 贪婪、妒忌、痴心、愚昧、自大、自私、懒惰、 推诿、猜疑等等坏习气。佛学说,“贪嗔痴 慢疑”是人的劣根性,确是如此。所以要 把自己当做自己,就是要勇于改错、勇于 忍辱、勇于担当、勇于超越,不断克服自己 身上的缺点、弱点,不断使自己的人格得 到升华。 (据《解放日报》) 人生价值的真谛 周瑞金 人之所以能活着,是因为有许多支撑 点,就像那火车之所以能在铁轨上前进, 是因为有许多根枕木支撑着一样。 只有一根枕木的铁路是没有的,只有 一个支撑点的人生也是没有的。 人生可以有很多支撑点,事业、升官、 发财、爱情都可以成为人生某一个时期的 支撑点,让你有滋有味地活下去,觉得天 很蓝,草很绿,每个人的笑容都很美好。 但我要告诉你,任何一个支撑点都 不可能是永恒的,事业无穷尽,官做大 了做久了也很乏味,钱挣得太多也是个 累赘,山盟海誓的情人也终会有一天离 你而去。 所以我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泛点论。 简而言之,即让你的人生多一些支撑点, 其中的某一些点坍塌了,会有另一些支撑 点支撑着你的人生构筑,让你在漫漫人生 路上走下去。 这就是老百姓所说的,别在一棵树上 吊死,水路不通走旱路。 谁也不可能把你的人生隧道构筑得 那么牢固 ,因 为 这 不 单 是 你 个 人 的 问 题,有些情况你不可能把握,你想得 到的不一定都能得到,你期望得到的 不一定都能成为现实。好些事和大 环境有关,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关, 更和一种叫作“数”的东西有关。“前 数分已定,浮生空白忙”,“自古成败 原关数,天下英雄大可知。”这反映了 古人对“数”的消极思想。人应该挑 战命运,而有的时候你也得认命。从 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说,所谓“数”, 就是机遇,你的命再好,碰不上一个 好的流年,也是白好。辛勤耕耘,丰 收在望,一场洪水或一场冰雹就击碎 了你的丰收梦。我欣赏一首流行歌 曲里唱的:“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 拼。”人生不打拼不可能成功,但你打 足了七分,那三分老天不给你,你仍然 不能得到一个完美的人生。 炒股者都知道这样一句名言:“不要 把鸡蛋都放到一个筐里。”甲筐让一个骑 自行车的撞了,乙筐被冰雹砸了,丙筐还 可以保住三分之一。再广而言之,甲筐里 放草莓,乙筐里放枇杷,丙筐里放荔枝,则 不管行情如何变化,你至少扳个平手,而 不至于赔得吐血跳楼。 人生亦如此。 让你的人生多几个支点。 (据《心灵漫舞》) 人生支点 陈立君 自古以来,人间万事,经历多少 风云变幻,桑田沧海,许多曾经纯美 的事物,都落满了尘埃。任凭我们 如何擦拭,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色 彩。纵然是万里青山、百代长河,也 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有所转变,留 下命定的痕迹。唯有那剪清月,圆 了又缺,缺了又圆,一如既往,不为 谁而更改半点容颜。 也许一生真的不长,但是亦可 不必仓促地要把生活的滋味尝遍。 不如在缤纷的红尘里,留一份从容, 把颜色还给岁月,把纯粹交给自己。 人生,就是这样删繁就简,弃假 留真,舍恨存爱。如果可以交换,那 么让醉者醒来,让醒者醉去。或许 这样,就可以彼此相融,像一坛封存 的窖酿,兑了半杯花露,浅尝一口, 浓淡相宜,素净清芬。 从此,做一个慈悲的人、平淡的 人。在黑暗中,你做他光明的拐杖; 在风雪中,你做他温暖的炉火;寂寞 时,你给他花朵一样的微笑;孤单 时,你给他大海一般的襟怀。那么, 让我们都做一张丝薄的纸吧,在水 墨中清浅、缓缓洇开的,是尘世中最 简单的幸福。 没有禅意的开始,亦无须禅深 的结局。 可我知道,每个人都愿意去一 次南山,折一束霜菊,住一夜柴门, 之后回到烟火世俗,看尽春花秋月, 经历生老病死…… 我们都是红尘过客,背上的行 囊,装满了世味,沉重得压弯了腰。 