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飞舞...

1
作者: 冯骥才 出版社: 文化 艺术出版社 推荐理由: 个古村落的消泯 往往无声无息, 期待能说出它的 年龄,道明它的 由来与身世。 作者: 韩霞 出版社: 中国 商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 村落最能体现其 特点的就是古民 居,以及所传承 下来的本区域内 的传统文化。 作者: 姚筱琼 出版社:民日报出版社 推荐理由: 村落就是一个活 着的诗意世界, 不敢想象,失去 炊烟和牧歌的世 界将会多么冰冷。 作者: 刘沛林 出版社: 国家 行政学院出版 推荐理由: 可能是一次伤 感的巡阅,历史 的标本在身边, 我们同它一起 老去。 作者: 张安蒙 出版社: 东南 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 护这些优秀的历 史文化遗存,不 仅需要政府的历 史自觉,更离不 开全社会的共同 参与。 作者: 阮仪三 出版社: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 史文化遗产的保 护充满艰辛,对 于古建筑,更重 要的是科学合理 利用,赋予其合 适的城市功能。 净土在此,千里不遥 ◆陈旻 村落消失有多远? 古村落知多少? 旅行是件神奇的事情,看到什么,错过什 么,完全不由自主。寻访“千年碉堡”,恰是一 次意外之行。 甲居,藏语是百户人家之意。甲居藏寨位 于 四 川 甘 孜 州 丹 巴 县 境 内 。 2005 年 被《中 国 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 镇”之首。 清晨,大地苏醒。晨雾在甲居藏寨的 上空缓缓、轻柔地向山腰飘动,薄如轻纱。 几百幢民居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融于自 然间,在这些藏居中,零星分布着一些碉 楼。碉楼用片岩垒成,如烟囱一般挺拔耸 立。 在只能容纳一个车身的小路上向东步 行大约500米,左前方近千米的高山上,有 一座酷似塔楼的建筑伫立于山顶。从过路 的村民处打听,得知高山之顶那座塔楼就 是著名的“千年碉堡”群中的一座。好客的 村民告诉我们,有一个观景台可以近距离 看到碉堡,但需要开车顺着公路进入寨子 里,再徒步绕着山坡走一段路。 “如果要爬上这座山去看碉堡,山上没 有路,刺草又多,我们爬上去都很难。”这位 四十多岁的村民看着背着“长枪短炮”的我 们,善意地提醒道。 在川西横断山区的北部,若要探奇甲 居藏寨大山峡谷里深藏的历史遗存,就要 走不寻常路。我们毫不犹豫地继续前行, 去探寻它的真容。 甲居藏寨的海拔为2100多米。在一条 布满荆棘、若影若现,只能容一个人走的羊 肠小道踯躅前行。之前的遐想以为就是一 座大山包,当爬到1/3处时,豁然出现在眼 前的竟然是一条大峡谷。 爬到后半程,陡峭的高山没有了曲径 山路。硕大无朋的巨石和成堆的碎石挡在 眼前,刺人的荆棘扎破手指、臂膀和脚踝。 我们开始感觉到渐渐缺氧,气喘吁吁,疲惫 不堪。 虽然辛苦,但是峡谷之深之 险已经让我们觉得不枉此行了。 山体中巨大高差所带来的震撼, 唯有亲临其境方能体验。油画般 的藏居在丛林里若影若现,世外 桃源一般旖旎迷人的风光,惊现 出丹巴的神奇和美丽。令人叫绝 的是峡谷中的山寨、碉堡、山顶、山崖、山 谷,气势如虹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大峡谷 成就了这一带独特的景观,前方“千年碉 楼”又给这片地域平添了几分静谧和神奇。 站在半山腰看风景是最佳角度,你会 获得一种远离尘世的恬静。这恬静是超然 的,它让我记起了翻译家傅雷先生在近70 年前评介拉斐尔的油画《美丽的女园丁》时 说过的一段话:“这恬静尤有特殊的作用。 它把我们的想象立刻摄引到另外一个境界 中去,远离现实的天地,到一个为人类的热 情所骚扰不及的世界,我们隔离了尘世。” 忘记了疲劳,忘记了饥渴,我的思绪已 经飘到了高山之巅,那座潜藏在高山峡谷 的“千年碉堡”究竟是什么样的? 终于,我们艰难地登上了山顶。站在 高山之巅,极为开阔的一幕呈现在眼前:藏 寨从大金河谷层层向上攀缘,一直伸展到 卡帕玛群峰脚下,整个山寨依着起伏的 山势迤逦连绵,在相对高差近千米的 山坡上,一幢幢藏式楼房散落在绿树丛 中。或星罗棋布,或稠密集中,或在高山 悬 崖 上 ,或 在 河 坝 绿 茵 间 ,不 时 炊烟袅 袅、烟云缭绕,与充满灵气的山谷、清澈的 溪流、皑皑的雪峰一起,将田园牧歌式的画 卷展示在人们眼前,恰如一种艺术品的形 态存在。 有如史前时代遗留下来的生态系统, 离我们那么近,可以用来作为幕布,却又离 我们那么远,仿佛永远只是背景。 苦苦寻觅的那座“千年碉堡”终于就在 我们眼前。它高约30米,四平八稳盘踞山 顶。