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探林纾—魏易合作翻译模式 - cdnu.edu.cn ·...

4
重探林纾—魏易合作翻译模式 肖宏德 (成都师范学院外语系,成都 611130 要: 林纾—魏易合作翻译的“林译小说”作品中,学界历来认为林纾处于主体性地位,而魏易作为此模式的 中介口述者,作用往往被忽略。借助学界研究的热点———界面研究,重新探讨林译小说中合作双方的作用和地位, 认为在林纾和魏易合作翻译模式下,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林纾和魏易在林译小说中扮演着 同等重要的角色,两者中的任何一方缺场,都不会有林译小说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奇迹。 关键词: 林译小说;魏易;合作翻译模式;界面研究;语际翻译;语内翻译 doi10. 3969 / j. issn. 2095 - 5642. 2014. 006. 122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5642 201406-0122-03 界面研究是国际研究的一个新热点,但目前主 要停留在原有的、学界所公认的那些界面研究里,如 中文和外文,语言和文化,词义、语义和句法,句法和 语篇等。本文试图探索界面研究的新领域:翻译研 究中语内和语际翻译的界面。笔者通过分析研究林 纾—魏易合作翻译的欧美小说,发现林译小说中魏 易的朗读口述于归于语际翻译,林纾倾听笔录于归 于语内翻译。以界面研究作为方法论,通过研究林 纾—魏易合作翻译的欧美小说中的语际翻译和语内 翻译得出结论,林译小说的成功,取决于林纾和合作 者魏易等人的共同努力,双方相互依存,强行分割区 别各自的作用和地位,甚至忽视一方的存在,都不会 产生林译小说在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翻译史上创造的 奇迹。对林魏合作翻译模式中双方作用的重新认识 和定位,既要从语内翻译看语际翻译,又要从语际翻 译看语内翻译,语际和语内翻译为林译小说的产生 相互服务,其地位和作用具有“双向”交叉的特征, 不能只关注林纾在林译小说中的主体性作用。 一、界面研究 界面研究的前提是存在着两个“界”。所谓界 面研究是对两个“ 界”相接的“ 面”进行研究,“ 面” 是研究时的切入点或角度而已 1。而这 两 个“ 界” 可能本来是独立的、“ 不搭界”的,但作为研究,可在 原本认为不相干的事物间寻找其共同性,从而深入 对事物的认识。本文所指的两个“ 界”,一个是指魏 易在林 - 魏合作翻译实践中的语际翻译,另一个是 此模式实践过程中林纾的语内翻译。在林纾、魏易 合作翻译的作品中,语际和语内翻译是互存关系,具 有双向交叉的特征。本文认为语内翻译是基于语际 翻译,即语际翻译的口译者通过口述“恢复”了欧美 小说文本“ 原有”的视域,在此基础上,再与语内翻 译的译者林纾的归化视域相融合,从而产生合作翻 译的译本。 二、合作翻译及林纾—魏易模式 合作翻译可以定义为由两名或两名以上人员共 同合作进行的翻译活动,它既包括数名具有相同母 语的译者之间对同一作品的翻译分工合作,还可以 是上述两者之间的混合态。至于合译的模式,根据 译者分工、合作方式的不同,把合译分为四种: 译加润色的主配角式; 口述加笔译的互存式; “化整为零”的承包式; 大规模合作的立体式 2其中林纾与其合译者魏易等人的翻译就属于第二 种,即口述加笔译的互存式。口译加笔译模式是指 由通晓源语的人进行口述,由他人进行记录整理并 进行润色而进行翻译的一种合作模式。 从古代的佛经翻译和《圣经》翻译到基于互联 2 2 1 30 6 Vol. 30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 2014 6 Jun. 2014 收稿日期2014-02-17 作者简介: 肖宏德(1979—),男,陕西咸阳人,讲师,研究方向:英汉语比较及翻译研究、文学文化批评研究。

Upload: others

Post on 24-Jul-2020

1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重探林纾—魏易合作翻译模式 - cdnu.edu.cn · 语篇等。本文试图探索界面研究的新领域:翻译研 究中语内和语际翻译的界面。笔者通过分析研究林

重探林纾—魏易合作翻译模式

肖宏德

(成都师范学院 外语系,成都 611130)

