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经典在宣纸上活起来 -...

1
艺术家深入乡村社区和革命老区采风 “典画中国”活动启动以来,杨奠安、 程生达、江中潮、瞿忠谋、李安勋等省市 书画家积极参与,他们揣摩经典,创作了 60余幅作品。这些作品题材多样,从不 同层面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那 些流传已久的经典名句,被栩栩如生地 搬上了宣纸。 以人物画见长的画家魏康祥,作品 《高山流水图》,远处是巍峨的高山,瀑 布从山间飞流直下,近处一位长者在 松下抚琴,神情怡然。“高山流水遇知 音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也是武汉 的文化符号之一。”魏康祥说,一个典 故一张画,一个哲理一幅字,通过中国 传统书画艺术,把中国好故事讲给百 姓听、讲给世界听,是一次很好的文化 探索。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湖北省 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天弓的书法清朗飘 逸,赏心悦目。他说,乡愁最能体现中华 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情感认同。 “典画中国”主办方组织了6场创作 笔会,邀请艺术家深入乡村、社区和革命 老区采风。画家江中潮还在东西湖慈惠 街向家台村开了工作室,他时常与周围 农民交流农作经验,农民们也爱去他那 看他画瓜果小品,并将自己种的时鲜蔬 菜送给画家。 江中潮喜爱荷花,自己也种了少许, 今夏开花后他邀请艺术家朋友前来做 客,还举办了一场以荷花为主题的小型 书画笔会,吸引了周边农民都来围观,潜 移默化中农民们受到艺术熏陶。 正因为多了几分地气,江中潮的作 品总是蕴含着大自然的气韵。为“典画 中国”活动,江中潮创作《腹有诗书气自 华》水墨画,沉思片刻,他攥住如椽大笔, 蘸墨运笔,力透纸背,一团似云似气的水 墨腾空而起,一位古者立于一艘小船之 上,仰望天空,意气风发,头上卷动的这 团风云,自喻作者心中的澎湃激情,不可 遏制。 江中潮说,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要 有精品意识,要到生活中间向源头活水 寻找流淌的瑰宝来丰富自己。 多一个写字的麻将桌上就少一人 “典画中国”得到广大书画爱好者的 热烈响应。活动开展以来,主办方不断 收到书画迷送来或寄来的个人作品,他 们中有父女俩一同前来的,还有一位上 海八旬老翁寄来自己为庆祝新中国成立 70周年而创作的文言文,一行行蝇头小 楷,端庄秀逸,经遴选最终有 30 余幅被 主办方收录。 武昌区杨园街余家头社区怡景苑沧 海书画社多人参加了“典画中国”创作活 动,高洪斌是他们的艺术顾问。他说,这 个书画社以前在余家头村,有20多年的 历史了。几年前城中村改造,余家头村 原村民加上拆迁还建户及商品房住户组 成了现在的社区,书画社的队伍也逐渐 壮大。“多一个写字的,麻将桌上就少一 个人。”高洪斌说,书画社丰富了社区文 化生活。 “参加‘典画中国’活动,让我们 找到书写作画的方向。”高洪斌介绍, 以前大伙总愁没什么好写的,这次活 动逼得他们查经典、学经典,大家都 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自己 一辈子都写不完”。他们还在社区开 设“经典讲堂”,并创作中国经典中讲 廉洁、讲礼仪的书法作品,挂在小区 12个单元的楼道口,得到居民们的交 口称赞。 龚国卫虽然年轻,但绘画造诣了得, 他的职业是教师,他为“典画中国”创作 了一幅人物画,画中一位长须男子,漫步 在竹林间,回头仰望,似乎在思索。这幅 画的主题是“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 养以成”,龚国卫说:“在电子产品飞速发 展的今天,能静下心来读书的人越来越 少,‘典画中国’活动能让更多人重视中 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了解优秀的历史典 故,并将其中的道理运用到生活和学习 工作中。” 