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2015 12 30 0451-84655769 E-mail:jizhebu2004@sina.com ...epaper.hljnews.cn/hljrb/20151230/07.pdf2015/12/30  · 7 绥化新闻 责任编辑:张长虹(0451-84655085) 执行编辑:胡秀娟(0451-84655769)

绥化新闻7 责任编辑:张长虹(0451-84655085)执行编辑:胡秀娟(0451-84655769)

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E-mail:[email protected]

当前有机种植的经营主体有很多,而采用牛马耕种的模式很少见,天华农场为何这么做?

据了解,天华农场是由国内大型跨国民营企业华夏董氏集团创办的。全国人大代表、华夏董氏集团董事长董佩永对记者说:“当前大量使用农药的农作物,不仅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而且破坏生态环境,秉持发展绿色有机种植保护生态环境,生产安全食品,提高国民健康素质的理念,该集团已经在北京、海南等地建设了绿色食品基地,同时要在黑龙江建设一块绿色有机食品基地,集团每年投入 1亿元经营天华农场,采用牛马耕种这种原生态种植模式,生产有机大豆、水稻和小麦,生产有机豆油和面粉等精深加工农产品。”

按照董氏集团提出复兴传统农业,搞好有机种植的理念,天华农场与种植户签订有机种植合同,不要地租,保底收购,2万亩耕地全部实行有机种植,农业技术人员对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让种植户熟练掌握有机种植的各项技术要求,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有机种植,农家肥是关键,天华农场明确要求水田每公顷施用农家肥60立方米,旱田每公顷施用农家肥30立方米,并有技术人员严格管控,在当地掀起了积攒送肥热潮,农户售卖农家肥也获得了收益。如今,天华农场打造出一片生态农业的靓丽画卷:夏季,1075公顷耕地上遍布绿色有机大豆、水稻;5座鱼池内,2000余只鸭鹅浮水,3万尾鲜鱼水中嬉戏;500余头黄牛漫步草甸……

打造生态农业新业态

天华农场 有机种植粮食卖高价

随着现代农业规模化种植的发展,大机械正加速取代传统耕作模式,追求粮食产量和效益。然而,在绥棱县天华农场,却不使用现代农机,以防燃油和尾气污染耕地和作物,依然采用牛马耕种,施用农家肥的传统绿色有机种植模式,生产有机大豆、水稻、小麦等作物,并且这些农产品卖出了好价钱。

在绥棱县半山区的天华农场,农户高元春正兴奋地数着卖粮钱。

“2015年,种了 600亩有机大豆,每公斤卖到了 10元钱。”高元春难抑喜悦地说,据介绍,目前,普通大豆市场收购价每公斤才在 4元钱左右。

两种大豆价格差竟达 2.5倍!高元春道出其中的缘由。2015 年春天,高元春来到天华农场,欲包地开展种植。

农场负责人告知,在这种地,可以免地租,但是必须采用牛马耕种,使用农家肥,产粮后,由农场负责收购。

高元春包下600亩地,投入50万元购买了24匹马,开始用马犁地,人工播种,人工除草,并且购买农家肥,在技术人员严格田间管理下,足量使用农家肥,杜绝使用除草剂等农药。在传统有机耕作下,2015年秋季,高元春收获了 10万公斤有机

大豆,天华农场按照约定,以每公斤 10元钱的价格收购了这批大豆。

据天华农场生产部主任刘洪杰介绍,这种人畜传统耕种模式已经运作两年了,不用农药保持了地力,不使用农膜,避免了白色垃圾,亩产大豆 200 公斤,耕作农户获得了好收益。

农场内,努敏河畔1500亩水稻地覆盖着积雪,一望无垠。农户唐金超一边装稻子,一边对记者说:“2015年完全靠

人工种植,用农家肥,不用除草剂,收获了 0.6万公斤有机水稻,每公斤能卖到 5.2元,扣除成本,能净赚 10多万元。”为了实现有机种植,这些农户还自制了工具。唐金超向记者展示了一种金属工具:“这是我们自己做的‘推子’,用来除草,有了它,就不用除草剂了。”

