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之 現況與相關研究: 以三所私...

28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人文社會學報 民國 107 年,14 1),1-28 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之 現況與相關研究: 以三所私立科技大學為例 鄭詩怡 1 鄭博真 2 1 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2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的現況及相關性。本 研究採用調查研究法,選取三所私立科技大學 687 名學生為研究樣本。研究 者使用 「大學生心理資本量表」、「大學生主觀幸福感量表」 蒐集實證資料, 以相依樣本變異數分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分析及迴歸分析進行 統計處理。研究結果發現:技職大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資本及主觀幸福感。 心理資本在性別、參加社團及工讀具有顯著差異;主觀幸福感在性別、每天 平均上網時間具有顯著差異。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與生活滿意度、正向情感 存在顯著正相關,與負向情感存在顯著負相關。樂觀對主觀幸福感、生活滿 意度、正向情感最具預測力,而韌性則對負向情感最具預測力。根據研究結 果,本研究提出幾點具體建議,供技職校院及未來研究參考。 關鍵字:心理資本、主觀幸福感、技職大學生 壹、緒 論 在全球經濟高度競爭和追求績效的時代,如何提高個人的競爭優勢,成為企業和學者 重視的議題。F. LuthansK. W. Luthans B. C. Luthans 2004以正向心理學 positive psychology及正向組織行為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作為思考架構,區分出傳統 經濟資本的 「你有什麼」、人力資本的 「你知道什麼」、社會資本的 「你認識誰」,提出了以 強調個體正向心理能力為核心的 「正向心理資本」(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你是

Upload: others

Post on 09-Oct-2019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民國 107年,14 (1),1-28

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之 現況與相關研究:

以三所私立科技大學為例

鄭詩怡 1 鄭博真 2

1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2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的現況及相關性。本

研究採用調查研究法,選取三所私立科技大學 687名學生為研究樣本。研究

者使用 「大學生心理資本量表」、「大學生主觀幸福感量表」 蒐集實證資料,

以相依樣本變異數分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分析及迴歸分析進行

統計處理。研究結果發現:技職大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資本及主觀幸福感。

心理資本在性別、參加社團及工讀具有顯著差異;主觀幸福感在性別、每天

平均上網時間具有顯著差異。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與生活滿意度、正向情感

存在顯著正相關,與負向情感存在顯著負相關。樂觀對主觀幸福感、生活滿

意度、正向情感最具預測力,而韌性則對負向情感最具預測力。根據研究結

果,本研究提出幾點具體建議,供技職校院及未來研究參考。

關鍵字: 心理資本、主觀幸福感、技職大學生

壹、緒 論

在全球經濟高度競爭和追求績效的時代,如何提高個人的競爭優勢,成為企業和學者

重視的議題。F. Luthans、K. W. Luthans與 B. C. Luthans (2004) 以正向心理學 (positive

psychology) 及正向組織行為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作為思考架構,區分出傳統

經濟資本的 「你有什麼」、人力資本的 「你知道什麼」、社會資本的 「你認識誰」,提出了以

強調個體正向心理能力為核心的 「正向心理資本」(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的 「你是

鄭詩怡 鄭博真2

誰」 概念。在逐漸擴大的資本競爭優勢中,心理資本超越傳統對於資本的定義,進一步體現

人的可發展性,表徵個人由 「實際我」 轉變成 「可能我」 的重要資產 (田喜洲,2009)。對

於心理資本的投資和發展,能使個人獲得更多的競爭優勢。Luthans等人研究確認心理資本

包括:「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樂觀 (optimism)」、「希望 (hope)」和「韌性 (resilience,

或譯為 「復原力」)」 四個主要成分 (Luthans & Youssef, 2004;Luthans, Avolio, Walumbwa &

Li, 2005)。在工作職場的研究發現:心理資本與員工的工作態度、表現、承諾和滿意度,

以及留職意願有正向關聯 (Abbas, Raja, Darr, & Bouckenooghe, 2012;Cetin, 2011;Luthans,

Avolio, Avey, & Norman, 2007;Luthans & Jensen, 2005;Luthans, Norman, Avolio, & Avey,

2008;Youssef & Luthans, 2007),可以降低離職傾向 (王德清、申魯軍、朱金富,2013;

孫蕾,2013;Avey, Luthans, & Youssef, 2010;Chaudhary & Chaudhari, 2015)。

正向心理學另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是 「主觀幸福感」(sujective well-being)。代表學者

Diener、Lucas與 Oishi (2002) 提出主觀幸福感是指一個人對於自己生活認知和情感的評鑑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evaluations)。亦即主觀幸福感包含認知和情感兩種成分。認知部分係

指個人對於生活滿意程度的認知判斷,而情感部分則指個人對於生活中事件的情緒反應。

整體而言,主觀幸福感是個人對正向和負向情感反應的感知和體驗,以及整體和特定領域

生活滿意度的認知評鑑 (Diener, Suh, Lucas, & Smith, 1999)。心理資本和主觀幸福感都是

以正向心理學為理論基礎。心理資本強調人的正向心理狀態和能力,主觀幸福感強調人的

正向情感體驗。丁鳳琴 (2010)提出心理資本是主觀幸福感的基礎與前提,具有心理資本

的個體經常體會到對事件的控制感,較為主動和樂觀,採取的應對方式比較正向,較能適應

周圍環境,從而有助於幸福感的提升與維持。而主觀幸福感則可以提升和發展心理資本,

主觀幸福感作為正向情緒與情感的體驗,可以提升個體的正向心理資源與心理力量。以上

指出了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密切的關係。然而,這些論述是建立在假說或思辯的基

礎上。因此,研究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對於學校教育培育學生心理資本與提升主觀幸福感

具有重要的價值。

隨著企業組織研究的蓬勃發展,心理資本在國內外高等教育研究亦逐漸受到重視。有關

研究發現:大學生的心理資本與心理健康具有正向關係 (Pan & Zhou, 2009);與憂鬱具有

負向相關 (巫姿嫻,2011;余民寧、陳柏霖,2012)。在大一巔峰型 (flourishing freshman)

新生學校生活適應與憂鬱之間,心理資本扮演中介的角色 (陳柏霖、何慧卿、高旭繁,

2016)。大學生心理資本與正向情緒、生活滿意度、整體主觀幸福感等呈現正相關 (余民寧、

陳柏霖、湯雅芬,2012;陳柏霖、洪兆祥、余民寧,2014;張文馨,2012)。心理資本及其

某些層面對主觀幸福感具有預測力 (唐家林、李祚山、張小艷,2012;彭杰、李向陽,

2014)。此外,Wen和 Lin (2014) 發現除了生活費用壓力以外,心理資本能有效因應大學

新生的學習問題、人際關係、個人苦惱和職涯發展等學習和適應壓力。上述研究已經關注

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之現況與相關研究:以三所私立科技大學為例 3

到大學生心理資本與心理健康、快樂、憂鬱、生活滿意關係的探討。然而,國內對於大學生

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關係的瞭解仍然有限,需要更多研究加以探討。

心理資本此一概念發展初期,研究場域對象大多為企業組織的員工,其理論主要應用在

管理學領域的探究,對於教育學與心理學領域可能議題的探究仍有待發展 (余民寧等人,

2012)。高等教育人才培育攸關國家競爭力及產業發展,但是近幾年來我國大學畢業生失業

率仍然偏高。當前我國大學教育強調培育學生就業競爭力,除了加強大學青年的專業知能,

藉以提升其人力資本之外,亦有必要投資和開展其正向心理資本,以利畢業後獲得更多的

競爭優勢。尤其,技職大學生畢業後多數以就業為優先,又比起一般大學生的家庭社經地位

相對弱勢,學業程度及學習動機也較為低落。加上我國教育資源分配長期偏重一般大學,

使得技職校院的學習資源及條件相對不足,對於技職生學習造成不利的影響 (鄭博真、李新

民,2017)。因此,研究者認為比起一般大學生,技職體系大學生心理資本和主觀幸福感

的發展更加需要予以關注。技職大學生此一特定群體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的現況如何?