这一路仓促地拎起,到离开的那一 天,却不知道该如何放下。 我们总是给自己找出许多理由 和借口,将所有的悲哀,怪罪给时 光。用薄弱的谎言,搪塞真实的幸 福。告诉别人,我们的爱,我们的恨, 我们的开始和结束,都是身不由己。 只有觉悟,才可以给那些无处 安放的日子找到归宿;只有觉悟,才 能够给不堪一击的生活找到依靠; 只有觉悟,才可以给浪迹江海的船 只找到港湾;只有觉悟,才能够给空 灵缥缈的灵魂找到主人。 简单的拾得,禅意的诗句,平凡 的你我,也许不需要深刻去明白太 多,只要读到一丝安宁,几许平淡, 就好。 (据乐读网) 平淡就好 王仁芝 华灯初上,街角的面摊又开始 忙碌起来。懒得烧饭的单身贵族 纷纷报到。匆匆忙忙的主妇,更常 来切盘卤味,以补晚餐的不足。 “老板,切五十块钱的猪头肉!” 妇人说着丢过去一张百元钞票。 老板一面寒暄,一边提过肉,利 落的刀法,顷刻就是一盘。妇人似乎 觉得切多了: “我只要五十块钱哟!” “不要钱啦!老主顾,算我请 的!”老板居然把切好的肉包起来, 连那张百元票子一块递给妇人。 “这怎么行?一定要给钱!”妇 人不好意思地把钱塞了回去。 “那就谢了!”老板接过钞票: “这儿正好是一百块钱的肉!” 妇人一怔,却不知道该说什么, 只好转身走了。 重重的高跟鞋声远离后,有个客 人看不过去地说: “老板!你未免差劲,为什么 使这种诈?” “您误会了!我当时是不小 心,没注意她只要五十块钱的,直 等到切完一百块,才听她提醒。既 然切了,不好意思扣回,所以说送 给她!”老板解释,“您是看到了,她 自己硬要付钱嘛!” 客人想想有理:“我误会你 了!” “您客气了!不过这年头,五 十块能买到什么东西?她好意思 买,我还不好意思切呢!” (据《冷眼看人生》) 情与诈 刘墉 幸福的生活有三个不可缺的 因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 三是能爱人。 有希望。亚历山大大帝有一 次大送礼物,表示他的慷慨。他给 了甲一大笔钱,给了乙一个省份, 给了丙一个高官。他的朋友听到 这件事后,对他说:“你要是一直这 样做下去,你自己会一贫如洗。”亚 历山大回答说:“我哪会一贫如洗, 我为我自己留下的是一份最伟大 的礼物。我所留下的是我的希 望。”一个人要是只生活在回忆中, 却失去了希望,他的生命已经开始 终结。回忆不能鼓舞我们有力的 生活下去,回忆只能让我们逃避, 好像囚犯逃出监狱。 有事做。一个英国老妇人,在 她重病自知时日无多的时候,写下 了如下的诗句:现在别怜悯我,永 远也不要怜悯我,我将不再工作, 永远永远不再工作。很多人都有 过失业或者没事做的时候,就会觉 得日子过得很慢,生活十分空虚。 有过这种经验的人都会知道,有工 作不是不幸,而是一种幸福。 能爱人。诗人白朗宁曾写道: “他望了她一眼,她对他回眸一笑, 生命突然苏醒。”生命中有了爱,我 们就会变得焕发、谦卑、有生气,新 的希望油然而生,仿佛有千百件事 等着我们去完成。有了爱,生命就 有了春天,世界也变得万紫千红。 最完美的祷告,应该是:“主 啊,求你帮助我有力量去帮助别 人。” (据《花香满径》) 幸福三要素 余也鲁 在荷兰,有一个刚初中毕业的 青年农民,来到一个小镇,找到了 一份替政府看门的工作。他在这 个门卫的岗位上一直工作了 60 多 年,一生没有离开过这个小镇,也 没有再更换过工作。 也许是工作太清闲,他得打发 时间,他选择了又费时又费工的打 磨镜片当成自己的业余爱好。就 这样,他磨呀磨,一磨就是 60 年! 他是那样的专注和细致,锲而 不舍,他的技术已经超过专业技师 了,他磨出的复合镜片的放大倍 数,比他们的都要高。借着他研磨 的镜片,他终于发现了当时科技尚 未知晓的另一个广阔的世界微生物世界。从此,他名声大震, 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被授予巴黎科 学院院士的头衔,就连英国女王都 到小镇去拜会过他。 他就是科学史上鼎鼎大名的 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他用尽毕生 的心血,致力于每一个平淡无奇的 细节的完善,终于他在他的细节里 看到了他的成功。