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內老人精神虐待相關因素之探討 -以中部地區安養機構為例 ·...

22
機構內老人精神虐待相關因素之探討 -以中部地區安養機構為例 鄭元棻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Upload: others

Post on 24-Oct-2019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機構內老人精神虐待相關因素之探討

    -以中部地區安養機構為例

    鄭元棻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 機構內老人精神虐待相關因素之探討

    -以中部地區安養護機構為例

    鄭元棻

    壹、前言

    老年人口快速成長為近幾十年全球性趨勢。而台灣因少子化現象越趨普遍、

    婦女勞參率增加以及國人生活型態及消費方式產生重大轉變(經建會,2010),

    要面對的並不僅止於高齡化社會,同時照顧資源已成為不容小覷的問題。

    一、機構式照顧需求增加

    民國 82 年台灣老年人口比率超過 7%成為高齡化社會。人口結構老化、醫療

    科技發展、疾病型態轉型,使得長期照顧需求提高(古巧琴,2005)。此外,女

    性約占台灣照顧者中 7-8 成(吳聖良、胡杏佳、姚克明,1991;邱啓潤、陳武宗,

    1997),而民國 89 年台灣女性勞動參與率為 46.03%,到 100 年 7 月 50.28%明顯

    增加(行政院主計處,2011),意味傳統非正式照顧者逐漸減少,照顧型態產生

    轉變,機構式照顧需求逐漸提高。

    台灣老人長期照顧機構立案數自民國 86 年老人福利法修法通過後不斷成

    長。經建會 97 年統計指出,老人起居活動有困難者之主要照顧者中機構服務員

    上升至 7.6%。台灣安養護機構工作人員中以服務人員的 55.32%為最多,機構照

    顧者提供機構住民 90%的照顧工作,攸關機構住民之照顧服務品質(杜麗珍、林

    藍萍、林金定,2007)。機構住民多為高度依賴者,日常生活仰賴機構照顧者,

    加上問題行為普遍存在,照顧者的工作負荷、壓力相當沉重(馮兆康、李中一、

    周秋滿、黃麗玲,2003;葉莉莉、溫敏杰、杜淑玲、林寁、戴臆珊,1999),亦

    可能因工作負荷、經驗不足而可能有虐待行為,影響到機構住民之生活品質。

  • 二、老人虐待漸受重視

    老人虐待案件據內政部社會司的統計通報,從民國 95 年 5,669 件到民國 100

    年 5,958 件逐漸增加,老人虐待成為社會問題的一部份(內政部統計處,2011)。

    老人受虐場域大致為兩種,一是家庭中老人虐待,施虐者為家人或親屬;另一種

    是機構老人虐待,施虐者為照顧者或其他老人;台灣有關老人虐待問題之討論多

    集中於家庭虐待,少關注機構中老人虐待問題。

    個案統計經常有低估真正數量的現象(黃志忠,2010),老人虐待亦是如此。

    而要統計在機構中所發生虐待事件的確切數量比起其他暴力事件更為困難。機構

    中的老人多為依賴者,日常生活需他人照顧,難以輕易向外表露心聲,機構人員

    如果漠視此現象或不自動舉發,機構成為封閉環境,就非常有匿報虐待事件的可

    能性(Pillemer, 1988)。蔡啟源(1997)也提到,如不重視機構中老人虐待現象的

    話,勢必會成為老人福利服務管控上的死角。

    貳、文獻探討

    機構中老人精神虐待、照顧者工作壓力、機構環境等相關因素,在國外已被

    探討,研究者檢視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以瞭解機構老人虐待類型與相關理論及

    機構性老人虐待之相關因素。

    一、機構內老人虐待類型

    各國家、組織及學者對老人虐待定義有不同見解。世界衛生組織於多倫多宣

    言中定義「老人虐待」:「是一種單一、重複並且不適當之行為,發生於任何信賴

    關係間,且造成老人傷害或痛苦」(曾姿瑛、陳玉敏,2006;黃志忠,2010;Post,

    Page, Conner, Prokhorov, Fang & Biroscak , 2010)。AMA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於 1987 年發表老人虐待標準定義:「是一種疏忽,對老年人的健康或

