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49
《泰雅族研究書目》 (下) ▓悠蘭‧多又/編 四、期刊論文 甲、日文期刊 A、通論 ── 1900 〈北蕃霧社中ラン」社及「- -」社狀況〉,《蕃情研究會 誌》3:45-47。 ── 1932 〈鹿場大山探險談〉,《台灣山岳》6:65 -74。 ── 1900 〈鹿場蕃人近狀〉,《蕃情研究會誌》3:58-59。 ── 1932-33 〈蕃族紹介:タイヤル族(一)-(四)〉 ,《理蕃 友》1(11) :3-4; 2(2) :9-10; (4):10; (5):9-10。 ── 1932 〈創世紀蕃人タイヤル族〉,《理蕃友》1(12):12。 工屋生 1941 〈宜蘭濁水溪〉,《理蕃友》10(6) :3-4。 大霸尖山人 1905 〈內山 曙光(北蕃二探險家)〉,《台灣慣習記事》5(10) :887-891。 下山又喜 1925 〈角板山既往回顧〉,《台灣警察時報》96:149-161。 下澤伊八郎 本文收錄於《宜蘭文獻雜誌》29 期〈泰雅專刊.下〉,1997 9 月。

Upload: others

Post on 19-Sep-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泰雅族研究書目》(下)∗

▓悠蘭‧多又/編

四、期刊論文

甲、日文期刊

A、通論

──

1900 〈北蕃霧社中の「パ─ラン」社及「ホ-ゴ-」社狀況〉,《蕃情研究會

誌》3:45-47。

──

1932 〈鹿場大山探險談〉,《台灣山岳》6:65-74。

──

1900 〈鹿場蕃人の近狀〉,《蕃情研究會誌》3:58-59。

──

1932-33 〈蕃族紹介:タイヤル族(一)-(四)〉,《理蕃 友》1(11):3-4;

2(2):9-10;(4):10;(5):9-10。

──

1932 〈創世紀の蕃人タイヤル族〉,《理蕃の友》1(12):12。

工屋生

1941 〈宜蘭濁水溪を溯る〉,《理蕃ゎ友》10(6):3-4。

大霸尖山人

1905 〈內山の曙光(北蕃の二探險家)〉,《台灣慣習記事》5(10):887-891。

下山又喜

1925 〈角板山の既往を回顧す〉,《台灣警察時報》96:149-161。

下澤伊八郎

∗ 本文收錄於《宜蘭文獻雜誌》29 期〈泰雅專刊.下〉,1997 年 9 月。

Page 2: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1940 〈南勢溪流域山岳地帶の蕃稱〉,《台灣山岳》11:74-75。

石田貢

1904 〈台東廳太魯閣よリ〉,《台灣教育會雜誌》32:59-70。

小泉鐵

1928 〈蕃地よリ〉,《民族》3(4):44。

1928 〈花蓮港にて〉,《民族》3(5):110。

1928 〈能高郡下の蕃社〉,《台灣警察協會雜誌》131(5):40-53;132(6):

77-91。

1929 〈シ-パウ社の記錄〉,《民族》4(2):133-142。

土岐淳一郎

1936 〈初夏の霧社路(一)(二)〉,《台灣時報》200:91-96;201:94-101。

丸井妙子

1944 〈富士、櫻、霧社、日月潭〉,《台灣公論》9(3):96-104。

井上伊之助

1930 〈蕃人生活の回顧〉,《社會事業の友》14:115-117。

1932 〈蕃山漫想〉,《台灣教育會雜誌》361:77-81。

中田秀造

1925 〈台北溪頭蕃視察感想〉,《台灣警察協會雜誌》94(4):67-69。

平野秋夫

1895 〈台灣生蕃視察ノ概況〉,《東京人類學會雜誌》11(115):6-8。

村社生

1918 〈內タロコ紀行(一)─(八)〉,《台灣農事報》134:54-59;135:

55-57;136:59-62;137:58-62;138:55-57;139:61-65;140:

66-68;141:52- 56。

田中正太郎

1899 〈タイヤル見聞錄〉,《東京人類學會雜誌》14(154):136-140。

丙牛生

1911 〈過去に於ける北勢蕃〉,《台灣時報》22:5。

1913 〈太魯閣蕃の勢力〉,《台灣時報》50:36-40。

宇佐貝守

1933 〈中央尖山よリ南湖大山ヘ〉,《台灣時報》174(9):85-90。

Page 3: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吉田森次郎

1899-1900 〈五指山方面の蕃情(上)(下)〉,《蕃情》2:55-62;3:34-42。

西岡英夫

1931 〈モダン蕃社「寒溪」に游ぶ(一)(二)〉,《台灣警察時報》29:7-9;

30:6-7。

1934 〈緋櫻く寒溪五社(上)(中)(下)〉,《台灣時報》172:125-130;173:

130-136;174:119-124。

伊能嘉矩

1895 〈會員田代安定君の生蕃實查(台灣通信 1)〉,《東京人類學會雜誌》

11(117):94-99。

1896 〈大嵙崁地方の於ける生蕃(台灣通信 2)〉,《東京人類學會雜誌》11

(118):151-154。

1896 〈宜蘭地方に於ける生蕃蕃社(台灣通信 3)〉,《東京人類學會雜誌》

11(119):183-184。

1896 〈大嵙崁の蕃婦(台灣通信 4)〉,《東京人類學會雜誌》11(120):

228-230。

1896 〈新店地方に於ける生蕃の實查(台灣通信 6,6 續)〉,《東京人類學

會雜誌》11(121):272-278;11(122):229-313。

松山虔三

1937 〈キナジ─蕃現況〉,《警察の友》15(4):120-123。

松崎善四郎

1935 〈シヤカロ─蕃の今昔〉,《理蕃の友》4(2):8-9。

若松繁藏

1913 〈コアジュフ溪〉,《蕃界》3:131-132。

衫佐木

1937 〈戰時體制下の蕃社を行く〉,《台灣時報》216:103-113。

高橋生

1939 〈太魯閣蕃の治績を思ぶ〉,《理蕃の友》8(8):2-3。

宮內悅藏

1934 〈台灣北部の蕃族に就いて(豫報)〉,《人類學雜誌》49(2):64-70。

財津久平

Page 4: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1915 〈奇峰大霸尖山〉,《台灣時報》74:3-6。

栗山生

1927 〈蘇澳郡蕃地視察記〉,《台北州時報》2(6):45-50;2(7);8:45-50;

2(10):45-48。

鹿野忠雄

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

《台灣山岳》26(2):17-59。

柴山武矩

1932 〈霧社紀行〉,《台灣時報》166:79-105;167:89-96。

淺井治平

1930 〈台灣角板山附近の地誌〉,《地理教育》12(6):39-44。

梅陰子

1898 〈紀念すべき北蕃の二踏查〉,《蕃情研究會誌》1:77-80。

野呂寧

1913 〈合歡山奇萊主山間中央山脈以東タツキリ溪上流タロコ蕃背面地方

地理探險記〉,《蕃界》3:67-80。

都築生

1928-29 〈タロコ族の內地觀光記(一)─(五)〉,《台灣警察協會雜誌》

133:130-139;134:118-128;135:100-106;138:125-132;

139:30-41。

斯波浦人

1934 〈ウライ旅行〉,《台灣時報》179:17-20。

葆真子

1913 〈蕃界新話〉,《蕃界》2:123-129;3:163-165。

鈴木讓

1936 〈ピヤノン紀行主として附近の蕃人について(一)─(四)〉,《台灣教

育會雜誌》410:90-100;411:66-73;412:84-91;413:75-80。

菊仙

1927 〈別天地的霧社〉,《台灣民報》187:8。*

新田淳

1943 〈リヨヘン紀行〉,《台灣警察時報》326:54-61。

Page 5: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鳥居龍藏

1898 〈台灣人類學調查略報告〉,《東京人類學會雜誌》13(144):225-230。

1900 〈埔里社方面にて調查せし人類學事項〉,《東京人類學會雜誌》15

(174):473-478。

1901 〈埔里社山上萬大社の蕃人は東部黥面蕃にあらず〉,《東京人類學會

雜誌》16(183):373-377。

堀川安市、中村廣司

1935 〈サラマオ鱒調查紀行〉,《台灣時報》191:81-87;192:64-73。

飯島幹

1906 〈アタイヤ-ル種族蕃情(一)─(五)〉,《台灣慣習記事》6(3):1-17;

6(5):11-22;6(6):12-19;6(9):19-26;6(10):1-12。

森田俊介

1932 〈寒溪を訪ねて〉,《理蕃の友》1(3):4。

森丑之助

1902 〈台灣通信〉,《東京人類學會雜誌》18(199):38-41。

齊藤武彥

1915 〈大雪山、ウライル─ム社鹿場大山 探險〉,《台灣時報》71:49-53。

幣原坦

1927 〈感慨多き角板山〉,《東洋》30(6):77。

增田福太郎

1935 〈新竹州蕃地旅行記(一)─(四)〉,《台灣警察時報》227:74-79;

228:117-124;229:58-65;231:77-82。

1937 〈合歡越え蕃村の旅〉,《台法月報》31(12):20-29。

篠原生

1926 〈「ピヤノソ」を越ふの〉,《台灣警察協會雜誌》106:153-161。

謙田榮吾

1917 〈蕃地修學旅行〉,《台灣警察協會雜誌》7:45-50。

瀨野尾寧

1931 〈慘害偲ぶ白冷を訪ふの記(一)─(四)〉,《台灣警察時報》30:9-10;

31:9-10;32:10-11;34:6-7。

Page 6: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B、歷史

──

1898 〈蕃地に入るべからざる時期〉,《蕃情研究會誌》1:59。

──

1899 〈北蕃古王(コトカロシパホ─ラ─ラン)血統之圖〉,《台灣協會會

報》6:76-77。

──

1913 〈討伐太魯閣蕃紀略〉,《台灣時報》(漢文時報)57:4-5。

──

1913 〈太魯閣蕃討伐〉,《台灣時報》57:46。

──

1914 〈太魯閣蕃討伐過程〉,《台灣時報》58:52。

──

1914 〈太魯閣蕃討伐終了〉,《台灣時報》60:42。

──

1914 〈太魯閣奧蕃の觀光〉,《台灣時報》64:52-53。

──

1914 〈太魯閣蕃討伐の效果〉,《台灣時報》61:32-36。

──

1917 〈太魯閣蕃亂本末(一)─(四)〉,《新台灣》24:40-47;25:26-32;