摘 要:林纾—魏易合作翻译的“林译小说”作品中,学界历来认为林纾处于主体性地位,而魏易作为此模式的中介口述者,作用往往被忽略。借助学界研究的热点———界面研究,重新探讨林译小说中合作双方的作用和地位,

认为在林纾和魏易合作翻译模式下,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林纾和魏易在林译小说中扮演着

同等重要的角色,两者中的任何一方缺场,都不会有林译小说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奇迹。

关键词:林译小说;魏易;合作翻译模式;界面研究;语际翻译;语内翻译

doi:10. 3969 / j. issn. 2095 - 5642. 2014. 006. 122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642(2014)06-0122-03

界面研究是国际研究的一个新热点,但目前主要停留在原有的、学界所公认的那些界面研究里,如

中文和外文,语言和文化,词义、语义和句法,句法和

语篇等。本文试图探索界面研究的新领域:翻译研

究中语内和语际翻译的界面。笔者通过分析研究林

纾—魏易合作翻译的欧美小说,发现林译小说中魏

易的朗读口述于归于语际翻译,林纾倾听笔录于归

于语内翻译。以界面研究作为方法论,通过研究林

纾—魏易合作翻译的欧美小说中的语际翻译和语内

翻译得出结论,林译小说的成功,取决于林纾和合作

者魏易等人的共同努力,双方相互依存,强行分割区

别各自的作用和地位,甚至忽视一方的存在,都不会

产生林译小说在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翻译史上创造的

奇迹。对林魏合作翻译模式中双方作用的重新认识

和定位,既要从语内翻译看语际翻译,又要从语际翻

译看语内翻译,语际和语内翻译为林译小说的产生

相互服务,其地位和作用具有“双向”交叉的特征,

不能只关注林纾在林译小说中的主体性作用。

一、界面研究

界面研究的前提是存在着两个“界”。所谓界

面研究是对两个“界”相接的“面”进行研究,“面”

是研究时的切入点或角度而已[1]。而这两个“界”

可能本来是独立的、“不搭界”的,但作为研究,可在

原本认为不相干的事物间寻找其共同性,从而深入

对事物的认识。本文所指的两个“界”,一个是指魏

易在林 -魏合作翻译实践中的语际翻译,另一个是此模式实践过程中林纾的语内翻译。在林纾、魏易

合作翻译的作品中,语际和语内翻译是互存关系,具

有双向交叉的特征。本文认为语内翻译是基于语际

翻译,即语际翻译的口译者通过口述“恢复”了欧美

小说文本“原有”的视域,在此基础上,再与语内翻

译的译者林纾的归化视域相融合,从而产生合作翻

译的译本。

二、合作翻译及林纾—魏易模式

合作翻译可以定义为由两名或两名以上人员共

同合作进行的翻译活动,它既包括数名具有相同母

语的译者之间对同一作品的翻译分工合作,还可以

是上述两者之间的混合态。至于合译的模式,根据

译者分工、合作方式的不同,把合译分为四种:①主译加润色的主配角式;②口述加笔译的互存式;③“化整为零”的承包式;④大规模合作的立体式[2]。

其中林纾与其合译者魏易等人的翻译就属于第二

种,即口述加笔译的互存式。口译加笔译模式是指

由通晓源语的人进行口述,由他人进行记录整理并

进行润色而进行翻译的一种合作模式。

从古代的佛经翻译和《圣经》翻译到基于互联

221

第 30 卷 第 6 期Vol. 30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

2014 年 6 月Jun. 2014

收稿日期:2014-02-17 作者简介:肖宏德(1979—),男,陕西咸阳人,讲师,研究方向:英汉语比较及翻译研究、文学文化批评研究。

Page 2: 重探林纾—魏易合作翻译模式 - cdnu.edu.cn · 语篇等。本文试图探索界面研究的新领域:翻译研 究中语内和语际翻译的界面。笔者通过分析研究林

网的集体合作翻译,从科技翻译、政治翻译到文学翻

译,合作翻译模式在翻译实践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一谈到“林译小说”,很多人都把它理解为“林纾翻