韩国名家用水墨画表达中国文化精髓 “典画中国”活动也得到国外艺术 家的关注。9月,武汉书画交流代表团 访问韩国大田广域市,中韩艺术名家 共同为“典画中国”创作作品。“相知无 远近,万里尚为邻”等武汉书法家作品 尽展大田与武汉的友谊,以及武汉风 韵。 韩国的多位艺术名人则用中国的书 法、水墨画表达中国文化精髓,用篆、行、 草、隶等笔法,书写老子的哲理名句和王 维、梅尧臣的诗句等,字形干净利落,写 出了中国书法的精道与神韵。 2018 年,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浓厚 的兴趣,这几位韩国艺术家曾到湖北交 流游览,对武汉留下了美好印象。这次, 他们画出了心目中的恩施大峡谷雄姿和 汉口江滩芦苇荡的不羁,用作品表达了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和敬意。韩国艺 术文化团体总联合会首席副会长赵锺国 还特意为武汉的朋友创作了中国书法 “典画中国”。 小朋友一笔一划中传承文化基因 传统文化也开始在儿童的审美意识 里驻扎。今年夏天,为响应“典画中国” 活动,武汉市第四届儿童画展在新长江 传媒大厦四楼展厅展出,画展鼓励孩子 们的想象力“肆意生长”,用画笔展现他 们眼中的多彩世界。参加画展的小朋友 最小的 2 岁,最大的 12 岁。 在这100多幅参展作品中,6岁的中 日混血女孩刘嘉琪创作的年画《年年有 余》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从3岁半 到现在,琪琪画出了许多具有中国传统 文化特色的画面,如“孟母三迁”的故 事。她还学习书法,把自己会背的古诗 词、《三字经》等用毛笔写出来。 现在,她在日本读小学一年级。她 把自己画的这些中国风图画做成绘本, 送给同学与老师,深受大家喜欢。 这次儿童画展,还有多幅剪纸画颇具 民族风格,而且童趣盎然。张肖孝、赵张梓 灵、夏怀泽等小朋友大胆想象,把心目中的 武汉城市形象以及军运会场景通过画笔和 剪刀呈现出来,有的还用到十二生肖中的 小猪、海水纹等传统文化符号。中华传统 文化基因在他们的画笔下一笔一划传承。 2019 10 5 7 · 让传统经典在宣纸上活起来 “典画中国”书画作品黄鹤楼开展 长江日报记者王震 向凌燕 10月3日,黄鹤楼公园白云阁四楼,人流如 织,“典画中国”书画作品展在这里开展,展出的 30 余幅书画精品全部来自“典画中国”大型书画创作 活动的丰硕成果。 展览中,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徐本一为 “典画中国”启动而创作的书法“草木蔓发,春 山可望”八个大字潇洒劲逸。“您看,这个‘娇’ 字,女字旁真像一位古代女子。”今年 8 岁、从长 沙来武汉旅游的杨雨泽和妈妈在一幅书法作 品前交流,这幅“江山多娇”书法是中央美术学 院教授吕中元借用古代象形字的写法创新而 作。难得一见的是老篆刻家桂建民的篆刻作 品,其中一方“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印身, 还刻有孔子讲学的图案,被拓印在宣纸上,整 幅作品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中国传统篆刻艺术 的魅力。 5月20日,长江日报在武汉市委宣传部指导 下,联合市老干部局、市政协文史委、市文联等, 面向全国发起“典画中国”大型书画创作活动, 用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表现中华文化经典和新 时代思想相结合的神韵,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献礼。 4 个多月来,“典画中国”收到全国作品百余 幅,书画家们走进乡村、社区构思作品,热情挥毫; 干部群众等书画爱好者踊跃参与,精心创作;青少 年们热爱传统文化,童画经典。活动还走出国门, 受到韩国书画艺术家的追捧。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10月10日。 “典画中国”让更多人爱上传统文化 琪琪在练习绘画 长江日报记者吴嘉豪 王震 摄 众多游客参观 “典画中国”书画展 艺术家合力创作两幅大画 书法家刘焕章正在创作

