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ngmingbao 《瀛洲三具》编撰札记cmb.shcm.gov.cn/resfile/2019-11-06/06/06.pdf ·...

1
坊间人 生活的质量不全意味着物资 拥有的多少,而在于心灵的富足 与精神的愉悦。人生的幸福,不 仅局限于吃、穿、住、行的富有,还 在于身体的健康,生活的充实,灵 魂的静美与快乐的拥有。 生命,如一树花开,或安静或 热烈;日子在岁月的年轮中渐次 厚重;那些天真的,跃动的抑或沉 思的灵魂,在繁华与喧嚣中被刻 上或浓或淡的印痕。豁达心境, 朗怀如月,走自己憧憬的路,交自 己知心的朋友,生活的灿烂就在 你的心中。 我们应该不断地为自己鼓 掌、鼓励、鼓劲,不为困苦所屈服, 不为艰险而低头,不为磨难所吓 倒,不因伤痛而颓废。只因为不 断地为自己鼓掌,人生之路会越 走越宽广,越走越坦荡。 人生如同书法,一横一竖都 是正直善良的行走,一撇一捺都 是心灵的修炼。一张纸写得太满 会觉得冗繁,懂得留白,生命也有 了自由的舒放和呼吸,更增加了 意境和韵味的美感。 人生就像写作,开头一笔最 难写。有时候需要苦吟之后再落 笔。遗憾和不满意处,总想能有 一次机会重新改写。可是人生没 有重来,从生下那一刻开始就注 定了不能回头和修改。只有用 心,认真地写好每一个字、每一个 词、每一个段落,全篇才会精彩。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很 多的脾气。回过头想想,那些让 我们大发脾气的事,其实没什么 大不了的。只是我们当时太认 真,甚至太计较了。所以,再遇到 烦恼时,不如用心想一想:我们做 这些事究竟是为什么?当我们找 回最初的本意时,就会发现眼下 的烦恼根本算不了什么。 心无物、天地宽。若把心中 的种种凡尘杂念抛开,就会感觉 到天地无比的辽阔,从而心气畅 通。反之,眼有尘埃,心存杂念, 专营算计,便会感觉天地无比狭 窄,从而心气不顺。所谓“眼内有 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退 一步便海阔天空。 生命里总有那么一种情怀, 倾诉着曾经的眷恋、曾经的芳 华。总有那么一个地方,不敢忘、 不能忘,怕再也找不到返航的路; 总有那么一抹剪影,不需要奢华, 不需完美,只要曾经拥有。因为 在乎,即使在琐碎中穿行、喘息, 也有回味。 编辑:沈俊 6 悦读 2019年11月6日 CHONGMINGBAO 投稿:[email protected] 崇明报 主角 主角 》: 》: 不踏荆棘 不踏荆棘何来桂冠 何来桂冠 瀛洲三具 瀛洲三具 编撰札记 编撰札记 熟悉崇明历史的人都知道,从 唐朝的武德元年开始算起,崇明 成 岛 已 经 有 1400 年 了 。 虽 然 是 1400 年,但大多数的时候,崇明一 直处在农耕时代。已逝的岁月 里,崇明人仰仗着生活中的农耕 三具,依靠着祖祖辈辈人的努力, 凭借着与江涛海浪不断拼搏的精 神,把原本长江口不起眼的小小 沙洲,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河口 冲积岛。尤其是在建国以后,崇 明的面积从当初的500多平方千 米、祖国的第四大岛,变成了现在 面积1200多平方千米的祖国第三 大岛,农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 面。崇明的农耕三具在其中起了 无可替代的作用:芦荡开垦成了 良田;滩涂改造成了沃土;港汊疏 浚成了河道;泥块垒筑成了大 堤。让盐碱之地长出了粮棉;让 荡田之乡结出了果实;让海上沙 洲变成了人们仰慕的世外桃源、 海上仙境。 今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 自己的70华诞。70年来,祖国的 面貌早已经起了天翻地覆的变 化。人们纷纷撰文纪念今天的巨 变。那么,崇明作为共和国之子, 担当从事农耕生产和农耕生活的 农村三具,这么多年来又有哪些 变化呢? 在 从 事《瀛 洲 三 具》一 书 的 编写过程中,我信手写下了一些 体会。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中,伴随着 劳动生产的进行,产生过不少的 劳作器具。崇明作为长江口最大 的河口冲积岛,旧时也一直以稻 棉生产为主。期间使用过许多生 产器具,如钉钯、铁搭、矮钎、耜 头、耕犁、扁担、粪桶等等。