一生磨一镜,人 生由此而辉煌。 (据《今晚报》) 一生磨一镜 陈善群 日本学者有岛武郎说过,释迦、基督 和苏格拉底这三位圣人,生前都没有著书 立说,他们留给后世的所谓说教,似乎不 过是对自己邻近所发生的事件呀,或者与 人的质问等,说些随时随地的意见罢了, 并不系统地演讲过哲学大道理,日常茶饭 和谈话,即是他们给后人留下的大说教。 这个现象十分使人反省。 孔子好像也大体如此。这些圣人留 下来的传世经典,都是其弟子们记录整理 他们的语录。人类的伟大精神,中外的哲 学精髓,似乎并不单是那些一大厚本、一 大厚本的理论,更深刻的哲学思维大多蕴 涵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 并非远古如此,近代也有类似的伟 人。本杰明·富兰林克,是美国人骄傲不 已的名字,他不仅是著名的政治领袖、外 交家、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记者、作 家,还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之一,美 国独立运动的先驱、《独立宣言》的起草 人。他给自己制定了十三条戒律严格的 “道德格言”,竟然没有任何豪言壮语,几 乎都是吃喝穿戴、待人接物等“生活琐 事”。如“节制。食不过饱,饮不贪杯”。 如“缄默。说话必须对人对己有益,避免 无谓的闲聊”。如“秩序。什么东西放在 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应当做什么事情”。 如“俭朴。花钱必须于人于己有益;切忌 浪费”。如“清洁。身体、衣服和住所力求 干净”。……一共十三条,是他自定的戒 律,也是他的美德修养。 读了富兰林克的十三条终生戒律,我 真正感觉到这位伟人“伟大得平凡”,平凡 得也与众不同,平凡到每个生活细节之 中,每个细节又凸显出他的认真态度。富 兰林克的戒律告诉我们 一个真理,伟大,一点也 不可逃避平凡生活的约 束。伟大是从爱人、爱 己、爱生活开始的,单纯 的豪言壮语代替不了日 常的平凡生活。这一点, 富兰林克与爱因斯坦是 一致的。爱氏说:“雄心 壮志和单纯的责任感不会产生任何真正 有价值的东西。”一个人的伟大不仅仅表 现在他的特殊行动上,尤其表现在他的日 常行为中。凡出类拔萃人物大体如此。 富兰林克那些“节制”、“缄默”、“秩 序”、“俭朴”、“健康”等等戒律,并非无足 轻重的小事,只有坚守这些普通道德的 人,才可能根植 扎 实 的 品 行 ,用 点 点 滴 滴的行为构筑做人的基础;日积月累, 升华成一种境界;以小见大,折射出一 个人的本性和本质,表现出积极的人生 态度,从而造就时代伟人。一个人的德 性往往不彰显在大事业大成功中,它喜 欢隐藏在生活的细节里;它也往往不一 定让人们经受极大的痛苦才能获得,它 与你内心的良知同在。法国启蒙思想 家、教育学家、文学家卢梭说:“德性 啊!你是纯朴的灵魂的崇高科学,难道 非要那么多的痛苦与工夫才能认识你吗? 你的原则不是铭刻在每个人的心里吗?为 了认识你的法则,只要返求自我,并且在感 情宁静的时候谛听自己良知的声音不就 够了吗?这就是真正的哲学,让我们学 会安心于此吧!” 做人切不可忽略细节,如果说一个 人的大事业大成功是他的框架和骨骼的 话,那么若干“细节”就是他的血肉,是来 自生活母体的活性细胞。一个人往往因 为好多优秀的“细节”,终于筑就了良好的 人品与德性。谁如果能从富兰林克遵循 十三条戒律的细节与过程中,用心思考, 静静地品评,即使表面看来多是平凡无奇 的举止,也会从中得到深刻的修养。许多 人的德性败坏是从不拘小节开始的。德 性就像一架时钟的发条,为了一个辉煌的 目标,一分一秒不能松劲,不放弃使命,不 放弃责任,不放弃尊严……这些原则都不 在豪言壮语之中,而是在生命和生活的细 节中体现。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 人品与德性的大厦不可能“拔地而起”,只 能在一个个的生活“细节”中长高。 (据《辽沈晚报》) 细节中看人品 高深

