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 老娘舅 台上滑稽人生 台下规矩做人2020/02/27  · 10 品艺·连载·广告...

1
10 · · 2020 2 27 www.jfdaily.com ZHAOHUA —— 2003 ”, 200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0 80 B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56 5 138 82 1956 4 ”, ”。 7 8 456 9 10 》、 11 1956 300 700 —— —— 1956 1957 。《 1957 —— 》《 1958 1959 》。 60 》。 ,“ —— —— ”, 1919 。(

Upload: others

Post on 11-Jul-2020

1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追忆 老娘舅 台上滑稽人生 台下规矩做人2020/02/27  · 10 品艺·连载·广告 2020年2 月27 日星期四 ZHAOHUA 编辑:朱蕊 执行编辑:张克伟 老娘舅:台上滑稽人生,台下规矩做人

10 品艺·连载·广告2020年 2月 27日 星期四

www.jfdaily.com

编辑:朱蕊 执行编辑:张克伟ZHAOHUA

老娘舅:台上滑稽人生,台下规矩做人戴 民

一个见不得别人流泪的人

淫雨连绵,阴霾遮天,在同克时艰的特殊日子里,上海人又失去了一直以来为他们带来温情笑声的 “老娘舅”

———李九松。

沪上海派滑稽文化传承人王汝刚哽咽着对我说, 依我对九松的了解,此刻,他必定耐不住寂寞,秉承他一贯的豪情仗义,为当下去做些力所能及的善举。 2003 年“非典”,他带头捐款;2008

年汶川地震,他抱病义演……他是一个见不得别人流眼泪的人。

老娘舅,这是上海人一个带有地标性的特有称呼。 在上海人眼里,“老娘舅” 这个名词蕴含着母亲那般温润、善良、笃厚和忍耐的品性,做人中规中矩,

行事不偏不倚,俨然是一个裹挟着母性的男人。 上海人也把警察俗称为“老娘舅”, 这不带贬义, 而是世人内心的祈盼:即便是捉妖降魔的警察,也当有霹雳手段和菩萨心肠, 两者兼而有之,才是人们所期待的护佑神灵。

“老娘舅”李九松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其貌不扬,疏朗的眉下,一双眸子里闪着真诚明亮的光色, 嘴角微微翘起,

天然定格于欢喜的面局,令人视而忍俊不禁。 那年,《老娘舅与他的儿孙们》风靡江南,李九松扮演的“老娘舅”诠释了一个精致的上海老男人形象,多多少少向世人展示了上海人豁达、舒朗、幽默、

睿智的一面。 某种角度来说,“老娘舅”

已然是上海人气质的一个注脚,也成为海派文化的一张品牌。

“命里是吃戏饭的,就叫李九松啦! ”

现实中的“老娘舅”却从未局促于戏剧那样的人生,他崇尚自在、宽敞、谐谑的空间,徜徉于勤勉、淳朴、节俭的生活。 一路走来,他童心未泯,对人总会嘻嘻哈哈,让人见了舒坦快活,故而他的人气颇足,人缘奇好。

岁月留痕,“老娘舅”遗留给上海人的是一份开心与欢乐。

李九松出生于一个梨园家庭,祖父是前清衙门里的小吏,但父亲李明扬离经叛道,沉溺看戏而自创一家“春明社”

家庭戏班,走南闯北,历经磨难。 有一

年,戏班到江苏某地吉祥戏院唱戏,地方官绅豪吏听闻李明扬率戏班唱戏,误以为是时任国民党江苏抗日救国军总司令李明扬赋闲玩票,到地方慰藉民众,便倾巢而出,款宴接风。 结果,当然是啼笑皆非。

而李父亲被扫地出门, 并改名李名扬,戏班流浪至南京夫子庙一带,幸得江湖义士“小孟尝”相助,得以苟延残喘。

李九松出生那日,李名扬的戏班正上演江南人喜爱的传统戏目《珍珠塔》。 丈夫李名扬在台上唱戏,产妇李梅娟在台后分娩,正演至九松亭外,御史小姐陈翠娥将家传宝物珍珠塔赠予心上人方卿,强盗出场大喝时,后台随之传来一阵响亮的啼哭声,婴儿出世了。 众人忙不迭报喜,李名扬大喜过望,朗声笑道:“这小强盗串场子来了,命里是吃戏饭的,就叫李九松啦! ”李九松果真有天分的喜感,延年修成一棵戏剧舞台上弥久苍劲的不老松。

“不要怕失败 , 失败是成功的外婆!”

