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研討會啟動中醫專科培訓 b9 - mcmia ·...

1
香港新聞報道,醫管局因急症室人 手不足,培訓護士協助醫生診療以 解燃眉之急,而實際上公立醫院的醫護是 整體不足,此舉只能治標。治本必須睜開 慧眼,善用本地固有的醫療資源,基於骨 傷科與西醫骨科診症大同小異,治療手段 各具特色、互補空間較大,公營醫藥聘請 骨傷科醫師或許是一個較好的選擇。 可減公院急症壓力 當今西醫學發展可謂日新月異,部分 骨科難題已被西骨採用西藥或手術逐漸攻 克,但是,還有另一部分筋骨病症並非西 骨或物理治療可以解決的,請不妨試試骨 傷科專業而安全的診療吧!骨傷科雖然源 於跌打科,但經過千年經驗累積和提煉, 尤其是上世紀 60 年代開始融會了西醫學 理論之後,骨傷科已青出於藍地昇華為中 西結合的骨科。 中醫骨傷科診症注重中西結合、四診 合參、客觀診斷。筆者曾接到一位 53 歲 的男病人,根據專業判斷建議做 MRI 檢 查,結果成為發現一個深藏不露病灶(腰 椎細菌感染)的關鍵。筆者還曾發現兩個 誤診病症,一個來自新西蘭某醫院急症室 的香港女長者,右鎖骨粉碎性骨折被誤診 為軟組織損傷;另一個是來自內地江門某 醫院急症室的香港年輕人,右髕骨縱向骨 折被誤診為筋傷。其實,這些誤診病例也 許並非急症室醫生的專業問題,而是某些 醫院把急症室醫生當作十項全能處理各科 病人的制度問題,儘管急症室設有分科, 但有時第一關已經把不住。惟有增設骨科 ,才可減少誤診。本港急症室是否有類似 情況?或許值得當局調查和檢討一下。 中醫骨傷科受限於香港現行的醫療制 度,只能注重研究非手術療法,如手法、 小夾板固定法及運用中藥法等,其療效有 時是立竿見影的。本港某醫學院的一位學 生,因右第 5 蹠骨基底部骨折,需要拄着 雙枴到東華醫院骨傷科見習,又因雙足皮 膚條件欠佳,既不宜石膏固定,又不願接 受跌打科的敷藥治療。筆者採用一種患者 完全沒有想到的第三種療法,即小夾板固 定法為他固定之後,患者高興地差點跳起 來,因為此法可不用拄枴下地行走且疼痛 明顯減輕,不僅提高生活質素及減輕心理 壓力;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因石膏固定而可 能產生的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硬等併發症和 後遺症,提高療效,縮短療程。正骨手法 加小夾板固定法治療骨折是骨傷科較具代 表性的特色療法之一,其優點是骨折愈合 快、功能恢復好、治療費用低、病人痛苦 少,1988年已被國際認可為中國接骨學 (即 CO 學派),其主要學術觀點是 靜結合、筋骨並重、內外兼治、醫患合作 類似顯效病例還可見於筋傷、骨傷、 骨病及內傷等病症,不勝枚舉。如果公院 引進骨傷科醫師發揮其診療優勢,既可減 少應用消炎止痛藥及其負作用,又可減少 手術及其手術可能產生的併發症和後遺症 ,長遠必將縮短輪候時間,減輕公院急症 室及西骨的醫療和財政壓力。 中西骨科互補 可望創新醫學奇迹 內地中西結合已經創造了不少醫學奇 迹,最引人注目的是發生在 2003 年,廣 州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採用中西結合治療 沙士,創下了零病人死亡、零醫務人員感 染的奇迹。還有以該院骨科專家袁浩為代 表的醫療團隊,採用中西結合治療攻克骨 枯;上海著名脈管病專家奚九一採用中西 結合治療糖尿足,何嘗不是醫學奇迹?