Upload: others

Post on 18-Oct-2020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5文摘2017年2月6日 星期一 农历丁酉年正月初十责任编辑 易焕军 视觉总监 崔建湘 美术编辑 张渝婧WENZHAI

    阅读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改变人生的宽度

    人,作为一个生命,赤条条来到世间,只有几十年,至多 100 多年时间,所以人生是短暂的。生命的结果是死亡,生命的过程就是生、老、病、死。人来到世间当然不是为了死亡而活着的,而是为了享受生命的美好过程。让生命过得充实、愉悦、有意义,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回顾这一生,我体验人生价值的真谛,在于让自己过得愉快,也让别人过得愉快,就是善待自己、善待别人。人世间只有两种人,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别人。要让自己和别人都愉快的话,首先要把自己当成别人。当自己遇到痛苦、忧伤的时候,把自己当成别人,让痛苦和忧伤减轻一点。而当自己欣喜若狂的时候,把自己当作别人,这种狂喜的心情会变得平和、中正一些。这就叫“以平常心看悲喜”。人每天遇到的无非是两种心情,一种是高兴的,喜的心情,有好事、赚到钱、升了官、评上职称、遇到好朋友等等。另一种就是悲,你心里难受,遭到批评了,碰到挫折、失败了,反正是遇到不顺心的事。人每天遇到的就是这两种心情,一个悲、一个

    喜。如果以平常心来对待悲和喜的话,那就会感到愉快。

    其次,要把别人当做自己。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把别人的不幸看作是自己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求,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伸手给予恰当的帮助。同时把别人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不眼红,不嫉妒,把别人取得的成就看作自己的一样。这叫“善解人意,成人之美”。我们无论做什么工作,接触什么人,做到善解人意,对你周围的人有什么痛痒、难处、要求都了解,同时在不影响原则的情况下尽量成人之美,尽量满足人家的合理要求,那一定能做好工作,处理好人际关系。

    再次,要把别人当做别人。就是充分尊重每一个人的独立性和个性,千万不要

    把自己的想法、意见强加给人,不要伤害人家的自尊心。这叫“尊重人、宽容人”。只有尊重人,才会对人家有一些不同意见、看法,甚至是缺点、弱点,采取包容、宽容的心态,使大家都感到愉快。

    最后,要把自己当做自己。一个人征服世界不算伟大,能够征服自己、超越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人性有很多的弱点、很多的劣根性,我们静下心来想,自己身上确实有很多执着、毛病。比如,贪婪、妒忌、痴心、愚昧、自大、自私、懒惰、推诿、猜疑等等坏习气。佛学说,“贪嗔痴慢疑”是人的劣根性,确是如此。所以要把自己当做自己,就是要勇于改错、勇于忍辱、勇于担当、勇于超越,不断克服自己身上的缺点、弱点,不断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升华。 (据《解放日报》)