28:18-26;30:19-21。

──

1903 〈南澳蕃社探險の結果〉,《台灣協會會報》58:27-32。

──

1900 〈苗栗管內に於ける隘勇丁〉,《台灣協會會報》23:10-27。

──

1903 〈現時の隘勇線〉,《台灣慣習記事》3(8):50-60;3(9):59-67。

──

1907 〈大嵙崁蕃の歸順〉,《台灣慣習記事》7(5):75-76。

──

1911 〈宜蘭新竹方面隘勇線前進行動〉,《台灣時報》13:55-56。

Page 7: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

1909 〈油羅山方面隘線前進〉,《台灣時報》5:51-53。

──

1911 〈南投蕃討伐〉,《台灣時報》19:51-53。

──

1911 〈埔里社の新設蕃社〉,《台灣慣習記事》7(6):5-15。

──

1911 〈北勢蕃討伐〉,《台灣時報》30:43。

──

1915 〈北勢蕃歸順式〉,《台灣時報》68:67。

──

1912 〈北蕃之歸順〉,《台灣時報》35:53-54。

──

1912 〈台灣生蕃の統治に就て〉,《台灣時報》34:16-24。

──

1912 〈內地觀光の生蕃〉,《人類學雜誌》28(10):619-620。

──

1912 〈昨年中の理蕃事業〉,《台灣時報》29:46-48。

──

1914 〈蕃界討伐の影響〉,《台灣時報》61:36-37。

──

1916 〈南投蕃界に於ける一大防蕃施設〉,《新台灣》16:13-17。

──

1930 〈噫!奮鬥,職に殉ぜる戰死者諸氏の事ども〉,《台灣警察時報》22:

39。

──

1930 〈霧社蕃人騷擾事件〉,《台灣時報》132:131-137。

──

1930 〈霧社蕃騷擾概要〉,《台灣時報》132:136-142。

──

1931 〈霧社蕃人騷擾與保護蕃眉原移住〉,《台灣時報》139:134-136。

Page 8: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

1931 〈霧社事件〉,《台灣時報》135:92。

──

1932 〈霧社反抗蕃占有地處分と味方蕃の移住〉,《理蕃の友》1(10):5。

──

1932 〈霧社事件總決算〉,《台灣時報》152:189-190。

K.Y.生

1935 〈霧社の思ひ出(一)(二)〉,《警察の友》13(11):94-95。

T.T.生

1930 〈警察官紀と霧社事件〉,《台灣警察時報》22(12):4-6。

山下太郎

1940 〈タツキリ溪の砂金文獻史〉,《台灣地方行攻》6(2):13-27。

土性善九郎

1930 〈霧社事件についての感想〉,《台灣教育會雜誌》341:50-53。

三輪幸助

1940 〈霧社事件を顧みて〉,《理蕃の友》9(10):2。

中川常次郎

1935 〈北勢蕃討伐の思い出〉,《理蕃の友》4(1):8-9。

中田秀造

1924 〈感慨深かリし東部蕃地よ〉,《台灣警察時報》85:91-94。

1927 〈北蕃の銃器引上げと其效果〉,《台灣警察時報》115:83-87。

井上生

1940 〈霧社事件雜感〉,《理蕃の友》9(10):5。

內山の蠻勇

1905 〈埔里社の露(深堀大尉遭難の顛末)〉,《台灣慣習記事》5(11):

978-983。

1905 〈日露の戰爭蕃界に影響す〉,《台灣慣習記事》5(5):423-425。

平岡生

1935 〈南澳移住の前夜〉,《理蕃の友》4(8):8-10。

水越幸一

1936 〈モ-ノ.ルダオの最後〉,《南方土俗》4(2):33-41。

Page 9: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丙牛生

1913 〈同治よリ光緒年間に於ける太魯閣蕃の勢力(上)(中)(下)〉,《台灣

時報》44:2-4;45:25-27;50:36-40。

1913 〈新城の過去〉,《台灣時報》44:22-34。

穴澤顯治

1931 〈蕃人移住集團政策と「マラリア」問題〉,《台灣時報》143:20-28。

田佃生

1931 〈霧社事件一周年に際して〉,《台灣警察時報》42:39。

台史公

1905 〈宜蘭地方の防蕃沿革〉,《台灣慣習記事》5(11):18-30。

台灣總督府

1930 〈霧社蕃人騷擾事件經過〉,《台灣警察時報》22(12):32-37。

1931 〈霧社事件の顛末〉,《南方土俗》1(1):98-115。

1931 〈第二霧社事件概要〉,《南方土俗》1(2):157-166。

台灣軍司令部

1930 〈台灣軍公報〉,《台灣警察時報》22(12):37-38。

宇野英種

1911 〈討蕃實戰談〉,《台法月報》5(7):85-89。

吉野利喜馬

1913 〈新竹廳樹杞林マリコワン方面隘勇線前進概況〉,《蕃界》2:1-19。

西內政一

1930 〈新城事件に對する名頭目の陳述〉,《台灣警察時報》7(4):18-19;

8(4):17-18。

西村真琴

1931 〈土と民族 霧社事件を顧みて〉,《鄉土-鄉土科學-鄉土教育》6:

90-94。

西綠堂

1934 〈山の人を探る〉,《台灣時報》180:72-77。

尾崎秀真

1930 〈霧社の種族と其歷史〉,《台灣教育會雜誌》341:10-18。

尾崎蕃仙

Page 10: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1933 〈モ-ノルダオの行衛〉,《理蕃の友》2(8):9。

志能鏑川

1930 〈霧社事件の遭難者を掉む〉,《台灣警察時報》21(11):1。

?口不二男

1929 〈台中州下に於ける理蕃現況〉,《台灣時報》119:92-96;120:146-154。

杉崎英信

1932 〈汶水教育所野球部史〉,《理蕃の友》1(6):4。

岩城龜彥

1934 〈奧地蕃人集團移住問題の檢討〉,《台灣時報》175:7-17。

易木四知生

1931 〈霧社事件後土性視學官の講演を聽いて〉,《台灣教育會雜誌》344:

86-87。

東海林弘稔

1939 〈本島高砂族の人口と高砂族の移住問題〉,《警察の友》17(8):18-31。

河上丈太郎、河野密

1931 〈霧社事件の真相を語る〉,《改造》13(3):121-132。

波越重之

1913 〈宜蘭開荒逸事〉,《蕃界》2:27-31。

波滿遠生

1935 〈憶太田山事件(一)─(九)〉,《警察の友》13(9):80-83;13(10):

89-92;13(11):89-90;13(12):109-110。

芳風生

1937 〈クル社移住の思ひ出〉,《警察の友》15(4):124-125。

栗山生

1937 〈南澳蕃發祥の傳說と移住徑路〉,《理蕃の友》6(12):8。

原世外

1900 〈台東撫蕃私見〉,《台灣協會會報》25:2-11;26:1-7。

1901 〈太魯閣蕃社及其撫蕃私見〉,《台灣協會會報》34:5-16。

1902 〈台東蕃の戰鬥〉,《台灣協會會報》47:26-30。

高橋政吉

1934 〈台北州理蕃の今昔〉,《理蕃の友》3(1):5-6。

Page 11: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野口敏治

1926 〈台中州下理蕃事業の回顧十年〉,《台灣警察協會雜誌》108:24-32。

野呂寧

1913 〈總督閣下の太魯閣蕃方面探險に就て〉,《台灣時報》50:6-10;51:

2-11。

1930 〈太魯閣蕃討伐の思い出〉,《台灣山岳》5:38-45。

揪山人

1913 〈マリコワン方面隘勇線前進隊救護一斑〉,《蕃界》3:121-124。

森田俊介

1940 〈回顧霧社事件殉難殉職者の英靈を弔ひて〉,《理蕃の友》9(10):

3-4。

森丑之助

1910-11 〈蕃社地名考(一)(二)(三)〉,《台灣時報》13:35;15:29;

25:20。

1912 〈中部台灣に於ける漢民の庄と蕃社の和親契約の實例〉,《台灣時報》

38:12-15;39:14-17。

新田淳

1938 〈ボンボン山前進殉職者の英靈に捧ぐ〉,《理蕃の友》7(6):3-5。

鈴木章

1940 〈パ一ラン社の移住〉,《理蕃の友》9(8):4。

鈴木喜義

1937 〈タツキリ溪下流附近砂金採取に關する歷史的考察〉,《台灣時報》

209:24-28。

齊藤生

1937 〈シヤカロ一事件の思い出(一)(二)(三)〉,《理蕃の友》6(8):

4-5;6(9):4-5;6(10):4-5。

蔭山赳

1934 〈理蕃沿革の梗概〉,《理蕃の友》3(5):6-8。

樺澤重次郎

1935 〈ガオガン蕃討伐の思ひ出〉,《理蕃の友》4(6):9-10。

瀨野尾寧

Page 12: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1926 〈溪頭南澳兩蕃の葛藤追想記〉,《台灣警察協會雜誌》112:154-159;

113:126-135。

聽耳生

1940 〈理蕃功勞者座談會記〉,《新竹州時報》33:70-71。

C、語言

小川尚義

1911 〈タイヤル蕃語の動詞の構造〉,《台灣教育會雜誌》110:9-11。

小川尚義、淺井惠倫

1935 〈アタイヤル語語法概說及び本文〉,《原語による台灣高砂族傳說

集》:19-105。*

1935 〈セデック語語法概說及び本文〉,《原語による台灣高砂族傳說集》:

557-581。*

池田甚太郎

1930 〈花蓮港のタイヤル語〉,《台灣警察時報》18:27-28;19:24;21:

24。

伊波仁太郎

1935 〈タイヤル語の研究〉,《警察の友》13(12):32-33。

伊能嘉矩

1896 〈生蕃の言語〉,《台灣產業雜誌》2(7):34-38。

1897 〈生番語彙其の一(台灣通信 15)〉,《東京人類學會雜誌》12(133):

270-272。

伊波生

1936 〈タイヤル語對照〉,《警察の友》14(6):22。

原藤太郎

1936-37 〈タイヤル語研究〉,《警察の友》14(6):7-8;14(10):9-10;

15(1):15-16。

馬場藤兵衛

1930 〈「タイヤル語」の讀後感と批評〉,《台灣警察時報》3(2):4-5。

1934 〈アタイヤル語の研究(一)(二)〉,《台灣警察時報》222(5):184-185;

Page 13: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225(8):233-235。

淺井惠倫

〈霧社語の考察〉,《愛書》10:231。

鳥居龍藏

1900-01 〈台灣埔里社霧社蕃の言語(東部有黥面蕃語)〉,《東京人類學會

雜誌》16(176):71-74;16(177):100-104;16(178):133-137。

1901 〈東部有黥面蕃語卜苗族語ノ比較〉,《東京人類學會雜誌》16(179):