兩者之間的關係又如何?目前國內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關係的實證研究頗為少見,造成

對此一議題的認知不足,實有必要作進一步的探究,以補充此方面學術研究文獻的不足,

並提供技職校院學生輔導和教師教學之參考。具體而言,本研究目的有四項:

(一) 分析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主觀幸福感的現況。

(二) 比較不同背景技職大學生在心理資本、主觀幸福感的差異情形。

(三) 探討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情形

(四)探討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對主觀幸福感的預測力。

貳、文獻探討

一、心理資本

(一)心理資本的內涵和測量

心理資本以正向心理學 (Seligman & Csikszentmihalyi, 2000;Snyder & Lopez, 2002) 及

正向組織行為 (Luthans, 2002a, 2002b, 2003) 為理論基礎,結合經常被忽視的類狀態 (state-like)

正向心理優勢和能力。Luthans (2002b) 界定正向組織行為是:在今日職場對於增進績效

能夠測量、發展和有效管理的正向人力資源優勢和心理能力的研究與應用。因此,要被認定

有助於心理資本的正向組織行為狀態,必須符合以下標準:(1) 以理論與研究為基礎;(2) 有

效的測量;(3) 正向的、優勢本位及對於組織行為領域相對獨特的;(4) 類狀態,能夠發展

和改變;(5) 對於個人工作表現和滿意度有正向影響 (Luthans, 2002a, 2002b;Luthans et al.,

鄭詩怡 鄭博真4

2007)。自我效能、樂觀、希望和韌性等,被認定最符合心理資本的操作性定義及所含標準

(Luthans, 2002a;Luthans & Youssef, 2004)。

在確認自我效能、樂觀、希望和韌性為心理資本的主要成分之後,Luthans等人更明確

提出心理資本是 「正向的核心心理因素」,特別是符合正向組織行為標準的狀態,它超越

了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透過投資及發展心理資源來獲得競爭優勢 (Luthans et al., 2004;

Luthans & Youssef, 2004;Luthans, et al., 2005)。Luthans等人進一步闡述心理資本的要點

包括:(1) 依據強調正向和人類優勢重要性的正向心理學典範;(2) 包含基於正向組織行

為,符合獨特的、理論和研究、有效測量和類狀態等正向組織行為標準的心理狀態;(3)

超越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到心理資源;(4) 為了改變績效提升和產生競爭優勢,像經濟和

金融資本的投資和發展(Luthans et al., 2005)。

後來,Luthans、Youssef和 Avolio (2007) 更具體的界定心理資本是指 「個體的正向心理

狀態的發展」,包括:(1) 有信心 (自我效能) 承擔並採取必要的努力,在挑戰性的任務中

取得成功;(2) 對現在和未來的成功做出正向歸因 (樂觀);(3) 堅持朝向目標,必要時將

途徑轉向目標 (希望),以獲得成功;(4) 當遇到困難和逆境時,維持和反彈,甚至超越

(韌性),以取得成功。此一定義提出心理資本是由自我效能、樂觀、希望和韌性四個構念所

結合而成的一個更高層次構念,是類狀態、可以發展的 (Luthans, Avey, Avolio, Norman, &

Combs, 2006)。

從測量的觀點來看,心理資本是一組正向心理資源的多向度構念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余民寧等人,2012),包含自我效能、樂觀、希望及韌性,既可以分開個別探討

四個構念的心理資本,也可以四個構念加總進行整體心理資本的分析。Luthans等人 (2007)

引用狀態希望量表 (Snyder, Sympson, Ybasco, Borders, Babyak, & Higgins, 1996)、生活取向

測驗 (Scheier & Carver, 1985)、韌性量表 (Wagnild & Young, 1993)、自我效能量表 (Parker,

1998),分別選取六個題目,經過信效度分析,發展出二階四因素 24個題目的心理資本問卷

(PsyCap questionnaire, PCQ)(Luthans et al., 2007)。此問卷爾後被研究心理資本的學者普遍

採用。國內學者也參考此架構編製適用教育領域的測量工具,如李新民 (2009)「幼兒教師

心理資本量表」;余民寧等人 (2012)「大學生心理資本量表」;鄭博真、吳禹鴒 (2012)

「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心理資本量表」。本研究參照 Larson、Eid (2008) 及余民寧等人 (2012)

編修「大學生心理資本量表」,作為測量受試者心理資本的工具。

(二)大學生心理資本的研究

國內有關大學生心理資本現況及背景變項的研究,比起中國大陸,目前還相當少見。

本研究主要目的之一在比較不同背景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的差異情形。這部分探討大學生

心理資本與其背景變項有關的研究。陳柏霖等人 (2014) 發現大學生的心理資本表現,依

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之現況與相關研究:以三所私立科技大學為例 5

序為希望、樂觀、韌性、自我效能。陳柏霖等人 (2016) 發現大一巔峰型新生 (flourishing

freshman) 比幽谷型新生 (languishing freshman) 擁有較多的心理資本。張文馨 (2012) 發現

大專運動員具有中高程度的心理資本,四個構面表現以希望最高、韌性最低。

中國彭杰、李向陽 (2014) 發現內蒙古地區蒙漢族大學生心理資本現況在中上程度。

整體心理資本並無性別差異,而自我效能男生顯著高於女生。郭琴琴 (2014) 發現高職院校

學生心理資本狀況良好,男生的正向心理資本總分及自我效能顯著高於女生。二年級的正向

心理資本總分、自我效能和樂觀顯著高於一年級和三年級。唐家林等人 (2012) 發現中國

重慶市大學生的心理資本狀況良好,四年級學生的希望感顯著高於三年級。

綜合上述研究發現,大學生心理資本在中高程度,尚稱良好。心理資本的某些層面會有

性別及年級上的差異。無論如何,有關大學生此一群體,尤其是技職校院大學生的心理資本

現況及背景變項的差異,有待更多研究加以驗證。

二、主觀幸福感

(一)主觀幸福感的內涵和測量

Diener在 1984年首先介紹了主觀幸福感此一科學術語,作為一種確認心理學領域的

方式,試圖了解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評鑑,包括他們的認知判斷和情感反應 (Diener, 1984;

Diener, Suh, & Oishi, 1997)。Diener等人 (2002) 界定主觀幸福感是個人對於自己生活認知

和情意的評鑑,這些評鑑包括對事件的情緒反應和生活滿意的認知判斷。亦即,主觀幸福感

具有情感和認知兩種成分。

初期 Diener (1984) 提出主觀幸福感的結構包括三個組成部分:生活滿意度、正向情感

和負向情感。後來,Diener等人 (1999) 又在主觀幸福感的定義中加入了在特定生活領域

的滿意度 (領域滿意度),如工作、家庭、健康、經濟、自我和所屬群體等。綜言之,主觀

幸福感是個人對正向和負向情緒反應的感知和體驗,以及整體和特定領域生活滿意的認知

評鑑。正向情感和負向情感評估主觀幸福感的情感成分,反映了人們在生活中經驗愉快和不

愉快感覺的量。而生活滿意度和領域滿意度屬於認知成分,是基於對人的生活品質的評鑑。

如果個人經歷生活滿意、頻繁的正向情緒,如喜悅、樂觀,以及不頻繁的負向情緒,如悲

傷、憤怒,會被稱為具有高的主觀幸福感。相反的,如果個人對生活感到不滿意、體驗不到

快樂,並且經常感到憤怒或焦慮的負向情緒,則說主觀幸福感是低的 (Diener et al., 1997)。

換言之,個人對整體生活的滿意程度越高、體驗到較多正向情感、 較少負向情感,則主觀

幸福感越高 (丁新華、王極盛,2004)。

因為主觀幸福感是指個人的情感體驗和認知判斷,因此,自我報告 (self-report) 的主觀

幸福感是不可或缺的 (Larsen & Eid, 2008)。亦即,主觀幸福感的情感和認知成分可以透過

鄭詩怡 鄭博真6

自我報告來評估。最常見的測量例子包括:生活滿意度量表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Diener, Emmons, Larsen, & Griffin, 1985)、正向和負向情感量表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hedule)(Watson, Clark, & Tellegen, 1988) 和情感平衡量表 (affect balance scale)(Bradburn,