有机种植种出绿色庄稼

食用菌产业是青冈县昌盛乡兴东村一项重点扶贫产业,生产基地总投资 1280 万元,采取“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基地共建成5个标准化生产区,年可生产菌棒100万棒,产品以香菇、花菇、滑子菇、玉黄菇为主,年可生产香菇 600 吨、滑子菇200吨,产品70%出口韩国、美国,年可实现产值600万元,纯效益100万元。

图为菌棒生产车间,村民在这里打工,日薪70余元。 殷晓光 髙洪军摄

食用菌产业担起扶贫重任

□周国军 裴海涛 本报记者 史志强

本报讯(沈雪)宝山镇确定“一带两园”的发展思路,建设棚室 659栋,组建了 39个种植合作社,带动镇里农户种植蔬菜面积 1.2万亩,蔬菜产值达到 8000万元,截至目前,农民增加纯收入 2000万元。

该镇蔬菜园区由镇蔬菜办公室统一管理,农户采取市场化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模式。在绿菜源、莫言甜、联合三家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全镇126 户农户从事棚室生产。宝山镇和绥化惠达商贸公司联合,在蔬菜园区内建设高标准的示范棚室和露地观光采摘园区,以智慧农业云平台为载体,建设点对点经营模式,推动品牌注册、二维码扫描,实行全程可追溯。通过在 43栋温室内安装监控检测设备,实时统计棚室内空气的湿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土壤的温度、湿度以及日照强度,分析整合数据做好病虫害的预警,实现远程专家指导与诊断。

为盘活蔬菜生产,做大“菜园子”,宝山镇积极引导农户按照种植需求,组建了 39 个种植合作社,其中以农户为主的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3 个,每个合作社承包棚室 150 栋左右,经济效益在 800 万元,农民可增加收入

350 万元。为了实现销售顺畅,园区内的合作社主动出击,来到市果菜批发市场、绥化学院食堂、大型超市等蔬菜需求量大的地方进行市场调研和沟通协调,现已成功和哈市、大庆、绥化学院以及华辰超市建立蔬菜销售伙伴关系。同时,与韩国、北京、哈尔滨、大庆蔬菜销售公司签订回收合同,订单面积达 550亩,包括西红柿、辣椒、香瓜等果菜品种。

该镇依托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网进行网上销售。与北京奥科美公司和最大的食品供应网站本来生活网取得联系,通过互联网对接,直接把蔬菜销往北京、上海等地。哈尔滨德强生物有限公司还把该镇永发村蔬菜园区做为德强公司的绿色防控基地,为德强中学和黑龙江财经学院近 2万人的食堂提供蔬菜食材。宝山镇紧紧抓住本地优势,依托企业和市场进行销售。现在这个镇以绥化绿地科技有限公司的冷藏深加工企业和开发区众旺果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牵动,可日吞 1.5 万吨蔬菜,辐射周边 10个市县区,远销伊春、黑河等地,基地生产的蔬菜可在最短时间内到达市场,在源头上保证蔬菜销售渠道。

宝山镇蔬菜产业促农增收2000万元

本报讯(绥站)2015年 8月绥化市委确定了建设市本级东部生态新城的部署,由哈工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规划设计方案。市领导与哈工大规划设计团队经过几次研究磋商,东部生态新城规划设计即将完成。

据了解,这个东部生态新城建设是以哈绥铁路电气化改造为契机,结合国家棚改政策,推进东部老城区综合改造,规划区面积 10平方公里左右,核心区面积 5平方公里左右,先行区为火车站及周边,启动区为火车站翻建、站前及周边片区改造。市木材综合加工厂等棚户区已列为国开行贷款支持棚改计划,开始着手动迁。同时还包括绥巴路、太平路改造和北林路外立面改造等。东部生态新城规划设计高度关注国家级哈尔滨新区及绥大高速公路、哈绥城际快运铁路等与绥化市城市发展建设的关联,抓住机遇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融入哈尔滨、大庆都市经济圈,错位发展。通过东部生态新城建设催生城市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增强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促进城市提档升级。

按照规划设计方案将快速推进绥化火车站建设、棚户区改造以及 2016年城市建设八项重点工程。道路建设、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地下管廊等建设,都打造精品工程,绥化市明确提出,要发挥城投公司的主导作用,活化城市建设融资渠道。要协调好铁路、森工等驻绥单位力量,推动东部生态新城建设提速。