李九松从小没念过几本书, 离乱的社会和艰辛的生活就是他没有围墙的大课堂。 唱戏人吃“开口饭”,走“江湖”,闯“码头”,见多识广,淬炼了李九松幼小的心灵。

三岁时,李九松被红极一时的话剧明星叶秋心小姐抱在怀中,充当“活道具”,

临时客串文明戏《安安送米》。 叶秋心在台上念一段长达百句的台词,小九松初时蹬腿舞臂,颇顺台词节奏,叶秋心演到悲伤处,“活道具”陡然翻转小脸,扑向叶秋心胸前, 哇哇大哭, 声嘶力竭当胸猛咬她一口。“活道具”本能吮吸奶水,疼得叶秋心忍不住哭出声来, 那肝肠寸断的情景恰如其分, 台上台下声泪俱下, 演出居然收到奇效。事后,叶秋心大赞小九松天生是块演戏的料。后来,李九松常戏谑自得:“阿拉出道早,艺术起点也高,大明星认可呵! ”

李九松的天赋其实出自后天的勤奋和刻苦, 他师承滑稽大家文彬彬衣钵,出演“三毛”一角时,仅“剃头店”内一个“吊毛” 打跟头场景, 李九松不知摔了多少跟头,时常练得鼻青眼肿、腰酸背痛,但他咬定青山不放松。 师父文彬彬旧时京剧滑稽

角色出世,一身童子功,他激励李九松:“不要怕失败,失败是成功的外婆! ”李九松一脸懵然,文彬彬呵呵笑道:“我知道你会说,

失败是成功之母, 但观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不让他们失望! 就得勤学苦练,多失败几次,不就成了外婆了吗? ”李九松心领神会,凭着“三毛”这一角色,成了当年上海滩家喻户晓的青年滑稽明星。

耄耋之年的李九松仍然钟情于他的舞台。 他被一群上海优秀社区民警的事迹所感染,主动请缨,出演《今天他休息》一剧中的角色。 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他每日与年轻人们一样辛勤排演。 《今天他休息》

在上海各区连演 80场次,颇为轰动,时年80岁的李九松一场没落下。该剧被公安部点名赴京调演, 全部台词须翻转成普通话,但时间只有一星期,团长王汝刚忧虑“老娘舅” 说普通话生疏, 打算换 B角顶替,但李九松硬是迎难而上。 惯常的上海

方言台词,改换北方方言推敲琢磨,辗转反复,逐句过关,一直练到符合剧情效果为止。 时任公安部部长郭声琨观看此剧开怀大笑,对李九松饰演的慈父救逆子一节印象颇深,谢幕时拉着李九松的双手连连称赞。 是夜,从不沾酒的“老娘舅”,连灌数杯老酒,陶醉不已。

这事马虎不得

“老娘舅”李九松对己苛刻、节俭,这是他与人的第一印象。 他家境并非“清汤洭水”,手头也不拮据,节俭是他幼小时颠沛流离生涯铸就的品性。 一副大饼油条他可以安顿一日,一件年轻时定做的西服伴随他一生。 滑稽传承人毛猛达调侃道:“老娘舅,嘎做人家? 弄套名牌西装出出样好伐? ”李九松嘻嘻笑道:“为啥啦?我走到哪里侪(都)是名牌。 ”