    幸福造成傷害或威脅的行為,包括企圖施予老人身體、心理傷害或不給予食物、

    衣物、醫療照顧之需要。」(劉子悌,2006);Fulmer & O’ Malley (1987)則以服

  • 務觀點取向定義老人虐待,指出所有形式的虐待及疏忽都是「照顧失當

    (mistreatment)」、不能滿足老人的需求(支持性關係、選擇自我生活方式的機會、

    免於任何形式的暴力),因此老人虐待被定義為「照顧者的行為不能滿足老人的

    需求」(莊謹鳳,2009)。Pillemer & Bachman-Prehn (1991)將老人虐待分為兩類,

    一是身體虐待:「有意圖對另一個人造成身體上的疼痛或傷害的行為」;另一個則

    是精神虐待:「有意圖造成另一個人情緒上的痛苦(如恐嚇、侮辱)之行為」。

    Pillemer (1988)亦指出,機構虐待是背離預期之高品質照顧標準,照顧者與住民

    的人際關係過程不符合社會能接受的標準或是有意圖傷害住民之行為就是老人

    虐待。

    國內學者指出老人虐待是指身體性的攻擊或者情緒上的苛待、故意疏忽、非

    故意疏忽或對老人財務上的剝削等等(李宗派,1999)。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

    聯盟對老人虐待型態亦有所界定,分別為:身體虐待、醫療虐待、心理/情緒虐

    待、金錢濫用、照顧者疏忽、自我疏忽、性侵害等類型。

    綜合研究老人虐待之學者所述,界定機構中老人虐待型態應自社會、文化、

    經濟、宗教與倫理層面加以探討,而大致可分為身體虐待、精神虐待、性虐待、

    經濟剝奪、醫療性虐待、積極性疏忽與消極性疏忽等七型態(李瑞金,2000;李

    宗派,1999;黃志忠,2002;劉子悌,2006;Dehart & Webb, 2009; Pillemer &

    Bachman-Prehn, 1991; Post et al., 2010)。

    而精神虐待,大多來自照顧者不適當的言語行為,造成老人精神、心理傷害,

    是常出現甚至頻率高過身體虐待的類型(李瑞金,2000;劉子悌,2006;Dehart

    & Webb, 2009; Pillemer & Bachman, 1991)。精神虐待包含心理苦痛(anguish)的概

    念:「故意、非故意施加在老人心理上的苦痛;不提供心理上的照顧;孤立、剝

    奪友誼;不適當的口語表達;使恐懼、剝奪;使羞愧、輕蔑、沒有能力的感覺,

    口語、非口語的侮辱;情緒疏忽或勒索;干擾其做決定;隔離朋友和親戚;使丟

    臉、將其當作小孩子看待;騷擾、操縱、詆毀陳述或威脅」(Wang, 2005)。

  • 二、老人機構內虐待成因理論

    老人虐待成因除了針對加害者或被害者單方面之歸因外,應要更進一步探討

    兩者間互動關係,從以下四理論探討機構老人虐待:

    1. 個人內在因素理論(Intra-individual Theory)

    強調受、施虐者有身體或人格特質的缺陷。Pillemer & Wolf (1989)指出,

    施虐者常患有精神疾病、酒精中毒或藥物濫用等。照顧者人格特質上有缺失

    或偏差行為即無法正確判斷、自制,更無法提供老人的需求,反而施虐於老

    人身上(李瑞金,1994a;吳淑如、王秀紅,2004;陳燕禎,2007;莊謹鳳,

    2009)。Tomlinson (1988)則指出多數受虐老人的年齡在七十五歲以上、女

    性、缺乏自我肯定及角色認同、罹患老人癡呆症、帕金森疾病等健康狀況不

    佳等(引自李瑞金,1999:15)。

    2. 外在情境因素理論(Situational Aspects Theory)

    疾病、工作壓力、人際關係等危機事件是構成虐待的原因(Ansello,

    1996),即虐待老人是外在社會環境的反映。在機構之施虐行為是對高度工

    作壓力、低薪資等因素之反應,照顧者因工作壓力或感受老人之敵意時,較

    易有虐待行為;當高衝突或對老人持有負向觀點時,照顧者易出現不當反應

    (Pillemer & Bachman-Prehn, 1991)。

    3. 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

    強調人的互動是依據報酬(reward)與成本(cost)來計算,互動關係為彼此

    期待及互惠之關係(李宗派,2004),雙方傾向於追求最大的酬賞且減少成

    本。當照顧者與機構老人交換互動不成功,強勢會控制弱勢而產生衝突,最

    後導致虐待;照顧者無法獲取預期中報酬時,可能出現處罰性行為(punishing

    behaviors),亦可能認為此為交換行為模式的一部分而將處罰合理化(Ansello,

    1996)。

    4. 符號互動理論(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

    社會互動是發生在至少兩個人的連續性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認知、

  • 表達與評估階段;老人受虐是因為在認知階段有錯誤、不適當的角色行為所

    導致。機構老人可能隨時間而有生理或行為上的改變,對照顧者而言,如果

    沒有重新評估調整老人的差異,將因認知與期待不同而有挫折與抗拒,甚至

    會有負面印象或貶抑之情況發生,負面態度、疏忽與虐待行為便接踵而至。

    三、機構內老人虐待之發生因素

    機構中虐待多由於照顧者缺乏訓練與教育;工作壓力與疲乏;組織結構或文

    化;照顧者之心理疾病、個人問題;受虐者特徵;機構缺乏資源(Dehart & Webb,

    2009; Pillemer & Bachman-Prehn, 1991; Post et al., 2010)等因素導致,各因素常同

    時發生,使得機構中虐待的行為很難釐清。

    多位學者據長期研究結果,推論機構老人虐待之探討重點有四大面向:(1)

