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李福安-从报业到华文作家李福安-从报业到华文作家 李福安,河婆人,祖籍中国广东省揭西县 柑坑乡,1946年出生于 砂拉越斯里安曼省板

公元2019年8月6日(星期二) 13

李福安-从报业到华文作家

李福安,河婆人,祖籍中国广东省揭西县柑坑乡,1946年出生于砂 拉 越 斯 里 安 曼 省 板督 , 从 小 接 受 华 文 教育,在古晋中华第一高中 毕 业 后 , 负 笈 新 加坡,毕业于南洋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69年中开始在报界服务,李福安在报纸创刊第二年就 进 入 《 国 际 时 报 》工 作 , 是 在 华 文 传 媒业已经耕耘50年的老报人。1987年开始担任《国际时报》总编辑,后兼任董事,2013年7月1

日起,改任 《国际时报》董事兼副社长。《国际时报》是沙捞越第一家用电脑的报纸,也是第一家上网的报纸,新 媒 体 的 运 用 , 突 破了“纸质媒体”的局限性,让《国际时报》开拓出更多读者。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国际时报》还推出了自己的手机报。新媒体的运用,不但能够为报纸拓展新读者,也能助力一代代华文媒体人的传承。

李福安先生曾经荣

获 世 界 华 文传 媒 合 作 联盟 颁 授 “ 资深 华 文 传 媒人 荣 誉 奖 ”( 2 0 1 1 年 )、 雪 隆 李 氏宗 亲 会 颁发 “ 国 际 李氏 名 人 荣 誉 奖”( 2012年 ) 、 砂拉 越 晋 汉 省华 总 颁 发 “黄 文 彬 精 神奖 — — 华 社 服 务 奖 ”( 2014年)。目前仍担任:砂拉越华文作家协会会长、砂拉越陇西公会名誉会长、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理事、砂拉越晋汉斯省李氏公会副会长、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委员等。

李福安是潮汕地区的客家人,从叔公一辈就到南洋打拼。李先生说,俗语云“十个过番的人,七个不在,三个 活 下 来 , 一 个 半 回来 ” ; 对 “ 每 一 个 过番的人”而言,还乡路都不是容易的事。在他的叔公一辈,5个弟兄过番,最终只有2个回乡,“还乡成为叔公最后的遗愿,他甚至留下一笔路费,尽管微薄,却是他的所有积蓄。”李 福 安 父 亲 亦 1 9 岁 过番 , “ 一 直 想 回 来 ,回 不 来 ” , 最 终 竟 成人 生 遗 憾 。 近 年 来 ,中 国 内 地 高 速 公 路 和高 铁 迅 速 发 展 , 交 通日 益 便 利 , 加 以 “ 一带 一 路 ” 倡 议 促 进 中国 与 沿 线 国 家 互 联 互通 , 让 华 侨 华 人 回 乡路 途 变 得 通 坦 。 近 年李 福 安 回 祖 籍 国 的 机会 频 频 , 广 东 揭 西 老家 、 福 建 客 家 祖 地龙 岩 、 上 杭 祭 祖 寻 亲等 。 他 谈 到 , 海 外 宗亲 与 客 家 祖 地 的 距

离“每年都在缩近”。这位老报人始终坚持着

海外华文媒体、中华文化的传承。

李福安先生对砂拉越历史、砂华文学、具有浓厚兴趣。也喜爱写作,以“李采田”的笔名出版小说集《马鹿山下》和《肯雅兰之歌》。是婆罗洲文化出版局第18届征文比赛华文组第一名得奖人。主编过多本社团会讯及纪念特刊,担任过多个网站站长。(2016年8月)

《 马 鹿 山 下 》 是李 福 安 的 第 一 本 小 说集。获得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合会暨雪 兰莪福建会馆“文学出版基金”1985年度“小说优 秀 奖 ” 并 由 该 基 金 资助。1987年在西马由南风出版社出版。列为砂拉越华文作家协会旗下《犀鸟丛书》之四。

共收录李采田早年的11篇小说:《新年》、《工场风波》、《跟车》、《就业良机》、《大显威灵》、《我的老板》、《卖蛋小童》、《冤魂》、《下坡》、 《胶林恋歌》、《马鹿山下》。后两篇是婆罗洲文化出版局主办第17届和第18届(最后一届)征文比赛第二名和第一名的作品。吴岸在为此书作序时说:“李采田的小说带有浓厚的砂拉越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在他的意识中,总离不开童年时

代 的 山 村 生 活 情 景 。所以他的小说,大多数以农村为背景,讲的也多是华族农民的故事,即使偶尔写城市人,思想感情也依然带着农民的忠厚和耿直,是非爱憎分明,没有丝毫的造作”。作者也在此书《后记》中强调,出生在乡村地区,对那儿的风土人情,哪儿的山林溪水,有一份亲切感,是作者写作的源泉之一。

李 福 安 先 生 小 说集《肯雅兰之歌》由砂拉越华文作家协会拿督李志明文学出版基金赞助,共收集了作者李采田的14篇小说。其中有些篇章曾经被收录在作者另外一本小说《马鹿山下》中。《肯雅兰之歌》是一篇以犀鸟的生活为题材的虚构自然科学儿童故事,将犀鸟都人物化了,写一对犀鸟生了三粒蛋,几经辛苦孵出小犀鸟,其中一只十分勇敢,飞遍了砂拉越的大地,成为一只很有见识的犀鸟。另一只为人捕去,留恋不愁食不愁风吹雨打的笼里生活,最后终于因为主人出门,无人供应食物逃不了死亡的命运。作者希望通过这个故事,加深少年儿童对犀鸟的认识,提高保护野生动物意识,并鼓舞少年儿童们努力向上。

编辑:刘子璇《印尼新报》李卓辉先生(左4)带领暨南大学研究生拜访李福安先生(右2)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