1969)。本研究參考 Diener等人 (1985) 編修 「大學生生活滿意度量表」,作為測量受試者

整體生活滿意度的工具。參考Watson等人 (1998) 編修 「大學生正向和負向情感量表」,

作為測量受試者正向和負向情感的工具,兩份量表合稱為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量表」。

(二)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研究

如同大學生心理資本的研究,國內針對高等教育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研究並不多見,尤其

是以生活滿意度、正向情感和負向情感作為主觀幸福感內涵的研究更是少見。本研究主要

目的之一在比較不同背景技職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差異情形。這部分探討大學生主觀幸福

感與其背景變項有關的研究。

曾文志 (2007) 發現北部某國立大學學生主觀幸福感居中,男女生在生活滿意、負向

情意沒有顯著差異,而在正向情意女生顯著高於男生。陳富莉、黃宇晴、陳映伶、林孟

穎、蔡旻倩 (2104) 發現某私立大學大三學生主觀幸福感屬於中等,性別並無顯著差異。

林淑芬、王于寧、賴永僚 (2008) 發現某私立大學一年級學生,不同性別之整體生活滿

意、正面情緒、負面情緒均達到顯著差異,而且均是女性的感受高於男性。鄭博真、王怡又

(2012) 發現某科技大學學生具有中高度生活滿意,正向情感高於負向情感。女生在正向

情感、負向情感顯著高於男生。三年級在負向情感顯著高於一年級,而在生活滿意及正向

情感沒有差異。而學生參加社團、工讀、志工服務、上網時間,則在主觀幸福感沒有達到

顯著差異。王學中 (2016) 發現某科技大學不同性別、年級學生之主觀幸福感均未達到顯著

性差異。中國王振偉 (2016) 發現河南大學女生的主觀幸福感得分高於男生。張小莉 (2016)

發現某大學學生主觀幸福感在性別、年級方面並無差異。

有關上網與主觀幸福感的關係。陳詩偉 (2012) 研究發現大學生線上遊戲社群意識、

沉迷與體驗幸福感有正向關係。郭芳婷 (2012) 研究發現 Facebook社群網站使用者的主觀

幸福感,不會因網路使用時間與每天上網的平均時間不同而有顯著差異。謝佳臻、詹浿

棋、楊宗憲、陳怡臻、蔡若綺與劉昭暉 (2006) 研究發現科技大專生高網路成癮者在幸福

感、生活滿意與低網路成癮者並沒有顯著差異。張小莉 (2016) 研究發現大學生主觀幸福感

與網路成癮之間有顯著負相關,即主觀幸福感均分越高,網路成癮均分越低。

綜合上述研究發現,目前大學生性別、就讀年級及上網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結果

並不一致,而有關大學生參加社團、工讀、志工服務、上網時間等,只有鄭博真、王怡又

(2102) 發現在主觀幸福感沒有達到顯著差異。以上有關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的現況及背景

差異情形,需要更多研究加以驗證。

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之現況與相關研究:以三所私立科技大學為例 7

三、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

探討大學生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兩者相關的實徵研究相當少見。本研究目的在探討

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以及心理資本對主觀幸福感的預測力。以下回顧

兩者相關的研究。余民寧與陳柏霖 (2012) 發現大學生心理資本與情緒幸福感 (公認快樂、

覺察生活滿意) 之間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陳柏霖等人 (2014) 發現大學生的心理資本對情緒

幸福感的直接效果達到顯著,情緒幸福感在心理資本與憂鬱之間扮演完全中介變項的角色。

張文馨 (2012) 發現大專運動員心理資本及其四個構面 (自我效能、希望感、韌性及樂觀)

與整體主觀幸福感呈現正相關。整體心理資本對主觀幸福感的預測力高於單獨的四個構面。

中國彭杰、李向陽 (2014) 發現心理資本對大學生幸福感有高度的預測力,大學生的

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唐家林等人 (2012) 發現大學生的心理資本和

主觀幸福感具有正相關,逐步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心理資本對主觀幸福感的預測達到顯著水

準。郭琴琴 (2014) 發現高職院校學生心理資本各層面和生活滿意度、正向情感存在正相

關,而和負向情感存在負相關。何樹德 (2015) 發現女大學生的總體幸福感量表與整體心理

資本及 4個分層面之間均呈顯著正相關性。而男性大學生的總體幸福感量表只與整體心理

資本,以及韌性、樂觀之間呈顯著正相關。迴歸分析發現韌性和樂觀對總體幸福感具有顯著

預測力。

總結上述文獻,大學生心理資本與正向情感、生活滿意度、整體主觀幸福感呈現正相

關。心理資本及其某些層面對主觀幸福感具有預測力。

參、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採用調查研究法,探討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的現況、相關因

素及關聯性。茲根據文獻探討所得及研究目的,提出本研究架構如圖 1:

一、研究架構

背景變項

性別 年級 參加社團 參加志工服務 工讀 每天平均上網時間

心理資本

自我效能 希望 樂觀 韌性

主觀幸福感

生活滿意度 正向情感 負向情感

圖 1 研究架構

鄭詩怡 鄭博真8

二、研究假設

根據文獻探討所得及研究架構,提出本研究假設如下:

(一) 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的各層面具有顯著差異。

(二) 技職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各層面具有顯著差異。

(三) 不同背景技職大學生在心理資本各層面具有顯著差異。

(四) 不同背景技職大學生在主觀幸福感各層面具有顯著差異。

(五) 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具有顯著相關。

(六) 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對主觀幸福感具有顯著預測力。

三、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南部三所科技大學四年制日間部學生為對象。每校抽取人文社會、理工學門

各一個系,每系抽取一年級至四年級各一班,合計抽取樣本數 1,260人,回收問卷 925

份,回收率達 73%。剔除填答不完整者,或有明顯反應心向之量表,總計有效問卷 687

份,回收有效率達 74%。有效樣本背景資料如表 1。

表 1 有效樣本背景資料表

背景變項 人數 百分比

性別男

276

411

40%

60%

年級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四年級

234

178

137

138

34%

26%

20%

20%

參加社團是

288

399

42%

58%

參加志工服務是

227

460

33%

67%

工讀是

173

514

25%

75%

每天平均上網

時間

1小時以內

2-3小時

4-5小時

5小時以上

67

256

198

166

10%

37%

29%

24%總計 687 100%

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之現況與相關研究:以三所私立科技大學為例 9

四、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工具為研究者自編 「大學生心理資本量表」、「大學生主觀幸福感量表」,

分為生活滿意度量表、正向和負向情感量表 (鄭博真、王怡又,2012)。茲分述如下:

(一)大學生心理資本量表

本量表主要參考 Luthans等人 (2007) 心理資本問卷;余民寧與陳柏霖 (2012) 大學生

心理資本量表編修而成。本量表包括自我效能、樂觀、希望和韌性等四個分量表,每個分量

表各有 5題,共計 20題。例如:我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充滿自信心 (自我效能)、我看一件

事情時會看它的光明面 (樂觀)、我為了達成目標一定會堅持到底 (希望)、我遭受挫折之後

能夠重新振作起來 (韌性)。採 Likert 六點量表形式,計分方式從非常符合、有些符合、

稍微符合、稍微不符合、有些不符合到非常不符合,分別給予 6、5、4、3、2、1分。本

研究採主成份分析法進行最大變異法直交轉軸,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自我效能、樂觀、

希望和韌性四個因素的解釋變異量,分別為 18.88%、16.79%、19.03%、16.41%,總量表為

71.11%。因素負荷量分別為 .74至 .83、.66至 .82、.67至 .81、.58至 .77。四個分量表的

內部一致性 Cronbach’s α 係數分別為 .91、.88、.90、.90,總量表為 .95。可見,本量表具

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為本研究測量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的工具。心理資本總量表得分

越高,表示整體心理資本越佳。各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在該層面越佳。量表單題平均數

5-6分為高度、4-5分為中高度、3-4分為中度,2-3分為中低度、1-2分為低度。

(二)大學生主觀幸福感量表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量表包括生活滿意度量表、正向和負向情感量表。生活滿意度量表

