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欽賢 -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

4
10 李欽賢 美術史學者、鐵道畫家 學歷: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經歷: 台北市立美術館審議委員 基隆市政府歷史建築諮詢委員 台灣科技大學駐校藝術家 基隆市政府公共藝術審議委員 代表著作: 台灣美術閱覽 黃土水傳 日本美術史話 蔣瑞坑口述歷史 海海人生張萬傳 基隆美術史 台灣風景繪葉書 台灣的古地圖 台灣人文風景100點 台灣的古老火車站 車站四季 台灣城市記憶 台灣蒸汽火車速寫 ......等共40冊

Upload: others

Post on 14-Jun-2020

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李欽賢 -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 很有可能成為改造台北城市美學的契機。為什麼?看著台北捷運各線系統通車,宛如台北舊體質 的新輸血運動,大家都已經感受到到捷運高水準、高效率的運輸品質。捷運乘客都自然而然地恪

夏季學校 

10回 

從異鄉素描到家國書寫

我的鐵道旅行經驗

畫筆下的台灣共同記憶

李欽賢美術史學者、鐵道畫家

學歷: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經歷:台北市立美術館審議委員

基隆市政府歷史建築諮詢委員

台灣科技大學駐校藝術家

基隆市政府公共藝術審議委員

代表著作:台灣美術閱覽

黃土水傳

日本美術史話

蔣瑞坑口述歷史

海海人生張萬傳

基隆美術史

台灣風景繪葉書

台灣的古地圖

台灣人文風景100點

台灣的古老火車站

車站四季

台灣城市記憶

台灣蒸汽火車速寫

 ......等共40冊

Page 2: 李欽賢 -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 很有可能成為改造台北城市美學的契機。為什麼?看著台北捷運各線系統通車,宛如台北舊體質 的新輸血運動,大家都已經感受到到捷運高水準、高效率的運輸品質。捷運乘客都自然而然地恪

畫筆下的台灣共同記憶 ─

我的鐵道旅行經驗

64

車站美學‧集體記憶

鐵路沿線觀察

追鐵道風景追了十年,一直在火車軌道沿線作路上觀察,我猛然醒悟,原來是百年台灣鐵

道的歷史距離,拉出了文化深度。可以說,我們正以一種文化新感覺探討台灣交通文明、產業變

遷、街市興衰與人情憶往。於是最具舞台標地的車站,沈澱在人們共同的記憶裡,重新被喚起文

化資產的意識,我所謂的車站美學正是此意識下生成的觀念。

車站將不只是旅客進出的單一機能而已,車站的文化意涵是蘊藏著悲歡離合的記憶,還有,

每一座車站當初都設在城鎮最有發展潛力的地段,都是位於市街中心的道端,每座或大或小的車

站,皆擁有大小不等的廣場。而且,車站建築一旦落成,必是當地最顯著的地標,所以只要是車

站一定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概屬當年車站建築師的人性化思考。

戰前五十年間,是台灣鐵道的發展時代,縱貫幹線與各分歧支線陸續竣工,是以台灣鐵道的

原形完成於日本治台的年代,那時期逐年新設或再改建的車站,也都模仿日本驛舍造型,這就是

我十年來幾度造訪,竟以衍生出感情的老友--台灣古老火車站。

軌道運輸的魅力

火車站源自於火車運輸工具之名,是乃戰後才有的中文名稱。原先火車是專指早年蒸氣機關

車牽引列車,冒出煤炭為能源動力產生的濃煙與水汽,顧名思義在中國謂之「火車」,在日本時

代反而稱它「汽車」。

蒸汽火車跑遍台灣城鄉的時期很長,直到一九八○年代始銷聲匿跡。緊接著柴油車上路,不

久電氣化推出,如今列車牽引機早已不再生火冒煙,再也聽不到嗚嗚的汽笛聲,但長長的列車仍

被稱為「火車」,不改原名,除了習慣使然之外,大概另有一種與生活不能割捨的親切感吧!際

此共同印象勾起每個人的回憶,單純的近代運輸文明,因而躍升至文化層次,大概也是我曾經追

逐過一百台蒸汽火車的理由。

鐵軌運輸在今天的台灣,新增了一種都會區通勤便捷的魅力,就是台北捷運系統的啟用。它

很有可能成為改造台北城市美學的契機。為什麼?看著台北捷運各線系統通車,宛如台北舊體質

的新輸血運動,大家都已經感受到到捷運高水準、高效率的運輸品質。捷運乘客都自然而然地恪

守規範,車站因著動線指標清楚而井然有序,站房與月台永遠保持乾淨亮麗。如果捷運是一次大

換血運動,台北朝美麗城市的夢必定指日可待。

老實說台灣鐵道文明一百年,並沒有累積多少好習慣。台灣鐵道文明一世紀,由於監督的嚴

重失職,火車很少準點,服務人員像官僚,學生又以逃票為榮的錯亂價值觀,沿途景觀亦乏善可

陳,我們的鐵道文明一直無法培養出國民守時、排隊、靜音、欣賞車窗風景等文明開化的旅行品

質。

Page 3: 李欽賢 -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 很有可能成為改造台北城市美學的契機。為什麼?看著台北捷運各線系統通車,宛如台北舊體質 的新輸血運動,大家都已經感受到到捷運高水準、高效率的運輸品質。捷運乘客都自然而然地恪