    機構環境、管理因素;(2)照顧者特質以及與老人之互動關係;(3)機構老人特徵

    因素;(4)照顧者工作壓力(蔡啟源,1997;Dehart & Webb, 2009; Goodridge,

    Johnston, & Thomson, 1996; Pillemer, 1988; Pillemer &Bachman-Prehn, 1991)。

    1. 機構環境、管理因素

    雖施虐者因其行為應擔負大部份法律責任,但機構在工作分配、督導監

    控、教育訓練等若有缺失,或無法掌控員工行為,以致間接提供施虐機會,

    應負有直接與連帶責任(蔡啟源,1997)。而機構環境包括設計、組織結構、

    監督管理能力、規模、級別、所有權狀態、服務提供強度、價格以及機構的

    經濟資源等(Pillemer, 1988),再加上管理方式不同、機構對照顧者的支持性、

    照顧者與住民之比例、同事關係等實會影響到照顧者的工作環境、離職率與

    工作壓力(Bright, 1999; Dehart & Webb, 2009; Pillemer & Bachman-Prehn,

    1991; Ullmann, 1985)。

    2. 機構內照顧者特質以及與老人之互動關係

    研究指出照顧者的特質,包括教育程度、年齡、性別、職位、工作資歷

    與經驗、耗竭、照顧者健康狀態、對工作的角色定位與訓練等(莊謹鳳,2009;

  • 劉子悌,2006;DeHart &Webb, 2009; Pillemer, 1988; Pillemer &

    Bachman-Prehn, 1991; Diwan, Ivy, Merino & Brower, 2001; Wang, 2005),會影

    響對老人的照顧品質。

    互動關係部份,照顧者行為受到生活空間、工作環境與機構性質等影響

    有虐待行為(蔡啟源,1997)。研究指出,老人高程度的生理照顧與情緒支

    持常是工作壓力主要來源。精神虐待與照顧依賴老人所產生的壓力高度相

    關;老人依賴程度會隨時間而增加,因依賴而導致控制老人生活之權力關係

    通常是造成虐待的遠因(蔡啟源,1997);專業人員提供之服務越多,對案

    主之生活有越多控制權力,而容易出現虐待行為(DeHart &Webb, 2009)。如

    果要探討機構中的老人虐待,不能忽略機構照顧者與老人兩者間之交互作用

    (Pillemer, 1988),包括:機構內照顧者與老人之間的語言以及非語言溝通的

    建立(DeHart &Webb, 2009)、每天的密切互動(Goergen, 2001)等面向。

    3. 機構老人特徵因素

    機構中老人因本身特質:認知能力差、日常生活功能差、有心理問題、

    不服從、依賴程度高、無經濟支援、教育程度低、表達能力差、單身孤立、

    缺乏社會支持、不良之生活習慣以及年齡居於老年人口群之高層而特別容易

    受到虐待(陳燕禎,1996;李瑞金,1994)。

    4. 機構照顧者之工作壓力源

    機構照顧者處於人、事、物複雜的工作環境,除了老人,同時也須處理

    與同事、機構間之關係。Schaeter& Moos (1993)提到,機構照顧者之工作壓

    力源,包括來自一般性與照顧性工作任務之任務性壓力(老人依賴程度、協

    助日常生活、執行不愉快的任務)、同事及管理監督者之關係性壓力(衝突、

    負向回饋)及工作負荷與機構環境規劃之系統性壓力源(工作量、休息場所)

    (林叔蔓,2000;林梅香等,2009;黃惠芬,2002;劉子悌,2006; Foner , 1995;

    Goodridge, Johnston, & Thomson, 1996)。

    在機構成本效益極大化的前提下,照顧者的工作量不斷加重,分配照顧

  • 每個老人的時間便十分有限(郭林瑋,2003);也因為需要耗費大部分時間

    在照顧陪伴工作上,還要顧及與維護同事間的關係,謹守機構服務宗旨下備

    感壓力,在時間分配不足或精疲力盡之情況下,不僅沒有達到應有的照顧服

    務品質,更可能因此有敷衍、疏忽、甚至施虐行為發生。

    參、研究方法

    綜觀前述對機構照顧者老人虐待之多重因素之探討,多元理論歸因模式(蔡

    啟源,1987)的概念架構(如圖 3-1)有助於了解機構老人虐待相關因素,更能

    了解實務工作中可能遭遇之結構性問題(Pillemer, 1988)。

    本研究的研究架構圖如下圖:

  • 一、 測量工具

    機構照顧者工作壓力 老人行為問題 機構照顧者之老人

    精神虐待

    原始量表

    Work Stressors

    Inventory (WSI)1

    The Nursing Home

    Behavior Problem

    Scale2

    照護者精神虐待老

    人行為量表3

    試測之信度 .945 .966 .704

    正式施測信度 .893 .952 .749

    二、 抽樣與資料蒐集方式

    研究對象設定在台中市與南投縣各級老人長期照顧機構、養護機構與安養機

    構之照顧者。研究對象須符合下列條件:工作於政府立案之各級老人長期照顧機

    構、養護機構與安養機構之本籍照顧人員;實際參與老年人照顧工作者。

    2011 年 6 月中部地區之政府立案各級老人安養護機構數量,共有 77 間機構,

    其中台中市有 61 間,南投縣有 16 間,經過計算過後,本研究之母體為 565 位本

    國籍照顧者。為避免樣本數差異過大,採取分層比例隨機抽樣方式,依「財團法

    人」、「小型機構」兩類別進行抽樣。台中市小型機構與財團法人機構照顧者人數

    比約為 2:1,故研究者以 2:1 抽取機構訪問機構照顧者。南投縣因無機構照顧

    者數量資料,且南投縣之收容床數多在財團法人型機構,故研究者隨機抽取兩間

    財團法人型機構作為南投縣樣本,並以面對面訪問方式進行研究,共回收 86 份

    有效問卷。

    1林叔蔓(2000)依據 Schaefer& Moos (1993)所發展的「Work Stressors Inventory (WSI)」,原量表題數共 51 題。

    2為 Ray, Taylor, Lichtenstein, & Meador (1992)所發展之「The Nursing Home Behavior Problem Scale」。

    3為 Wang (2005)、徐秀真(2005)參考 Reinberg & Hayslip (1991)所發展之 Elder Abuse Behavioral Intentions Scale,所發展之

    中文版量表

  • 肆、研究結果

    一、機構照顧者個人人口特質:

    機構照顧者個人人口特質次數分配表 1

    變項 人數 % 變項

    性別(n=86 )

    男性

    女性

    5

    81

    5.8

    94.2

    月休(n=79)

    平均數

    最大值

    5.80

    9

    最小值 1

    照顧時數(n=82)

    平均數

    最大值

    最小值

    9.84

    12

    8

    年齡(n=76)

    21-30 歲

    31-40 歲

    41-50 歲

    51-60 歲

    61 歲以上

    7

    15

    22

    31

    1

    8.1

    17.4

    25.6

    36.0

    1.2 照顧人數(n=69)

    平均數

    最大值

    最小值

    14.28

    60

    1

    教育程度(n=80)

    國小

    國中

    高中/高職

    專科/大學

    8

    19

    40

    13

    9.3

    22.1

    46.5

    15.1

    類似照顧經驗(n=76)

    沒有

    36

    40

    41.9

    46.5

    月薪(n=79)

    兩萬元以下

    7

    8.1

    服務月數(n=79)

    平均數

    最大值

    最小值

    62.61

    234

    1

  • 二~三萬元

    三~四萬元

    四~五萬元

    52

    18

    2

    60.5

    20.9

    2.3

    在職訓練(n=83)

    75

    8

    87.2

    9.3

  • 機構照顧者個人人口特質次數分配表 2

    變項 人數 % 變項 人數 %

    喝酒的習慣(n=79)

    沒有

    3

    76

    3.5

    88.4

    財務壓力(n=82)

    沒有

    49

    33

    57.0

    38.4

    使用藥物 (n=79)

    沒有

    7

    72

    8.1

    83.7

    休息場所(n=58)

    沒有

    52

    6

    60.5

    7.0

    精神疾病 (n=79)

    沒有

    1

    78

    1.2

    90.7

    工作空間(n=58)

    沒有

    51

    7

    59.3

    8.1

    家中有須照顧的人(n=83)

    沒有

    37

    46

    43.0

    53.5

    不好聞味道(n=57)

