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2017.5.28 MINBEIDAILY llwysmzx@163.com “中国人寿杯”清风满 …mbrb.greatwuyi.com/page/1/2017-05/28/4/201705284_pdf.pdf · 居着许多蚁穴,村妇们顾不得太多,抖抖衣

回忆里,陈寿美是第一位向师范递交支教申请书的学子。支教地是一个拍制《青山恋》的闽北林业县。那里贫穷落后,一代代娃儿读不上书,他也是贫农后代,靠国家赞助培养,也具备就近安置或进入当地名校的条件。但身为一名共青团员,岂能追求一己之利?

他被留在城关,却没有进入县森工局职工子弟小学,而主动选择离大埠岭四五里远的“谢屯村”。那里环境差,城里的公办老师不愿来,一大拨孩子流失在家。陈寿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向上级反映了以上状况,提议改变原有模式,试办半耕半读班,使一批早已失学的少年乃至青年返回校园。

陈寿美是第一个承办半耕半读班的应届师范毕业生。从改制到试办,从半耕到半教,从垦荒到耕耘,他内外兼顾,走家串校,跑上跑下,一个人忙得团团转。尽管势单力薄,却长了见识,谢屯耕读班的经验做法,受到农民及其子女的欢迎和支持,获得上级肯定。

1970年间,建西县拆并,他调任顺昌县知青办副主任。学生时代,以直人

快语著称的陈寿美,真能胜任这一要职么?我们默默为老同学祈祷着。

首批知青招工的通知下达后,我陪知青王戴伉俪,赴顺昌县知青办办理招工手续。今非昔比,陈同学肯认这个情面吗?他一直伏案作业,听见我的招呼,抬头见到我,以及身旁的知青王戴,那丝笑意忽儿收敛了,还用老家方言与我交流。原来,此前王戴也前来咨询一次,却是大包小袋的送礼,有违招工规律,弄得他十分难堪,于是三言两语就把小夫妇打发回去……这次吸取上回教训,不带一物,不吭一声,仅凭相关规定和老同学的引荐,就办妥了相关手续。如愿回省城,被安置于教育系统任职,不仅人尽其才,还生养二子,照顾退休后的老母安度晚年,可谓吃过苦的人才知甜……王戴夫妇为此一直怀念陈主任的这种恩泽。他在建、顺两县知青界,享有“知青贴心人”的好口碑。

这位清正廉洁的知青办好干部,却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留下了受伤孤苦的遗孀遗孤。他将美好留给人间,如同春蚕的一生,默默耕耘。

春蚕的一生□苏承銮

与镇安桥结缘已整整50年。记得六岁,表姐带我进镇赶集是为了去照相。相馆就在桥头,廊桥是临江镇唯一的风景,那年照一张相要5角钱,对孩子来说相当于一笔“巨款”,表姐原打算自己照,没算上我,由于我从未照过相,一直央求她,经不住我的蛮缠,表姐同意让我照了一张黑白照,可惜现在却找不到了。

家乡廊桥——临江镇安桥已横跨临江溪700年,连接水西村与水东村,东西向,四墩三孔,伸臂梁,石墩木构。镇安桥木构多次被大火烧毁、七次重建、三次修葺,但鸡首形迎水石雕桥墩近700年没有任何改变,这也是镇安桥被列入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重要条件。相传朱元璋打败元军建立明朝后,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位于闽北粮仓的临江镇粮食连年丰收,乡绅们大批稻谷运往福州销售,换回大把银子。钱多了,生活富足了,改善临江溪两岸交通也刻不容缓,于是临江乡绅们出钱修建了这

座廊桥——镇安桥。一是方便两岸交通,二是给乡民建个休憩场所,更重要的是为了庆贺洪武年间的国泰民安。

古廊桥除了便利溪流两岸交通外还承载了许多重要角色,它们是休憩场所、是祭祀台、是交易市场、是娱乐平台、是地标建筑、是精神家园、是团结

乡民的纽带,是传播文化的长廊,更是重要的旅游景观。如今的镇安桥与临江美食、水东村的新农村、杨柳尖尖的千年九龙丹桂组合成了临江镇乡村游的重要平台。每年丹桂飘香的季节,我都要

呼朋唤友到临江品美食、赏桂花、逛廊桥。40年前我在临江中学读书迎高考,午饭后,困了、累了,我一定要躲进廊桥,在廊桥的平板凳小睡一会儿补充体力。镇安廊桥能给我带来好运,我顺利考上大学;镇安廊桥也一定能给家乡旅游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促进临江经济的腾飞!