堡顶分别有四个柱子,高高低低的是 组合在一起的石碉房,由石块、片石加上少 量的泥巴一层层地砌起来,所用的材料全 部就地取材。碉楼周身是郁郁葱葱的树木 和巨大的石块。整体规模不仅颇有阵势, 且气势恢宏。保存完好的碉楼是怎么砌筑 而成?不得而知。 后来查阅资料才知道,这高居峦峰的 碉楼是用来传递情报的烽火台和抵御敌兵 的防御碉堡,而寨子中的碉楼则是用来祈 福辟邪镇寨的。当年清朝攻打的大小金 川,也就在这附近。清兵吃尽了这些碉楼 的苦头,连年征战,却始终没能征服。 站在碉堡前,我凝视良久。看这一千 多年历史的古代建筑,遥想起千年前,那个 战火纷飞的场景…… 千年往事已成云烟,而今生此刻,就有 一个人,在这里等着你。就在碉堡附近一 个坡度较为缓和、优美的田园地里,不远处 走来了一个身背大背篓的美丽女子,乌亮 的大眼睛,脸色红扑扑。她突然的出现顿 时让这片清净之地增添了甜美之韵。 这个女子是我们在山顶缘遇的唯一 山民。 她走到我们跟前,莞尔一笑,表情非常 甜美。通过简单交流,得知她叫齐家秀,家 就在碉堡附近,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的爱 人在外地打工。家里耕种了5亩薄地,喂养 了4头牛,两头猪,一条小狗。齐家秀非常 热情,看我们口干舌燥又疲惫的样子,邀请 我们去她家喝口山泉水。盛情难却,我们 跟着她来到距离碉堡50米左右的家中。 狗儿在叫,知道有客。院子里堆满了 苞米,极富色彩感和层次 感。这等宁静的生活情景, 令人憧憬无限。 “我们村叫聂呷乡喀咔 三村。我们的祖先都是汉族 人,祖祖辈辈都居住在这 里。我爸爸妈妈住在碉堡的 那一边,那里的老房子已经 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我家 的房子是新盖的。忙完了农 活,我也会和山里的朋友们 一起打打麻将喝喝茶。不会 感到寂寞,也不会害怕。日 子过得也还不错。” “以前有3个游客来过我 家,我做了馍馍给他们吃。 我天天呆在这里,不觉得这 里的景色很漂亮。有时候累 得很,也不想干这样的农活, 但是我不想下山做别的事 情,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留在这里挺 好的。”齐家秀一边给我们倒山泉水一边跟 我们说。无论现状如何,还是能感受到她 对久居地的那种不舍。 随后她邀请我们到距离院落仅50米的 农田看看。她爬到一棵苹果树上,给我们 摘了十几个苹果。虽然苹果的样子很丑, 闻着却很香,吃到嘴里就像小时候那些水 果的香甜,是我这辈子吃到的最甘甜、最 香醇的苹果 —因为它生长在高山上, 阳光充沛,山泉滋养。 这片土地经过千余年岁月洗礼和风吹 雨打,仍保留着浓重的军事和农耕文化 交织的印记。碉堡环护着这儿的田野, 田野环护着寨子,寨子环护着这儿一辈 辈的人,就这么春夏秋冬,风吹日晒,生生 死死。 此刻,我站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这 里发生的一切跟一个梦一样,又似乎与时 间隔绝。可以想象:历史曾经从这里出发、 在这里隐蔽、最后在这里凝冻。 虽然与这片热土依依不舍,但我们只 能匆匆告别。 回望碉堡,此时的它好像是一座云端 的圣殿。旅程的尽头,应该是一片能够单 独面对自己内心的净土。面对川西横断山 区的北部山谷上幽野晴空下的圣地,你一 定会感觉到:净土在此,千里不遥。 保留村落为何难? 流光飞舞 10 品鉴 星期三 2017.04.26 责编:杨奕萍 电话: (010)67112251 传真: (010)67113772 E-mail:[email protected] 09-12 版 格物致知 成风化人 袁裕豪,小龙潭林区护林员, 从部队复员后就成为神农架保护 区护林员,一干就是几十年。 长期的丛林生活练就了他一 身过硬的野外生存技能,他可以 在漆黑的夜晚从狼嚎声中辨别 出公狼母狼,从足迹粪便中判 断出是何种动物留下的痕迹, 甚至可以分辨出偶蹄科动物 鹿、獐、野猪、苏门羚等动物的 雌雄身体状况。 在小龙潭林区保护总站有一 排笼舍,专门圈养着一些动物,如 川金丝猴、黑熊、野猪、麂子等,由 于动物保护法的普及,这些动物 都是林区百姓各种原因 (或 偷 食 被 捉 或 负 伤) 送到此处的。 每每说起与动物之间的故 事,袁裕豪总是忘不了金雕报恩 的那一幕。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一天下 午,来神农架保护区观光旅游的 客人陆续返程,山林恢复了宁 静。袁裕豪和几位护林员呆在 屋里烤火闲聊,忽然听到空中 响起凄厉的鸣叫声,由远而近, 连续不断。 他们夺门而出,仰视天空:一 只展翅约一米的金雕与一条大蛇 在空中搏斗。蛇缠住了金雕的 双脚和半个身子,不断躲避金 雕的利喙并极力反抗。空中散 落着羽毛,金雕发出愤怒哀鸣, 与蛇盘旋着,渐次落在门前的 空场上。 袁裕豪等人拿着棍棒驱赶那 条手腕粗细的大蛇,伤痕累累的 蟒蛇见状迅速钻 入草丛,金雕扑扇着 一支折断的翅膀,扇起大 片灰尘。 