绥化高标准规划东部生态新城

本报讯(张远洋 吕云龙)青冈县瞄准养老产业医养结合新趋势,加大资金投入,在养老机构中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实现了医养结合新的养老模式,破解了“养老院里不能就医,医院里不能养老”的时代难题,让入院老人乐享“一站式”服务。

近几年来,青冈县加大对公办养老机构建设的投入力度,2013年以来,总投资 3735万元建设了祯祥医养结合护理院、繁荣护理院、老年服务中心二期失能护理院,使青冈县养老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谈到在公办养老机构中的生活现状,柞岗繁荣护理院院民张志发感动地说:“我要不住护理院,就活不到现在。护理院把我安排在单间,还放了一张可移动的病床。卫生院的医务人员每天都来给我量血压,检查身体,只要身体有什么不舒服,医生就把药送到我手上。现在每天都感觉挺开心的,对生活也充满了信心”。

这个县在养老机构中合理配置了医疗资源,与青冈县第三人民医院、青冈中医院祯祥分院、柞岗镇卫生院合作,在各护理院设立医务室、护士站,选派医生、护士对护理院老人昼夜 24小时护理,提供心理咨询、健康检查、康复保健、临终关怀及精神文化方面的服务,实现了医院与养老院的零距离对接。使青冈县中心敬老院、柞岗繁荣护理院、老年服务中心二期失能护理院、祯祥医养结合护理院全部实现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破解了“养老院里不能就医,医院里不能养老”的时代难题,构建了

“一站式”医养结合新模式。截至目前,全县四家公办养老机构全部实现医养结合,共有床位1956张,集中供养人口达到 1000余人,确保了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收入、无抚养人等弱势老人有尊严地生活。

如今,青冈县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在县城内规划了宾鸿—颐馨园产业园、银河养老产业园和靖城养生养老产业园三个养老产业园,力争把“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做成最美的夕阳产业,让更多的社会弱势群体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依,在医养结合护理中安享晚年。

青冈打造﹃一站式﹄养老产业

本报讯(崔丽)临近年末冬季用电进入高峰期,绥棱县电业局发放 10万余张便民服务卡,进一步提升客户满意率

这个局发放的“便民服务卡”,方便广大客户办理故障报修、业务咨询等用电业务,用户只需拨打卡片上的电话,供电所的值班人员便会及时上门为客户提供服务,第一时间恢复用电。架起供电公司与客户之间的“连心桥”。

绥棱电业10万便民卡暖民心

望奎龙达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对新产品进行技术指标检测。这家企业利用与哈工大联合研发的内壁数字焊接、高科技彩色烤漆印花、内壁防腐、铝材量热等国内先进技术,生产锅炉、散热器、隔热铝门窗等十几种产品;企业生产的LD数控送料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已获得1项外观设计专利和4项适用新型专利。 绥占摄

本报讯(明轩)为了依托“互联网+”推动明水县战略升级发展,近日,明水县召开了全县“互联网+之冬”活动暨督查考核动员会议,进一步营造互联网+氛围,夯实电子商务发展基础,推动互联网新技术、新理念与全县产业发展、扶贫开发、政务服务紧密融合,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效。

此次“互联网+之冬”活动从 12月 1日开始,至 2016年 5月 31日结束,共开展大培训、大招商、大营销、大扶贫四大项活动。通过走出去拓宽视野、请进来集中辅导、沉下去送学下乡和请上来倾听民声四种途径,进行现代农业、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城乡一体化建设等方面学习培训,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农民的能力和素质。通过开展“引资本建基地”、

“引项目强产业”和“引科技定标准”三项大招商活动,提升“明”牌农产品基地建设水平,加快大项目向“一区五园”集聚。通过开展全县大对接大营销活动、百度中信众筹销售活动等大营销活动,扩大明水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额,努力实现销得好。通过开展“大走访、大结对、大帮扶”活动、百局联百村”之电商消费扶贫活动等,帮助贫困家庭解决困难、走出困境,开辟致富门路。