主要以 Diener等人 (1985) 單一向度的生活滿意度量表為基礎加以修訂 (鄭博真、王怡又,

2012)。共有 5個題目,例如:我感覺自己過著美好的生活。採 Likert式六點量表形式,

計分方式從非常符合、有些符合、稍微符合、稍微不符合、有些不符合、非常不符合,分別

給予 6、5、4、3、2、1分。本研究採主軸法進行最大變異法直交轉軸,進行探索性因素

分析,一個因素可以解釋全量表總變異量的 63.93%,各題目因素負荷量介於 .71至 .86之

間。內部一致性 Cronbach’s α 係數為 .89。可見,大學生生活滿意度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

度,可以有效測量技職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得分越高,表示生活滿意度越高。量表單題

平均數 5-6分為高度,4-5分為中高度,3-4分為中度,2-3分為中低度,1-2分為低度。

正向和負向情感量表主要參考Watson等人 (1988) 正向情感與負向情感量表,並透過

訪談蒐集大學生常見的正向及負向情感詞彙改編而成 (鄭博真、王怡又,2012)。兩個分

量表均包含 10個題目。以敘述句取代形容詞,引導填答者以自陳方式勾選過去一個月的

感覺狀況。例如:我感到愉快 (正向情感)、我感到生氣 (負向情感)。本量表採 Likert式

鄭詩怡 鄭博真10

六點量表形式,計分方式從總是、經常、有時、偶而、很少、從未,分別給予 6、5、4、3、

2、1分。本研究採主軸法進行最大變異法直交轉軸,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解釋變異量

正向情感為 39.96%,負向情感為 35.49%,兩個因素可以解釋全量表總變異量的 75.45%。

因素負荷量正向情感在 .75至 .92之間;負向情感在 .79至 .86之間。內部一致性 Cronbach’s

α 係數正向情感、負向情感分別為 .93、.92。可見,大學生正向和負向情感量表具有良好

的信效度,可以有效測量技職大學生的正向和負向情感。在正向情感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

正向情感越多;在負向情感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負向情感越多。量表單題平均數 5-6分

為高度,4-5分為中高度,3-4分為中度,2-3分為中低度,1-2分為低度。整體主觀幸福

感得分計算方式為:生活滿意度 +正向情感 −負向情感。得分越高,表示主觀幸福感越高。

五、資料分析

本研究採用 IBM SPSS Statistics 22.0統計軟體,進行分析考驗:以平均數、標準差探討

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主觀幸福感各個層面的概況。以相依樣本變異數分析考驗技職大學生

在心理資本四個層面之間、主觀幸福感三個層面之間的差異。以技職大學生的不同背景為

自變項,心理資本、主觀幸福感為依變項,利用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比較不同背景技職大

學生在心理資本、主觀幸福感的差異情形。多變量變異數分析達顯著時,進一步進行單變量

變異數分析。在進行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的同時估計關聯強度η2。以皮爾遜積差相關考驗

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和主觀幸福感各層面的相關情形。以整體心理資本及其四個層面為預測

變項,整體主觀幸福感及其三個層面為效標變項,透過簡單迴歸、多元逐步迴歸分析考驗

心理資本對主觀幸福感的預測力。

肆、結果與討論

一、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主觀幸福感的現況

(一)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的現況

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的現況如表 2所示。整體心理資本平均數為 4.64分,四個層面

分別為:自我效能 4.57分、樂觀 4.52分、希望 4.74分、韌性 4.73分。可見,技職大學生

整體心理資本為中高度。從分層面來看,自我效能、樂觀、希望、韌性均為中高度。四個

層面高低程度依次是:希望、韌性、自我效能、樂觀。相依樣本變異數分析結果 F =

34.30,p = .000,已達 .001顯著水準。研究假設 (一) 獲得支持。事後比較分析顯示:希望、

韌性顯著高於自我效能、樂觀,而希望和韌性、自我效能和樂觀之間並未具有顯著差異。

可見,技職大學生的希望、韌性顯著高於自我效能、樂觀。本研究發現整體心理資本為中高

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之現況與相關研究:以三所私立科技大學為例 11

程度,與過去文獻一致 (唐家林等人,2012;張文馨,2012;彭杰、李向陽,2014)。在

表現排序上則與過去文獻有些不一致。陳柏霖等人 (2014) 研究的大學生心理資本依序為

希望、樂觀、韌性、自我效能。張文馨 (2012) 研究的大專運動員具有中高程度的心理資本,

四個構面以希望最高、韌性最低。

表 2 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現況及比較摘要表

層面 平均數 標準差 F 事後比較

1.自我效能 4.57 .81 34.30*** 3(4) > 1(2)2.樂觀 4.52 .803.希望 4.74 .734.韌性 4.73 .75

註:事後比較數字所指心理資本如層面編號。3(4)表示層面 3、4沒有顯著差異。

***p < .001

(二)技職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現況

技職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現況如表 3所示。整體心理幸福感單題平均數為 3.96分,

三個層面分別為:生活滿意度 4.49分、正向情感 4.48分、負向情感 2.93分。可見,技職

大學生的整體主觀幸福感接近中高度。就分層面來看,生活滿意度、正向情感均為中高度;

負向情感為中低度、接近中度。三個層面高低程度依次是:生活滿意度、正向情感、負向

情感。相依樣本變異數分析結果 F = 756.83,p = .000,已達 .001顯著水準。研究假設 (二)

獲得支持。事後比較分析顯示:生活滿意度、正向情感顯著高於負向情感,生活滿意度和

正向情感沒有顯著差異。可見,技職大學生具有中高度的生活滿意和正向情感,其正向情感

高於負向情感。本研究結果與鄭博真、王怡又 (2012) 研究發現一致,大學生的整體主觀

幸福感在中高程度。此外,鄭博真、王怡又研究亦發現生活滿意度、正向情感顯著高於負向

情感,生活滿意和正向情感沒有顯著差異。

表 3 技職大學生主觀幸福感三個層面比較摘要表

層面 平均數 標準差 F 事後比較

1.生活滿意度 4.49 .87 756.83*** 1(2) > 32.正向情感 4.48 .823.負向情感 2.93 .88註:事後比較數字所指主觀幸福感如層面編號。

***p < .001

鄭詩怡 鄭博真12

二、不同背景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主觀幸福感的差異比較

(一)不同背景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的差異比較

這部分主要比較不同背景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之差異情形,結果如表 4所示。在性別

方面:多變項變異數分析顯示心理資本具有顯著差異 (λ = .96,p = .001 < .001)。進一步

單變項變異數分析發現,在樂觀、希望、韌性具有顯著差異 (F = 5.55,p = .02 < .05;F =

10.43,p = .001 < .001;F = 7.52,p = .006 < .01)。事後比較結果顯示,均是男生顯著高於

女生。在參加社團方面:多變項變異數分析顯示心理資本具有顯著差異 (λ = .98,p = .043 <

.05)。進一步單變項變異數分析發現,在自我效能、希望均具有顯著差異 (F = 6.26,p =

.01 < .05;F = 5.79,p = .02 < .05)。事後比較結果均顯示,有參加社團者顯著高於沒有參

加者。在工讀方面:多變項變異數分析顯示心理資本具有顯著差異 (λ = .98,p = .02 < .05)。

進一步單變項變異數分析發現,在自我效能具有顯著差異 (F = 6.28,p = .01 < .05)。事後

比較結果顯示,沒有工讀者顯著高於有工讀者。而在年級、參加志工服務、每天平均上網

時間等,多變項變異數分析都顯示在心理資本沒有達到顯著差異 (λ = .98,p = .45 > .05;