之后两个多月的时间 里,袁裕豪和他的同事们精 心照料这只负伤的金雕,从木 鱼坪和松柏镇医院及药店弄来 云南白药、虎骨丹之类的跌打骨 伤药敷在金雕的伤口处,在骨 折处打上夹板,还就地取材采 集新鲜的草药精心照顾金雕。 为满足食肉的金雕,护林员们 省吃俭用从自己有限的肉食中 节省,并从镇子上买些鸡肉、猪 肉,甚至还在山里下夹子捕猎 啮齿类 (田鼠、黄鼠狼之类) 物给金雕果腹。 两个月后金雕基本伤愈, 每天在铁笼中扑扇翅膀跃跃 欲试,还经常侧目仰望天空的 飞鸟,渴望着再 次 飞 向 蓝 天 ,飞 向远方。 在那个阳光灿烂的早晨,袁 裕豪和他的队友给金雕喂足了 最后一顿美餐,把笼门打开。 金雕迟疑良久,缓慢地踱出,在 空旷的草坪上左顾右盼,看着 这些为它疗伤的人类,然后迈 步加速展翅冲向蓝天。护林员 们向高空盘旋的金雕依依不舍 地挥手,金雕也主动回应,在空 中划出一串悦耳的鸣声,越飞 越高。 次日上午,一阵嘹亮的鸣叫 声在小龙潭上空响起,袁裕豪等 人冲出门外,只见那只被救治过 的金雕正盘旋在空中,见到人们 出来,金雕一个 俯 冲 ,贴 着 地 面 掷下一物,继而拔高,再次盘旋 于头顶上方。袁裕豪走近一 看,竟然是一只尚有体温还流 着血的野兔。金雕看见人们拾 起它的猎物后,从那天起,在以 后的20多天里,每天上午金雕 都会带来一只捕获的野兔或山 鸡,报答这些护林员的救命之 恩。每次谈及此,袁裕豪都是感 慨万千。 西竹桥古村闻书香 ◆邱海辉 犹记得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那时的仲 永,突然会作诗,想来与当时的环境有 很大关系。“临川才子金溪书”,说的 就是金溪县在雕版印书方面的闻名, 在当地,晴天里晒书也是一道熟悉的 风景。 竹桥村是金溪书的发祥地和主要 承印地,始建于明代宣德年间(1430 年) 。现有村民 206 户,816 人,皆余姓。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知道竹桥村,或 许 该 归 功 于《爸 爸 去 哪 儿》第 四 季 在 竹桥古村的拍摄。 择一暖阳午后前往。经行金溪县城 秀谷大道,城外往北东乡县道上10公 里,右侧水泥乡间小道口,赫然矗立一牌 坊,横书 3 个遒劲大字“竹桥村”。 竹桥村里明清建筑连片,约有百余栋, 大多数还住着人家。其中明代民居8幢,明 代祠堂 1幢,其他为清代建筑,均是清一色 的青砖灰瓦。 村中有总门楼和上、中、下三门楼。 在古村的总门楼前方,有呈“品”字型排 列的品字三井,井旁被石栏杆围了起来, 这三口井分别是康熙、乾隆、道光年间建 成。看我打量着这三口井,村民笑着说, “你看,三井外圆内方,像不像一枚铜 钱?”原来这是祖先告诉村民后代,无论 是为农、为商、为学,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了人品。看似简单的3口井,竟然有这 般深寓。 进村不足两百米的石板路两边,集 中呈现在眼前的是原汁原味的明清古建 筑群,气势宏伟,边行边默数,果真百余 栋之多。石板路上,隐约可见一“本”字, 门楼后面有个“人”字,是以这条石板路 叫“人本路”,告诫村民,做人不要忘本归 根。中门楼的左手边,是“惜字炉”,古时 村里如果地上掉有写了字的纸张,不能 用脚去践踏,而是集中拿到这里来焚烧, 足见竹桥先人对文字有多重视。 而令人好奇的是,一个不足千人的村 庄,祠堂竟建有5座。需不需要这么多 祠堂另当别论,看过之后,才知晓这些祠 堂充满亮点。 步云公祠,是村中保存得最好的一 个祠堂。村民说,祖籍金溪的原红十 一军军长周建屏,曾经在这里建立 过第一个农村革命委员会。血雨腥 风的反围剿年代,这里不受战乱殃 及,实属不易。祠堂正中高高悬挂 的“将军堂”似在告诉后人,这里曾 经的红色辉煌。而镇川公祠,几百 年来是本村儿童的启蒙学习场所,更 有《四库全书》副总撰曹秀先泼墨留于 金溪唯一的真迹“对云”二字。 每座祠堂的建筑风格大同小异,身 临古朴庄严的祠堂,能感受到它们冬暖 夏凉的通风,恰到自然的排水系统和 惟妙惟肖的门楣雕花,无不展现出旧时 能工巧匠的智慧。 苍岚山房,曾经不只是竹桥村的书 院,还是一个综合性的祠堂。山房前 面是私塾,正堂是住房,右边是雕版 印刷作坊和晒书楼。走进两处印刷 作坊,我仿佛看到几百年前,竹桥人 一丝不苟排版校对、印刷成书的身 影。去到正堂的时候,发现坐着一位 花甲老人,正拿着一本发黄的书在认 真阅读,身旁还放着一副象棋。 不忍打扰,我悄悄地转身。石板路 的尽头是泥巴间隔的小竹林,青青翠竹, 衬托了竹桥村的幽静和古韵。与竹林同 翼的是一条简易的村间水泥路,一排新 居,有平房、有小楼房,是而今村民居住 的地方,房前屋后都是古树环抱。 竹桥村只是金溪县一个古村落的缩 影,周边还有许多未被开发的古村落,如 浒湾镇书铺街、蒲塘村、东源古村等,都 带有厚重的传统文化气息。 斜阳西下催人归,回首身后的竹桥 古村,在落日余晖的照影下,弥漫着淡淡 的古韵书香。

