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小說始 悟到深處「截句」生 - wen wei...

1
2017 2017 3 3 20 20 星期一 星期一 A31 責任編輯:尉瑋 版面設計:謝錦輝 本版「書評」欄目開放投稿,字數以1,300~1,500為宜,請勿一稿多投。如獲刊登,將致薄酬。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徵稿啟事 書介 圖文:草草 Stylish Hong Kong型格香港 雷頌德透過鏡頭的光影捕捉,以「by the sea」、 「stay」 、 「streets」 、 「luxe shopping」 、 「places」、 「treat」、 「living」 7種元素來展現 香港的不同面貌。濃郁的攝影格調,讓相片充滿厚重 的質感,以型格風將香港的神髓記錄下來。 作者:雷頌德 統籌/策劃:RT Management Ltd. 出版:萬里機構 其實大家都想做菜 從學術領域到專業廚 房,再從專業廚房回歸家 庭日常,多年來「廚房裡 的人類學家」莊祖宜寄情 於烹飪這個自然與文化間 的媒介,不但動手做也樂 於分享,過程中她對飲食 關注漸從精進廚藝,轉移 到「做菜」與「吃」之間 的根本關係上。本書集結 莊祖宜旅居香港、上海時期對買菜、做菜和吃飯的記 錄及思索,而今又加筆收錄九篇文章,其間她從偶爾 為文的專業廚師,搖身一變成為在家掌廚的飲食工作 者,思考與飲食有關的一切事物成為她的新課題,自 許作專業廚師與一般人的中介橋樑,將廚師的想法與 技術以最生活化的語言傳達給所有人。如果說《廚房 裡的人類學家》是初入廚界的莊祖宜對烹飪滾燙澎湃 的熱情,而《簡單.豐盛.美好》是她對廚藝一本初 心的夢想實踐,那麼《其實大家都想做菜》就是她想 奮力追尋的人生志業。 作者:莊祖宜 出版:新經典圖文傳播 花樹下,我還可以再站一會兒 余光中曾讚張曉風「亦 秀亦豪的健筆」,她的文風 從上世紀七○年代的唯美抒 情,歷經五十年淬鍊,展現 哲學境界的淳美之質,獨具 魅力與影響力,深受大眾喜 愛,被視為正統散文的典 範。此書集結張曉風十多年 散文珠玉,有對理想的追 求、傳承文學的惜花之情、 傷逝的感懷、對自然的崇敬 摯愛,是繼《星星都已經到齊了》、《送你一個字》 之後的最新散文集。 作者:張曉風 出版:九歌出版社 知名科學家霍金的《時間簡史》面世 已近三十年,可真正能讀懂這本書的人 仍舊寥寥無幾。他以科學家及物理學家 的口吻寫書,哪怕盡力避免佶屈聱牙, 也不免會令到像我這樣對高等數學近乎 一竅不通的讀者心生膽怯。 最近,我又讀到一本與時間有關的著 作,名為《時間之書》。以《非常道》 和《人間世》等著作為人熟知的中國學 者余世存,在新書中與我們分享了二十 四節氣以及藉此鋪展的中國舊日風俗及 民間軼事。同樣是時間故事,講述的方 法卻是典型中國式的,筆觸溫暖且不乏 詩意。 新書面世時,正逢中國傳統二十四節 氣申遺成功,引來坊間眾多關注。近 年,由於懷舊風潮在城市中興起,加上 知名演員靳東等頻頻借助新浪微博等社 交媒體平台與網民分享立冬和夏至等節 氣的故事,民俗傳統不再被視作「過 時」之物,反而成為年輕群體中頗為時 尚的談資。 故此,《時間之書》的面世頗為應 景。全書依時序,從立春講到大寒,將 節氣的由來、宮廷與民間慶典、詩人詞 家的應和之作甚至宮闈軼事與鄉野趣聞 種種,穿插羅列,娓娓道出。作者文筆 甚美,將那原本平淡甚至枯燥的資料文 字以「說書」的方式鋪展開來,予人生 動親切之感。 作者在自序中提及,在傳統農耕社會 中,人們「對天地時空的感受是細膩 的」。那時候的日子,不是封閉在二十 四格機械時鐘裡,而是有血肉有靈氣 的,可以藏在麥苗生長與杜鵑花開中, 在潮汐漲落中,在溜冰、賞燈和看花等 尋常人間事中,熱騰騰的,活潑不拘 束,帶俗世的、天然的熱鬧。 通篇看來,不論余世存的文字抑或老 樹那些悠遠淡然的插圖,都意在將這些 時間的故事放在俗世中、在柴米油鹽的 尋常語境中講述。作者看似是講節氣, 其實講來講去,仍舊是在講人的故事。 如是立意,與中國古人嚮往的「天人合 一」情境倒也頗為契合。今人總愛追懷 古人風雅意蘊,可風雅與意味虛渺,總 拿捏不住形狀,本書中的故事便為那些 難以摹其狀的、形而上的意念,增添了 及物的、貼地的參照。 作者以「通感」筆法 描摹時間,這是書中頗 引人興味的一點。在作 者筆下,時間的流逝與 遊走,不單單憑靠人的 雙眼感知,還可以借助 人的觸覺、嗅覺以及味 覺等鋪展開來。例如, 他在《小滿》一篇中, 寫夏天的瓜果蔬菜多有 苦味。