這 些精誠的醫學成就,有力地證明了中西醫 合作則醫患三贏,而最大的贏家當然是患 者。 中西骨科診症大同小異具備了結合的 契機,治病各有特色給互補提供了較大的 空間,但是,香港中西結合僅處於萌芽階 段。不過,以病人為橋樑的間接結合倒是 屢見不鮮。2004 年筆者曾接到一位 45 歲 男病人,2000年經西醫確診為左右股骨 頭骨枯Ⅱ期末,先接受西骨髓芯減壓術, 後接受筆者的內服中藥法,至今股骨頭尚 未塌陷,仍可照常工作,減少致殘機會, 並把可能換髖的時間盡量向後推遲。還有 類似顯效的骨枯及其他病例,限於篇幅難 以一一列舉。不過,筆者臨床中也經常遇 到一些不適合非手術療法的病人,如筋斷 、開放性或粉碎性骨折、退化性膝關節炎 併 O 型腿或 X 型腿、Ⅲ-IV 期骨枯、骨腫 瘤等需要手術的病症,筆者必定作口頭轉 介,但中西骨科尚缺乏雙向轉介。如果中 西骨科加強了解和交流,增進互信,建立 轉介、會診等互補機制,必將創造新的醫 學奇迹,讓更多患者受惠,並為公院中西 結合開創先河。 以公院為平台 弘揚骨傷科診療特色 筆者移居香港從事骨傷科醫教工作 20 多年,其中超過 13 年是在世界上第一 間中醫院香港東華醫院度過的。近年 來,該院骨傷科平均門診量,每日超過 200 人次,廣華醫院則超過 1000 人次,大 部分患者是被 3-4 種外敷中藥膏吸引過來 的,足見敷藥對筋骨痛症療效顯著及患者 對骨傷科的認受性相當高。但令人遺憾的 是,骨傷科在中醫註冊之後,不僅發展滯 後,而且正逐漸被邊緣化,既表現在醫管 局 16 間私營中醫診所尚未設骨傷科;又 表現在個別慈善醫院竟然把骨傷科當作普 通科,把推拿科設為專科,這種本末倒置 的做法既較易誤導病人、延誤病情,又使 有心發展骨傷科的醫師只好另謀出路。另 一方面,展望骨傷科的未來,正面臨着青 黃不接的危機,表現在本港大學尚未設立 骨傷專業,本科畢業之後又沒有中醫專科 學院深造,使有志從事骨傷科工作的學生 求學無門,使有心傳承的醫者無用武之地 。如果吸納骨傷科醫師加入公院急症室及 西骨門診工作,除了可改善上述不良的局 面,還可以公院作為學術平台,分享現有 資源,通過醫教研三結合挖掘、傳承、規 範和弘揚骨傷科的診療特色。 公營醫療大門 應為中西醫平等開放 根據 2007 年大公報報道,美國食品 藥品管理局(FDA)已認同中醫藥學與西 方主流醫學一樣,是一門獨立的科學體系 。中西醫學互補,人類健康可得到更好的 保障。 眾所皆知,公立醫院是由政府資助的 公營醫療機構,本來就是屬於香港市民的 。因此,每個納稅人都有期望公院提供更 全面服務的權益,每位註冊中醫師也有申 請加入公院服務大眾的權益。但事實上, 自從 2003 年中醫註冊至今,公院的大門 依然只為西醫而開,而不是為醫學而開。 請問政府,這種鴕鳥政策符合基本法嗎? 請問醫管局,這種做法是否有違治病救人 的醫學本義?請問平機會,主宰人類健康 的中西醫平等問題不重要嗎?難道患者不 希望公院提供多一種選擇嗎?回答及解決 這些問題,香港中醫藥發展委員會責無旁 貸地肩負着聯絡上下、貫通左右的行政和 醫學使命,唯有以仁為本,先患者之憂而 憂,放下門戶之見,站在良醫無類的高度 ,當機立斷,無條件地把中醫藥納入香港 醫療架構,承認中醫師轉介化驗及影像檢 查合法化,並盡快在公院增設中醫門診及 中醫病房,盡快建立公立中醫院,開放公 私院的醫學大門,不拘一格吸納中西醫人 才,讓患者能得到更加優質的診療,讓中 西醫攜手締造嶄新醫學,為人類健康謀更 大的福祉。 現代化中醫藥國際協會策劃 稿件請投 [email protected] 稿例請閱 www.mcmia.org/column

