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中的大连校友会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

64
奋进中的大连校友会 初志远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大连校友会创办于 1990 5 月,是全国最早 成立的集中专和大学历届校友为一体的沈航校友会,也是全国唯一的副省级 校友会。 沈航大连校友会的成立最初由方德仁、邱培勋、王森林等一些 50 年代毕业 的老校友发起,于 1988 年开始筹备,历时两年的时间,召集了历届大连地区校友 第一次校友大会,通过了沈航大连校友会章程,产生了大连校友会组织机构,时 任大连空军指挥所司令员的滕连富少将担任校友会名誉,方德仁任会,邱 培勋、王森林等任副会,初志远秘书长并编辑沈航大连校友录》 至此沈航大连地区的学子有自己相互建联系信息加强合作团结 互助使校友会真正成为了联系在乃至全国地校友的一条纽带2000 年,校 友会组成员中的老校友主动让贤一届校友会组成员全82 以后友担任。初志远任会阳、 付士奇吕忠岩张健那庆华周晓波赵枫任副会 那庆华兼秘书长一届校友会在秉承了老一优良传统作风时, 步加强与母校和全国地校友会的联系积极建设展建言献 贡献力量步巩固了校友会连全国广大校友的桥梁纽带作连的沈航学子秉承了沈航校和沈航精神在各自岗位上脚踏实 地, 突出的业涌现了一批象沈航第一空军少将滕连富、国 重点企瓦房店轴股份限公总经理阳、军大连水面舰艇院科技 部部长治河大校、 军第 4810 厂总工师宫廷秀、大连海事大学博导教授陈 东北财经大学教授博导赵枫苏惠香付士奇友、 张健、滕 等一批工商界精英他们校沈航增添光彩如今,沈航大连校友会得到校和全国地校友肯定我们感到欣慰感谢我们将一如既校的发展建设关心校友的成长进步加强与全国地校友的 与联系相互相互支持,为国发作贡 ,为增光添彩诚邀、老师及全国地的 校友大连

Upload: others

Post on 18-May-2020

3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奋进中的大连校友会初志远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大连校友会创办于 1990年 5月,是全国最早

成立的集中专和大学历届校友为一体的沈航校友会,也是全国唯一的副省级

校友会。

沈航大连校友会的成立最初由方德仁、邱培勋、王森林等一些 50年代毕业

的老校友发起,于 1988年开始筹备,历时两年的时间,召集了历届大连地区校友

第一次校友大会,通过了沈航大连校友会章程,产生了大连校友会组织机构,时

任大连空军指挥所司令员的滕连富少将担任校友会名誉会长,方德仁任会长,邱

培勋、王森林等任副会长,初志远任秘书长,并编辑了《沈航大连校友录》。至此,

沈航在大连地区的学子有了自己的家。相互建立联系,互通信息,加强合作,团结

互助,使校友会真正成为了联系在连乃至全国各地校友的一条纽带。2000年,校

友会组成人员中的老校友主动让贤,新一届校友会组成人员全部由 82届以后校

友担任。初志远任会长,邵阳、付士奇、吕忠岩、张健、那庆华、周晓波、赵枫任副会

长,那庆华兼任秘书长。新一届校友会在秉承了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同

时,进一步加强了与母校和全国各地校友会的联系,积极为母校建设发展建言献

策,贡献力量,进一步巩固发扬了校友会连接母校及全国各地广大校友的桥梁与

纽带作用。在连的沈航学子秉承了沈航校训和沈航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脚踏实

地,努力工作,作出了突出的业绩,涌现了一批象沈航第一个空军少将滕连富、国

家重点企业瓦房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邵阳、海军大连水面舰艇学院科技

部部长沈治河大校、海军第 4810厂总工程师宫廷秀、大连海事大学博导、教授陈

佳、东北财经大学教授、博导赵枫、苏惠香,以及付士奇、姜忠友、张健、吴晓红、滕

毅等一批工商界精英。他们以行动为母校沈航增添了光彩。

如今,沈航大连校友会得到母校和全国各地校友们的肯定和赞誉,对此

我们感到由衷的欣慰和感谢。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的作好工作,支

持母校的发展建设,关心校友的成长进步,加强与全国各地校友的

沟通与联系,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努力工作,为祖国发展多作贡

献,为母校荣誉增光添彩。

最后,诚邀母校领导、老师及全国各地的

校友们来大连作客。

卷首语

目录校友代表大会

第四次校友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第四届校友总会当选人员名单

庆典大会

《圆梦长天 情满沈航》庆典晚会

“桃李芬芳———建校 60年我最喜爱的校友”颁奖仪式。

首发式

甲子风华 感动你我———建校 60年感动沈航十大人物颁奖晚会

捐赠仪式

战略合作

校友讲堂

母校庆典有感:在母校的怀抱

共鸣之音:最忆故乡

各地校友会的庆祝活动

01

02

03-04

05

06

09

10-12

13-16

17

18

19

20-21

22

庆典时刻

师者风范

校友风采

校友动态

校友论坛

校友总会通告

历史钩沉

把沈航带上国际学术论坛的人

我爱我团

共同的事业,共同的追求

孟凡君 周忠发 李顺和 张相和 冯斌 高洁 孙晓旭 吴波

锻造强大人民海军 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信息时代的今生来世

难忘的岁月

回忆在沈航学习工作的往昔岁月

工作点滴

通告三则

23-31

32-35

36-37

38

39-42

43-47

48-51

52-57

58-60

61

01

校友代表大会

校友代表大会

在全校上下喜迎建校 60华诞之际,2012

年 9月 21日,我校第四次校友代表大会在沈

阳宾馆会议厅胜利召开,校党委副书记、第三

届校友总会会长芮小苗,副校长、第三届校友

总会副会长佟刚,党政办副主任、校友总会秘

书长徐凯,北京、大连、沈阳等 17个地区校友

会会长、秘书长、校友代表共 64人出席了会

议。

大会由第三届校友总会副会长佟刚主

持,秘书长徐凯做了题为《继往开来,再创校

友工作新辉煌》的工作报告。

会议审议了孙明利老师所做的“校友基

金会财务报告”,选举了新一届校友总会成

员。最后由校友总会会长芮小苗发表讲话。他

充分肯定了第三届校友总会和各地区校友会

的工作,对新一届校友总会的工作进行了部

署。大会在热烈的掌声中闭幕。

第四次校友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佟刚主持会议

徐凯做工作报告

芮小苗会长讲话

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 ALUMNI

校友代表大会

第四届校友总会当选人员名单职 务 姓 名 职务及单位名誉会长 王 维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

杨凤田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校长

会 长 芮小苗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

副 会 长 范振伟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党政办主任

刘 坚 北京校友会会长、北京 303所所长助理

初志远 大连校友会会长、大连伯远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

李春雷 广东校友会会长、深圳木青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朱静波 贵州校友会会长、中航工业贵州红林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程中星 湖北校友会会长、湖北中联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高海军 河南校友会会长、中航工业新乡航空工业(集团)董事

徐 军 湖南校友会会长、中航工业起落架公司董事长

刘广林 黑龙江校友会会长、中航工业哈飞副总经理

张 林 江苏校友会会长、中航工业雷电研究院副院长

冯 斌 江西校友会会长、中航工业南昌洪都副总工程师

王大任 辽阳校友会会长、辽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邓 忠 四川校友会会长、中航工业川西机器厂厂长

李 林 山东校友会会长、青岛海克斯康公司

孟庆春 上海校友会会长、英柯欧模具上海公司总经理

孙琦峰 陕西校友会会长、西安高新开发区副主任

郇 梅 沈阳校友会会长、大陆集团总经理

简 平 浙江校友会会长、厦门航空杭州分公司总经理

副会长兼秘书长 徐 凯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党政办公室副主任

副秘书长 王洪飞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书记

孙明祥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

张国良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处处长

陈永庆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外事学院院长

陈宝鹏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

姚奎栋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团委书记

王宏伟 北京校友会秘书长、和平实业(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

那庆华 大连校友会秘书长、大连开发区信访办主任

郑 东 广东校友会秘书长、(广州)华讯航空服务公司董事长

姚常吉 贵州校友会秘书长、主力电器贵阳公司

彭学宏 湖北校友会秘书长、武汉特力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郭黎民 河南校友会秘书长、河南 161厂研发部部长

武湘声 湖南校友会秘书长、长沙 5712厂副总师

兰旅华 黑龙江校友会秘书长、中航工业东安集团技安环保部部长

龚晓芳 江苏校友会秘书长、南京金城集团企业文化部部长

仝文超 江西校友会秘书长、中航工业昌河飞机公司经理部部长

陈 军 辽阳校友会秘书长、辽阳银行党委副书记

苗 勇 四川校友会秘书长、成飞副总工程师

隋宝华 山东校友会秘书长、中航工业青岛前哨公司组织部部长

焦太景 上海校友会秘书长、英柯欧模具上海公司市场部经理

李 力 陕西校友会秘书长、中航工业计算所副所长

姜 英 沈阳校友会秘书长、沈空航空四站厂长

李军富 浙江校友会秘书长、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农业处秘书

03

庆典时刻

庆典时刻

金秋九月,硕果飘香,八万学子,情系沈航。在喜迎母校 60华诞庆典时刻,校友总会筹划、各地区校友会

和广大校友积极参与了一系列庆典活动,彰显了沈航学子的母校情怀。

庆典大会

2012年 9月 22日,是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盛大的节日,上午十时,建校 60周年庆典大会在校体育馆隆重

举行。出席大会的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政委房建国中将、沈阳军区副政委兼沈阳军区空军政委赵以良

中将、辽宁省委副书记夏德仁、人大副主任佟志武、副省长陈超英、沈阳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罗益昌少将、中

航工业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孙卫福、教育部副总督学杨贵仁、教育司司长张大良、朱荻院士、李天院士、石屏

院士以及国防科工委、航天科工集团、省直机关领导、全体校领导、兄弟院校代表、国际友好院校代表、航空

航天企事业单位领导、驻区领导、合作单位代表、海内外校友代表、离退休老同志代表和教师、学生代表出席

了大会。

大会由党委书记王维主持,杨凤田校长致辞。

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 ALUMNI

庆典时刻

五星红旗在沈航首届校友滕连富将军、82届校友中航直升机董事长王斌、82届校友教育部长江学者特

聘教授苑伟政、任伟新、82届校友中航哈飞董事长郭殿满、83届校友中航昌河董事长余枫以及两名在校学

生的护送下,庄严进入会场。

82届校友中航工业副总经济师、直升机公司董事长王斌,代表沈航 8万校友向母校和老师们献上真挚、

热烈的祝福,他深情地回顾了在校学习的时光,向母校的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

大会受到媒体广泛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航空报》、辽宁电视台、

《辽宁日报》、沈阳电视台、《沈阳日报》、《辽沈晚报》、《沈阳晚报》、《华商晨报》等十余家媒体记者到会并报道

了沈航校庆庆典盛况。

王斌校友致辞

他们是首届校友滕连富少将、82届校友

姚文增大校、85届校友穆志韬大校、98 届校

友王鹏飞中校、2003 届校友袁泉少校、2007

届校友高平上尉、付君上尉、2008届校友于俊

涛上尉。当他们向母校报告:"我们没有辜负

母校的期望 "的时候,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节目之二:《南斯拉夫青年舞》

2012年 22日 19时 30分,《圆梦长天 情

满沈航》大型庆典晚会在体育馆隆重举行。沈

航校友、师生同台演出,空政歌舞团带来了精

彩的节目。

节目之一:《从将军到士兵———向母校报

告》

30年前,南斯拉夫青年舞给沈航学子留

下了难忘的记忆,30年后,他们再次走上舞

台,那奔放、欢快的舞姿引起当年的记忆,许

多老校友起立鼓掌、欢呼。参加演出的校友

是:82届校友郇梅、谢阿沙、孟庆春、程中星,

83届校友姜小岩、屠蔚明、陶平、郭秀梅,86

届校友于波,87届校友赵立杰、庞艳萍,95届

校友王建民,97届校友边疆,98届校友王迪

等。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政文工团为晚会带来

了精彩的演出。

05

空政文工团精彩演出

《圆梦长天 情满沈航》庆典晚会

庆典时刻

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 ALUMNI

“桃李芬芳———建校 60年我最喜爱的校友”颁奖仪式。

庆典时刻

滕连富:56届校友,空军少将,大连空军指挥所原司令员;

刘长滨:56届校友,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助理;

刘政崇:59届校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 29基地少将,全国劳动模范;

王 斌:82届校友,中航工业副总经济师,直升机公司董事长;

李 炘:82届校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人力资源部总监;

任伟新:82届校友,中南大学教授,合肥工业大学土木水利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郇 梅(女):82届校友,沈阳校友会会长,沈阳大陆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

苑伟政:82届校友,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机电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郭殿满:82届校友,中航工业哈尔宾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贾东晨:82届校友,沈阳校友会执行会长,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陈付生:83届校友,中航工业飞机公司副总经理;

李铁石:83届校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装备部工厂管理部部长、大校;

刘军甫:83届校友,中国铁道部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中心主任;

余 枫:83届校友,江西校友会会长,中航工业直升机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

司董事长、总经理;荣获第八届航空航天月桂奖“领导卓越奖”

张桂平(女):84届校友,沈阳北方软件学院教授、院长,格微软件公司总经理,第十、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徐占斌:85届校友,中航工业副总经理、党组成员;

田玉龙:85届校友,中国国防科工局重大专项工程中心党委书记;

肖超福:85届校友,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装备部航空装备科研订货部部长、大校;

杨 森:86届校友,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

邵 阳:87届校友,大连瓦房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在喜迎建校 60华诞之际,校友总会

在学生中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桃李芬

芳———建校 60年我最喜爱的校友”评选

活动,经过在校生学习校友先进事迹、学

生代表投票、专家组评审,历时两年,评

选出“桃李芬芳———建校 60年我最喜爱

的校友”20名。

“桃李芬芳———建校 60年我最喜爱的校友”20名。他们是:荫

07

邓 忠:82届校友,四川校友会会长,中航工业四川川西机械厂厂长;

王大任:82届校友,辽阳校友会会长,辽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冯子明(女):82届校友,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航工业首席技术专家;

傅俊旭:82届校友,中航工业通用飞机珠海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周继红(女):82届校友中航工业沈阳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党委副书记;

李春雷:82届校友,广东校友会会长,深圳木青公司总经理;

刘滨平:82届校友,中航工业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

初志远:82届校友,大连校友会会长,大连市伯远房地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陈鉴平:82届校友,中核苏阀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姚文增:82届校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驻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军事代表、大校;

徐 军:82届校友,湖南校友会会长,中航工业飞机起落架公司董事长;

黄 云:82届校友,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磨粒加工专委会主任;

韩 炎:82届校友,中航工业吉林龙岗航发维修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滕 林:82届校友,中航工业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党委书记,中航基本设备制造技术中心理事;

李晓义:83届校友,中航工业金城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副总经理;

李基安:83届校友,福建祥龙塑胶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福州市生产力促进协会理事;

张海行:83届校友,中航工业惠阳航空螺旋桨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

高海军:83届校友,河南校友会会长,中航工业新乡航空工业(集团)董事兼豫北机械厂厂长、豫北光洋转向

器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聪梅(女):84届校友,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中航工业首席技术

专家;

刘忠文:84届校友,中航工业(长春)吉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桃李芬芳———建校 60年我最喜爱的提名校友”40名:他们是:●

庆典时刻

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 ALUMNI

任国柱:84届校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装备部 029基地高速所副总工程师、大校;

刘 威:84届校友,中航工业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朱静波:84届校友,贵州校友会会长,中航工业贵州红林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陈家全:84届校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驻中航工业哈尔滨东安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总军事代表、大校;

刁志中:85届校友,北京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 强:85届校友,中国共产党辽宁省铁岭市委常委、纪委书记;

刘广林:85届校友,黑龙江校友会会长,中航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亚太地区

中国航空质量认证委员会委员;

孙旭明:85届校友,中航工业保定惠德风电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崔章栋:85届校友,中航工业石家庄飞机工业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云关秋:86届校友,盖伦国际教育机构董事局主席兼总裁,建国 60周年中国百杰教育人物;

万东海:86届校友,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贵州航天新力铸锻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孟 禾:87届校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贵阳军代表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大校;

杨有青:87届校友,中国航空技术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谢富原:87届校友,中航工业复合材料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

周保富:87届校友,中航工业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党委书记;

杜 毅:89届校友,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国际公司董事长;

顾军营:89届校友,中国时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薛 进:89届校友,深圳鹰之航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潘 平:90届校友,中国载人航天总体部型号副总指挥;

孙 磊:92届校友,中航工业深圳飞亚达公司设计总监、国际设计联合会(IDF)大中华区分会常务理事、中国

工业设计协会理事、深圳设计联合会常务副主席、深圳市形象设计协会副会长。

庆典时刻

09

2012年 9月 5 日在蓝天剧场会议室举

行了《校友风采录(三)》首发式。

校友风采录(三)的入选校友代表、各二

级学院领导、有关机关负责人以及校友风采

录(三)赞助者、88届校友、沈阳铸航科技有

限公司董事长秦龙出席了首发式。首发式由

校友总会秘书长徐凯主持,潘宝路老师介绍

了校友风采录(三)的编辑过程。校友风采录

(三)编辑组,克服各种困难,历时 1年有余,

收录了 83位校友的先进事迹,完成了编辑

任务。党委副书记、校友总会会长芮小苗向

入选校友代表赠书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

话。

2012 年 9 月 19 日下午,《校史(第三

卷)》、《沈航宣传片》、《桃李芬芳———建校 60

年我最喜爱的校友》宣传画册首发式在蓝天

剧场会议室举行。

校长杨凤田、党委副书记芮小苗、副校

长李海峰、纪委书记尹峰、副校长佟刚出席

首发式,各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沈航宣传

片》赞助者 7962班、7961班、7963班代表姜

英校友、制作单位代表姜小岩校友出席了首

发式。

宣传部部长宋明凯主持了首发式。《校

史(第三卷)》编写组组长邢俊国介绍了编写

过程,宋明凯介绍了《沈航宣传片》编辑过

程,《桃李芬芳———建校 60年我最喜爱的校

友》评选领导小组潘宝路介绍了评选活动开

展过程和画册编辑过程。校友代表姜英和在

校学生代表分别发言,党委副书记芮小苗讲

话,他感谢所有参与编写、制作人员的辛勤

付出,这些油墨飘香的作品展示了学校发展

的历史,是学校文化的积淀,是学校的名片,

是献给学校 60华诞的厚礼。

最后,校长杨凤田院士向与会代表赠送

了《校史》、《沈航宣传片》光盘、《桃李芬芳》

画册。

芮小苗会长向入选校友赠书

首发式

庆典时刻

2012年 9月 20日晚,“甲子风华 感动你我”建校 60年感动沈航十大人物颁奖晚会在体育馆隆重举

行。校领导王维、陈保东、芮小苗、林峰、王琦、尹峰、佟刚出席晚会。颁奖仪式由首届校友、空军少将滕连富,

58届校友、原航空部飞机局副局长王荧然,82届校友、沈阳大陆集团总经理郇梅,82届校友、辽阳职业技术

学院院长王大任,82届校友、大连伯远房地产公司董事长初志远,82届校友、武汉中联实业公司总经理程中

星,82届校友、中航工业飞机起落架公司董事长徐军,82届校友、中航工业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刘

滨平,84届校友、沈阳市城建委副主任马达,86届校友、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

书记杨森,代表沈航学子为建校 60年感动沈航十大人物颁奖。感动沈航十大人物是,首任校长杨志廷、原航

空系王嵩青老师、炊事员王宝堂、校企总经理冯天可、原航空系主任魏玉林教授、原宣传部长徐德新、原体育

部主任张振民教授、原北方科技学院党总支书记姜山立、原电子系李秀人教授、航空航天工程学部王克明教

授。

晚会历时两个小时,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滕连富校友为杨志廷校长(家属)颁奖 郇梅校友为王嵩青老师(家属)颁奖

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 ALUMNI

甲子风华 感动你我———建校 60年感动沈航十大人物颁奖晚会

庆典时刻

◆ 白手起家的沈航奠基人

杨志廷同志 1915年 9月出生于江西瑞金县沙洲坝,1929年 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随

红军长征。1936年到陕北后,其所在部队整编为 10军,任二团指导员。抗日战争爆发后,杨志廷同志任八路军某独立团二营副

营长,在山西平型关战斗中负重伤,肺部被弹片击中,弹片一直未取出。1945年 9月随延安“东北干部队”到达东北,历任吉林军

区干部训练大队政委、吉林军区“解放军官”教导团(后改编为东北军区解放第三团)政委。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至 1952年历

任东北荣军工作委员会秘书处处长兼供应处长、重工业部航空工业管理局人事处长。1952年至 1955年任沈阳航空工业学校总

支书记、校长。1955年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1983年 4月在成都逝世,享年 68岁。

“建校六十年感动沈航十大人物评选委员会”授予杨志廷校长的颁奖词:

建校难,开拓难,革命先辈奋当先。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他胸怀壮志、艰苦奋斗,带领四方

精英,广揽八方贤才,铺就了沈航发展的基石,撑起培育人才的一片蓝天。战火锻造的革命红

军,白手起家的沈航奠基人。

音 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忠诚战士王嵩青,男,1927年生,中共党员,教授,1952年到沈航工作,原航空系教师,已故。他被称为“蒋筑英式”的知识分子,他

即使疾病缠身,仍以顽强的毅力为党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地工作,他用自己的理想之火,为无数学子燃亮了人生之路。

“建校六十年感动沈航十大人物评选委员会”授予王嵩青老师的颁奖词:

他是一只烛,一身光明,脂将枯,芯将尽,仍在顽强燃烧。他把全部的光和热都奉献给了学

生,而留给自己的只是一点灰烬。以赤子之心、荣辱不惊、无私奉献、兢兢业业,引导着一代又一

代青年对未来的渴望。

音 微笑服务的最美炊事员王宝堂,男,1916年生,1952年到沈航工作,原后勤员工,已故。

“建校六十年感动沈航十大人物评选委员会”授予王宝堂同志的颁奖词:

高山起于平地,伟大出自平凡。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也没有显赫耀眼的光环,却在自己

平凡的岗位上体现了一种不平凡的敬业精神,一种不平凡的精神境界。他把对事业的情、对岗

位的爱,奉献给了沈航的师生员工。

音 技术报国的燃油系统专家冯天可 1930年出生在浙江宁波,中共党员。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辽宁省航空学会第三、四届理事,