苦菜與苦瓜都是 消暑佳品,也足以平衡 人體在炎夏時分生出的 虛火。更進一步講,苦味也好,痛苦與 辛苦也罷,都是人生旅程中繞不開的考 驗。人若堅毅,便不當這是苦,而當成 生命必要的經驗。作者這種「沙中見世 界」的本領與悟性,實是散文寫作者的 共性,足以為這些看似短且輕的文字, 增添些直指人性的分量。 讀罷此書,我回想序中文字,愈發覺 出此書寫作初衷是為提醒世人重溫耕讀 之美。誠如作者所言,「時間給予人們 豐富的意義,由古今中外 的歷史和現實組成的意 義,仍在不斷生成之 中。」只是,這本《時間 之書》以過去時態寫成, 講古代講往昔,卻獨獨少 了當下,不失為一處遺憾。 我自然可以理解作者回望與追懷的心 情,也明白如今生活在城市中的個體, 日日面對機械與單調的生活時,自然會 生出失落與不滿。其實,作者大可不必 繞開當下不理,若能將這種失落與不滿 的情緒落實在紙面上,也不失為一種直 面與記錄。畢竟,時代發展更迭,人們 無法永遠活在晴耕雨織的農業文明中。 老日子雖好,卻是一去不復返了。 色的圍巾、灰色的開衫,白淨的 皮膚,令 48 歲的蔣一談看起來是 個 30 出頭的文藝青年。他說話聲音不 大,語速不快,雖非侃侃而談,但說出 的每一句話都恍若是經過認真思索的, 值得信賴。 他曾說過,寫詩如同說話,聲音不要 那麼大。寫「截句」,是等待寫完之後 的思緒集中又飄散,那心裡的歎息、無 奈、惶恐或者會心一笑。而讀過蔣一談 截句的人會有這樣的感慨:我的心被推 到心應該到達的位置:我的浪漫,我的 詩意,我的歎息,我的生活或留下生活 的痕跡時間並沒有虧待我們。 這也是蔣一談一直所追求的文學狀 態,生活在時間這個日常當中,遇見什 麼就是什麼。 為逃避現實而寫作 蔣一談一直保持對文學的愛好,但 從未將其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而刻意追 求。1991 年從北師大中文系畢業後,先 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當了兩年編輯, 覺得不自由便辭職寫作,於 1993 至 1994 年憑藉過往的文學積累創作並發表了 三部長篇小說,儘管反響不錯,但他從 內心不希望靠文學賺錢,「很辛苦。」 蔣一談希望通過別的途徑讓自己的生活 更好,於是他轉而創業做了一名出版 商,兩年時間便讓他這樣一個出生在河 南的外鄉人在北京買了房子。 因此,大多數時候,蔣一談的身份是 「出版人」,直到 2009 年,衣食無憂的 他屢屢陷入迷失。「精神上空虛了。」 「我不是那種需要完成很大的事業來 證明自我存在的人,性格裡仍舊希望安 靜的生活。」於是,在 2009 年大年初一 的晚上,他獨自一人在家中整理過往的 筆記時,突然就想寫作了。「別人寫作 是為了謀生,而我寫作是為了逃避現 實,逃避過去十幾年的生活給我塑造的 模式。」蔣一談如此形容自己再次拾起 文字的原因。 人到中年小說始。40 歲,蔣一談開始 了小說創作。《伊斯特伍德的雕像》、 《魯迅的鬍子》、《赫本啊赫本》、 《棲》……至今已出版六部短篇小說 集,獲得蒲松齡短篇小說獎、百花文學 獎短篇小說獎、《小說選刊》短篇小說 獎等,蔣一談被外界更多地稱為「小說 家」,甚至被譽為「文壇鬼才」。 從1993年為了謀生而寫作,到2009 年為了尋求內心平靜而寫作,蔣一談 說,人生需要一種平衡,或者更多的是 和解,自我與自我的和解。 所謂「截句」 對於「截句」的誕生,蔣一談將其視 為一種「偶得」,周圍環境推動使然。 彼時有漢俳復興的呼聲,而詩歌亦是他 的最大愛好,只是從未想過要做詩人, 出詩集。 面對媒體,蔣一談總會談起李小龍對 他的影響。2014 年他在舊金山發現一家 中國功夫館,透過玻璃,瞥見了李小龍 的照片。2015 年春天,回到北京在家午 休時,一年前的那一瞥好像一束光出現 在他的腦海中。李小龍創辦了截拳道, 截拳道是個人用最小的動作和能量直接 表達自己感受的一種方式,其卓越之處 就在於它的簡單,它的每個動作就是它 本身。 蔣一談頓悟,他過往寫下的那些隨 感,不正是「截句」嗎?蔣一談給截句 的定義是,一種源自古典,又有現代詩 歌精神的詩歌問題,強調詩意的瞬間生 發,沒有詩歌題目,且詩句在四行之內 完成。「截句是看見別人等於看見自己 的微妙體驗,是不瞻前、不顧後的詞語 捨身,日本有俳句,中國有截句,有何 不可。」 2015 年,蔣一談從一千三百多首截句 中選取了一百多首集結出版成《截句》 詩集,三個月內便第三次印刷,可見其 火爆。