    人生价值的真谛□周瑞金

    人之所以能活着,是因为有许多支撑点,就像那火车之所以能在铁轨上前进,是因为有许多根枕木支撑着一样。

    只有一根枕木的铁路是没有的,只有一个支撑点的人生也是没有的。

    人生可以有很多支撑点,事业、升官、发财、爱情都可以成为人生某一个时期的支撑点,让你有滋有味地活下去,觉得天很蓝,草很绿,每个人的笑容都很美好。

    但我要告诉你,任何一个支撑点都不可能是永恒的,事业无穷尽,官做大了做久了也很乏味,钱挣得太多也是个累赘,山盟海誓的情人也终会有一天离你而去。

    所以我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泛点论。简而言之,即让你的人生多一些支撑点,其中的某一些点坍塌了,会有另一些支撑点支撑着你的人生构筑,让你在漫漫人生路上走下去。

    这就是老百姓所说的,别在一棵树上吊死,水路不通走旱路。

    谁也不可能把你的人生隧道构筑得那么牢固,因为这不单是你个人的问题,有些情况你不可能把握,你想得到的不一定都能得到,你期望得到的不 一 定 都 能 成 为 现 实 。 好 些 事 和 大环境有关,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关,更和一种叫作“数”的东西有关。“前数分已定,浮生空白忙”,“自古成败原关数,天下英雄大可知。”这反映了古人对“ 数 ”的消极思想。人应该挑战命运,而有的时候你也得认命。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说,所谓“数”,就是机遇,你的命再好,碰不上一个好的流年,也是白好。辛勤耕耘,丰收在望,一场洪水或一场冰雹就击碎

    了 你 的 丰 收 梦 。 我 欣 赏 一 首 流 行 歌曲 里 唱 的 :“ 三 分 天 注 定 ,七 分 靠 打拼。”人生不打拼不可能成功,但你打足了七分,那三分老天不给你,你仍然不能得到一个完美的人生。

    炒股者都知道这样一句名言:“不要把鸡蛋都放到一个筐里。”甲筐让一个骑自行车的撞了,乙筐被冰雹砸了,丙筐还可以保住三分之一。再广而言之,甲筐里放草莓,乙筐里放枇杷,丙筐里放荔枝,则不管行情如何变化,你至少扳个平手,而不至于赔得吐血跳楼。

    人生亦如此。让你的人生多几个支点。

    (据《心灵漫舞》)

    人生支点□陈立君

    自古以来,人间万事,经历多少风云变幻,桑田沧海,许多曾经纯美的事物,都落满了尘埃。任凭我们如何擦拭,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色彩。纵然是万里青山、百代长河,也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有所转变,留下命定的痕迹。唯有那剪清月,圆了又缺,缺了又圆,一如既往,不为谁而更改半点容颜。

    也许一生真的不长,但是亦可不必仓促地要把生活的滋味尝遍。不如在缤纷的红尘里,留一份从容,把颜色还给岁月,把纯粹交给自己。

    人生,就是这样删繁就简,弃假留真,舍恨存爱。如果可以交换,那么让醉者醒来,让醒者醉去。或许这样,就可以彼此相融,像一坛封存的窖酿,兑了半杯花露,浅尝一口,浓淡相宜,素净清芬。

    从此,做一个慈悲的人、平淡的人。在黑暗中,你做他光明的拐杖;在风雪中,你做他温暖的炉火;寂寞时,你给他花朵一样的微笑;孤单

    时,你给他大海一般的襟怀。那么,让我们都做一张丝薄的纸吧,在水墨中清浅、缓缓洇开的,是尘世中最简单的幸福。

    没有禅意的开始,亦无须禅深的结局。

    可我知道,每个人都愿意去一次南山,折一束霜菊,住一夜柴门,之后回到烟火世俗,看尽春花秋月,经历生老病死……

    我们都是红尘过客,背上的行囊,装满了世味,沉重得压弯了腰。这一路仓促地拎起,到离开的那一天,却不知道该如何放下。

    我们总是给自己找出许多理由和借口,将所有的悲哀,怪罪给时光。用薄弱的谎言,搪塞真实的幸福。告诉别人,我们的爱,我们的恨,我们的开始和结束,都是身不由己。

    只有觉悟,才可以给那些无处安放的日子找到归宿;只有觉悟,才能够给不堪一击的生活找到依靠;只有觉悟,才可以给浪迹江海的船只找到港湾;只有觉悟,才能够给空灵缥缈的灵魂找到主人。