辽宁省航空维修专业委员会委员。曾获航空航天工业部先进工作者称号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建校六十年感动沈航十大人物评选委员会”授予冯天可老师的颁奖词:

他严谨求实,刚正不阿。荣辱不能改变他的信念,艰苦无法熄灭他一颗报国的热心,他献身

航空事业矢志不悔,淡泊名利,嫉恶如仇,为沈航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音 引领沈航对外交流的第一人魏玉霖,1933年生,中共党员,教授,1956年到沈航工作,曾任航空系主任,校科协副主席,现已退休。

“建校六十年感动沈航十大人物评选委员会”授予的魏玉霖老师的颁奖词:

他将沈航的名字带上了国际学术论坛,他以赤子之心投身教育事业。他博学多才,治学严

谨,将全部身心奉献给了沈航,他是第一个站在国际论坛上的沈航人,将沈航推向国际。

11

庆典时刻

建校 60年感动沈航十大人物●

音 耕耘在沈航宣传阵地上的老黄牛徐德新,1948年生,1969年在沈航工作,曾任沈航党委宣传部部长,艺术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现已故。

“建校六十年感动沈航十大人物评选委员会”授予徐德新老师的颁奖词:

他勤于思考,笔耕不辍;他默默耕耘,乐于奉献。他创办了沈航校报,为沈航的思想宣传工

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思想宣传阵地上的“老黄牛”精神。

音 用一生从事体育教学的人张振民,男,中共党员,沈航体育课教授,政府津贴获得者,1957年毕业于沈阳体育学院,分配至沈航任教员,体育教学

部主任,兼任沈阳市高校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辽宁省高校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97年退休。

“建校六十年感动沈航十大人物评选委员会”授予张振民老师的颁奖词:

做一件事情容易,但用一辈子做一件事情却很难。一心一意为了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全

心全意为了发展沈航体育教学事业。坚持不懈,矢志不移,换来了沈航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音 激情铸就梦想的辅导员典范姜山立,男,1948年生,中共党员,原北方科技学院党总支书记,退休。1969年,他来沈航工作,1985年,开始从事学生思

想政治工作,是北科初建元老。

“建校六十年感动沈航十大人物评选委员会”授予姜山立老师的颁奖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一名思想政治工作者,他以踏实谦恭的作风,严谨务实的态度,

力行垂范的风度和创新进取的精神,影响着一批又一批青年学生。他用激情点燃生命,用奋斗

谱写人生。

音 一团温暖学生心灵的烛火李秀人,1956年生,中共党员,教授,1982年到沈航工作,原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师,现已退休。曾获得过沈阳市“三八”

红旗手,沈阳市“优秀教师”,沈阳市教科工委“岗位标兵”,沈阳市“优秀共产党员”以及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校“优秀教师”和

“实德奖教金”等荣誉。

“建校六十年感动沈航十大人物评选委员会”授予李秀人老师的颁奖词:

对待工作她能豁出命来,对待学生她能掏出心来,她知道自己不是太阳不能把黑夜全部照

亮,她就像一团烛火,只知道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她以慈母之爱让学生感受到了学校大家庭

的温馨与呵护。

音 用平凡书写师道的名师

王克明,1954年生人,分别于 1982年和 1988年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现为我校动力与能源工

程学院教授。2009年被评为辽宁省教学名师和辽宁省优秀教师。多年来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主讲“机械振动”、“火箭

推进”、“航空发动机结构”、“航空发动机强度”、“结构动力学”、“转子动力学”、“科技外语”等课程,其中“机械振动”双语课程获

批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先后参与和主持完成了包括省部基金课题、发动机预研课题、国防科工委的先进推进技术验证

项目、空军装备部预研课题、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项目等近 20项科研课题,取得了多项富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发表高水平中、

英文学术论文 80余篇。

“建校六十年感动沈航十大人物评选委员会”授予王克明老师的颁奖词:

他传道授业,孜孜不倦,争做教学先锋;他潜心钻研,精益求精,争做科研骨干;他教书育

人,润物无声,争做师德标兵。长期以来,他坚持与直肠癌抗争,在三尺讲台上用顽强的毅力和

坚韧的品格,书写了一曲传道授业、润物无声的师道乐章。

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 ALUMNI

庆典时刻

在母校 60华诞之际,84届校友、北方软件

学院长张桂平教授向母校捐赠航空航天名人钱

学森铜像一尊,价值 12万元。

荫张桂平捐赠

党委副书记、校友总会会长芮小苗

与张桂平校友在钱学森铜像前合影

母校 60华诞之际,广东校友会会长李春

雷代表广东校友会向母校捐赠航空航天名人冯.

卡门铜像一尊,价值 20万元。

荫广东校友会捐赠

母校 60华诞之际,82届校友、湖北校友会

会长、武汉中联实业公司总经理程中星向母校

捐赠航空名人惠特尔铜像一尊,价值 20万元。

荫程中星捐赠

捐赠仪式

党委书记王维与程中星校友在惠特尔铜像前合影 常务副校长陈保东与广东校友会会长

李春雷在冯·卡门铜像前合影

母校 60华诞之际,83届校友、昌河集团董

事长、总经理余枫,代表昌河集团向母校捐赠航

空名人西科斯基铜像一尊,价值 10万元、直升

机主减速器一台。

荫昌河集团捐赠

校长杨凤田院士与昌河集团董事长

余枫校友在西科斯基铜像前合影

在母校 60华诞之际,8111班校友怀着对母校的深情厚

谊,向母校捐赠尊师亭一座。9月 22日落成揭彩仪式在青阳

湖畔举行。党委副书记、校友总会会长芮小苗,8111班校友代

表、广联达公司董事长刁志中以及师生代表 120人参加了揭

彩仪式。

荫 8111班捐赠

芮小苗会长与刁志中校友共同揭彩

13

庆典时刻

母校 60华诞之际,沈阳格微软件公司全体

校友,奋战 1月有余,向母校捐赠《校友信息数

据库》软件一套。

荫沈阳格微软件公司捐赠

母校 60华诞之际,山东校友会向母校捐赠

价值 80万元的仪器设备,其中 82届校友、山东

校友会会长、青岛海克斯康公司总经理李林代

表山东校友会捐赠价值 70万元的测量仪器设

备及软件;94届校友山东校友会副会长,中航前

哨精密机械公司副总经理邹国杰代表山东校友

会捐赠航空连接气动工具,价值 10万元。

荫山东校友会捐赠

母校 60 华

诞之际,82 届校

友、中航工业飞

机起落架公司董

事长、湖南校友

会会长徐军代表

湖南校友会向母

校捐赠飞机起落

架一付,价值 70

万元。

荫湖南校友会捐赠母校 60华诞之际,沈阳校友会向母校捐款

30万元,设立毕业设计奖励基金。

荫沈阳校友会捐赠

党委副书记、校友总会会长芮小苗、副校长李海峰与

沈阳校友会会长郇梅、执行会长贾东晨合影

母校 60华诞之际,北京校友会向母校捐赠

AL-31F航空发动机一台,价值 1120万元和安

26飞机一架。

荫北京校友会捐赠

党委书记王维、校长杨凤田 与北京校友会会长刘

坚、秘书长王宏伟、直升机公司董事长王斌合影

副校长林峰、佟刚与山东校友会会长

李林、副会长邹国杰等校友合影

党委副书记、校友总会会长芮小苗、党政办副主任、

校友总会秘书长与沈阳格微软件公司总经理张桂平

等校友合影

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 ALUMNI

庆典时刻

母校 60华诞之际,沈阳华晨汽车研究院院

长助理韩峰校友代表沈阳华晨汽车研究院院长

邢如飞校友向母校捐赠 V5、H530试验车两台,

华晨自主研发 1.5VVT,1.5T汽车发动机两台。

荫沈阳华晨汽车研究院校友捐赠

华晨研究院院长助理韩峰与机电学院党总支书记毕

玉恺、汽车教研室苗卫东副教授、赵立杰副教授合影

母校 60华诞之际,贵州校友会向母校捐赠

汉白玉孔子雕像一尊,9月 22日在教学楼广场

举行揭彩仪式。

荫贵州校友会捐赠

校长杨凤田院士与贵州校友会会长朱静波共同揭彩

母校 60华诞,河南校友会洛阳分会向母校

捐赠洛阳鼎一尊。9月 22日在图书馆举行揭彩

仪式。

荫河南校友会捐赠

副校长林峰、佟刚,国资处处长夏惜工与河南校友郭

黎民、鲁保启等校友合影

母校 60华诞之际,大连校友会向校友基金

会捐赠 8万元以及海军导弹快艇模型一尊。

荫大连校友会捐赠

党委副书记、校友总会会长芮小苗

与大连校友会会长初志远合影

15

庆典时刻

母校 60华诞之际,59届老校友,原《中国航

空报社》总编、航空二集团专职科技委员周日新

老校友献上他最新力作《航空工业六十人传》,

以表达对母校的美好祝愿。

荫周日新捐赠

荫王荧然捐赠

母校 60华诞之际,58届老校友、原航空部

飞机局副局长王荧然挥毫书写了 58届老校友

回忆录《激情燃烧的岁月》序言(学校党委书记

王维撰写的),创作了一幅 8米长卷敬献母校。

校长杨凤田院士、党委副书记、校友总会会长

芮小苗与王荧然、王富安等老校友合影

纪委书记尹峰与周日新老校友合影

母校 60华诞之际,88462班重返母校,向母

校敬献地球仪一尊。

荫 88462班捐赠

党委副书记、校友总会会长芮小苗与

辽阳校友会会长王大任等校友合影

母校 60华诞之际,辽阳校友会向校友基金

会捐款 5万元。

荫辽阳校友会捐赠

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 ALUMNI

庆典时刻

建校 60周年校庆期间许多校

友企业、校友所在企业与学校建立

战略合作关系,强化产学研合作,

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继沈飞集

团、黎明集团、哈飞集团、兰翔公

司、浩蓝环保公司等单位之后,9月

21日,中航工业飞机起落架有限责

任公司与沈航战略合作协议签约

仪式在蓝天剧场会议厅举行。中航

工业飞机起落架有限责任公司董

事长徐军、校党委书记王维、常务

副校长、党委副书记陈保东、副校

长佟刚出席签字仪式。

9月 21日,中航工业昌河飞机

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沈阳

航空航天大学产学研合作协议签

字仪式在蓝天剧场会议厅举行。昌

河集团董事长、总经理余枫、副总

工程师周忠发、校党委书记王维、

校长杨凤田、常务副校长陈保东、

副校长佟刚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师

生代表 60余人参加了签字仪式。

常务副校长陈保东与徐军董事长合影

校党委书记王维与余枫董事长合影

17

战略合作

庆典时刻

校庆期间校友讲堂电信学院

滕林校友为沈航学子作报告

云关秋校友为沈航学子作报告

穆志韬校友为沈航学子作报告

贾东晨校友为沈航学子作报告

刁志中校友为沈航学子作报告

校庆期间校友讲堂电信学院

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 ALUMNI

校友讲堂

“德才兼备,继往开来———校友讲堂”自 2007年 5月创办以来,已经邀请了 15位校友做客校友讲堂,一

场场精彩的报告使沈航学子受益匪浅。在母校 60华诞庆典时刻,校友云集,借此之机,我们邀请了 10位校

友做客校友讲堂同时开讲,成为庆典活动的精彩之章。他们是:中航工业直升机公司董事长王斌、教育部长

江学者特聘教授苑伟政、中航工业黎明航发集团副总经理贾东晨、深圳木青公司总经理李春雷、中航工业自

控所党委书记滕林、北京广联达公司董事长刁志中、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分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穆志韬、

广东浩蓝环保公司副总经理潘泉、盖伦国际教育机构董事局主席兼总裁云关秋、深圳柏高广告公司总经理

刘统连。

庆典时刻

六十年弹指一挥间,我这年逾古稀的学子,一

跨入母校的大门,如同回到母亲的怀抱。母校在那

艰苦岁月中诞生,我们这批首届老毕业生,是最早

飽受哺育和教导的,德智体得到全面培育和发展。

毕业后,又把我们输送到建设和保卫祖国的洪

流中,博击了半个多世纪。在六十华诞之际,我们回

家了,骄傲地向母校报告:

我们无愧于母校,感谢母校!

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我的心始终沉浸在温暖

欢乐幸福之中,而激动不已,始终无法平静。在短暂

几天里,我曾多次参加相关的庆祝活动,活动使我

有了更新的感受,再次受到母校的恩教惠育。

在【感动沈航十大人物】的颁奖晚会上,我是首

届学生,有幸把奖杯敬送到首任杨校长的亲人手

中。此时此刻,激动万分,往事历历在目,当年就是

老校长,在极其困难和一穷二白的条件下,率领我

们从一锹一镐,一砖一瓦做起,开始了沈航的创建

工作,他为沈航建设工作呕心沥血,做出了不可磨

灭的贡献!做为沈航的奠基人,他的业绩和精神,我

们将铭记在心,继续传承。

桃李芬芳,四方飘溢,香满祖国大地。被评选为

【桃李芬芳———我最喜爱的校友】是由毕业的新老

同学中产生,他(她)们毕业于不同届,来自于祖国

各地,在不同岗位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做出了

突出的贡献。我能同他(她)们站在同一个领奖台

上,十分荣幸,为他(她)们骄傲。这是母校的骄傲!

也是母校的光荣!因为我们都曾在母校培育下茁壮

成长;更为老师骄傲,他们像园丁一样用汗水和心

血浇灌我们生长和成材。此时此刻,是多么想急切

地拜见到当年的时任老师啊!终于在庆典酒会上,

面见到曾亲自教我的陈本柱,李元奇和由学俭老

师,我含着泪水以感恩之心向老师敬献一杯美酒,

并祝老师健康长寿!晚年幸福!以了我这做学生的

心愿。

国旗代表国家,是祖国的象征。在建校六十周

年庆典大会上,是由毕业的学子组成国旗护旗手,

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我们代表着母校和毕业的学

子护送国旗。当我们托起五星红旗走向会场的时

侯,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让我们肃然起敬,倍感

光荣。当把国旗交接到在校的旗手手中,五星红旗

在大会主席台上冉冉升起,标志着祖国的重托和报

效祖国的重任,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在下一个甲

子年,为祖国伟大复兴做出新的贡献。

在母校的记忆难忘,仅在短短的几天里,所感

受到的一切,使我终生受益而不忘。特别是母校的

建设和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受到了极大

的教育和鼓舞。在辞别和怀念母校的时刻,衷心祝

母校在新的六十年更加辉煌!翱翔长天!鹏程万里!

2012年 12月于大连

19

滕连富将军是沈航首届毕业生,1952年入学,1956年毕业,分配

到国营 211厂,担任飞机设计员。历任第一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局设

计员、空军第三航空飞行学校学员、教员;1962年入伍,先后担任空军

第二训练基地飞行教员、飞行中队长、大队长;1976年以后,先后担任

空军第一军司令部军训处副处长、航空兵第 39师 11团团长、副师长、

航空兵第 43师师长、空军第一军副军长、空军大连指挥所司令员等

职。1995年 7月退休。2006年被评为沈航“杰出校友”,2012年被评为沈航“桃李芬芳———建校 60年我最喜爱的校友”。他把毕

生精力奉献给祖国的航空事业,他参与了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架飞机———歼击教练机的研制工作,他 24岁首次驾机翱翔祖国

的蓝天,他曾率领机群捍卫祖国的领空,他曾奋笔疾书总结我空军作战理论,书写了《空军作战研究》。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参加母

校 60华诞系列庆祝活动,当他与校友代表护送国旗进入主会场时,雷鸣般的掌声震荡会场内外,当他与校友代表列队向母校报

到时,欢呼声激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房,当他接过“桃李芬芳———建校 60年我最喜爱的校友”奖杯、鲜花时,感谢母校授予他最高

荣誉。酒宴上,他举杯祝酒,感谢母校,感谢老师的培育之恩。

———编者

庆典时刻

母校庆典有感在母校的怀抱滕连富

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 ALUMNI

中国北方,

沈水之阳,

有一方土地生长希望。

中国北方,

沈水之阳,

有一片蓝天放飞理想。

啊!沈航 ---------

我们可爱的母校。

啊!沈航 ---------

我们的第二故乡。

这里洒下我们青春的汗水,

这里写下我们生命的诗行。

这里的一草一木让我们魂牵梦绕,

魂牵梦绕

这里的日日夜夜让我们终身难忘。

终身难忘

啊沈航 --

它注定是我一生永远无法从灵魂深处抹去的

地方。

无法从灵魂深处抹去的地方。

还记得啊,还记得:

还记得 春天在校园里闻槐花飘香

还记得 夏天在杨柳的绿荫下乘凉

还记得 秋天拾起一片红叶留作收藏

还记得 冬日里看飘飘洒洒的雪花把我的校园

素裹银装

还记得 清晨树上小鸟的歌唱

还记得 夜晚北陵松涛的回响

还记得 运动会上摇旗呐喊

还记得 篮球场上过关斩将

还记得 植物园里过长桥

还记得 北陵公园打雪仗

还记得 生日聚会闪闪的烛光

烛光 --闪闪的烛光

还记得 八月十五圆圆的月亮

月亮 --圆圆的月亮

啊!沈航!

60载薪火相传 8万余沈航学子奔赴祖国最需

最 忆 故 乡姜山立 马 宁 高得伦

在沈航 60华诞庆祝晚会上,一首集体诗朗诵,以真挚

的情感,引起了广大与会校友的心灵共鸣,本期刊载了这首

散文诗的全文,以飨读者。

作者:姜山立,1965年入学,1969年毕业,北方科技学

院原党总支书记;马宁,1999年入学,2003年毕业,北方科

技学院党委副书记;高得伦,2003年入学,2007年毕业,北

方科技学院保卫处长兼学生处副处长。

———编者

共鸣之音

庆典时刻

21

要的地方。让青春在潮头歌唱

潮头歌唱!

啊!沈航!

60载桃李芬芳,万余沈航学子成为航空航天

事业的中坚力量。让梦想在天际翱翔。

天际翱翔!

时光穿梭,

岁月流淌。

母校华诞,

又回故乡。

看到 "沈航一号 ",

仿佛看到几代沈航人奔走在路上。

望着老师脸上的皱纹,

还能想起当年讲台上他年轻的模样。

双手拉住同桌的你,

心里一下子有那么多的话要讲。

紧紧拥抱那个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本该是男子汉开怀大笑,

泪水却止不住 -- 涌出眼眶

……

啊!我的大学时代,

啊! 我的青春时光。

我的大学时代,我的青春时光。

那些平凡的日子正是因为有了你:

我的同窗!

我的师长!

我的校园!

我的故乡!

才让那些平凡的日子从而变得:

那么美丽!

那么阳光!

那么温暖!

那么闪亮!

因此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

我要告诉

告诉!

告诉!!

告诉我的爱人

我的爱人

告诉我的孩子

我的孩子

告诉我的朋友

我的朋友

告诉我的学生

我的学生

最亲是同窗

最亲是同窗

最敬是师长

最敬是师长

最念是母校

最念是母校

最忆是故乡

最忆是故乡

最亲是同窗

最敬是师长

最念是母校

最忆 --是 --故 --乡

庆典时刻

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 ALUMNI

2012年 9月 22日是沈航建校 60周年校庆的

日子,消息一经传开,沈航校友奔走相告,各地校友

会举行各种形式的庆典活动,遥祝母校兴旺发达,

遥祝母校的老师健康长寿!