由于 时代的变迁,也由于社会的进步, 更由于科技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的加快,七十年来,农村三具中的 许多器具,已经淡出了我们的日 常生活领域,已经淡出了我们的 视线。至今我们在乡间的某些角 落里,也许还可以偶尔见到它 们。但是,也有部分工具,早已散 落在岁月的长河里,丢失在久远 的印象中。 拿农耕生产的耕地来说,当年 人们凭借人力翻、老牛耕的日子, 早就丢在了人们记忆的角落里。 即便是作为后来的改良器具双轮 双铧犁,也已湮没在拖拉机的轰 鸣里。机器灌溉令水车失去了用 武之地;收割机取代了小尖、稻 床、扬场工具。从播种时削墴的大 耜头到开排水沟的矮钎;从收获时 翻晒粮食的便头、招耙,到搬运的扁 担担钩;培管施肥时的粪箱粪桶;到 治虫防病时的抬式喷雾器…… 开河做岸是崇明农耕岁月里的 必做功课。年年岁岁的河沟疏浚 和大堤培护,矮钎千蒱扁担泥络是 崇明农民形影不离的工具。有了 它们,沙洲才旱涝无忧;有了它们, 崇明才日长夜大。其中的泥络,更 是崇明人在挑河做岸时的伟大发 —它既能在挑运过程中保持 泥块的完整,又能滤去烂泥中的水 分。那时的河道整治现场及围垦 现场,红旗猎猎、喇叭声声、人影幢 幢。70年过去了,如今的河道整治 工地,如今的围垦前沿阵地,还哪 里有手舞矮钎、肩挑泥络的万马千 军?机器的奏鸣声取代了鼎沸的 号子声。 七十年,劳作器具有了大相径 庭的变化。 安身立命居家度日,七十年来 崇明民间生活用具的变化更是让人 感到惊诧。 拿一日三餐农村老百姓须臾离 不开的灶头来说吧。从当年乡间让 人泪流不止的泥涂灶、闷头灶、行灶 到后来的省柴灶、煤饼灶,再到今天 洁净的液化气灶,真是不比不知道, 一比吓一跳,烟熏火燎的灶屋成了 窗明几净的厨房;上灶下灶手忙脚 乱的烧菜煮饭成了轻轻松松气定神 闲的烹饪,炊膳的变化可谓多矣。 从铁镬子到钢精锅,从钢精锅到不 锈钢器皿,厨具的变化可谓大矣。 拿学生的上学来讲吧。当年的 学生,不是背的书包,而是手挽着竹 篮;带的不是饭盒,而是饭袋;用的 不是文具盒,而是布做的笔袋;书写 的不是练习簿,而是石板。雨天男 同学赤脚女同学穿钉鞋上学。真是 数不尽的辛酸道不尽的苦。 拿日常的用品来谈吧。当年油 灯如豆照布机;草鞋蒲鞋穿四季;凳 腿麻绳绑,衣服补丁补。冬天被絮 似网,夏日席子如帘。 一件衣裳新三年旧三年,缝缝 补补又三年;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 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老三穿完变 尿布。 举不完例的家长里短;想不尽 的日常变化。七十年的人生日子, 让人越变越老;七十年的共和国岁 月,让生活越变越时新。 早年的崇明,由于乡间路面的 狭窄,河沟众多,平常出门行驶的都 是独轮车 —一种和外地一样的、 手推的单轮小车。只要路面比车轮 阔,乡间再窄的路上,车子都可推 行。独轮车的车棚两边,可装载东 西或坐人,是崇明岛上当年主要的 交通工具。建国以后,岛上的道路 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到上个世纪 的七、八十年代,更是达到了每个乡 镇都通公路的境状,村与村之间也 有条条宽阔的机耕路连接。劳动 车、手扶拖拉机的出现,自然而然地 替代了独轮车。 牛车是牛拉的车子,也曾经是 岛上当年非常重要的交通、运输工 具。它双轮,车辕前端缚有一根叫 “衡”的横木,衡两边各缚有人字形 轭,用以系牛,车厢身为长方形。崇 明多滩涂,牛车尤其适合在滩涂上 运输。可现在呢,可以说崇明乡间 已经很难寻觅到它的身影。 劳动车是一种用人力推拉用的 两轮车,外地也有叫架子车的。由 于使用了充气轮胎,因此远比独轮 车来得轻便,装载量也比独轮车大 得多。当年,岛上的每个生产队都 有几辆劳动车来替代独轮车。可如 今呢,它也成了尘封的记忆。 七十年过去了,时下崇明电动 自行车和轿车可以说是最为普通的 交通工具。行走在乡间的水泥路上 时,不时会有人开着轿车疾驰而过; 也有悄无声息的电动自行车笃笃悠 悠驶过。而在城镇街道旁边,也往 往停满了轿车。一些地方上下班 期间,还会产生堵车的现象。 沙船、水泥船和驳船则是四面 环水的崇明对外交往的主要工 具。《汉语大辞典》称,“沙船是一 种遇沙不易搁浅的大型平底船。” 它平底,吃水较浅,航行时不易被 暗沙所阻。即使偶遭搁浅,船只 因平底而使稳定性大增,不易遭 颠翻。由于这种船只特别适宜于 在暗沙多的水域航行,人们便将 其称作为沙船。水泥船是以水泥 与钢丝为主要材质的船舶。它用 水泥、砂石、钢丝网等作为船体结 构的基本材料。当年由于木材紧 张,崇明岛上的农船几乎都是钢 筋混凝土的水泥船。