Upload: others

Post on 25-Dec-2019

2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让传统经典在宣纸上活起来 - cjrb.cjn.cncjrb.cjn.cn/images/2019-10/05/7/A0620191005C.pdf · 了一幅人物画,画中一位长须男子,漫步 在竹林间,回头仰望,似乎在思索。这幅

艺术家深入乡村社区和革命老区采风“典画中国”活动启动以来,杨奠安、

程生达、江中潮、瞿忠谋、李安勋等省市书画家积极参与,他们揣摩经典,创作了60余幅作品。这些作品题材多样,从不同层面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那些流传已久的经典名句,被栩栩如生地搬上了宣纸。

以人物画见长的画家魏康祥,作品《高山流水图》,远处是巍峨的高山,瀑布从山间飞流直下,近处一位长者在松下抚琴,神情怡然。“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也是武汉的文化符号之一。”魏康祥说,一个典故一张画,一个哲理一幅字,通过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把中国好故事讲给百

姓听、讲给世界听,是一次很好的文化探索。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天弓的书法清朗飘逸,赏心悦目。他说,乡愁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情感认同。

“典画中国”主办方组织了6场创作笔会,邀请艺术家深入乡村、社区和革命老区采风。画家江中潮还在东西湖慈惠街向家台村开了工作室,他时常与周围农民交流农作经验,农民们也爱去他那看他画瓜果小品,并将自己种的时鲜蔬菜送给画家。

江中潮喜爱荷花,自己也种了少许,今夏开花后他邀请艺术家朋友前来做

客,还举办了一场以荷花为主题的小型书画笔会,吸引了周边农民都来围观,潜移默化中农民们受到艺术熏陶。

正因为多了几分地气,江中潮的作品总是蕴含着大自然的气韵。为“典画中国”活动,江中潮创作《腹有诗书气自华》水墨画,沉思片刻,他攥住如椽大笔,蘸墨运笔,力透纸背,一团似云似气的水墨腾空而起,一位古者立于一艘小船之上,仰望天空,意气风发,头上卷动的这团风云,自喻作者心中的澎湃激情,不可遏制。

江中潮说,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要有精品意识,要到生活中间向源头活水寻找流淌的瑰宝来丰富自己。

多一个写字的麻将桌上就少一人“典画中国”得到广大书画爱好者的

热烈响应。活动开展以来,主办方不断收到书画迷送来或寄来的个人作品,他们中有父女俩一同前来的,还有一位上海八旬老翁寄来自己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文言文,一行行蝇头小楷,端庄秀逸,经遴选最终有 30 余幅被主办方收录。

武昌区杨园街余家头社区怡景苑沧海书画社多人参加了“典画中国”创作活动,高洪斌是他们的艺术顾问。他说,这个书画社以前在余家头村,有20多年的历史了。几年前城中村改造,余家头村

原村民加上拆迁还建户及商品房住户组成了现在的社区,书画社的队伍也逐渐壮大。“多一个写字的,麻将桌上就少一个人。”高洪斌说,书画社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

“参加‘典画中国’活动,让我们找到书写作画的方向。”高洪斌介绍,以前大伙总愁没什么好写的,这次活动逼得他们查经典、学经典,大家都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自己一辈子都写不完”。他们还在社区开设“经典讲堂”,并创作中国经典中讲廉洁、讲礼仪的书法作品,挂在小区

12 个单元的楼道口,得到居民们的交口称赞。

龚国卫虽然年轻,但绘画造诣了得,他的职业是教师,他为“典画中国”创作了一幅人物画,画中一位长须男子,漫步在竹林间,回头仰望,似乎在思索。这幅画的主题是“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龚国卫说:“在电子产品飞速发展的今天,能静下心来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典画中国’活动能让更多人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了解优秀的历史典故,并将其中的道理运用到生活和学习工作中。”