译的小说”,但众所周知林纾自己并不懂外语,被世

人称为不懂外语的翻译家。林纾作翻译是通过魏易

等合作者的口译,由他执笔写下译本,采用的是合作

翻译模式。参与这个过程的口译者必定也是“林译

小说”的责任者,所以“林译小说”严格来说是指“林

纾及其口译者合译的小说”[3]。然而,在大翻译家

林纾名声远播的上百年间,他的这些合作者们却几

乎默默无声,作用几乎被忽视不见,没有多少人知道

和提及他们。在今天,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我们有理

由来关注这些幕后英雄,来研究他们对中国翻译默

默的无私奉献。

“林译小说”是“素不识蟹行文字”的林纾与其

合作者在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创造的一种奇迹。

一般认为,翻译分为理解(原文)与表达两部分,译

者就是连接这两个部分的桥梁[4]。但是在林纾的

翻译中,这里多了一个媒介,那就是魏易等口译者作

为媒介,他们共同构成了口述加笔录的合译模式。

合作者魏易“朗诵西文,译为华语”,到林纾自己本

人“走笔书之”,其中的过程非常复杂。魏易“朗诵

西文,译为华语”的翻译实践过程属于语际翻译,两

种语言在它们共同构成的跨语言语境中进行意义交

流,是以意义为标尺、以交流为目的的语符转换。林

纾“走笔书之”是一种语言符号内部进行的语言模

式转化的语内翻译。

三、语际和语内翻译

根据美国语言学家雅可布逊的理论,对于一个

语言符号,可以有三种方法来解释:①把这个符号翻译成同一语言中的其他符号;②翻译成另一种语言;③翻译成另一种非语言的符号系统。这三种翻译可用不同的名称来表示:①语内翻译或改变说法,就是通过同一语言中的一些语言符号解释另一些符号。

②语际翻译或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就是通过另一种语言解释一种语言符号。③符际翻译或跨类翻译,就是通过非语言的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5]。而

Gottlieb进一步把语内翻译分为四类,即历时性的翻译、方言性的翻译、语言模式转变的翻译和音译[6]。

魏易的口译依照雅可布逊的观点,明显是严格意义

上的翻译或语际翻译;林纾将之理解并整理成译本,

依据 Gottlieb的理论这一过程是语内翻译。由此可

知,林纾—魏易合作翻译模式中,语际翻译和语内翻

译都在发挥作用,密不可分。在这个合作翻译中存

在着两个“界”,一个连接两个界的“面”。“界面研

究”所谓的“面”只是研究时的切入点或角度而已。

在学界一直存在着对“林译小说”忽略其合作者地

位的质疑。本文力图把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放在一

起双向交叉寻找其共同性,在重新探讨林译小说作

品历史地位的同时,用界面方法分析这一特殊翻译

模式形成的翻译作品,把站在林纾光环阴影下面的

合作者的作用发掘出来,给予他们应有的历史定位,

让人们了解他们,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林纾翻译小说的成就斐然,离不开魏易等口译