然而,“老娘舅”对人却慷慨大方。 团里每逢过年,他对小一辈演员,人手一只红包;对素不相识,奔着他名气而来求助的人,有求必应。“碰到作孽相的人求我,我会提供‘一宿两餐’”,这是“老娘舅”常挂在嘴边的话。有一回,李九松主动找团长王汝刚托办事情, 原来, 某商家请当时正红的“老娘舅”做酒类广告,李九松要求纳税,王

汝刚颇为诧异,李九松未理会对方疑惑,正儿八经道:“阿拉台上滑稽人生, 台下当规规矩矩做人,这事马虎不得! ”

“老娘舅”生性爱打抱不平,既见不得别人流眼泪,也眼里容不得沙子。

他当上浦东开发开放后的首届人民代表后, 全身心履行人民代表的职责,演出之余就穿街走巷,倾听民意,为喜欢他的老百姓排忧解难。 一日,浦东三林塘某村庄有人向他反映, 有一个身披警服的人,每日把住路口,耀武扬威,向途经的路人索要“治安费”。 李九松趁天黑特意骑电动车绕到那个村庄,果真瞧见一个《七十二家房客》里“三六九”模样的人,气势汹汹拦住他,开口要钱。 李九松气不知打何处来,一个箭步上前揪住那人欲往派出所拖,双方缠斗起来,引来众人观望。 有人见竟是台上演“三毛”的李九松,不问缘由,

纷纷相助,将那厮摁在地上,押往派出所。

经查,那家伙是冒充警察,敲诈勒索,横行乡里,未曾想到栽在“老娘舅”手里。

“老娘舅”真是热心到家了

“老娘舅”仗义疏财,乐善助人,故而朋友遍布各行各业。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有一个常人忌讳的行业竟有很多人是“老娘舅”的至交。 有一年春节,“老娘舅”拉着搭档王汝刚去唱“瓦伦”(业界称串演)。 王汝刚不明就里,

询问“老娘舅”是哪个单位邀请? 李九松卖弄关子,神秘兮兮道:“国家机关,民政局呀。 ”待王汝刚到达时方知,满堂都是殡仪馆的员工。 别出心裁,一对滑稽明星与殡仪馆炉化班组员工同台朗诵诗歌《让两个世界的人都满意》;而被“老娘舅”邀约前来演出的越剧明星赵志刚叫不到出租车跟“老娘舅”叫急,眼看就要拖场,“老娘舅” 气定神闲道:“阿拉单位有的是车,马上来拖! ”众人闻声大笑。

“老娘舅”满肚子热心肠,自从同殡葬工交上朋友,平常日子,为丧家做了不少善事。 有一户人家,逝者生前娶过两任老婆。

两摊人家是冤家对头, 都争着要主办逝者追悼会,闹得不可开交。事情托到“老娘舅”

手里,李九松一口应诺,找着殡仪馆负责人商量,错时为逝者举办了两场追悼会,让两家人都满意,避免了一场纠葛。殡仪馆负责人事后感慨,“老娘舅”真是热心到家了,冲着“老娘舅”菩萨心肠,才会开这种先例。

有人忍不住问“老娘舅”,与殡仪馆的人做朋友,难道不忌讳吗? “老娘舅”笑道:

“人总归有谢幕格辰光,伊拉就是‘搭阿拉拉幕’的人呀,为阿拉做‘钟点工’的人,哪能不值得大家的尊重和善待? ”

正月初五,憨厚、仁慈、豁达、年近米寿的李九松走了。

生前,“老娘舅”身旁,欢闹无所不在,

乐趣俯仰皆拾,“老娘舅”追悼会本会有很多前来送别的亲朋。 然而, 因疫情防控,

“老娘舅”大殓仪式限额十人参加。 想着冷清的告别场面,王汝刚满腹歉疚,心里不停地默念,“老李啊, 侬一生喜欢闹猛,对不住啦,过了这阵,再补个追思会吧! ”殡仪馆方面特意将李九松追悼会安排至当天最后一场,王汝刚没有料到,殡葬工们都自发来送别他们所喜爱的“老娘舅”,为这个特别的冬日送上一股特别的温情。