家乡廊桥700年□黄子平

芦苇是最贱的一种野生植物。乡间的山坡荒地上,沟渠旁,丛生着茂

密的芦苇。芒种节气一过,芦苇就纷纷孕穗,一到夏至,肥硕的苇花在山野上随风摇曳。远远望去,茫茫一片。

最容易被苇花吸引的,是乡下的村妇,苇花一破穗的时候,她们就盘算着如何抢先把苇花刈回来。在她们的眼里,苇花是散落在山野上的一笔小钱呐!

哪家女人不盯着苇花?一把用苇花扎起来的扫帚,在市上能

卖个一两元钱,这一把扫帚换来的,就是她家男人的一瓶啤酒,一包香烟,是她家孩子去乡中学读书的一趟车费。女人难得进城,难得赶圩,要进城赶圩,她们也不空手,她们会早早地把扎好的苇花扫帚,打

成捆,用竹梢穿成担,挑到城里叫卖,三四十把扫帚卖掉,也能

换上六七十元

钱。然后她们走进最便宜的商店,挑两样价贱的家什买回去,吃一碗两元钱的点心。

刈苇花的时候,村妇是不吆喝结伴的,她们是悄悄出动的。太阳还没露脸,村妇早已抢先刈掉了路边的苇花。在芦苇丛中刈苇花并不轻易,带齿的苇叶常常把脸、手臂、脚脖子割出条条血痕,汗水一渍,生痛生痛的。刚刈下的苇花沾满露水,又湿又重,从山道背回家,累得村妇们披头散发。如蠓一样的苇花籽,在她们的头发上飞舞。

哪里有苇花,哪里就有村妇的影子。路旁低洼地上苇花被人刈光之后,剩

下的便是远处山坳里陡坡上的苇花了。村妇是不肯放过那些苇花的。她们有“骑苇”的经验:穿上厚实的旧衣裤,裤管袖口都用绳子扎紧。腰间捆一个刀夹,把锋利的柴刀插在上面,手持一柄竹梢做成的竹

钩,猫腰钻过芦苇,爬升到地势高处,纵身

跃上

苇丛,将浓密的苇花集于跨下,边刈边顺着坡势往下溜。长在这种地势上的苇丛,寄居着许多蚁穴,村妇们顾不得太多,抖抖衣裤,手仍不停地刈苇花。一些长在险处的苇花,被她们的竹钩一拢,都被刈了过来。大片大片的芦苇在她们的胯下滑过之后,她们才感到满足,感到焦渴,忙从苇丛中溜下来,钻入山洞,俯身畅饮泉水,然后坐在苇丛下,打着一肚子泉水的饱嗝。

山野上的苇花都被村妇刈到家门口来了。东一捆西一捆地晾晒在房前屋后,晚上借着月光一家老少用细竹竿弹打着苇花籽。当月亮西斜时,她们才松下疲惫的双手,进入了沉沉的睡梦中。第二天一亮,她们又沿着崎岖的山路,消失在雾霭浓浓的山冈里。望着灿烂的阳光,还有这一望无垠的芦苇,一年一度长着茂盛的苇花,在她们的眼里,犹如散落在山野上的雪花钱,是荒野赏给山里人小小的贴补呐,她们怎不会去捡拾呢?这些村妇们终于捕捉到苇花破穗的信息──在这样

的季节里,她们的刈刀是不会生锈的。

提及邱碧荣,顺昌县高阳乡的老百姓无不夸赞于她。

1995年邱碧荣开始参加工作,在高阳卫生院从事医护工作12年。2007年考入高阳乡政府计生服务所工作,现任高阳乡计生服务所所长。在计生岗位上辛勤工作了9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有着良好的医德修养。2013年她兼任妇联工作,坚持干一行爱一行,以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得到了群众的满口好评。高阳乡是顺昌县人口最多的乡镇之一,她仅用一个星期,就走遍了全乡14个村,走访了全乡村专干,接触了上百名育龄妇女,对全乡的已婚育龄妇女人数,孕(环)情监测情况,上环、结扎手术现状等基本了然于胸。

丈夫从教二十多年,坚持山区教育,他关爱学生,为党的教育事业勤勤恳恳地耕耘。而他们的女儿也学习优秀、活泼开朗。工作中夫妻二人也时常交流工作经验和心得。他们夫妻结婚十多年来,在生活中相互照顾、相互信任;在工作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遇到困惑相互开导、相互帮助。邱碧荣平时忙于乡里的计划生育工作,家里的事无暇顾及,为了不让她被家中事务分心,她的丈夫主动承担了教育孩子、做家务等很多事情,家里家外操持得有条不紊。他成为了家