Upload: others

Post on 09-Feb-2020

1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在日前舉辦的第七屆中國腫瘤學術大會上傳出消息,國際權威學術雜誌《抗癌研究》(Anticancer Research)最近刊發英國卡迪夫大學關於中藥抑制腫瘤轉移的研究報告,在國際上引起廣泛關注。

    惡性腫瘤細胞易從原發病灶上脫落,隨血液或淋巴流布全身。控制腫瘤細胞的侵襲擴散,切斷腫瘤由局部性病變向全身性病變的轉變過程,是避免腫瘤惡化、提高腫瘤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質量及延長患者壽命的有效措施。

    不久前,英國卡迪夫大學醫學院進行的一項研究證實,中國抗腫瘤創新中藥可有效抑制腫瘤細胞侵襲轉移。研究人員指出,在腫瘤細胞的侵襲轉移過程中,養正消積膠

    囊可以發揮顯著干預作用,從而對乳腺癌、腸癌、前列腺癌、肺癌、胃癌和骨肉瘤等腫瘤細胞的黏附和遷移起到明顯抑制作用,有效控制腫瘤的病變發展。對尚未出現轉移病灶的早中期腫瘤患者,可控制腫瘤轉移擴散,從而增加手術、介入等治療手段的成功機率。

    養正消積膠囊是在中醫絡病理論指導下研製的新一代抗腫瘤輔助藥物,具有多途徑、多靶點、多效應治療優勢的複方中藥新藥。

    英國卡迪夫大學是擁有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的世界百大名校之一。《抗癌研究》雜誌是由國際抗腫瘤研究協會(IIAR)出版發行的國際權威學術期刊,專門發布高品質的關於實驗和臨床癌症研究的原創論文。

    據香港新聞報道,醫管局因急症室人手不足,培訓護士協助醫生診療以解燃眉之急,而實際上公立醫院的醫護是整體不足,此舉只能治標。治本必須睜開慧眼,善用本地固有的醫療資源,基於骨傷科與西醫骨科診症大同小異,治療手段各具特色、互補空間較大,公營醫藥聘請骨傷科醫師或許是一個較好的選擇。

    可減公院急症壓力當今西醫學發展可謂日新月異,部分

    骨科難題已被西骨採用西藥或手術逐漸攻克,但是,還有另一部分筋骨病症並非西骨或物理治療可以解決的,請不妨試試骨傷科專業而安全的診療吧!骨傷科雖然源於跌打科,但經過千年經驗累積和提煉,尤其是上世紀 60 年代開始融會了西醫學理論之後,骨傷科已青出於藍地昇華為中西結合的骨科。

    中醫骨傷科診症注重中西結合、四診合參、客觀診斷。筆者曾接到一位 53 歲的男病人,根據專業判斷建議做 MRI 檢查,結果成為發現一個深藏不露病灶(腰椎細菌感染)的關鍵。筆者還曾發現兩個誤診病症,一個來自新西蘭某醫院急症室的香港女長者,右鎖骨粉碎性骨折被誤診為軟組織損傷;另一個是來自內地江門某醫院急症室的香港年輕人,右髕骨縱向骨折被誤診為筋傷。其實,這些誤診病例也許並非急症室醫生的專業問題,而是某些醫院把急症室醫生當作十項全能處理各科病人的制度問題,儘管急症室設有分科,但有時第一關已經把不住。惟有增設骨科,才可減少誤診。本港急症室是否有類似情況?或許值得當局調查和檢討一下。

    中醫骨傷科受限於香港現行的醫療制度,只能注重研究非手術療法,如手法、小夾板固定法及運用中藥法等,其療效有時是立竿見影的。本港某醫學院的一位學生,因右第5蹠骨基底部骨折,需要拄着雙枴到東華醫院骨傷科見習,又因雙足皮膚條件欠佳,既不宜石膏固定,又不願接受跌打科的敷藥治療。筆者採用一種患者完全沒有想到的第三種療法,即小夾板固定法為他固定之後,患者高興地差點跳起來,因為此法可不用拄枴下地行走且疼痛明顯減輕,不僅提高生活質素及減輕心理壓力;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因石膏固定而可能產生的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硬等併發症和後遺症,提高療效,縮短療程。正骨手法加小夾板固定法治療骨折是骨傷科較具代表性的特色療法之一,其優點是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復好、治療費用低、病人痛苦少,1988 年已被國際認可為中國接骨學(即CO學派),其主要學術觀點是 「動靜結合、筋骨並重、內外兼治、醫患合作。」類似顯效病例還可見於筋傷、骨傷、骨病及內傷等病症,不勝枚舉。如果公院引進骨傷科醫師發揮其診療優勢,既可減少應用消炎止痛藥及其負作用,又可減少手術及其手術可能產生的併發症和後遺症,長遠必將縮短輪候時間,減輕公院急症室及西骨的醫療和財政壓力。

