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6 2021年2月1日星期一责任编辑:张一龙关注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曾经或现在的独特印记,地域的、自然的、人文的,这些珍贵的印记展示了一个城市的历史与发展,也代表一个城市的对外名片及形象符号。

乌海三山环抱、一水中流,民风淳厚,“书法之城”“赏石之城”等国家级城市名片不仅见证了乌海的荣耀,也把乌海独特的风土人情展现在世人面前。

为此,本报记者将深入城市、郊区、乡村,探访那些你可能少有留意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文化遗迹、自然景色、民俗文化……我们将用镜头定格永恒,用文字向家乡表白,为乌海人留下一份宝贵的记忆,让人们更加了解乌海、热爱乌海。

记忆里的﹃本地品牌﹄

乌海这片热土人杰地灵,从人烟稀少到水上新城,勤劳勇敢的乌海人走过的每一步都踏实有力。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乌海地区拉开大开发建设大幕,这里曾诞生过许许多多让老乌海人至今记忆犹新的“本土品牌”。这些“本土品牌”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尽管许多品牌由于各种原因没有保留下来,但它们也是“乌海之美”的一部分,曾经改善过我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条件,对乌海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极负盛名“天马”牌

说起“天马”牌,许多老乌海人都记忆犹新。市民张东利告诉记者,外婆家现在还有一台可以工作的“天马”洗衣机,偶尔还会搬出来用一用。还有“天马”缝纫机,除了外婆没人会用,后来送给了一位收藏的朋友,现陈列在包头一家私人老物件收藏馆里,也算是“物尽其用”。

20世纪60年代,随着“小三线”建设,我市先后建成了内蒙古第一、二、三通用机械厂等8家军工企业,即人们常说的“六五四系统”。“六五四系统”为国家的军事工业以及乌海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80年,根据中央国民经济调整的部署,全国各地军工企业纷纷“军转民”,“六五四系统”适应时代潮流积极转型,相继生产了缝纫机、洗衣机、风力发电机、电梯等一批响当当的民用工业产品。

“天马”牌缝纫机就是当时一通厂的产品。曾在一通厂工作多年的王增明老先生曾给记者寄过一封信,饱含深情地讲述了他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上海学习生产缝纫机的故事。他说,1982年,厂里计划试制JA型缝纫机,样式与天津生产的“牡丹”、上海生产的“飞人”一样。这种缝纫机虽然能吃厚(可缝布料厚度的指标),但样式不太美观,使用时声音也大。于是厂里决定改制“JB”型,外观与上海缝纫机三厂的“蜜蜂”牌类似,样式美观大方。

王增明回忆说,1982年的春天,他们一行人到达上海,费尽周折才得到进入上海缝纫机三厂学习的机会。当时生产线上都是流水作业,每个岗位都特别忙,被分配到总装车间的王增明只能“偷师学艺”。为了节省时间,他不按工序学习,专挑难度大的工序来练,争分夺秒反复练习操作,学了一个星期就掌握了“挑线机构”。

1983年6月,经过自治区质检部门和上海缝纫机三厂技术工人的鉴定,一通厂自己生产的“天马”牌缝纫机定型量产,并开始向全国销售。当时,斯琴高娃因出演《骆驼祥子》中的虎妞一角声名大噪,于

是厂里将这位“草原明星”的头像印上了宣传页,并配了诙谐有趣的广告词。这段广告词王增明至今还记得:“天马,天马,草原长大,包钢是我的母亲,能吃厚,噪音小,是不会唱歌的斯琴高娃。”

除了“天马”缝纫机,二通厂生产的洗衣机也叫“天马”。时任二通厂副总工程师的段友生介绍说,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洗衣机这样的“奢侈品”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可在凭票供应的年代,很多人手持现金却买不到洗衣机。从中嗅到商机的二通厂打算利用自身冲压技术的优势生产洗衣机。

段友生说,洗衣机不外乎是铝桶、电机、定时器、拨水轮等零部件,看着简单,但要自行研制生产还真有难度。厂里买来各种品牌的洗衣机样品,技术人员对照着反复研究,多次实验后终于克服了模具方面的难题,并解决了技术上最大的拦路虎,对于一些本厂无法生产的零部件则以购买为主。1982年,二通厂第一批“天马”牌单缸洗衣机出厂,并顺利通过鉴定。

当年,“天马”牌单缸洗衣机每台售价100多元,相比国内其他品牌的洗衣机价格实惠不少,且具有力量大、洗衣效率高的特点,可谓质优价廉。它的面世打破了行业垄断,以几万台的销量牢牢占据了我市及区内市场,还远销石家庄、宣化、邯郸、保定等地,而“乌海人家家用‘天马’”更见证了其曾经的辉煌。

远销海外“达蒙菲”

