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老师杨晓君:特教这份职业将会是我一辈子的事业 向孩子传递...

1
杨晓君上公开课 本版图片/ 采访对象 06/07 晨报人物 2 20 01 19 9 . . 9 9 . . 1 10 0 编辑 张勇建 2017年,松江区辅读学校 率先使用了部编版新教材,杨 晓君担任了新教材的教学任 务。她潜心撰写教案、制作教 学具、编写课后练习……近两 年的时间,她建立起新教材的 资源库,供组内老师们互相学 习。 由杨晓君执教的部编版 一年级上册 《第 4 课 人》获 得了第三届“课植杯”特殊教 育区际联动课堂教学评比一 等奖;一年级下册《7爷爷奶 奶》作为展示课做了区际的展 示。2018年 9月,杨晓君担任 学校语文组的教研组长一职, 带领学校参加各类比赛,获奖 无数。 上学期刚开学,杨晓君接 到市级开课任务。备课期间,她 几乎每天第一个到校,最后一 个离校。每个周末她几乎都要 来学校义务加班,利用休息时 间一次又一次地修改教案,制 作课件和教学具,光是教案就 改了将近 8 稿。 每当杨晓君要去学校加 班的时候,2 岁多的儿子总是 抱着她,用稚嫩的声音说: “宝宝不要妈妈加班,宝宝不 要妈妈去学校。”杨晓君心中 不舍,此时,她会 坐 下 来 给 儿 子念上一两个故事,“妈妈加 完班就回来陪宝宝”。 “儿子的小名叫大宝,虽 然他很粘我,但是也很懂事, 他不想让妈妈去加班,不过每 次给他念完故事,他就会安静 地看着我离开。”杨晓君说: “我心中对儿子有愧疚,我自 己做教育,知道孩子 3岁前需 要妈妈更多的陪伴。” 有时周末来学校加班,杨 晓君实在想儿子了,便会让丈 夫将儿子带来学校。但杨晓君 不敢让儿子看见她,她关上门 继续在办公室内备课写教案, 丈夫则带着儿子在学校操场上 玩玩滑梯。 刚刚过去的暑假,杨晓君 终于有更多的时间陪儿子了。 她每天换着花样为儿子做了很 多美食,小饼干、蛋糕、寿司卷、 罗宋汤、炒虾仁…… 快开学时,杨晓君每天对 儿子说:“妈妈的假期就快结 束了,就要去学校上班了。”新 学期,儿子变得懂事起来,知道 妈妈要去上班,不会在妈妈出 门前抱着她不让走。 “在我看来,这个班级的 孩子,和普通孩子一样,只是接 受慢一点,那我就多重复几遍, 耐心一点,看到他们有一点点 小小的进步,我心中便有大大 的满足和成就感。” “这些孩子和我的儿子一 样都是我的孩子。我爱他们,在 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尽量提高 工作效率,做到两边均衡。特教 这份职业将会是我一辈子的事 业。” 特教老师杨晓君:特教这份职业将会是我一辈子的事业 她用火星文向孩子传递知识和爱 晨报记者 杨青霞 今天是教师节 我们祝所有的老师节日快乐 今年的教师节 我们聚焦一位普通的特教老师 她有着不普通的故事 一个班 7 名学生 4 名是自闭症患者 3 名学生没有语言 其中 2 名自闭症患者经常发脾气 严重时有自残和尖叫行为 一堂 35 分钟的课 时常因为 某位学生情绪失控突然大叫或在课堂上尿裤子而中途停下 有时 甚至没有三尺讲台 没有教棒 只有 火星文 ”…… 这样的课堂 怎样上课 又怎能坚持下去 杨晓君 一名普通的任课老师 她和所在的松江区辅读学校其他老师一样 每天都面对中 重度智力障碍 的学生 在特教这个岗位上 她坚守了 6 提及未来 杨晓君表示 她会一直坚守在特教岗位 因为她热爱这个事业 新学期刚开始,杨晓君原本 带的一年级学生升到二年级。一 年级时,7名学生有 4 名是自闭 症患者,有3名学生没有语言。今 年原有的 7 名学生升到二年级, 班上又增加了 2 名患有中度智力 障碍的学生,共有9名学生了。 杨晓君是这个班级的副班 主任、语文老师、保育员、“妈 妈”,她身兼数职 ,扮 演 着 不 同 的角色。在这所特殊学校,一堂 课的时间是35分钟。然而,一堂 课要从头上到尾,需要每个孩子 当天的情绪状况都良好才能完 成,多数情况下一堂课都要停下 来好几次。时常,课上到一半,患 有自闭症情绪失控的孩子会突 然在课堂上尖叫。 入职前,杨晓君已接触过很 多特殊孩子,也处理过孩子大小 便的问题,面对课堂上的突发情 况并不会慌乱。但是上课进度很 受影响,经常课上不下去了。 怎么办?此时,杨晓君会放 下手中的教材,走到孩子的身边 进行安抚。每个孩子性格和喜好 不同,安抚方式都不一样。通常 情况下,杨晓君会给孩子洗把 脸,像妈妈一样给孩子拥抱,挠 挠他的背,拍拍他的肩,或播放 一些舒缓情绪的音乐,让孩子尽 快安静下来。 采访当日,课堂上一位自闭 症男孩突然不停尖叫,捶打自己 的脸颊、胸膛、用头撞击课桌 ……记者想上前阻拦,却不知该 如何应对。