181-183。

1901 〈台灣台東方面の有黥面蕃語と霧社蕃語〉,《東京人類學會雜誌》16

(181):269-274。

飯島幹太郎

1930 〈タイヤル語の會語〉,《台灣警察時報》1:45;2(1):45;3(2):

30;4(2):34-35;7(4):39-40;8(4):36。

廖英助

1994 〈台灣原住民族の社會における日本語の使用狀況:タイヤル族を中

心にして〉,《明治書院編日本語學》13(13):91-100。*

橋口房一

1932 〈池田氏のタイヤル語を讀みて〉,《台灣警察協會雜誌》54:104-107。

D、體質

──

1932 〈蕃人の心情研究資料〉,《理蕃の友》1(7):5-6。

丸山芳登

1936 〈台灣高砂族の血液型に就て.第五報血液分配狀態よリ觀たるタイ

ヤル族各部族間の近緣關係に就て〉,《台灣醫學會雜誌》35(3):

645-656。

大橋平治郎

1926 〈角板山附近に於けるタイヤル族の口腔一般〉,《齒新》19(12):?。

方國炤

1957 〈台灣タイヤル族の手の理紋の研究〉,《人類學研究》4(1):30-110。

井上伊之助

Page 14: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1942 〈甲狀腺腫に關するタイヤル族の舊慣〉,《民俗台灣》2(3):12。*

引田一雄、鈴木德彥

1943 〈台灣高砂族(タイヤル族)の頭髮色調に就て〉,《北越醫學會雜誌》

21(9):1468-1470。

白井忠治

1922 〈台灣生蕃タイヤル族の齒科學的所見(附出產率、死亡率)〉,《日本

齒科口腔科會會誌》3(3):27-69。

庄司忠、竹尾宇平

1933 〈台灣蕃族(タイヤル族)生體の骨盤計測〉,《台灣醫學會雜誌》32

(6):847-851。

伊能嘉矩

1905 〈一個の台灣蕃人の骨頭〉,《東京人類學會雜誌》21(235):36-37。

米山達雄、分島俊

1941 〈高砂族ノ精神醫學研究─精神異常者ノ統計的觀察〉,《台灣醫學會

雜誌》40(7):10-28。

寺田清二

1935 〈台北在住內地人本島人(福建系)及高砂族(タイヤル族)の MN

式血液型分布率に就て〉,《台灣醫學會雜誌》34(11):1887-1892。

吳金鑾

1950 〈台灣 Atayal 族ノ腦─顏面頭蓋示數ニ就テ〉,《台灣大學解剖學研究

室論文集》10:21-26。

吳朝慶

1960 〈台灣花蓮縣卓溪鄉立山村 Atayal 族の人類學的研究〉,《人類學研究》

7(3-4):830-856。

吳朝慶、陳家旺、張兒雄

1960 〈台灣花蓮縣卓溪鄉立山村 Atayal 族の手掌理紋の研究〉,《人類學研

究》7(3-4):945-961。

吳鴻麟

1959 〈台灣 Atayal 族の眼窩の計測〉,《人類學研究》6(2):363-400。

和田格

1939 〈台灣タイヤル族頭骨に於ける梨子狀下緣の形態及び鼻下窩に就

Page 15: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て〉,《人類學雜誌》54(9):400-417。

金關丈夫

1937 〈台灣霧社蕃人頭蓋の人類學的研究〉,《解剖學雜誌》10(3):74-75。

1939 〈タイヤル婦女の女頭部變形に就て〉,《台灣總督府博物館創立三十

年紀念論文集》。

忽那將愛、傅濬岳

1924 〈南部タイヤル族の足蹠皮膚隆線系統〉,《台灣醫學會雜誌》41(2):

222-231。

河崎標也

1916 〈バロン附近生蕃人の體格及營養狀態に就て〉,《台灣醫學會雜誌》

15(163):15-164。

侯 炎

1955 〈台灣角板山地區 Atayal 族の人類學的研究〉,《人類學研究》2(2):

181-218。

前田吾六

1942 〈北部タイヤル族ノ頭髮毛渦ニ就テ〉,《台灣醫學會雜誌》41(9):

1112-1117。

1943 〈北部タイヤル族の手掌皮膚隆線系統に就て〉,《台灣醫學會雜誌》

42(8):884-895。

茂木宣等

1944 〈高砂族 眼科學的研究其二タイヤル族〉,《台灣醫學會雜誌》43

(12):805-836。

胡水旺

1956 〈台灣 Malikoan 地區 Atayal 族の人類學的研究〉,《人類學研究》3

(1)(2):37-71。

胡水旺、蔡煒東

1956 〈台灣新竹縣 Malikoan 地區 Atayal 族の手の理紋の研究〉,《人類學

研究》3(1)(2):72-87。

侯 炎、胡水旺

1953 〈台灣 Gaogan 地區 Atayal 族之生體測量〉,《台灣醫學會雜誌》52(8):

519-530。

Page 16: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浦元力時

1942 〈タイヤル族の指紋に就いて〉,《犯罪學雜誌》16(2):157-167。

1942 〈タイヤル族の掌紋に就て〉,《犯罪學雜誌》16(3):216-230。

宮內悅藏

1935 〈頭形に關する二三の問題特にパイワン族、タイヤル族の頭形に就

て〉,《人類學雜誌》50(10):394-406;50(11):435-443。

宮本延人

1949 〈Ataiyal 族の胸部刺墨〉,《民族學研究》14(2):79-80。

時津克次郎

1943 〈台中州タイヤル族(霧社蕃)の口蓋、下顎骨並びに齒牙の人類學

的研究〉,《人類學研究》42(1):101。

1960 〈台中州 Atayal 族(霧社)の口蓋、下顎骨並びに齒牙の人類學的研

究〉,《人類學研究》7-附錄:37-132。

莊讚元

1959 〈台灣宜蘭縣寒溪村 Atayal 族の人類學的研究〉,《人類學研究》6(1):

1-29。

鳥居龍藏

1897 〈有黥蕃の測定〉,《地學雜誌》9(107):518-519。

1901 〈黥面蕃女子の頭形〉,《東京人類學會雜誌》16(184):405-408。

傅濬岳、蘇義彬、林文士人

1943 〈タイヤル族に於ける足蹠印影の廣さに就て〉,《台灣醫學會雜誌》

42(12):1257。

曾澤永次

1960 〈台灣在住諸民族に於ける頰骨の人類學的研究〉,《人類學研究》7

(3-4):1047-1094。

張櫜生

1949 〈台灣タイヤル族頭骨の人類學的研究〉,《台灣大學解剖學研究室論

文集》6:59-154。

張兒雄

1960 〈台灣花蓮縣秀林鄉秀林村 Atayal 族の人類學的研究〉,《人類學研究》

7(3-4):919-944。

Page 17: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森丑之助

1911 〈ガオガン蕃人の體質〉,《東京人類學會雜誌》26(298):132-134。

1910 〈人類學上よリ見たる北蕃の體質〉,《台灣時報》14:20-21。

飯沼龍遠、力丸茲圓、藤澤仲

1931 〈タイヤル族兒童色彩の好き嫌い〉,《南方土俗》1(2):115-121。

奧村二吉等

1944 〈高砂族の精神醫學的研究第二篇タイヤル族〉,《福岡醫學雜誌》37

(6):412-429。

福田源藏

1917 〈北勢蕃社に於ける犬の脊髓炎〉,《台灣農事報》130:43-47。

鈴木質

1929 〈蕃童心理調查實況瞥見討〉,《台灣警察協會雜誌》149:26-40。

廖水清

1956 〈華南及び台灣在住諸民族の下顎骨における頤形成について〉,《人

類學研究》3(3-4):359-367。

1956 〈台灣在住諸民族下顎骨における頤孔及び下顎孔の位置について〉,

《人類學研究》3(3-4):350-359。

廖述演

1959 〈台灣台中縣東勢地區 Atayal 族の人類學的研究〉,《人類學研究》

6-3:31-63。

德重泰義

1941 〈台灣蕃人(タイヤル族)兒童及日本人兒童の發育狀況並に其比較〉,

《台灣醫學會雜誌》40(5):857-878。

1942 〈高砂族(タイヤル族)の生體計測に就て〉,《台灣醫學會雜誌》41

(4):398-405。

豬口鳳庵

1913 〈タイヤル族の勇猛なの原因〉,《蕃界》1:95-100。

蔡錫圭、莊讚元、楊緒榮

1959 〈台灣宜蘭縣寒溪村四方林巷 Atayal 族の生體學的研究〉,《人類學研

究》6(1):30-40。

蔡錫圭、廖述演、楊緒榮

Page 18: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1959 〈台灣苗栗錦水村溪底社 Atayal 族の生體學的研究〉,《人類學研究》

6(1):71-83。

蔡錫圭

1950 〈台灣 Atayal 族側頭骨ノ人類學的研究〉,《台灣大學解剖學研究室論

文集》11:129-202。

謝伯淵、陳烔宗

1960 〈台灣 Atayal 族の耳の大きさの年齡的變化に就いつ〉,《人類學研究》

7(3-4):962-970。

藤澤仲

1932 〈種族差研究の心理的試み〉,《南方土俗》1(4):49-51。

1935 〈高砂族を被驗者とする心理學實驗情況:タイヤル族とサ    

 族〉,《科學の台灣》3(6):8-11。

1938 〈アタヤル族とサイシャツト族とに於ける指導社會との間の社會的

境界現象〉,《心理學研究》13(1):55-72。

E、經濟生業

小泉鐵

1930 〈蕃人の慣習と工俗〉,《改造》12(12):53-67。

小野新生

1911 〈蕃界の畜產(一)(二)〉,《台灣農事報》56:45-47;57:35-39。

山田金治

1937 〈タイヤル族シカヨウ蕃の造酒に用ふる植物〉,《科學の台灣》5(5):

4-5。

西內政一

1931 〈特色を持つて生れたブセガン農業講習所〉,《台灣警察協會雜誌》

41:15-16。

佐佐木

1920 〈蕃人の捕魚に用ふる二種の樹木〉,《台灣博物學會會報》49:27。

島田彌市

1910 〈桃園廳角板山附近タイヤル族蕃人農業調查〉,《台灣農事報》45:

23-30;46:22-39。

Page 19: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森丑之助

1912 〈北蕃の農業〉,《台灣農事報》68:31-34。

1912 〈北蕃の農事に關する迷信〉,《台灣農事報》71:66-67。

1915 〈蕃人財產觀念〉,《台灣時報》67:1-12。

1917 〈台灣森林と蕃人との關係に就て〉,《台灣時報》89:6-18。

富堅健

1920 〈桃園廳下蕃地に於との養蠶〉,《台灣農事報》162:23-29。

鈴木生

1939 〈東部授產瞥見記〉,《理蕃の友》8(11):3。

澤田

1919 〈高山タロコ番の作物〉,《台灣博物學會會報》42:31。

F、文化習俗

──

1905 〈太魯閣蕃社家屋〉,《台灣慣習記事》5(9):?。

N.M.