很多85后、90后都记得“菲达”罐头,这可是乌海自产的罐头品牌。市民朱晶晶说,她现在还记得小时候,学校发罐头的场景。

“那时,我在乌达矿务局黄白茨矿三小读书,一日课后,老师忽然给大家发番茄罐头,每人两厅。”她说。这项“小福利”她至今记忆犹新,“太惊喜了,我都舍不得打开,拿回家摆了好久”。

朱晶晶收到的罐头,就是当时菲达罐头厂的产品,位于乌达区的乌兰淖尔镇,是番茄的优质产区。1991年,乌达矿务局与法国索菲斯公司签约,创办了菲达罐头食品厂这家中外合作企业。该厂以补偿贸易形式引进意大利具有世界先进工艺的多功能果蔬加工生产线,利用当地生产的优质番茄原料,年生产“达蒙菲”牌无菌大包装番茄酱3000吨和全天然果蔬汁绿色食品500吨。

作为当时乌达矿务局的一家骨干创汇企业,菲达罐头食品厂有着严格的质量标准。曾在该厂工作过的李兰英告诉记者,那时候厂里有一句宣传语,叫作“菲达在我心中,质量在我手中”,堪称是该厂最早的“企业文化”。

当时,菲达罐头厂使用的设备都是从意大利引进的先进设备,无论是生产加工,还是后期检验检测,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1997年,菲达罐头厂通过了 ISO9002 国际质量标准认证;1991 年至1997年,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该厂生产的番茄酱、葡萄原汁、胡萝卜浓缩汁等产品远销巴西、美国、韩国、日本、菲律宾、瑞典等国家和地区。葡萄原汁荣获“95北京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胡萝卜汁被评为“绿色食品”。

家喻户晓“漠中泉”

“饮酒思源,漠中甘泉”,这句广告语在20世纪80年代的乌海可谓家喻户晓。1979年夏天,乌达地区迎来罕见的连阴雨,长达半个月的潮湿天气导致乌达农场库房中3万多斤麦子生芽,为了挽回损失,农场决定开办一家以麦子为原料的啤酒厂。

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漠中泉”啤酒厂。当时它的“学名”叫作乌海市农工商联合啤酒厂。 啤酒厂成立之初,采用土法生产,先将原料粉碎后糊化再糖化,然后在前酵池发酵冷却,最后进入后酵池发酵。由于没有专业的盛装设备,试生产阶产出的啤酒竟然只能存在后酵池中,于是四邻八乡的人买啤酒便拎着自家的水桶、水壶,甚至是大盆前来,那场景像在赶集。

1981年,啤酒厂正式投产,开始用铝罐装啤酒,每罐30公斤,销往我市三区和宁夏石嘴山市的各大饭店。1983年,农工商联合啤酒厂更名为漠中泉啤酒厂,1984年注册了“漠中泉”啤酒商标。1986年,厂里斥巨资建设了新厂区,6层楼的新厂房内现代化的动力、制酒、包装、冷冻车间一应俱全,企业生产及员工的工作条件有了质的变化,啤酒灌装采用流水线作业。通过此次改扩建,漠中泉啤酒厂实现了由土法上马向规模生产的跨越,具备了当时国内一般啤酒厂的硬件条件。

1987年,正当漠中泉啤酒厂红红火火进行技术改造的时候,我市周边的银川、临河、大武口等地相继建起了啤酒厂,激烈的竞争让漠中泉啤酒厂的市场空间日益萎缩,产品严重滞销。

1997年,民营企业乌海市安达实业总公司“入驻”漠中泉啤酒厂。在当时,一个固定资产130多万元的民企兼并总资产1600万元的国企绝对是个创举。通过兼并与资产重组,安达实业总公司使长期亏损、积重难返的漠中泉啤酒厂焕发出勃勃生命力,实现扭亏为盈。1997年,啤酒厂实现利润4万元,销售啤酒6014吨;1998年实现利润59万元,销售啤酒8200吨,实现税金300万元。

在乌海生活了30多年的冯海洋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漠中泉极为出名,尤其是当时该厂在人民广场组织的一场“漠中泉”消夏晚会,邀请了银川时装模特登台表演,引发全市轰动。1998年6月,

“漠中泉”啤酒成功冠名541/2、607/8次列车。漠中泉啤酒还曾远销北京、西安、宁波、海拉尔等城市,甚至漂洋过海出现在了俄罗斯、塔吉克斯坦等国家人民的餐桌上。

最鼎盛时期,漠中泉啤酒厂研发出了“漠中泉”11度啤酒、一代、二代、三代产品、纯生啤酒、纯生黑啤酒、10度干啤等多个“拳头”产品。产品先后荣获自治区A级产品、自治区优质产品、自治区产品质量上榜品牌等荣誉。“漠中泉”商标两次被命名为自治区著名商标,“漠中泉”啤酒先后荣获内蒙古乡镇企业名优产品,漠中泉酒厂获评自治区诚信单位。