蔣一談說,他在拿到《截句》樣 書後的第三天,正好在香港,他去了香 港最古老的祈福地林村,為李小龍和葉 問燒香並許願。 語言的出家人 蔣一談追求一種始終在線的文學狀 態,這種狀態需要內心平靜、平靜、再 平靜。「總是會覺得心不夠靜。」 「你離手機太近,不可能寫出好的東 西。」蔣一談說,看似豐富的信息其實 是膚淺的。對職業詩人而言,不是一張 作家協會的證書、不是網絡上的搜搜剪 剪就能令其保持文學狀態的。「是時間 的彎曲度,是對日常的品味才能保持文 學狀態的。」 但內心又不能古水無波,「沒有了情 感,看透一切就意味創造力沒有 了。」因此,曾經一腳踏進佛門的蔣一 談還是停了下來,回轉到日常生活中 來。他與朋友聊天,他開車在北京大大 小小的街巷轉悠……他隨時記錄腦子中 靈光一現的瞬間,就在接受記者採訪 時,記者也注意到,他不止一次在紙上 記錄什麼。 為了文學創作,人不能出家。但語言 卻要做到「出家」。「截句講究的是恰 到好處的力道,用力過猛反倒失去了平 衡感和分寸感。」蔣一談說,截句對人 物和場景有訴求,這也是截句寫作和短 詩寫作的一個重要區別,或者說,截句 有呈現萬事萬物的性格。 探索當代漢語寫作的可能性 自然,有認可亦有爭議。質疑聲有: 截句主動迎合時代的碎片化、草根化、 即時化、去權威化。 蔣一談並不避諱爭議。「文學是回 望,是此刻,是未來。我相信回望和此 刻,未來的事情讓未來的人去評價。截 句是當代漢語寫作的一個可能性,絕不 是評價使人優秀與否的準則。」蔣一談 曾如此在媒體上回應關於截句的質疑。 在蔣一談看來,文學生態是多樣性 的。就如一座山,山的海拔越高,能承 載不同的植物越多。只有高山才會是複 雜而豐富的,低山不行。「截句向所有 人敞開心扉,人人有詩心,這是詩歌的 平等精神。」 「有感而發的東西都可以稱為詩。」 對普通讀者而言,缺乏的是生活和寫作 上的自信。蔣一談的「截句」給了普通 讀者極大鼓勵,「你寫的就是詩,不管 別人是否認可。」由蔣一談主編的《截 句詩叢》也已面世,「我想哭 眼淚卻迷 了路」這由讀者創作的截句令蔣感動。 「截句寫作,能夠幫助你隨時發現並 記錄生活裡的點滴詩意。」在蔣一談看 來,這是截句存在的首要意義。用詩歌 之心,蕩漾你我,足矣。 幾年前,著名人文學者李歐梵寫過一本通俗讀物 《人文六講》,他在書中嘗試從文學、電影、音樂和 建築四方面重構在全球化現代性下失落的人文傳統。 為何是失落的人文傳統? 在當今全球化的社會, 人文精神已經不被重視,人們只是考慮如何累積財 富,學位被視為換取社會地位的工具,享樂主義讓人 相信物質能滿足人的心靈。而真正的人文素養也被改 變,扭曲成文化市儈主義,讓人以為出席音樂會、消 費文化商品就等同了品味和社會地位。 李歐梵主張回到人文傳統,無論是中方還是西方的 傳統。他認為人文不應被功能化、專業化的知識取 代,否則會造成對社會、歷史或文化理解的片面和缺 失。 因為人文知識不像科學有一個框架,它的知識是需 要透過不斷遊走而獲取,因而也需要很長的時間在積 累學問。 具體來說,李歐梵嘗試從文學、電影、音樂和建築 四方面提出如何重塑和普及人文精神。 他鼓勵閱讀 「雅俗共賞」的作品、 把二流小說改編成一流電 影: 以文藝創作的想像力對抗全球化的同一化。經 典能讓人進入另一個時空,反思自己原本身處的現代 時空,而且能從中認識 到歷史和其他文化。甚 至是他自謙不太擅長的 建築,他也提出了一些 很有力的觀點:建築應 該向「都市田園」的方 向發展,單刀直入地解 決科技發展中人與自然 割裂的現況。 「人文精神」不應再 淪為一個過時的口號, 又或僅指學院裡的學 科,它依然與我們的生 活息息相關。 人文與我們息息相關? 黃金屋 文:陳添浚 書評 中國人的時間簡史 —讀余世存《時間之書》有感 文:李夢 《時間之書》 作者:余世存 繪者:老樹 出版: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蔣一談 蔣一談 人到中年小說始 人到中年小說始 悟到深處 悟到深處 截句 截句「塵世落在身上 慢慢變成了僧袍」這由蔣一談創作的截句是對蔣一談其人的最好寫真。蔣一談其身 生活在當下,咂摸普通人的人間滋味,其心仰望遠方,體味頓悟的偶得,用口語化的語言表達 出來,一行兩行三四行,沒有題目,成為其命名為「截句」的詩,一種新的文體,在中國新詩百年之 際,喚醒普通人的寫詩熱情。「珍惜頓悟的那個瞬間,並記錄下來。」這許是蔣一談所追求的文學狀 讓詩歌之心,隨時蕩漾你我。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蕊 鄭州報道 蔣一談 蔣一談 本報河南傳真 本報河南傳真

