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观点 语文思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jydb.scedumedia.com/upload/201612/b/161222102818517.pdf · 列举、简单堆砌,避免平面化思维。 “要在诸多素养中搞清哪些是核心本体,哪些是功能,哪些是前

“金字塔形的冰山”:语文素养的结构与核心

■ 本报记者 夏应霞

语文思维是什么?如何培养语文思维?

“语文思维有两种:赋形思维和解读思维。”杨元林回答得干净利落。

语文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于阅读和写作。语文活动中的思维,主要包括阅读思维和写作思维。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和写作思维能力。“写作就是赋形。”杨元林说,语言表达的思维方式就是赋形思维。赋形是对自己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意思进行说明和阐释。

“赋形思维”的概念由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马正平教授提出。马正平认为,当文章立意产生之后,写作的全部任务就是将主题化为结构,或使结构主题

化。这个过程,叫做赋形。写的过程就是一个将写作立意“赋形”的过程。写作赋形需要一系列的思维过程,教师可以把这个过程教给学生。通过赋形思维,可以使自己的写作主题、立意得到表现与强化,从而感人、服人、明人。

“比如描述一个杯子,要用语言表达出来,而不是用照相机或图画的形式。”杨元林解释,赋形思维就是让抽象的、内在的意思物化为语言的成品——文本的过程。

解读思维,就是理解文本的思维方式,即通过解读、分析文本来理解作者意思的思维过程。

杨元林强调,解读思维的培养,并不是教师课堂上解读文本就够了,教师应该把解读思维方

法教给学生。“阅读教学应该教学生向文本发问,而不是教师提出问题,自己再把答案教给学生,学生记住就算完成了。这样不会对培养学生解读思维有用。”

他认为,学习一篇文章,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让学生站在更宽阔的立场理解作者的写作过程,从而深刻地把握文章的立意与表达。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应解读文意与理解此文的写作思维、写作策略,同时形成解读理解的技能与经验。

“总之,语文素养的显性表现是语言,而语言水平是以语文思维作为核心素养的外化和结果。对学生进行语文思维训练——赋形思维和解读思维,是语文课堂的主要任务。”杨元林说。

语文思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成都七中教师杨元林谈“语文的核心素养”

“所谓核心,就像原子的中间是原子核,外面是微小的电子,这些电

子绕着原子核的中心运动,就像太阳系的行星绕着太阳运行一样。我

们要谈语文的核心素养,必须剔去那些枝枝叶叶的东西,只讨论最为核

心和根本的‘原子核’,找到最核心的那一个。”杨元林对于语文核心素

养的定义从物理学开始了。

从语文学科入手,对于概念的理解要从词源学开始。杨元林分析

道,“素养”,是一个动词的名词化。“素”有白、平时、本来的意思,加上培

养、修养、培养的动作,“素养”的意思是平素的修养,或者是由训练和实

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

尤为重要的是,杨元林提出,对于语文素养的认识,要有一种结构

化的思维,要建构语文素养立体框架。要先搞清楚语文素养具体包含

哪些内容,然后梳理这些内容之间有怎样的结构关系,从而明确核心所

在。语文素养就像一棵大树一样,有主干,有枝叶,有根本。切忌平行

列举、简单堆砌,避免平面化思维。

“要在诸多素养中搞清哪些是核心本体,哪些是功能,哪些是前

提。要用结构化、立体化的思维方式来把握语文素养,才能指导下一步

的实践。”杨元林说。

语文素养包括哪些要素?追溯语文素养这一概念的提

出,2001 年 7 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次明确提出“语文素养”,取代了“语文能力”的核心地位。

新课标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置于四大基本理念之首,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但是,语文素养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呢?十多年来,众说纷纭,争论不断。

其中有代表性的提法,是新课程改革语文课标的定义:“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对日常的语文教学显得有些空和虚,难以在教学中把握和落实。

杨元林介绍,有一种在语文界基本达成共识的说法——语文素养由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大要素构成。但到目前为止,还缺少对这四要素结构关系的分析。按照结构化思维的方法,我们可勉强按下图理解语文素养四大要素的结构关系:

类似金字塔形的四大要素,并不在同一个结构层面上。文化处于素养中最基础和最前提的位置;第二层面是审美,在语文素养中,审美是其他各要素的动力和功能;第三层面是语文思维,这是由学科特质决定,这才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和本体;第四层面是语言,语言和其他三个要素的关系是表里关系,语言是整个素养金字塔的表象和外显,其余三个要素都隐藏在语言之下,犹如冰山的水下部分。

四大要素中,真正的核心是语文思维,它处于看不见的冰山之下。语文素养的整体表现虽然是语言,但语言只是冰山的一角。语文思维离不开文化的基础和审美作为动力的两个基础层面,但它才是本体与核心,另两者是其前提与功能。

就以提高语文水平为目的的语文学习而言,这个结构的运行方式是自下而上,文化与审美是基础与方式,以它们优化语文思维,从而提高语言能力。而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看,这个结构的运行是自上而下的。语言为载体,语文思维通过语言运作,从而实现审美,吸纳文化,促进人的发展。实际中,这两种运行交互循环,语文的进步与人的发展相互推进。