Upload: others

Post on 24-Jul-2020

1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流光飞舞 净土在此,千里不遥epaper.cenews.com.cn/html/1/2017-04/26/10B/2017042610B_pdf.pdf · 在一条 布满荆棘、若影若现,只能容一个人走的羊 肠小道踯躅前行。之前的遐想以为就是一

作者:冯骥才出版社:文 化

艺术出版社推荐理由:一

个古村落的消泯往往无声无息,期待能说出它的年龄,道明它的由来与身世。

作者:韩霞出版社:中国

商业出版社推荐理由:古

村落最能体现其特点的就是古民居,以及所传承下来的本区域内的传统文化。

作者:姚筱琼出版社:人

民日报出版社推荐理由:古

村落就是一个活着的 诗意世界,不敢想象,失去炊烟和牧歌的世界将会多么冰冷。

作者:刘沛林出版社: 国家

行 政 学 院 出 版社

推荐理由:这可 能 是 一 次 伤感的巡阅,历史的标本在身边,我 们 同 它 一 起老去。

作者:张安蒙出版社:东南

大学出版社推荐理由:保

护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遗存,不仅需要政府的历史自觉,更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作者:阮仪三出版社: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推荐理由:历

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充 满 艰 辛 ,对于 古 建 筑 ,更 重要的是科学合理利 用 ,赋 予 其 合适的城市功能。

净土在此,千里不遥◆陈旻

村落消失有多远?

古村落知多少?旅行是件神奇的事情,看到什么,错过什

么,完全不由自主。寻访“千年碉堡”,恰是一次意外之行。

甲居,藏语是百户人家之意。甲居藏寨位于四川甘孜州丹巴县境内。2005 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首。

清 晨 ,大 地 苏 醒 。 晨 雾 在 甲 居 藏 寨 的上 空 缓 缓 、轻 柔 地 向 山 腰 飘 动 ,薄 如 轻 纱 。几 百 幢 民 居 依 山 就 势 、错 落 有 致 地 融 于 自然 间 ,在 这 些 藏 居 中 ,零 星 分 布 着 一 些 碉楼 。 碉 楼 用 片 岩 垒 成 ,如 烟 囱 一 般 挺 拔 耸立。

在 只 能 容 纳 一 个 车 身 的 小 路 上 向 东 步行 大 约 500 米 ,左 前 方 近 千 米 的 高 山 上 ,有一 座 酷 似 塔 楼 的 建 筑 伫 立 于 山 顶 。 从 过 路的 村 民 处 打 听 ,得 知 高 山 之 顶 那 座 塔 楼 就是著名的“千年碉堡”群中的一座。好客的村 民 告 诉 我 们 ,有 一 个 观 景 台 可 以 近 距 离看 到 碉 堡 ,但 需 要 开 车 顺 着 公 路 进 入 寨 子里,再徒步绕着山坡走一段路。

