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的南院门商圈 -...

1
井的 故事 2019年9月8日 星期日 www.xiancn.com 7 责任编辑 郭峰 视觉编辑 左可 组版 马爱贤 校对 徐延峰 西安地理 雷炳新 绱鞋匠“五爷” 朱文杰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来稿请用电子版,注明通信地址、联系电话 西安地理 欢迎来稿 看电影的那些事 看电影的那些事 看电影的那些事 看电影的那些事 看电影的那些事 看电影的那些事 看电影的那些事 看电影的那些事 看电影的那些事 看电影的那些事 看电影的那些事 看电影的那些事 看电影的那些事 看电影的那些事 看电影的那些事 看电影的那些事 看电影的那些事 看电影的那些事 看电影的那些事 看电影的那些事 看电影的那些事 看电影的那些事 看电影的那些事 看电影的那些事 看电影的那些事 看电影的那些事 看电影的那些事 看电影的那些事 看电影的那些事 看电影的那些事 看电影的那些事 “尖角地”的新机井 孙钦芳 塌塌馍 马小江 清末民初形成“商圈” 南院门商业区的兴起有它得天独厚 的地理因素。南院门所处西安钟楼向西 靠南一带,多有井水适宜饮用,而南院门 中心位置的街心花园北边,也曾有一口甜 水大井,井水甘甜清冽,多供南院门地区 及南半城人所用,名曰“龙头井”。据说夜 深人静时,“龙头井”附近能听到哗哗水流 声,老百姓管它叫“龙王翻身,捋须移 枕”。“龙头井”的存在,使得南院门当时成 了西安的一块宝地。 清朝末年,南院门为陕西巡抚部院所 在地,作为西安的行政中心,人烟相对稠 密,是府第公馆会聚的“富人区”。当时西 安城中曾有外省会馆 18 所,其中 11 所即在 此间,比较有名的如“中州会馆”“福建会 馆 ”“五省会馆 ”“浙江会馆 ”“三晋会馆 ” 等。因人文环境与地理条件非常优越,南 院门商业区此时已初见端倪。 据《长安咸宁两县续志》记载,光绪三 十一年( 1905 ),曾任陕西巡抚的升允在南 院门“复于署外甬道左右建楼十楹,招商住 居,规模王大”。由地方政府主导招商,立 即引得各地行商坐贾纷至沓来,列肆设邸, 使得南院门一带百店阵列,热闹非凡,逐渐 形成西安城内最大的商业区。 清末民初,以南院门为中心,甚至已形 成现在所谓的“商圈”。当时,南院门之西 的盐店街和梁家牌楼乃是“金融一条街”, 银号钱庄会聚,为南院门各家商号提供资 金支持。此外,盐店街专门销售官盐,而广 济街上铁器店众多,自古以来政府对盐铁 的管治都非常严格,这些盐铁商铺也为南 院门“商圈”形成提供了支撑。 民国十五年( 1926 ),南院西侧的箭道 被开辟为小百货市场,名为“西安第一市 场”。民国十六年( 1927 )《建设汇报》第一 期曾刊载《西安最早之市政建设计划》一 文,其中提到“第一市场”位于南院门, “第二市场”即城隍庙市场,“第三市场” 亦称“长乐商场”,即开元寺所在地。这三 个市场距离不远,三足鼎立,而南院门“第 一市场”居中,按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C 位出道”。 名铺云集“赛上海” 到了上世纪 30 年代,特别是陇海铁路 通到西安后,西安本地外来人口剧增,消费 也随之增大,南院门商业区进入异常繁荣 期。那时,南院门一带集中了全城几乎所 有的老字号。 记得小时候看拉洋片,其中就有关于 南院门街上众多商号的唱段:“南院门赛 上海,商行林立一条街。三友公司卖绸 缎,美孚石油来垄断。金店银号老凤祥, 穿鞋戴帽鸿安坊。亨得利卖钟表,‘世界’ ‘五洲’西药房……”,这段唱词还被载入 了《民国西安词典》。秦腔名丑晋福长在 《逛西安》中也唱有类似的戏词:“穿绸褂 缎‘老九章’(绸缎店),戴金插银‘老凤祥’ (首饰店),全家照相找‘大芳’(照相馆), 想生贵子‘藻露堂’(中药店),磨盘眼镜 ‘德华斋’(眼镜店),南华公司(糖果公司) 吃洋糖……”此外,还有一段坊间流传的 民谣,虽与上面两段大同小异但传播更广 泛:“绸缎布匹老九章,钟表眼镜大西洋, 五洲世界大药房,金银首饰老凤祥。购置 鞋帽鸿安祥,要买百货慧丰祥,南华公司 吃洋糖,想生贵子藻露堂”。 