“审美与文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语文水平的高低,反过来,语文的学习和提升又会影响审美能力和文化基础的提升。而在中间起关键作用和核心力量的是语文思维。”杨元林强调,在语文教学中,抓住了语文思维的培养就抓住了语文的核心要素。

培养语文思维:教会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思考

周大伟 绘

制图:彭浩然

观 点

Key Competencies

策划 屈辉 刘磊

执行 刘磊 倪秀 版式 佘依颐核心素养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在这里,见证教育的无限可能……

3

JYDB

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

编辑 周睿 美编 彭浩然

热线:(028)86110109 邮箱:[email protected]

别让学生核心素养“金鸡独立”

成都市盐道街小学得胜分校雷彩珍

“儿子,生字写完了吗?”“写完了。”“数学的50道口算呢?”“……”

“抓紧时间,都晚上 8 点半了,还要预习课文、背诵古诗、英语听读、体育的1分钟80个绳……”

这是一个一年级小学生和妈妈的日常对话。听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减负提了这么多年,学生的作业负担仍然这么重?

走进学校,或许能找到一些答案。语文老师说,语文关键是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作业有:把学校学到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背诵一首古诗、阅读一个小故事、抄写生字 10 个、预习第二天要学习的课文;数学老师说,口算能力和思维训练很重要,作业是练习册一页、口算 50 题、积累当天的错题、预习第二天要学习的内容;英语老师说,非本土语言需要多听、多练,作业是每天听课文10分钟、跟读5分钟;体育老师说,体质体能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坚持,作业是每天跳绳 3 分钟,每分钟要达到 80个。……每个学科的作业确实都不多,但这些“不多”的作业累积起来却是可怕的数据,沉重的负担。

像这样“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教育,犹如故事《天鹅、大虾和梭鱼》,各自为营、独自发力,导致的是教育的割裂、学生的不堪重负和无所适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不是一元、单边的学科素养的累加,而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需要打破学科、知识的壁垒,实现学科的整合,教育的融合,让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培植同一片土壤,让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

这样的探索也不是纸上谈兵,以北师大二年级教材单元教学“秋天”为例:语文课上,孩子们学习

《火红的枫叶》《山行》《秋天到》,表演唱音乐课学到的《美丽的菊花》,讨论雾霾的形成、预防;体育课上,孩子们模仿小刺猬前滚翻、侧滚翻摘果子,小猴双脚起跳摘香蕉;美术课上,孩子们用科学课带回来的落叶制作粘贴画;家里,孩子们和父母一起阅读《风中的树叶》。秋天在孩子们的眼里、心里、脑海里,有萧瑟清风,也有瓜果飘香,有雾霾侵袭的苦恼、也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在各学科的统筹教育下,孩子们有思考,有探索,有发现,有见解,有成长。

要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实践中将理念转化为现实,需要教育全体系从高位统筹整合。一是整合课程内容,按知识内容、学科思维、能力价值观等为核心形成系列专题教育课程,实现全学科协同融合。二是整合师资力量,整合班主任为代表的德育力量和学科教师为支撑的学科教师力量,在保证教学的相对专业性的基础上实现全员育人。三是整合教育时间,灵活调整学生学习时间,灵活安排教学内容,让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时时处处都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打破学科间的壁垒,链接学生学习、生活,全学科、全程聚焦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统一育人,协调育人。

自从教育部今年9月发布学生六大核心素养以来,“核心素养”一时成为热词,占据了各媒体重要版面。而在教育内部,大多基层教师则静待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布,核心素养话题有些“墙内开花墙外香”。

国家发布核心素养的目的,是希望能翻越学科间的崇山峻岭,构建起支撑学生全面发展的六大支柱和18个要素。而基层教师更为关注的是:如何定义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如何评价核心素养的培养。……因为,从一个新的维度要厘清定义、落实和评价,教师需要更多的理论探索、创新空间和实践引导。

近日,本报记者与成都七中教师杨元林就语文的核心素养进行了对话,杨元林认为,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4个方面的语文素养中,核心是语文思维。

1语文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关于语文素养,基本共识是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思维是核心,其余三个素养都需要思维来实现,都含有思维的成分。

这里的思维,不是泛泛的思维,而是语文思维。语文思维,特指在语文行为、语文活动中的思维,主要包括阅读思维和写作思维。

语文核心素养三问

2语文核心素养如何培养?

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就是要教会学生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进行思考,展开思维,使之能顺利优质地完成阅读和写作任务,从而实现审美,吸纳文化。

建构有效的阅读训练课程和写作训练课程,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3语文核心素养观下的阅读教学怎样开展?

语文教学中,学习一篇文章,不只是读懂这篇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而是让学生学习怎么读懂并予以训练,阅读,同时也学习写作。

语文核心素养观下的课文学习,一般有两个任务:一是学习并训练阅读理解;二是欣赏并学习作者的立意之途和表达之法。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