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 特教老师的课堂上上演着。杨晓 君说:“自闭症患儿会尖叫,一般 都是因为环境让他们适应不了, 或是课堂太过无聊。我会利用各 种孩子感兴趣的媒介,如音乐、 动画人物、奖励品等,让我的课 变得更有趣。”有时上课上到一 半,孩子尿裤子了,这时的杨晓 君就是保育员,她把孩子带到角 落里擦干身体,换上干净的裤 子,再继续上课。 2017 年 7 月,杨晓君还在产 假期间,就接到了学校特教指导 中心朱彩月老师的电话。电话里, 朱彩月为难地说:“小杨啊,学校 下学期又增加了好几名送教学 生,路途比较远,你看你能不能加 入我们的送教团队?和我们一起 为这些重残孩子上门送教。”其实 杨晓君的产假休得并不顺利,期 间还因为身体原因住院 1 个月, 还在哺乳期的她身体还比较虚 弱。但是她听到学校需要她,特殊 学生需要她,就毅然答应了。 杨晓君送教的学生博博,出 生于 2010 年 10 月。在他还不到 一周岁时,经医院诊断,发现是重 度脑瘫。家人带着他做各种康复 训练,收效甚微。时至今日,他仍 不能站立,也没有功能性语言。 杨晓君初次见到博博是在去 年暑假的家访中。“看到他的一刹 那,我整个人都懵了。只见一个皮 包骨头的孩子蜷坐在沙发上,背部 因为没有力气,拱成了一个弧形, 手和脚也是畸形的。看到老师来 了,他吃力地抬起头,向我微笑。” 博博虽然没有语言,生活不 能自理,但认知能力尚可,大人的 话都能听懂。他平时最喜欢做的 就是看电视、玩平板电脑上的游 戏、听妈妈讲故事。由于不会说 话,家人很难理解他想要表达什 么。他也因为无法让家人理解自 己的想法而常常发脾气。 杨晓君试图为博博打造属于 他自己的VIP课堂,通过教博博打 数字、拼音,为今后通过微信、QQ 等沟通软件与家人交流打基础。这 种尝试,会让没有语言的博博,通 过手指、通过平板电脑“说话”。 桌子、椅子、小黑板、教棒,这 些家庭教育可能会用到的物品, 博博都无法使用。由于博博上肢 关节活动度受限,只有当他平坐 在床上手臂自然下垂时,才能比 较方便地操作平板电脑。因此,卧 室就是教室,平板电脑就是小黑 板。杨晓君没有三尺讲台,也没有 教棒。而是回归最原始的教学状 态,双腿盘坐在床上,面对面授 课。每次一坐就是 1个多小时,一 堂课下来,杨晓君的双腿常常麻 木到站不起来,但她看着孩子学 得开心,心里甘之如饴。 杨晓君告诉记者:“我是边教 拼音,顺带教一些常用字。教常用 字的时候问博博认不认识,博博会 眨眨眼用眼神告诉我‘认识’,随 后我就会教一些词语。”博博特别 喜欢打字里的符号,每次想杨晓君 时,就会在平板电脑上用微信与杨 晓君聊天。聊天的内容只有他俩看 得懂。有时是一些表情符号,有时 是几个简短的文字或数字,有时是 一些拼音发音,这是属于杨晓君和 博博之间的“火星文”。 为了让家人平时能辅导博博, 她还专门制作了属于博博的语文 和数学课本。在杨晓君的指导下, 从未上过学的博博,认识了拼音, 能用平板电脑打一些简单的文字 与家人沟通,还学会了加法运算。 为什么选择读特教,并从事这 份职业?杨晓君嘴角微微上扬,她 告诉记者,其实这一切都因为家庭 的关系。一部电影,造就了她选择 这个专业、从事这份职业。 杨晓君11岁时,妈妈去世。杨 晓君的性格却并未因为缺失母爱 变得叛逆和孤僻。“虽然我失去了 一份爱,但是没有感觉到孤独,因 为得到了更多的爱。”她身边的亲 人、朋友、老师、同学给予了她很多 关爱与照顾。那时,杨晓君的鼻子 比较敏感,经常流鼻血,有时上着 课就流鼻血了。杨晓君没有告诉家 人,但班级里有个女同学碰巧看到 了,就带她去医院看病,从那之后, 她的鼻子就再也没流过血了。 读初中、高中、大学时,老师们 会帮杨晓君申请困难补助,而她并 不喜欢这样的方式。大学辅导员王 老师知道后,给了杨晓君一个心理 测量方面的任务,完成后,给了杨 晓君应有的报酬。“很多人帮助我, 都不要求我去回报他们。有的恩德 我也无以回报,我唯一能做的就是 像他们一样,把关爱延续下去。” 高三那年,杨晓君看了一部纪 录片《无声世界的语言》。记录片 记录的是一所特殊学校的老师如 何教没有语言的孩子说话。影片中 的一个片段让杨晓君最为感动,原 本完全不会说话的孩子,在老师的 不懈努力下,突然能开口叫 “妈 妈” 了,老师和妈妈都感动地落 泪,在电视机前的杨晓君也流泪 了。当时正处于高考选专业的时 候,因为这部纪录片,杨晓君突然 萌发了这样一个念头:要像纪录片 中的老师一样关心、爱护这些有特 殊需要的孩子。 于是,她选择了华师大特教专 业。2013 年从华师大特教专业硕 士毕业后,她在闵行启智学校对智 力障碍学生进行特殊教育。2015 年,来到松江辅读学校。6年间,很 多杨晓君的同学有的去了普通学 校做老师,有的去了教育机构,而 杨晓君依然坚守着。