“ 如 果 要 爬 上 这 座 山 去 看 碉 堡 ,山 上 没有路,刺草又多,我们爬上去都很难。”这位四十多岁的村民看着背着“长枪短炮”的我们,善意地提醒道。

在 川 西 横 断 山 区 的 北 部 ,若 要 探 奇 甲居 藏 寨 大 山 峡 谷 里 深 藏 的 历 史 遗 存 ,就 要走 不 寻 常 路 。 我 们 毫 不 犹 豫 地 继 续 前 行 ,去探寻它的真容。

甲 居 藏 寨 的 海 拔 为 2100 多 米 。 在 一 条布满荆棘、若影若现,只能容一个人走的羊肠 小 道 踯 躅 前 行 。 之 前 的 遐 想 以 为 就 是 一座 大 山 包 ,当 爬 到 1 /3 处 时 ,豁 然 出 现 在 眼前的竟然是一条大峡谷。

爬 到 后 半 程 ,陡 峭 的 高 山 没 有 了 曲 径山 路 。 硕 大 无 朋 的 巨 石 和 成 堆 的 碎 石 挡 在眼 前 ,刺 人 的 荆 棘 扎 破 手 指 、臂 膀 和 脚 踝 。我们开始感觉到渐渐缺氧,气喘吁吁,疲惫不堪。

虽 然 辛 苦 ,但 是 峡 谷 之 深 之险 已 经 让 我 们 觉 得 不 枉 此 行 了 。山 体 中 巨 大 高 差 所 带 来 的 震 撼 ,唯有亲临其境方能体验。油画般的 藏 居 在 丛 林 里 若 影 若 现 ,世 外桃 源 一 般 旖 旎 迷 人 的 风 光 ,惊 现出丹巴的神奇和美丽。令人叫绝

的 是 峡 谷 中 的 山 寨 、碉 堡 、山 顶 、山 崖 、山谷 ,气 势 如 虹 地 呈 现 在 我 们 眼 前 。 大 峡 谷成 就 了 这 一 带 独 特 的 景 观 ,前 方“ 千 年 碉楼”又给这片地域平添了几分静谧和神奇。

站 在 半 山 腰 看 风 景 是 最 佳 角 度 ,你 会获 得 一 种 远 离 尘 世 的 恬 静 。 这 恬 静 是 超 然的 ,它 让 我 记 起 了 翻 译 家 傅 雷 先 生 在 近 70年前评介拉斐尔的油画《美丽的女园丁》时说 过 的 一 段 话 :“ 这 恬 静 尤 有 特 殊 的 作 用 。它 把 我 们 的 想 象 立 刻 摄 引 到 另 外 一 个 境 界中去,远离现实的天地,到一个为人类的热情所骚扰不及的世界,我们隔离了尘世。”

忘记了疲劳,忘记了饥渴,我的思绪已经 飘 到 了 高 山 之 巅 ,那 座 潜 藏 在 高 山 峡 谷的“千年碉堡”究竟是什么样的?

终 于 ,我 们 艰 难 地 登 上 了 山 顶 。 站 在高山之巅,极为开阔的一幕呈现在眼前:藏寨从大金河谷层层向 上 攀 缘 ,一 直 伸 展 到卡 帕 玛 群 峰 脚 下 ,整 个 山 寨 依 着 起 伏 的山 势 迤 逦 连 绵 ,在 相 对 高 差 近 千 米 的山 坡 上 ,一 幢 幢 藏 式 楼 房 散 落 在 绿 树 丛中 。 或 星 罗 棋 布 ,或 稠 密 集 中 ,或 在 高 山悬 崖 上 ,或 在 河 坝 绿 茵 间 ,不 时 炊 烟 袅袅 、烟 云 缭 绕 ,与 充 满 灵 气 的 山 谷 、清 澈 的溪流、皑皑的雪峰一起,将田园牧歌式的画卷 展 示 在 人 们 眼 前 ,恰 如 一 种 艺 术 品 的 形态存在。

有 如 史 前 时 代 遗 留 下 来 的 生 态 系 统 ,离我们那么近,可以用来作为幕布,却又离我们那么远,仿佛永远只是背景。

苦苦寻觅的那座“千年碉堡”终于就在我 们 眼 前 。 它 高 约 30 米 ,四 平 八 稳 盘 踞 山顶 。 堡 顶 分 别 有 四 个 柱 子 ,高 高 低 低 的 是组合在一起的石碉房,由石块、片石加上少量 的 泥 巴 一 层 层 地 砌 起 来 ,所 用 的 材 料 全部 就 地 取 材 。 碉 楼 周 身 是 郁 郁 葱 葱 的 树 木和 巨 大 的 石 块 。 整 体 规 模 不 仅 颇 有 阵 势 ,且 气 势 恢 宏 。 保 存 完 好 的 碉 楼 是 怎 么 砌 筑而成?不得而知。