上海校友会举行庆典活动

大连校友会举行庆典

湖北校友会举行庆典活动

湖南校友会举行庆典活动

江西校友会举行庆典活动

广东校友会举行庆典活动

江苏校友会举行庆典活动

贵州校友会举行庆典活动

辽阳校友会举行庆典活动

沈阳校友会举行庆典活动

庆典时刻

各地校友会的庆祝活动

把沈航带上国际学术论坛的人———记“建校 60周年感动沈航十大人物”魏玉林教授

2012年 9月 20日晚,“甲子风华 感动你我”

建校 60周年感动沈航十大人物颁奖晚会,在沈航

体育馆隆重举行。当一位老教授健步走上舞台,接

受他的学生,82届校友、辽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沈航辽阳校友会会长王大任校友为其颁发奖杯、鲜

花的时候,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他就是深受人们

爱戴的魏玉林老师。他聪颖、勤奋、知识渊博而为人

谦和。沈航人爱戴他、沈航学子爱戴他、工厂的师傅

爱戴他、下乡走“五七”的老乡爱戴他……。他的命

运随着沈航的沉浮而沉浮,但他矢志不渝。他深入

骨髓、流淌在血液中的博大的爱,使他获得智慧和

力量。他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沈航、爱学生、爱

家人。他在社会处于“信仰危机”之时加入中国共产

党;他在人们千方百计出国不归时毅然回国;他是

第一个把沈航的名字带到国际学术论坛的人。他博

学多才,治学严谨,以赤子之心把一生献给了沈航,

献给祖国航空教育事业。

23

师者风范师者风范

(一)

一九五三年八月,魏玉林老师从贵州贵阳第一

中学高中毕业, 他聪颖、好学,是一名优秀学生,当

年参加了全国统一高考。全国统考是从 1952年开

始的,这一年是第二届。那时候参加统考的人数比

现在少得多,制度也比现在简单,全国统一出题,不

分文理科,各省设考点统一时间考试,考三天,八门

课,每门 100分,满分 800分。统一录取分数线,统

一录取,在《人民日报》上统一发榜。当时魏老师的

成绩是贵州全省第一名。总分比录取分数线高两倍

还多。怀着建设祖国,立志航空的志愿他报考了航

空专业,以入校最高成绩进入了南航。当年他们高

中同一届毕业的约六十人中,有两人考入清华大

学,一人考入北大,魏老师的高考总分比他们的成

绩高出一百多分。

一九五六年六月,毕业分配时作为新中国自己

培养的第一批航空科技队伍中的一员, 魏老师满

怀光荣感地来到沈航。带着献身航空的志向,带着

充分的自信(优秀毕业生,所有成绩包括实践、实

习、毕业论文全部优秀,当届数百毕业生中仅此一

人),也带着一丝茫然,意外地走上了教育工作岗

位。虽说是航空教育,但和他的理想差得颇远了些。

在这里,他慢慢地熟悉了沈阳,胜任了工作,爱上了

航空教育,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进入沈航之后,魏老师就再也没有脱离沈航,

没有脱离沈阳。但也有一个颇有变化的历程。一九

六零年, 魏老师去哈尔滨工大进修了一年, 是第一

次较长时间地离开沈航。六十年代末期, 沈航被

“大革命”给消灭了,变成了工厂。一九七零年初“上

山下乡”,魏老师全家去了辽西的建平县。作为“五

七战士”,“五带”包括户口都带走了,算是被动地离

开了沈航,离开了沈阳。一九七二年学校恢复,魏老

师全家又回到沈航,所以,只能算是短期的离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

政策后,国家亟需各方面的人才,开始成批地派遣

人员出国进修学习。魏老师 1978年参加并考取了

第一批外派人员,经过强化培训后,一九八零年初

到了英国,是第一批派往英国的访问学者。当时国

内的户口是注销了的,又因为保密的缘故不能公开

沈航的名称,所以是以北航的名义活动的,这样他

又一次离开了沈阳和沈航。

八二年底,魏老师“超额”地完成了在英的研究

进修后,他可以有多种选择,但他选择回到了沈航,

是沈航第一个出国进修,又是第一个学成归来的。

这之后,他就一直努力地奋斗在沈航这块土地上,

奋斗在研究和教育这个岗位上。一九八五年,魏老

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这段人生经历说起来虽不复杂,但也可以说是

个丰富的历程了。在这里,有奋斗、有彷徨、有磨砺、

有考验、有艰苦、有快乐、有奉献、有分享,是一个多

彩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一直贯穿着的是“爱”:他

爱祖国,爱航空,爱科学,爱读书,爱学习,爱生活。

是热爱、是敬爱、是钟爱、是挚爱、是关爱、是喜爱

……浓淡深浅不一, 但一直持续绵延, 生于心, 见

于行。

(二)

一九七八年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年份。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国

家的发展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沈航在这一年正式

升格为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召入了第一届本科学

生,随之科研也成了学校的任务之一。在这一年魏

玉林老师参加并通过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出国

进修选拔考试,开始了出国学习深造,向先进科学

技术进军的征程。

那是一场非常特别的考试。首先,来得特别突

然。1978年 8月份之前,“出国进修”那完全是个

异想天开,做梦都想不到的事。8月 17日,院里通

知说有这么件事,而且是可以自愿报名,组织审查,

全国统一考试外语,九月初考试,沈阳有一个考场,

等等。开始魏老师并没有动心,手头工作挺多,正在

指导机械零件课的课程设计,业余时间在自学日

语,每天晚上两个小时以上,已经坚持了两年多,估

计再稍加点努力就可以跨过阅读这道门槛了。考试

要考英语,而魏老师已经一年多基本未碰英文了,

只剩下一点“老本”,还是业余时间自己努力得来的

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 ALUMNI

师者风范

一点积累,半个月的准备时间,要想通过英语考试,

大约也是一种异想天开,所以魏老师没有报名。

到现在魏老师还很感谢教研室的领导和同志

们,他们知道魏老师喜欢学外文,也曾翻译过一些

外文资料,就替魏老师报了名。8月底又卸去了魏

老师的工作任务,国家把统考的日期往后延了十来

天,魏老师停止了日语的学习。于是,经过二十来天

的“突击”,没有目标、范围和重点的突击,迎来了考

试。

这次应考的另一个特殊之处是根本不知道考

什么、怎么考。那是中国封闭了许久之后的第一次

开门,那块敲门砖是何模样,一点线索都没有。不像

后来出国考试蔚然成风后,培训班、辅导课、林林总

总的参考材料、成百上千的模拟题,那时全都没有。

到了考场发下考卷一看,从形式到内容都觉得格外

新奇,口试更是前所未闻。好久以后,魏老师才知道

笔试的模式基本就是后来流行的 TOEFL的模式,

当时确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北京的同志们好一

些报名早些,考前有北大和北外的专家作过些讲座

和辅导,起码对考题的模式有所知晓,所以他们考

得好些。

魏老师说其实一无所知也许更好,考出的也许

是素质。“机会总是给那些有准备的头脑”,这样得

来的不是“有心栽花”的准备,而是“无意插柳”的底

蕴。

1978年 9月 15日笔试,沈阳的考场设在医大

院内的一个阶梯教室,内外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

有趣的是那天一早学校派了一辆敞篷卡车,在料峭

的微风中送魏老师及学校二十多个参考的人去医

大。9月 16日口试,分别单独应试,就自行前往了。

很快,近九月底,就知道了考试结果,笔试成绩

30分以上,口试三分以上的就初步录取了。沈航考

取了四人,魏老师名列第二,笔试 58分,口试 4分。

第一名的老师笔试 61分,据告辽宁省 60分以上的

只有六人。

当时,要所有选派工作仅由教育部统一经管,

各部委、省市都没有这个资格,更没有自费出国一

说。到次年(1979年)三月教育部通知为了提高外

语水平在全国分区定点办了一些集训班,强化训

练,其中一个设在北京北航院内,集中了所有在北

方的航空有关厂矿院所的已录取的同志。沈航去了

五个人,录取的四人中一人改学德语去了,另外又

加上了两位考分较低的,作为候补(其中一位的笔

试成绩是 8分)。整个东北的航空院所之中,就是沈

航考取了 6个人,所以那次考录让沈航的名气提高

了不少,人们没想到沈航的老师考得这样好,这也

是魏老师他们对沈航升格为高校的一次贡献吧。

三月中旬到京入班。这个班共六十多人,除沈

航五位老师(还有一位学德语)以外几乎全是北航

的,好几个层次的。四个月的紧张努力后,7月下旬

做了结业考试,魏玉林老师名列第一。

又过一年,1980年 2月,魏老师接到教育部正

式出国通知,赴京报到,置装,体检。回来后又等了

一段时间,四月中旬由北京乘国际列车离开祖国,

踏上出国学习之路。这是当时公派去往英国的第一

批,也是我院的第一人。到英国后,有人戏说:改革

开放国门刚开一条缝,你们就挤出来了,殊不知这

一挤就已经近两年了。

从事出意外,到落脚异土,这是一个很长的过

程,以及后来两三年里在一个陌生的、丰富而美丽

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里的遨游;在不熟悉的先进

科学技术研究领域里的努力、奋斗,真还有不少的

“故事”,魏老师说那是另一筐回忆的瓷片,甚至可

以拼凑出一部小说来,就不在这儿去翻动它们了。

(三)

他们一批十六人从北京出发,魏老师被指定为

两个领队人之一。拿着少有的一次有着八个国家的

签证的中国护照,1980 年的五一节前夕到了英国

伦敦。开始了对西方文化和先进科学技术的“历

险”。

其实,这个历险早些时候已经开始,从选择学

校和专业时就已经开始了,但也可以说还没有开

始,因为已经到了英国,但学校和导师以及入校时

间都还在悬疑中。

好在还有时间,国家的公派留学时间是两年,

大约是从到达目的国之日算起,到英国的还有点特

25

师者风范

殊,英方的对口管理机构———半官方组织,英国文

化协会(British Council)规定:当时凡是到英国留

学的,到了之后都要首先进行一段强化英语训练,

六到十二周,时间长短根据 Davis考试的成绩而

定。(1979年在北京集训期间,有一天英国大使馆

把拟定赴英的几人请到使馆吃了一餐,非常简单的

一餐,还作了一次简单的“考试”,就是 Davis考试,

成绩并不告诉本人。)地点分别在英格兰和威尔士

的几处学院。他们 16人分成两组,魏老师和另外十

人分到英语训练时间较短的一组,八周,就在伦敦

伊林高等教育学院(Ealing College of Higher Ed-

ucation)。其实魏老师倒希望训练时间长一些,因为

是公派的第一批,上边的安排也都在“摸石头”,国

家规定两年,从到目的国时起算,但到英国的强化

训练的时间不计算在两年之内。比他们晚的就差一

些了,大约从后一批起,改成净两年了,就是两年。

再后来公派时长缩短成了一年,魏老师他们算是幸

运“偏得”了。

“行万里路”是一种学习,从北京到伦敦,从东

方到西方,八千公里,万里有余,也是丰富的一课。

途经苏联,在中国驻莫斯科大使馆住了几天。在那

儿初次看了电影《海外赤子》。魏老师在日记中写

道:“电影拍得比较真实,有深度,看了有种特殊的

感动,插曲《我爱你中国》非常动人。现在我们也该

算是海外赤子中的一员了,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

感情是共通的。”

(四)

出去学什麽,到哪儿去学,找谁,这些都需要考

虑。去英国是教育部指定的,学什麽在京集训时就

已经定下来并已和英方敲定。到哪个单位去,是到

了英国的第二天才由英国文化协会通知的,去帝国

学院,没有讨论的余地。而找谁作“导师”则一直到

从伊林学院结业都还不知道。他们在伊林的人中,

有四人计划去帝国学院。伊林结业后,另三人被要

求再到另外一个学校加学三周,只有魏玉林老师一

人直接前往帝国学院报到。到校的头一天才接通

知,导师是 C.E.Turner教授。

学什麽是录取后慎重分析和考虑后决定的,虽

然当时对国外的形势和水平都不甚明晰。但情况

是: 航空、飞机,没有地方可以让你去;结构设计、

制造工艺,没有对口的专业系科;具体的工厂和研

究所不能让中国人参与;力学或物理太宽泛,也用

不着跑国外去学;强度科学是较好的选择。但强度

科学是相当成熟的了,跟在后边去学,去追,没有太

大的希望。要追世界水平就要迎头追赶。魏玉林老

师想到了《断裂力学》。

断裂力学当时是新兴学科,正处发展的兴盛初

期,它缘起于六十年代中后期,辉煌于七十年代末

期。从美国的航天飞机设计算起,以断裂力学为基

础的损伤容限设计已进入了设计规范,故这门科学

当时正有方兴未艾之势。我们国家有先进者从

1973年往后开始引入这门科学,刚刚开始不久,主

要还在理论阶段,工作已做的不多,故大有用武之

地。当时,断裂力学研究的中心在英国和美国,有一

批知名的权威和重要的专家,其它在德国、荷兰、日

本和印度有一些突出的单位和学者。到英国去研究

断裂力学是绝对正确的抉择。

后来魏老师才知道,英国是断裂力学研究的世

界中心之一。在英国,主要的单位有帝国学院

(ICST)、曼彻斯特大学(UMIST)、焊接研究所

(WI)、国家物理实验室(NPL)、设菲尔德大学(Uni.

of Shefield)等。C.E.Turner 是在帝国学院的带头

人,是英国该领域的前列四、五人中之一,也是世界

上这一领域内的领军人物之一。所以,去到帝国学

院,师从 Turner 教授,实在是个很好的机遇,而且

是天降良机,不能不说是运气不错。后面就要看自

己的努力了,魏老师想帝国学院是英国的著名大

学,和牛津、剑桥一起常年据综合排名的前三名,帝

国学院多为第三,少数年份居第二。她成立比另两

校晚些,但就工科而言是绝对第一位的,好比清华

大学之于中国。但在国际上她是清华所不能望其项

背的,她通常是世界前十之内,和美国的麻省理工

互为伯仲。魏老师去的时候她已经先后有了如赫胥

黎等八、九位诺贝尔奖得主。现在,在新世纪把医科

合进去以后诺奖的得主达十七、八位了。C.E.

Turner 教授是帝国学院机械系的教授,(英国的大

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 ALUMNI

师者风范

学里,尤其是著名大学里,一般每个系只能有一个

教授,多为系主任,只有在教授出缺时才能提升补

上。也可能一个系里一个教授都没有,但特别大的,

重要的系可以设两个教授)。他是英国机械工程师

协会的理事,英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的顾问,国家原

子能委员会的顾问,当时已获得过两次英国皇家科

学技术奖(英国每年颁发一些领域内的此奖,不是

所有行业都有,一个行业一般一个);上世纪七十年

代伦敦著名的大本钟(Big Ben)事故时是负责修复

的委员会的首席专家;后来,新世纪初时获英女王

颁授 CBE 爵位。

在这样的地方,向这样的学者学习,是极好的

机遇,极大的荣幸,当然也有很大的压力。责任和压

力是魏老师自觉加上的。当时,国家首批派往英国

的人员有几十人,不是一次动身和到达的,略有先

后。这些人分为几个层次。有十多个高中刚毕业的

派去念本科,和魏老师他们差不多先后到英。英国

不承认中国的高考成绩,所以要让他们先念一年预

科,补上入大学的资格,后来我国就不再派了;再有

少量的人是去念研究生的,英国又不承认他们的中

国本科学历,要补一年本科;这两部分加起来不到

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余的大部分是像魏老师他们这

样的非青年人,魏老师戏称之为“半百学步”者,统

称之为“访问学者”。其实,因为是头一批,国家也没

有给定具体的任务或目标,没有具体的压力。这些

人年龄偏大,经历各异,陡然来到西方资本主义社

会,身体上、心理上、文化上都会有些问题。魏老师

在伦敦就知道的有:一位怕失去出国学习的机会,

隐瞒了病情,不得不在英国做了心脏手术,终不治

身亡的;一位心理负担过重,没能调适,自杀身亡;

一位面对物质,不能自己,违规而被遣送回国的;等

等。所以,后来组织上愈加宽松,指出:什麽都不写

也行,只要读读书,看一看也行。应该说国家对访问

进修学者是没有多少压力的。但是,魏老师自己认

为:国家下了很大的决心,花了很多的费用,寄予许

多希望地把他们送出来,光读读看看两年就回去,

问心有愧。需要我们努力奋斗拼搏一番才是。其次,

多年来魏老师常常慨叹“志向高远机遇迟”,这次这

么好的机遇摆在面前,名校名师,可以赶上世界水

平的专业,如不努力一搏,太愧对国家的信任了。另

外,帝国学院的断裂力学研究是英国以至世界最前

列的单位之一,这里以前从来没有中国人涉足,

Turner 教授也从来没有带过中国人,作为“闯入”

的第一个中国人,自己应该有责任表现出来自社会

主义中国的知识分子的素养、智慧和能力,让人家

感觉到中国人的文化和尊严。综合起来,责任和压

力都必须是大的。这不是国家要求的,而是魏老师

给自己加上的。专业上,压力很大。要迎头追赶世界

水平不是说说就行的,要有决心,也需要努力。他们

一起出去的访问学者大多出自高校或研究所,有科

研的历练和基础,有的甚至是带有自己的课题去

的,在那边利用人家的先进设备和技术继续进行研

究,以求成果。沈航原来是中专,没有科研的任务和

训练,短了一条腿,起点低了;断裂力学也是刚开始

接触,刚站在门口,入门都谈不到,直接去深造,难

度可想而知。

但是,魏老师想:任务定下来了,责任担起来

了,决心下了,就该一往无前!

(五)

首先,是近三个月的努力攻读。是攻读,不是

“苦读”,也不是“刻苦攻读”。读书是快乐的,“苦”就

不读了!要能站在世界水平一起首先要通晓当时该

门学科的知识,但魏老师当时掌握的知识也就是带

在身边的一本中文的薄薄的小书《断裂力学基础》

的水平,自觉和世界水平差得很远。所以,首先要大

量地查找和阅读有关的文献。用近三个月的时间,

跑了学校的和系里的图书馆以及坐落在学校不远

处的科学图书馆,和较远处的大英图书馆。读了所

有能找到的新近的英文文献,以及一部分德文文

献,这样在知识上充实和武装了他自己。充分展现

了魏老师的学习能力。与此同时,魏老师天天到实

验室去,熟悉设备和实验技术,动手参加实验。语言

上,也主动抓紧一切机会并“创造”机会聆听、交谈、

走访,在感受文化中学习语言。总之,压力转化为动

力,到当年的十月,魏老师就感觉可以得心应手,应

对裕如了。也就在这前后,Turner 教授突然交给魏

27

师者风范

老师一个课题,还不是一般的课题。课题来自英国

国家科学委员会,是当年度的重点课题之一。有一

定难度,在教授的手中已经放了一些时间了,可能

没有找到合适的人去做。在这段时间里,可能他也

一直在观察魏老师。魏老师觉得:教授把这个课题

交给他做是一种信任,也是一种对中国来的人的考

验。这个课题涉及的是韧性材料在韧性和脆性转换

温度附近的断裂力学表现。以钢材为代表,主要对

象是一种特殊的钢种,是英国研制的比较优秀的,

也比较成熟的一种高强度同时也有很好韧性的材

料,广泛应用于国防、化工、原子能等工业。它的各

方面的性能和表现已经得到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但

它在新的断裂力学方面的性能还正处于研究和积

累阶段,在新的判据下的各项指标和数据正在陆续

测定中,因而要研究就需要有大量的实验工作。而

断裂力学实验的判据、程序、设备和方法还都是正

在发展,没有完整的成熟的规范可循;这类材料的

优点之一是它们的转换温度在零度以下,因而可适

应低温环境的服务,要找到它们的断裂参数就要做

大量的低温实验,在室温到 -50℃之间;而低温实

验是困难的。没有现成的试验设备,最高端的由计

算机控制的低温实验设备帝国学院没有,课题的经

费也买不起。这些可能也就是课题放在手中没有启

动的原因。把它交给魏老师应该说是一种信任,也

应该说是一种考验。按计划在英国的时间还有不到

一年了,弄不好是要丢脸的。经过三天的考虑,魏老

师接受了这个挑战。

课题比较重要,比较大,理论是新的,实验工作

量是大的,而且在那儿科研课题都是“独立”进行

的,就自己一个人在做,没有什麽团队之说。既要有

理论功底,又要能动手实践。在这里,魏老师的不墨

守成规的思维习惯和在国内学习时受到的理论联

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训练,以及从小

乐于动手的癖好都帮了魏老师很大的忙。一个小的

例子:在后期自创低温实验设备的加工和一些试件

的改动和赶工中,需要有些机工和钳工的加工工

作,加工条件系里都有,有一个小车间,机加设备全

有,刀具和工具也都有,但没有工人,必须自己动

手,这时基础素质的优势就显现了,在国内有过生

产实践,受过下放锻炼,车钳铣刨磨都作过,还都不

错,干起来也还得心应手,保证了魏老师的课题的

加速,甚至让系里的技工都颇为吃惊。低温实验是

个关键。设备和方法都是问题,尤其是试验设备。魏

老师靠着对机械零件和机械设计课程的熟悉,靠着

在车间和工艺室里有过的设计实践,也靠着因陋就

简、“土法上马”的指导思想,课题一开始魏老师就

为它设计了一套低温实验用的专用夹具,结构简

单、制备不难、花费不多,不用自动控制,半手工操

作;反正就是他自己用,手忙一点,人累一点,但效

果很好,取得了良好的试实验成果。需要学习的东

西很多。实验不仅仅是为了验证理论,因为理论还

正在发展中,尤其是弹塑性断裂理论,有不少需要

思考和探究的空间;实验技术没有成熟的规范,需

要在学习中探索和创新;计算机技术在国内时没有

学过,许多要从头学起,如 FORTRAN,有限元等

都得从零开始;处理实验数据的程序要学习编写,

当时程序还是用穿孔卡打出,要自学使用,后来才

有了 PC 机,整个学院只有几台,放在计算中心,供

开班学习之用,需要排号轮流上机练习。总之,边学

边用,学以致用,在学习中前进,乐在其中。

魏老师说:没有“埋头苦干”,学习着是快乐的,

研究着是快乐的,辛勤是有的,需要的,但没有苦;

也没有“埋头”、“两耳不闻窗外事”,生活还是丰富

的。科研工作和看书学习之外,每天“听”电视,周末

走伦敦,间隙游各地,访师友,做点运动,欣赏音乐,

在另外一种同样美好和悠久的文化和语境中徜徉,

自得其乐,在快乐中前行。

(六)

到第三个年头了,1982年。按预定的日程应该

是七月中旬回国。五月初魏老师开始考虑如何结束

工作了。这时,课题的实验研究已大部完成,取得了

一些相当不错的成果。例如其中的根据实验数据分

析拟合出的钝化线是当时国际上同类工作中最好

的;基于实验结果对理论的补充与发展已开始作了

一些。所以准备基于这些写成一份报告,作为课题

的阶段性成果结束。但当时低温实验的夹具才刚做

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 ALUMNI

师者风范

好,低温试验刚开始,七月之前低温实验肯定做不

完,也就是说课题不能最终结题,而且是最重要的

低温性能不能最后确认,剩下的工作要交回给英方

自己继续去完成了。

从五月初起,魏老师开始准备写报告的事,拟

了一个提纲,和教授讨论过,并已开始准备程序、图

线、照片等材料。五月中旬,Turner教授突然约谈,

提出: 就课题的重要性和难度,工作的范围和深

度,实验夹具和实验技术的设计,以及取得的结果

和成绩等各方面来说作为一个 PhD的学位论文都

绰绰有余,只写出一个报告或一篇文章太局限了,

委屈了。教授提议让魏老师按学位论文形式结题,

申请伦敦大学的博士学位。帝国学院和伦敦大学的

关系是一种挺特殊的关系,一两句话解释不清楚。

伦敦大学自己没有学生,但管辖着在伦敦的十几所

高校和知名的研究所,她比帝国学院高一层,高级

学位必须由伦敦大学颁授。魏老师很动心,倒不一

定觉得学位有什么用,但他想这可以说明出国学习

进修的成绩和水平,就欣然接受了。他立即面对两

个实际困难问题是:第一,大学的高级学位,即研究

生的学位只能颁给 Internal学生,也就是说要申请

学位必须先注册,而注册有一个程序,并不简单,而

且关键的是要交学费,PhD 的学费要七、八千英

镑,这比国家提供给魏老师的两年多的培训费还多

得多,绝对不可能支付;第二,时间不够,距预定回

国日期不到一个月了。按伦敦大学的规定,PhD论

文的编写时间是六个月,完成后一式四份,交付评

审再到答辩的时间是三周,这样总共要七个多月的

时间,何处可寻?Turner教授建议,第一个问题由他

帮忙解决,魏老师写申请后由他帮助向伦敦大学要

求破格注册,免收学费。这是个很困难的事,当时几

乎没有先例,办成的可能性很小很小。Turner教授

却似乎很有信心。于是,魏老师试着查阅了学位论

文的要求,阅读几份过去的博士论文,重新拟定了

提纲。伦敦大学提出:是否考虑破格注册首先要进

行注册资格审查,按规定审查人应是资深的专家、

教授,而且不能是本校的。这之后,魏老师一面考虑

着写论文,一面进行低温实验,期间还去访问了英

国航空航天公司(British Aerospace)在 Hatfield 的

飞机工厂,参观了著名的 Farnborough 航空博览

会。6月 17日,由曼彻斯特大学(UMIST)请来的

Burdinkin 教授作了面试,肯定了注册资格。次日

起,到欧洲大陆走了一趟,访问了几个重点的研究

机构,如荷兰的 Delft大学,德国的 Stuttgart大学,

德国 Freiburg 的 Fraunhoff材料科学研究所等,会

见了几位知名的教授,就课题的情况和结论作了讨

论,听取了意见和评价。

6月 27日回到伦敦,30日接到伦敦大学通知,

破格接受注册,学费免了。这令魏老师很高兴,第一

个难题解决了!其间的过程必定很复杂,魏老师也

不知道。第二个难题要由魏老师自己解决,向我驻

英大使馆教育处提出申请延期回国。经过努力,七

月中旬使馆同意可延期一个月,到九月中旬回国,

但补助费不能增加,发到七月底为止。

(七)

