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知行合一” 王阳明经典语录 揭秘王阳明传奇一生epaper.jxnews.com.cn/jxrb/page/186/2018-04-06/A04/99951522967763515.pdf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

书现场

“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故事背景:

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

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

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我以落第动心为耻”

故事背景:1496 年,王阳明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

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无法动用悲伤的表情了,于是都来安慰他。

他的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他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光不仅在烛上”

故事背景: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

样虔敬地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地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相当沮丧。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的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徐樾拜谢而去。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故事背景: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

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弟子:“到哪里了?”

弟子回答:“青龙铺(今大余县青龙镇赤江村)。”

王阳明又问:“船好像停了?”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王阳明笑了一下:“到南康还有多远?”弟子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王阳明又是一笑,恐怕来不及了。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

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周积叫进来。周积匆忙地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周积无声地下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得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

王阳明向周积展现了一个微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书语书语

WENHUA GANPO

2018年4月6日 星期五JIANGXI DAILY4 读 书 ■ 副刊部主办 主编 杨淑玲 美编 杨 数 电话:0791-86849979

本版邮箱本版邮箱::yslingysling20122012@@163163.com.com 期第324324

新书过眼新书过眼

品 书

社科

旅游

历史与新时代相互碰撞

一代大儒王阳明以其文治武功的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见称于世,其学影响我国明清两代以至近现代,远播日本、朝鲜等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本世纪以来,随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研究的持续深入,以王阳明为代表的文化大家逐渐成为学界热点。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或讲话中先后10多次提到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肯定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五百年前的王阳明,为何直到今天仍然备受推崇?阳明心学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智慧?近日,著名明史专家、多次登上“百家讲坛”的方志远先生的著作《千古一人王阳明》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正如作者方志远所说,王阳明及其学说,不仅仅属于明朝,也属于当下;不仅仅属于中国,还属于东亚,属于世界。

王阳明及其学说不但长期成为学者的研究对象,也拥有学界之外的大量读者和崇拜者。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为适应不同层面的读者需求,《千古一人王阳明》根据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对王阳明的传记做了精心编排和修订。作者以时间轴为线,纵向延伸王阳明从少年立志到治国安邦的各个关键性节点,再从每个节点处进行横向延伸、剖析,从而将王阳明置身于历史的场景之中,以丰满其形象。本书再现了王阳明曲折的一生,深切表达了他的思想感情、还原了其心学的精髓;通过对王阳明一生的思想、行为的深入研究,挖掘了以其以“致良知”“亲民”“知行合一”“百姓日用”及廉洁为政的思想,将对全国读者尤其是党员干部学习研究王阳明思想,深入解读其心学智慧起到积极作用。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赵中男评价称,《千古一人王阳明》是“一部时代定位精准、体悟和解读王阳明深刻、语言流畅简洁而不故弄玄虚、去伪存真接近真实王阳明的传记,是方志远先生集数十年学术功力、生花妙笔灌注而成”。

一代大儒王阳明以其文治武功的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见称于世,其学影响我国明清两代以至近现代,远播全球。近些年,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倡导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出要学习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指出王阳明的心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

近日,《千古一人王阳明》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通过对王阳明一生的思想、行为的深入研究,挖掘其以“致良知”“亲民”“知行合一”“百姓日用”及廉洁为政的思想。作者方志远顺着心学发展脉络,张弛有度、夹叙夹议地详述了王阳明的传奇一生,既再现了一个有血有肉、亦凡亦圣的王阳明,更揭示了其心学的精髓及本质特征。

揭秘王阳明传奇一生揭秘王阳明传奇一生□ 本报记者 杨淑玲

随着“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见字如面》《朗读者》《中华好诗词》等文化节目的盛行,读书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不仅学生要读书,长大成人参加工作了也要通过阅读充实自我——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

《好读书而求甚解》,著名作家与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阅读见解独到的感悟,是一本适合成人和孩子阅读的一本好书。阅读此书,可以从中知道如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何选择有益的书籍,怎样提高阅读效率。