南院门的商号以花园广场四角最为集 中。东北角为两家药店,“世界大药房”和 “五洲大药房”,前者靠北,为四层洋楼(顶 层只有一间大),坐拥这一带的制高点;西 北角为两家钟表行,北边是一座三层楼,为 “亨达利”,南边紧邻的是“亨得利”;西南角 有一家五金店,占一间门面,名叫“上海王 明山”五金店;东南角的“鑫记帽店”,在当 时西安同类店铺中规模最大。 从南院门东西正街向东,先是“苏州老 九章绸缎庄”,货源来自江浙苏杭一带,货 真价实,加之花色品种齐全,声誉极佳。接 下来依次是“德华斋眼镜行”“裕兴祥纸张 文具店”“西京国货公司”“上海酱园”“浙江 南华(糖果糕点)公司 ”“ 上海三友实业社 (专营毛巾、被单等日用针织品)”,这些都 是远近闻名的老字号。 “西京浙江老凤祥”保票单佐证历史 “西京浙江老凤祥”位于南院门东西大 道稍东路北,是浙江的一家富商来西安开 设的,专营金银首饰,信誉度极高。当年如 果是“ 老凤祥 ”的金货,上面都砸有“ 老凤 祥”字样的标志,随时可以拿到西安的金 店、银号兑换现金,不扣成色。 我收藏有一张民国三十四年( 1945 8 7 日的保票单,印有“南院门东首大街,西 京浙江老凤祥福记银楼”,留有电话号码 233×,票上还注明经营范围“金银首饰,中 西器皿”,以及经营理念“定价划线,诚实无 欺”。背面上首贴了 2 枚壹元的国民政府印 花税票。票面图为重庆市复兴关,画面中 的牌坊上挂着“还我河山”及“抗战建国”匾 额,下方两旁有“自力更生”等标语。保票 保的是一枚“三钱二分五厘的赤金天元 介”,“赤金天元介”即纯金素面戒指。此 外,票单上还有佩戴金饰的注意事项和清 洁方法:“金饰一项,最忌水硍,一经沾染, 变似白银,用火烧红,即復原形。” 这张税票保单是民国时期南院门商业 区难得的历史佐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乡 周至县青化镇二庙村一组,有 一片地叫“尖角地”。该地位 于村子东北方向 1 公里处,面 102 亩,是我们组最远也是 面积最大的一块地。当时生 产队一直计划着给这块地打 一眼井,但因财力不足,打井 技术滞后,这个想法一直未能 实现。没有井,不能灌溉,所 以在“大锅饭”时期,组上每年 只在这里种一季冬小麦,靠天 吃饭。每年麦收时,这片地的 收成少得可怜,如此大的一片 地还不能种秋,经济损失可想 而知。 上世纪 80 年代初,农村实 行责任制后,“尖角地”被组上 定为机动地,成了家家都有的 块块田,但因为缺水,其效能 仍得不到充分发挥。 直到 1997 年秋天,农村实 行第二轮土地承包时,青年农 民孙斌自动向组上申请,愿将 自家 5 口人的 6 亩多地全部分 在“尖角地”。他自筹资金万 余元,打了一眼可供水泵抽水 的机井。随着机井的投入使 用,人们终于从这片土地上看 到了丰收的希望。 2000 年后,随着种植结构 的不断调整,家家都在“尖角 地”建起猕猴桃园,种起了辣 椒、苗木。以上经济作物,对 水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平常用 孙斌家的机井浇地,每亩需三 四个小时;若遇天旱,机井地 下水位下降,水量不足,浇一 亩地需五个多小时。如此慢 的速度,加上人们着急上火的 心情,争水浇地的事时有发 生。2008 年夏天,两位村民为 浇地互不相让,继而发生斗 殴,产生了恶劣影响。孙斌做 为井主人,每天也为浇地的事 头疼,尽管他严格按照排队顺 序浇地,可仍然摆脱不了村民 争水的困扰。都是同村同组 甚至同族的父老乡亲,出门低 头不见抬头见,却为一口井争 得头破血流,其中的原因大家 都很清楚:小机井水深才 20 米,根本满足不了 100 多亩地 每家每户的灌溉需求。三伏 天,骄阳似火,赤日炎炎,人人 心急如焚,都盼望着村上能给 该地打一眼深井。 2014 年春,村委会为彻底 解决该地灌溉难的问题,经多 方努力,终于争取到了周至县 政府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由县 水务局具体落实给该地打一 眼深井,且无偿配套安装一台 潜水泵以及通往各处的地埋 管道。