这是一幅写实的春之合唱

程十发早年的代表作工笔重彩《歌唱祖国的春天》,创作于 1956年 5月。 描绘的是上海郊区的农民在农闲时聚在田间,听一位老妈妈放声歌唱。

这幅作品高 138厘米,宽 82厘米。 主要人物错落有致地安排在中景。 唱歌的老妈妈头上包裹着江南盛产的蜡染方巾,身着蓝色夹袄,围着灰色围裙,脚踏棉鞋,双眼远眺,

自若地歌唱。 倾听的观众们在她身边散落着,或坐或站,将视线投向她。 一位少年坐在老妈妈的身后,吹笛伴奏。 中景处还有一棵健硕的桃树,满枝芬芳,缀满桃花。 远处青峦叠嶂,薄雾笼罩,可谓云山缠绵。 近处长满青苔的岩石上翠叶红花点缀,一派春的气象。

这是一幅写实的春之合唱。 从作品看,

主声部来自画面中心的老妈妈, 尽管绘画不能表达出声音,但作为无声诗,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老妈妈的如春光般明媚透亮的歌声。第二个声部来自自然,一花一草,一树一木,无不宣告着春到田间。 第三个声部来自围坐的人群,

他们舒展的身姿, 惬意的神情透露着心里荡漾的和煦春风。 而指挥这场合唱的画家程十发无疑也在心里低吟浅唱春的旋律。 那么,在这幅画创作的 1956年,画家从哪里发现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然后要歌唱春天呢?

这一年 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 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要在艺术创作上“百花齐放”,在学术研究中“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青年画家程十发一定感受到了一股宽松的氛围, 和由此活跃起来的艺术活动。 7月,中国美协上海分会主办了上海市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会。 8月,决定在北京和上海各成立一个中国画院。 程十发随即被调遣参加上海中国画院的筹备工作。同时,

上海美术展览馆也在南京西路 456号原康乐酒家改建竣工,正式开馆。 9月,墨西哥全国造型艺术阵线油画版画展览会在中苏友好大厦开幕。10月,中国美协上海分会、江苏分会联袂举办的宋元明清名画展览会在上海美术馆开幕。 巨然的《茂林叠峰图》、王诜的《烟江叠嶂图》以及马远的《雪景》等名作向观众展示,极受欢迎。 到了 11月,上海市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会公布获奖名单,程十发位列其中。

1956年当年, 上海美术界的美术创作和理论研究非常活跃。 在近半年的时间内有 300余人分批去黄山、富春江等风景区和工厂、农村体验生活,创作出 700余件作品。程十发感受到艺术的春天来了———这不仅是艺术界的春天,也是他个人的春天。 他不仅跨入了高规格的专业单位———上海中国画院工作,

开始了真正稳定的专业创作道路,并且所画的《歌唱祖国的春天》在上海地区得奖。

他的春天从 1956年摆荡到 1957年。 《歌唱祖国的春天》获得了 1957年全国第一届青年美展一等奖。 同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并获得了文化部组织的去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考察的机会。 这次云南之行,开启了日后程十发艺术创作中的恢宏篇章。

尽管在创作《歌唱祖国的春天》之时,画家还没有机会去云南考察。但从画面主角———农民老妈妈和一旁老爷爷的塑造来看,程十发尽力将传统人物绘画的线条贴敷进现代题材,并十分巧妙地选择了长围裙作为服饰,满足了传统人物画线条表现衣褶所需要的曲折婉转。

程十发是上海美专中国画山水科毕业。在经历了几年的新中国连环画创作的锤炼后, 此时的人物造型能力已经比较强健。 在此之前,他已经创作出《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与《聊斋志异》《孔乙己》插图等一系列上乘的人物插图和连环画。在《歌唱祖国的春天》的画面中,我们似乎隐约找到了与他后来钟爱的少数民族题材的某种技术上的关联或者可能性,这大概是他所钟爱的传统人物画题材和造型在还未来得及被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活方式塑造的边缘地区被暂时的保留下来,在传统与边缘之间找到某种契合点。