水泥船具有 抗腐蚀性和耐久性,造价低廉,维 修保养费用低,且能节约木材和 钢材。但是,它自重大,抗冲击性 能差,大都只能在我们崇明岛内 河范围内使用。 崇明旧时的驳船主要有客驳 和货驳两种。早先崇明到上海的 客轮在停靠新河、二条竖河六滧 等港口时,因为没有码头,就得用 船把乘客从内河驳运到客轮上 去,这就是客驳。货驳,用于载运 货物,按所运货物可分为干货驳、 矿砂驳等。其特点为设备简单、 吃水浅、载货量大。驳船一般为 非机动船,与拖船或顶推船组成 驳船船队,少数增设了推进装置 的驳船称为机动驳船。随着长江 隧桥的开通,它们的没落是完全 可以想象得到的。 星移斗转,寒暑往复。当年, 这些于今看起来有点笨拙、有点 简陋、有点原始的器具为我们崇 明老百姓的生活立下过不少汗马 功劳:沙洲的扩大与保坍;作物的 栽培与收获;风潮的抵御与抗争; 对外的交往与联络……都是令我 们今天生活在崇明的居民所不能 忘却的。对于老一辈的崇明人来 说,这些器具是难忘的乡愁、尘封 的记忆;对于新一代的崇明人来 说,这些器具是陌生的往昔、未知 的旧物。 瀛洲三具,崇明岛岛域日长夜 大的沧桑见证;瀛洲三具,崇明岛 岛民前世今生跋涉的履痕记录。 瀛洲三具,崇明岛岛土兴旺发达 的垦拓史志。瀛洲三具,崇明岛 岛貌七十年来的变化影像。 编写瀛洲三具,其目的就是为 了勾起年老一辈人的尘封记忆和 难忘乡愁;就是为了唤醒年轻一 代的家乡情结和怀旧心理。 书名:《瀛洲三具》 编著:柴焘熊 主编:施大钟 策划:卫岳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柴焘熊 沧桑岁月劳作器具的变化 安身立命生活用具的变化 御车泛舟的交运工具 祖国,你是蓝天,我是小鸟 你是阳光,我是禾苗 你是母亲,我是儿女 我跟你同呼吸,共命运 1949年,你从废墟中屹然站立 短短几十年 你从纤弱变得强大 傲然屹立东方 忆当年食不果腹物质匮乏 现如今丰衣足食奔向小康 祖国,今年是你的70华诞 祝你繁荣昌盛一路高歌 祝祖国 祝祖国 70 70 华诞 华诞 茅德 2019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 作品《主角》是一部动人心魄的命运 之书。作者以扎实细腻的笔触,尽 态极妍地叙述了秦腔名伶忆秦娥近 半个世纪人生的兴衰际遇、起废沉 浮,及其与秦腔及大历史的起起落 落之间的复杂关联。其间各色人等 于转型时代的命运遭际无不穷形尽 相、跃然纸上,既发人深省,亦教人 叹惋。丰富复杂的故事情节,鲜活 生动的人物群像,方言口语的巧妙 运用,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熟稔和 叙事的精准与老道。在诗与戏、虚 与实、事与情、喧扰与寂寞、欢乐与 痛苦、尖锐与幽默、世俗与崇高的参 差错落中,熔铸照亮吾土吾民文化 精神和生命境界的“大说”。作者上 承中国古典文学及思想流脉,于人世 的大热闹之中,写出了千秋万岁的大 静。而经由对一个人的遭遇的悉心书 写,让更多人的命运涌现在他的笔下。 忆秦娥五十余年的人生经历及其 心灵史,也成为古典思想应世之道的 现代可能的重要参照:即便内忧外患、 身心俱疲,偶或有出尘之思,但对人世 的责任担当仍使她不曾选择佛禅的意 趣或道门的任性逍遥,而是在儒家式 的奋进中觅得精神的终极依托。 作者笔下的世界,不乏人世的苍 凉及悲苦之音,却在其间升腾出永在 的希望和精进的力量。小说遂成浩浩 乎生命气象的人间大音。 该 书 作 者 陈 彦 ,1963 年 生 于 陕 西镇安。陈彦是一级编剧,中国作 家协会会员。他曾创作《迟开的玫 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等戏剧 作品数十部,三次获“曹禺戏剧文学 奖”“文华编剧奖”,作品三度入选国 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 目”。曾创作32集电视剧《大树小 树》,获“飞天奖”。著有长篇小说 《西京故事》《装台》,其中《装台》被 中 国 小 说 学 会 评 为“2015 小 说 排 行 榜”长篇小说榜首,“2015 中国好 书”,2017 年获首届“吴承恩长篇小 说奖”,《主角》被评为“2018 中国好 书”。出版有《陈彦剧作选》《陈彦词 作选》《陈彦西京三部曲》,散文集 《必须抵达》《边走边看》《坚挺的表 达》《说秦腔》等著作。 书名:《主角》 作者:陈彦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鸿雁