1933 〈タロコ蕃の尺の單位〉,《南方土俗》2(3):48。

よ.い.

1908 〈台灣土蕃の自殺の例〉,《東京人類學會雜誌》23(267):348-349。

1910 〈絲屑物語〉,《東京人類學會雜誌》26(296):83-84。

山路勝彥

1984 〈台灣タイヤル族の日常の生活圈と人間集團の分類〉,《關西學院大

學社會部學紀要》49:63-81。

1985 〈タイヤル族のキヨウダイ關係と出產の穢れ〉,《關西學院大學社會

部學紀要》50:81-92。

1985 〈タイヤル族の親族關係〉,《關西學院大學社會部學紀要》51:63-80。

1986 〈タイヤル族と性差,とリわけ出產をめぐつて〉,《關西學院大學社

會部學紀要》52:67-81。

1986 〈タイヤル族の慣性法と罪罰,祭祀および共同体〉,《關西學院大學

社會部學紀要》53:51-81。

1987 〈タイヤル族の病氣の概念〉,《關西學院大學社會部學紀要》54:31-43。

Page 20: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1987 〈タイヤル族の社會變化,そして,人人は歷史に淀んだのか?〉,《關

西學院大學社會部學紀要》55:33-55。

1988 〈タイヤル族の里子慣行〉,《關西學院大學社會部學紀要》56:61-70。

1989 〈タイヤル族の社會變化,そして,人人は甦るか〉,《關西學院大學

社會部學紀要》60:39-48。

1990 〈罪と穢れ,あるいは高天原のタイヤル族〉,《關西學院大學社會部

學紀要》61:39-48。

1991 〈〝無主の野蠻人〞と人類學〉,《關西學院大學社會部學紀要》:64:

39-71。

1994 〈植民地台灣と〝子ども〞のレトリック-〝無主の野蠻人〞と人類學

2〉,《社會人類學年報》20:63-87。

丸山喜一郎

1935 〈性に關するタイヤルの一慣習〉,《理蕃の友》45:8。

千千岩助太郎

1941 〈台灣高砂族住家の研究 4,4 續〉,《台灣建築會雜誌》13(5):1-40;

13(6):1-104。

小泉鐵

1929 〈台灣蕃社の組織〉,《東亞》2(9):46-50;2(11):77-82。

1929 〈台灣蕃族の社會組織に就いて〉,《人類學雜誌》44(1):41。

1930 〈霧社蕃の社會及其の制度〉,《民俗》2(10):700。

1930 〈蠻人の生活慣習〉,《東亞》3(8):91-98。

1930 〈オツトフを拜する蕃人〉,《民俗學》2(10):700。

大川正彥

1990 〈台灣.高砂族における社會變化:タイヤル族の事例を通して〉,《ア

ジア‧アフリカ文化研究所研究年報》25:71-88。

1991 〈少數民族における時の觀念と〝所有〞觀:タイヤル族エヘンにお

ける事例研究〉,《アジア‧アフリカ文化研究所研究年報》26:47-64。

斗六古生

1934 〈蕃人の姓名調查〉,《理蕃の友》3(3):5-7。

1935 〈蕃人の姓名調查(上)(下)〉,《理蕃の友》4(3):8-10;4(4):11-12。

中村勇

Page 21: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1933 〈藤井氏の〈タロコ族に殘されたるュ一リの慣習と其の救濟策〉に

ついて〉,《理蕃の友》2(1):10。

中村佐一

1928 〈台灣生蕃北部タイヤル族に於ける貝貨〉,《史雜》1(40):131。

井上伊之助

1935 〈タイヤル族の新年〉,《台灣時報》182:79-83。

1935 〈タイヤル族の隱れたる舊慣〉,《台灣時報》187:85-89。

內田蕃溪

1913 〈蕃族風俗逸話〉,《蕃界》2:93-97。

內藤吉之助

1925 〈タイヤル人の社會編成〉,《社會學雜誌》1(12):18-39。

王崧興

1965 〈非單系社會の研究:台灣 Atayal 族と Yami 族を中心として〉,《日

本民族學協會民族學研究》30(3):193-208。

丙牛生

1911 〈台灣の蓪草(上)(下)〉,《台灣時報》14:7-11;15:19-22。

早 一郎

1942 〈タイヤルの歌〉,《民俗台灣》2(2):18-19。

伊能生

1896 〈生番の head-hunting(台灣通信 7)〉,《東京人類學會雜誌》11(123):

337-346。

1898 〈アタイヤル族の魂魄といへる意義を表す語言に就き〉,《蕃情》1:

58-59。

1907 〈台灣生蕃の犬の名〉,《東京人類學會雜誌》22(257):478-479。

1908 〈台灣土蕃の自殺の一例〉,《東京人類學會雜誌》23(262):152。

1908 〈特殊なる殺人數記の例〉,《東京人類學會雜誌》23(265):271-272。

伊能嘉矩

1896 〈宜蘭地方に於ける生蕃の家屋(台灣通信 3)〉,《東京人類學會雜誌》

11:(119):182-813。

1897 〈北部地方に在る生蕃の Head-hunting(首狩リ)(台灣通信 17)〉,《東

京人類學會雜誌》12(135):333-344。

Page 22: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1899 〈台灣に於けるタイヤル族に行はれる酋長の家標〉,《東京人類學會

雜誌》14(155):198-200。

1900 〈アタイヤル族(Ataiyal)に行はれる頭顱狩の風俗及び其由來〉,《蕃

情研究會誌》3:14-33。

1906 〈台灣土蕃の數の觀念 アタイヤル族〉,《東京人類學會雜誌》21

(243):333-337。

1906 〈台灣に於ける堅穴住居の蕃人〉,《東京人類學會雜誌》21(239):

170-173。

吉田虎熊

1936 〈蕃社名起源調查(一)(二)〉,《警察の友》4:91-92;5:75-76。

宇野利玄

1975 〈台灣における蕃人教育:霧社蜂起から皇軍兵士への道〉,《展望》

(筑摩書局)196:34-52。

谷口房男、小林隆夫、大川正彥

1992 〈タイヤル族の社會變化〉,《アジア‧アフリカ文化研究所研究年報》

27:27-50。

佐山融吉

1914 〈南澳蕃の季節行事〉,《台法月報》8(8):13-19。

1917 〈南投廳下「サゼク」族の婚姻に關する實話〉,《台法月報》11(4):

38-41。

尾原音吉

1928 〈サゼク族霧社蕃の舊慣 〉,《臺灣山岳》3:154。

足立生

1907 〈台灣「アタイヤル族」の種種なる稱呼〉,《東京人類學會雜誌》22

(253):273-276。

並河亮

1930 〈台灣の蕃人とその民族性〉,《改造》12(12):42-52。

孤月生

1937 〈タイヤル族と季節〉,《警察の友》15(4):146。

岡田謙

1935 〈アタイヤル族の首狩〉,《民研》1(1):123-127。

Page 23: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昄本原人

1935 〈山豚狩リ〉,《台灣時報》183:84-91。

南盛藏

1936 〈蕃社に於ける新舊思想の動向〉,《警察の友》14(9):32-33。

柑仔頭生

1919 〈蕃人の見たる地獄極樂圖評〉,《台灣警察協會雜誌》25:44-45。

馬淵東一

1931 〈研海地方に於ける先住民る話〉,《南方土俗》1(3):87-94。

島田彌市

1920 〈蕃人の食鹽代用植物〉,《台灣博物學會會報》49:20-23。

荒井高二郎

1940 〈蕃社名奇談〉,《新竹州時報》33:91-92。

高砂生

1940 〈出草馘首昔日譚〉,《新竹州時報》33:45-47。

望月猛

1935 〈今も變らぬタイヤル族の婚姻風習〉,《理蕃の友》4(9):12。

葆真子

1913 〈角板山地方蕃社の新年〉,《蕃界》1:111-114。

福島生

1936 〈タイヤル過去の私通事件制裁及處置の研究〉,《警察の友》14(2):

44-45;14(3):35-36;14(4):31。

齊藤生

1936 〈新竹州下蕃地の地名考〉,《理蕃の友》5(5):5-6。

1936 〈新竹州下タイヤル族の結婚風景〉,《理蕃の友》5(2):2-4。

齊蕃生

1925 〈蕃人の正月論〉,《理蕃の友》4(2):4-5。

橫尾廣輔

1935 〈蕃人教育の沿革と現狀〉,《台灣教育》400:33-36。

增田福太郎

1937 〈北蕃アタイヤルの最奧地をさぐる 其の自然 其の風俗〉,《台灣

地學記事》31(2):55-62;31(3):11-17。

Page 24: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澤田

1919 〈タロコ蕃洗濯用野草〉,《台灣博物學會會報》9(42):31。

額賀三郎

1937 〈タイヤル族の特殊模樣と刀鞘〉,《理蕃の友》6(9):6-7。

瀨川孝吉

1940 〈台灣霧社地方蕃人の使用しつつある煙管〉,《人類學雜誌》55(7):

335-339。

藤井芳吉

1932 〈タロコ族に殘されたる「ユ一リ」の慣習と其の救濟策〉,《理蕃の

友》1(11):6。

瀧村覺

1939 〈ロボ-の音〉,《警察の友》17(9):42-44。

G、宗教及神話傳說

よ.い.