两个问题的这样的解决结果是: 注册了,学位

论文必须写了,课题必须完全结题,低温实验必须

全部做完,最迟九月中旬答辩完成。这就造成了两

个情况。首先,因为时间太过紧迫,工作量太大,于

是,魏老师开始了一段从来没有过的,身体上和脑

力上的辛勤而紧张的阶段。实验的工作量很大,试

件有 14组一百件左右,大小虽相仿,取向却各异;

疲劳断裂类的实验每件耗时都很长,预制裂纹、裂

纹扩展、扩展量测度等每一步都是几小时的工作;

低温实验夹具是魏老师自己设计的“土法“半手工

操作的,结果虽然很好,但使用时耗时费力。其次,

论文写作是一难题,本来用英文写作就不易,学位

论文还不是一般文章,要写得“文”一些,而且是英

文的“文”;不但内容有要求,PhD论文还有字数和

篇幅的要求,例如要 200到 300页;计算机程序、图

线、手绘插图、照片等等,都须自己动手;而且,这些

原定六个月完成的工作他只有大约六周时间去完

成,包括要自己用手提打字机打出全部文稿。相当

紧张的一个多月。白天大部分时间做实验,晚上照

例“听”电视之后写论文,一般到夜半两、三点休息。

这一段还正是一起同来的同志们回国的时候,先后

29

师者风范

从英国各地到伦敦集中,分批回行。魏老师他们这

些在伦敦研修的人必然要迎来送往,欢聚惜别。魏

老师又是来时的领队,平常人缘不错,所以许多天

还得在这方面花一些时间。每天只能睡三到五小

时。原本就消瘦的魏老师又掉了一些体重,但是他

坚持过来了。值得庆幸的是实验的结果和分析都挺

好,论文几经修改后也不错。8月 25日最后一批低

温 -50℃的实验完成,9月 8日去参观 Farnborough

航空展,回来当夜完成了论文稿,次日交 Turner教

授审阅,补充修改后,9月 14日正式成书。一份稿

寄交评审人,答辩日期定在 9月 24日。原来按程序

给评审的三周时间也被缩短到了十天,而且送交评

审的文稿还是散件,时间太紧迫了。9月 17日,论

文装订出四册(按规定应装六册,一册送大英图书

馆存,一册送大学图书馆,一册送评审,两册交导

师,一册自留。因费用问题魏老师只装了四本),分

别送交。按规定,PhD 论文答辩不能由本校教授主

持,邀请外来的相当的教授为主组成委员会,或到

外校去由那儿的委员会进行,自己的导师不论多么

权威最多只可参加委员会,有发言权,无表决权。9

月 24日,Turner教授和我一同乘火车去 Cranfield

大学,由 Prof. Hancock主持答辩。当晚回伦敦,次

日迁住大使馆教育处,26日就登机回国了。

答辩的结果魏老师当时并不知道,按规定答辩

委员会当日不宣布结果,是否通过以及通过后学位

证书的颁发都是以后的事。但在那天下午临回伦敦

前向主考 Prof. Hancock告别时,他对魏老师说了

一句:“Well Done”,魏老师的心中就比较有数了,

信心满满地登机回国了。其实魏老师觉得,通过或

不通过也没有太多负担,反正自己已经是超额完成

任务了的。回来一个多月后,接到伦敦大学的公函,

告知学位答辩已通过,并告颁发典礼的时间,如不

能出席,证书将随后寄发。再去参加典礼当然是幻

想。一段时间后魏老师接到了寄来的证书。这就要

说到上面提及的第二个情况了。PhD 学位除了各

方面的要求以外,伦敦大学还有一项规定,授予博

士学位的在校时间至少有三个教学年,从注册时间

起算。魏老师的情况是如果从注册算起,从 82年 7

月起,最多只有不到三个月,经过“破格”,免除了学

费,还把学历时间倒推到从到校时起算,即从 80年

7月算起,也就两年刚满,不可能再“破格”授予博

士学位了。这是合理的,虽然论文的要求和整个程

序是完全相同的。这在注册时就明确了的。英国的

学位制度,尤其是伦敦大学的学位制度,有一些特

殊之处,她在博士(Doctor)和硕士(Master)之间还

有一级,称作MPhil(Master of Philosophy)。除了各

项要求以外,在校时间一个学历年以上的可授硕

士,三个学历年以上的可授博士,两个学年以上但

不满三个的可授予MPhil 学位。魏老师获得颁予

的就是MPhil。这个学位我国没有,许多国家也没

有,所以译名没有统一,有的把她直译作“哲学硕

士”(类比于哲学博士之 Doctor of Philosophy),也

有的把她称作“副博士”。

回国以后不久就得到了寄来的MPhil 学位证

书,后来又收到帝国学院加授的 DIC学位,Diplo-

ma of Imperial College,这是帝国学院的荣誉学位

证书,相当于优秀毕业生的硕士学位。这样魏老师

就以两个高级学位(“高级学位”是对研究生的学位

的统称)“学成”回国了。魏老师还是很高兴的,他觉

得自己超额完成了国家交给的任务。有一段时间,

尤其是后来各部委相继也可以派遣人员出国,再后

来有了自费出国之后,常有人问魏老师为什么学成

又回来了,回答其实可以说一大篇,魏老师往往只

简单的回答:“为什么不回来呢?”。回来的理由很简

单,就是爱国。魏老师认为:“我们是为了回来而出

去的,和后来有些人的为了不回来而出去不一样!”

实际上魏老师也有能力不回归,他们第一批出去的

确实也有少数人以各不相同的方法而没有回来,有

的后来也在那边成了气候的。以魏老师当时的情

况,他有两个名校的高级学位,(打个不太贴切但有

助于想象的比方,一个人手握一个“清华”的硕士学

位和一个“北大”的副博士学位,找份工作估计是没

有问题的)留在英国或到别的地方发展都很有可

能。但他立即回来了,感觉十分自觉、十分荣幸。

又回到了沈航!他们出去时是以北航的名义

的,那时沈航的名头还未公开,直到回来时还是以

北航的名义。但魏老师还是回到了沈航。他感谢沈

航,虽然他是以国家的名义由教育部派出去的,但

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 ALUMNI

师者风范

当时的情况下,沈航刚刚由中专晋升为大学,完全

可以以任何一个因由不同意他出国,那也就没有出

国这回事了。所以,他又回来了。沈航接纳了他,他

自己感觉很荣幸。魏老师对沈航的深情溢于言表。

(八)

在论文答辩的几天前,魏老师和 Turner 教授

讨论后决定,就研究结果将论文的主要内容另写成

两篇文章,一篇范围稍窄一点的寄送国际材料科学

杂志,一篇主要的呈送国际断裂大会 ICF6。国际断

裂大会(ICF,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Fracture)是

当时世界上疲劳断裂科学研究的权威学术机构,地

位很高,从她称作 Congress 而不是通常的 Confer-

ence或Meeting也可见一斑。规模大,与会者可以

说包括了世界大多数重要的、知名的学者、专家和

各级研究人员。大会每四年一次,地点由上一届时

竞标并投票决定。ICF6是第六届,定于 1984年 12

月 4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会期七天,报名参会的

人员近千人。印度政府对大会非常重视,会址放在

首都新德里最好的新建不久的科学会堂,并决定总

理英迪拉·甘地夫人出席开幕式并致词。不幸的是

就在会议开幕前不久,10月 30日,甘地夫人遇刺

身亡。这个大型的国际会议几乎夭折。印度政府和

军方作了很大的努力,稳住了局势,后来才决定如

期开会,改由印度副总统出席并致词。但与会的人

数受到一些影响,由近千人减到了 600人左右。魏

老师的文章送交后很快接到大会通知,接受了论文

并列入大会宣读之列。国际断裂大会的论文和与会

分四级:一种在大会宣读;一种在小组会宣读;一种

没机会宣读而是以 poster(告示,或可译称“大字

报”,即将文章摘要写成一张大招贴悬挂在一指定

的会议室内,供人浏览,作者在旁等待有兴趣者查

询)的形式与会;还有一种是无论文而只与会的。第

一种人数较少,二、三种人数大体相当,第四种人也

不多。国内参加这次大会的共十七人,文章 12篇,

在大会上报告的只有六篇,其中四篇在主会场报

告,宣讲的时间最长八分钟。四篇论文分别是:清华

黄教授的一篇,西安交大史耀武的一篇,哈工大雷

教授的一篇,加上魏老师的一篇。当时,魏老师的身

份是讲师。能在这样高规格、高水平的大型国际会

议上宣读论文,而且是在大会主会场,是一个肯定

和荣耀,魏老师很高兴。巧的是大会 12月 10日闭

会,第三天是魏老师的生日。在印度过生日,他绝对

没有想到,而且是紧跟在成功的宣读了论文之后,

意外地高兴。他自己悄悄地、小小地“庆祝“了一下。

次日启程取道回国。那年魏老师五十一岁了,早过

了风华正茂的年岁,但是,他觉得自己似乎又是一

段新的旅程的开始之时。

国际断裂大会这样的高规格的大型国际组织

汇聚了世界上许多重要的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

校,它是一个很好的平台,魏老师很希望能通过它

让沈航站到国际科研和大学的队伍中来。那时,是

改革开放的初期,魏老师他们是“国门刚开一条缝

就‘挤’出去”的,通过自己相当的努力和奋斗才站

到了国际相关工作的前沿的队列中,他希望沈航的

入列能快一些、顺当一些,这个平台是一个机会。但

当时沈航才升格为学院不久,人家不知道“沈阳航

空工业学院”是谁,沈航亟需提高科研水平,提高知

名度。魏老师出国研究进修,一直到回来都不让提

及学校的名字,可能是出于“保密”的原因,他们都

是以北航的身份活动的,连导师都被瞒着,他心里

一直觉得是个“事”,感觉挺遗憾的。从 1982年向大

会提交论文起,魏老师就想把沈航的名称亮出去。

没有可能。所以提交的论文上作者单位他没有写沈

航,但他也没有用北航,不过用的名称中是有“沈

阳”的。从申请到决定出席大会,到办理各种手续的

过程中,通过学校的努力,最终航空部同意了对外

公开沈航学校的名称,那已是动身出国的前夕了,

大会论文集上署名的单位已不及更改。但从与会注

册到会议中的各种活动场合,魏老师都是以“沈阳

航空工业学院”的身份出现的。代表沈阳航空学院

第一次站上了国际学术和科研的大平台,他感到非

常的荣幸;能帮助沈航步入世界高等院校和科研机

构之列,他感觉尽到了一种责任。

他把沈航带上了国际学术论坛!

师者风范

31

这里所说的“团”,是一个由图书馆馆员组成的

业余文艺团体,一个以吟唱为形式演绎中国古典诗

词的业余文艺团体,一个以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为

己任、以传承悠久的中华文明为使命的业余文艺团

体。她的名字是大连图书馆白云吟唱团!该团成立

至今已经十年有余。作为大连图书馆的一名馆员,

本人有幸加入其中,并参加了该团成立至今的全部

活动。

说到吟唱,不能不提到吟咏。中国古典诗词较

之于其它文学形式有其独到之处,它讲究字句的音

调和韵律,要求上下对仗,追求音律之美。音律美是

中国古典诗词美的极为重要的特征,只有通过吟咏

的形式才能将这种美彻底展示出来。因此,在漫长

的历史进程中,上至宫廷,下到民间,诗词吟咏一直

盛行。对于现今的国人来说,吟咏或者说吟诗到底

是怎么回事,不会有多少人了解。这不奇怪,因为在

上世纪初的那场席卷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中。吟咏连

同旧体诗词已经被作为陈腐没落的文化而抛弃,到

了文革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摧残达到了极致,

古典诗词连同中国的传统文化一道几遭万劫不复

我 爱 我 团

万宁,1960年出生,辽宁省大连市人。1982年从沈阳航空工业学院航空工程系(7832班)毕业后进入沈阳飞机制造公司从事技术工作,1988年调入大连市图书馆工作至今。

当我们讨论中华民族文化的时候,一个文学现象是不能回避的,在戏剧、小说出现之前很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古典诗词始

终是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样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以及古典诗词自身的局限性等诸多复杂的原因,逐渐走向式微,但

是其影响即深且远。至今,上至国家领导人,下到黎民百姓的语言中,经常出现古典诗词中那些脍炙人口的名句;上到古稀老人,

下到咿呀学语的幼儿都能背上几首唐诗宋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社会几经打倒“孔家店”,古典诗词的名句仍在民间口耳

相传,甚至在十年“文革”期间,一方面“打倒孔家店”的吼声震耳欲聋,另一方面毛泽东创作的古典诗词却家喻户晓。他以深厚的

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革命人生经历,将古典诗词的创作推向高峰。一曲《沁园春.雪》,那瑰丽的想象,博大的胸怀,磅礴的气势征服

了读者。

不可否认,古典诗词的衰微原因是复杂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发音方法。古代语音的衰微比其文字的衰微更快,直至

今天几近失传。当第一次听到万宁在入学 30年年级聚会上吟唱的一曲古典诗词的感觉是震撼,古代文人的吟咏唱和竟是这样

的!之后试图用那样的方法吟唱一下的感觉竟然是挺舒服。感谢万宁给我们带来的文化享受。

———编者

校友风采校友风采

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 ALUMNI

的灭顶之灾。近百年来,诗词的吟咏艺术逐渐走向

没落以至濒临失传的境地。与国人对吟咏知之甚少

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与我们一水之隔的日

本,了解、喜爱并参与中国古典诗词(在日本被称之

为汉诗)吟咏的日本人数以千万计,并形成了各种

不同的流派,时常开展交流活动。有的日本人甚至

说:“此艺惟有日本有,中华早已无传人”。当然,在

现今的日本,源于中国古代的吟诗不论从语言、形

式还是调式早已经日本化了。有着悠久灿烂历史的

中国古典诗词沦落到今天的境地不能不说是我们

民族的悲哀!

其实,吟咏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祖先欣赏、学

习、创作诗词的一种方法,古人有“动声曰吟,长言

曰咏,作诗必歌”的说法,也就是根据诗词字句的平

仄、节奏和韵律的要求,结合作品的内容,按照一定

的调式以人声的形式还原诗词所表现的情感和意

境。由于中国地广人众,各地方言不同,因此各地的

吟咏也如同各地的民歌、地方戏曲一样呈现出不同

的形态和调式。自古以来,诗词的吟咏都是“先生施

教,弟子施则”,口口相授,故而久远的腔调已经很

难得知。现今流传下来的多是清末以来的吟咏调

式。因古时的吟咏多为文人雅士的自娱自乐,并不

适宜在舞台上表现,所以我们白云吟唱团演出的所

有作品都是在曾闻名于辽南的南金书院和横山书

院吟咏特点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洋音乐的一些技巧

和方法,吸收了中国民歌和地方戏曲的元素创作出

来的,这也是我们的团队不叫吟咏团、更不叫合唱

团而叫吟唱团的缘故,为的是使其舞台化,更易为

现今的国人所接受。

最初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吟咏有了感性认识是

在 2000年夏天,当时我馆邀请中华诗词学会副会

长周笃文教授在我馆的白云书院作了一次关于中

国诗词文化的专题讲座。其间周先生不仅提到了中

国古典诗词的吟咏,还当场表演了一首,并就听众

的提问做了一些解释。听到他那带有湘水之音的低

吟,新奇之余,似有所悟,原来千古流传的先人们的

佳句名篇还可以这样来表现。这是有生以来第一次

亲耳聆听到的古典诗词的吟咏之音。本人的基础教

育完成于国人皆知的动乱年代,哪里可能受到些许

的传统文化教育,因为在当时传统文化已被当作

“四旧”而抛弃。倒是当时传遍全国的《毛泽东诗词》

因循的是古典诗词的体例,算是让我对古典诗词有

了一点朦胧的认识。说来惭愧,自认本人还算好学,

然在当时亦只是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辉煌灿

烂的五千年文化,但究其所以则所知甚少。随着年

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大学里虽修机械专业,但兴

趣非仅限于此,故而读书挺多也挺杂,政治、历史、

哲学、军事、文学、艺术,等等等等,诸多门类都愿涉

33

校友风采

猎。但本人有一大缺点,兴趣虽多,学而不专,多是

泛泛地了解,极少下功夫深钻,所以时至今日,不能

学有所长,可谓愧对光阴。说到古典诗词,李白、杜

甫、苏轼、陆游当然知道,他们的作品也能背上几

首,但所知也仅此而已。

2001年 8月,出于长久以来对国家在优秀传

统文化的宣传、教育方面的缺失及对外来文化日益

侵蚀、占据国人尤其是作为国家未来希望的年轻人

之心灵的忧虑,有着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功底的张本

义先生(时任大连图书馆馆长)经深思熟虑,决定组

建一支以吟唱中国古典诗词为形式、弘扬优秀中国

传统文化为宗旨的团队,籍以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

会教育功能,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作些有

益的工作。白云吟唱团于 2001年 8月 15日正式成

立,而这一天对国人来说有着特殊的含义。白云吟

唱团团长由张先生亲自担任,所有团员均为我馆在

职馆员。在保证完成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同时,团

员们利用业余休息时间进行学习和排练。成立之

初,除张先生之外,其他团员不要说对古典诗词的

吟咏有多少了解,其中的多数人甚至不知道中国的

古典诗词还可以吟、可以咏、可以唱……尽管谁都

会几句唐诗宋词,诸如“床前明月光”、“粒粒皆辛

苦”等。可以说开始阶段,团员们的心中是好奇、怀

疑多于信心。好奇是面对着的是未知事物,怀疑则

是对能否做好这意义重大的工作没有信心。然而张

先生则对自己所要做的事情充满自信,源自于他的

这种自信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团员们。张先生精

心挑选了几十首古典诗词中的精品,逐首、逐句甚

至逐字地进行讲解,大到诗词产生的背景、诗人创

作作品时的心境,小到每个字的字意、发音,以此来

加深团员们对作品的理解。至于诗词的吟咏,虽有

固定的格律要求,但多为口传亲授的方式而流传,

并无现成曲谱可供大家学习、使用。因此,张先生首

先自己将作品吟咏出来并录成磁带发给大家以供

大家感知和学习。部分作品一字一句地口授;部分

作品由大连市著名民乐家林吉良老师和著名指挥

周兆利老师根据录音进行记谱、配器、分声部,大家

根据统一的曲谱进行排练。慢慢地,团员们接受并

掌握了古典诗词吟咏的要领,现已能准确地用吟唱

的方式表演出几十首国人耳熟能详的古典诗词。

2002年 5月 23日,是我们每一个团员都会铭

记在心的日子。这一天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

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60周年的纪念日,大连市的

纪念活动就是由我们这个诞生不到一年的业余文

艺团体完成的,也是我们公开向社会亮相的日子。

当古声古韵在大连市人民文化俱乐部响起的时候,

一种对国人来说既古老又陌生的诠释中国优秀传

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在我们这里获得了新生。应该承

认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初次亮相并不能算十分完

美,但她带给人们的是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是高

雅文化的享受。周笃文先生闻听我们即将公开演出

的消息,专程从北京赶到大连。在观看完演出后,兴

奋之情溢于言表,连声称赞:“太好了!太好了!这台

演出最独到的地方,就是采用了我国传统教育中的

诗词演唱方法把传统与现代比较完美地结合在一

起。”“这场演出是最标准的,近乎完美地展示了中

华古典诗词的神韵,水平丝毫不亚于北京曾举办

的、有孙道临等名家出演的诗词演唱会。”“想不到

大连这个年轻的城市,能把古代传统继承发扬得这

样好,这也表明大连整体文化氛围正在不断加强。”

“今天终于能开怀大笑,我们中国特别是北方,有了

真正的经得起推敲的诗词吟咏演唱。”白云吟唱团

的公开演出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各种邀请

纷纷涌来。2002年的 6月 5日、7月 3日、10月 30

日、11月 15日分别应邀到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大

学、大连艺术职业学院和大连海事大学为大学师生

们进行了专场演出,引起了当代大学生的强烈共

鸣。时任辽宁省委副书记、大连市委书记的孙春兰

同志在得知白云吟唱团的存在及演出活动后,要求

市里五大机关的干部将观看白云吟唱团的演出定

为市五大机关“三项教育”的活动之一。演出于

2002年 10月 15日在大连市人民文化俱乐部举行,

市五大机关的 600多位干部到场,孙春兰同志亲率

五大班子的主要领导出席,并在演出结束后登台对

吟唱团的存在及演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随着排练、演出水平的不断提高,白云吟唱团

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并已传播到了海外。十几年

来已多次为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及台湾等地的

客人演出,还和慕名而来的日本吟咏爱好者同台交

流。2004年 9月 25日,白云吟唱团更是以一支业

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 ALUMNI

校友风采

余文化团体的身份受邀参加了日本国那须地区第

58届艺术节并做了专场吟唱演出。虽语言不通,但

当原汁原味、古声古韵的中国古典诗词的吟唱声响

起的时候,赢得了日本观众的热烈掌声,他们在观

后表示,虽听不懂中文,但却完全可以感受得到中

国古典诗词所特有的意境。白云吟唱团的出访在日

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日本国会众议员渡边久美先

生亲自出席了日方组织的欢迎会并致词,连实进众

议员也发了贺信,包括 NHK在内的多家日本媒体

对吟唱团在日本的访问、演出活动进行了采访报

道。白云吟唱团的存在也引起了国内媒体的注意,

辽宁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先后来馆采访,制作了专

题片并在相关电视频道中播出。2011年,中央电视

台特别邀请白云吟唱团参加了《我们的节日———春

节》电视专题晚会的演出(该晚会于 2011年 2月 1

日晚在央视一套和十套节目中播出)。

时任大连市委书记的孙春兰率政府五大班子观看演出

十几年来,我们的演出已经超过百场,观众数

以万计。不论是在学校、机关、部队、社区,还是是国

内、国外,我们的演出都受到了热烈欢迎,得到了各

级领导、专家学者及国内外观众朋友的充分肯定。

几乎就没人能够想像这样一台高雅的艺术大餐是

由我们大连图书馆馆员仅凭一馆之力而奉献出来

的,这一奇特的文化现象不正说明了中国优秀的传

统文化虽历经磨难至今仍具有独特的无穷魅力和

顽强的生命力么?当前的中国正处于民族复兴的进

程之中,而文化的复兴是民族复兴的重标志之一。

我们从事的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业,是造

福子孙后代的功德,我们是在为文化复兴尽着我们

自己的力量。我热爱我所从事的工作,我更热爱我

们的团队———白云吟唱团!