为了慎重起见,村组决 定将新井址选在离孙斌家那 眼井不远的地方,并由孙斌具 体负责为打井队提供后勤保 障及服务工作。同年 4 月施工 正式开始,经过 50 多天的艰苦 奋战,一眼配套设施完善的 70 米深机井,以及连接各户地头 的地下输水管道在人们企盼 的目光中胜利竣工。从此,困 扰村民几十年的浇地难题彻 底解决。 值得庆幸的是,新机井投 入使用的那年夏天,家乡遇 到了罕见的大旱,这眼井及 先进的灌溉设施在抗旱中发 挥了巨大的作用,百余亩地 里种植的玉米、辣椒、猕猴桃 等作物获得了大丰收。而更 令人高兴的是,自新井投入 使用以来,组上再也没有为 浇地发生过争执和斗殴事 件,大家的关系也比以前更 加融洽、和谐了。 如今,在我们二庙村一 组,只要提起“ 尖角地 ”的新 井,人们无不感慨。过去老人 们常说“远地不发家”,那是交 通不便加之没有井而造成的; 现在看来,只要有好井,远地 照样可以发家致富。 前段时间,我从县城菜市场附近一条街 上经过,发现一家店铺门前人头攒动、熙熙 攘攘,人们排起了一条长队。出于好奇,我 走近店面,看见一张长桌上摆着蒸馍的蒸 笼,笼上热气腾腾,笼里都整齐地摆放着刚 刚出锅的黄面馍馍,个个金黄灿灿。店主 说,这些都是玉米面做的,一块钱一个。从 馍馍散发出来的腾腾热气中,可以嗅到一股 淡淡的甜香味,这股久违的味道,一下把我 带回到 40 多年前。 儿时,家乡临潼渭北平原盛产玉米,玉 米面粉比小麦面粉粗一些,吃到嘴里涩涩 的,不像小麦面粉那么细腻光滑。蒸馍时, 玉米面无法揉到一块儿,所以要将面团平摊 在笼屉上,用手拍得平平整整。弄好一笼, 再往锅上搭一笼,最后盖上笼盖,大火烧上 30 分钟左右,锅里就会飘出一股淡淡甜甜的 玉米面香味。馍蒸熟后,揭锅上案,只见笼 屉上那块又圆又大的淡黄色面饼上冒着腾 腾热气,看上去就像现在烘焙房里刚刚出烤 箱的蛋糕。待稍微变凉时,将笼屉翻过来, 轻轻揭掉粘在面饼上的笼布,再用菜刀把蒸 熟的玉米面饼切成块状,以方便食用。我们 那里的人管这种东西叫“塌塌馍”,有软塌 塌,不成形状的意思。 这种用玉米面做成的塌塌馍,熟后约有 一寸厚,拿在手上很瓷实,不像麦面馒头那么 松软,吃到嘴里涩涩的,难以下咽。我家孩子 多,母亲为了引起我们的食欲,将粗粮细作, 在蒸馍时,常常往发好的玉米面团里放上一 点用凉水化开的糖精(那时白糖不好买),这 样做出来的塌塌馍口感、味道就能好一些。 那时候,像这种用玉米面做成的塌塌馍,早就 把人们吃厌了。农村人一般早上一顿玉米 糁,下午一顿玉米面搅团,再配上塌塌馍…… 大人们自不必说,就连我们这些小孩子一提 起玉米面,心里都很不是滋味。 现如今,人们天天吃精细白面,这种用玉 米面粉做成的塌塌馍倒成了稀罕物了,不禁 让人感慨。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 人做鞋大都遵循剪鞋样、纳 鞋底、做鞋帮的“三部曲”:即 根据自己脚的大小剪一双鞋 样,用旧衣服裱成袼褙,再用 手工纳成千层底鞋底,根据 鞋样大小扯布(买布)做成鞋 帮。而“ 绱鞋 ”,就是把鞋帮 子用线绳锥纳在鞋底上,这 活儿只有工具齐全、技术较 高的绱鞋匠方能完成。绱鞋 匠不做鞋、不修鞋,只绱鞋。 他们一年四季都在农村集市 上收鞋帮、鞋底,然后拿回家 绱鞋,下集时再发回去。 绱鞋匠有一套专业工具: 木夹板、铁拐砧、圆头榔头、鞋 锥、大针,以及大大小小的一 堆木楦头、挽成一把一把的绱 鞋绳子、绑成一绺被搓得又细 又直的用来穿针的线头绳子 等。绱鞋匠绱鞋时会把各种 物件摆放有序,呈半圆形把自 己围在中间,再将一盆清水放 在脚边,极具仪式感。绱一双 布鞋需要平底、濡帮、钉型、穿 针、锥纳、收口、起针、定型、起 钉、濡面、选楦、楦鞋、出楦、净 鞋等十几道工序,绱出的布鞋 美观耐用。 幼时记忆中,有位绱鞋匠 在十里八村极负盛名,大家都 管他叫“五爷”。每逢农历一、 四、七日吴村庙街集日,五爷 都会挑着一副摆满新鞋的担 子去赶集。谁家女子出嫁了, 陪嫁的新郎鞋(也叫洞房鞋, 是婚礼当天入洞房时穿的布 鞋)要求手工精细,这个鞋一 定要找五爷去绱;新年到来 了,家里新做的棉鞋,鞋帮夹 层有棉花,很是厚实,绱鞋难 度大,这时也要去找五爷。 