    沒有

    9

    48

    10.5

    55.8

    二、 機構老人特質、機構照顧者工作壓力量表

    在工作壓力量表部分,分數越高表示機構照顧者的工作壓力越大,平均得分

    為 57.91 分,最高得分為 96 分,最低得分為 31 分,標準差則為 12.29 分。

    變項 平均數 SD

    失能失智比4 11.69 18.32

    男女比5 .87 .367

    老人年齡 80.79 2.64

    老人行為問題量表 61.40 15.16

    4以機構失能老人人數除以失智老人人數。

    5 以機構男性老人人數除以女性老人人數。

  • 機構照顧者工作壓力量表 57.91 12.29

    三、 老人精神虐待量表

    量表平均得分為 23.95 分,標準差為 4.90 分,得分範圍從最低的 15 分到最

    高的 38 分。在平均得分最高為「可能會失禁情況下強迫其穿尿褲」的 2.42 分,

    最低的則為「嘲笑老人」的 1.38 分。從因素方面來看,因素三的「不尊重老人」

    得分總平均最高,有 1.95 分,最低的則為因素一「口語傷害老人」為 1.51 分。

    次數與百分比

    因素 題目 從未如此

    (%)

    很少如此

    (%)

    經常如

    此(%)

    總是如

    此(%)

    平均數

    F1:口語

    傷 害 老

    4.用言詞恐嚇脅迫老人

    16.顯現不耐煩之神情情及動

    19.干擾老人睡眠

    20.做出傷害動作來恐嚇老人

    52(60.5)

    30(34.9)

    57(66.3)

    65(75.6)

    29(33.7)

    55(64.0)

    20(23.3)

    12(14.0)

    5(5.8)

    1(1.2)

    5(5.8)

    2(2.3)

    0

    0

    4(4.7)

    7(8.1)

    1.45

    1.66

    1.49

    1.43

    得分總平均=1.51

    F2 : 批

    評、責怪

    老人

    1.以口語責難或怪老人

    2.嘲笑老人

    6.不告訴老人實情、非善意欺騙

    老人

    11.在老人當面說批評的話

    17.打斷老人注意力

    26(30.2)

    55(64.0)

    37(43.0)

    50(58.1)

    27(31.4)

    52(60.5)

    29(33.7)

    32(37.2)

    34(39.5)

    51(59.3)

    7(8.1)

    2(2.3)

    12(14.0)

    2(2.3)

    8(9.3)

    1(1.2)

    0

    5(5.8)

    0

    0

    1.80

    1.38

    1.83

    1.44

    1.78

    得分總平均=1.65

    F3:不尊

    重老人

    7.直呼老人姓名

    10.可能會失禁情況下強迫其穿

    尿褲

    22(25.6)

    13(15.1)

    50(58.1)

    47(54.7)

    31(36.0)

    34(39.5)

    13(15.1)

    35(40.7)

    2(2.3)

    4(4.7)

    7(8.1)

    0

    1.99

    2.42

    1.44

  • 12.對待老人如同命令小孩子一

    得分總平均=1.95

    F4:關懷

    老人

    9.會主動關心老人

    13.會主動與老人交談、聊天

    4(4.7)

    1(1.2)

    2(2.3)

    6(7.0)

    43(50.0)

    48(55.8)

    37(43.0)

    31(36.0)