1915 〈台蕃迷信〉,《人類學雜誌》30(6):239-240。

1917 〈蕃人の夢〉,《人類學雜誌》32(2):61。

小川尚義

1939 〈タロコの傳說〉,《台灣總督府博物館創立三十年紀念論文集》。

小泉鐵

1928 〈霧社蕃社會組織とガギの研究〉,《民族》3(4):21-44。*

1929 〈台灣蕃社ガガアの話〉,《東亞》2(12):78-83。

1928 〈霧社蕃に於けるガザの研究〉,《台灣警察協會雜誌》133:30-43。

山下景光

1941 〈「魔法使ひ」殺人事件 蕃界に發生した恐るべき慘事〉,《台灣警察

時報》302:122-126。

石田貞助

1934 〈タイヤル族の最高道德と宗教 〉,《警察の友》12(6):26-28。

宇野圓空

1928 〈宗教に關する生蕃習俗の採訪〉,《宗教研究》5(3):117-128。

金ノエリカ

Page 25: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1959 〈アタイヤル族の宗教の諸相とそのアタヤルの文化の影響〉,《民族

學研究》22(3):149-150。

荒川小佐

1937 〈溪頭蕃の魔法と祈禱〉,《理蕃の友》6(11):6-7。

森丙牛

1913 〈北蕃の迷信〉,《蕃界》3:29-37。

衫佐木

1938 〈“ガガ”の門を叩く〉,《社會事業の友》111:39-43;112:64-70。

移川子之藏

1932 〈咒詛の現實性を示す例〉,《南方土俗》1(2):95。

雪人生

1937 〈高砂族の迷信奇譚〉,《警察の友》15(4):84-85。

佐山

1918 〈山に入つて再び歸りざリし人の話(台灣太魯閣蕃の話)〉,《人類學

雜誌》33(1):30。

1918 〈湯氣と空氣となつて生活する人の話(台灣太魯閣蕃の話)〉,《人類

學雜誌》33(1):29-30。

1918 〈ムカンカルンダリ、ムクプガデキヤツクの話(台灣太魯閣蕃の

話)〉,《人類學雜誌》33(1):29。

森丑之助

1909 〈台灣黥面蕃のお伽話〉,《東京人類學會雜誌》24(280):389-396;

24(281):440-443。

1911-12 〈北蕃の迷信(一)─(十三)〉,《台灣時報》24:10-12;25:18-20;

26:13-15;27:19-20;28:33-35;29:14-16;30:28-29;31:11-13;

32:23-25;33:30-32;34:28-33;35:26-28;36:17-19。

1913 〈タイヤル族の祭祀〉,《蕃界》2:13-19。

楚南仁博

1924 〈述信と迷信〉,《台灣博物學會會報》75:109。

H、影像記錄

──

Page 26: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1930 〈台灣蕃地畫報〉,《改造》12(12):1-8。

Y.I.生

1911 〈台蕃畫報〉,《人類學雜誌》27(3):188-189。

1912 〈台蕃畫報 〉,《人類學雜誌》28(3):178-179。

1912 〈台蕃畫報 〉,《人類學雜誌》28(5):296-297。

石田

1912 〈台灣生蕃家屋の寫真〉,《人類學雜誌》28(7):423。

?石酒徒

1901 〈台灣生蕃風俗一斑〉,《風俗畫報》225:13-15。

I、文學

小島源治

1940 〈生命の恩人タイモ‧ワリス憶ぶ〉,《理蕃の友》 9(10):7-9。

志馬陸平

1937 〈野生の叫び聲台灣山脈の旅(2)〉,《台灣時報》210:115-119。

1937 〈童話の世界─台灣山脈の旅(3)〉,《台灣時報》211:117-120。

衫佐木

1938 〈早春蕃山旅譜〉,《台灣時報》222:94-99。

青木繁

1928 〈首を吊らせた戀〉,《台灣警察協會雜誌》138:87-100。

1929 〈腕を折つた蕃人の話〉,《台灣警察協會雜誌》140:60-65。

宮村堅彌

1941 〈愛國の山乙女サヨン讚ふ〉,《理蕃の友》10(10):4-5;10(11):

3-4。

齊藤生

1934 〈仁俠頭目ワリスブニ君〉,《理蕃の友》3(6):4-5。

1940 〈噫々壯烈、新原公學校長〉,《理蕃の友》9(5):1。

1941 〈老頭目ウイランタイヤ死す〉,《理蕃の友》10(2):5。

鴛頭武

1932 〈蕃人哀話(一)(二)(三)〉,《台灣山林會報》71:15-21;72:47-53;

73:37-38。

Page 27: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瀨野尾寧

1928 〈蕃界美譚(一)(二)(三)〉,《台北州時報》3(4):42-52;3(5):

49-55;3(6):51-59。

1929 〈高砂族出身の巡查中津勇作者〉,《台北州時報》4(2):24-34;4

(3):13-47。

1930 〈沉毅勇敢な櫻巡查〉,《台灣警察時報》22:7-9。

1931 〈名頭目アビンユウラオ〉,《台灣警察時報》23:16-18;24:3-4;

25:10-11;26:12-13;27:17-18;28:10-11。

1931 〈蕃婦ヤブン、ラヘン一悲戀物語 ─ 〉,《台灣警察時報》40:26-27;

41:32-33:42:30-31;43:30-31;44:22-23;46:115-120;47:

67-72;48:68-78;49:76-83;50:57-63;51:48-56;52:89-95;

53:93-98;54:79-87;55:90-98;56:80-85。

J、其他

──

1896 〈鳥居龍藏氏の消息〉,《東京人類學會雜誌》12(129):121-122。

──

1910 〈鳥居講師よリの通信〉,《東京人類學會雜誌》26(299):21-121。

1911 〈台灣土蕃の一種の修練〉,《人類學雜誌》27(8):509。

M.生

1934 〈タイヤル指導に對する愚見〉,《警察の友》12(12):29-30。

Y.I.生

1908 〈台灣生蕃の侮辱を示す態度の影響〉,《東京人類學會雜誌》23(270):

466。

田子大民

1933 〈蕃人の進化と老頭目の遺訓〉,《台灣警察時報》208:55-58。

石田貞助

1935 〈蕃人から開發せられた話〉,《警察の友》13(5):12-17。

伊能生

1897 〈生蕃婦アイを悼む〉,《東京人類學會雜誌》12(138):499-501。

竹澤誠一郎

Page 28: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1932 〈ヤユツさん憶ふ〉,《理蕃の友》1(4):7。

西內政一

1931 〈強姦未遂事件を裁くまで〉,《台灣警察時報》32:17-19。

尾崎秀真

1931 〈腕輸について〉,《南方土俗》1(1):126。

渡邊國弘

1928 〈蕃界哀話毒箭〉,《台法月報》22-1:128。

森丑之助

1912 〈小學地理卷二蕃人の插畫に就いて〉,《台灣教育會雜誌》127:24-26。

鈴木生

1926 〈新竹州蕃童教育所聯合學藝會を見て〉,《台灣警察協會雜誌》107:

111-116。

遠山子

1913 〈內地觀光蕃の感想(上)〉,《蕃界》3:98-104。

蔭山赳

1934 〈女學生のタイヤル感〉,《警察の友》12(5):43-45。

1935 〈自力更生のラハウ社〉,《理蕃の友》4(7):11-12。

館森鴻

1915 〈太魯閣招魂碑〉,《台灣時報》72:13-16。

乙、中英文期刊

A、通論

九族文化村

1986 〈泰雅族〉,《九族文化村手冊》:41-52。*

官鴻志

1986 〈親愛村報告〉,《人間》14:80-105。*

芮逸夫、何廷瑞等

1954 〈苗栗縣泰安鄉錦水村泰雅族調查簡報〉,《考古人類學刊》5:29-43,

113-127。*

胡良珍

1967 〈台灣泰雅族民族學的初步調查研究〉,《民族社會學報》1:5-8。

Page 29: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姚漢秋

1957 〈邁入平地的復興鄉〉,《中國內政》13(6):19-20。*

陳宗沂

1957 〈進步中的烏來鄉〉,《中國內政》15(6):22-24。*

陳奇祿、張 才、宋文薰

1949 〈泰耶魯族的陷機〉,《台灣文化》5(2):69-74。

陳國鈞

1956 〈花蓮縣秀林鄉的泰雅族〉,《中國地方自治》7(9):13-16。

蔣正民

1993 〈泰雅〉,《台灣土著血緣》:1-124。*

B、歷史

中村孝志著,許賢瑤譯

1992 〈日本的「高砂族」統治─從霧社事件到高砂義勇隊》,《台灣風物》

42(4):47-58。*

王世慶譯

1955 〈日本國會紀錄中的霧社事變〉,《台灣文獻》6(3):105-130。*

王淑津

1996 〈莎勇的圖像─鹽月桃甫與泰雅原住民畫作〉,《宜蘭文獻雜誌》20:

24-50。*

孔慶林

1974 〈霧社山胞抗日搜遺〉,《中國與日本》161(3):32-33。*

田玉文整理

1994 〈影響五十年:從『沙鴦之鐘』談影像中的原住民〉,《電影欣賞》12

(3):15-22。*

白健光、沈阿綢整理

1995 〈大同鄉耆老座談會紀錄〉,《宜蘭文獻雜誌》15:78-97。*

台灣風物雜誌社編

1973 〈霧社事件的新問題〉,《台灣風物》23(3):33-62。*

光永喜一著,黃麗雲譯

1987 〈蕃界視察復命書〉,《台灣風物》37(4):125-142。*

Page 30: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江冠明

1994 〈樟腦戰爭──大嵙崁戰役〉,《山海文化》4:146-153。*

李力劭

1994 〈『沙鴦之鐘』:影像的記憶與失憶〉,《電影欣賞》12(3):40-43。*

李英茂記錄整理

1995 〈南澳鄉耆老座談會紀錄〉,《宜蘭文獻雜誌》14:40-71。*

林正芳

1994 〈「莎韻之鐘的迷思」座談會後記〉,《宜蘭文獻雜誌》12:96-101。*

林茂耀

1996 〈合歡越嶺古道今昔:探訪太魯閣老部落〉,《大地地理》96(3):24-32。

林清池

1996 〈最棘手的理「蕃」政策〉,《太平山開發史》:212-226。*

近藤正己

1988 〈霧社事件後的「理蕃政策」〉,《當代》30:40-54。*

周婉窈

1991 〈莎勇之鐘的故事及其波瀾〉,《歷史月刊》46:44-48。*

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1996 〈日治時期之原住民教育耆老座談會──大同鄉〉,宜蘭文獻叢刊 9.

《宜蘭耆老談日治下的軍事與教育》:239-258。*

1996 〈日治時期之原住民教育耆老座談會──南澳鄉〉,宜蘭文獻叢刊 9.