    简单的拾得,禅意的诗句,平凡的你我,也许不需要深刻去明白太多,只要读到一丝安宁,几许平淡,就好。 (据乐读网)

    平淡就好□王仁芝

    华灯初上,街角的面摊又开始忙碌起来。懒得烧饭的单身贵族纷纷报到。匆匆忙忙的主妇,更常来切盘卤味,以补晚餐的不足。

    “老板,切五十块钱的猪头肉!”妇人说着丢过去一张百元钞票。

    老板一面寒暄,一边提过肉,利落的刀法,顷刻就是一盘。妇人似乎觉得切多了:“我只要五十块钱哟!”

    “不要钱啦!老主顾,算我请的!”老板居然把切好的肉包起来,连那张百元票子一块递给妇人。

    “这怎么行?一定要给钱!”妇人不好意思地把钱塞了回去。

    “那就谢了!”老板接过钞票:“这儿正好是一百块钱的肉!”

    妇人一怔,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只好转身走了。

    重重的高跟鞋声远离后,有个客人看不过去地说:

    “老板!你未免差劲,为什么使这种诈?”

    “您误会了!我当时是不小心,没注意她只要五十块钱的,直等到切完一百块,才听她提醒。既然切了,不好意思扣回,所以说送给她!”老板解释,“您是看到了,她自己硬要付钱嘛!”

    客人想想有理:“我误会你了!”

    “您客气了!不过这年头,五十块能买到什么东西?她好意思买,我还不好意思切呢!”

    (据《冷眼看人生》)

    情与诈□刘墉

    幸福的生活有三个不可缺的因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爱人。

    有希望。亚历山大大帝有一次大送礼物,表示他的慷慨。他给了甲一大笔钱,给了乙一个省份,给了丙一个高官。他的朋友听到这件事后,对他说:“你要是一直这样做下去,你自己会一贫如洗。”亚历山大回答说:“我哪会一贫如洗,我为我自己留下的是一份最伟大的礼物。我所留下的是我的希望。”一个人要是只生活在回忆中,却失去了希望,他的生命已经开始终结。回忆不能鼓舞我们有力的

    生活下去,回忆只能让我们逃避,好像囚犯逃出监狱。

    有事做。一个英国老妇人,在她重病自知时日无多的时候,写下了如下的诗句:现在别怜悯我,永远也不要怜悯我,我将不再工作,永远永远不再工作。很多人都有过失业或者没事做的时候,就会觉得日子过得很慢,生活十分空虚。有过这种经验的人都会知道,有工作不是不幸,而是一种幸福。

    能爱人。诗人白朗宁曾写道:“他望了她一眼,她对他回眸一笑,生命突然苏醒。”生命中有了爱,我们就会变得焕发、谦卑、有生气,新的希望油然而生,仿佛有千百件事等着我们去完成。有了爱,生命就有了春天,世界也变得万紫千红。

    最完美的祷告,应该是:“主啊,求你帮助我有力量去帮助别人。” (据《花香满径》)

    幸福三要素□余也鲁

    在荷兰,有一个刚初中毕业的青年农民,来到一个小镇,找到了一份替政府看门的工作。他在这个门卫的岗位上一直工作了60多年,一生没有离开过这个小镇,也没有再更换过工作。

    也许是工作太清闲,他得打发时间,他选择了又费时又费工的打磨镜片当成自己的业余爱好。就这样,他磨呀磨,一磨就是60年!