Upload: others

Post on 13-Sep-2019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特教老师杨晓君:特教这份职业将会是我一辈子的事业 向孩子传递 …epaper.zhoudaosh.com/images/2019-09/10/06-07/06-070910.pdf · 一年级上册《第4课人》获

杨晓君上公开课本版图片/采访对象

06/07 晨报人物 22001199 .. 99 .. 1100 星 期 二

编 辑 张 勇 建 初 阳

2017年,松江区辅读学校率先使用了部编版新教材,杨晓君担任了新教材的教学任务。她潜心撰写教案、制作教学具、编写课后练习……近两年的时间,她建立起新教材的资源库,供组内老师们互相学习。

由杨晓君执教的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第 4 课 人》获得了第三届“课植杯”特殊教育区际联动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一年级下册《7 爷爷奶奶》作为展示课做了区际的展示。2018 年 9月,杨晓君担任学校语文组的教研组长一职,带领学校参加各类比赛,获奖无数。上学期刚开学,杨晓君接

到市级开课任务。备课期间,她几乎每天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校。每个周末她几乎都要来学校义务加班,利用休息时间一次又一次地修改教案,制

作课件和教学具,光是教案就改了将近 8稿。

每当杨晓君要去学校加班的时候,2 岁多的儿子总是抱着她,用稚嫩的声音说:“宝宝不要妈妈加班,宝宝不要妈妈去学校。”杨晓君心中不舍,此时,她会坐下来给儿子念上一两个故事,“妈妈加完班就回来陪宝宝”。“儿子的小名叫大宝,虽

然他很粘我,但是也很懂事,他不想让妈妈去加班,不过每次给他念完故事,他就会安静地看着我离开。”杨晓君说:“我心中对儿子有愧疚,我自己做教育,知道孩子 3 岁前需要妈妈更多的陪伴。”