35

校友风采

苏惠香和赵枫共同毕业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电子系 8111班,共同就职于东北财经大学,共同从

事着教师的职业,共同讲授着同一知识领域的课程

……。

同样的追求,同样的爱好,同样的专业,同样的

事业……生活中的交点太多。对别人而言,这种单

一的生活和工作将会使人生枯燥很多,但在他们看

来,这恰恰是走到一起的纽带,为了事业一起拼搏

的基石。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生活,教书在他们

的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他们都在一个学

校的同一个学院,但所分担的任务不同,有很大的

交流空间,也有很多共同的语言,但至今对教育的

探讨都还是他们主要的话题。当然,这也是他们工

作的一部分。所以,‘志同道合’他我们的共同感受,

对教育事业的热心也是他们夫妻感情的重要基

础”。

苏惠香,1985年毕业就来到了东北财经大学

做了一名教师。从走上讲台至今,她已经度过了 27

个春秋,曾经意气风发,充满着理想的年轻人如今

变得成熟大气,气质非凡,成了学生们心目中真正

的“偶像”,学生们的恩师。执教至今,她送走了无数

的学生,勤奋好思的教风、严谨治学的态度、一丝不

苟的精神影响学生。在授课时,非常注重学生的学

习心理和教学策略,采用通俗易懂的教学方法来讲

授难于理解的程序,启发帮助学生寻找程序规律,

使学生对程序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在课堂上形

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充分体现了计算机教学的交

互式特点。并且重视学科课程的延伸,注重开发思

路,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探究。

并且对学生实施分层递进教育策略,不同层次的学

共同的事业,共同的追求

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 ALUMNI

校友风采

生实行不同的教学要求。因为我们的教学理念应该

是“研究学生、读懂学生”。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尊重

学生的个性,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实施教育,使

每一个学生都应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收

获。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同学重点鼓励他们勤于思

考,勇于反思,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积极引导学

生自主学习,挖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她讲授的

课程受到学生中极高的评价,深受同学欢迎。她的

学生没有让他们失望。执教至今,已记不清亲手送

走了多少毕业生,同时又为多少学生指明了人生的

方向,最好地诠释了“让理想的教育成就教育的理

想”。教师不仅是导师,还是益友,更是灯塔。教育是

连续的事业,也许他们送走的这些学生也只是经历

了他们教学的某个阶段,某个学期,甚至某堂课,随

着时间的远去,很多东西都会变得暗淡。但是,教育

也是需要交心的事业,只有把自己的心和学生的心

交融在一起,短暂才能成为永恒,教师才能成为导

师,教育才能成为学生人生的基点。他们正在用行

动实践这一点。不仅如此,27年来,她不断的提高

自己,从硕士,到博士,再到博士后。她在不断的提

高自己的知识,为更好服务于学生。她取得了数不

清的荣誉:先后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

等各种荣誉。

赵枫怀揣教师梦,1988也来到了东北财经大

学,也作为一名教师,成为了苏惠香的同事,也成了

她生活的伴侣。赵枫出生于教育世家,受到家庭的

熏陶,从小就对拿教鞭上讲台这种事业有着深深的

眷恋。成为一名教师,延续了家族教书育人的传统。

对教育事业有着难以言喻的挚爱,让他几乎把教书

育人当成了自己的生命。他作为一名教师,也担负

着一份行政管理工作。同时也完成了自己的博士学

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重多的荣誉中,他最看

重的是多次被学生评为的“最有影响力的恩师”。他

把这一荣誉说成是自己的最高荣誉”,也只把这个

荣誉的每一本证书都常年摆放在自己的书桌上。

两个人的工作也有互补的时候。在青年教师看

来,他们已是教育行业的佼佼者。赵枫说:“我们已

把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尽管付出了很

多,但我们觉得人生是充实的,为此我们从未有过

怨言,即使碰到一些烦恼的事,也坦然面对,坚信是

可以越过的。”我们已经把自己的未来交给了教育,

准备和教育“白头到老”。

但是,再“志同道合”的夫妻,在面临日常生活

中的繁杂琐事和种种不快时,也会发生矛盾和碰

撞。正如西方谚语所说:婚姻就像人生长河中的一

条小船,虽然两个人在使劲向前划,但总会碰到暗

礁或险滩。所以,躲开暗礁涉过险滩不仅是船夫的

艺术,更是夫妻经营婚姻的艺术。他们经营婚姻的

艺术就是谈工作。这也许在常人看来有些不可思

议。但是,教育教学永远是他们的话题,也许是相同

的职业,很多时候双方都能深深体会到对方工作的

辛苦,遇到心情不好时,都会慢慢冷静下来,比较好

的理解、原谅对方了。他们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

时这样说道:“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对事业

孜孜不倦的追求,当然,还有我们相互扶持,相互提

醒……”。

当然,他们还有着许许多的共同,共同的母校

回忆,共同的同学情谊,共同的航空情结。他们一起

关注着母校的发展,共同谈论着每一位同学的故

事,共同讨论着我国每一架新型的战机。歼 15的着

舰起飞,让他们无数次的演绎了“航母 style……”。

风起的日子,笑看落花,雪舞的时节,举杯向

月,这样的心情,这样的路,他们一起走过。

37

校友风采

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 ALUMNI

荫孟凡君:84届校友,原中航工业飞机强度研究所党委副书记,现任中航工业复合材料公司党委副书记;

荫周忠发:86届校友,原中航工业昌河飞机工业集团企管办主任,现任中航工业昌河飞机集团副总工程师;

荫李顺和:86届校友,原辽宁省纪委预防腐败办公室副主任,现任辽宁省纪委预防腐败办公室主任;

荫张相和:86届校友,原原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公司副总经理,现任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上

海分公司总经理;

荫冯 斌:87届校友,原中航工业洪都飞机工业集团工装工具制造厂长长,现任中航工业洪都飞机工业集团科技委

常务副主任,副总工程师;

荫高 洁:81届校友,原中航工业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现任中航工业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副所长;

荫孙晓旭:93届校友,原航天贵州 061基地团委书记,现任航天贵州基地纪委副书记、纪检监察部部长;

荫吴 波:98届校友,原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团委书记,现任沈阳市团市委副书记;

校友动态

校友动态

我是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电子系 8212班学生,86年毕业后考取国防科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89年 4月硕士毕业后分配到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工作。1997年赴俄罗斯库兹涅佐夫海军指挥学院军事留学 3年,2004年西北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现任科研部部长,海军大校军衔,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军作战指挥、作战仿真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置此母校成立 60周年之际,我作为沈航学子衷心向母校及全体校友表示祝贺!祝母校为祖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为中华民族的复

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当前,我国海洋权益正在遭到周边国家的严重侵犯:东海方向,日本在钓鱼岛频频制造事端;南海方向,菲律宾、越南等国

家非法侵占我南沙岛礁,肆意掠夺我海洋资源。作为一名海军军官,借此机会写一点东西,重点介绍一下我国当前海洋权益现

状及人民海军的基本情况,希望我们沈航学子能更加关心国家海洋权益、了解海军发展建设,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

39

锻造强大人民海军 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沈治河

校友论坛

本期校友论坛刊登了两篇校友文章,一位是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科研部部长沈治河大校。他是沈航 86届

毕业生,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首批被选送到国外深造的军人。在库兹涅佐夫海军指挥学院深造期间,首次接触到数字化指挥系

统,他感到我国急需这方面的知识,如饥似渴地学习,不幸染病,坚持学习不就医,直到昏倒在教室里,被同学送进医院。由于阑

尾周围组织溃烂,刀口不能缝合。但答辩在即,术后 15天他就要求出院。当他迈着坚强的步伐,走进庄严的答辩考场的时候,感

动了所有的各国军人,主考官命人搬来一把椅子,让他坐着。主考官说:在库兹涅佐夫海军指挥学院 180年的历史上,你是唯一

的一位坐着答辩的学生。归国后,他用学到的知识从事科研,取得重大成果;他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为我国海军建设做出了贡献。

一个时期以来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某些国家企图遏制中国,串通一气,搞乱中国的海疆。我们热爱和平,但我们决不是软弱可

欺!我们特邀沈治河做客校友论坛,发表他的见解。

本期校友论坛的另一位作者是沈航 84届毕业生陈佳。她是始终在计算科学领域里从事研究、教学,卓有建树的教授、博士

生导师。一台计算机,一个计算领域里的发明竟然引起了一场技术革命!可以说,几十年来的科技进步是以计算技术向其他领域

转移为特征的。其影响即广、且深、且远,影响着人们生存的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工作、交往的各个方面,

而且将继续改变着,陈佳校友给了我们很好的诠释。

校友论坛

600年来,世界历史上大国的兴衰在很大程度

上都与海洋密不可分。时至今日,从工业文明时代

步人信息文明时代,我国经济地理中心继续向沿海

方向转移,国家地缘经济利益分布重点日益在环太

平洋地区,向海洋进军对于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显

得越来越重要。从政治上看,海洋是在国际战略格

局中彰显我大国战略地位与增强国际政治、外交主

动权的重要领域。从经济上看,海洋资源是陆地资

源重要的战略接替区;海洋通道是国家经济发展的

战略生命线;未来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将维系于海

洋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对外贸易海上航运通道和海

上石油航线,以及重大的海外利益。从安全上看,我

国海洋地缘环境复杂,中国海域被岛链环抱,海上

周边分布着许多地区强国和超级大国的海上力量。

随着国家海洋利益的加速拓展,海洋矛盾和斗争的

不断加剧,有效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与加速海军发展

建设,已越来越成为国民关注的问题。

一、海洋权益的概念

海洋权益这个词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上

世纪 90年代,我国先后颁布两部海洋法规,将海洋

权益概念引进国家的法律中。此后,海洋权益作为

一个崭新的法律概念,开始为人们所关注。海洋权

益是是指一个国家在海洋上(包括海洋上空和海底)

所拥有权力和利益的总和,包括海上政治权益、经

济权益和安全利益,属于国家主权范畴,是国家利

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海洋权益属于国家的主权范畴,它是国

家领土向海洋延伸形成的权利。或者说,国家在海

洋上获得的属于领土主权性质的权利,以及由此延

伸或衍生的部分权利。国家在领海区域享有完全排

他性的主权权利,这和陆地领土主权性质是完全相

同的。在毗连区享有的权利,也属于排他性的,主要

有安全、海关、财政、卫生等管辖权。这个权利是由

领海主权延伸或衍生过来的权利。在专属经济区和

大陆架,享有勘探开发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这是

属于专属权利,也可以理解为仅次于主权的“准主

权”。另外,还拥有对海洋污染、海洋科学研究、海上

人工设施建设的管理权。这可以说是上述“准主权”

的再延伸,因为沿海国家是首先在专属经济区和大

陆架拥有专属权利之后,才会拥有这些管辖权。

其次,海洋权益是国家在海洋上所获得的利

益,或者可以通俗地说是“好处”。当然,利益或”好

处”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一般地说,海洋权益的内

涵主要有:一是海洋政治权益,如海洋主权、海洋管

辖权、海洋管制权等,这是海洋政治权益的核心。二

是海洋经济权益,主要包括开发领海、专属经济区、

大陆架的资源,发展国家的海洋经济产业等。三是

海上安全利益,主要是使海洋成为国家安全的国防

屏障,通过外交、军事等手段,防止发生海上军事冲

突。四是海洋科学利益,主要是使海洋成为科学实

验的基地,以获得对海洋自然规律的认识等。此外,

还有海洋文化利益,如海上观光旅游、举办跨海域

的文化活动等。

在了解“海洋权益”概念的同时,我们还需要了

解与之相近的一个重要概念—“海权(Sea

Power)”。“海权”一词是由美国海军马汉上校在

1890 年在其重要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1660-1783》提出并系统论述的,它大致包含两种范

畴:一是狭义的海权,指通过优势力量实现对海洋

的控制;另一种是广义的海权,它不仅包括以武力

方式统治海洋的海上军事力量,还包括那些与维持

国家经济繁荣密切相关的其它海洋要素。

“海权”与“海洋权益”的区别在于,海权属于权

力政治的范畴,而海洋权益属于权利政治的概念。

“海权”是一个国家为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利益达到

国家的目标而利用海洋的能力,是一个历史范畴,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海洋观的发展,海权的

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海洋权益”是海洋权

利及有关海洋利益的总称,海洋权益包括海洋政治

权益、海洋经济权益、海洋科技权益等。二者的联系

在于,海权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力量基础,海洋

权益是海权所要实现的目标。

二、中国海洋权益现状及存在问题

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 ALUMNI

校友论坛

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大国,濒临浩瀚的西太

平洋,有 18000公里大陆海岸线,面积在 500平方

米以上的岛屿有 6500多个,拥有 38万平方公里的

领海海域以及约 300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而

且根据国际海底区域制度,使我国有机会成为深海

采矿的先驱投资者,并在东北太平洋有一块 15平

方公里的矿区。

近年来,我国陆上边疆安全问题相对稳定,边

界间问题陆续得到解决,但海上方向仍存在众多悬

而未决的问题,国家面临的海上威胁正呈现多方

向、多元化、多领域化、更加复杂化的趋势,使海上

军事斗争的准备任务将变得十分繁重。

(一)我国岛屿被侵占

在东海,中国固有的领土钓鱼岛被日本非法占

有,钓鱼岛自古都是我国渔民避风、休渔的栖息地,

但被日本实际控制,日本不仅反对我国海军接近钓

鱼岛,连我国科考船也不能接近,甚至我国渔民也

不能到附近海域捕渔。日本拒不承认中国对钓鱼岛

的主权。在南海的南沙群岛,越南占领了 28个岛

屿,菲律宾侵占 8个,马来西亚侵占 4个,中国实际

控制的只有 8个,包括中国台湾控制的太平岛。

(二)海洋资源被掠夺

与岛屿主权归属的争端相伴而生的是以资源

为核心的各种矛盾。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目前在南

沙海域投入开采的油井已经超过 1000口,这些油

井绝大部分位于南海断续线中国一侧海域,每年开

采的石油超过 6000万吨。此外,我国从 1999年开

始在南海实行夏季休渔制度,但越南、菲律宾等国

不但说中国”无权宣布休渔”,而且乘我国渔民休渔

之机大肆捕捞。

(三)海域划界矛盾重重

我国濒临黄海、东海、南海。由于海域狭窄造成

我国与海上邻国海域划界的矛盾比较突出。在黄海

和东海其宽度最宽处只有 360海里,不足 400海

里,出现海域主张重叠的情况。总面积 38万平方公

里的黄海海域中应划归中国管辖的有 25万平方公

里,可是韩国主张等距线为界,如果按此划分,他们

可以多划 18万平方公里,中国与朝鲜和韩国存在

着 18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区。东海大陆架是中国

的自然延伸,因此面积 77万平方公里的东海海区

中应归中国管辖的为 54万平方公里,但是日本却

提出中日两国是共架国,要求按中间线划分海域。

按日本的无理要求,日本与中国有 16万平方公里、

韩国与中国有 18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区。

(四)海上运输通道的潜在威胁

南中国海由于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被纳入美国

的全球战略之中,被美国列为要在世界控制的 16

个海洋咽喉要道之一。美国对南海问题的政策已由

“消极中立”转变为“积极中立”,并且宣称钓鱼岛在

美日联合安保范围之内。南海地区被日本视为传统

势力范围,南海交通线被看作是日本的生命线,因

此,日本以“确保海上航行自由”、“反对使用武力”

为借口,积极涉足中国南海事务。近年来,美日两国

以打击海盗恐怖活动和维护国际航道通畅为由,正

力图控制被称之为中国海上生命线的马六甲海峡,

因为目前中国进口原油的 90%以上需要通过油轮

经马六甲海峡运输。在台湾问题上,日本将其列为

日美同盟在亚太地区的共同战略目标,加大了对台

湾的干涉力度。这些外部势力的因素将对中国的积

极发展和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三、人民海军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行动

1949年 4月 23日,华东军区海军领导机构在

白马庙乡成立,张爱萍任司令员兼政委,人民海军

从此诞生。60余年来,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正确

领导下,人民海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已建设发展成为一支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

航空兵部队、岸防部队和陆战部队五大兵种组成的

战略性、综合性、国际性军种,成为一支有效履行捍

卫国家主权、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应对多种安全威

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海上钢铁长城。

(一)作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坚强后盾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 罗斯福曾说,“说话要和

气,但是手中要有大棒”,其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强

41

校友论坛

调必须有足够硬的底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手段

有很多种,但最重要的是要有强有力的军事手段作

为支撑和保障,实现有效的威慑。美国正是在其海

军的全球优势下,几乎控制了世界上大部分海区,

攫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在这种情况

下,锻造强大的人民海军,使之成为实现维护海洋

权益、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的有力支柱和坚强后

盾,既是“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客观要求,又是新

世纪新阶段海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 10年来,围绕全面提高综合作战能力,人民

海军陆续服役了多种型号的水面舰艇、潜艇、航空

兵及武器装备,并先后组织了“神圣”系列、“神威”

系列、“蓝鲸”系列等 30多次海上作战集团战役演

习,上百艘(架)舰机和岸导部队进行了岸舰、舰舰、

舰机等多个复杂科目的演练,锻炼和提高了参演部

队的快速反应、信息感知、指挥控制、干扰与反干扰

能力,并在主要作战海域、主要作战方向、主要作战

部队相继建成指挥自动化系统、侦察预警系统和海

空数据链系统,一体化综合作战能力和战略威慑能

力得到明显提高。尤其是近期“辽宁”号航空母舰的

服役与“歼 -15”舰载机的成功起降,更是使我海军

跨入了航母编队作战的新时代,极大的提高了海军

在远海实施机动作战的能力。

(二)直接参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行动

海军在作为维护海洋权益坚强后盾的同时,也

可以根据任务情况,执行部分维护海洋权益的任

务。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海军先后出动舰船 30多万

艘次,完成了护渔护航、保护海上石油平台、海洋科

研、支援海上运输和海洋工程建设、进行海洋测量

和海洋大气观测、建设无线电导航系统、布设航标、

铺设海底光缆等任务,为我国海洋利益的拓展提供

了战略支撑。与此同时,海军官兵直接参与了 5000

多项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建设,参加抢险救灾

15000多次,救援人员 10余万人次,救助国内外遇

险船只 8500多艘。

1980年,海军 18艘舰船组成的特混编队,在

太平洋海域圆满完成我国首次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保障任务。

1984年,海军 J506船参加我国首次发射试验

通信卫星远洋保障任务。

1984年,海军 J121船携载直升机和 308名官

兵远征南极,为建立中国南极“长城站”立下了卓

越功勋,同时创造了人民海军舰艇远航的新纪录。

1988年,海军官兵在远离大陆 1400多公里的

南沙永暑礁上,建起了海洋观测站,至今已为国际

气象组织提供了 100多万组气象资料。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海军出动官兵 10

余万人次、舰船 941艘次、飞机 12架次、车辆 10000

多台次,圆满完成了海上安保、场馆安保、比赛场馆

设施建设和开闭幕式表演等任务。这是人民海军投

入兵力和装备最多的一次非战争军事行动。

2008年 12月 26日,由“武汉”号、“海口”号导

弹驱逐舰和“微山湖”号综合补给舰组成的舰艇编

队,从三亚启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

务。截至 2012年 11月 29日,已派出第十三批护航

舰艇,有效保护了亚丁湾及附近海域我国商船的航

行安全。

四、结束语

人民海军经过 6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具有

相当规模的战略军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与主

要作战对手相比,我海军在很多方面存在“代差”。

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综合国力有限,另一方面还是

缺乏海洋国土的观念,这就导致我国长期以来一直

将海防置于维护大陆国土安全的从属地位,海军也

长期被视为防土守岸的工具,未能同维护国家海洋

权益和经略海洋的国家发展大战略紧密结合起来,

使我国海军仍然难以具备应有的能力,制止我海洋

权益遭破坏、岛屿主权遭到侵犯和海洋资源遭到掠

夺的情况。从近一个时期看,我国陆上安全环境得

到明显改善,但海上方向矛盾日益突出和尖锐。严

峻的现实已经向我们敲起警钟: 必须增强海权意

识,确立经略海洋方略,锻造强大的人民海军,切实

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 ALUMNI

校友论坛

信息时代的今生来世

简介:

陈佳,女,8011班,专业:计算机应用,毕业后分配到沈

阳 601所工作,研究生毕业后从师大连海事大学管理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43

一、计算机的发展

计算机诞生及应用之初,对于一个普通民众来

说它还是一个神秘的大家伙,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

生来说,似乎也不那么容易,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

那次课程设计的过程,老师把编程的任务布置完

后,同学们纷纷投入到紧张的程序设计中,大家首

先在纸上编好程序,再用大脑对程序进行调试,然

后使用纸带穿孔机将程序变成纸带上的一排排小

孔,小心谨慎地读着、改着那一排排小孔,最后自信

满满地将辛辛苦苦制作好的纸带送进了机房,心中

充满了忐忑,更期望一次成功。然而,事实却未能如

人所愿,那条不算太长的纸带在计算机上只停留了

几秒钟,便显示出一堆的错误信息,于是,在拿回了

纸带和带有错误信息的打印纸后,程序设计又回到

了原点,开始了新一轮的与纸带和计算机的拼搏,

也不知道反复了多少次,最后终于在最后一刻完成

了任务,此时,愉悦和疲惫交织在一起,只想回到宿

舍享受着“舒服不如倒着”的惬意。那时,作为一个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并没有想过一个小小的程序要