λ = .99,p = .08 > .05;λ = .98,p = .32 > .05)。研究假設 (三) 部分獲得支持。

綜合上述,技職大學生的心理資本在性別、參加社團及工讀具有顯著差異。在性別方

面,本研究與彭杰、李向陽 (2014) 研究不一致,他們發現男生在自我效能顯著高於女生。

本研究則發現男生在樂觀、希望及韌性顯著高於女生。可能與研究對象就讀大學類型有

關。本研究發現有參加社團的學生在自我效能、希望顯著高於沒有參加的。可能是參加社團

能學習一些課外知識,培養專業以外的技能,因而產生對自己更有自信心。參加社團同學

也能為自己設定活動的目標,並採取行動去達成,因此希望感較高。此外,本研究發現有

工讀同學在自我效能顯著低於沒有工讀者,是否因為在學期間所學尚未能勝任所從事的工

作,導致自信心不足。根據研究者在任教現場的瞭解,有些技職生家庭經濟較為弱勢,工讀

是為了賺取學費及生活費。有些則是期望盡早接觸職場,體驗工作生活,實際應用所學專業

技能。有些則在滿足個人物質上的需求。不同工讀原因可能對學生產生不同的影響。後續

可以進一步探討技職大學生工讀的目的及其意義。本研究亦發現年級、參加志工服務、每天

平均上網時間等,並未在心理資本呈現顯著差異。可見,心理資本並未隨著年級升高而增高,

這可能跟國內大學尚未能重視學生心理資本的開發有關。參加志工服務未能提升心理資本,

可能與服務方案設計目的或培訓內容有關。而上網未能助益心理資本,可能與學生上網目的

及從事活動內容有關。無論如何,本研究部分發現是過去文獻所缺乏的,對於教育實務及

未來研究具有參考價值,可以提供未來研究持續檢驗。

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之現況與相關研究:以三所私立科技大學為例 13

表 4 不同背景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差異比較摘要表

背景變項 層 面 多變項λ 單變項 F 事後比較 η2

性別

(1) 男

(2) 女

自我效能

樂觀

希望

韌性

.96*** 1.12

5.55*

10.43***

7.52**

1 > 2

1 > 2

1 > 2

.04

年級 .98 (n.s.) .01參加社團

(1) 是

(2) 否

自我效能

樂觀

希望

韌性

.99* 6.26*

.99

5.79*

1.25

1 > 2

1 > 2

.01

參加志工服務 .99 (n.s.) .01工讀

(1) 是

(2) 否

自我效能

樂觀

希望

韌性

.98* 6.28*

1.43

.56

.05

2 > 1 .02

每天平均上網時間 .98 (n.s.) .01註:n. s. 表示無顯著差異

*p < .05, **p < .01, ***p < .001

(二)不同背景技職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差異比較

不同背景技職大學生主觀幸福感之差異比較,結果如表 5所示。在性別方面:多變項

變異數分析顯示主觀幸福感具有顯著差異 (λ = .97,p = .000 < .001)。進一步單變項變異

數分析發現,在正向情感具有顯著差異 (F = 15.99,p = .000 < .001)。事後比較結果顯示,

男生顯著高於女生。可見,男生比女生具有更多的正向情感。在每天平均上網時間方面:

多變項變異數分析顯示主觀幸福感具有顯著差異 (λ = .98,p = .04 < .05)。進一步單變項

變異數分析發現,在正向情感具有顯著差異 (F = 4.24,p = .006 < .01)。事後比較結果顯

示,每天平均上網 2-3小時、5小時以上顯著高於 1小時以內。可見,上網時間較長傾向

具有更多的正向情感。其餘在年級、參加社團、參加志工服務、工讀等,多變項變異數分

析均顯示在主觀幸福感沒有達到顯著差異 (λ = .98,p = .29 > .05;λ = .99,p = .12 > .05;

λ = .99,p = .09 > .05;λ = .99,p = .55 > .05)。研究假設 (四) 部分獲得支持。

鄭詩怡 鄭博真14

表 5 不同背景技職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差異比較摘要表

背景變項 層面 多變項λ 單變項 F 事後比較 η2

性別

(1) 男

(2) 女

生活滿意度

正向情感

負向情感

.97*** .96

15.99**

.72

1 > 2

.03

年級 .98 (n. s.) .01參加社團 .99 (n. s.) .01

參加志工服務 .99 (n. s.) .01工讀 .99 (n. s.) .01

每天平均上網時間

(1) 1小時以內

(2) 2-3小時

(3) 4-5小時

(4) 5小時以上

生活滿意度

正向情感

負向情感

.98* 1.23

4.24**

.56

2(4) > 1

.01

註:n. s. 表示無顯著差異

*p < .05, **p < .01, ***p < .001

綜合上述,本研究發現男生的正向情感顯著多於女生,與過去部分研究不一致 (林淑

芬、王于寧、賴永僚,2008;曾文志,2007;鄭博真、王怡又,2012)。可能是研究對象

就讀的學校類型不同,或就讀不同的學校所導致。在年級發現主觀幸福感未具有顯著差

異,與王學中 (2016) 研究一致,而鄭博真、王怡又 (2012) 研究發現負向情感三年級顯著

高於一年級。而參加社團、志工服務及工讀並未在主觀幸福感存在顯著差異,與鄭博真、

王怡又 (2012) 研究發現一致。此外,本研究發現每天平均上網 2-3小時、5小時以上學生

在正向情感顯著高於 1小時以內。與陳詩偉 (2012) 研究發現類似,然而有些研究則發現

上網時間與幸福感沒有顯著差異 (郭芳婷,2012;鄭博真、王怡又,2012;謝佳臻等人,

2006)。根據研究者任教科技大學與學生互動的瞭解,有些學生上網是查詢課業有關的資料,

有些則是玩線上遊戲,或利用社群網站與人聊天,因此,上網與主觀幸福感的關係,可能

會受學生使用網路的目的或種類所影響。無論如何,上網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中重要的一

部分,有關上網與主觀幸福感的關聯值得進一步探究。

三、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分析

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各層面之相關分析,結果如表 6所示。技職大學生

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之現況與相關研究:以三所私立科技大學為例 15

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存在顯著的中度正相關。研究假設 (五) 部分獲得支持。具體

而言,心理資本各層面與生活滿意度存在顯著的中度正相關,相關係數在 .52至 .62之間。

心理資本各層面與正向情感存在顯著的中度正相關,相關係數在 .46至 .63之間。心理資本

各層面與負向情感存在顯著的低度負相關,相關係數在 -.12至 -.23之間。可見,技職大學生

的整體心理資本及各層面越高,整體主觀幸福感也越高,生活滿意度也越高,正向情感也

越多,而負向情感則越少。本研究與余民寧與陳柏霖 (2012);張文馨 (2012);彭杰、李

向陽 (2014);郭琴琴 (2014);唐家林等人 (2012) 等研究發現一致。

表 6 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各層面相關分析摘要表

層面 生活滿意度 正向情感 負向情感 主觀幸福感

自我效能 .52** .46** -.13** .48**樂觀 .62** .63** -.19** .62**希望 .59** .46** -.12** .51**韌性 .57** .57** -.23** .59**

心理資本 .69** .64** -.20** .67****p < .01

四、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對主觀幸福感的預測力

為了瞭解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對主觀幸福感的預測情形,本研究首先以整體心理資本

為預測變項,以主觀幸福感及其三個層面為效標變項,進行簡單迴歸分析,結果彙整如表 7

所示。

(一)技職大學生整體心理資本對主觀幸福感及其三個層面的預測

1. 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對 「主觀幸福感」 的預測

迴歸模式檢定達到顯著 (F = 424.04, p = .000 < .001),多元相關係數 R為 .62,調整後 R²

為 .38,表示心理資本可以有效解釋主觀幸福感 38%的變異量,亦即心理資本對主觀幸

福感有 38%的預測力。又標準化迴歸係數β 值為 .62,p = .000 < .001,達到顯著水準。

表示技職大學生的心理資本越高,其主觀幸福感也越高。標準化迴歸方程式為:主觀幸

福感 = .62 × 心理資本。

2. 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對 「生活滿意度」 的預測

迴歸模式檢定達到顯著 (F = 643.54, p = .000 < .001),多元相關係數 R為 .69,調整後 R²

鄭詩怡 鄭博真16

為 .48,表示心理資本可以有效解釋生活滿意度 48%的變異量,亦即心理資本對生活滿

意度有 38%的預測力。又標準化迴歸係數β 值為 .69,p = .000 < .001,達到顯著水準。

表示技職大學生的心理資本越高,其生活滿意度也越高。標準化迴歸方程式為:生活滿

意度 = .69 × 心理資本。

3. 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對 「正向情感」 的預測

迴歸模式檢定達到顯著 (F = 487.74, p = .000 < .001),多元相關係數 R為 .64,調整後 R²

為 .41,表示心理資本可以有效解釋正向情感 41%的變異量,亦即心理資本對正向情感有

41%的預測力。又標準化迴歸係數β 值為 .64,p = .000 < .001,達到顯著水準。表示技職

大學生的心理資本越高,其正向情感也越高。標準化迴歸方程式為:正向情感 = .64 × 心理

資本。

4. 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對 「負向情感」 的預測

迴歸模式檢定達到顯著 (F = 28.91, p = .000 < .001),多元相關係數 R為 .20,調整後 R²

為 .04,表示心理資本可以有效解釋負向情感 4%的變異量,亦即心理資本對負向情感

有 4%的預測力。又標準化迴歸係數β 值為 -.20,p = .000 < .001,達到顯著水準。表示

技職大學生的心理資本越高,其負向情感也越低。標準化迴歸方程式為:正向情感 = -.20 ×

心理資本。

總結上述,技職大學生整體心理資本對主觀幸福感及其各層面的簡單迴歸分析結果,

整體心理資本對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正向情感及負向情感的預測達到顯著水準。研究