有时周末来学校加班,杨晓君实在想儿子了,便会让丈夫将儿子带来学校。但杨晓君不敢让儿子看见她,她关上门继续在办公室内备课写教案,丈夫则带着儿子在学校操场上

玩玩滑梯。刚刚过去的暑假,杨晓君

终于有更多的时间陪儿子了。她每天换着花样为儿子做了很多美食,小饼干、蛋糕、寿司卷、罗宋汤、炒虾仁……快开学时,杨晓君每天对

儿子说:“妈妈的假期就快结束了,就要去学校上班了。”新学期,儿子变得懂事起来,知道妈妈要去上班,不会在妈妈出门前抱着她不让走。“在我看来,这个班级的

孩子,和普通孩子一样,只是接受慢一点,那我就多重复几遍,耐心一点,看到他们有一点点小小的进步,我心中便有大大的满足和成就感。”“这些孩子和我的儿子一

样都是我的孩子。我爱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尽量提高工作效率,做到两边均衡。特教这份职业将会是我一辈子的事业。”

特教老师杨晓君:特教这份职业将会是我一辈子的事业

她用“火星文”向孩子传递知识和爱晨报记者 杨青霞

今天是教师节。 我们祝所有的老师节日快乐! 今年的教师节,我们聚焦一位普通的特教老师,她有着不普通的故事。一个班 7 名学生,4 名是自闭症患者,3 名学生没有语言,其中 2 名自闭症患者经常发脾气,严重时有自残和尖叫行为,一堂 35 分钟的课,时常因为

某位学生情绪失控突然大叫或在课堂上尿裤子而中途停下。 有时,甚至没有三尺讲台,没有教棒,只有“火星文”……这样的课堂,怎样上课? 又怎能坚持下去? 杨晓君,一名普通的任课老师,她和所在的松江区辅读学校其他老师一样,每天都面对中、重度智力障碍

的学生,在特教这个岗位上,她坚守了 6 年。 提及未来,杨晓君表示,她会一直坚守在特教岗位,因为她热爱这个事业。

新学期刚开始,杨晓君原本带的一年级学生升到二年级。一年级时,7 名学生有 4 名是自闭症患者,有3名学生没有语言。今年原有的 7名学生升到二年级,班上又增加了2名患有中度智力障碍的学生,共有9名学生了。

杨晓君是这个班级的副班主任、语文老师、保育员、“妈妈”,她身兼数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这所特殊学校,一堂课的时间是35分钟。然而,一堂课要从头上到尾,需要每个孩子当天的情绪状况都良好才能完成,多数情况下一堂课都要停下来好几次。时常,课上到一半,患有自闭症情绪失控的孩子会突然在课堂上尖叫。

入职前,杨晓君已接触过很多特殊孩子,也处理过孩子大小便的问题,面对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并不会慌乱。但是上课进度很受影响,经常课上不下去了。

怎么办?此时,杨晓君会放

下手中的教材,走到孩子的身边进行安抚。每个孩子性格和喜好不同,安抚方式都不一样。通常情况下,杨晓君会给孩子洗把脸,像妈妈一样给孩子拥抱,挠挠他的背,拍拍他的肩,或播放一些舒缓情绪的音乐,让孩子尽快安静下来。

采访当日,课堂上一位自闭症男孩突然不停尖叫,捶打自己的脸颊、胸膛、用头撞击课桌……记者想上前阻拦,却不知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特教老师的课堂上上演着。杨晓君说:“自闭症患儿会尖叫,一般都是因为环境让他们适应不了,或是课堂太过无聊。我会利用各种孩子感兴趣的媒介,如音乐、动画人物、奖励品等,让我的课变得更有趣。”有时上课上到一半,孩子尿裤子了,这时的杨晓君就是保育员,她把孩子带到角落里擦干身体,换上干净的裤子,再继续上课。

2017 年 7 月,杨晓君还在产假期间,就接到了学校特教指导中心朱彩月老师的电话。电话里,朱彩月为难地说:“小杨啊,学校下学期又增加了好几名送教学生,路途比较远,你看你能不能加入我们的送教团队?和我们一起为这些重残孩子上门送教。”其实杨晓君的产假休得并不顺利,期间还因为身体原因住院 1 个月,还在哺乳期的她身体还比较虚弱。但是她听到学校需要她,特殊学生需要她,就毅然答应了。