    中西骨科互補可望創新醫學奇迹

    內地中西結合已經創造了不少醫學奇迹,最引人注目的是發生在 2003 年,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採用中西結合治療沙士,創下了零病人死亡、零醫務人員感染的奇迹。還有以該院骨科專家袁浩為代表的醫療團隊,採用中西結合治療攻克骨枯;上海著名脈管病專家奚九一採用中西結合治療糖尿足,何嘗不是醫學奇迹?這些精誠的醫學成就,有力地證明了中西醫合作則醫患三贏,而最大的贏家當然是患者。

    中西骨科診症大同小異具備了結合的契機,治病各有特色給互補提供了較大的空間,但是,香港中西結合僅處於萌芽階段。不過,以病人為橋樑的間接結合倒是屢見不鮮。2004 年筆者曾接到一位 45 歲男病人,2000 年經西醫確診為左右股骨頭骨枯Ⅱ期末,先接受西骨髓芯減壓術,

    後接受筆者的內服中藥法,至今股骨頭尚未塌陷,仍可照常工作,減少致殘機會,並把可能換髖的時間盡量向後推遲。還有類似顯效的骨枯及其他病例,限於篇幅難以一一列舉。不過,筆者臨床中也經常遇到一些不適合非手術療法的病人,如筋斷、開放性或粉碎性骨折、退化性膝關節炎併O型腿或X型腿、Ⅲ-IV期骨枯、骨腫瘤等需要手術的病症,筆者必定作口頭轉介,但中西骨科尚缺乏雙向轉介。如果中西骨科加強了解和交流,增進互信,建立轉介、會診等互補機制,必將創造新的醫學奇迹,讓更多患者受惠,並為公院中西結合開創先河。

    以公院為平台弘揚骨傷科診療特色

    筆者移居香港從事骨傷科醫教工作20 多年,其中超過 13 年是在世界上第一間中醫院─香港東華醫院度過的。近年來,該院骨傷科平均門診量,每日超過200人次,廣華醫院則超過1000人次,大部分患者是被3-4種外敷中藥膏吸引過來的,足見敷藥對筋骨痛症療效顯著及患者對骨傷科的認受性相當高。但令人遺憾的是,骨傷科在中醫註冊之後,不僅發展滯後,而且正逐漸被邊緣化,既表現在醫管局 16 間私營中醫診所尚未設骨傷科;又表現在個別慈善醫院竟然把骨傷科當作普通科,把推拿科設為專科,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既較易誤導病人、延誤病情,又使有心發展骨傷科的醫師只好另謀出路。另一方面,展望骨傷科的未來,正面臨着青黃不接的危機,表現在本港大學尚未設立骨傷專業,本科畢業之後又沒有中醫專科學院深造,使有志從事骨傷科工作的學生求學無門,使有心傳承的醫者無用武之地。如果吸納骨傷科醫師加入公院急症室及西骨門診工作,除了可改善上述不良的局面,還可以公院作為學術平台,分享現有資源,通過醫教研三結合挖掘、傳承、規範和弘揚骨傷科的診療特色。

    公營醫療大門應為中西醫平等開放

    根據 2007 年大公報報道,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已認同中醫藥學與西方主流醫學一樣,是一門獨立的科學體系。中西醫學互補,人類健康可得到更好的保障。

    眾所皆知,公立醫院是由政府資助的公營醫療機構,本來就是屬於香港市民的。因此,每個納稅人都有期望公院提供更全面服務的權益,每位註冊中醫師也有申請加入公院服務大眾的權益。但事實上,自從 2003 年中醫註冊至今,公院的大門依然只為西醫而開,而不是為醫學而開。請問政府,這種鴕鳥政策符合基本法嗎?請問醫管局,這種做法是否有違治病救人的醫學本義?請問平機會,主宰人類健康的中西醫平等問題不重要嗎?難道患者不希望公院提供多一種選擇嗎?回答及解決這些問題,香港中醫藥發展委員會責無旁貸地肩負着聯絡上下、貫通左右的行政和醫學使命,唯有以仁為本,先患者之憂而憂,放下門戶之見,站在良醫無類的高度,當機立斷,無條件地把中醫藥納入香港醫療架構,承認中醫師轉介化驗及影像檢查合法化,並盡快在公院增設中醫門診及中醫病房,盡快建立公立中醫院,開放公私院的醫學大門,不拘一格吸納中西醫人才,讓患者能得到更加優質的診療,讓中西醫攜手締造嶄新醫學,為人類健康謀更大的福祉。