有意思的是, 几乎每一位画家心里、 画里都有一爿春天。

1958年至 1959年,与上海遥遥相对的北京画院,六位画家创作了巨制《首都之春》。上世纪 60年代,上海中国画院的应野平和乐小英绘制了《上海之春》。 春天,成为画家对美好时代歌颂的象征。

尽管,程十发之后也遭遇过萧瑟的秋天、严酷的寒冬,但他在心里、笔端都始终歌唱着祖国的春天。 春去春回,愿春风常拂,春光常照,春日常在。

读画

追 忆

现实中的 “老娘舅 ”李九松从未

局促于戏剧那样的人生 , 他崇尚自

在、宽敞、谐谑的空间 ,徜徉于勤勉 、

淳朴、节俭的生活。 一路走来,他童心

未泯 ,对人总会嘻嘻哈哈 ,让人见了

舒坦快活 ,故而他的人气颇足 ,人缘

奇好。

岁月留痕,“老娘舅”遗留给上海

人的是一份开心与欢乐。

绿色长城

︵纸本设色︶

关山月

死要面子与假装糊涂

满族贵族的管家有很大权力, 管家人之下, 设有职员若干, 举凡主人的金钱、租项的出入,只有管家有部详详细细的账册。 如果这个管家是一个诚实的人———当然, 其中也有些是诚实可靠的———又如果这个管家人是能干的,会经营而又有商业头脑的,那么,他就会为主人办理得头头是道,府中财用充足,预算能平衡,甚至还有盈余。但是,甚至在这些“诚实”的管家人中,恶性的揩油制度也是很猖獗的, 中国人有一种传统的习惯,凡做官的人多抱一种“饭碗”主义,

自己有得吃, 也要他的穷亲友不可饿着肚皮,拿公家的钱粮来做好事,焉得不把政府拖垮呢?

幸喜这些管家人还有点 “良心”,他们还不肯使得他的“主人”露出穷相。在某方面, 他们仍然把主人的生活维持到一个很豪华奢侈的程度。 有些王公贝勒也曾怀疑他们的管家人大揩其油和吞没财产,但他们也感到无可奈何,因为这班贵族心里很明白, 如果一旦把管家人撵走,主人马上就会陷入债台高筑的境地。

做管家的人知道在什么时候需要金钱,

他们往往为主人准备好了, 然后告知主人, 奴才是怎样用尽方法才向人家举债来的。为面子计,主人并不追问这笔钱从何而来, 也不期待管家人会对他说个清楚。

辛亥革命后,这班天潢贵胄很自然地迅速加快了他们贫困的程度,当 1919

年我和一些皇族人员相识的时候,其中

有好些个已经不是富有的人了。那些以前靠做官获得大量金钱的贵族,转眼之间已变为穷人,他们只好暗中出卖从前皇帝赏赐给他们的艺术品或金银珠宝。他们爱惜面子,不敢将美术品公开拍卖,只好全权交给管家人, 让他们在外头活动找买主,

卖得多少就多少,主人绝不计较。管家在其中自然大有好处,恐怕大部分的好处尽入管家人之手,而主人还不知,就算知道,

因为要靠管家人替他维持生活, 也不便追究了。

我也曾到过好几个王孙的府第做客,

他们的府第,以往曾烜赫一时,可说是金碧辉煌,连大门外的石狮子的目光也睒睒有生气,但我身历其境之后,给我的印象是痛苦的。那个大院子里长着一尺多高的野草,屋顶也破烂了,马厩中没有一匹马,

还有些人的厨房里往往没有足够的食物。

像这样的王孙中,有一个还每年照例要请客一两次来玩赏他那一棵著名的山楂树,

我也曾为座上客。我们在他的花园凉台上吃酒,偶然一阵微风吹下一些山楂花落在饭桌上。这一顿愉快的山楂宴可说是最后一次了,这个王孙的高祖是那个赫赫有名

的乾隆皇帝。这时他已是个贫无立锥的人了。当我在北京时,他已死去,而他的府第已卖给外国人,他的那一棵著名的树也在去年死了。

我不得不提及另外一个皇族的情形,

我想他不会因我提到他的大名而对我生气的。这个皇族就是载涛贝勒,他是光绪皇帝的胞弟,又是宣统皇帝的叔父。这位贝勒平生最爱骑马,他曾送我一匹有白尾的满洲名驹。除此之外,他又喜欢开汽车,