《好读书而求甚解》收录了叶圣陶关于阅读的旧作,这些多发表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正是中华民族内忧外患时代的文章,却是第一次结集出版。读完此书,方知道在八十年以前,我们已经有了远胜于类似《如何阅读一本书》之类的阅读指导书,即使现 z在再读,对于纠正曾经在阅读书籍上走过的弯路,仍然是裨益匪浅。

《好读书而求甚解》中,叶圣淘先生作为一代大教育家,开宗明义指出,中学语文教育的目的即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

我们曾经是怎么学习语文的?每次上语文课,我们会翻到当天学习的那一课,跟着老师从头到尾学习,记下不懂的生字生词,学着提炼文章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如果是古文,不少章节是需要背诵的。考试的时候,我们需要在试题中回答四大名著有哪些,《西游记》的作者是谁,尽管这些名著我们都没有仔细读过。写作文的时候,读过很多作文参考书的我们还是会按照题目苦思冥想,然后尽量写一篇能拔高题目的文章。对了,还有一种神器,就是语文书的参考答案,如果有了它,做作业时候就更不用再多思索了。

老先生提出,中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一是要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一是要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他也指出,在西方阅读是很平常的事情,而在我国,读书只是学生的事,一迈出校门,人们就不再读书了。到今天看,这些话仍然如滚滚雷声。

叶圣陶在《好读书而求甚解》中谈到人们对于读书的三种态度:绝对信从的态度,凡是书上说的就是天经地义;批判的态度,用现实生活来检验.随随便便的态度,从书上学到些什么,用来装点自己,以便同人家谈闲天的时候可以应付,不致受人家讥笑,认为一窍不通。在这三种态度,我觉得第二种最值得提倡。因为读书就是意味着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我们需要从书籍中来汲取积极向上的力量和前人的经验,但与此同时更要有自己的主见,对其内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记得有一句成语叫做“开卷有益,意思就是读书总有好处。可事实上真的如此吗?那可不一定哦。现在市场上书籍种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有的书读过能有所获益,有的却未必如此。我们应该擦亮自己的眼睛选择适合自己的或者对自身有帮助的书籍,才能真正做到开卷有益。

当明白了读书的意义,懂得了如何选书,还应该知道如何正确阅读。读书的方法有很多,一种为精读,一种为略读。而这两种方式都要求读者集中精力,把心思放在书上,每读一段想想这段说了什么,有什么启发,自己有何感悟,然后并把它们通过笔记的方式记下来。

这样当读过一本书后,重温笔记,就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才不至于读过一转身就忘了。

《好读书而求甚解》开启着我们的全新阅读新篇章。吸取叶圣陶大师的经验之谈,走入精彩纷呈的阅读大世界,我想我们的精神生活会更加地丰富多彩!

跟着大师去阅读

□ 刘奕昕

本书对各种史料进行分析与整理,为我们描绘出了魏晋南北朝各场重大战役细节,展现出丰富生动的历史原貌。同时,本书对骑兵和步兵的作战模式和战术演变作了详细的论述,对战争中如地理、季节、财政等因素对战事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具体的讨论。通过一部军事史的写作,对魏晋南北朝历史进程作出了新的诠释。

《地下巴黎》【法】洛朗·多伊奇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3月

名叫新桥的桥却是塞纳河上最古老的桥。巴士底狱先后关押过大文豪伏尔泰和萨德爵士。巴黎的源头不在市中心的西岱岛,而在楠泰尔市……这些你万万想不到的历史小八卦全都汇集在这本非典型性旅游手册中。作者洛朗·多伊奇带你乘地铁,游小巷,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巴黎以及法国的历史,发现一个与众不同的巴黎。21个地铁站,21个世纪,畅游古今巴黎。

《南北战争三百年》李 硕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1月

集句诗联,早已有之。西晋傅咸,曾集《论语》《诗经》为四言诗,如《论语诗二章》云:“守死善道,磨而不磷。直哉史鱼,可谓大臣。见危授命,能致其身。”“克己复礼,学优则仕。富贵在天,为仁由己。以道事君,死而后已。”集《论语》现成之句,抒自家许国之情,气盛以言宜,心清而志远,故一时传诵,脍炙人口。及至有宋,此风大盛。据北宋蔡绦《西清诗话》载:

“集句自国初有之,未盛也。至石曼卿人物开敏,以文为戏,然后大著。至元丰间,王荆公益工于此。”所言王荆公,即元丰间宰相王安石,其集句诗如《示黄吉甫〉:“三山半落青天外(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势比凌歊宋武台(杜牧《题池州贵池亭》)。

尘世难逢开口笑(杜牧《九日齐山登高》),生前相遇且衔杯(杜甫《醉时歌》)。”南宋文天祥,亦对集句诗耽爱不已,有《集杜诗》一卷,均为五言绝句,凡 200 首,集杜甫诗句,抒爱国热情,流传海内,震铄古今。如《江丞相万里第四十五》“星拆台衡地,斯文去矣休。湖光与天远,屈注沧江流”、《赵倅昴发第四十六》“风雷飒万里,大江动我前。青衿一憔悴,名与日月悬”,虽是集句,却流畅自然,浑如己出,允称佳作。后人于此,心摹手追,争奇斗险。如清代阮元《题南昌百花洲水心观音亭》联:

“枫叶荻花秋瑟瑟,闲云潭影日悠悠”(上联出自白居易《琵琶行》,下联出自王勃

《滕王阁序》);又如清代无名氏《题武则天庙》联:“六宫粉黛无颜色,万国衣冠拜冕旒”(分别出自白居易《长恨歌》与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或沉浸醲郁,含英咀华;或出经入史,镂月裁云,大有“问前代文章几许,看老夫手段何如”之气概!

近读筠州席联鑫先生《闲章集句印谱》,选用丁敬、赵之琛、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文彭、何震、苏宜、黄士陵、程邃、陈豫钟、吴昌硕、齐白石等以及当代篆刻名家之印玺,萃于一册。《闲章集句印谱》一书,主要选取了历代篆刻名家的一千枚闲章的朱色印文,用集句手法,构组成了新的二百多副对联,一百多条格言,一百

多个文句以及八十来首古诗,并对其文学出处予以了简要的注疏。该书旨在让读者在文学中欣赏篆刻,在篆刻中品味文学。晴窗把玩,恍觉行于山阴道上,奇花满树,幽涧横川,令人目不暇接,神自悠然。所集印谱,朱白相融,阴阳错杂,淡雅清泠,浑厚古朴。尤觉其妙者,在于联鑫先生别出心裁,将众多印谱所刻之文,分门别类,以古人集句之法,重新编排。或诗或联,或骈或散,皆得其所,各臻其妙。如第 105 页之“寸心千古,纸短情长”,虽非骈偶,而平仄相间,诵之琅琅,不唯见幽怀高抱,且亦可视为本书作意之所在也。又如第 369 页“谁念梅花冷,凌寒独自开”,分别用草窗之词与介甫之诗,成近体诗二句,以梅之高洁,见己之坚贞。再如第 430 页,乃四言诗一首:“言必先信,行必中正。止水为心,静山成性。”集《礼记·儒行》格言,并化用《论语·庸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之语,砥砺心性,以言其志,指出向上一路,使人奋然前行。再如第 499页之七绝:“安得百家金石聚,鸿编煊赫中兴年。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前两句见吴昌硕白文篆印,当是缶道人自抒怀抱。“中兴”之“中”,唐人每读去声,老杜“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可证。后二句则出自唐伯虎《言志》诗,与前两句互为逆挽,有峰断云连之妙。四句一气贯注,

既酷嗜金石而又狷洁自守,贞怀可羡,高节堪钦。我最赏第 125 页“用拙存吾道,委怀在琴书”与 172页“衣带渐宽终不悔,乱云飞渡仍从容”两联。前者集杜甫与陶潜诗句而成,忘怀得失,追回自我,能如此处世,自可耿介拔俗,潇洒出尘矣。后者则集柳耆卿词与毛泽东诗,跨越时空,横亘古今,写出作者理想之执着、心境之淡定,当属流水之对,故不求字字皆对也。