    二〇一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星期五

    現代化中醫藥國際協會策劃稿件請投[email protected] 稿例請閱www.mcmia.org/column

    B9 責任編輯:蔡淑芬美術編輯:神志英

    近 60幅地圖,星星點點地標明分布點,如此詳細地掌握西藏冬蟲夏草資源分布,尚屬首次。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植物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李暉

    日前在拉薩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透露,西藏首次全面摸清了當地冬蟲夏草資源的家底。

    冬蟲夏草簡稱 「蟲草」,是特產於青藏高原的寶貴藥材資源,屬一種蟲菌複合體。民間對冬蟲夏草的應用有悠久歷史,在藏醫、中醫多部藥典中均有記載。

    中國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 「西藏不同區域冬蟲夏草適生地的科學考察與生態學研究」,歷時3年於近期通過專家組驗收。據專家組意見,該課題在西藏冬蟲夏草的生長環境、群落生態學、地理分布等多個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最新研究成果顯示,西藏冬蟲夏草主要生長在森林、

    高山草甸、高山灌叢、亞高山灌叢、高原河谷灌叢、高原河谷草甸等6類環境。李暉說,課題對西藏冬蟲夏草生長環境的總結在國內尚屬首次。

    「西藏出產冬蟲夏草的縣有 55 個,佔西藏總縣數的74.3%。」李暉說,此次研究繪就了各縣分布圖,詳細標註了蟲草資源分布區域和一些分布點,並首次提出了西藏冬蟲夏草特殊的地理分布類型──區域分布。

    此外,該研究還分析指出了西藏冬蟲夏草適生地,及其適宜生長環境的年均溫、降水、海拔和土壤特性等具體指標,為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礎資料。

    李暉說,這些成果的取得,摸清了西藏冬蟲夏草資源的家底,有助於資源可持續利用。

    肝病是香港目前常見的多發病,亦是全球難治疾病之一。由

    香 港 註 冊 中 醫 學 會 主 辦 的「2012 中醫肝病研討會及研修班

    」日前舉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際合作司司長王笑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際合作高級顧問范佐浩太平紳士、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主席陳志輝教授、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肝病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葉永安教授、深圳市中醫院、深圳市中醫藥學會、深圳市針灸學會李順民院長,及本地三大中醫藥學院─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的院長及 400 多名註冊中醫出席此次會議。

    香港註冊中醫學會會長馮玖在開幕致辭稱,這次活動以肝病─都市的常發病及多見病為切入點

    ,啟動中醫藥專科培訓,是香港註冊中醫學會走上中醫專科培訓的第一步。該會自2003成立以來,收到會員對中醫專科學習的需要,計劃在未來的日子與內地中醫學術單位及專業團體籌辦中醫各專科的學術活動,提高本地中醫業界的臨床技術及診治水平。

    持續進修 提升診治水平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醫生在發言中表示,

    香港中醫業界由1999年通過中醫藥法例及中醫註冊後,已成為醫療界的一股力量,中醫隊伍日漸壯大,中醫雖是古老行業,仍能與時並進,與所有專業一樣持續進修,終生學習,為提升臨床治療水平打好基礎。他指出,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全球有5億人受乙肝病毒感染,華南地區(包括香港)的感染率約8-10%,即約近70萬人,慢性肝病患者患肝癌機會率更高 100 倍。作為專業團體香港註冊中醫

    學會開展中醫專科肝病的研討會是十分必要及適切的。

    高永文表示,業界關注剛成立的中醫藥發展委員會籌備小組,預計明年初能成立委員會及下設多個工作小組,進行更廣泛的諮詢工作。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際合作司司長王笑頻發言稱,將堅持致力維護中醫專業地位,爭取中醫藥界的權益,促進中醫藥的學術和交流。世界中

    醫藥學會聯合會肝病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及秘書長葉永安教授在致謝辭強調中醫在治療肝病中的特殊優勢。