并且特别偏爱德国车。(因为他在宣统初年曾奉派往德国考察陆军,德皇威廉二世对他竭诚招待,所以他对德国特具好感。)

因为他曾经出过洋,见闻较广,处理事情较为聪明。但他还有一项长处与其他皇族不同,他能够自己处理家务。以前也曾有人对我说他办事有点才干,我只是闻说而已,后来有个机会我亲眼见到了。某一次我陪伴着载涛和他的十一岁长子前往他们的祖坟游玩,地点在北京北郊数英里外的汤山。这时候坟场正在大兴土木,修葺墓园内的祭殿和一些房屋。整个墓园都是工人,并堆满着木材、砖头。当我们进入墓园的大门,管理墓园的人迎接载涛,向他

跪一足,双手递上一大沓账目给他。他接过后,随手放在桌上,带着他的孩子往坟前行礼。他行礼后,又回到外边看那一大沓纸头了。他花了很长时间仔细地研究这份估价账目,每一目项他都详详细细和包工讨论到那些物料和价钱。这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个皇族是不肯让他的管家完全处理他的家务的。

另外一个皇族,我在这里姑隐其名,他的情形又和贝勒载涛不同了。 这个王孙从前是中国一个最著名的富有人, 现在他贫穷了。他现在卜居天津,因为在这段不安定的日子里, 他不敢住在北京那一座华丽的府第,只留下他的管家看守着。但碰到王孙等钱用时, 就叫他的管家替他出卖库中一些古物, 无非是从前内府颁赏的瓷器、书画、玉器等类。管家奉命,自然是欢天喜地,选出最好的卖了,但拿到天津给他的主人的现款有时少得可怜,绝对不能满足主人所需。为什么只卖得这么多呢?管家也有他的理由,他说,近日有些军士来劫库,军阀诈作不知,一味纵容,也许还是那个军阀假手于人的呢!他们这样做,不知是否有意使仓库早些腾出来做别的用途。

因此卖的价钱就不能理想了。

满族贵族为什么事事都要靠管家呢?

原来他们拙于计算,他们固然不懂算盘,就是极简单的加减乘除都搞不通, 因此对于家里头的财政、账目就不耐烦管理,索性一股脑儿全交给管家去主持, 大爷落得眼前清净。不过,这不是说这班王孙并不关心钱财,其实他们对于钱财是很关心的。我是说他们用尽方法把钱弄到手之后, 但又不知道怎样处理这笔钱财, 不懂得怎样使得家中的预算平衡。

这班满族贵胄府第中如此这般的作风,无疑也是仿效紫禁城里头的内务府。

(十) 连 载

!!!!!!!!!!!!!!!!!!!!!!!!!!!!!!!!!!!!!!!!!!!!!!!!!!!!!!!!!!!!!!!!!!!!!!!!!!!!"!!!!!!!!!!!!!!!!!!!!!!!!!!!!!!!!!!!!!!!!!!!!!!!!!"!!!!!!!!!!!!!!!!!!!!!!!!!!!!!!!!!!!!!!!!!!!!!!!!!!!!!!!!!!!!!!!!!!!!!!!!!!!!"!

!!!!!!!!!!!!!!!!!!!!!!!!!!!!!!!!!!!!!!!!!!!!!!!!"

庄士敦 著 高伯雨 译注

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 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昏昏昏昏昏昏昏昏昏昏昏昏昏昏昏昏昏昏昏昏昏昏昏昏昏昏昏昏昏昏昏昏昏昏昏昏昏昏昏昏昏昏昏昏昏昏昏昏昏昏昏昏昏昏紫 禁 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