消耗掉一周多的时间,质量和效率如此之低,无法

普及之类的问题。然而计算机技术发展之快令人惊

叹,硬件设备性能的不断提高、体积不断地缩小、价

格不断地下降,以及“所见即所得”视窗操作系统的

出现,在验证“摩尔定律”的同时,也让计算机走进

了寻常百姓人家,学校的小型或中型计算机已被个

人电脑所取代,学生再也不用纸带来刻画程序,过

去需要花费一个星期时间编制的程序,现在只需要

几个小时便可完成。人们使用计算机来编辑各种文

本文件,替代了传统的打字机;使用多媒体软件听

音乐、看视频,替代了传统的留声机、唱片机、录音

机、录像机;使用游戏软件在计算机上打游戏,替代

了游戏机;使用 Auto CAD进行工程设计和制图;

……。总之,人们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工作、学习和

娱乐。

二、互联网的变迁

校友论坛

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 ALUMNI

真正让计算机走进千家万户并成为很多家庭

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的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人们

借助计算机在互联网上进行着广泛的信息交流与

共享,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中享受着与实体空间不

一样的感受和愉悦,同时也产生着大量的信息,人

类社会步入了信息爆炸时代。

1.Web1.0时代

互联网刚刚兴起时,人们主要是利用互联网查

询和浏览信息,如同电视机和收音机一样,网站内

容提供商提供什么信息,我们就只能浏览和阅读什

么信息,这便是早期互联网的特征,被称之为

Web1.0时代。

2.Web2.0时代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已不满足于浏览信

息,而希望能够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进行相互间的

协作和交流,于是各大网站纷纷开辟了各种类型的

互动功能与服务,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的、

交互性更强的、由用户决定内容并参与共同建设的

网络平台,从而开启了互联网的新时代,这个时代

又被称为Web2.0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和

协作是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其典型应用有博客

(BLOG)、内容源(RSS)、维基百科全书、网摘、社会

网络(SNS)、即时信息(IM)、基于地理信息服务

(LBS)等等,它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首先说说博客,它是早期 Web2.0 服务的典

范,又译为网络日志,是一种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

贴文章的网站,许多博客专注于在特定主题上提供

评论或新闻,但更多的人则将其作为个人日记,同

时也能够让其他读者以互动的方式留下意见,目前

大部分博客内容以文字为主,仍有一些博客专注在

艺术、摄影、视频、音乐、播客等主题,如今,博客不

仅被个人广泛使用,政府机构及一些公共事业单位

也都纷纷开设博客,接收民众意见并与民众开展互

动,例如,大连长海县岛屿众多,纳税人分散,想要

咨询和维权非常艰难。于是长海县国税局的一名税

官开设了税官维权博客,并通过这个博客让纳税人

了解自己有哪些权利,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实现这些

权利,纳税人权益受到损害时该如何申诉,怎样获

得法律救济?使纳税人就能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

权益,在纳税过程中全面行使享有的权利,正确履

行应尽的义务。目前博客已成为社会媒体网络的一

部分,成为人们相互交流、互动的平台。

再来说说维基百科,维基(Wiki)百科由“Wiki

之父”沃德·坎宁安(Ward Cunningham)于 1995年

所创,它是一个自由、免费、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协

作计划,参与者来自世界各地,任何人都可以编辑

维基百科中的任何文章及条目,因此也被称作“人

民的百科全书”。目前中文维基百科条目数量已突

破 60万。当逐层进入词条后会发现,每一个词条都

有一个“编辑”功能,凡是注册的用户都可以进入编

辑功能对词条进行编辑和修正。维基百科向世界证

明:如果有一种方法充分利用组织里每一个人的智

慧,它的能量将无比惊人。

再看看基于互联网的社交网络,应该说网络上

的博客、聊天室、搜索引擎、个人广播等等都展现了

娱乐、交流和交易的新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年轻人

广泛使用的网络———“人人网(www.renren.com)”,

“人人网”原名“校内网”,创立于 1999年 5月,开始

是针对校内学生这个群体而建立的一个社交网站,

后来,为了创造一个更加具有广阔性的社交网站,

校内网更名为人人网,让社会上所有人都可以来到

这里,从而跨出校园内部范围。“人人网”是一个真

实的社交网络,它给不同身份的人提供了一个交流

平台,通过提供发布日志、保存相册、音乐视频等站

内外资源分享功能实现了丰富而高效的用户交流。

目前,很多年轻人在人人网上的好友多达几百甚至

上千,他们在与自己的同学和朋友、同学的同学、朋

友的朋友交织在一起的社交网络中分享着自己的

喜怒哀乐,生活情趣,也在上面交流着经验和体会。

2011年 5月 4日,人人网在美国纽交所上市。2011

年 9月 27日,人人网宣布以 8000万美元全资收购

视频网站 56网。由此可见,人人网现在的覆盖面已

不容小觑。

最后来看电子商务。所谓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通常是指是在互联网开放的网络环境

下,基于浏览器 /服务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

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

之间的网上交易、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

校友论坛

45

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

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它利用计算机技术、网

络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实现整个商务(买卖)过程

中的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电子商务发展之迅

速已超出了人们的想像,11月 11日被年轻人称为

“光棍节”,2012年的这一天,淘宝网上的交易额便

高达 3亿人民币,电子商务网站中,日用品、食品、

服装、电器、电子产品、书籍、化妆品、机票、游戏卡、

电影票等等一应俱全,让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地选

购,再通过物流公司送到家,价格也要比实体店便

宜的多,因此很多人已非常热衷于网购,几乎达到

成瘾的程度。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也造就了一

个新的理论———长尾理论(The Long Tail),这个

理论是对二八法则的突破。过去在以物质为基础的

经济中,20%的热门产品受到极大的关注,因为它

们能够给企业或商家带来 80%的收益,因此企业或

商家会极大地关注少数(20%)的产品或 VIP客户,

而“无暇”顾及另外 80%的产品或在人数上居于大

多数的普通消费者。20%的“短头”被称为是规模经

济,余下的 80%(即为“长尾”)便是范围经济,规模

经济通向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范围经济通向小批

量多品种,长尾理论揭示出,目前的发展正在从单

纯依靠规模经济逐步转向依靠范围经济,导致变革

的发生。

总之,Web2.0的核心是互动、分享与联系,所

有的网络行为都可用这个核心概念来诠释。

3.Web3.0时代

下一代的互联网是Web3.0,对Web3.0最常见

的解释是,网站内的信息可以直接和其他网站相关

信息进行交互,能通过第三方信息平台同时对多家

网站的信息进行整合使用;用户在互联网上拥有自

己的数据,并能在不同网站上使用;用浏览器即可

实现复杂系统程序才能实现的系统功能;用户数据

审计后,同步于网络数据。

web3.0是在 web2.0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够

更好地体现网民的劳动价值,并且能够实现价值均

衡分配的一种互联网方式。web3.0可以根据用户

自己的喜好设计建立属于自己的网页,可以通过网

页和相关组件的穿插,为使用者提供更为有效的信

息资源,实现数字通信与信息处理、即时信息、交友

娱乐、传播与管理的有序有效的结合。web3.0的重

要特征是云计算。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云计算”这

个词汇很难理解,之所以称之为“云计算”,是因为

早期的富有创造力的网络工程师们,喜欢把网络在

图纸上画成一朵云,从而自诩为浪漫的工程师。从

这个角度来理解云计算,就是服务提供商利用互联

网将分散在各个地区的服务器连接起来,在满足自

身业务需求的同时,将剩余的资源通过互联网租赁

给客户使用。对客户而言,他并不知道自己的文件

或数据被存储在哪台服务器上,也并不知道自己启

动了哪台服务器上软件,他只知道在自己需要时租

用存储空间或租用软件系统,而数据如何被存储,

软件如何安装、维护和被使用,都是由服务提供商

来完成。云计算的一个典型应用就是“网盘”,过去

人们都是将自己的照片、文件等等保存在个人计算

机的硬盘上,当需要进行文件交换时,可以通过 U

盘拷贝或是通过电子邮件转发,如今使用网盘后,

个人的资料被保存在网盘中,如果需要交换文件,

只需给对方一个链接地址,让对方通过这个地址获

取并下载共享文件,即方便又快捷。当然随着互联

网连接速度的提高和网络软件的改进,云计算所能

完成的任务越来越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全球运作

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

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关于全球化有诸多定义,基

本含义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

模的基础上发展,全球意识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

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

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它是人类从彼此分

隔的多中心时代逐步走向全球性社会的历史变迁

过程,它带来了资本的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国

际化、企业全球化、经济信息化,它正在对国际政

治、安全、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

企业经营和生产运作全球化的趋势首先来自发达

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这些地区面对劳动

力成本不断升高的压力,而不得不向外转移劳动力

校友论坛

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 ALUMNI

密集型产品,这是各个企业在全球选择和设置生产

基地的主要动因。另一个原因是发达国家的人口状

况,这些国家的适龄劳动力人数在下降,促使大公

司在人口比较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建厂,他们需要劳

动力,同时也需要众多的消费者。其次,交通运输技

术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生产全球化提供了交

往的工具。交通运输使全球性的运输成本变得低

廉、可靠、安全。通讯技术,尤其是发展迅速的信息

技术提供了全球范围内的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联

络”的条件,而且,通讯成本也相对的低廉。再次,二

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新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形成了一批高技术、新技术产

业,如巨型飞机、航天器、原子能电站、大规模集成

电路、电子计算机及新型汽车等。这些产业的发展,

从原材料的供应、产品设计、研制、加工到产品销售

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需要若干国家的资源和技

术的配合与合作。当代任何一个国家,不论其资源

如何丰富,资金如何雄厚,技术如何先进,都做不到

在一国完全独立地进行这样的产品的开发、生产和

销售。此外,出于各国政治、经济、军事上的竞争考

虑,各主要国家都要求有最好的技术。这就使得世

界各国及其企业之间,以其占有优势的生产要素

(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管理、土地等)进行某种形

式的合作,并根据一定的协议分担一定的义务和风

险,也共同分享合作收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产

全球化实际上就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的结果。最

后,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世界金融体制的开放和资

本市场的全球化。随着各国金融体制和金融政策的

日益开放,再加上遍及全球的信息网络的迅速形

成,全球资本市场正在实现一体化,全球资本可以

快速地、低成本低迅速流动,使企业有可能考虑在

全球范围内投资建厂。

跨国公司的精髓是模仿星形拓扑结构,总部拟

定计划并下达命令,通过卫星设备传送到国际网

络,为当地市场生产商品,公司通常由子公司、业务

单位和生产线组成。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建立子公

司所带来的好处是,本地生产为产品符合当地消费

提供了机会,雇佣当地人才为当地经济创造了财富

和就业岗位,反过来提高了消费者的需求,通过绕

过贸易壁垒,跨国公司可以避开国家因贸易保护主

义而建立的关税、外汇管制及其它贸易壁垒。但是,

这种一个市场一个市场地组织生产的方式,受当地

条件的影响,特别是在庞大和臃肿的官僚机构影响

下,生产和销售产品缺乏效率、不协调,各种程序繁

多,组织和部门之间知识传递不充分,从而使跨国

公司丧失了创新和削减成本的机会。一个真正的全

球企业打破了集中在国内经营的模式,在全球范围

内进行资源和能力的配置,跨越国界和组织边界地

利用人力资本的力量,所建立的全球一体化生产网

络实际上是由数百家甚至数千家的企业组成的商

业生态系统,以全球为基础聚集商业活动和生产的

各个部门来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从构想为消

费者提供哪些产品到交付完成都是通过全球性松

散的组织的协作来完成的。以波音公司为例,波音

公司的新模式是把供应商当作真正的合作者甚至

是等同的企业,使供应商参与早期的生产过程。例

如,飞机引擎是通用电气和劳斯莱斯合作研发的,

有超过 20家的供应商同波音的队伍一起研发技术

并为许多不同的系统和次组装的产品进行总的设

计,当设计和研发工作结束,这些企业将相互竞争

以期成为项目的供应商。乘客被邀请加入全球性的

设计队伍,波音开办了一个网站来宣传 787机型,

并为航空爱好者和其他感兴趣的参与者提供了一

个场所,在这里他们可以描述他们所希望看到的飞

机的样子。制造也一样是采用协作方式,波音的员

工把要组装在一起的大零件和次组装产品像搭积

木一样组装飞机,而不是铆接和焊接完整的铝制飞

机,这种模块化的方式将一架飞机的组装过程减少

到 3天。总之,这是一个大规模技术的挑战,它将一

个多样的和全球分散的设计者与制造者的团队整

合在一个高度复杂和严密组织的研发项目中,这个

潜在的网络是一个实时的协作系统,称之为“全球

协作环境”,它把各式各样的协作者集成到同一平

台上,共享设计数据,共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工具,

团队成员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访问、检查和

修订同一张设计图纸并通过软件系统来追踪修订

过程,在设计阶段可以由不同的参与者测试零部件

在实时模拟情况下的工作状况,实现同时设计同时

校友论坛

47

测试,非工程方面的管理者可以加入其中,使从经

销经理到成本会计的每个人都能够对计划进行评

论,以确保最终计划在信息最充分背景下完成。这

个平台同时还是一个健康监视系统,飞机可以进行

自我检测,提醒乘务员飞机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并

报告维护需求给地面的指挥系统。最终波音公司得

到了良好的回报,证实了全球合作的新商业模式。

四、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也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

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

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

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

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

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

息控制技术革命。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

命》中预言,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和新能源相结合基

础上的新经济即将到来。……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

里,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传统的集中经营活动

将被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分散经营方式取代,合作、

社会网络和行业专家、技术劳动力为特征的新时代

开始。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

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它以“制造业数字化”

为核心,并将使全球技术要素和市场要素配置方式

发生革命性变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一

是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显

著提高;二是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加

强了产业结构非物质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的趋势,

从而引起了各国经济布局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

三是以其丰富的内容使管理发展为一本正经的科

学,并实现了现代化。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活

方面的影响是,引起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使人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

向现代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中计算机的发明和使

用,以及各种“人—机控制系统”的形成,使生产的

自动化、办公的自动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动化有了实

现的可能,预示着人类社会将从机械化、电气化的

时代进入到更高级的自动化时代,尤其是计算机的

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同时

也走进了家庭,成为学习和生活的工具,现代化通

讯手段极大地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空间技术

和海洋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已从被束缚于

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时代进入一个远为辽阔的

陆海空立体新时期;基因重组技术、结构化学和分

子工程学的进展使人类获得了主动创造新生物和

新生命的创造力。总之,一系列高新技术的重大突

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

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

个领域,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信息产业和传统工业产业

的深度融合,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分布式能源和

互联网的结合,将打破了人类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

业革命中建立起来的以石化能源为核心的能源生

产和消费模式,不仅可再生能源将成为能源供给的

主流,所有的楼宇、厂房乃至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能

源的提供者,同时也是使用者;其次,大量工业企业

能源效率的优化也创造了工业流程改进、设备革新

和信息产业融合的革命性机会,智能化改造和信息

技术技术的介入,使能源管理上升了一个层次,对

制造业企业的能源使用转型升级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三,以云计算和数据分析为代表的大数据产业,

有能力针对各种类型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对企业

获得新的核心竞争力,催生新的商业模式产生重要

影响。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许多国家把发展科学技

术,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民族竞争力的重要战

略决策。从企业角度来看,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

可以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开放的环境之中,直接面对

位于全球任何一个角落的客户,并为之提供产品和

服务。企业所面对的竞争对手已不单单是同行,还

有那些纷纷涌现的相互联系、自发组织的人们,他

们既掌握了经济需求,也掌握着经济命运。另外,对

于中小企业来说,协作经济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机

会,企业可以突破自身的界限,借助大众的力量创

造非传统的价值,并以此来同大企业抗衡,获得自

身的发展。

校友论坛

1985年 1月,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召开了第二

届党代会。会上我被选为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我

在这个岗位工作了 8年,主要负责教职工和学生的

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时期,我国正处于在改革开放

从开始到逐步深化发展的历史阶段。改革从农村转

向城市,深入到体制方面,从单一的所有制转向多

元化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社会财富分

配从平均主义转向多种分配形式并存,价格出现双

轨制。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人们的思想意识都出现

了巨大的变化。利益关系的变化,出现了各种新的

社会矛盾和矛盾的激烈碰撞。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高校的教职工和大学生的思想变化也很大。尤其是

青年学生的思想活跃,内心躁动不安,参与意识强

烈,不满情绪增加。在外部环境影响下,往往用大字

报、罢课、甚至上街游行等方式来诉求自己的意见

和不满。这一时期,党和政府、各级党委和教育行政

部门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极为重视,经常召开各

种会议,研究分析形势,采取各种措施,布置各项工

作,成立各种思想教育研究会,交流经验,总结教育

工作成果,推动思想教育工作不断创新、进步。在这

样的大背景下,我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显得比较有

生机,比较活跃,各种饱含着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灵

感和智慧的创意不断涌现,思想政治工作可圈可点

之处不少。现在回想这一段历史,的确有许多难以

忘怀的地方。下面就自己感触比较深的写下一些回

忆文字。

全面客观地认识教育形势和教育对象的思想

状况是提出正确的工作目标,工作措施,做好学生

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在一次沈阳市高校思想政治

工作研讨会上,我有一个发言,发言的主旨是:抗日

战争时期,延安那么艰苦,可是许多青年知识分子

趋之若鹜地奔到那里。为什么呢?因为在当时,在许

今天,当我们面对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面对着祖国繁荣富强的崭新气象,面对着各项事业蓬勃发展,面对着沈航优美

的校园,巍峨的建筑的时候,回首往事,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变革,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深入

到每一个人的工作、生活,乃至灵魂。这是一个怎样复杂而艰难的过程;这是一个怎样令人难忘的岁月!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战线

的思想教育领域,受到冲击的强度是不难想象的。这里汇集的是一群有理想、有追求、有激情,而又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年轻人,面

对复杂而伟大的社会变革,他们有思考、有困惑、有迷惘、有激愤。而一方面,国家急需建设人才,另一方面,文革十年,使高校的

办学条件受到很大破坏,这就使问题更加复杂化,沈航就是其中之一。当时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本文的作者正

是在这样一个时期当选为沈航党委副书记,主管全院教职工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在沈航建校 60周年之际,他应邀书写了

那段工作历程,与我们共同回首那段难忘的岁月。

———编者

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 ALUMNI

历史钩沉

难忘的岁月程才根

作者简介:

程才根,男,1939年 5月出生,上海人,中共党员,1965

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1981年调入沈航,1985年任

党委副书记,1993年任工会主席,1999年退休,现年 73岁。

历史钩沉

多青年眼里,延安是个革命的圣地。国家危亡日趋

严重,而国民党仍坚持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

袖的专职独裁政治。人们对国民党挽救国家、民族

的命运已失去信心。而这时的共产党却高举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的大旗,高举民主、自由的大旗。青年知

识分子奔赴延安是为了抗日救国,为了寻求真理,

为了民主、自由。所以,尽管他们出身、信仰不尽相

同,对共产主义、马列主义知之甚少,但他们都自觉

自愿的去延安,去接受共产党提倡的马列主义。到

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党和政府尽管千方百计地让学

生学习马列主义,接受党的路线、政策。在高校开设

了三门马列主义理论课,又增设了思想教育课,安

排了不少政治辅导员、班主任,目的都是为了让学

生接受主流思想,好好学习,健康成才。但这一切,

学生并非都买账,他们似乎有一种天生的逆反心

理,你往这边引,他偏往那边想,思想理论课不好

上,思想工作不好做,常常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这

就是时势变了,人们的思想也在变。当时的中国社

会,由于“文革”的影响,产生了信仰危机。改革开

放,社会又发生剧烈变化,国外的许多新思想、新思

潮纷至沓来。所有这一切,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是巨

大的,对这种客观形势,思想教育者必须要正视,要

深入、透彻地去认识,方能使自己的工作立足于客

观实际。在此前提下,去深入了解,认识学生的思想

状况,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

对于当时的整个教育形势,我校的思想政治工

作者经常分析、研究,大致上也得出了一个比较全

面的认识。大家正视现实,采取各种办法,尽力做好

工作。这里实际上提出一个大气候、小气候的问题。

1988年,我和其他一些同志在《航空教育》上发表

了一篇《关于建设良好的高校教育环境的思考》的

文章,说的就是大气候与小气候的关系问题。在人

的成长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的影响与教

育,从古至今的教育家都重视环境对人成长、发展

的作用,提出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所以有

“孟母三迁”的故事。上世纪八十年代,学生中的种

种思想,是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这个社会大环境影

响下的产物。对于这样一个大环境,作为一所个体

的高校是很难加以改变的。我们所要的是怎样营造

我们学校自身良好教育的小环境。在这样一个思路

指导下,我们提出了齐抓共管,努力建设良好的教

育环境的课题,提出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

人,狠抓学风,教风建设。学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

程,各方面的工作都应该为培养人才服务。所以我

们提出“人人做表率,处处是课堂”的口号,希望每

个教职员工都能以身作则,处处给学生以积极正面

的影响,使学生置身于一个健康成才的教育环境之

内。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加强教职员工队伍建

设,全面提高教职工的素质。所以,在重视学生思想

政治工作的同时,我们也十分重视教职工的思想政

治工作,在教工中坚持了学习制度,建立了业余党

校,加强了党组织建设。尤其在教师中强调师德教

育,广泛开展了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课的评

选,表彰活动,建立了听课制度,以期不断改善教师

的教学态度,提高教学水平。教学管理和后勤部门

则强调改善管理和服务,通过良好的管理和服务,

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优化教育环境,重

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风气。风气是人的思想道德品

质的外化。那个时候,我们提出了抓“三风”,即校

风、教风、学风,从严治校,狠抓“三风”,树立良好的

校风、校纪,建立良好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在

抓“三风”工作中,特别的是抓了考风,制定了严格

的考试纪律,建立了巡考制度,对考试作弊者给予

了严厉的处分。应该肯定,我们所有这些努力,收到

了一定成效,我们培养的学生,总体上是好的,为国

家输送了大批有用的人才。

以上是对教育形势、教育环境的认识,下面谈

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的认识评价。怎样正确地、全

面地去认识、评价我们教育对象的思想状态是摆在

我们面前的一个必须认真回答的问题。当时航空部

教育司、省市教育部门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会,经常开会分析、研究学生的基本情况,提出学生

