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责任编辑 景斌 / 美编 冯潇楠 / 校对 张筱苑 /E-mail ...epaper.sxycrb.com/wbpaper/pc/att/202003/20/9594e10b-4cab...2020年3月20日/星期五 关注 10 责任编辑 景斌

关注 102020年3月20日/星期五

责任编辑景斌 / 美编冯潇楠 / 校对 张筱苑 / E-mail:[email protected]

部分热门景区已重启

“很久都没有出游了,一家人来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呼吸些新鲜空气。”北京游客于女士说。记者在多地见到,当前全国旅游景区恢复营业步调不一,但不少热门景区已开始重新迎客。

在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春意渐浓,吸引不少游客前往踏青。在重庆,武隆仙女山、南川金佛山、合川钓鱼城等50多家景区已分批次陆续开放。

据携程统计数据,截至16日,全国知名景区恢复开放的数量超过1300家,开放的全国5A级景区超100家。杭州西溪湿地、苏州周庄古镇、洛阳龙门石窟、安徽黄山、吉林长白山等景区陆续迎客。

当前恢复营业景区数量最多的旅游城市为三亚、苏州、宁波、杭州、厦门、丽水等地。最先恢复开放的一批景区中,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类景区占比最高,其次是动植物园和城市观光类景点。

还有一些景区选择通过加大优惠力度方式吸引游客。5 月 1 日前,西湖景区下属的岳王庙、黄龙洞、飞来峰、郭庄、三潭印月等16处收费公园景点,向境内外游客免费开放。中国四大皇家园林之一的西安华清宫景区近日发布消息称,3月31日之前,该景区免费向全国游客开放。

智能防疫、智慧引导、分流限流等措施保障防疫安全

记者发现,虽然当前出游人数仍远远低于往年同期水平,但从互联网旅游平台的销售数据来看,公众出游需求正

在回暖。2月第四周,携程线上门票销售量环比上升160%,3月第一周则增长了173%。

保障游客防疫安全成为旅游业健康回暖的重中之重。各地景区因地制宜,采取智能防疫、智慧引导、分流限流等措施保障游客安全。

温度显示“36.6℃”、进入自动消毒模式……江西三清山景区入口处,南昌游客陈宇芬和家人走过高2.5米、宽1.3米、外观形似电话亭的智能防疫一体机,完成智能检测。“游客穿过箱体,短短几秒钟就可完成自动测温、消毒等全过程。”江西三清山旅游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颜金红介绍。

在重庆,“惠游码”成为游客游览景区的健康通行证。该码支持“重庆文旅应急疫情防控申报系统”通过游客健康数据实名制采集、景区疫情防控工作实时数据监控和分析,实现景区防疫追溯高效精准。

在北京,玉渊潭公园和奥林匹克森林公园11日起实施限流管控措施,分别采取单向游览、分时分段入园等措施降低游客聚集风险。到颐和园游玩的游客则需至少提前一天预约,园区按照不超过瞬时承载量的30%进行游客量管控。

携程与恢复营业的多地景区合作,推出包括无接触服务、实名制认证、大数据防控预警、预订页面显示景区限流人数等措施,并提供“秒入园”“无忧退”等便捷门票服务。

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认为,当前疫情仍未结束,已开放的景区应特别注意做好员工防疫培训和旅游服务中心等公共场所消杀工作。各地应

严格依据旅游法律法规制定流量控制、人员间隔距离等方面的标准。他还称,当前不建议开放博物馆等封闭类的景区。

未来将助力推进文旅休闲消费提质升级

文化和旅游部等23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重点推进文旅休闲消费提质升级,包括丰富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改善入境旅游与购物环境、创新文化旅游宣传推广模式3大举措。

“防疫期间,数字技术在优化旅游公共管理、保障游客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刘思敏表示,不少智能技术应用在抗疫期间融入旅游业场景,将大大拓宽未来旅游智能应用的可能性,助力提升游客消费体验、提高行业经营效率。

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秘书长曾博伟认为,文旅企业应聚焦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满足游客不

断升级的体验需求。同程集团与一些科技公司合作,启

动“云旅行”VR 体验计划,推出“线上云游”,帮用户实现足不出户,云游天下。此外,部分企业还依托人工智能、5G商用等技术,积极推动对智慧旅游、住宿领域的探索,创新旅游产品与营销模式。

也有专家提醒,应注意行业中的薄弱环节。“旅游全产业链复工是旅游业复苏的关键。”江西省旅游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曹国新告诉记者,当前旅游行业中的小微企业、导游群体、景区雇员等是产业链条中的相对薄弱环节。以往产业链中常用互相赊销的方式运营,导致某一环节一旦出现断裂后,债务风险即迅速向上下游蔓延。他提醒,有关部门应善用各类政策工具,规避“三角债”等风险点。

此前,文化和旅游部下发通知,要求通过强化劳动权益保护、开展线上免费活动等方式,保持疫情期间导游队伍稳定,为旅游业恢复发展蓄力储能。

据新华社北京3月17日电

“出门转转,安全吗?”——全国旅游业复产复工情况调查

新冠肺炎疫情对消费造成较大冲击。最新数据显示,1 至 2 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0.5%,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28.7个百分点。