后 来 查 阅 资 料 才 知 道 ,这 高 居 峦 峰 的碉 楼 是 用 来 传 递 情 报 的 烽 火 台 和 抵 御 敌 兵的 防 御 碉 堡 ,而 寨 子 中 的 碉 楼 则 是 用 来 祈福 辟 邪 镇 寨 的 。 当 年 清 朝 攻 打 的 大 小 金川 ,也 就 在 这 附 近 。 清 兵 吃 尽 了 这 些 碉 楼的苦头,连年征战,却始终没能征服。

站 在 碉 堡 前 ,我 凝 视 良 久 。 看 这 一 千多年历史的古代建筑,遥想起千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场景……

千 年 往 事 已 成 云 烟 ,而 今 生 此 刻 ,就 有一 个 人 ,在 这 里 等 着 你 。 就 在 碉 堡 附 近 一个坡度较为缓和、优美的田园地里,不远处走 来 了 一 个 身 背 大 背 篓 的 美 丽 女 子 ,乌 亮的 大 眼 睛 ,脸 色 红 扑 扑 。 她 突 然 的 出 现 顿时让这片清净之地增添了甜美之韵。

这 个 女 子 是 我 们 在 山 顶 缘 遇 的 唯 一山 民 。

她 走 到 我 们 跟 前 ,莞 尔 一 笑 ,表 情 非 常甜美。通过简单交流,得知她叫齐家秀,家就在碉堡附近,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的爱人在外地打工。家里耕种了 5 亩薄地,喂养了 4 头 牛 ,两 头 猪 ,一 条 小 狗 。 齐 家 秀 非 常热情,看我们口干舌燥又疲惫的样子,邀请我 们 去 她 家 喝 口 山 泉 水 。 盛 情 难 却 ,我 们跟着她来到距离碉堡 50 米左右的家中。

狗 儿 在 叫 ,知 道 有 客 。 院 子 里 堆 满 了苞 米 ,极 富 色 彩 感 和 层 次感 。 这 等 宁 静 的 生 活 情 景 ,令人憧憬无限。

“ 我 们 村 叫 聂 呷 乡 喀 咔三 村 。 我 们 的 祖 先 都 是 汉 族人 ,祖 祖 辈 辈 都 居 住 在 这里 。 我 爸 爸 妈 妈 住 在 碉 堡 的那 一 边 ,那 里 的 老 房 子 已 经有 一 百 多 年 的 历 史 了 。 我 家的 房 子 是 新 盖 的 。 忙 完 了 农活 ,我 也 会 和 山 里 的 朋 友 们一 起 打 打 麻 将 喝 喝 茶 。 不 会感 到 寂 寞 ,也 不 会 害 怕 。 日子过得也还不错。”

“以前有 3 个游客来过我家 ,我 做 了 馍 馍 给 他 们 吃 。我 天 天 呆 在 这 里 ,不 觉 得 这里 的 景 色 很 漂 亮 。 有 时 候 累得很,也不想干这样的农活,但 是 我 不 想 下 山 做 别 的 事

情,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留在这里挺好的。”齐家秀一边给我们倒山泉水一边跟我 们 说 。 无 论 现 状 如 何 ,还 是 能 感 受 到 她对久居地的那种不舍。

随后她邀请我们到距离院落仅 50 米的农 田 看 看 。 她 爬 到 一 棵 苹 果 树 上 ,给 我 们摘 了 十 几 个 苹 果 。 虽 然 苹 果 的 样 子 很 丑 ,闻着却很香,吃 到 嘴 里 就 像 小 时 候 那 些 水果 的 香 甜 ,是 我 这 辈 子 吃 到 的 最 甘 甜 、最香 醇 的 苹 果 —— 因 为 它 生 长 在 高 山 上 ,阳 光 充 沛 ,山 泉 滋 养 。

这 片 土 地 经 过 千 余 年 岁 月 洗 礼 和 风 吹雨 打 ,仍 保 留 着 浓 重 的 军 事 和 农 耕 文 化交 织 的 印 记 。 碉 堡 环 护 着 这 儿 的 田 野 ,田 野 环 护 着 寨 子 ,寨 子 环 护 着 这 儿 一 辈辈 的 人 ,就 这 么 春 夏 秋 冬 ,风 吹 日 晒 ,生 生死死。

此 刻 ,我 站 在 这 个 与 世 隔 绝 的 地 方 ,这里 发 生 的 一 切 跟 一 个 梦 一 样 ,又 似 乎 与 时间隔绝。可以想象:历史曾经从这里出发、在这里隐蔽、最后在这里凝冻。

虽 然 与 这 片 热 土 依 依 不 舍 ,但 我 们 只能匆匆告别。

回 望 碉 堡 ,此 时 的 它 好 像 是 一 座 云 端的 圣 殿 。 旅 程 的 尽 头 ,应 该 是 一 片 能 够 单独 面 对 自 己 内 心 的 净 土 。 面 对 川 西 横 断 山区 的 北 部 山 谷 上 幽 野 晴 空 下 的 圣 地 ,你 一定会感觉到:净土在此,千里不遥。

保留村落为何难?