畫筆下的台灣共同記憶 ─

我的鐵道旅行經驗

65

幸運的是台灣經濟高度發展,生活秩序提昇,所有的鐵道文明病態皆有改善,期待捷運文明的

延伸與成長,一來,交通單位繼續嚴格監督;二來,民眾必須要有追求生活願景與美感的觀念;再

來就是車站美學的發現與薰陶了。

出鄉與進城的體驗

車站是一百年前的交通動脈完成後,滿佈鐵道網上的台灣城鄉新地圖。有了鐵道,資訊自然通

達,鄉村子弟進城讀書或知識青年赴外地深造,是百年鐵道前五十年的主要客源。此時長途列車旅

行風氣未開,倒是日本人來台商旅或洽公者不少。

鐵道文明百年滄桑的後五十年,屬戰後台灣經濟成長期,求學加上謀職,以及人口遷徙蔚成風

潮,在公路尚未全面發達的一九六○年代,擔綱了城鄉移民乘載的功能。城鄉移民離鄉背井,去到

一個不可預知未來的陌生城市,城鄉移民的心情勿寧是沈重與惶恐的!

車站在別離與重逢的情緒中也提供了人生舞台的一角。大抵而言,求學、謀職或遷徙,都是

從荒村小站往較大的車站移動,人地生疏的恐懼,處處不順遂的挫折,到安定下來之後的落著,這

樣的大站有另一種哀歡情緒,情緒的流露匯成集體記憶,追憶出心靈衝擊,車站情愁昇華為生命悸

動,這就是車站美學的第一步。

古老火車站風華依舊

車站改建絕對是時勢所趨,宿命難逃;但能僥倖留存至今,是奇蹟?是被冷落?究其原委,仍

以後者居多。全台灣約二百卅座現役火車站,尚未改建的即是我追蹤出來的三十幾站。原地、原材

料至今文風不動,說他們是歷史建築一點也不為過。

老站倖存係由於營運欠佳,旅客乘降量稀少,無須擴建,紛紛降為快車不停靠的小站,利用者

往往都是通學生,或在地居民短途搭乘,所以每天停靠班次不多。結果,這種不被注意的小站損耗

率也最低,完整度奇高,就車站美學而言,簡直是鐵道文化瑰寶。

好比海線最負盛名的「追分」,山線觀光客最多的「勝興」,都變成外地人眼中的勝地了。小

小火車站成名最早的是「保安」。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小站,之所以有名氣,全拜台灣經濟高度發

展之賜,大家才有餘力回味鐵道文化的甘醇,車站美學至此又向前跨了一大步。

視鐵道文物、鐵道建築為一種文化觀的態度,其效應已在擴大中,車站美學持續受人矚目,

「林鳳營」、「菁桐」在廣告影片中以充滿古意、詩情的姿態進駐現代人的眼裡。「合興」無人站

卻有善心人士認養,震災重建的「集集」得到企業的支持,精心回復原來樣貌,成為集集線的明星

車站。「竹田」也由文建會補助,闢為鐵道文化園區。至於重修後的「北門」已成為阿里山線名景

之一。

全民熱烈關心古老火車站,活化車站歷史建築的的潮流中,本來要拆建的「台中」、「新

竹」、「台南」等大型經典驛舍,終於從善如流,得以被指定為國家古蹟,永久保存。即使非改建

Page 4: 李欽賢 -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 很有可能成為改造台北城市美學的契機。為什麼?看著台北捷運各線系統通車,宛如台北舊體質 的新輸血運動,大家都已經感受到到捷運高水準、高效率的運輸品質。捷運乘客都自然而然地恪

畫筆下的台灣共同記憶 ─

我的鐵道旅行經驗

66

不可,否則鐵路地下化難以推進的「高雄」,也決定原地保留,目前正以願景館之新姿,繼續喚

起高雄人的城市記憶。

追到停役車站原風景

不再使用的古老火車站,那更是養在深閨人未識,就因為它們的建築體猶在,依稀可揣測當

年風華,何況更屬於車站原味的活標本,所以我執意去「追」、去繪下它們風燭殘年的形象。

阿里山鐵道途中一站的「鹿麻產」,夾在台南、保安間的「南台南」,高雄三鳳中街後面的

「三塊厝」,都是已經被廢棄的寂寞老車站,卻幸運地沒遭到就地處決的厄運,殘存的形體還佇

立在鐵道旁。尤以「鹿麻產」與「南台南」,因為附近皆無住家,環境空曠,格外令停役車站有

遺世獨立的感覺,甚至來此地小憩,倒是個不受干擾的好地方,當火車通過時,更是一番意外驚

喜,得以欣賞火車驀進雄姿的最佳場景。

唯有「三塊厝」座落於高雄鬧區,當一九○八年開業時,現在的高雄老車站都還沒蓋成呢!

這麼有歷史價值的老車站,任憑風吹雨打實在可惜,如果能與附近的鐵道倉庫連成一氣,學學台

中廿號倉庫闢建為鐵道藝術村,或小小鐵道博物館,那高雄市又能多一處文化景點,珍貴的鐵道

文化財也不致平白摧折。

筆記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