类似于上述绝佳之集句,书中触目皆是,不胜枚举。读者倘欲登山采玉,入海寻珠,不妨购置或借阅联鑫所著《闲章集句印谱》,必能心旷神怡,魂牵梦绕也。陆放翁《文章》诗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君看古彝器,巧拙两无施。汉最近先秦,固已殊浮漓。胡部何为者,豪竹杂哀丝。后期不复作,千载谁与期?”此诗与联鑫大著,似有针芥之合,古今之契。倘将第五句“古彝器”换成“汉繆篆”,竟觉放翁之诗,乃预为联鑫先生而发矣。尤觉奇者,乃首二句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极为贴切。盖所收印谱,本自“天成”;而联鑫先生精心编排,集为锦句,非“妙手”而何?遂草成一绝,以作本文之煞尾。诗云:

吟边锦句笔如神,繆篆清馨似酒醇。一代风流归印谱,方家触手便成春。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熊盛元

著名明史专家、文学博士,对明代国家制度与社会进程、明代市民文学与社会思潮、明清江西商人及地域社会等有深厚研究,著述颇丰。曾多次受央视“百家讲坛”邀请,主讲过《国史通鉴》

《万历兴亡录》《大明嘉靖往事》等,被央视官网评选为最受欢迎的“百家讲坛”主讲人。代表著作有《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明清江右商帮》等,曾在

《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 70余篇,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发表史学评论100余篇。

方志远:

“知行合一”王阳明经典语录

多年学术积累成就《千古一人王阳明》

据方志远介绍,他与王阳明的缘分来自于“好奇”。他出生的年代是不提王阳明的,但是,随着看的书越来越多,方志远对于王阳明的好奇心越来越重,只是苦于时代局限,无法找到一本真正详细描述王阳明的书籍。方志远在硕士阶段,从师于欧阳琛教授学习明清史,入师门后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王阳明的。方志远还记得,当时导师并未直接为其解答,而是给他读自己的一篇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发表在《新中华半月刊》上的论文,《王守仁与大礼仪》,也让方志远从此与王阳明结下不解之缘。

《千古一人王阳明》这一次的修订再版,注入了作者近二十年来对明代社会进程、对王阳明及其心学的最新认识和体悟。

在方志远看来,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从小立志要成为“圣人”而真正成为“圣人”的人,也是唯一一位混迹于“三教九流”而最终从祀孔庙的人,而方志远要讲述的就是在这变化期间的,一个由“异端”入为“主流”、由“舆论”倒逼“庙堂”的过程。

方志远最初写作“王阳明”是在1995年,当时有些忐忑却又感到振奋。方志远表示,写作前必须首先定位,即必须将传主定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据了解,当时市面上已有的关于王阳明的研究成果,几乎毫无例外都是从他的哲学思想切入,研究他的

“心即理”说、“知行合一”说、“致良知”说,等等。都是将王阳明定在一个思想家或哲学家的位置上。但在方志远看来,包括王阳明在内,中国历史上所有真正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或哲学家,首先都是社会实践家。他们的思想方法和形成的思想体系,均来自他们的生活经历、社会实践,以及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独特个性。王阳明在方志远眼中,有其自幼形成的豪迈不羁、雄爽横放的个性,也有其对于程朱理学嬉笑怒骂的批判和讥讽,以及对社会实践即所谓“事功”毫不掩饰的追求和重视,这一切的构建,让王阳明真正以一个丰满立体的形象出现在方志远的笔下。

所以,在撰写本书的时候,方志远将王阳明定格为实践家,然后才是思想家,从对他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并同时分析时代对其思想的影响,最后再分析他的思想。正是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才有了《千古一人王阳明》这本基于史实,却又毫无嚼蜡之感的王阳明传记。

据悉,方志远准备今年和《百家讲坛》合作,在《国史通鉴》第五部《辽宋金元》录制之前,先录制一个 15集左右的《王阳明》。在这个《王阳明》中,和

《千古一人王阳明》书中所展示的一样,将给大众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到位”的王阳明。

杨 剑(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书协常务理事、上饶市文联副主席、上饶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书

《千古一人王阳明》方志远 著江西人民出版社

《闲章集句印谱》席联鑫 著江西教育出版社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