五爷绱鞋的拐砧,上面是 一个脚板形的厚铁板,在厚 铁板背面的脚心位置焊接了 一根尖锥形立柱,使用时五 爷会把拐砧的尖锥插进地面 固定下来。绱鞋的第一 道工序是平底,好多手工 纳成的千层底纳完后或 斜翘、或背弓,鞋底不平 整,五爷绱鞋需要把鞋底 放在拐砧的面上用榔头先砸 平。其次是濡帮,也就是在 布鞋帮的边沿一周用水刷子 刷上水,以增加鞋帮边沿的 韧性,为绱鞋做准备。第三 道工序是钉型 ,即用小鞋钉 把鞋帮钉在鞋底上,这一步 极为关键。钉鞋帮时必须使 鞋帮与鞋底的脚稍头的中 线、脚后跟中线重合,然后钉 上钉子固定,再在鞋帮脚掌 轮廓的放大处左右各钉两个 钉子,通过这四个点的固定, 鞋的样子就出来了,下来就 是穿针引线绱鞋帮子了。五 爷把鞋底夹在木夹板上,木 夹板放在两个膝盖之间,用 鞋锥穿孔、大针引线开始绱 鞋,每针的针脚要大小一致, 手劲均匀,才能不使鞋帮变 形、扭曲。绱到脚后跟处便 要收口,使得鞋口上面略小, 鞋穿上就不容易掉了。针线 走完后要起针定型,用手工 拉抻鞋帮,使鞋的形状美观 而固定下来,再拔掉小鞋 钉。接下来进入楦鞋环节。 依然先用水刷打湿整个鞋面 增加鞋布帮的韧性,防止楦 头进入后扯裂。然后根据鞋 的 大 小、肥 瘦 精 心 挑 选 楦 头。五爷有好多木楦头,精 心选好的楦头被放进新鞋用 木楔子夹紧,撑饱鞋子,放置 一晌左右,以保证取出楦头 后的鞋依然饱满挺括,有型 有样。最后一个环节是净 鞋,把绱好的鞋用刷子刷干 净,除去上面的线头等。 五爷绱鞋精细而出活麻 利,一天能绱鞋十来双,那个 时代每绱一双鞋 2 毛钱,一天 收入 3 元左右,这在当时是一 笔不少的收入了。随着时代 的发展,绱鞋这个老行当逐 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五爷 挑着鞋担、迎着朝阳去赶集 的情形我依然记忆犹新。 1976 年,我从白鹿原平地会战回来,公社 党委决定,让我到电影放映队当放映员。我 来了以后,发现放映队只剩下刘印安一个放 映员,我俩忙得是不可开交。那时在农村放 电影通常要熬到半夜才能回家休息,白天还 要骑着自行车到电影公司取、送片子;加之没 有电话,放电影前还得骑着自行车跑到村里 给村干部打招呼……尽管困难重重,但我们 不管严寒酷暑,刮风下雨,都自觉去干。 我没到电影队之前,那里只有一台 16 米“54 式”老放映机,每年只放映四五十场电 影,老是亏本。后来,队上新购置了两台 16 米“甘光”新式电影放映机,接着又打算在古 灞桥南头的柳巷村办一座露天电影院。 在办露天电影院的过程中,我遇到不少 困难和磕牙拌嘴的事情。要办电影院,首先 要选地方,队上经过充分的研究考虑,决定把 电影院设在柳巷村西头的火神庙旧址上。火 神庙旧址约两亩地大小,又是非耕地,最初打 算给社员拨庄基地,社员嫌是在庙底下,没人 要,所以常年四季在那荒着。经公社领导同 意后,我就到柳巷村第二生产队,找队长王三 脑商量此事,他满口答应,说:“那是个庙底摊 子,多年都荒着没用,你们占了好,办个电影 院,大伙看电影也不用跑远路,方便多了。”经 协商,我们签定了《租赁合同书》,地皮算定了 下来。《租赁合同书》虽然已签好,家贴近火神 庙的社员却有意见,寻我闹事,不让我们在这 里建电影院。经我打听,原来他们是嫌电影 院妨碍了自己后院无限制地向外扩大。为了 解决这个问题,我只好答应在垒墙时给他们 的后院让出两米,他们这才同意。 在修建电影院时,我找到灞桥火车站毛 根成建筑队,又邀请卞家村张成在工地现场 监工。电影院的围墙垒好后,我们又盖了一 间放映室,在大门口盖了两间票房。只用半 个月时间,露天电影院就竣工了,并开始正式 放映电影。柳巷村及灞桥火车站附近的群众 纷纷赶来观看,他们对放映效果赞不绝口。 从此,我们电影放映队扭亏为盈,每年放 映电影的场数也从 40 多场增加到 200 多场, 从而被评为郊区先进电影放映队。 南院门虽 非通衢大道, 但也算四通八 达,进出方便, 所以这里的商 业向来比较繁 荣。早在上世 纪二三十年 代,南院门商 业区就曾有过 一段非常红火 的时期。 张君祥 在柳巷村创建露天电影院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上世纪 30 年代的南院门街景 陶浒绘(作者供图) 旧时的南院门商圈