杨晓君送教的学生博博,出生于 2010 年 10 月。在他还不到一周岁时,经医院诊断,发现是重度脑瘫。家人带着他做各种康复训练,收效甚微。时至今日,他仍不能站立,也没有功能性语言。

杨晓君初次见到博博是在去年暑假的家访中。“看到他的一刹那,我整个人都懵了。只见一个皮包骨头的孩子蜷坐在沙发上,背部因为没有力气,拱成了一个弧形,

手和脚也是畸形的。看到老师来了,他吃力地抬起头,向我微笑。”博博虽然没有语言,生活不

能自理,但认知能力尚可,大人的话都能听懂。他平时最喜欢做的就是看电视、玩平板电脑上的游戏、听妈妈讲故事。由于不会说话,家人很难理解他想要表达什么。他也因为无法让家人理解自己的想法而常常发脾气。

杨晓君试图为博博打造属于他自己的VIP课堂,通过教博博打数字、拼音,为今后通过微信、QQ等沟通软件与家人交流打基础。这种尝试,会让没有语言的博博,通过手指、通过平板电脑“说话”。

桌子、椅子、小黑板、教棒,这些家庭教育可能会用到的物品,博博都无法使用。由于博博上肢关节活动度受限,只有当他平坐在床上手臂自然下垂时,才能比较方便地操作平板电脑。因此,卧室就是教室,平板电脑就是小黑板。杨晓君没有三尺讲台,也没有

教棒。而是回归最原始的教学状态,双腿盘坐在床上,面对面授课。每次一坐就是 1个多小时,一堂课下来,杨晓君的双腿常常麻木到站不起来,但她看着孩子学得开心,心里甘之如饴。

杨晓君告诉记者:“我是边教拼音,顺带教一些常用字。教常用字的时候问博博认不认识,博博会眨眨眼用眼神告诉我‘认识’,随后我就会教一些词语。”博博特别喜欢打字里的符号,每次想杨晓君时,就会在平板电脑上用微信与杨晓君聊天。聊天的内容只有他俩看得懂。有时是一些表情符号,有时是几个简短的文字或数字,有时是一些拼音发音,这是属于杨晓君和博博之间的“火星文”。为了让家人平时能辅导博博,

她还专门制作了属于博博的语文和数学课本。在杨晓君的指导下,从未上过学的博博,认识了拼音,能用平板电脑打一些简单的文字与家人沟通,还学会了加法运算。

为什么选择读特教,并从事这份职业?杨晓君嘴角微微上扬,她告诉记者,其实这一切都因为家庭的关系。一部电影,造就了她选择这个专业、从事这份职业。杨晓君11岁时,妈妈去世。杨

晓君的性格却并未因为缺失母爱变得叛逆和孤僻。“虽然我失去了一份爱,但是没有感觉到孤独,因为得到了更多的爱。”她身边的亲人、朋友、老师、同学给予了她很多关爱与照顾。那时,杨晓君的鼻子比较敏感,经常流鼻血,有时上着课就流鼻血了。杨晓君没有告诉家人,但班级里有个女同学碰巧看到了,就带她去医院看病,从那之后,她的鼻子就再也没流过血了。

读初中、高中、大学时,老师们会帮杨晓君申请困难补助,而她并不喜欢这样的方式。大学辅导员王老师知道后,给了杨晓君一个心理测量方面的任务,完成后,给了杨晓君应有的报酬。“很多人帮助我,都不要求我去回报他们。有的恩德

我也无以回报,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像他们一样,把关爱延续下去。”高三那年,杨晓君看了一部纪

录片《无声世界的语言》。记录片记录的是一所特殊学校的老师如何教没有语言的孩子说话。影片中的一个片段让杨晓君最为感动,原本完全不会说话的孩子,在老师的不懈努力下,突然能开口叫“妈妈”了,老师和妈妈都感动地落泪,在电视机前的杨晓君也流泪了。当时正处于高考选专业的时候,因为这部纪录片,杨晓君突然萌发了这样一个念头:要像纪录片中的老师一样关心、爱护这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于是,她选择了华师大特教专

业。2013年从华师大特教专业硕士毕业后,她在闵行启智学校对智力障碍学生进行特殊教育。2015年,来到松江辅读学校。6年间,很多杨晓君的同学有的去了普通学校做老师,有的去了教育机构,而杨晓君依然坚守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