    他是那样的专注和细致,锲而不舍,他的技术已经超过专业技师了,他磨出的复合镜片的放大倍数,比他们的都要高。借着他研磨的镜片,他终于发现了当时科技尚未知晓的另一个广阔的世界——微生物世界。从此,他名声大震,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被授予巴黎科学院院士的头衔,就连英国女王都到小镇去拜会过他。

    他就是科学史上鼎鼎大名的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他用尽毕生的心血,致力于每一个平淡无奇的细节的完善,终于他在他的细节里看到了他的成功。一生磨一镜,人生由此而辉煌。 (据《今晚报》)

    一生磨一镜□陈善群

    日本学者有岛武郎说过,释迦、基督和苏格拉底这三位圣人,生前都没有著书立说,他们留给后世的所谓说教,似乎不过是对自己邻近所发生的事件呀,或者与人的质问等,说些随时随地的意见罢了,并不系统地演讲过哲学大道理,日常茶饭和谈话,即是他们给后人留下的大说教。这个现象十分使人反省。

    孔子好像也大体如此。这些圣人留下来的传世经典,都是其弟子们记录整理他们的语录。人类的伟大精神,中外的哲学精髓,似乎并不单是那些一大厚本、一大厚本的理论,更深刻的哲学思维大多蕴涵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

    并非远古如此,近代也有类似的伟人。本杰明·富兰林克,是美国人骄傲不已的名字,他不仅是著名的政治领袖、外交家、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记者、作家,还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之一,美国独立运动的先驱、《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他给自己制定了十三条戒律严格的

    “道德格言”,竟然没有任何豪言壮语,几乎都是吃喝穿戴、待人接物等“生活琐事”。如“节制。食不过饱,饮不贪杯”。如“缄默。说话必须对人对己有益,避免无谓的闲聊”。如“秩序。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应当做什么事情”。如“俭朴。花钱必须于人于己有益;切忌浪费”。如“清洁。身体、衣服和住所力求干净”。……一共十三条,是他自定的戒律,也是他的美德修养。

    读了富兰林克的十三条终生戒律,我真正感觉到这位伟人“伟大得平凡”,平凡得也与众不同,平凡到每个生活细节之中,每个细节又凸显出他的认真态度。富兰林克的戒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伟大,一点也不可逃避平凡生活的约束。伟大是从爱人、爱己、爱生活开始的,单纯的豪言壮语代替不了日常的平凡生活。这一点,富兰林克与爱因斯坦是一致的。爱氏说:“雄心

    壮志和单纯的责任感不会产生任何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一个人的伟大不仅仅表现在他的特殊行动上,尤其表现在他的日常行为中。凡出类拔萃人物大体如此。

    富兰林克那些“节制”、“缄默”、“秩序”、“俭朴”、“健康”等等戒律,并非无足轻重的小事,只有坚守这些普通道德的人,才可能根植扎实的品行,用点点滴滴的行为构筑做人的基础;日积月累,升华成一种境界;以小见大,折射出一个人的本性和本质,表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造就时代伟人。一个人的德性往往不彰显在大事业大成功中,它喜欢隐藏在生活的细节里;它也往往不一定让人们经受极大的痛苦才能获得,它与你内心的良知同在。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学家、文学家卢梭说:“德性啊!你是纯朴的灵魂的崇高科学,难道非要那么多的痛苦与工夫才能认识你吗?你的原则不是铭刻在每个人的心里吗?为了认识你的法则,只要返求自我,并且在感

    情宁静的时候谛听自己良知的声音不就够了吗?这就是真正的哲学,让我们学会安心于此吧!”

    做人切不可忽略细节,如果说一个人的大事业大成功是他的框架和骨骼的话,那么若干“细节”就是他的血肉,是来自生活母体的活性细胞。一个人往往因为好多优秀的“细节”,终于筑就了良好的人品与德性。谁如果能从富兰林克遵循十三条戒律的细节与过程中,用心思考,静静地品评,即使表面看来多是平凡无奇的举止,也会从中得到深刻的修养。许多人的德性败坏是从不拘小节开始的。德性就像一架时钟的发条,为了一个辉煌的目标,一分一秒不能松劲,不放弃使命,不放弃责任,不放弃尊严……这些原则都不在豪言壮语之中,而是在生命和生活的细节中体现。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人品与德性的大厦不可能“拔地而起”,只能在一个个的生活“细节”中长高。

    (据《辽沈晚报》)

    细节中看人品□高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