Upload: others

Post on 18-Oct-2020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 坊间人生活的质量不全意味着物资

    拥有的多少,而在于心灵的富足与精神的愉悦。人生的幸福,不仅局限于吃、穿、住、行的富有,还在于身体的健康,生活的充实,灵魂的静美与快乐的拥有。

    生命,如一树花开,或安静或热烈;日子在岁月的年轮中渐次厚重;那些天真的,跃动的抑或沉思的灵魂,在繁华与喧嚣中被刻上或浓或淡的印痕。豁达心境,朗怀如月,走自己憧憬的路,交自己知心的朋友,生活的灿烂就在你的心中。

    我们应该不断地为自己鼓掌、鼓励、鼓劲,不为困苦所屈服,不为艰险而低头,不为磨难所吓倒,不因伤痛而颓废。只因为不断地为自己鼓掌,人生之路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坦荡。

    人生如同书法,一横一竖都是正直善良的行走,一撇一捺都是心灵的修炼。一张纸写得太满会觉得冗繁,懂得留白,生命也有了自由的舒放和呼吸,更增加了意境和韵味的美感。

    人生就像写作,开头一笔最难写。有时候需要苦吟之后再落笔。遗憾和不满意处,总想能有一次机会重新改写。可是人生没有重来,从生下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不能回头和修改。只有用心,认真地写好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段落,全篇才会精彩。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很多的脾气。回过头想想,那些让我们大发脾气的事,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我们当时太认真,甚至太计较了。所以,再遇到烦恼时,不如用心想一想:我们做这些事究竟是为什么?当我们找回最初的本意时,就会发现眼下的烦恼根本算不了什么。

    心无物、天地宽。若把心中的种种凡尘杂念抛开,就会感觉到天地无比的辽阔,从而心气畅通。反之,眼有尘埃,心存杂念,专营算计,便会感觉天地无比狭窄,从而心气不顺。所谓“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退一步便海阔天空。