预计到 2016年 3月末,电商零售额将突破 2000万元,重点企业B2B销售额突破 1亿元大关;全县 57个贫困村电商消费扶贫覆盖率达到 80%以上,让全县 50%的贫困户成为电商消费扶贫受益者;培训人数达到 5000人次,新开网店 200家,培育新农人 150个。

明水县启动“互联网+之冬”

本报讯(赵明库 张微 耿健秋)12月 18日,肇东市 21辆新能源电动公交车举行首发。

据了解,第一家私营公交企业——肇东市超达客运有限公司投入 2000 余万元,率先在肇东市建起节能电动车充电站,一次性引进购置 21台新能源电动公交车,比普通的燃油汽车,耗电少,噪音小,汽车开动起来非常安静,相比普通汽车价格便宜,揭开了肇东市国有、民营客运公交公司大力推广应用节能减排公交车的序幕。

肇东新能源电动公交车上路

本报讯(魏青波 刘峰)近日,坐落在北林区东津镇的金龟山庄“冰雪嘉年华”活动启动,金龟山庄冬季旅游项目的建成,填补了北林区冬季旅游业的空白。打破了“过北林而不入”的冬季旅游“瓶劲”和窘境。

金龟山庄地处北林、庆安、巴彦一区两县的金三角地带,距绥化市区 33公里,占地面积 100万平方米,黑龙江省AA级旅游景区,近几年来一直是市区广大群众的旅游胜地,被游客誉为“滨北小太阳岛”。2015年黑龙江省广纳农业发展集团对这里重新进行了修建,突出东北民风民俗这一主题,围绕东北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民的生产生活用具、民居特点、生活特点等。

金龟山庄在户外设有滑雪场,冰上项目滑冰车儿、打冰尜儿、打冰壶等传统与现代体育项目为一体的户外游玩项目,这些项目的设立,推动了北林区冬季旅游快速发展,为全区旅游产业增添了更加耀眼的色彩。在不断提升旅游知名度的同时,也进一步宣传了东北文化,叫响了北林区旅游品牌。

北林冰雪景观吸引周边游

本报讯(任杰 刘晓宇)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规划建设,安达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哈大齐满、哈绥北黑两大产业聚集带,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产业,打造北方商谷国际贸易城,积极融入“龙江陆海丝路经济带”的整体布局。

2015年 11月,安达市政府与香港胜记仓集团北方商谷·安达国际贸易城项目正式签约。项目选址于哈大齐工业走廊安达经济开发区,毗邻明沈公路、铁路干线,配合规划两港建设,内外联通,对于打通东北优势物产资源流通瓶颈,贯通承载产业链上下游往来意义重大。

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龙江丝路带”规划,北方商谷·安达国际贸易城项目总体规划建设“两港、两区、一中心”,即公路港、铁路港、国际贸易区、国内产业集散区及总部中心等五大功能分区,总规划用地面积约14500亩。一期工程已进入紧张建设阶段。到2015年年底,4万平方米农产品展馆及交易中心主体将封顶,4万平方米商业步行街、3万平方米办公及公寓楼将完成基础建设,2016年 10月前可投入使用。

安达建设“丝路带”上商贸城

明水县三精明水药业先后追加投资 4.8亿元新建 7个项目,项目全部达产后,可新增销售收入8亿元。 艾艳国摄

本报讯(刘华鹏)2015年年初以来,北林区通过开展不同层次的就业招聘会、出台相关的就业政策,加大培训力度等形式,不断推进高校毕业生及城乡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截至目前已实现城镇新就业5325人,新增就业人数4823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152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315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 1174人;收缴失业保险金 730万元,全区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9182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为了拓宽就业渠道,北林区就业局围绕着交通协管员、小区保安员、清扫员和基层劳动就业保障平台工作人员等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目前已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救助1174人。全方位抓好“零就业”家庭和双下岗失业家庭等困难人员的调查摸底、认定工作。为创业者建立了档案,实行动态管理,使有就业愿望及就业能力的就业困难群体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再就业。先后出台了《北林区全民创业优惠政策》和《关于进一步推进全民创业的政策规定》,明确和细化了支持创业、服务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完善了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扩大了发放范围,提升了发放额度,切实为创业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扶持。

北林广拓渠道促进就业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