中的贤内助,成了邱碧荣努力工作的坚强后盾。互相

体 谅 ,宽 容谦

让,成了这个家庭的生活主旋律。邱碧荣的老父亲于5年前严重脑梗塞瘫痪,

出院时医生说他可能要终生卧床,无法自理。夫妻俩接到家里每天利用下班时间给他做推拿按摩锻炼,每天擦拭身体、换洗衣裤,鼓励父亲。终于在几个月后父亲能坐着吃饭,可以做到一些基本生活自理,邱碧荣也瘦了一圈。半年后大姐心疼他们把父亲接到她家里照料。他们一家经常利用周末抽空去看望照顾老人家。在生活的风风雨雨中他们共同营造了一个和谐、向上、温馨的家庭。2016年他们家被评为南平市最美家庭。

邱碧荣经常下村入户与群众及育龄妇女谈心交流,在群众相对集中的地方开展咨询服务、讲解生殖保健、健康保健等知识。想方设法为人民群众解疑释惑,改变群众的婚育观念。她关爱春蕾生,贫困留守妇女和老人。这几年常利用周末和县妇联干部带爱心人士走访各个偏远山村的贫困生,看到贫困生家中极其拮据的生活,有的吃饭时饭桌上就是一碗的冬瓜汤,她不由得落下了眼泪,暗自下定决心更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

晃眼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度过了二十余年,在人生这条道路上,她常笑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期盼着乡里的群众和自己的家人们能迎来更美好的幸

福生活。

用心浇灌爱的永 生 花□比蓉

周末去超市购物,大包小包的提着出了超市,把日用品放进车筐里,肉和菜挂在车把上,骑车到家一看,菜还在但肉却不见了,原来是装肉的方便袋断了,肉掉在了半路,我忙回去找,找了几遍也没找到,越想越气,对老公诉苦:“五斤肉呀,这么大一块,真是心疼呀。”

婆婆劝我:“掉了就掉了,谁捡去不是吃呀。”

我一屁股瘫在沙发上,一点力气也没有,饭都不想做了,这时老公过来说:“孩他妈,没必要生气,肉掉了你应该高兴才对,你平时不是总希望自己掉下十斤肉来长别人身上吗,这掉了的五斤肉虽然比你预定目标少了一半,但也值得庆祝。”

﹃值得庆祝﹄

马海霞

“中国人寿杯”清风满家 最美家庭故事展播

MINBEIDAILY2017.5.28 星期日

04 责任校对:郑国艺

电话:8827770责任编辑:王筱莹

副刊部主办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生活纪事SHENGHUOJISHI】

生 活 走 笔

朝 花 夕 拾

乡野的苇花□邹全荣

﹃六一﹄

记得幼年的六一,唯一的礼物是光饼。低年级两块,高年级三块,老师说他们更会劳动。

那时物资匮乏,两块光饼比汉堡还要贵。一两粮票三分钱就可买两块,但一年里也吃不到两回。一是农民没粮票,二是没钱。

那时正是抓革命促生产的年代,大人起早贪黑地去劳动,孩子到学校也不讲学习……所以到了六一,也没有什么三好生,优秀少先队员之说。唯一的礼物也要老师为学生筹备。

一到收割季节,孩子们就在老师的带领下去捡稻穗、麦穗。学校还有种有麦子和地瓜的地。农业学大寨时,小学生还要与社员一起去参加三改。那时的孩子,到了三年级,对一般的农活都能做了。比如挖地、种麦子、割稻子、打柴等,不像如今农村的孩子什么农活也不会。

拾来的稻穗搓下谷粒晒干后,老师会拿去卖,之后把钱交给光饼店的老板。

到了六一,老师会叫几个力气大些的男生,早早去六七里的小湖挑光饼。光饼挑回来,也就八点左右,这时老师一吹口哨,四处活动的孩子就冲进礼堂,老师让大家排成队。排队时老师对我们说些什么,我一点也没听进去,眼巴巴地看着眼前的几筐圆圆的、泛着诱人光泽的光饼。

记得一年级时,发了两块光饼,我一边奔跑,一边迫不及待地把其中一块放入嘴里咬。到家时嘴里那块饼已消化完了。然后到处找外婆,有人说,外婆在菜地。找到正在挖地的外婆,就要把手里的那块光饼让她吃。外婆停下手转过身来,用怜爱的目光看着我,并表扬我真乖,然后说:“还是你吃吧,外婆不吃。外婆不爱吃饼,干干的,不好吃!”

外婆不吃饼,当着她的面,我把那块光饼三两下地吃光了,多美的味道哪!外婆真傻……

吃完光饼后,就盼望快快长大,到了三年级就会有三块光饼吃了。

往事并不如烟,也不可笑,它属于我那一个村子孩子的“六一”记忆。

陈理华

儿时的

一 地 鸡 毛

感 悟 人 生

我 见 我 闻

叶扬

“讲文明 树新风”公益广告

闽北日报(宣)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