    生命里总有那么一种情怀,倾 诉 着 曾 经 的 眷 恋 、曾 经 的 芳华。总有那么一个地方,不敢忘、不能忘,怕再也找不到返航的路;总有那么一抹剪影,不需要奢华,不需完美,只要曾经拥有。因为在乎,即使在琐碎中穿行、喘息,也有回味。

    编辑:沈俊6 悦读2019年11月6日CHONGMINGBAO投稿:[email protected] 崇明报

    《《主角主角》:》:不踏荆棘不踏荆棘,,何来桂冠何来桂冠

    《《瀛洲三具瀛洲三具》》编撰札记编撰札记熟悉崇明历史的人都知道,从

    唐朝的武德元年开始算起,崇明成 岛 已 经 有 1400 年 了 。 虽 然 是1400 年,但大多数的时候,崇明一直 处 在 农 耕 时 代 。 已 逝 的 岁 月里,崇明人仰仗着生活中的农耕三具,依靠着祖祖辈辈人的努力,凭借着与江涛海浪不断拼搏的精神,把原本长江口不起眼的小小沙洲,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尤其是在建国以后,崇明的面积从当初的 500 多平方千米、祖国的第四大岛,变成了现在面积 1200 多平方千米的祖国第三大岛,农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崇明的农耕三具在其中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芦荡开垦成了良田;滩涂改造成了沃土;港汊疏浚 成 了 河 道 ;泥 块 垒 筑 成 了 大堤。让盐碱之地长出了粮棉;让荡田之乡结出了果实;让海上沙洲变成了人们仰慕的世外桃源、海上仙境。

    今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自己的 70 华诞。70 年来,祖国的面 貌 早 已 经 起 了 天 翻 地 覆 的 变化。人们纷纷撰文纪念今天的巨变。那么,崇明作为共和国之子,担当从事农耕生产和农耕生活的农村三具,这么多年来又有哪些变化呢?

    在 从 事《瀛 洲 三 具》一 书 的编写过程中,我信手写下了一些体会。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中,伴随着劳动生产的进行,产生过不少的劳作器具。崇明作为长江口最大的河口冲积岛,旧时也一直以稻棉生产为主。期间使用过许多生产 器 具 ,如 钉 钯 、铁 搭 、矮 钎 、耜头、耕犁、扁担、粪桶等等。由于时代的变迁,也由于社会的进步,更由于科技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七十年来,农村三具中的许多器具,已经淡出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领域,已经淡出了我们的视线。至今我们在乡间的某些角落 里 ,也 许 还 可 以 偶 尔 见 到 它们。但是,也有部分工具,早已散落在岁月的长河里,丢失在久远的印象中。

    拿农耕生产的耕地来说,当年人们凭借人力翻、老牛耕的日子,早就丢在了人们记忆的角落里。即便是作为后来的改良器具双轮双铧犁,也已湮没在拖拉机的轰鸣里。机器灌溉令水车失去了用武 之 地 ;收 割 机 取 代 了 小 尖 、稻

    床、扬场工具。从播种时削墴的大耜头到开排水沟的矮钎;从收获时翻晒粮食的便头、招耙,到搬运的扁担担钩;培管施肥时的粪箱粪桶;到治虫防病时的抬式喷雾器……

    开河做岸是崇明农耕岁月里的必 做 功 课 。 年 年 岁 岁 的 河 沟 疏 浚和大堤培护,矮钎千蒱扁担泥络是崇 明 农 民 形 影 不 离 的 工 具 。 有 了它们,沙洲才旱涝无忧;有了它们,崇明才日长夜大。其中的泥络,更是 崇 明 人 在 挑 河 做 岸 时 的 伟 大 发明 —— 它 既 能 在 挑 运 过 程 中 保 持泥块的完整,又能滤去烂泥中的水分 。 那 时 的 河 道 整 治 现 场 及 围 垦现场,红旗猎猎、喇叭声声、人影幢幢。70 年过去了,如今的河道整治工 地 ,如 今 的 围 垦 前 沿 阵 地 ,还 哪里有手舞矮钎、肩挑泥络的万马千军 ? 机 器 的 奏 鸣 声 取 代 了 鼎 沸 的号子声。