流光飞舞

竹桥古村闻书香

邱海辉

古村落之思

10【品 鉴】星期三2017.04.26

■责编:杨奕萍

■电话: (010)67112251

■传真: (010)67113772

■E-mail:[email protected]

09-12版格物致知 成风化人

袁裕豪,小龙潭林区护林员,从部队复员后就成为神农架保护区护林员,一干就是几十年。

长期的丛林生活练就了他一身过硬的野外生存技能,他可以在漆黑的夜晚从狼嚎声中辨别出 公 狼 母 狼 ,从 足 迹 粪 便 中 判断 出 是 何 种 动 物 留 下 的 痕 迹 ,甚 至 可 以 分 辨 出 偶 蹄 科 动 物鹿 、獐 、野 猪 、苏 门 羚 等 动 物 的雌雄身体状况。

在小龙潭林区保护总站有一排笼舍,专门圈养着一些动物,如川金丝猴、黑熊、野猪、麂子等,由于动物保护法的普及,这些动物都是林区百姓各种原因(或偷食被捉或负伤)送到此处的。

每 每 说 起 与 动 物 之 间 的 故事,袁裕豪总是忘不了金雕报恩的那一幕。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一天下午,来神农架保护区观光旅游的客 人 陆 续 返 程 ,山 林 恢 复 了 宁静。袁裕豪 和 几 位 护 林 员 呆 在屋 里 烤 火 闲 聊 ,忽 然 听 到 空 中响 起 凄 厉 的 鸣 叫 声 ,由远而近,连续不断。

他们夺门而出,仰视天空:一只展翅约一米的金雕与一条大蛇在空中搏斗。 蛇 缠 住 了 金 雕 的双 脚 和 半 个 身 子 ,不 断 躲 避 金雕的利喙并极力反抗。空中散落着羽毛,金雕发出愤怒哀鸣,与 蛇 盘 旋 着 ,渐 次 落 在 门 前 的空场上。

袁裕豪等人拿着棍棒驱赶那条手腕粗细的大蛇,伤痕累累的

蟒 蛇 见 状 迅 速 钻入草丛,金雕扑扇着一支折断的翅膀,扇起大片灰尘。

之后 两 个 多 月 的 时 间里 ,袁 裕 豪 和 他 的 同 事 们 精心 照 料 这 只 负 伤 的 金 雕 ,从 木鱼坪和松柏镇医院及药店弄来云南白药、虎骨丹之类的跌打骨伤 药 敷 在 金 雕 的 伤 口 处 ,在 骨折 处 打 上 夹 板 ,还 就 地 取 材 采集 新 鲜 的 草 药 精 心 照 顾 金 雕 。为 满 足 食 肉 的 金 雕 ,护 林 员 们省吃俭用从自己有限的肉食中节省,并从镇子上买些鸡肉、猪肉 ,甚 至 还 在 山 里 下 夹 子 捕 猎啮 齿 类(田 鼠 、黄 鼠 狼 之 类)动物给金雕果腹。

两个 月 后 金 雕 基 本 伤 愈 ,每 天 在 铁 笼 中 扑 扇 翅 膀 跃 跃欲 试 ,还 经 常 侧 目 仰 望 天 空 的飞鸟,渴望着再 次 飞 向 蓝 天 ,飞向远方。

在那个阳光灿烂的早晨,袁裕豪和他的队 友 给 金 雕 喂 足 了最 后 一 顿 美 餐 ,把 笼 门 打 开 。金雕迟疑良久,缓慢地踱出,在空 旷 的 草 坪 上 左 顾 右 盼 ,看 着这 些 为 它 疗 伤 的 人 类 ,然 后 迈步加速展翅冲向蓝天。护林员们向高空盘旋的金雕依依不舍地挥手,金雕也主动回应,在空中 划 出 一 串 悦 耳 的 鸣 声 ,越 飞越高。

次日上午,一阵嘹亮的鸣叫声在小龙潭上空响起,袁裕豪等人冲出门外,只见那只被救治过的金雕正盘旋在空中,见到人们出来,金雕一个 俯 冲 ,贴 着 地 面掷下一物,继而拔高,再次盘旋于 头 顶 上 方 。 袁 裕 豪 走 近 一看 ,竟 然 是 一 只 尚 有 体 温 还 流着血的野兔。金雕看见人们拾起它的猎物后,从那天起,在以后 的 20 多 天 里 ,每 天 上 午 金 雕都会带来一只捕获的野兔或山鸡 ,报 答 这 些 护 林 员 的 救 命 之恩。每次谈及此,袁裕豪都是感慨万千。