假設 (六) 獲得支持。表示技職大學生的整體心理資本越高,主觀幸福感越高、對生活越

感到滿意、具有越多正向情感、越少負向情感。

表 7 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對主觀幸福感各層面之簡單迴歸分析模式、變異數分析及迴歸係數摘要表

效標變項 投入變項 R R² 調整後 R² F值 B β主觀幸福感 心理資本 .62 .438 .38 424.04*** 3.98 .62***生活滿意度 心理資本 .69 .48 .48 643.54*** .24 .69***正向情感 心理資本 .64 .41 .41 484.74*** 2.08 .64***負向情感 心理資本 .20 .04 .04 28.91*** -.70 -.20***

***p < .001

接著,本研究以心理資本的四個層面為預測變項,以主觀幸福感及其三個層面為效標

變項,進行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結果彙整如表 8所示。

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之現況與相關研究:以三所私立科技大學為例 17

(二)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四個層面對主觀幸福感及其三個層面的預測

1. 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四個層面對 「主觀幸福感」 的預測

整體迴歸模式檢定達到顯著 (F = 153.69, p = .000 < .001),樂觀、韌性、自我效能依序

進入迴歸方程式,三個變項與主觀幸福感多元相關係數為 .64,調整後 R²為 .40,表示

三個變項共可解釋主觀幸福感 40%的變異量,亦即樂觀、韌性、自我效能對主觀幸福感

具有 38%的聯合預測力。其中以樂觀的預測力最佳,其解釋量為 34%。其餘依次為韌性

6%、自我效能 1%。又從標準化迴歸係數β 來看,樂觀 .34,p = .000 < .001;韌性 .29,

p = .000 < .001;自我效能 .10,p = .01 < .01,達到顯著水準,表示這三個變項對主觀幸福

感具有正向解釋力,即技職大學生的樂觀、韌性、自我效能越高,主觀幸福感也越高。

標準化迴歸方程式為:主觀幸福感 = .34 × 樂觀 + .29 × 韌性 + .10 × 自我效能。

2. 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四個層面對 「生活滿意度」 的預測

整體迴歸模式檢定達到顯著 (F = 168.24, p = .000 < .001),樂觀、希望、自我效能、韌性

依序均進入迴歸方程式,四個變項與生活滿意度多元相關係數為 .71,調整後R²為 .50,

表示四個變項共可解釋生活滿意度 50%的變異量,亦即樂觀、希望、自我效能、韌性對

生活滿意度具有 40%的聯合預測力。其中以樂觀的預測力最佳,其解釋量為 38%。其餘

依次為希望 10%、自我效能 2%、韌性 1%。又從標準化迴歸係數β 來看,樂觀 .32,p =

.000 < .001;希望 .28,p = .000 < .001;自我效能 .15,p = .000 < .001;韌性 .09,p = .03 <

.05,達到顯著水準,表示這四個變項對生活滿意度具有正向解釋力,即技職大學生的

樂觀、希望、自我效能、韌性越高,生活滿意度也越高。標準化迴歸方程式為:生活滿

意度 = .32 × 樂觀 + .28 × 希望 + .15 × 自我效能 + .09 × 韌性。

3. 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四個層面對 「正向情感」 的預測

整體迴歸模式檢定達到顯著 (F = 182.01, p = .000 < .001),樂觀、韌性、自我效能依序

進入迴歸方程式,三個變項與正向情感多元相關係數為 .68,調整後 R²為 .44,表示三個

變項共可解釋正向情感 44%的變異量,亦即樂觀、韌性、自我效能對正向情感具有

44%的聯合預測力。其中以樂觀的預測力最佳,其解釋量為 39%。其餘依次為韌性 5%、

自我效能 1%。又從標準化迴歸係數β 來看,樂觀 .41,p = .000 < .001;韌性 .24,p =

.000 < .001;自我效能 .11,p = .003 < .01,達到顯著水準,表示這三個變項對正向情感

具有正向解釋力,即技職大學生的樂觀、韌性、自我效能越高,越具有正向情感。標準化

迴歸方程式為:正向情感 = .41 × 樂觀 + .24 × 韌性 + .11 × 自我效能。

4. 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四個層面對「負向情感」的預測

整體迴歸模式檢定達到顯著 (F = 38.24, p = .000 < .001),只有韌性進入迴歸方程式,

與負向情感多元相關係數為 .23,調整後 R²為 .05,表示韌性可解釋負向情感 5%的變異

鄭詩怡 鄭博真18

量,亦即韌性對負向情感感具有 5%的預測力。又從標準化迴歸係數來看,韌性Β為 -.23,

p = .000 < .001,達到顯著水準,表示韌性對負向情感具有負向解釋力,即技職大學生的韌性

越高,其負向情感則越少。標準化迴歸方程式為:負向情感 = -.23 × 韌性。

總結上述,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四個層面對主觀幸福感的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結果:樂

觀、韌性、自我效能可以有效預測主觀幸福感。樂觀、希望、自我效能、韌性可以有效預測

生活滿意度。樂觀、韌性、自我效能可以有效預測正向情感。而僅有韌性可以有效預測負向

情感。其中,樂觀對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正向情感最具預測力,而韌性對負向情感

最具預測力。本研究與張文馨 (2012) 彭杰、李向陽 (2014)、唐家林等人 (2012)、何樹德

(2015) 研究發現大略一致。

表 8 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對主觀幸福感各層面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模式、變異數分析及迴歸係數摘要表

效標變項 投入變項順序 R R² 調整後 R² R²改變量 F值 F改變 B β

主觀幸福感

1.樂觀 .58 .34 .34 .34 347.77*** 347.77*** 1.39 .34***2.韌性 .63 .39 .39 .06 225.36*** 68.62*** 10.26 .29***

3.自我效能 .64 .40 .40 .01 153.69*** 6.65** .39 .10**

生活

滿意度

1.樂觀 .62 .38 .38 .38 418.65*** 418.65*** .07 .32***2.希望 .69 .48 .47 .10 309.03*** 124.15*** .07 .28***

3.自我效能 .70 .49 .49 .02 221.32*** 24.5*** .03 .15***

4.韌性 .71 .50 .50 .01 168.24*** 5.04* .02 .09*

正向情感

1.樂觀 .63 .39 .39 .39 439.60*** 439.60*** .84 .41***2.韌性 .66 .44 .44 .05 265.63*** 56.21*** .54 .24***

3.自我效能 .68 .44 .44 .01 182.01*** 8.75** .22 .11***負向情感 1.韌性 .23 .05 .05 .05 38.24*** 38.24*** -.55 -.23***

*p < .05, **p < .01, ***p < .001

伍、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主要探討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性,在國內高等教育係屬於初