    1.69

    1.73

    得分總平均=1.71

    平均數=23.95 標準差=4.90 最大值=38 最小值=15

  • 伍、研究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一)老人精神虐待發生的危險因素

    1. 在職訓練

    研究結果顯示有在職訓練者更有可能有精神虐待,與 Bright (1999)認為

    機構要有足夠訓練才能減低老人虐待之結果相左。研究者推論,機構工作繁

    忙,照顧者如受到機構推派外出受訓,若訓練內容無法運用到工作上,可能

    造成照顧者額外的壓力,而對老人精神虐待。

    2.機構照顧者之年齡

    研究結果發現,年齡落在 31-40 歲的照顧者比起其他年齡的照顧者更容

    易有老人精神虐待行為,而隨著年齡漸長,老人精神虐待行為就越不嚴重。

    DeHart &Webb (2009)指出,較年輕的工作人員可能對老人有較多的負面態

    度,亦因此就可能對老人不尊重,較可能有虐待之情形發生。Pillemer &

    Bachman-Prehn (1991)亦指出對老年人抱持的負向觀感的照顧者較容易對老

    人有精神虐待之行為。研究者建議往後實務工作上,實要注意照顧者對老年

    人所抱有的態度,提供相關訓練。

    3.機構老人行為問題

    結果顯示所照顧的老人行為問題越多,照顧者之老人精神虐待的情形會

    越嚴重。Pillemer & Bachman-Prehn (1991)指出與住民有衝突的照顧者或者是

    照顧了較多有行為問題的老人(例如:對於照顧行為不合作、認知以及心理

    有問題之老人),這些老人特質是出現老人精神虐待行為的高危險群。

    4.機構照顧者工作壓力

    研究結果顯示機構照顧者工作壓力越大,越有可能對老人有精神虐待的

    行為。Diwan, Ivy, Merino & Brower (2001)以及 Pillemer & Bachman-Prehn

  • (1991)指出,機構照顧者會出現精神虐待的行為,大多是對於在一個高壓力

    的工作環境下所產生的反應,而經歷耗竭、工作量過重、工作時間長的照顧

    者,易因體力或情緒無法負擔出現虐待行為。

    (二)機構照顧者工作壓力沉重

    根據研究結果得知,照顧者工作壓力會對老人精神虐待造成相當之影響。以

    Schaeter& Moos (1993)提到系統性、工作性與關係性壓力檢視:系統性工作壓力

    的部分,照顧者處於人、事、物複雜的工作環境,長時間面對高度依賴及病情隨

    時可能發生變化的老人。再者,目前機構皆以最精簡的人力來經營,每日固定的

    勞務以及一般性工作占大部份工作時間,照顧者不但沒有時間培養處理緊急狀況

    的能力,如遇到緊急狀況更是會接應不暇、壓力重重。在一般性工作壓力的部分,

    安養護機構中老人多為依賴者,照顧者須協助如廁、上下床,對於這群以中年女

    性為主體的照顧者而言,工作負擔沈重。此外,督導新手亦造成照顧者額外之工

    作壓力。關係性工作壓力部分:多數照顧者與主管之間並沒有太大隔閡,照顧者

    有相關問題時,主管多數會協助處理。但同事關係間,因機構照顧者多以樓層分

    配,平常忙於一般性的工作任務,沒有多餘時間可以發展工作上的支持,且照顧

    者會計較工作內容之多寡,形成照顧者間之不滿。

    二、 研究建議

    (一) 實務方面

    1. 增強工作團隊的支持性

    Dehart & Webb (2009)指出,機構照顧者有個支持性團隊工作環境是重要

    的,照顧者間如果有良好溝通,服務品質較好。由量化結果發現,照顧者常

    計較工作多寡,不願與其他照顧者合作,團隊支持性一旦減低,照顧服務工

    作就會更加困難。未來應當思考如何凝聚機構照顧者間的向心力,傳達照顧

    者之間是「團隊工作」而不是「個人工作」。凝聚力是團體對於成員及成員

    之間的相互吸引力,其具體表現為成員對團體的向心力(王加微,1990)。

  • 如果成員間凝聚力較高時,較能同心協力完成目標,透過適當的溝通與交流

    可增強工作團隊凝聚力(Carron, Widmeyer & Brawley, 1985),因此需定期開

    會及督導,開會過程中提出問題討論因應策略;定期督導解決照顧者工作難

    題,提升工作團隊的支持性。此外,應定期舉辦照顧者支持性團體,藉以團

    體力量,使機構照顧者互相交流,得到情感上的抒發,使照顧者由消極的獨

    自面對轉而感到不再是被孤立的個體,以減少其工作壓力,並減低其對老人

    精神虐待發生的機會。

    2. 關心有潛在受虐危險的老人

    組織環境的平均收費、照顧者人數、離職率;老人行為問題;主要照顧

    者的特質;照顧者工作壓力等變項能預測機構老人是否遭到精神虐待,因此

    從預防角度思考,政府、照顧者本身都應特別注意符合以上條件之老人與照

    顧者。機構更應改善工作環境,減低照顧者離職率、工作壓力,並觀察照顧

    者與老人互動情形,必要時調整照顧對象,並由定期開會督導瞭解照顧者工

    作壓力,以預防老人在機構中受到精神虐待的情況。