    七 十 年 ,劳 作 器 具 有 了 大 相 径庭的变化。

    安 身 立 命 居 家 度 日 ,七 十 年 来崇明民间生活用具的变化更是让人感到惊诧。

    拿一日三餐农村老百姓须臾离不开的灶头来说吧。从当年乡间让人泪流不止的泥涂灶、闷头灶、行灶到后来的省柴灶、煤饼灶,再到今天洁净的液化气灶,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烟熏火燎的灶屋成了窗明几净的厨房;上灶下灶手忙脚

    乱的烧菜煮饭成了轻轻松松气定神闲 的 烹 饪 ,炊 膳 的 变 化 可 谓 多 矣 。从铁镬子到钢精锅,从钢精锅到不锈钢器皿,厨具的变化可谓大矣。

    拿学生的上学来讲吧。当年的学生,不是背的书包,而是手挽着竹篮;带的不是饭盒,而是饭袋;用的不是文具盒,而是布做的笔袋;书写的不是练习簿,而是石板。雨天男同学赤脚女同学穿钉鞋上学。真是数不尽的辛酸道不尽的苦。

    拿日常的用品来谈吧。当年油灯如豆照布机;草鞋蒲鞋穿四季;凳腿麻绳绑,衣服补丁补。冬天被絮似网,夏日席子如帘。

    一 件 衣 裳 新 三 年 旧 三 年 ,缝 缝补补又三年;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老三穿完变尿布。

    举 不 完 例 的 家 长 里 短 ;想 不 尽的日常变化。七十年的人生日子,让人越变越老;七十年的共和国岁月,让生活越变越时新。

    早 年 的 崇 明 ,由 于 乡 间 路 面 的狭窄,河沟众多,平常出门行驶的都是独轮车——一种和外地一样的、手推的单轮小车。只要路面比车轮阔 ,乡 间 再 窄 的 路 上 ,车 子 都 可 推行。独轮车的车棚两边,可装载东西或坐人,是崇明岛上当年主要的交通工具。建国以后,岛上的道路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到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更是达到了每个乡镇都通公路的境状,村与村之间也有 条 条 宽 阔 的 机 耕 路 连 接 。 劳 动车、手扶拖拉机的出现,自然而然地替代了独轮车。

    牛 车 是 牛 拉 的 车 子 ,也 曾 经 是岛上当年非常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它双轮,车辕前端缚有一根叫

    “衡”的横木,衡两边各缚有人字形轭,用以系牛,车厢身为长方形。崇明多滩涂,牛车尤其适合在滩涂上运输。可现在呢,可以说崇明乡间已经很难寻觅到它的身影。

    劳动车是一种用人力推拉用的两轮车,外地也有叫架子车的。由于使用了充气轮胎,因此远比独轮车来得轻便,装载量也比独轮车大得多。当年,岛上的每个生产队都有几辆劳动车来替代独轮车。可如今呢,它也成了尘封的记忆。

    七 十 年 过 去 了 ,时 下 崇 明 电 动自行车和轿车可以说是最为普通的交通工具。行走在乡间的水泥路上时,不时会有人开着轿车疾驰而过;也有悄无声息的电动自行车笃笃悠悠驶过。而在城镇街道旁边,也往

    往停满了轿车。一些地方上下班期间,还会产生堵车的现象。

    沙船、水泥船和驳船则是四面环 水 的 崇 明 对 外 交 往 的 主 要 工具。《汉语大辞典》称,“沙船是一种遇沙不易搁浅的大型平底船。”它平底,吃水较浅,航行时不易被暗沙所阻。即使偶遭搁浅,船只因平底而使稳定性大增,不易遭颠翻。由于这种船只特别适宜于在暗沙多的水域航行,人们便将其称作为沙船。水泥船是以水泥与钢丝为主要材质的船舶。它用水泥、砂石、钢丝网等作为船体结构的基本材料。当年由于木材紧张,崇明岛上的农船几乎都是钢筋混凝土的水泥船。水泥船具有抗腐蚀性和耐久性,造价低廉,维修保养费用低,且能节约木材和钢材。但是,它自重大,抗冲击性能差,大都只能在我们崇明岛内河范围内使用。

    崇明旧时的驳船主要有客驳和货驳两种。早先崇明到上海的客轮在停靠新河、二条竖河六滧等港口时,因为没有码头,就得用船 把 乘 客 从 内 河 驳 运 到 客 轮 上去,这就是客驳。货驳,用于载运货物,按所运货物可分为干货驳、矿砂驳等。其特点为设备简单、吃水浅、载货量大。驳船一般为非机动船,与拖船或顶推船组成驳船船队,少数增设了推进装置的驳船称为机动驳船。随着长江隧桥的开通,它们的没落是完全可以想象得到的。