《宜蘭耆老談日治下的軍事與教育》:203-238。*

洪 山

1996 〈泰雅族古道──能高越嶺探勝〉,《族群的對話─常民文化年刊》

1996:23-27。*

洪敏麟譯

1965 〈關於霧社事件概況說明書〉,《台灣文獻》16(4):156-162。*

侯志仁

1996 〈遺棄的部落:南澳武塔舊社之行〉,《宜蘭文獻雜誌》24:111-123。

柳本通彥

Page 31: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1994 〈無法終止的霧社之旅──川中島之六十三年與日本〉,《山海文化》2:

125-131。*

柳本通彥著,張桂娥譯

1995 〈霧社事件──兩座慰靈碑的故事〉,《山海文化》10:92-107。*

柳本通彥著,林淑惠譯

1996 〈霧社證言──obin tadao 的半生(上)(下)〉,《台灣史料研究》7:

152-172;8:167-181。*

悠蘭‧多又

1995 〈Skiqun、四季薰、四季──Bilin Yuda 記事〉,《宜蘭文獻雜誌》16:

39-49。*

陳 香

1974 〈太魯閣山胞抗日始末(上)(下)〉,《東方》7(11):55-59;7(12):

44-48。*

陳振順

1955 〈清代東勢角與高山族「泰耶魯族」接觸沿革〉,《台中縣文獻》1。*

陳國強

1988 〈霧社起義和高山族的愛國傳統〉,《台灣高山族研究》:230-240。*

陳昭順

1994 〈莎韻之鐘的迷思──揭開一段被塵封的原住民歷史〉,《歷史月刊》

79:108-114。*

程玉鳳

1974 〈霧社山胞抗日壯烈史話〉,《藝文志》110(11):49-55。*

溫浩邦

1996 〈歷史生產的多重性:罷工、莎韻與歷史詮釋〉,《宜蘭文獻雜誌》20:

3-23。*

楊南郡、徐如林

1993 〈合歡古道〉,《與子偕行》:27-40。*

1993 〈大南澳〉,《與子偕行》:164-171。*

楊緒賢

1976 〈李崠山抗日史蹟調查〉,《台灣文獻》27(4):87-95。*

達吉斯‧巴萬

Page 32: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1994 〈影片中的虛像與歷史真實:沙鴦(sayun)之鐘〉,《電影欣賞》12

(3):36-39。*

廖守臣

1978 〈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遷徙與分佈(上)(下)〉,《中研院民族學研

究所集刊》44:61-206;45:81-211。

劉益昌

1990 〈台灣地區史前文化概說:兼談太魯閣地區的史前文化》,《花蓮師範

社會教育系系刊》1:10-17。*

劉克襄譯著

1992 〈大南澳──1868 年探險何恩的拓墾〉,《後山探險:19 世紀外國人在

台灣東海岸的旅行》:31-42。*

劉克襄

1993 〈何恩的大南澳〉,《深入陌生地:外國旅行者所見的台灣》:127-128。

簡浴沂

1995 〈南澳鄉尋根之旅札記〉,《宜蘭文獻雜誌》18:81-96。*

羅頗誠

1994 〈「沙鴦之鐘」的殖民情境〉,《電影欣賞》12(3):44-47。*

藤井志津枝

1984 〈1930 年霧社事件之探討〉,《台灣風物》34(2):61-83。*

C、語言

Egerod,S.(易加樂)

1965〝An English Atayal Vocabulary〞,Acta Orientalia,Volxxix,Nos1-2:

203-220.*

1965 〝Verb Inflexion in Atayal〞,Language15:251-282.

1966 〝A Statement on Atayal Phonology〞,Essays offered to G.H.Luce

Artibus Asiae:120-130.*

1966 〝Word order and word class in Atayal〞,Language42(2):346-369.

1969 〝The Origin of Headhunting─An Atayal Text with Vocabulary〞,

Page 33: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39(下):291-325。*

Li,Paul Jen-Kuei(李壬癸)

1980 〝Men's and Women's Speech in Mayrinax〞,《林瑜鑑教授七十榮壽

紀念論文集》9-17。

1980 〝The Phonological Rules of Atayal Dialects〞,《中央研究院歷

史語言所集刊》51(2):349-405。

1981 〝Reconstruction of Proto-Atayalic Phonology〞,《中央研究院歷

史語言所集刊》52(2):235-301。

1982 〝Linguistic variations of different age groups in the Atayalic

dialects〞,《清華學報》14(1/2):167-191。

1982 〝Atayal final voiced stops〞,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stronesian Linguistics:171-185.*

1982 〝Male and female forms of speech in the Atayalic group”,《中

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53(2):265-304。*

1985 〝The position of Atayal in the Austronesian family〞, In Andrew

Pawley and Lois Carrington, eds, Austronesian Linguistics at the

15th Pacific Science Congress:257-280,Pacific Linguistics

C-88。*

1985 〝Linguistic criteria for classifying Atayalic dialect groups〞,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56(4):699-718。*

Taintor,E.C.

1874 〝The aborigines of northern Formosan〞,Journal of the North 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N.S.9:53-88.*

Yamada, Yukihiro and Liao, Ying-chu(山田幸宏、廖英助)

1974 〝A phonology of Tayal〞, Research Reports of the Kochi University

23(6):1-9.*

李壬癸

1983 〈泰雅汶水方言的男女語形比較表〉,《大陸雜誌》46:?。*

1990 〈泰雅語群〉,《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51(2):349-495。*

1994 〈宜蘭縣境內的各種族群及其遷移歷史〉,《平埔研究通訊》1:5-30。

Page 34: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朱介凡

1950 〈略論顏晴雲的「泰耶魯諺語初輯」〉,《台灣文化》6(2):47-56。

宋神財

1995 〈 台 北 縣 立 烏 來 國 民 中 小 學 泰 雅 母 語 教 學 施 行 現 況 研 究

(1990-1994)〉,《台灣南島民族母語研討會論文集》:97-110。*

何德華

1995 〈南島母語書寫符號的科學及社會原則:泰雅語個案研究〉,《台灣南

島民族母語研究會論文集》:31-48。*

黃榮泉

1994 〈從清治末期至現代(1994)泰雅族之居住分佈、語言及人口之變遷

關係〉,發表於「台灣南島民族母語研討會」,未刊。*

楊希枚

1959 〈論泰雅、賽夏、排灣等人名的所謂敬稱變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

言所集刊》29(下):677-684。

張永利

1995 〈泰雅語汶水方言焦點初探〉,《台灣南島民族母語研討會論文集》:

347-368。*

梅 廣

1994 〈泰雅語(汶水方言)的語序、格位和角色對協〉,發表於「台灣南島

民族母語研討會」,未刊。*

陳奇祿譯,顏晴雲輯

1956 〈泰雅族諺語 〉,《台灣研究》1:103-106。

陳茂泰

1995 〈把有聲語言〝消音〞為文字語言:原住民族語言文字化的理論評估〉,

《台灣南島民族母語研討會論文集》:57-76。*

陳淑嬌

1995 〈從語言規劃的理論架構探討泰雅族之母語運動〉,《台灣南島民族母

語研討會論文集》:223-240。*

黃美金

1995 〈台灣南島民族母語現有教材之比較和我見〉,《台灣南島民族母語研

討會論文集》:77-96。*

Page 35: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1995 〝 The Syntactic Structure of Wulai and Mayrinax Atayal: a

Comparison(烏來和汶水泰雅語語法比較)〞,《台灣師範大學學報》40:

261-293。*

1996 〈汶水泰雅語的疑問句結構〉,《清華大學學報》44:263-295。*

廖英助

1989 〈關於 yumin piray 與 yabu ulay 叔姪的諧和關係〉,《中央研究院民

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1:1-39。*

1990 〈寫給家人的信〉,《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3:73-162。

1995 〈Saqoyaw 部落社會見聞記──以泰雅語記錄的族群歷史文化〉,《台

灣南島民族母語研討會論文集》:309-332。*

顏晴雲

1949 〈泰耶魯諺語初輯〉,《台灣文化》5(2):51-68。

關 馥

1994 〈母語教學:福山國小的個案研究〉,發表於「台灣南島民族母語研討

會」,未刊。*

D、健康與醫療

Hu,Chung-Yi、Shen,Ssu-Wen、Lee,Chuan-chan、Yang,Cheng-fei

1996 〝Study of genetic polymorphism of HLA class II ganes in four

Taiwan aboriginal populations by PCR/SSOPH genetic typing and

compare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Han population,〞 Symposium

on Cultural as well as Biological Affinities among the

Indigenous Peoples of Taiwan and Southeast Asia. Institute of

Ethnology,Academia Sinica:21-23,May.*

Ko,TM、Chen,TA、Hsieh,MI、Tseng,LH、Hsieh,FJ、Chuang,SM and Lee TY

1993 〝 Alpha-thalassemia in the four major aboringal groups in

Taiwan〞,Hum Genet 92:79-80.*

Melton,Terry、Martinson,Jeremy and Stoneking, Mark

1996 〝Mitochondrial DNA variation in four Taiwan aboriginal tribes.〞

Symposium on Cultural as well as Biological Affinities among

Page 36: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the Indigenous Peoples of Taiwan and Southeast Asia.Institute

of Ethnology,Academia Sinica,21-23 May.*

Tsai,Chin-Shyang

1959 〝 Somatological studies on the Atayal tribe in the Gaogan

district,Taoyuan Prefecture,Taiwan,〞Studia Taiwanica(台灣

研究)3:?.