探性研究。茲臚列本研究初步結論,並提出幾項建議,提供技專校院推動學生事務與輔導

工作參考。

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之現況與相關研究:以三所私立科技大學為例 19

一、結論

(一) 技職大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資本及主觀幸福感狀態

本研究發現,技職大學生的心理資本及主觀幸福感均為中高程度。在心理資本方面,

以希望、韌性較高,而自我效能、樂觀較低。而在主觀幸福感方面,以生活滿意度最高,

負向情感最低。

(二) 技職大學男生的樂觀、希望、韌性顯著高於女生;有參加社團學生的自我效能、希望顯著高於未參加者;未工讀學生的自我效能顯著高於有工

讀者

本研究發現,技職大學生的心理資本在性別、參加社團及工讀具有顯著差異,而在年

級、參加志工服務、每週上網時間則未具有顯著差異。在性別方面,男生的樂觀、希望、

韌性顯著高於女生。在參加社團方面,有參加社團學生的自我效能、希望顯著高於沒有參

加者。在工讀方面,沒有工讀學生的自我效能顯著高於有工讀者。

(三) 技職大學男生的正向情感顯著多於女生;每天平均上網時間較多的學生正向情感偏向顯著多於較少者

本研究發現,技職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因性別、每天平均上網時間而有顯著差異,而

在年級、參加社團、志工服務、工讀則未具有顯著差異。在性別方面,男生的正向情感顯著

多於女生。在上網時間方面,每天平均上網 2-3小時、5小時以上學生的正向情感顯著多於

1小時以內。

(四) 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越高,主觀幸福感也越高

本研究發現,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顯示技職大學生

心理資本越高,其主觀幸福感也越高。心理資本各層面與生活滿意度、正向情感存在顯著

正相關,而與負向情感則存在顯著負相關。顯示技職大學生樂觀、希望、自我效能、韌性

越高,其生活滿意度越高,正向情感越多,負向情感越少。

(五) 技職大學生樂觀對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及正向情感最具預測力,而韌性對負向情感最具預測力

本研究發現,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對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正向情感及負向情感的

預測均達到顯著水準。心理資本的四個層面當中,樂觀對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正向

情感最具預測力,而韌性則對負向情感最具預測力。

鄭詩怡 鄭博真20

二、建議

(一) 強化技職大學生的自我效能及樂觀

本研究發現,技職大學生的心理資本雖然已達到中高程度,然而四個層面中以自我效

能、樂觀較低,仍有提升的空間。建議學校輔導單位參考 Luthans等人發展的心理資本教學

方案 (Luthans, Youssef, & Avolio, 2007) 或微訓練介入模式 (micro-training interventions model)

(Luthans, Avey, Avolio, Norman, & Combs, 2006),規劃心理資本團體工作坊或介入方案,

協助學生建立自信心,培養對學習自我負責,面對挑戰性學習任務能克服困難努力完成。

對於未來抱持正向期待,對現在和未來進行正向的歸因。

(二) 重視技職大學生負向情緒的輔導

本研究發現,技職大學生的負向情感幾近中程度,顯示在負向情感方面仍有需要加強

輔導。學校輔導人員及導師宜利用團體或個別諮商、導師時間或辦公室時間,引導學生覺察

自我的情緒狀況,以適切的方式紓解負向情緒,並學習情緒調節的技巧,以免長期積累造成

心理問題。

(三) 加強女生的樂觀、希望及韌性

本研究發現,技職大學女生在樂觀、希望及韌性等三種心理資本明顯低於男生。建議

學校諮商輔導單位參照上述,規劃心理資本團體工作坊或介入方案。優先邀請樂觀、希望

及韌性較低的女同學參加,以利提升其心理資本,進而提高生活滿意度、正向情感,並降低

負向情感。

(四) 鼓勵技職大學生參加社團活動

本研究發現,技職大學生有參加社團的自我效能、希望明顯高於沒有參加的。建議學生

事務處負責承辦社團業務的單位,訂定相關的辦法,鼓勵學生適切參加社團活動,提供學生

在社團活動中,發揮個人優勢或長處,發展強力的自信心,並能規劃努力的目標,秉持自我

意志力,透過策略行動達成預期目標。

(五) 引導學生正視工讀及上網的價值

本研究發現,有工讀者的自我效能顯著低於沒有工讀學生。每天平均上網 2-3小時、

5小時以上同學的正向情感顯著多於 1小時以內。學生工讀原因有所不同,教師宜引導學生

積極從事工讀,將工讀視為學習成長的機會,增進對工作職場的認知與適應,讓工讀經驗

成為就業競爭力,以建立對自己的信心。此外,教師如能引導學生善用網路進行課外學習、

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之現況與相關研究:以三所私立科技大學為例 21

從事休閒娛樂、增進人際互動、尋求社會支持,則有利於增進正向情感。

(六) 本研究限制及未來研究方向

本研究受限於人力和經費,研究對象僅為南部三所私立科技大學日間部四年制學生,

因此對於結果推論需更審慎。未來可以包含公立科技大學,或公私立一般大學,比較不同

類型大學校院學生心理資本及主觀幸福感的發展情形。本研究統計分析發現,如沒有工讀

學生的自我效能高於有工讀者,每天平均上網時間較多者正向情感多於較少者,男生正向

情感多於女生等等,未來可以採用質性訪談,進一步深入瞭解量化結果背後的真正原因。

此外,在研究議題方面,可以探討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中介變項,與其它正向心

理議題的關係,如心理幸福感 (psychological well-being)、正念 (mindfulness)、恆毅力

(grit) 等,亦可以探討心理資本與教育議題的關係,如學習投入 (learning engagement)、

學習動機、學業成就等。亦可以採用實驗研究法,探討心理資本介入方案對學生主觀幸福

感及學業表現的影響。

鄭詩怡 鄭博真22

參考文獻

丁新華、王極盛 (2004)。青少年主觀幸福感研究述評。心理科學進展,12 (1),59-66。

丁鳳琴 (2010)。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的關係探討。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32 (1),

64-69。

王振偉 (2016)。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差異及相關分析。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8),184-185。

王學中 (2016)。大學生運動參與程度對幸福感之調查研究 –以明志科技大學為例。通識

教育學報,(4),27-44。

王德清、申魯軍、朱金富 (2013)。加油站員工心理資本與工作倦怠、離職意願的關係。

石油化工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5 (4),32-35。

田喜洲 (2009)。從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到心理資本—人力資源管理的新取向。商業研究,

(1),77-79。

李新民 (2009)。幼兒教師的心理資本及其與工作表現的潛在關聯。幼兒保育學刊,(7),

1-23。

何樹德 (2015)。大學生心理資本與總體幸福感的關係探究。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5 (5),

85-87。

余民寧、陳柏霖 (2012)。從幽谷邁向顛峰之路 –教師心理健康的分類與應用。教育研究

月刊,(223),67-80。

余民寧、陳柏霖、湯雅芬 (2012)。大學生心理資本量表之編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教育

研究與發展期刊,8 (4),19-52。

巫姿嫺 (2011)。大學生生活壓力、心理資本與憂鬱之關係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

大學,臺北市。

林淑芬、王于寧、賴永僚 (2008)。大學生身體活動態度、休閒滿意度對主觀幸福感之影響。

運動休閒餐旅研究,3 (2),73-85。

孫蕾 (2013)。心理資本對離職傾向的影響。管理觀察,(2),135-138。

郭芳婷 (2012)。以休閒知覺自由及人際關係探討對於網路社群使用者主觀幸福感之影響—

以 Facebook 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郭琴琴 (2014)。高職生積極心理資本和主觀幸福感的關係研究。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13 (6),30-31。

陳柏霖、洪兆祥、余民寧 (2014)。大學生心理資本與憂鬱之關係—以情緒幸福感為中介

變項。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0 (4),23-46。

陳柏霖、何慧卿、高旭繁 (2016)。大一巔峰型新生學校生活適應、心理資本及心理健康之

關係。教育與心理研究,39 (2),27-59。

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之現況與相關研究:以三所私立科技大學為例 23

陳富莉、黃宇晴、陳映伶、林孟穎、蔡旻倩 (2014)。大學生健康行為、主觀幸福感與自覺

健康關係之研究。輔仁醫學期刊,12 (4),205-214。

陳詩偉 (2012)。線上遊戲社群意識、沉迷與體驗幸福感影響關係之研究—以星海爭霸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高雄市。

唐家林、李祚山、張小豔 (2012)。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的關係。中國健康

心理學雜誌,20 (7),1105-1108。

張小莉 (2016)。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網路成癮的關係研究。科教導刊電子版,(9),6-8。