2000年之后,漠中泉啤酒厂几易“东家”,最终在2010年8月因资不抵债破产倒闭。

时光不老“金米兰”

时光回到1989年。那一年,海勃湾区乌兰路附近还是一片平房区,这里开了一家名为“金米兰”的服装店。

说是服装店,其实也就是个裁缝铺。裁剪台将服装店隔成两个区域,外侧接待顾客,里侧放置着几台脚蹬缝纫机、一个手工熨斗。这样的街边裁缝铺在那个年代并不鲜见,但“金米兰”格外与众不同,开业不久就吸引来很多慕名上门的顾客,那是因为她的创始人于慧曾在海勃湾服装厂任服装设计师多年,并在 1985 年至 1989 年期间蝉联三届自治区“金剪”服装设计大赛金奖。在那个流行来料加工的年代,这足以吸引众多爱美人士慕名前来。

于慧不仅是一名服装设计师,同时还有企业家的远见卓识。在她看来,虽然自己的店铺及手艺在乌海很有名气,但想要推广开来,就需要品牌意识。于是,1997年金米兰正式注册“布雕”商标,乌海市服装行业第一个商标由此诞生。

“布雕”顾名思义,用布雕塑的艺术。1999年,金米兰聘请留学日本的专业服装技术人员指导公司转型,按照国际标准购进先进的服装加工设备,建立西装、工装等流水线,并制定了“以质量促产业,以产业育品牌,以品牌开拓市场”的企业发展战略。

2001年,金米兰西装、工装日产量达400余套,年产量13万套,年设计能力15万套。公司拥有西装设计师、时装设计师、营销师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0多名,拥有先进设备300余台。2009年,“布雕”西服荣获科技创新品牌产品。 为满足消费者着装品位需求,金米兰创建“布雕私人衣坊”,设计富有民族特色的高端定制服装。高端定制选材考究,绣工全部采用手绣或者手绘,成装极为惊艳。

如今,金米兰服装公司已经成为集服装设计、制作、民族服装服饰销售以及高端服装定制为一体的本土服装民营企业,是我市首批获得“乌海老字号”殊荣的企业。

时代潮流滚滚向前,以上讲述的几个老品牌,都是乌海人民记忆极为深刻的。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品牌”,但因篇幅有限,难以一一讲述,例如乌达矿务局地毯厂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生产的“汉宫”“西蒙”等品牌地毯,曾远销意大利、德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再如乌海市制酒厂生产的“乌海二锅头”,被内蒙古自治区评为优质产品;乌达软体家具厂生产的“迷你”牌高级席梦思床,1990年经国家家具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检测,达到国家同行业A级产品标准;乌达第一服装厂与北京大华衬衫厂联营生产的

“伟华”牌衬衫,1990年在自治区行业评比中获第一名,同年获自治区工业博览会金杯奖;乌海市雕漆家具厂生产的蒙、藏式雕盘、炕桌、落地钟和山水风景屏风4大系列150多个品种,深受少数民族群众欢迎,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市场;还有布鞋厂、瓶子厂、陶瓷厂以及许多人记忆深刻的302雪糕……

改革浪潮奔腾不息,这些品牌有的已完成使命退出历史舞台,有的仍在继续发光发热,但它们都曾经对改善乌海人民的衣食住行作出极大的贡献,对推动我市轻工业发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链接:你知道乌海有哪些“老字号”吗

为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打造本土文化品牌,鼓励本土企业加快创新和发展,我市在2016年开展了“乌海老字号”认定工作,首批7家企业榜上有名。分别是乌海市大汗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品牌名称“乌海牌”)、乌海市金米兰服装有限责任公司(品牌名称“布雕”)、乌海市蓝梦二十一世纪餐饮有限公司(品牌名称“蓝梦 BLUE DREAM”)、乌海市九鹏商贸大厦有限责任公司(品牌名称“九鹏”)、内蒙古汉森酒业集团有限公司(品牌名称“汉森”)、内蒙古五湖泵业有限公司(品牌名称“五湖牌”)及内蒙古塞星食品有限公司(品牌名称“塞星”)。

2020年10月,第二批“乌海老字号”品牌征集认定工作正在进行中。

本报记者

韩建慧

20世纪80年代,乌海的大街小巷时常能听见卖“302雪糕”的吆喝声,这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资料片)

菲达罐头食品厂及产品。 (杨星灿提供)

还能工作的天马洗衣机。(韩建慧 摄)

漠中泉街头宣传活动。(王志刚提供)

金米兰服装公司缝纫车间。 早年的乌海二锅头。 (韩建慧 摄)(路静 摄)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