孔吉文

1993 〈原住民年看原住民健康困境〉,《山海文化》1:110-114。*

朱有仁

1991 〈宜蘭縣山地鄉 A 型肝炎流行調查報告〉,《疫情報導》7:31-34。*

余錦泉

1963 〈台灣泰雅族太魯閣群的體質〉,《考古人類學刊》21/22:22-31。

李 濟

1950 〈瑞岩民族學初步調查報告─體質〉,《文獻專刊》1(2):67-79。

范秉真等

1989 〝A Long-Term study on Head Louse(Pediculus Humanus Capitis)

Infestation among Atayal Aboriginal Children in Nanao and

Tatung Districts.ILan County,Northeast Taiwan(宜蘭縣南澳及

大同鄉泰雅族學童頭蝨症之研究)〞,《中華民國公共衛生學會》9(2):

61-68。*

1989 〝A Study on Enterobiasis among Aboriginal Children in Nanao and

Tatung Districts,ILan County,Northeast Taiwan(宜蘭縣南澳及

大同鄉泰雅族學童蟯蟲病之研究)〞,《高雄醫學科學》5(3):156-161。

1989 〈台灣條蟲病之研究(8):宜蘭縣南澳鄉泰雅族山胞條蟲病之流行現

況〉,《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集刊》28(3):157-164。*

許木柱

1990 〈文化與精神健康:泰雅與阿美的心理文化分析〉,行政院衛生署「山

地衛生研討會」發表,未刊。*

1991 〈社會文化因素與輕型精神症狀:泰雅與阿美兩族的比較〉,《中央研

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1:133-160。*

Page 37: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聖母醫院、台灣省衛生處

1991 〈宜蘭縣山地村突發性 A 型肝炎流行〉,《疫情報導》2:15-20。*

陳以理、謝伯淵、陳家旺

1959 〈台灣苗栗錦水村泰雅族之手掌理紋的研究〉,《考古人類學刊》12:

76-85。

陳喬琪、林式穀、李期才、胡海國、葉英坤

1989 〈不同種族之間酒精自覺反應的差異性兼論酒癮的生物醫學涵義〉,《中

華精神醫學》3:s23-s33。*

陳慶餘、沈友仁

1992 〈花蓮縣山地鄉原住民健康問題盛行率之初步調查〉,《中華民國公共

衛生學會》11(1):13-19。*

郭濟芳、賴守志、車參莉、謝福安

1991 〈苗栗縣肉毒桿菌食品中毒事件調查報告〉,《疫情報導》7:21-24。

莊壽洛

1975 〈台灣泰雅族人染色體之研究〉,《台灣醫學會》74(6):448-454。*

黃信良、邱惠信

1987 〈南投、宜蘭縣山地部落食用自行醃製肉品引起之肉毒桿菌中毒事

件〉,《疫情報導》3:1-3。*

張丙龍、廖述演

1958 〈台灣台中縣東勢地區泰雅族之手掌理紋之研究〉,《考古人類學刊》

12:20-35。

劉和榮等

1981 〝Prevalence and Chemotherapy of Taeniasis among the Aborigines

in Nan-Ao District,I-Lan County,Northeastern Taiwan(宜蘭縣南

澳鄉山胞條蟲病之流行及治療)〞,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Part A:Applied Sciences 5(3):188-195.*

劉碧華、謝淑芬、章順仁、葛應欽

1994 〈五峰鄉原住民吸菸、喝酒及嚼食檳榔之盛行率及相關因素研究〉,《高

雄醫學科學》10(7):405-411。*

盧盡良、鍾文政、張克儉

Page 38: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1987 〈苗栗縣泰安鄉山胞寄生蟲之調查研究〉,《台北醫學院學報》16:

119-129。*

賴守志、朱有仁、郭濟芳、車參莉

1991 〈宜蘭縣東澳里及東岳村高尿酸血症調查〉,《疫情報導》7:99-105。

鍾文政等

1990 〈台灣條蟲病之研究(12):新竹縣五峰鄉泰雅族山胞條蟲病之流行近

況〉,《高雄醫學科學》6(2):66-72。*

鍾文政、范秉真、秋賢民

1985 〈新竹縣尖石鄉山胞蠕蟲病之調查及條蟲病之治療〉,《中華民國微生

物及免疫學》18(2):96-103。*

E、文化習俗

文崇一

1971 〈烏來村泰雅族的社會變遷〉,《中國民族學通訊》11:10-11。*

王崧興著,黃智慧譯

1986 〈非單系社會之研究──以台灣泰雅族與雅美族為例〉,《台灣土著社

會文化研究論文集》:565-597。*

江春錦

1984 〈復興鄉泰雅族社會研究〉,《社會研究》12:15-51。*

江慶林主持,陳文達記錄

1988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第九次民俗(泰雅族婚喪習俗)座談會紀錄〉,《台

灣文獻》39(3):241-260。

何廷瑞

1956 〈泰雅族獵頭風俗之研究〉,《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7:151-208。

1960 〈台灣土著諸族文身習俗之研究〉,《考古人類學刊》15、16 合刊:1-48。

余光弘

1979 〈東賽德克泰雅人的兩性關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8:

31-54。

1980 〈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Page 39: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50:91-110。

1982 〈東賽德克泰雅人的竹筒糕〉,《民俗曲藝》13:51-52。*

1996 〈泰雅族黥面的社會文化意義〉,《歷史月刊》107:4-8。*

吳悅意等

1989 〈泰雅日吟〉,《人類與文化》25:113-117。*

吳燕和

1963 〈泰雅兒童的養育與成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6:

163-211。

宋龍生

1963 〈南澳泰雅族的部落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5:

165-223。

宋龍飛

1981 〈泰雅族的黥面與文身〉,《藝術家》79:106-111。

沈明仁

1996 〈從泰雅族的出草文化看霧社事件〉,《台灣源流》4:99-101。*

邱健雄

1962 〈宜蘭縣泰雅族獵首舊俗〉,《邊政學報創刊號》:37-41。

李亦園

1979 〈社會文化變遷中的台灣高山族青少年問題──五個村落的初步比較

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8:1-29。

林衡道

1981 〈角板山的風光〉,《台灣文獻》32(1):1-10。*

林榮泉

1988 〈泰雅族的成年禮及其功能〉,《民俗曲藝》46:82-92。*

芮逸夫

1950 〈瑞岩泰耶魯族的親子聯名制與裸玀麼些的父子聯名制比較〉,《台灣

文化》6(1):1-8。

1950 〈瑞岩泰耶魯族的親屬制初探〉,《台灣文化》6(3/4):1-10。

1950 〈瑞岩民族學初步調查報告─系譜〉,《台灣文獻專刊》1(2):55-66。

侯錦雄

1992 〈山地村聚落景觀變遷之先趨研究:以泰安鄉錦水村泰雅族部落為

Page 40: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例〉,《東海學報》33:1211-1230。*

胡良珍

1969 〈南投靜觀賽德克人社會生活之研究〉,《台灣文獻》20(4):1-33。

許木柱、李亦園

1978 〈社會文化變遷與高山族青少年問題:以環山泰雅族為例的初步研

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甲種專刊》24:281-297。

許木柱

1992 〈台灣與東南亞土著文化血緣關係之研究〉,《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

24:14-19。*

陳宏彥

1974 〈遺失了加加(gaga)的人──變遷中南澳泰雅族求偶與婚姻的實習

心得〉,《人類與文化》4:32-34。

陳紹馨

1950 〈瑞岩民族學初步調查報告──調查經過〉,《台灣文獻專刊》1(2):

首頁。

1950 〈瑞岩民族學初步調查報告──沿革〉,《台灣文獻專刊》1(2):1-8。

1950 〈瑞岩民族學初步調查報告──人口、教育及家族的構成份子〉,《台

灣文獻專刊》1(2):9-18。

陳奇祿譯

1954 〝 Ethn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Some Aspects of the

Atayal,Chin-shui Ts'un Miaoli Hsien〞,《考古人類學刊》5:

113-127。

顏晴雲著,陳奇祿譯

1956 〈泰雅族的日常生活〉,《考古人類學刊》7:56-59。

陳樹功

1953 〈本省山地泰耶魯族婚姻制度〉,《新社會》5(5):19-20。

陳淑美

1997 〈消失中的黥面文化〉,《光華》22(2):41-49。*

張鐘濂

1962 〈宜蘭縣泰雅族之親屬關係〉,《邊政學報》創刊號:29-37。

黑帶‧巴彥

Page 41: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1996 〈泰雅族的蓋日覓弘〉,《山海文化》13:108-113。*

黃奇烈

1953 〈五峰尖石山地鄉採訪記〉,《新竹文獻通訊》4:2-6。

楊和縉

1962 〈宜蘭縣南澳鄉泰雅族之婚俗〉,《邊政學報》創刊號:38-40。

董作賓

1950 〈瑞岩民族學初步調查報告──時間觀念〉,《台灣文獻專刊》1(2):

49-54。

詹 馨

1984 〈泰雅兒童的父母管教態度與人格適應〉,《新竹師範學報》10:1-49。

劉哲勳

1994 〈台灣社會變遷的少數民族婦女娼妓問題──社會文化、社會心理及

歷史性的因素〉,《山海文化》4:39-49。*

衛惠林

1958 〈泰雅族的部落制度〉,《台灣文獻》9(3):33-42。

1963 〈泰雅族的父系世系群與雙系血親群〉,《台灣文獻》14(3):20-27。

蕭新煌

1970 〈新竹縣尖石鄉五峰山地居民的生活態度〉,《思與言》8(3):23-32。

顏晴雲

1959 〈泰雅族的一生〉,《台灣文獻》10(2):11-16。

藤島亥治郎著,詹慧玲編校

1993 〈泰雅族的建築〉,《台灣的建築》:73-86。*

F、樂舞工藝

石 磊

1964 〈泰雅族南澳群的紡織工業〉,《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7:

95-122。

阮昌銳

1994 〈泰雅族的傳統工藝〉,《台灣土著族的社會與文化》。*

巫澄安

Page 42: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1957 〈泰雅古樂譜三首〉,《台灣風物》8(4):4。

李 卉

1955 〈記本系所藏台灣土著族口琴標示〉,《考古人類學刊》5:63-67。

1956 〈台灣及東亞各地土著民族的口琴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

究所集刊》1:85-140。

林禎慶

1993 〈泰雅族的紡織藝術〉,《文物雜誌》13(9):116-121。*

柳秋色、王長福

1994 〈從織物文化延伸為產品之研究─以泰雅族為例〉,《台灣手工業》51

(7):49-63。*

莊春榮(Hayu‧Yudaw)

1995 〈台灣原住民音樂之再現〉,《山海文化》8:102-106。*

1993 〈台灣太魯閣族的樂器〉,《台灣風物》43(1):169-190。*

許常惠

1994 〈原住民音樂〉,《台灣音樂史》初稿:21-94。*

陳國強、林嘉煌

1984 〈紡織技術的發明與發展〉,《高山族文化》:63-65。*

1984 〈泰雅人和曹人的紡織技藝〉,《高山族文化》:66-67。*

蘇月霞

1988 〈台灣高山民族的服裝:以泰雅族和排灣族為中心〉,《台南家專學報》

7(5):59-82。*

G、經濟生業

尤繞‧阿健

1996 〈泰雅族農業的變遷和困境〉,《族群的對話─常民文化年刊》1996 年

號:16-22。*

余光弘

1978 〈梨山泰雅人的經濟危機〉,《中國論壇》7(4):13-15。

1982 〈東賽德克泰雅人的農事祭儀〉,《民俗曲藝》13:37-39。*

1984 〈台灣高山族農業技術的變遷及調適〉,《民族社會學報》18:181-187

*。

Page 43: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阮昌銳

1964 〈南澳泰雅族的農業〉,《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7:123-200。

1975 〈台東縱谷土著族的經濟生活變遷──泰雅布農阿美三個聚落的比較

研究〉,《民族社會學報》13:44-88。

洪敏麟

1973 〈賽德克人傳統的山坡火田經營及其在闊葉樹林文化中的位置〉,《台

灣文獻》24(1):1-31。

陳茂泰

1975 〈從旱田到果園:道澤與卡母界農業經濟變遷的調適〉,《中央研究院

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1-33。

H、宗教及神話傳說

瓦歷斯‧尤幹

1990 〈原住民族文化與祭典〉,《中國論壇》30(10):20-26。*

李亦園

1962 〈祖靈的庇蔭─南澳泰雅族人超自然信仰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

研究所集刊》14:1-46。

1963 〈南澳泰雅族的神話傳說〉,《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5:

97-135。

何金山

1987 〈秀巒村泰雅族的宗教變遷〉,《民族與華僑研究所學報》4:122-154。

何德華、關 馥、劉淑美

1995 〈泰雅傳說五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10:119-142。

何耀坤

1996 〈台灣原住民的天文傳說(1)〉,《原住民教育季刊》1:94-97。*

1996 〈台灣原住民的天文傳說(2):討伐太陽的故事〉,《原住民教育季刊》

3:79-84。*

1996 〈台灣原住民的植物傳說〉,《原住民教育季刊》4:50-55。*

吳春慶

Page 44: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1962 〈宜蘭縣泰雅族的過年──粟祭〉,《邊政學報》創刊號:42-43。

林橫立

1950 〈瑞岩民族學初步調查報告──宗教〉,《台灣文獻專刊》1(2):41-48。

孫家驥

1957 〈泰雅族傳說十六則〉,《台灣風物》7(3):7-12。

凌純聲

1957 〈雲南卡瓦族與台灣高山族的獵頭祭〉,《考古人類學刊》2:1-9。*

悠蘭‧多又

1995 〈祭典文化的主體性〉,《山海文化》9:52-57。*

許世珍

1956 〈台灣高山族的始祖創生傳說〉,《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

163-191。*

黃宣衛

1980 〈傳統社會與西洋宗教:三個台灣高山族的例子(阿美、泰雅及賽夏

族)〉,《思與言》18(1):101-115。*

楊宗元

1965 〈泰雅族的風俗與傳說〉,《台北文獻》8:40-48。

楊淑媛

1991 〈泰雅族 sumato 與賽夏族 pit-aza 比較〉,《人類與文化》26:21-29。

I、教育

瓦歷斯‧諾幹

1994 〈語言、族群與未來─台灣原住民族母語教育的幾點思考〉,《山海文

化》4:6-21。*

宋神財

1994 〈台北縣烏來國小泰雅母語教學施行情況報況(1990-1994)〉,《人本

教育札記》66:98-107。*

何秀珠

1995 〈原住民學生需不需要輔導?以桃竹苗山地學校輔導需求調查〉,《新

竹縣文教》11:8-17。*

Page 45: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吳天泰

1996 〈泰雅父母對子女教育的看法〉,《原住民教育季刊》4:21-34。*

吳天泰、吳家瑩

1995 〈原住民國小之教育革新:娑婆噹國小個案研究〉,原住民教育學術研

討會:?-?。*

吳進風

1995 〈福山村泰雅族兒童陶藝表現之探討〉,《陶藝》6:91-94。*

陳優民

1974 〈台灣土著泰雅族概況報告〉,《國教天地》9(10):44-46。*

喬依絲‧拉素

1996 〈烏來泰雅族人的母語教育〉,《族群的對話─常民文化年刊》1996 年

號:28-34。*

黃子庭、蔡慈儀、尹祚芊

1994 〈南投縣山地國小學童缺席情形與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中華公共衛

生》13(3):203-213。*

雲飛揚

1996 〈花蓮縣原住民國小學生教育機會均等之探討〉,《研習資訊》13(3):

46-50。*

溫思聰

1995 〈教育行政與原住民教育改革:以水源國小為例〉,原住民教育學術研

討會:80-89。*

劉振倫

1995 〈台灣母語與鄉土教學的文化意識分析─以宜蘭為例〉,《台灣史料研

究》5:14-39。*

劉錫麟

1976 〈花蓮泰雅族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花蓮師範國文教育系季刊》12:

29-35。*

1977 〈花蓮泰雅族兒童的泛靈論〉,《花蓮師範學報》9:117-124。*

1978 〈花蓮泰雅族布農族和平地兒童的制度信念與學業成就〉,《花蓮師範

學報》10:247-254。*

1980 〈花蓮泰雅族兒童選擇注意力的發展〉,《花蓮師範學報》12:128-136。

Page 46: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1982 〈花蓮泰雅族兒童時間概念的發展〉,《花蓮師範學報》13:619-632。

1983 〈花蓮泰雅族兒童透視協調能力的發展〉,《花蓮師範學報》14:

577-586。*

J、影像記錄

朱約信製作

1996 〈泰雅口簧琴伴隨著阿嬤的呼吸聲〉,《和諧的夜晚》第一首。*

1996 〈泰雅爾─快樂來工作〉,《和諧的夜晚》第二首。*

豬頭皮、真言社製作

1995 〈泰雅的夢〉,《豬頭皮的笑魁唸歌》第七首。*

張詠捷

1993 〈歲月的面容〉,《山海文化》。1:20-23*

鄭元慶

1990 〈容顏易老,圖騰恆存〉,《光華》15(11):106-111。*

馬騰嶽

1994 〈臉上的族譜〉,《光華》19(3):92-101。*

K、文學

多奧‧尤給海

1989 〈泰雅的孤雛淚痛〉,《彩虹雜誌社》2:1-2。*

宋明義

1996 〈童貞〉,《山海文化》12:16-27。*

李文吉

1988 〈斯馬庫斯部落──懸崖上的小野菊(hasayaki)〉,《人間》31:66-83。

1989 〈到深山攔截──宜蘭縣陳定南的鐵血禁獵行動目睹記〉,《人間》41:

20-23。*

李逸萍

1992 〈中橫原住民部落尋跡〉,《綠生活》43:60-63。*

Page 47: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林蒼鬱

1991 〈後現代桃花源──陶塞溪谷的新高山族群〉,《張老師月刊》159(3):

49-55。*

林文義

1994 〈泰雅家園〉,《母親的河》:140-144。*

1994 〈從大姑陷到大溪〉,《母親的河》:145-147。*

1996 〈水庫下的泰雅族人〉,《族群的對話─常民文化年刊》1996:14-15。

瓦歷斯‧尤幹

1992 〈山的洗禮〉,《光華》17(1):104-105。*

陳建仲

1991 〈大安溪祖靈庇佑〉,《大地地理》39(6):144-155。*

陳淑美

1997 〈黥面記錄心情〉,《光華》22(2):51-53。*

張典婉

1993 〈太魯閣的女兒〉,《福爾摩沙的女兒》:41-54。*

1993 〈把生命燃燒在環山部落〉,《福爾摩沙的女兒》:171-182。*

武塔國小

1991 〈灑韻‧北迴鐵路〉,《宜蘭縣鄉土教材歷史篇:南澳鄉》:16-20。*

馬紹‧阿紀

1996 〈囓食綠藻〉,《山海文化》13:106-107。*

1996 〈獵人的陷阱〉,《張老師月刊》224(8):10-12。*

悠蘭‧多又

1994 〈我的「姆幹」雅雅〉,《山海文化》4:55。*

1996 〈松羅秋月夜〉,《宜蘭文獻雜誌》20:73-81。*

廖嘉展

1988 〈次高山下,一個民族的衰落〉,《人間》29:36-53。*

孫嘉陽

1977 〈淺嘗文明的樂園──南澳溪上的泰雅族〉,《戶外雜誌》9:74-85。

曾修媚(里慕伊‧阿基)

1996 〈山野笛聲〉,《山海文化》12:16-27。*

Page 48: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黃美英

1994 〈不死的泰雅勇士──紀念一段「原漢」情誼〉,《山海文化》2:155-157。

兜藹‧拉巴萊

1992 〈太魯閣人〉,《大自然雜誌》34(1):61-67。*

蔡金智

1996 〈花痕〉,《山海文化》12:6-15。*

謝木生

1994 〈黥面〉,《山海文化》5:99。*

馬騰嶽

1991 〈嗚咽的銅門村〉,《時報週刊》?:?。*

1994 〈我走過的記錄歷程〉,《光華》19(3):102-105。*

L、其他

王崧興

1963 〈李亦園等:南澳的泰雅人〉,《考古人類學刊》23/24:112-113。

阿棟‧優帕司

1996 〈淺談設立「部落工作站」之內涵〉,《族群的對話─常民文化年刊》

1996 年號:9-14。*

孔文吉

1995 〈人類學眼中的原住民世界──野蠻與文明形象之分辨〉,《山海文化》

8:65-67。*

巴內(鄭賢女)

1995 〈屈辱的生命─國家公園田野雜感〉,《山海文化》10:78-87。*

何廷瑞

1954 〈有關泰雅族獵頭儀禮標本〉,《考古人類學刊》4:39-41。

1957 〈本系所藏泰雅族獵頭衣飾標本〉,《考古人類學刊》2:22-29。

吳密察

1993 〈蕃地開發與蕃人調查書:蕃人所要地調查書〉,台北:台灣大學歷史

學系「台灣史料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未刊。

許木柱

Page 49: 《泰雅族研究書目》ws.e-land.gov.tw/001/2015yilan/250/ckfile/7610b1a3-c863...1931 〈ピヤナン越の山旅(上)羅東よリ南湖大山、次高山を經て霧社ヘ〉,《台灣山岳》26(2):17-59。

1989 〈泰雅、阿美兩族與漢人的族群關係:族群刻板印象與族群互動的分

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族群關係與區域發展研討會」發表,

未刊。*

陳茂泰

1995 〈敘述異族意象:阿美式與泰雅式的個人經驗呈現〉,中央研究院民族

學研究所「語言使用與族群認同研討會」發表,未刊。*

張光直

1957 〈本系所藏台灣泰雅族貝珠標本〉,《考古人類學刊》2:29-34。

1958 〈台灣土著貝珠文化叢及其起源與傳播〉,《中國民族學報》2:53-127。

黃淑玲

1996 〈台灣特種行業婦女:受害者?行動者?偏差者?〉,《台灣社會研究》

22:103-152。*

齊隆壬

1991 〈台灣版圖的四重奏與原住民神話的終結──評林耀德小說『1947 高

砂百合』〉,《當代》57(1):136-145。*

謝世忠

1993 〈觀光活動,文化傳統的塑模與族群意識:烏來泰雅族 daiyan 認同的

研究〉,《考古人類學刊》48:113-128。*

簡美玲

1996 〈花蓮地區兩個原住民部落嗜酒行為的人類學調查〉,《台北醫學院原

住民健康論文集》。*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