的各种思想状况的调查报告。我校也经常进行这项

工作。1989年,我在《航空教育》上发表了《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的反思》,1991年在《辽宁高等教育研

究》上发表了《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其教育的

若干思考》,这两篇文章都提出了如何认识大学生

思想状况的问题。当时的大学生与文革前和文革中

历史钩沉

49

的学生,其思想有很大不同。他们大多思想活跃,求

知欲强,涉猎各种知识,接受的信息量大,既渴望独

立思考,不愿轻易接受教师的教导,又对各种社会

思潮,各种思想理论缺乏辨别真伪的能力。他们参

与意识强,对社会不满情绪也多,在价值观,价值取

向上和以前的学生也有很大不同。他们强调自我设

计,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我

们有一个基本认识,即学生的思想主体是积极向上

的,对他们的思想行为应该正确理解。1987年 2月

2日晚 9时许,学院西侧的罗家村失火,寒假期间

留校的 21名学生发现后立即跳墙前去扑救。半个

小时后,火被扑灭,避免了一场大火灾。事后,沈阳

市团委、学联作出决定,予以表扬。这就是我们的学

生。也是在这一年的 10月底 11月初,学生陆续贴

出 15张大字报,对学生食堂伙食问题提出尖锐批

评,并扬言要罢课,这也是我们的学生。这件事反响

较大,新华社辽宁分社记者魏运亨特地到我院了解

情况。我对魏纪者谈了事情的经过,分析了学生贴

大字报的原因,以及事后学院采取的措施。由于当

时正临物价改革,价格双轨制,副食价格上涨明显,

食堂伙食价格也跟着上涨,引起学生的不满。加上

当时学生宿舍科没收学生电热器,奖学金和菜金补

贴不能及时发放(学校当时经费非常紧张,经常捉

襟见肘,不得不向兄弟单位临时借贷,我就曾出面

向沈阳黄金学院借款 10万元,以解燃眉之急),学

生不满情绪更大,终于诱发了这次大字报事件。事

后,学院党委专门开会研究,统一认识。认为此事不

能全怪学生,有客观原因,还有我们工作存在的不

足之处。我们没有去责难学生,而是首先检查我们

的工作。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十分重视,学院主要领

导与 100多名学生干部进行了对话,真心诚意地听

取学生的意见,责成总务处,伙食科切实改进工作,

改善伙食,并发放了奖学金和菜金补贴。成立了学

生自管会,协助学校有关部门管理好学生宿舍和食

堂工作。经过各方面的努力,此事很快平息了下来。

魏记者就此事专门写了一篇内参,于 11月 7日登

在新华社《国内动态》上,还把内参的清样寄给了

我。

那个时候最难以忘却的是 1989年春夏之交的

动乱,这次政治动乱,从北京发端,波及全国。受大

气候影响,我校学生也纷纷效仿,张贴大字报、罢

课、游行、静坐。一时学校气氛十分紧张,也影响了

社会的不稳定,学院党委多次开会认真分析、研究

这次学潮。我们认为学生的言行是受外界影响的结

果。从总体上看,学生发泄的不满情绪主要针对的

是社会的不公和腐败,以及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

种种弊端,反映出学生对国家、人民命运的关心,所

以,我们采取的对策主要是消解和正面引导。在动

乱发生前,我们有目的地开展正面教育,采取热点

分流的办法,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聚到学习和健康

的活动上来。我们组织了“未来工程师接力赛”、“最

佳班级设计”,“五四学术讨论会”等活动,吸引了大

批学生参与。受全国和沈阳形势影响,我院学生也

开始了罢课,上街游行,我们组织了大批干部、教师

到学生中耐心地做工作,并跟随学生一起上街游

行,尽可能减少学生的过激行动。5月底,我和从新

胜、王大任、石宝晔等专门赶赴北京,到天安门广

场,经过反复做工作,终于在 6月 4日前把串连到

北京的学生全部劝说离京返校。动乱结束后,学院

根据上级的布置做了清查工作。对学生基本上以教

育为主,本年度的应届毕业生如期全部毕业,分配

工作。

那个时期,尽管在学生中发生诸如上述的那些

过激行为,但对学生思想的评价上我们始终把握着

一个基本点,即学生思想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就

以游行等行为而言,也反映了学生关心政治、关心

改革开放、关心国家大事,参与意识强烈,是一种积

极的思想。学生是受教育者,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根

据学生的思想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将学生引

导到健康成才之路上来。这才是我们的责任所在。

那个时期,我们基本上坚持了这样一条思路,坚持

正面教育为主,在学生中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教

育活动。学院的学生处,团委,各个系,以及党委组

织部,宣传部、工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都很重

视,尤其是团委工作积极主动,很活跃,每年都会组

织许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了大批学

生参加。

下面就想起来的几个主要方面分述如下:

历史钩沉

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 ALUMNI

一是进行形势政策教育。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际国内形势急剧变化,学

生中的思想困惑也比较多。为了帮助学生解疑释

惑,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经常性的形势政策教育。

除了在德育课中开设形势政策课外,还根据不同时

期国际国内不同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形势教

育。1987、88年间,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通货膨

胀,物价上涨过快的问题,针对学生中由此产生的

困惑,我们开展了如何看待我国十年改革开放和当

前经济生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专题教育。1987

年 11月,1988年 12月,先后两次邀请时任沈阳市

市长的武迪生来院和学生共同畅谈改革形势。在形

势教育中,团委在学生中开展了“改革开放与社会

主义”、“国情与使命”等系列活动。通过报告会、演

讲会、社会调查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热

点,明确肩负的历史使命。

二是进行理想、成才教育。

那时的学生爱讲理想,追求自我设计。自我设

计并非不好,有设计就有追求,追求自己的人生目

标,人生价值。在价值观、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时代,

学生在追求个人发展,设计个人成才之路上往往会

出现这样那样的误区,为引导学生走正确的成才之

路,我们因势利导,开展了理想、成才教育。通过专

题报告会、专题演讲会、辩论会、以及“爱党、爱国、

爱航空、爱沈航”的“四爱”活动,引导学生在成才之

路上摆正小我与大我,个人发展目标与国家、人民

需要之间的关系,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实现理想而

刻苦学习。结合理想成才教育,在学生中还开展了

以建立优良学风为主线,争创文明班级、文明寝室、

做文明大学生的系列校园文明活动,将思想教育与

整顿校风、学风结合起来,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三是开展理论和党团知识教育。

那时候的学生积极上进,有一部分学生喜好理

论学习,有相当多的学生要求加入共产党,对此,我

们在学生中加强了业余理论学习和党团知识学习。

1985年 10月 1日,团委和党委组织部合作创办了

大学生业余党校,每年开办一期,吸收要求入党的

学生参加,比较系统地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同时,团

委又创办了业余团校,组织广大团员学习团的基本

知识。1989年动乱后,又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小

组。许多学生组织起来学习马列与毛泽东原著,反

思 1989年的动乱。我们请了一些政治理论教师予

以指导。这样的学习活动坚持数年。要求入党的学

生必须参加业余党校的学习,这样才有可能被吸收

为党员。1992年我院的《坚持以“两校一组”为思想

教育的载体,培养和造就合格人才》被航空航天工

业部评为首届部级思想政治工作成果二等奖。

四是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请进来、走出去,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实际,增

进对社会的了解,提高对社会的认识,在社会实践

中增长才干。八十年代,我们在大学生中组织“大学

生形象”教育,动员学生走出校门,到工厂、农村、商

店、街道、部队,接触社会实际,帮助学生了解社会

对当代的“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的看法和希望,摆正

自己的位置,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进入九十年代,我

们利用每年的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制定了《大学生社会实际活动条例》。学院先后建立

了 19个社会实践基地,每年学生参加实际活动达

90%以上。寒暑假结束后,每个系都要召开社会实

践活动的汇报总结会,评选先进者予以表彰。

除了走出去外,还请进来,请名人、英模来院和

学生一起讲理想、谈责任。1987年 5月 25日,老山

前线参战的大学生报告团来院为学生作报告,和学

生座谈,用亲身体会讲述了前线战士的理想和追

求。1985年、1991年,团委为弘扬“五四”精神,先后

两次组织了“英才聚航园,共度青年节”的联欢晚

会。应邀出席晚会的文艺、体育、书画界的知名人士

有:铁源、董文、邬大为、胡宏伟、曾静、王会元、唐尧

东等,这两次晚会始终洋溢着热烈激昂的气氛。

日月如梭,转瞬间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回忆

的那些往事、那些场景、那些人物,在我的脑海里依

然是那样鲜活。但毕竟是斗转星移,时势都变了。现

在的教育环境,现在的学生都和二十几年前不可同

日而语。我忆及的那些学生教育中的感悟对于今日

的同行们可能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但为纪念我校建

校六十周年,受潘宝路同志的盛情邀约,我还是写

下了上述文字,也聊表对那段难忘岁月的怀念之

情。

历史钩沉

51

我是 1952年 9月到沈阳航校报道的第一届学

员,按有关单位的统一安排,我们从吉林省辽源市

辽源中学来的有:我和魏竞生、徐国正、李瑞昌、翟

世顺、李士昌、杨泰文、朱永生、罗兴源、于振荣、徐

善同、姜兴光、房恒山等同学集体乘火车到沈阳。在

沈阳站下车后,乘坐悬挂 6军牌照的军用大卡车,

到位于大东区珠林路的沈阳航校报道。学校是在张

作霖时期的旧医院里。校区内除了一栋二层小楼

外,其余均为平房,各栋平房用走廊连为一体。因为

在南 12纬路一个招待所的学生宿舍已经满员,我

们被安排住在校区内连接平房走廊的过道里。当时

没有食堂,就是在走廊过道里就餐。一直到 1953年

2月正式开学后,才搬到原 111厂的闲置厂房内居

住。每天步行 15分钟左右到学校就餐、上课、自习。

当时初中是二年半毕业,所学课程和中专的基础课

还有一段差距,为了适应中专课程的需要,我们接

受了 3个月的补课教育。主要是补习代数、几何、物

理等课程。每个教室都是 100多学员,没有课桌,没

有过道,但是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新中国的航空

事业,同学们都在努力拼搏,发奋学习。课后在一个

不大的沙土运动场上进行体育活动。我比较喜欢玩

圆环式的健身圈(训练飞行员的体育器械)我和盛

元生老师是少数几个能做单环旋转的运动爱好者。

建校初期,后勤系统条件有限,因为运力不足,曾经

有一次为了保证就餐,我们约百名同学由辅导员组

织去位于大东区的一个面粉厂,步行往返约 3公里

左右,每人扛一袋 50斤的面粉运回到学校食堂以

应急需。我们沈航的首批学员享受的是供给制待遇

(标准是每人每月 130工分,当时每工分合人民币

0.227元,合计约为当时人民币近 30元)吃住免费,

回忆在沈航学习工作的往昔岁月张剑

岁月不居,时光如流,沈航伴随着共和国的脚步走过了 60个春秋,历

经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沧桑巨变。沈航今天的成就凝结着几代沈航人

的企盼、激情、智慧和辛劳,乃至终生的奉献。在沈航 60华诞之际,两位沈

航的老一代建设者欣然命笔,回忆自己为沈航贡献一生的经历,见证着沈

航发展的历程。

他们或许没有耀眼的荣誉,没有崇高巍峨的成就,没有轰轰烈烈的业

绩,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工作。正是这些平凡成就了伟大;正

是这些平凡铸就了辉煌;正是这些平凡造就了丰功伟业!值此 60年校庆之

际,我们向那些多少年来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工作的沈航

的建设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编者

作者简介:

张剑,沈航节能办主任、高级工程

师。1952年参军参干进入沈航学习,是沈

航首届学员。1953年因个人原因留校任

实验员,历任实验员、调度、管理员、副科

长、节能办主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作

为沈航的第一代学子,他对待工作认真、

负责,始终保持着火一般的激情,为沈航

电工课实验教学、供暖、供电、节能减耗

做出自己的贡献。1993年退休,现年 79

岁。

历史钩沉

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 ALUMNI

还给每个学员发一套蓝色的棉衣、帽及棉大头鞋。

当时沈阳市内公共交通运力不足。我们那时的近

2000名同学,周日上街往返都是步行,从珠林路到

中街形成了一条蓝色的人流。补课结束后,有 800

名同学分流到大连另行分配工作。

1952年国庆节,沈阳市也举行了阅兵式。阅兵

仪式结束后,受阅部队和部分群众还进行了欢庆游

行。市区广大群众分布在主要街路两侧,观看受阅

部队和群众游行队伍。沈航学生被分配站在珠林

路,老龙口酒厂东边的街道两侧,观看游行队伍。在

接近中午,受阅部队尚未通过时,天不作美,忽然间

下了一场中雨,沈航学生两端的观众队伍,大都散

了,唯有沈航的年轻学子,纪律严明,同学们都自觉

的站在原地,我自岿然不动,直到受阅部队顺利通

过。路边群众都盛赞沈航学生守纪律,好作风。此事

虽然过去六十年了,但沈航学生在雨中,纪律严明

地优良作风,仍然历历在目,激励我遵纪守法,努力

学习,勤奋工作。

1953年 2月沈航正式开学后,我被分配到飞

机专业的 3311班学习,和滕连富、贾秀云、魏竞生、

孙荣轩、金公显等是同班同学。由于个人原因,在

1953年 9月提前留校工作。在当时的电工学科参

加电工实验室的筹建工作。电工学科委员会主席是

朱建章,后来是董连权,教师有姜德仁、张岐、李铎

和。1954年以后又增加了肖位枢、程后谨、冯定模、

龙震宇、史习贻等七位教师。1954年学校迁入陵西

校区,正式开始搞电工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从器材

仪表的购置,到实验设备的安装调试,在董连权老

师的领导和苏联专家的指导、工人师傅的帮助下,

边学边干,边听课边工作,比较圆满的完成了电工

实验室的建设任务。电工实验室正式开实验课后,

繁重的实验课接踵而至。从准备实验课的仪器、器

材设备到辅导学生实验,从和教师一起辅导学生最

简单的电路实验,到能独立辅导三门课程(非电专

业电工学,电专业电工学,电工材料学)的 56个实

验;从学会使用实验仪器、仪表到能维修、校验电工

仪器仪表,制作演示教具及改革实验线路。经过十

余年的拼搏努力,基本掌握了中等专科学校的电工

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当时实验班级较多,课时多,

工作人员少,晚上加班至 11点是常事。实验工作课

时最多的一个学期,每周工作 6天,每天平均实验

课 8学时,一学期排满课时 20周。当时年轻体力充

沛,尽管实验课任务繁重,为了培养祖国的航空科

技人才,还是干劲十足,努力完成各项实验任务。在

1965年的教学改革中,我主讲了非电专业电工实

验公开教学观摩课,这次公开课得到了有关教研室

负责人的肯定和赞赏,并为以后从事动力运行和节

能工作奠定了基础。

1958 年我荣幸的参加了沈航一号的研制工

作,在器材供应、外协组。我们这个组一共三人,另

外 2名是学生王恒璋和赵福祥,我是组长。除沈阳

市区外我还去了北京、天津、锦西等地,完成了飞机

起落架机轮、轮胎、金属材料、特殊轴承等器材的调

拨、采购等任务。飞机起落架机轮、轮胎是经空军后

勤部批准,从空军的备件库中调拨的。在一次调拨

急需的金属材料 30XCNA管材时,为了保证沈航

一号早日上天,从接到电话,由陵西校区出发到位

于新华广场的第一机械工业部东北物资供应站,办

理调拨手续,我骑个人的自行车,只用了不足 30分

钟就到了。当时皇寺广场北侧铁路与公路交叉处还

没有建设立交桥,通过铁路道口时,正有一列火车

通过,还延误了几分钟的行程,否则会更快。到供应

站时,接待我的杜同志,都有些惊讶的说小张这么

快就来了。1958年 9月器材供应和外协任务完成

后,我又增加了请试飞员的任务。先是到沈阳军区

空军司令部,请沈空选派试飞员完成沈航一号的试

飞任务。沈空司令部当即批复,选派方新林中尉为

沈航一号的试飞员。由于方新林中尉隶属于空军驻

112厂的试飞大队。必须由沈航校级领导亲赴 112

厂联系此事,于是由我陪同周华仁副校长到 112厂

联系此事,当时 112厂的厂长牛荫冠接待了我们,

并允诺按沈空批示,届时由方新林中尉完成沈航一

号的试飞任务。1958年 10月 7日下午沈空试飞员

方新林中尉,圆满地完成了沈航一号的试飞任务。

1969年文革后,校改厂[开始称六九四一厂,

部内称二五一厂]我在工厂生产组做生产准备计划

员、调度员、设备管理员等工作。当时生产组组长是

刘任明,计划、调度员等还有孙延庆、赵永春、谭洪

历史钩沉

53

孝、潘功吉、夏恺全、马祥云等 12人。1972年、1979

年两次参加并组织了二五一厂和沈阳航院的清产

核资工作。1972年根据(71)国发 28号文及三机部

(71)15号文件的要求,组织参加了二五一厂的清

产核资工作。经过七个多月的努力,把 1966年以来

至 1972年 12月 31日为止原沈阳航校和二五一厂

价值 200元以上的固定资产全部进行了彻底的清

查。通过清查核实了资产的数量、质量,找出了固定

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资产管理的

意见。写出了 1200字的总结报告,上报三机部。

1978年沈航改办大学后,从 1979年 6月开始,按国

务院(79)94号和三机部(79)三财 754号文件精神,

在沈航又开展了一次深入彻底的清产核资工作。这

次清产工作不仅查清了固定资产土地、房屋,机械、

动力设备,仪器、仪表等;而且清查了图书、家具、在

用工具,一般仪器、仪表和低值易耗品,工具、消耗

材料、体育器材(含篮球、排球、球拍和运动鞋等)、

车辆配件、水暖器材、金属用品和液化气罐及院内

种植的树木等学院的全部财产。特别是学校的图

书、家具、在用工具,多年来一直是数量不清,质量

不明,账物不符。这次清产是建校 20多年以来,清

查最彻底的一次。通过清查做到了见物就点,是帐

就查,翻箱倒柜,不留死角。经过清查彻底摸清了家

底,做到了清与不清不一样,清产之后变了样。为学

校搞好教学、科研、生产、提高学校的经济管理水平

打下了基础;为把学院办成教学和科研中心创造了

条件。通过清产全院共查清了各种物资 8923项,截

至 1979年 12月 31日全院共有 500元以上各类设

备 1211台件,价值 503.5万元。建筑面积 7.8万平

方米,土地面积 24.5 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

1300.88万元(1974年沈航已将固定资产标准由

200元调整为 500元)。

1979年我在实验室管理科工作时,曾兼任沈

航工会教务处分会的工会主席。教务处处长是冯启

华,科长有江立、邴立先、杨怀庆、唐忠林等。当时教

务处分会的委员共有五人,另外四人是金玉英、张

恩绩、张惠芹、薄雅珍。工会小组长是包丽君、宋淑

芳、唐悠渊、高令新、张剑、初传利。教务处分会包括

文印组、印刷厂、处内各科室、图书馆、师训班等单

位。到 1979年 12月 18日为止教务处分会各单位

共有职工 92人,其中老会员 35人、新会员 48人、

非会员 9人。在 1979年 12月发展的新会员中,师

训班共有 11人,他(她)们是初传利、刘德新、程云

阶、梁素清、孙凤歧、金松尧、高和平、邹莉雅、林士

龙、于健和吴忠明。1980年的新会员有张桂木、魏

红、孙玉华等 3人。在 1988年 5月沈航校庆办出版

的同学录中没有编入师训班的同学录。我 1979年

的工作笔记可以证明沈航当时确有师训班存在。

1980年 11月至 1983年 11月在沈航总务处机

动科任副科长,主管技术和动力运行工作。这期间

经常和变电所工人一起值夜班,在组织有关人员完

成学院供电、供水、供暖、电话等正常的后勤保障工

作的同时,还积极组织参与配合有关部门,完成了

学校供电系统的技术改造规划及施工任务。通过增

建高压室、改造高压线路,增加变压器,改低压集中

供电为高压集中、低压分片供电,提高了远端用户

的供电电压,特别是彻底解决了采暖锅炉房因电压

低烧坏电机的隐患。即节约了电机的修理费又为保

证采暖锅炉的正常运行创造了条件。这期间还组织

完成了 2号锅炉房电源线路安装和 120KW发电机

等安装调试工作,同时还组织完成了学生宿舍

2.3.4.5栋改装日光灯,附属工厂 50KW盐浴电炉,

30KW箱式电炉及四台 8KW干燥箱等节能技术的

改造任务。

1983年 12 月开始在新成立的航院节能办工

作。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现代

化生产的主要动力,也是现代工业的重要原料来

源。因此合理利用和节约能源是直接关系到人类社

会和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的改善,具有战

略性意义的重大问题。基于上述认识,在节能办工

作期间能积极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能源管理、

采暖工作检查等考评工作;能主动去省内外有关兄

弟单位学习、调研。能深入基层考察了解情况,努力

学习各单位节能和采暖工作的先进经验、先进技

术;能努力收集整理和积累相关资料;努力探索适

合本单位、辽宁省高等学校及部内高等学校的节能

途径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学院节能工作的措施和

计划、规划。还参与了省内及部内高等学校采暖及

历史钩沉

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 ALUMNI

能源升级标准的制定等工作,这期间完成的主要工

作有:

一、加强了学院在能源管理方面的基础工作

建立健全了学院能源管理的规章制度,为航院

起草了 36条 10000字的节能管理和惩罚条例。

建立健全了各种能源消耗台账(1981-1991年

煤电水油等四种台账),各类耗能设备台账(共 16

类 784台总容量 4333. 8KW),能源计量仪表(三种

85台件)等台账及其统计汇总的工作。

统计汇总了 1982-1989年家属耗电量,学院

1978-1990年采暖耗煤量。

组织、参加完成了全院 1183户八个品种 4745

件家用电器,1021支电表,822支水表,947个便所

水箱(阀)等水电设备的调查、汇总任务。

1987 年为总务处起草了总务系统各部门 12

个方面 11000字的承包奖罚条例。并被采纳,下发

总务处各科执行。

按部航建(84)236号文件的规定和部发《企业

能量平衡统一规定》的要求,以沈航 1984年的耗能

总量为基础,开展了能量平衡工作。1985年 3月至

10月先后对学院的锅炉,热力管线,教学楼采暖,

附属工厂热水槽,学院高低压电缆、变压器、电炉、

干燥箱、水泵、机床等耗能设备及厂房等进行了能

量消耗的测试。1985年 6月至 1985年 12月在 401

站和松陵公司、606 所等有关同志的帮助和支持

下,进行了计算、分析和总结工作,于 1986年元月

经部和省市有关部门联合验收合格。这次能量平衡

工作,是我在沈航 42年来的工作中,最紧张忙碌的

一段历程。从制订计划,准备测试,正式测试,完成

总结到能量平衡工作验收合格,历时 9个月,确实

是时间紧、任务重。特别是在后期,计算、分析、数据

汇总、书写报告阶段,更是紧张繁忙,在最后出结果

的 35天里,28个日夜加班中,有 14个夜间工作超

过零点,最晚的一次到凌晨 2时 40分。就连 1986

年元旦也没休息,仍然是日夜加班工作。本次能评

共完成了六个方面的能量平衡总结报告,本人完成

了其中五个方面三万零九百字的总结报告。通过这

次能源普查和能量平衡工作,摸清了航院耗能状况

和耗能底数,测算了航院能源利用率,找出了能源

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航院节能规划和措施。

为沈航加强能源的科学管理、技术改造、降低消耗、

提高能源利用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加强了对航院能源供管用中的监督检查工作,

并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写出了八篇合计 8000

字的检查报告,提出了对沈航改进节能工作的意

见。

加强了调查研究及资料汇总工作并根据调研

中发现的问题,写出了 12篇 9000字的调研报告,

为学院领导对节能工作的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数字

根据。

积极参加了部、省国防科工办、省教委组织的

有关能源、采暖工作的学习班、研讨会。能努力学习

节能的先进经验、先进技术并积极组织推广适合本

单位情况的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完成了锅炉内拱及

学生宿舍限电等技术改造的任务。

多次参加当时辽宁省教委组织的对省内 30多所高

等学校和东北三省高校协作组织,关于采暖工作的

检查、评比、技术研讨等工作。并写出了《试论改进

高校采暖工作》五个方面 8000字的论文,为推动辽

宁省内高校节约采暖用煤,节约开支做出了贡献。

受辽宁省教委委托,为省教委起草了四个方面

27个小项 1500字的《辽宁省高等学校采暖检查标

准》并被采用,于 1991年 3月 15日正式成文下发。

积极参加了部、401站组织的航空事业单位的

能源检查和企业能源升级(定级)考评工作。参加了

对 120 厂、122厂、601 所、606 所、627所等单位的

能源检查,能平验收考评工作。在航空部组织的对

112.410.133、117厂等国家二级企业能源定级考评

中任综合组组长,较好的完成了考评任务。

受航空航天部节能降耗办的委托起草了航空

事业单位院校部分三个方面五项考核指标 4000字

的(节能管理工作规定),并被采用,于 1992年 5月

6日以调字(1992)41号正式成文下发。为了更好的

贯彻执行上述规定,航空航天部在沈阳 606所召开

了航空事业(院校和研究所)单位节能办负责人参

加的贯彻执行部调字(1992)41号文的会议。且指

定本人准备书面材料并代表部节能降耗办讲解、阐

述考核航空院校能源消耗指标的相关内容。本人在

历史钩沉

55

会议上就上述内容做了 30多分钟约 6000字的讲

解发言。在考核采暖供热耗能中,由于航空事业单

位院校所处地区不同,室内外温差各异,为了对不

同地区建筑采暖耗热量有可比性,在计算采暖面积

能耗中,引入了[采暖期度日数]的新概念。[采暖期

度日数]就是指在一个采暖期内室内外平均温差与

采暖期天数的乘积。[采暖期度日数],它可以方便

的计算出不同地区,对采暖供热的单耗和耗能总

量。

受航空航天部大专院校后勤研究会的委托,完

成了部大专院校能源消耗考核指标的调研,数据统

计、计算、分析及提出建议考核指标等任务。

通过对沈航电费收费情况的调研,经过统计、

计算、汇总、查证、分析,并经多次去沈阳市电力公

司交涉、协商,共为沈航索回居民用电不合理收费

10.4万元。另外办理完成了学院家属宿舍居民用电

每年 70万 KWH议价电费,煤运加价及电力集资

等电费的减免手续。1991.1992年为学院节约电费

23.44万元;为学院减免超计划水费 0.82万元。节

约用水设备费 0.4万元。

通过对 1986-1989年对外转供部分水电收费

的调研,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建议学院成立收费组。

1990年收费组成立以来,共为学院收回水电、采暖

费、房租费 125万元。在部属院校中沈航回收费用

是最多的。

总之通过上述工作,进一步摸清了学院耗能的

底数及存在的问题,为学院做好节能工作,加强能

源的科学管理,有计划地进行节能技术改造,降低

能源消耗打下了基础。由于几项切实可行措施得到

了落实,五年来已为沈航节约采暖煤约 2100多吨,

节电 10万 KWH,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几年来

共为沈航节约资金 58.05万元。通过几年来的工

作,也基本摸清了东北三省高校采暖工作的情况,

为东北三省高等学校在采暖工作中,实行科学管

理、降低能源消耗贡献了力量并为航空事业单位搞

好能源管理,尽了个人的一份力量,做出了一定贡

献。

回首往事,在四十二年的蹉跎岁月中,从一个

中专学生,历经实验员、助理工程师、副科长、科长、

工程师,成长为高级工程师。在沈航的教学、生产、

后勤三大系统中往返;在实验室、生产组、机动科、

节能办等多个基层部门中奔波忙碌;从最基本的实

际操作开始,到组织基层单位完成单项任务;再到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汇总资料、书写报告;从为科、

处起草文件,到为学院、为省教委起草文件,为东北

地区高校协作组准备专题材料,直至为航空航天部

起草专项文件,做专题宣讲、重点发言。这是在共产

党的领导下,在沈航各级领导的关怀、培养下,在老

师、工人师傅、同事们的教导、支持、帮助下取得的。

也是本人爱岗敬业、立足本职,干一行、爱一行、钻

一行,尽职尽责,发挥光和热;在极其普通,非常平

凡的工作中,尽心竭力,恪尽职守,为中国的强盛发

达贡献力量。为培养航空事业的科技人才,不拿加

班费,不计报酬,历尽艰辛、认真、踏实,努力拼搏,

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添砖加瓦。另外,最近在清理过

去的资料中,发现了一张寄费收据和一封信。1977

年 8月,我在做设备计划、管理员,处理沈航淘汰设

备时,曾经把经过部批准淘汰的二台旧机床,调拨

给部内的前哨机械厂(原青岛航校)。当时,前哨机

械厂办理此事的是由我学校调往青岛航校的欧阳

维孝老师。欧阳维孝老师来沈航办理调拨手续时,

曾给我个人带来些大米。我认为不能以权谋私。在

欧阳维孝老师回青岛后,我把大米钱按当时价格约

12.6元通过邮局,给欧阳维孝老师寄回去了。这件

事体现了,沈航党组织对职工的培养教育,教我廉

洁奉公,不谋个人私利的作风,这也是沈航多年来

的优良校风,希望它继续发扬光大。在四十二年的

工作中,我感到工作的踏实、生活的幸福。我是从农

村乡镇走出来的孩子。是共产党给了我学习工作的

机会,听党的话,按党指引的方向前进,是我终生的

奋斗目标!斗转星移、岁月沧桑,做为沈航首届学

员,沈航初创时期的参与者,沈航校、厂交替、创办

学院的实践者,我见证了沈航的沉浮变化。我为沈

航的往昔成就,桃李芬芳、欢呼雀跃。更为沈航的未

来开新篇,呐喊助威。在沈航迎来六十年校庆之际,

祝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在新的征途中,开拓创新、阔

步前进、追求卓越、明天更美好!在教学、科研中,继

往开来、事业更兴旺、再创新辉煌。

历史钩沉

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 ALUMNI

祝贺沈航校庆六十周年

鹤鹰翱翔蓝天下, 屈原驷虬游天际①。 鲁班制做能飞鸟, 风筝转灯众称奇②。

万户缚箭试身手③,空间航行有新意。 莱特兄弟首架机, 冯如飞造数第一。

中华崛起开新宇, 航空发展任务急。 龙年初创珠林路④,沈航学子四方聚。

团紧严活是校训⑤,艰苦创业紧相依。 风雨兼程勇闯关, 奋斗丰收两相遇。

甲午骏马新起点⑥,昭陵西侧扎根基。 校区江河两山内⑦,学习生活皆相宜。

师生并肩齐努力, 沈航一号冲天起。 跃进炼钢和反右, 文革下放走五七。

学校转向改工厂, 教学设施有弃遗。 人才培养不能忘, 恢复办学是正题。

中专沉浮廿五载, 桃李芬芳驰各地。 歼教运直有身影⑧,技术管理现才艺。

戊午奔马再跃起⑨,沈航易名新阶梯。 中专升格办本科, 培养人才是高级。

团严求创谋发展⑩,拼搏务实需牢记。 机遇挑战迎未来, 科教兴国创新奇。

2 0 0 6移沈北, 虎年更名有欣喜。 德能翔远是根本, 开拓创新阔步移。

人才培养路更宽, 军民结合任选取。 本专硕研多专业, 科研生产不偏离。

励精图治与时进, 龙马精神踏实地。 八万学子誉神州, 总师经理显造诣。

龙年兴起龙年庆, 追求卓越无穹期。 甲子年华征途远, 继往开来永不息。

注释:

1、见屈原离骚;

2、转灯即走马灯。利用空气动力学放风筝和利用热力学燃气涡轮工作原理制做走马灯为中国首创;

3、万户坐在绑缚火箭的椅子上,双手各持特大风筝,试图借助火箭推力和风筝的动力升空,是世界上首创利用火箭推力

飞行的先驱者;

4、1952年是龙年;

5、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是沈航初期校训;

6、1954年是马年;

7、北陵校区在黄河、长江两大街和香炉山、黄山两路之间的区域内;

8、歼、教、运、直是四种机型;

9、1978年是马年;

10、团结、严谨、求实、创新是航院校训。

1912年 2月 2日

历史钩沉

57

保密工作

我是一九五四年由部队转业到沈航的,本来在

部队安排的时候,让我到当时的东北工学院速成中

学学习三年后再出国到苏联去留学。

后来是杨志廷校长(他与部队首长是老红军战

友)到部队联系,得知我在部队是搞保密工作的,沈

航是一所军工院校,是涉密单位,正好当时学校缺

人就来到了学校。一同到校的还有梁锦文(女)中山

大学教员,后任教员党支部书记。

国家机密是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事项,

因此严格地保守机密是对敌斗争的重要环节,是

关系全国人民最大利益问题之一。学校驻地叫罗家

坟,后来改叫罗家屯,门前没有公交车,更没有柏油

路。从沈阳火车站雇车到学校,不说校名,只说到北

陵跑马场都知道,特别是年纪大的人,因为紧靠学

校南面的地方,曾是张作霖时代废弃的跑马场。

学校的保密工作业务是当时的国家二机部(军

工)直接下文,由四局(航空工业局)保密处安排。学

鐸校保密室的六人:朱宣恒、张玉馨、付乃 、孔繁和、

马洪仁、李庆云和校办的十人:除杨岩主任和一俄

文打字员外,其它秘书、文书、打字员、通讯员都是

按双数分机要与普通配备的,他们是:李立军、齐宗

选、张杰、刘旋、刘沛英、张国芝、程德元、李兰祥同

属校长直接领导。当时东北军工较多,二机部还在

哈尔滨进行一个多月的人员强化培训,在校内由俄

文教员欧阳维孝做俄文练习。

为了保证教学又不泻露国家机密,学校采取了

很多措施,由一一二厂公安警卫营派来了一个排的

兵力加强门卫和保密车间岗哨。学校内部也加强了

控制,使用对外由郭沫若题名的“东北第一工业学

校”和后来的“沈阳第一工业学校”校名,来往书信

也是先后用“四 0二”“三三六”“七 0五”“七五二”

等信箱及分箱。在制订和宣布教学计划的同时,也

宣布了保密工作,到军工厂实习时,都是由保卫科

进行人员审查,把材料带到工厂去。学生所使用笔

记等资料,晚自习后统一由班级兼职保密员送至保

密室保管,这是比较严格的。平时对校内的描图组

和照相室也要监管,属于教学用一律经过审批。

我来校的头一次公出任务是杨校长派我到北

京给苏联顾问取重型轰炸机俄文资料。这次是由保

卫干事董文彬陪同。返回时由四局代购刚开通的北

京—莫斯科特快软卧列车,这趟列车的乘务员也是

苏联人员。

当新华社宣布我国第一架自制飞机成功,为了

保证教学所需用图纸资料,由四局安排,我们又组

成了多人,除保密人员外,还有张来真(保卫干事)、

三专科实验员李本和(后任沈阳师范大学纪委书

记)、汤湘中(副教授)携带着由省公安厅长何侠签

发的护照,先后两次到制造厂索取图纸资料。当然

沿途也得到了车站、公安警察的大力协助圆满完成

了任务。这些资料也为后来制造“沈航一号”发挥了

工作点滴朱宣恒

作者简介:

朱宣恒,1933年 1月出生,1949 年 7 月参军,1954 年转业到沈航工

作,历任保密处干事、保卫处干事、武装部干事、基建处干事。他立足自己的

工作岗位,兢兢业业,默默奉献,曾荣获沈阳市劳动模范称号。1982年离休,

现年 79岁。

历史钩沉

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 ALUMNI

重要作用。另外命名为“沈航二号”的“地面效应试

验器”在主楼后面的大操场由潘喜明副校长主持试

验基本成功,但由于当时对这项工作不够重视也就

不了了之。

学校首届留校的四名毕业生都是各有所长,二

专科吴佑新是校广播室主任;三专科王毓隆是学生

会主席,四专科许树奎考试全是五分,六专科的王

起儒是蓝球高手。

在农场

一九五九年,根据中央关于干部参加劳动锻炼

的指示精神,我校即组织了第二批干部下放一年的

锻炼劳动。场所是新建农场,初期的农场也叫老农

场,地点是在三台子黄河大街路西一个水沟边的荒

地上,现在那里已是高楼林立,很热闹的一个地方。

我们由人事科副科长王德漠带队,共有三十名

同志,共产党员虽然只有八名也成立了党支部以加

强核心领导,我们是边建设边生产,生产上主要分

大田、菜田、五养队三部分。加强锻炼改造思想,业

余时间还成立了麦浪篮球队,活跃文化生活。大田

耕种了一百亩地,主要是苜蓿草、大豆和谷子等。也

利用附近大队移植来香瓜苗种了二亩。菜地有芸

豆、白菜、韭菜、茄子,除自给外,都给了学校食堂。

五养队饲养的猪、牛、羊、鸡、兔也在茁壮成长,日新

月异的在增加。每天都要按时送到学校家属宿舍的

新鲜牛奶都是风雨不误,恐怕当时喝奶的儿童现在

也快退休了。

新农场是当时平罗堡公社大队的一片荒地上

建的,条件也很差,土地坑洼不平,我们雇了机运站

的拖拉机先平整土地,再陆续建房,只有在沟子沿

大队开荒的土地较好。在这同时,应当地政府要求,

由学校支援的挖渠工程也在进行,所挖的排水设施

直通到马三家子公社方向,每天都由李椿馥、孙成

波、刘万盛等多名辅导员人员带队参加。为了感谢,

他们还邀请我们领导在当地的六十中学内举行了

慰问演出晚会。

学校的十多名右派分子也交给农场负责改造,

在这期间,每天的劳动分配我们都是和其它职工一

样对待,不歧视。他们的表现也很好,在一次抬牲口

石槽中(有几百斤重)是杨光汉、张历吾、谢祖钊等

和我把这东西抬走安装好,使我永不忘记,因为当

时没有人敢抬这么重的活,怕把自己身体压坏。所

以,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因为他们本来都是学校

职工,只是在运动中犯了错误,而且有的是学校领

导事先画出了框框,例如有一位同志在主楼前与谢

祖钊说了几句话就把这个人告到了党总支,说是和

右派界限不清(当时谢祖钊还未定为右派),这使我

想起了肃反运动的时候,机关党员每人都要负责一

个班,给我安排的是第一届学生的六专科一个班,

这个班内的批斗对象叫邴业坤,我曾经多次把他叫

出到主楼前花坛边与他谈心,最终也就是一般作风

问题。还有卫生所的医生蒋春诚和一个学生,当时

组织叫我与谢在新在家属宿舍院一个屋子里,昼夜

二十四小时看管,最终也是不了了之。运动后有的

留校审查,有的回家等待处理。右派分子只有谢祖

钊、李定典、先后都回到了学校,还有杨光汉、张立

吾等多人都回到了原籍做了中等学校教育工作者。

其实他们在农场表现都很好,也很努力改造自己。

我回校后,褚校长仍叫我负责保密室的工作,

我离开这一年是由校办主任李来学兼管的。由于学

校民兵团的成立,我同时兼任民兵团的参谋长工

作。

民兵争荣

在毛主席大办民兵的号召下,学校按照上级的

指示精神,建立了民兵团,经过几次整顿,在不打乱

教学组织又有利于民兵活动的情况下,组建了四个

民兵营,每营三个连及相应的班、排,成立了以党委

书记和校长为正负主任的武装委员会,由 11人组

成。

首次检阅民兵是在皇姑区北行临时搭建的地

方,由省军区副司令员李道之少将训话,他讲了抗

战时期华北地方组织民兵进行地道战、地雷战等游

击战术如何对付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在校内我们

请了老红军、党委副书记王怀明给全体人员讲了红

军时期三、四十年代艰苦斗争的事例,激发了大家

历史钩沉

59

对今天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为了贯彻中央国防工委

会议精神和国防工业学校六十条需要学习抗大精

神,所以又开展了以三八作风为内容的政治思想教

育工作。从教师、操场、宿舍都大唱革命歌曲。在一

次教职工大会上,党委许书记亲自打拍子带领大家

齐唱三八作风歌。使与会人员受到很大鼓舞,使机

关里疲塌的工作作风换上了雷厉风行的作风,工作

也协调了。遵守时间,加强了组织纪律性,形成了团

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新气象。

利用民兵组织整顿时期,各营都学习了民兵三

项任务十项要求,战备期为防备敌人对东南沿海和

大陆进犯,根据上级指示,由省军区工作组协助在

全校民兵中开展了形势教育和民兵工作条例教育。

党委首先进行了研究,并加强了这项工作的领导,

由武装部具体负责,宣传部、团委密切配合,在学校

活动日程上统一安排了计划。首先向全体民兵进行

爱国主义教育和民兵建国以来在保卫建设社会主

义岗位上的光荣事迹,提高了全体民兵荣誉感,鼓

舞了斗志,这期间为进一步学习澄清大家对形势模

糊认识,又特别邀请了省军区刘副主任作了报告,

进一步深入学习,澄清和认清了形势,认识了敌我

势力对比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从而解除了某些

同志对战争疑虑,解除了恐惧心理。例如三营基干

民兵冯志发说:在听报告之前,我们有麻痹轻敌思

想,但也存在恐惧心理,这次听了军区李副主任和

党委许书记的形势报告和座谈讨论后,我认识明确

了,顾虑解除了。并表示:我们要积极参加活动,提

高军事本领,一旦祖国需要的时候,放下笔杆,挺身

而出,狠狠打击侵害者,保卫祖国。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那几年的征兵工作都

很顺利,这与党委重视,各部门领导的配合是分不

开的。从政治审查,体格检查直到交兵三个阶段都

很认真,尤其是一九六二年的九十名新兵任务,是

从参加体检的七百多人选出来的。后来,部队因身

体原因退回了三名,我们马上又从预备人员中抽出

了三名及时给予补充,保证了原数。在临行前的一

次会上,他们都一致表示不忘母校,不辜负党对他

们的希望和要求。使应征入伍的同志都能情绪饱

满、很愉快地踏上革命征途,为部队输送了的新的

血液。

在队列训练中,利用提前培养的八十五名小教

员(民兵排以上干部)利用早操的 15-20分钟时间

进行操练,有时下午的自习完后有针对性练习。例

如参加国庆节的二个方队(重机枪、步兵)比较艰

苦,有的民兵被重机枪把肩膀压肿,仍能坚持操练。

在由周恩来总理陪同朝鲜领导人访问沈阳时,我们

民兵除了完成欢迎任务外,都是携枪来回十几里行

军进行操练(同时进行欢迎的辽大民兵来回坐的是

汽车),另外在一次到北陵电影院看电影(人民公敌

蒋介石)的时候,分别从北陵里面,辽宁大厦等处,

分成几股做了实地演习,主要是防空、防原子、传口

令等急行军课目,使民兵们除看了电影又实地做了

三防动作演习。

我们民兵团不但是区里先进民兵团,也是省、

市先进典型单位。为了考核重机枪成就,我们利用

空隙时间,抬着重机枪到沈阳军区靶场进行苦练。

在六三年五月的一天,沈阳市北陵射击场聚集了二

百多名基干民兵,他们代表全市五个区的民兵,在

这里接受沈阳军分区首长的考核,在有风又下小雨

的情况下进行了射击考核。我校民兵团除有五名女

民兵参加步枪射击外,有八名男民兵参加了重机枪

藺射击,最后我校 文章同志获得了重机枪的全市第

一名。六三年五月十八日的辽宁日报在辽宁民兵专

栏中专门做了详细报道。

我们除了利用军区靶场的空隙时间进行训练

外,在前期划归一二二厂期间,也到飞机场的靶场

进行练习,并列队参加了当时东风 103飞机试飞。

另外我校有几名代表到一一二厂会议室参加

选举了焦若愚(沈阳市委第一书记)牛荫冠(一一二

厂厂长)秦远峰(航院党委副书记)三人为参加党代

会的代表。

数十年过去了,往事历历在目。今年是沈航建

校 60周年,看到沈航今天的发展,喜悦之情不禁油

然而生,衷心祝福沈航的明天更美好。

2012年 3月

历史钩沉

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 ALUMNI

校友总会通告

61

校友总会通告为了加强校友总会工作,通过全校公开竞

聘,经党委批准,2012年 12月聘任原设计

艺术学院分团委副书记刘永军同志为校友

总会主任科员(正科级)

经江西校友会第三次代表大会选举通过83届校友余枫、82届校友刘滨平任江西校友会顾问,87届校友冯斌任会长,97届校友仝文超任秘书长

经广东校友会第七次校友联谊大会选举82届校友李春雷任会长,90届校友潘远来任执行会长,92届校友郑东任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