韩国名家用水墨画表达中国文化精髓“典画中国”活动也得到国外艺术

家的关注。9 月,武汉书画交流代表团访问韩国大田广域市,中韩艺术名家共同为“典画中国”创作作品。“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等武汉书法家作品尽展大田与武汉的友谊,以及武汉风韵。

韩国的多位艺术名人则用中国的书法、水墨画表达中国文化精髓,用篆、行、草、隶等笔法,书写老子的哲理名句和王维、梅尧臣的诗句等,字形干净利落,写出了中国书法的精道与神韵。

2018年,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浓厚的兴趣,这几位韩国艺术家曾到湖北交

流游览,对武汉留下了美好印象。这次,他们画出了心目中的恩施大峡谷雄姿和汉口江滩芦苇荡的不羁,用作品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和敬意。韩国艺术文化团体总联合会首席副会长赵锺国还特意为武汉的朋友创作了中国书法

“典画中国”。

小朋友一笔一划中传承文化基因传统文化也开始在儿童的审美意识

里驻扎。今年夏天,为响应“典画中国”活动,武汉市第四届儿童画展在新长江传媒大厦四楼展厅展出,画展鼓励孩子们的想象力“肆意生长”,用画笔展现他们眼中的多彩世界。参加画展的小朋友最小的2岁,最大的12岁。

在这100多幅参展作品中,6岁的中

日混血女孩刘嘉琪创作的年画《年年有余》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从 3 岁半到现在,琪琪画出了许多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画面,如“孟母三迁”的故事。她还学习书法,把自己会背的古诗词、《三字经》等用毛笔写出来。

现在,她在日本读小学一年级。她把自己画的这些中国风图画做成绘本,

送给同学与老师,深受大家喜欢。这次儿童画展,还有多幅剪纸画颇具

民族风格,而且童趣盎然。张肖孝、赵张梓灵、夏怀泽等小朋友大胆想象,把心目中的武汉城市形象以及军运会场景通过画笔和剪刀呈现出来,有的还用到十二生肖中的小猪、海水纹等传统文化符号。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在他们的画笔下一笔一划传承。

人民的节日

2019

年10

月5

星期六

责编:乐健

美编:职文胜

版式:杜云秀

责校:周戎

7

国庆·典画中国

让传统经典在宣纸上活起来“典画中国”书画作品黄鹤楼开展

长江日报记者王震 向凌燕

10 月 3 日,黄鹤楼公园白云阁四楼,人流如织,“典画中国”书画作品展在这里开展,展出的30余幅书画精品全部来自“典画中国”大型书画创作活动的丰硕成果。

展览中,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徐本一为“典画中国”启动而创作的书法“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八个大字潇洒劲逸。“您看,这个‘娇’

字,女字旁真像一位古代女子。”今年 8 岁、从长沙来武汉旅游的杨雨泽和妈妈在一幅书法作品前交流,这幅“江山多娇”书法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吕中元借用古代象形字的写法创新而作。难得一见的是老篆刻家桂建民的篆刻作品,其中一方“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印身,还刻有孔子讲学的图案,被拓印在宣纸上,整

幅作品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中国传统篆刻艺术的魅力。

5月20日,长江日报在武汉市委宣传部指导下,联合市老干部局、市政协文史委、市文联等,面向全国发起“典画中国”大型书画创作活动,用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表现中华文化经典和新时代思想相结合的神韵,向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

献礼。4 个多月来,“典画中国”收到全国作品百余

幅,书画家们走进乡村、社区构思作品,热情挥毫;干部群众等书画爱好者踊跃参与,精心创作;青少年们热爱传统文化,童画经典。活动还走出国门,受到韩国书画艺术家的追捧。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10月10日。

“典画中国”让更多人爱上传统文化

琪琪在练习绘画 长江日报记者吴嘉豪 王震 摄

▲众多游客参观“典画中国”书画展

艺术家合力创作两幅大画

书法家刘焕章正在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