合作者。林纾不懂外语,那么在我们一般意义上的

翻译语际中是不在场的,但翻译是林译小说成功的

首要环节,打破林纾翻译创作的语言障碍,魏易功不

可没。当然在林纾—魏易合作模式中,林纾历来被

认为居于主体性地位,这跟林纾个人的文学素养、建

构包装译作的能力(用文言文“翻译”)密不可分。

林纾本人是古文家、小说家、画家、诗人、教育家、文

学家和文学理论家,其文学研究视野开阔,包括诗

论、词论、画论、文论、小说理论和中西比较文论等

等,并且他常常以诗论文、以画论文,或以文论画,在

各种艺术间融会贯通。虽然魏易精通外语,但文学

功力尤其是文言文功力不佳,对欧美作家作品的文

学地位和艺术价值并不十分熟悉,在口译过程中出

现很多翻译常识性失误,缺乏文学鉴赏的眼光[7]。

所以对林译小说中出现的误译、漏译和以讹传讹等

翻译错误,双方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林纾—魏易合作的欧美翻译作品达五十余种。

“林译小说”有许多优秀之作,如英国作家狄更斯的

《块肉余生述》(今译《大卫·科波菲尔》)和《贼史》

(今译《雾都孤儿》),美国作家斯拉夫人的《黑奴吁

天录》(今译《汤姆叔叔的小屋》)等等[8]。相比之

下,魏易的口译也较他人为好。魏易作为林纾的合

作者,在口述过程,用符合逻辑的语言,传达出原作

的意图和思想。在翻译的两大过程里,理解是第一

位,表达是第二位的。没有魏易对原文的深刻理解

并口述,林纾翻译就无从下手,要做到这一点,就要

求译者魏易理解、熟悉和了解所涉及的学科,掌握原

文的内容和实质,并且表达准确,能运用各种不同的

翻译技巧。林纾把口语转化成书面语,用文言文再

创作出文学作品,从而使译文在内容和形式上成为

321

第 30 卷(总第 256 期) 肖宏德:重探林纾—魏易合作翻译模式

Page 3: 重探林纾—魏易合作翻译模式 - cdnu.edu.cn · 语篇等。本文试图探索界面研究的新领域:翻译研 究中语内和语际翻译的界面。笔者通过分析研究林

有机的统一体。尽管译作中林纾对原作作了大量删

改,但符合当时浸染于古典文学中的中国人审美习

惯,促进了外国文学顺利地融入中国文学的传统形

式,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审美经验。“林译小说”正是

在中国传统文学及其时代潮流的情景中,最为突出

地完成并代表了中外文学的历史性融合[9]。林纾

和魏易在合作翻译模式中,成功翻译出大量作品的

作用和地位同等重要,这离不开他们的通力合作,离

不开他们翻译实践中的语际翻译和语内翻译两

“界”的互存合作。

四、结语

林纾—魏易合作翻译小说作品在中国翻译史上

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在特定的时期为中国翻译的发

展作出了贡献。林魏合作翻译的林译小说是二人共

同努力的结果,地位同等重要。一谈到林译小说,林

纾的合作者往往被忽视,作为林纾的合作者之一魏

易也不例外。运用界面研究,通过分析林纾—魏易

合作翻译模式,把其翻译实践中的语际翻译和语内

翻译放在一起双向交叉研究,发现在林魏翻译的小

说中,二人地位作用同等重要。语际翻译为语内翻

译作了充分准备,打下坚实基础。研究林译小说,只

关注林纾的主体性作用,而忽视其合作者地位,不免

有失公允。应该说,如果没有这些口译合作者,林纾

一个不懂外语的人,是不可能翻译出这么多文学作

品来,更不用说成为世人眼中的大翻译家,林纾的成

功绝对不可能缺少这些幕后英雄。

参考文献:

[1] 潘文国. 界面研究四论[ J]. 北京:中国外语,2012,(3):119 - 110.

[2] 王正.翻译中的合作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

[3] 张秀燕.林译小说被遗忘的口译者[ 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1):148.

[4] 文月娥. 魏易与林纾的合译初探[ J]. 长沙: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3):111.

[5] 谭载喜.雅可布逊论翻译的语言问题[M]/ /外国翻译理论评介文集.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42.

[6] Gottlieb,Henrik. Multidimensional Translation:Semanticsturned Semiotics[C]/ / MuTra 2005 - Challenges of Mul-tidimensional Translation:Conference Proceedings,2005.

[7] 韩洪举.林纾的“口译者”考[ 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3):115.

[8] 寒光.林琴南[M].北京:中华书局,1935.[9] 林娟.在中国文学传统与外国文学资源之间———谈林

纾的翻译和创造实践[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2.

Re - exploring Lin Shu and Wei Yi's Collaborative Translation ModeXIAO Hong - de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611130,China)

Abstract:As for the works Linshu and Weiyi collaboratively translated,Lin Shu is all along regarded as a subjectiverole,but Wei Yi as the interpreter is often neglected. This paper re - explores the role and status of the two persons inLin Shu's translating novels and hold that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and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supplement with each other incollaberative translation. Lin Shu and Wei Yi play the equivalent role in Lin Shu's translating novels. if any other side ofthe two is absent,wonderful achievement of Lin Shu's translation novels would not be achieved.Key words:Lin Shu's works;Wei Yi;collaberative translation mode;interface study;interlingual translation;intra-

lingual translation

(责任编辑:姚 冰 责任校对:杜 炎)

421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 6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