神农架动物趣闻之金雕报恩

西虎

东羊

竹桥古村闻书香◆邱海辉

犹记得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那时的仲永,突然会作诗,想来与当时的环境有很大关系。“临川才子金溪书”,说的就 是 金 溪 县 在 雕 版 印 书 方 面 的 闻 名 ,在 当 地 ,晴 天 里 晒 书 也 是 一 道 熟 悉 的风景。

竹桥村 是 金 溪 书 的 发 祥 地 和 主要承 印 地 ,始 建 于 明 代 宣 德 年 间(1430年)。现有村民 206 户,816 人,皆余姓。如 今 ,越 来 越 多 的 人 知 道 竹 桥 村 ,或许该归 功 于《爸 爸 去 哪 儿》第 四 季 在竹 桥 古 村 的 拍 摄 。

择一暖阳午后前往。经行金溪县城秀谷大道,城外往北东乡县道上 10 公里,右侧水泥乡间小道口,赫然矗立一牌坊,横书 3个遒劲大字“竹桥村”。

竹桥村里明清建筑连片,约有百余栋,大多数还住着人家。其中明代民居8幢,明代祠堂1幢,其他为清代建筑,均是清一色的青砖灰瓦。

村中有总门楼和上、中、下三门楼。在古村的总门楼前方,有呈“品”字型排列的品字三井,井旁被石栏杆围了起来,这三口井分别是康熙、乾隆、道光年间建成。看我打量着这三口井,村民笑着说,

“ 你 看 ,三 井 外 圆 内 方 ,像 不 像 一 枚 铜钱?”原来这是祖先告诉村民后代,无论是为农、为商、为学,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了人品。看似简单的 3 口井,竟然有这般深寓。

进村不足两百米的石板路两边,集中呈现在眼前的是原汁原味的明清古建筑群,气势宏伟,边行边默数,果真百余栋之多。石板路上,隐约可见一“本”字,门楼后面有个“人”字,是以这条石板路叫“人本路”,告诫村民,做人不要忘本归根。中门楼的左手边,是“惜字炉”,古时村里如果地上掉有写了字的纸张,不能用脚去践踏,而是集中拿到这里来焚烧,足见竹桥先人对文字有多重视。

而令人好奇的是,一个不足千人的村庄,祠堂竟建有 5 座。需不需要这么多祠堂另当别论,看过之后,才知晓这些祠堂充满亮点。

步云公祠,是村中保存得最好的一个祠堂。村民 说 ,祖 籍 金 溪 的 原 红 十一 军 军 长 周 建 屏 ,曾 经 在 这 里 建 立过 第 一 个 农 村 革 命 委 员 会 。 血 雨 腥风 的 反 围 剿 年 代 ,这 里 不 受 战 乱 殃及 ,实 属 不 易 。 祠 堂 正 中 高 高 悬 挂的“ 将 军 堂 ”似 在 告 诉 后 人 ,这 里 曾经 的 红 色 辉 煌 。 而 镇 川 公 祠 ,几 百年 来 是 本 村 儿 童的启蒙学习场所,更有《四库全书》副总撰曹秀先泼墨留于金溪唯一的真迹“对云”二字。

每座祠堂的建筑风格大同小异,身临古朴庄严的祠堂,能感受到它们冬暖夏凉 的 通 风 ,恰 到 自 然 的 排 水 系 统 和惟妙惟肖的门楣雕花,无不展现出旧时能工巧匠的智慧。

苍岚山房,曾经不只是竹桥村的书院,还是一个 综 合 性 的 祠 堂 。 山 房 前面 是 私 塾 ,正 堂 是 住 房 ,右 边 是 雕 版印 刷 作 坊 和 晒 书 楼 。 走 进 两 处 印 刷作 坊 ,我 仿 佛 看 到 几 百 年 前 ,竹 桥 人一 丝 不 苟 排 版 校 对 、印 刷 成 书 的 身影 。 去 到 正 堂 的 时 候 ,发 现 坐 着 一 位花 甲 老 人 ,正 拿 着 一 本 发 黄 的 书 在 认真阅读,身旁还放着一副象棋。

不忍打扰,我悄悄地转身。石板路的尽头是泥巴间隔的小竹林,青青翠竹,衬托了竹桥村的幽静和古韵。与竹林同翼的是一条简易的村间水泥路,一排新居,有平房、有小楼房,是而今村民居住的地方,房前屋后都是古树环抱。

竹桥村只是金溪县一个古村落的缩影,周边还有许多未被开发的古村落,如浒湾镇书铺街、蒲塘村、东源古村等,都带有厚重的传统文化气息。

斜阳西下催人归,回首身后的竹桥古村,在落日余晖的照影下,弥漫着淡淡的古韵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