Upload: others

Post on 04-Oct-2020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人到中年小說始 悟到深處「截句」生 - Wen Wei Popdf.wenweipo.com/2017/03/20/a31-0320.pdf · 截句的人會有這樣的感慨:我的心被推 到心應該到達的位置:我的浪漫,我的

20172017年年33月月2020日日((星期一星期一))讀 1051673 書 1051673 人A31 責任編輯尉瑋 版面設計謝錦輝

本版「書評」欄目開放投稿字數以1300~1500為宜請勿一稿多投如獲刊登將致薄酬投稿信箱featurewenweipocom或bookwwpgmailcom徵稿啟事

書介 圖文草草

Stylish Hong Kong型格香港

雷頌德透過鏡頭的光影捕捉以「by the sea」「stay」 「streets」 「luxe shopping」 「places」「treat」「living」 7種元素來展現香港的不同面貌濃郁的攝影格調讓相片充滿厚重的質感以型格風將香港的神髓記錄下來

作者雷頌德統籌策劃RT Management Ltd出版萬里機構

其實大家都想做菜

從學術領域到專業廚房再從專業廚房回歸家庭日常多年來「廚房裡的人類學家」莊祖宜寄情於烹飪這個自然與文化間的媒介不但動手做也樂於分享過程中她對飲食關注漸從精進廚藝轉移到「做菜」與「吃」之間的根本關係上本書集結