    星移斗转,寒暑往复。当年,这些于今看起来有点笨拙、有点简陋、有点原始的器具为我们崇明老百姓的生活立下过不少汗马功劳:沙洲的扩大与保坍;作物的栽培与收获;风潮的抵御与抗争;对外的交往与联络……都是令我们今天生活在崇明的居民所不能忘却的。对于老一辈的崇明人来说,这些器具是难忘的乡愁、尘封的记忆;对于新一代的崇明人来说,这些器具是陌生的往昔、未知的旧物。

    瀛洲三具,崇明岛岛域日长夜大的沧桑见证;瀛洲三具,崇明岛岛民前世今生跋涉的履痕记录。瀛洲三具,崇明岛岛土兴旺发达的垦拓史志。瀛洲三具,崇明岛岛貌七十年来的变化影像。

    编写瀛洲三具,其目的就是为了勾起年老一辈人的尘封记忆和难忘乡愁;就是为了唤醒年轻一代的家乡情结和怀旧心理。

    书名:《瀛洲三具》编著:柴焘熊主编:施大钟策划:卫岳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 柴焘熊

    沧桑岁月劳作器具的变化

    安身立命生活用具的变化

    御车泛舟的交运工具

    祖国,你是蓝天,我是小鸟你是阳光,我是禾苗你是母亲,我是儿女我跟你同呼吸,共命运

    1949年,你从废墟中屹然站立短短几十年你从纤弱变得强大傲然屹立东方

    忆当年食不果腹物质匮乏现如今丰衣足食奔向小康祖国,今年是你的 70华诞祝你繁荣昌盛一路高歌

    祝祖国祝祖国7070华诞华诞

    □ 茅德

    2019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主角》是一部动人心魄的命运之书。作者以扎实细腻的笔触,尽态极妍地叙述了秦腔名伶忆秦娥近半个世纪人生的兴衰际遇、起废沉浮,及其与秦腔及大历史的起起落落之间的复杂关联。其间各色人等于转型时代的命运遭际无不穷形尽相、跃然纸上,既发人深省,亦教人叹惋。丰富复杂的故事情节,鲜活生动的人物群像,方言口语的巧妙运用,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熟稔和叙事的精准与老道。在诗与戏、虚与实、事与情、喧扰与寂寞、欢乐与痛苦、尖锐与幽默、世俗与崇高的参差错落中,熔铸照亮吾土吾民文化精神和生命境界的“大说”。作者上

    承中国古典文学及思想流脉,于人世的大热闹之中,写出了千秋万岁的大静。而经由对一个人的遭遇的悉心书写,让更多人的命运涌现在他的笔下。

    忆秦娥五十余年的人生经历及其心灵史,也成为古典思想应世之道的现代可能的重要参照:即便内忧外患、身心俱疲,偶或有出尘之思,但对人世的责任担当仍使她不曾选择佛禅的意趣或道门的任性逍遥,而是在儒家式的奋进中觅得精神的终极依托。

    作者笔下的世界,不乏人世的苍凉及悲苦之音,却在其间升腾出永在的希望和精进的力量。小说遂成浩浩乎生命气象的人间大音。

    该 书 作 者 陈 彦 ,1963 年 生 于 陕西镇安。陈彦是一级编剧,中国作

    家协会会员。他曾创作《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等戏剧作品数十部,三次获“曹禺戏剧文学奖”“文华编剧奖”,作品三度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 ”。 曾 创 作 32 集 电 视 剧《大 树 小树》,获“ 飞 天 奖 ”。 著 有 长 篇 小 说

    《西京故事》《装台》,其中《装台》被中国小说学会评为“2015 小说排行榜 ”长 篇 小 说 榜 首 ,“2015 中 国 好书”,2017 年获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主角》被评为“2018 中国好书”。出版有《陈彦剧作选》《陈彦词作 选》《陈 彦 西 京 三 部 曲》,散 文 集

    《必须抵达》《边走边看》《坚挺的表达》《说秦腔》等著作。

    书名:《主角》作者:陈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