如何提振消费,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8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作出回应。

我国消费长期稳定、持续升级趋势未变

今年1至2月,汽车销售额同比下降37%,家具下降33.5%,建材下降30.5%,家电下降30%,住宿、餐饮、美容美发、大型百货商场、购物中心等行业和业态客流大幅下降,企业经营面临较大困难。

“总体看,疫情对消费短期影响较大,中期趋于平缓。”商务部消费促进司负责人王斌说,随着一系列促消费政策落地见效,预计消费将逐步恢复。疫情不会改变我国消费长期稳定和持续升级的发展趋势。

近期,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明显好转,企业复工营业加快推进,市场销售触底回升、稳步向好;全国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稳中回落。

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司长哈增友说,消费已连续六年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第一“主引擎”。促进消

费回补和潜力释放是有效对冲疫情影响、提振经济的关键举措。特别在当前国外疫情加速蔓延下,集中精力扩大国内消费、培育强大国内市场正当其时、非常必要。

王斌说,当前至今后一个时期,将重点抓好加力企业复工营业,指导督促疫情风险低、复工进度慢的地区抓紧组织商贸流通企业开门营业,尽快恢复市场正常经营水平。进一步研究提出促进汽车、家具、家电等重点商品消费的政策措施,促进汽车限购向引导使用政策转变,支持引导各地制定奖补政策,鼓励企业开展电子产品以旧换新。同时,壮大服务消费,促进城市消费,提升乡村消费,培育新型消费,不断创新消费促进平台。

消费新业态、新模式逆市上扬

“我国消费展现出强大韧性、活力和新的增长点。新型消费和升级消费不断拓展,无接触配送、无人零售、直播零售等消费新模式快速发展;人工智能、远程办公、‘互联网+医疗+药店’等逆势发展。”王斌说。

为应对疫情影响,零售及餐饮企业积极开拓线上业务,加快发展互联网销售、外卖送餐等无接触服务,盒马鲜生、叮咚买菜、美团“安心餐厅”、京东到家等一大批促进社区消费的创新模式加快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1 至 2 月,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实现逆势增长,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1.5%,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

新型消费和升级消费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文旅产业受疫情冲击较大,但云旅游、云娱乐、网上博物馆等新业态快速发展,数字文旅消费成为新热点。

“数字文旅产业异军突起、逆势上扬。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网络直播、短视频等业态流量大增,用户规模、日均用户时长节节攀升,相关指标创历史新高。各大在线旅游平台纷纷推出云旅游项目,各地博物馆推出2000余项网上展览,春节期间总浏览量超过50亿人次。”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高政说。

“新型消费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下一步将围绕培育发展新消费,加快以 5G 网络和数据中心为重点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推进信息服务全覆盖。鼓励发展线上线下融合消费新模式,促进传统销售和服务上线升级。鼓励使用绿色智能产品,促进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坚持包容审慎监管,推动新消费健康发展。”哈增友说。

着力纾困解难、营造更好消费环境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居民文化旅游消费需求开始恢复。高政说,将有序推动文化和旅游企业复工复产,加快发展数字文旅产业,为文化和旅游企业纾困解难,以满足居民消费需求。

他介绍说,截至3月16日,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3714家A级旅游景区恢复对外营业,复工率超过30%,已恢复开放的旅游景区主要为山岳型景区、开放型景区和市民公园等室外旅游场所。

疫情期间,受道路交通等因素影响,一些地区鲜活农产品出现滞销。王斌说,通过各方努力,全国大部分地区农产品滞销问题明显缓解。截至3月17日,农产品滞销信息线上收集发布平台累计收集发布农产品滞销信息5000余条,撮合销售滞销农产品3万余吨,其中贫困地区农产品 7000 余吨。各大电商平台集中采购、直播销售、开辟绿色通道;一些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减免费用、设立专区;一些地区出台运输补贴、收储补贴等政策。

诚信、安全、公平的消费环境非常重要。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络交易监管司副司长白京华说,疫情期间,各地探索运用即时通信工具进行远程视频调解,消费者直接与经营者在线解决消费问题,降低维权成本。截至目前,共引导6135家企业入驻12315平台。

据新华社北京3月18日电

应对疫情冲击,消费如何提振?

▲3月19日,一名当地游客带着两个小朋友在景区内晒太阳。当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关闭的湖北省秭归县国家5A级旅游景

区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限制性恢复对外开放。景区采用预约购票、限流游览、体温监测等方式,加强疫情防控,切实保障游客安全。

新华社发 向红梅 摄

2月底,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相关指南,规范引导旅游行业复产复工。近日,上海东方明珠塔、安徽黄山、四川甘孜、稻城亚丁等热门景区陆续重新迎客。

春光烂漫,当前想要“出门转转”安全吗?各地有关单位如何在恢复迎客同时确保防疫安全?未来旅游业发展走向如何?新华社记者前往多地探访。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