莊祖宜旅居香港上海時期對買菜做菜和吃飯的記錄及思索而今又加筆收錄九篇文章其間她從偶爾為文的專業廚師搖身一變成為在家掌廚的飲食工作者思考與飲食有關的一切事物成為她的新課題自許作專業廚師與一般人的中介橋樑將廚師的想法與技術以最生活化的語言傳達給所有人如果說《廚房裡的人類學家》是初入廚界的莊祖宜對烹飪滾燙澎湃的熱情而《簡單豐盛美好》是她對廚藝一本初心的夢想實踐那麼《其實大家都想做菜》就是她想奮力追尋的人生志業

作者莊祖宜出版新經典圖文傳播

花樹下我還可以再站一會兒

余光中曾讚張曉風「亦秀亦豪的健筆」她的文風從上世紀七年代的唯美抒情歷經五十年淬鍊展現哲學境界的淳美之質獨具魅力與影響力深受大眾喜愛被視為正統散文的典範此書集結張曉風十多年散文珠玉有對理想的追求傳承文學的惜花之情傷逝的感懷對自然的崇敬

摯愛是繼《星星都已經到齊了》《送你一個字》之後的最新散文集

作者張曉風出版九歌出版社

知名科學家霍金的《時間簡史》面世已近三十年可真正能讀懂這本書的人仍舊寥寥無幾他以科學家及物理學家的口吻寫書哪怕盡力避免佶屈聱牙也不免會令到像我這樣對高等數學近乎一竅不通的讀者心生膽怯最近我又讀到一本與時間有關的著作名為《時間之書》以《非常道》和《人間世》等著作為人熟知的中國學者余世存在新書中與我們分享了二十四節氣以及藉此鋪展的中國舊日風俗及民間軼事同樣是時間故事講述的方法卻是典型中國式的筆觸溫暖且不乏詩意新書面世時正逢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引來坊間眾多關注近年由於懷舊風潮在城市中興起加上知名演員靳東等頻頻借助新浪微博等社交媒體平台與網民分享立冬和夏至等節氣的故事民俗傳統不再被視作「過時」之物反而成為年輕群體中頗為時尚的談資故此《時間之書》的面世頗為應景全書依時序從立春講到大寒將

節氣的由來宮廷與民間慶典詩人詞家的應和之作甚至宮闈軼事與鄉野趣聞種種穿插羅列娓娓道出作者文筆甚美將那原本平淡甚至枯燥的資料文字以「說書」的方式鋪展開來予人生動親切之感作者在自序中提及在傳統農耕社會

中人們「對天地時空的感受是細膩的」那時候的日子不是封閉在二十四格機械時鐘裡而是有血肉有靈氣的可以藏在麥苗生長與杜鵑花開中在潮汐漲落中在溜冰賞燈和看花等尋常人間事中熱騰騰的活潑不拘束帶俗世的天然的熱鬧通篇看來不論余世存的文字抑或老

樹那些悠遠淡然的插圖都意在將這些時間的故事放在俗世中在柴米油鹽的尋常語境中講述作者看似是講節氣其實講來講去仍舊是在講人的故事如是立意與中國古人嚮往的「天人合一」情境倒也頗為契合今人總愛追懷古人風雅意蘊可風雅與意味虛渺總拿捏不住形狀本書中的故事便為那些難以摹其狀的形而上的意念增添了

及物的貼地的參照作者以「通感」筆法描摹時間這是書中頗引人興味的一點在作者筆下時間的流逝與遊走不單單憑靠人的雙眼感知還可以借助人的觸覺嗅覺以及味覺等鋪展開來例如他在《小滿》一篇中寫夏天的瓜果蔬菜多有苦味苦菜與苦瓜都是消暑佳品也足以平衡人體在炎夏時分生出的虛火更進一步講苦味也好痛苦與辛苦也罷都是人生旅程中繞不開的考驗人若堅毅便不當這是苦而當成生命必要的經驗作者這種「沙中見世界」的本領與悟性實是散文寫作者的共性足以為這些看似短且輕的文字增添些直指人性的分量讀罷此書我回想序中文字愈發覺