    此次研討會是由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肝病專業委員會、深圳市中醫院、深圳市中醫藥學會、深圳市針灸學會合辦,並得到本地三大中醫藥學院大力支持,香港特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專業服務發展資助計劃撥款舉行。

    研討會期間,各講者介紹其多年臨床心得與同業分享。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肝病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葉永安教授對中醫鼓脹病的認識參合古今中西,提出分期辨證和治療的重要性,分享了臨床有效藥物及其他療法,分析了中醫藥治療本病的優勢與難點。

    補腎健脾 治養結合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肝病委員會副會長

    、深圳市中醫院肝病重點專科周大橋教授總結彙報了他們對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的體質和症候調查結果,認為 「脾腎虧虛、邪伏為鬱」是本病基本病機,並提出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體質及臨床症候可能與腎虛本質存在一定關係,提出補腎健脾、補腎清透的治療方法,展示了較好臨床療效。

    另兩位專家強調,肝病須盡早預防、綜合調治的重要性。廣東省中醫院池曉玲教授總結了中醫對脂肪肝的認識和治療特色,山東中醫藥大學李勇教授分析了慢性乙肝整體中醫辨證治療的重要性及各病變環節病證結合整體調節的意義,強調了 「治養並重,治養結合」。

    香港浸會大學劉宇龍博士分享了對肝癌辨病辨證的認識與研究,強調了中醫輔助診斷的

    重要性,及中醫藥辨病辨證治療肝癌及術後調治的策略。

    臨床萬例 經驗分享香港註冊中醫學會副秘書長張美倫醫師推

    介老中醫黃國雄在香港治療肝病一萬例的臨床寶貴資料,提出了嗜肝性病毒病的概念,強調了中醫腹診、望診及叩診基本功,並將經驗方劑分享與同儕,引起關注和討論。

    西藏首次全面掌握冬蟲夏草資源家底

    中藥新知中藥新知

    醫家分析治療優與難

    肝病研討會啟動中醫專科培訓

    ▲(左起)馮玖會長、高永文局長及王笑頻司長為中醫肝病研討會揭幕致詞

    中醫骨傷科在公營醫療可發揮作用

    □香港中醫學會前會長

    吳思團

    骨傷科醫師

    中醫藥訊息中醫藥訊息

    動態專題

    動態專題││││國際肝病研討會

    國際肝病研討會

    第四屆全國兒童多動症專題學術會議在河北省北戴河召開。來自國內的 160 餘位中西醫兒科專家和 15 名美國、瑞士學者共同探討兒童多動症診治。專家們認為中醫綜合治療兒童多動症療效好,可避免長期服用西藥帶來副作用。

    專家認為,國內兒童多動症的診斷標準應與國際接軌,患兒年齡應該由學齡兒童提前到3歲以上,同時充分運用針灸、中藥、推拿、音樂、心理等綜合療法,加強行為干預,讓老師、家長共同參與提高療效。

    我國學齡兒童多動症患病率為3%-5%,大約有1600萬患兒,約有25%可持續到成年,可發展成違法犯罪、反社會性人格的潛在危險人群。但由於社會認知度低、專職醫師匱乏、治療不規範,導致我國多動症患兒就診率不足1%。

    ▲(前排從左至右)林家榮副會長、深圳市中醫院李順民院長、大會顧問陳抗生、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際合作高級顧問范佐浩太平紳士、香港食物及衛生局高永文局長、馮玖會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際合作司王笑頻司長、世中聯肝病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葉永安教授、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主席陳志輝教授、副會長黃賢樟教授、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中醫組主席黃傑教授、周叔英副會長

    英大學研究:中藥可抑制腫瘤轉移

    京中醫院復設男病科北京中醫醫院男病科恢復。該院男病門診歷史

    悠久,過去融於大內科之中,恢復後的男病科,將繼續突出傳統中醫藥治療特色,結合現代科學技術,發揮獨特的臨床優勢。

    該科遵循燕京御醫學派之後、全國名老中醫、著名男病科專家吉良晨教授創立的 「重視先天之本和後天之本」的學術思想體系,配備先進儀器,在北京地區率先建立育齡男子精子分析正常組值,為男性不育症、少、弱精子症的臨床、科研奠定基礎。該科曾承擔國家九五攻關、北京市科研課題,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獎多項。

    兒童多動症 中醫綜合治療有優勢

    alanTypewritten Text12-40

    alanTypewritten Text大公報2012年10月26日

    Untit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