張文馨(2012)。大專運動員心理資本、運動表現及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彭傑、李向陽 (2014)。大學生幸福感與心理資本及其關係研究。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教育

科學版,27 (10),109-110。

曾文志 (2007)。大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常識概念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

(4),417-441。

楊濤 (2013)。基於心理資本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影響研究。山東紡織經濟,(6),55-56。

鄭博真、王怡又 (2012)。大學生學習投入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

(38),127-164。

鄭博真、吳禹鴒 (2012)。國小特殊教育教師的心理資本:量表發展與工作表現之相關。

高雄師大學報:教育與社會科學類,(33),1-22。

鄭博真、李新民 (2017)。技職大專生心理幸福感量表之發展與驗證。國立臺南大學教育

學報,51 (1),1-24。

謝佳臻、詹浿棋、楊宗憲、陳怡臻 蔡若綺、劉昭暉 (2006)。大專學生之生活態度與網路

成癮及使用行為關係之探討—以都會型科技大學為例 (未出版之專題論文)。龍華科技

大學,桃園市。

Abbas, M., Raja, U., Darr, W., & Bouckenooghe, D. (2012). Combined effects of perceived

politics and psychological capital on job satisfaction, turnover intentions,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Management, 40(7), 1813-1830. doi: 10.1177/0149206312455243

Avey, J. B., Luthans, F., & Youssef, C. M. (2010). The additive value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in predicting work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Journal of Management, 36(2), 430-452.

doi: 10.1177/0149206308329961

Bradburn, N. M. (1969). The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Chicago, IL: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Cetin, F. (2011). The effect of the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ical capital on the attitudes of commitment

and satisfaction: A public sample in Turkey.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21(3), 373-380.

鄭詩怡 鄭博真24

doi: 10.4026/1303-2860.

Chaudhary, S., & Chaudhari, S. (2015).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capital, job satis-

faction and turnover intention of bank employees. Indian Journal of Health & Wellbeing,

6(8), 816-819.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3), 542-575. doi: 10.1037/

0033-2909.95.3.542

Diener, E., Emmons, R. A., Larsen, R. J., & Griffin, S. (1985).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49(1), 71-75. doi: 10.1207/s1532775jpa4901_13

Diener, E., Lucas, R. E., & Oishi, S. (2002).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life satisfaction. In C. R. Snyder & S. J.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p.

63-73).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i: 10.1093/oxfordhb/9780195187243.013.0017

Diener, E., Suh, E. M., Lucas, R. E., & Smith, H. L. (1999).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5(2), 276-302. doi: 10.1037/0033-2909.125.2.276

Diener, E., Suh, E. M., & Oishi, S. (1997). Recent findings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Indian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4(1), 25-41.

Larsen, R. J., & Eid, M. (2008). Ed Diener and the science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M. Eid &

R. J. Larsen (Eds.), The science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pp. 1-13). New York, NY: The Guilford

Press.

Luthans, F. (2002a). The need for and meaning of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Journal of Orga-

nizational Behavior, 23(6), 695-706. doi: 10.1002/job.165

Luthans, F. (2002b).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Developing and managing psychological strength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16(1), 57-72. doi: 10.5465/AME.2002.6640181

Luthans, F. (2003).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POB): Implications for leadership and HR de-

velopment and motivation. In R. M. Steers, L. W. Porter, & G. A. Begley (Eds.), Motivation

and leadership at work (pp. 187-195). New York, NY: McGraw-Hill/Irwin.

Luthans, F., Avey, J. B., Avolio, B. J., Norman, S. M., & Combs, G. M. (2006). Psychological

capital development: Toward a micro-intervention.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7(3), 387-393. doi: 10.1002/job.373

Luthans, F., Avolio, B., Avey, J. B., & Norman, S. M. (2007).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 and job satisfaction. Personnel Psychology,

60(3), 541-572. doi: 10.1111/j.1744-6570.2007.00083.x

Luthans, F., Avolio, B., Walumbwa, F. O., & Li, W. (2005).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Chinese

workers: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技職大學生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之現況與相關研究:以三所私立科技大學為例 25

1(2), 249-271. doi: 10.1111/j.1740-8784.2005.00011.x

Luthans, K. W., & Jensen, S. M. (2005). The linkage between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com-

mitment to organizational mission: A study of nurses. The Journal of Nursing Administration,

35(6), 304-310. doi: 10.1097/00005110-200506000-00007

Luthans, F., Luthans, K. W., & Luthans, B. C. (2004).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Beyond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Business Horizons, 47(1), 45-50. doi: 10.1016/j.bushor.2003.11.007

Luthans, F., & Youssef, C. M. (2004). Human, social, and now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an-

agement: Investing in peopl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33(2), 143-160.

doi: 10.1016/j.orgdyn.2004.01.003

Luthans, F., Youssef, C. M., & Avolio, B. J. (2007). Psychological capital: Developing the human

competitive edge.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arker, S. K. (1998). Enhancing role breadth self-efficacy: The roles of job enrichment and other

organizational interventio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3(6), 835-852. doi: 10.1037/

0021-9010.83.6.835

Pan, Q., & Zhou, Z. (2009). Psychological capital, coping style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An em-

pirical study from college students. Proceedings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

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CISE), 3391-3394. doi: 10.1109/ICISE.2009.860

Scheier, M. F., & Carver, C. S. (1985). Optimism, coping, and health: Assessment and implica-

tions of generalized outcome expectancies. Health Psychology, 4(3), 219-247. doi: 10.1037/

0278-6133.4.3.219

Seligman, M. E. P., & Csikszentmihalyi, M. (2000).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5-14. doi: 10.1037/0003-066X.55.1.5

Snyder, C. R. & Lopez, S. J. (Eds) (2002).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nyder, C. R., Sympson, S. C., Ybasco, F. C., Borders, T. F., Babyak, M. A., & Higgins, R. L.

(1996).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state hope sca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0(2), 321-335. doi: 10.1037/0022-3514.70.2.321

Wagnild, G. M., & Young, H. M. (1993).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Resilience Scale. Journal of Nursing Measurement, 1(2), 165-178.

Watson, D., Clark, L. A., & Tellegen, A. (1988).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brief measure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The PANAS sca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

chology, 54(6), 1063-1070. doi: 10.1037/0022-3514.54.6.1063

Wen, M. L. Y., & Lin, D. Y. C. (2014). Does psychological capital combat learning and adaptive

鄭詩怡 鄭博真26

stress of college freshmen. Journal of Studies in Education, 4(1), 25-42. doi: 10.5296/jse.

v4i1.4684

Youssef, C. M., & Luthans, F. (2007).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the workplace: The im-

pact of hope, optimism, and resilience. Journal of Management, 33(5), 774-800. doi: 10.1177/

0149206307305562

作者簡介

鄭詩怡,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生

Shih-I Cheng is a Graduate Student of Master Program of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Pingtung, Taiwan.

鄭博真,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副教授(通訊作者)

Bor-Jen Cheng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Early Childhood Caring and

Education, Chung Haw University of Medical Technology, Tainan, Taiwan. (Corresponding

Author)

收稿日期:民國106年04月06日

修正日期:民國106年05月18日

接受日期:民國106年06月09日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Journal of Liberal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2018, 14(1), 1-28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TECHNICAL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IR RELATEDNESS: USING THREE PRIVATE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EXAMPLES

Shih-I Cheng1 Bor-Jen Cheng2

1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2Department of Early Childhood Caring and Education, Chung Haw University of Medical Technolog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technical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ir relatednes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was utilized, with 687 students from three private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research samples. The researcher employed the “college student psychological capital scale” and “college student subjective wellbeing scale” to collect empirical data. The repeated measured analysis of variance,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carry out statistical processing. Results show that technical college students have sound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capital show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 participation in clubs, and work-study; subjective wellbeing show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 and average daily Internet surfing time. The technical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apital, satisfaction towards life, and positive emotions show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while their negative emotions showed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Optimism produces the greatest predictive power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satisfaction towards life, and positive emotions; resilience produces the greatest predictive power on negative emotions.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several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were proposed in this study to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technical

鄭詩怡 鄭博真28

colleges in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psychological capital, subjective wellbeing, technical college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