出此書寫作初衷是為提醒世人重溫耕讀之美誠如作者所言「時間給予人們

豐富的意義由古今中外的歷史和現實組成的意義仍在不斷生成之中」只是這本《時間之書》以過去時態寫成講古代講往昔卻獨獨少

了當下不失為一處遺憾我自然可以理解作者回望與追懷的心

情也明白如今生活在城市中的個體日日面對機械與單調的生活時自然會生出失落與不滿其實作者大可不必繞開當下不理若能將這種失落與不滿的情緒落實在紙面上也不失為一種直面與記錄畢竟時代發展更迭人們無法永遠活在晴耕雨織的農業文明中老日子雖好卻是一去不復返了

紅色的圍巾灰色的開衫白淨的皮膚令48歲的蔣一談看起來是

個30出頭的文藝青年他說話聲音不大語速不快雖非侃侃而談但說出的每一句話都恍若是經過認真思索的值得信賴他曾說過寫詩如同說話聲音不要

那麼大寫「截句」是等待寫完之後的思緒集中又飄散那心裡的歎息無奈惶恐或者會心一笑而讀過蔣一談截句的人會有這樣的感慨我的心被推到心應該到達的位置我的浪漫我的詩意我的歎息我的生活或留下生活的痕跡mdashmdash時間並沒有虧待我們這也是蔣一談一直所追求的文學狀態生活在時間這個日常當中遇見什麼就是什麼

為逃避現實而寫作蔣一談一直保持對文學的愛好但

從未將其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而刻意追求1991年從北師大中文系畢業後先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當了兩年編輯覺得不自由便辭職寫作於1993至1994年憑藉過往的文學積累創作並發表了三部長篇小說儘管反響不錯但他從內心不希望靠文學賺錢「很辛苦」蔣一談希望通過別的途徑讓自己的生活更好於是他轉而創業做了一名出版商兩年時間便讓他這樣一個出生在河南的外鄉人在北京買了房子因此大多數時候蔣一談的身份是「出版人」直到2009年衣食無憂的他屢屢陷入迷失「精神上空虛了」「我不是那種需要完成很大的事業來證明自我存在的人性格裡仍舊希望安

靜的生活」於是在2009年大年初一的晚上他獨自一人在家中整理過往的筆記時突然就想寫作了「別人寫作是為了謀生而我寫作是為了逃避現實逃避過去十幾年的生活給我塑造的模式」蔣一談如此形容自己再次拾起文字的原因人到中年小說始40歲蔣一談開始

了小說創作《伊斯特伍德的雕像》《魯迅的鬍子》《赫本啊赫本》《棲》helliphellip至今已出版六部短篇小說集獲得蒲松齡短篇小說獎百花文學獎短篇小說獎《小說選刊》短篇小說獎等蔣一談被外界更多地稱為「小說家」甚至被譽為「文壇鬼才」從1993年為了謀生而寫作到2009

年為了尋求內心平靜而寫作蔣一談說人生需要一種平衡或者更多的是和解自我與自我的和解

所謂「截句」對於「截句」的誕生蔣一談將其視

為一種「偶得」周圍環境推動使然彼時有漢俳復興的呼聲而詩歌亦是他的最大愛好只是從未想過要做詩人出詩集面對媒體蔣一談總會談起李小龍對

他的影響2014年他在舊金山發現一家中國功夫館透過玻璃瞥見了李小龍的照片2015年春天回到北京在家午休時一年前的那一瞥好像一束光出現在他的腦海中李小龍創辦了截拳道截拳道是個人用最小的動作和能量直接表達自己感受的一種方式其卓越之處就在於它的簡單它的每個動作就是它本身

蔣一談頓悟他過往寫下的那些隨感不正是「截句」嗎蔣一談給截句的定義是一種源自古典又有現代詩歌精神的詩歌問題強調詩意的瞬間生發沒有詩歌題目且詩句在四行之內完成「截句是看見別人等於看見自己的微妙體驗是不瞻前不顧後的詞語捨身日本有俳句中國有截句有何不可」2015年蔣一談從一千三百多首截句

中選取了一百多首集結出版成《截句》詩集三個月內便第三次印刷可見其火爆蔣一談說他在拿到《截句》樣書後的第三天正好在香港他去了香港最古老的祈福地林村為李小龍和葉問燒香並許願

語言的出家人蔣一談追求一種始終在線的文學狀

態這種狀態需要內心平靜平靜再平靜「總是會覺得心不夠靜」「你離手機太近不可能寫出好的東

西」蔣一談說看似豐富的信息其實是膚淺的對職業詩人而言不是一張作家協會的證書不是網絡上的搜搜剪剪就能令其保持文學狀態的「是時間的彎曲度是對日常的品味才能保持文學狀態的」但內心又不能古水無波「沒有了情