    (二)政策方面

    1. 調整在職訓練內容

    機構若能以長期雇用與培養員工為管理目標,督促照顧者多充實程序

    性、過程性及主題性等三方面之知識及能力(簡建忠,1994),服務素質必

    能提升且與工作內容也能較密切配合。基礎性課程固然重要,但如果無法運

    用在實務上,不但沒有給予其相當的幫助,每年「規定」的 20 小時,很容

    易就變向的成為機構照顧者額外的壓力,在機構服務過程中需要的是過程性

    課程,應以能夠運用在實務上的課程為主。

    2. 增加機構照顧者人數

    雖台灣老人福利機構設立標準規定養護型機構每照顧8人設置 1位機構

    照顧者,但多數機構是以樓層分配工作,通常 2-3 位照顧者需同時照顧 20

    多位老人,雖符合規定,但沒有固定照顧對象,照顧者其實是同時服務 20

  • 幾位老人,負荷過大。Pillemer& Bachman-Prehn (1991)指出,增加機構照顧

    者的人數才能減低照顧者的工作壓力,提升照顧品質。研究者建議,未來需

    增加照顧者人數,或精確分配照顧對象,以減輕負擔提升品質。

    3. 重視機構照顧者的工作福利

    目前台灣安養護機構實際進住之老人人數約 43,266 人(內政部統計處,

    2011),但本國籍照顧者卻只有 7,059 位,比例相當懸殊,未來進住機構人

    人數會再繼續增加,如何留住現在的照顧者並招募新人是相當重要的。

    照顧工作不同於一般產業,相關規定福利不一定能夠適用在照顧者身

    上,以年假來講,照顧者不可能連續一個禮拜都不用到機構照顧老人,那麼

    休假能夠讓照顧者感到有用嗎?研究結果顯示,機構中會發生老人精神虐待

    行為,多由於機構照顧者壓力環境下工作而耗竭,加上機構工作環境不良離

    職率過高等因素所致。研究者覺得,政府在制定政策前,須先增加有意願之

    照顧者、減少現有照顧者的流失。此外,機構在安排照顧者的工作時,需適

    當的安排工作量、改善工作環境與氣氛,並提供更合理之薪資,如此照顧者

    在工作時,才不會因為工作壓力過大進而對老人精神虐待。

    4. 具有攻擊性之老人,其照顧者需要常常替換

    具攻擊性的住民會加重自己與照顧者或者其他住民間的衝突(Shaw,

    1998),增加照顧者在照顧這些住民上的困難度,提高精神虐待的機率。未

    來實務發展,應將老人類型作歸類,具有攻擊性老人之照顧者應短時間輪

    替,以降低照顧者壓力,減低其老人精神虐待的情形。

    (三) 學術方面

    1. 鼓勵與增加老人虐待類型之研究與樣本數

    老人保護在國外已被廣泛的研究,但國內仍較少被討論。隨著台灣邁入

    高齡社會,老人保護的議題更值得被重視。建議政府鼓勵各相關單位共同參

    與老人虐待領域研究,提倡實務工作者分享工作經驗豐富老人虐待的實證研

    究,使學術與實務接軌,政策擬定與執行有更高的可行性。此外,老人虐待

  • 類型複雜,建議未來可朝其它虐待型態進行研究(疏忽、束縛)。亦可考慮

    納入其它變項(老人依賴程度)來討論虐待行為。

    2. 訂定明確之精神虐待指標並發展各專業之不同類型老人虐待檢驗工具

    老人虐待種類五花八門,除身體虐待因較容易觀察而明確定義外,精神

    虐待無統一之標準。此般情況,照顧者無法了解何謂精神虐待,甚至有時不

    清楚自己已構成精神虐待。研究者建議,為建立適合台灣本土之精神虐待檢

    驗工具,應發展老人精神虐待量表與相關指標,並且發行操作手冊,以讓不

    僅是照顧者能夠了解精神虐待行為,相關工作人員在預防及輔導老人精神虐

    待工作上更有立足點。

    此外,台灣有關機構照顧者老人虐待的實證研究資料或許受到研究工具

    限制而屈指可數。現有的相關研究工具,除了本研究所使用徐秀真(2005)

    以及 Wang (2005)發展之照顧者精神虐待老人行為量表(CPEAB)外,國內仍

    缺乏本土工具,造成了探討老人虐待相關問題上之阻礙,故研究者建議在學

    術上,應優先發展老人虐待檢測工具,以增加研究可行性。

  • 參考文獻

    內政部統計處(2011)。100 年 6 月底我國老人生活照顧服務統計。內政統計通

    報。取自於:www.moi.gov.tw/files/news_file/week10040.doc。

    王加微(1990)。行為科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古巧琴(2005)。老人照護機構之照護安全相關性研究。中臺醫護技術學院醫護

    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行 政 院 主 計 處 ( 2011 )。 勞 動 力 統 計 。 取 自 於 :

    http://www.stat.gov.tw/public/Attachment/112221601571.pdf。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0)。2010 年至 2060 年臺灣人口推計。取自於:

    http://www.cepd.gov.tw/dn.aspx?uid=8966。

    吳聖良、胡杏佳、姚克明(1991)。台灣地區居家照護老人主要照顧者負荷情況

    及其需求之調查研究。公共衛生,18(3),237-247。

    李宗派(1999)。老人虐待、疏忽與有關之倫理課題。福利社會,72,6-12。

    李瑞金(1999)。老人虐待指標之研究。台北市:內政部社會司。

    李瑞金(2000)。我國老人保護服務之評估。社區發展季刊,92,84-98。

    杜麗珍、林藍萍、林金定(2007)。老人養護機構照護提供者工作壓力與健康初

    探。台灣老人保健學刊,3(2),73-82。

    林叔蔓(2000)。安養護機構看護工之工作壓力源及工作滿足敢之相關性探討-

    以士林、北投地區為例。台北: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未發表碩士

    論文。

    邱啓潤、陳武宗(1997)。誰來關懷照顧者?。護理雜誌,44(6),25-30。

    徐秀真(2005)。照護者精神虐待老人行為量表之初步發展與測試。輔英科技大

    莊謹鳳(2009)。家庭內老人心理虐待相關因素之探討-以中部地區居家服務老

    人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郭林瑋(2003)。老人養護機構運用外籍監護工之效益與困境。社區發展季刊,

  • 104,402-412。

    陳燕禎(1996)。台灣地區的老人保護工作-探討一個背後隱藏的問題。社會福

    利,122,26-38。

    曾姿瑛、陳玉敏(2006)。老人虐待。長庚護理,17(4),447-454。

    馮兆康、李中一、周秋滿、黃麗玲(2003)。長期照護機構照護人員壓力及社會

    支持之橫斷性研究。輔仁醫學期刊,1(1),35-46。

    黃志忠(2002)。高雄市老人保護個案資源網絡之研究。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委託

    研究報告。

    黃志忠(2010)。社區老人受虐風險檢測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居家服務老人為例。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4(1),1-37。

    葉莉莉、溫敏杰、杜淑玲、林寁、戴臆珊(1999)。臺南養護機構住民功能狀態

    探討,公共衛生,26,183-192。

    劉子悌(2006)。機構照護者老人精神虐待行為之相關因素及教育支持團體介入

    措施之成效探討。輔英科技大學護理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蔡啟源(1997)。安、療養機構中老人虐待問題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8,138-157。

    簡建忠(1994)。訓練評鑑。台北:五南。

    Ansello, E. F. (1996). Causes and Theories.In L. A. Baumhover & S. C. Beall (eds.),

    Abuse, Neglect, and Exploitation of Older Persons. London, UK: Jessica

    Kingsley Press, 9-30.

    Bright, L. (1999). Elder Abuse in Care and Nursing Settings: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In P. Slater & M. Eastman (eds.), Elder Abuse: Critical Issues in

    Policy and Practice. London, UK: Age Concern England, 125-137.

    Carron, A. V., Widmeyer, W. N., Brawley, L. R. (1985).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assess cohesion in sport teams: The group environment

    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7(3), 244-266.

    DeHart, D., & Webb J. (2009). Prevention of Elder Mistreatment in Nursing Homes:

    Competencies for Direct-Care Staff. Journal of Elder Abuse & Neglect, 21:

  • 360-378.

    Diwan, S., Ivy, C., Merino, D., & Brower, T. (2001). Assessing Need for intensive

    case management in long term care. The Gerontologist, 41(5), 680-686.

    Foner, N. (1995). The Caregiving Dilemma: Work in an American Nursing Home.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Goodridge, D. M., Johnston, P. & Thomson, M. (1996). Conflict and Aggression as

    Stressors in the Work Environment of Nursing Assistants: Implications for

    Institutional Elder Abuse. Journal of Elderly Abuse & Neglect, 8(1), 49-67.

    Pillemer, K. & Bachman-Prehn, R. (1991). Helping and Hurting: Predictors of

    Maltreatment of Patients in Nursing Homes. Research on Aging, 13, 74-95.

    Pillemer, K. & Moore, D. W. (1989). Abuse of Patients in Nursing Homes: Findings

    from a Survey of Staff. The Gerontologist, 29, 3, 314-320.

    Pillemer, K. (1988). Maltreatment of Patients in Nursing Homes: Overview and

    Research Agenda.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29, 227-238.

    Post, L., Page, C., Conner, T., Prokhorov, A., Fang Y., & Biroscak, B.J. (2010). Elder

    Abuse in Long-Term Care: Types, Patterns, and Risk Factors. Research on Aging,

    32(3), 323-348.

    Ray, W. A., Taylor, J. A., Lichtenstein, M. J. & Meador, K. G. (1992). The Nursing

    Home Behavior Problem Scale. Journal of Gerontology: Medical Sciences, 47(1),

    9-16.

    Shaw, M. M. (1998). Nursing home resident abuse by staff: Exploring the dynamics.

    Journal of Elder Abuse & Neglect, 9(4), 1-20.

    Wang, J. J. (2005). Psychological Abuse Behavior Exhibited by Caregivers in the

    Care of the Elderly and Correlated Factors in Long-Term Care Facilities in

    Taiwa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13(4), 271-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