感看透一切就意味創造力沒有了」因此曾經一腳踏進佛門的蔣一談還是停了下來回轉到日常生活中來他與朋友聊天他開車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街巷轉悠helliphellip他隨時記錄腦子中靈光一現的瞬間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記者也注意到他不止一次在紙上

記錄什麼為了文學創作人不能出家但語言

卻要做到「出家」「截句講究的是恰到好處的力道用力過猛反倒失去了平衡感和分寸感」蔣一談說截句對人物和場景有訴求這也是截句寫作和短詩寫作的一個重要區別或者說截句有呈現萬事萬物的性格

探索當代漢語寫作的可能性自然有認可亦有爭議質疑聲有

截句主動迎合時代的碎片化草根化即時化去權威化蔣一談並不避諱爭議「文學是回望是此刻是未來我相信回望和此刻未來的事情讓未來的人去評價截句是當代漢語寫作的一個可能性絕不是評價使人優秀與否的準則」蔣一談曾如此在媒體上回應關於截句的質疑在蔣一談看來文學生態是多樣性

的就如一座山山的海拔越高能承載不同的植物越多只有高山才會是複雜而豐富的低山不行「截句向所有人敞開心扉人人有詩心這是詩歌的平等精神」「有感而發的東西都可以稱為詩」

對普通讀者而言缺乏的是生活和寫作上的自信蔣一談的「截句」給了普通讀者極大鼓勵「你寫的就是詩不管別人是否認可」由蔣一談主編的《截句詩叢》也已面世「我想哭眼淚卻迷了路」這由讀者創作的截句令蔣感動「截句寫作能夠幫助你隨時發現並

記錄生活裡的點滴詩意」在蔣一談看來這是截句存在的首要意義用詩歌之心蕩漾你我足矣

幾年前著名人文學者李歐梵寫過一本通俗讀物《人文六講》他在書中嘗試從文學電影音樂和建築四方面重構在全球化現代性下失落的人文傳統為何是失落的人文傳統 在當今全球化的社會

人文精神已經不被重視人們只是考慮如何累積財富學位被視為換取社會地位的工具享樂主義讓人相信物質能滿足人的心靈而真正的人文素養也被改變扭曲成文化市儈主義讓人以為出席音樂會消費文化商品就等同了品味和社會地位李歐梵主張回到人文傳統無論是中方還是西方的

傳統他認為人文不應被功能化專業化的知識取代否則會造成對社會歷史或文化理解的片面和缺失因為人文知識不像科學有一個框架它的知識是需

要透過不斷遊走而獲取因而也需要很長的時間在積累學問具體來說李歐梵嘗試從文學電影音樂和建築四方面提出如何重塑和普及人文精神 他鼓勵閱讀「雅俗共賞」的作品 把二流小說改編成一流電影 以文藝創作的想像力對抗全球化的同一化經典能讓人進入另一個時空反思自己原本身處的現代

時空而且能從中認識到歷史和其他文化甚至是他自謙不太擅長的建築他也提出了一些很有力的觀點建築應該向「都市田園」的方向發展單刀直入地解決科技發展中人與自然割裂的現況「人文精神」不應再

淪為一個過時的口號又或僅指學院裡的學科它依然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人文與我們息息相關

黃金屋書中 文陳添浚

書評中國人的時間簡史mdashmdash讀余世存《時間之書》有感

文李夢

《時間之書》作者余世存繪者老樹出版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蔣一談蔣一談人到中年小說始人到中年小說始

悟到深處悟到深處「「截句截句」」生生

「塵世落在身上 慢慢變成了僧袍」這由蔣一談創作的截句是對蔣一談其人的最好寫真蔣一談其身

生活在當下咂摸普通人的人間滋味其心仰望遠方體味頓悟的偶得用口語化的語言表達

出來一行兩行三四行沒有題目成為其命名為「截句」的詩一種新的文體在中國新詩百年之

際喚醒普通人的寫詩熱情「珍惜頓悟的那個瞬間並記錄下來」這許是蔣一談所追求的文學狀

態mdashmdash讓詩歌之心隨時蕩漾你我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蕊 鄭州報道

蔣一談蔣一談 本報河南傳真本報河南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