Upload: others

Post on 29-Nov-2020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旧时的南院门商圈 - xiancn.comepaper.xiancn.com/newxawb/page/2019-09/08/07/2019090807...2007/09/08  · 投稿邮箱:wangyatian@xawb.com 来稿请用电子版,注明通信地址、联系电话

井的故事

2019年9月8日 星期日 www.xiancn.com 7责任编辑郭峰视觉编辑左可

组版马爱贤校对徐延峰 西安地理

□雷炳新

绱鞋匠“五爷”

□朱文杰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来稿请用电子版,注明通信地址、联系电话

西安地理欢迎来稿

看电影的那些事看电影的那些事看电影的那些事看电影的那些事看电影的那些事看电影的那些事看电影的那些事看电影的那些事看电影的那些事看电影的那些事看电影的那些事看电影的那些事看电影的那些事看电影的那些事看电影的那些事看电影的那些事看电影的那些事看电影的那些事看电影的那些事看电影的那些事看电影的那些事看电影的那些事看电影的那些事看电影的那些事看电影的那些事看电影的那些事看电影的那些事看电影的那些事看电影的那些事看电影的那些事看电影的那些事

“尖角地”的新机井□孙钦芳

塌塌馍 □马小江

清末民初形成“商圈”

南院门商业区的兴起有它得天独厚的地理因素。南院门所处西安钟楼向西靠南一带,多有井水适宜饮用,而南院门中心位置的街心花园北边,也曾有一口甜水大井,井水甘甜清冽,多供南院门地区及南半城人所用,名曰“龙头井”。据说夜深人静时,“龙头井”附近能听到哗哗水流声,老百姓管它叫“龙王翻身,捋须移枕”。“龙头井”的存在,使得南院门当时成了西安的一块宝地。

清朝末年,南院门为陕西巡抚部院所在地,作为西安的行政中心,人烟相对稠密,是府第公馆会聚的“富人区”。当时西安城中曾有外省会馆18所,其中11所即在此间,比较有名的如“中州会馆”“福建会馆”“五省会馆”“浙江会馆”“三晋会馆”等。因人文环境与地理条件非常优越,南院门商业区此时已初见端倪。

据《长安咸宁两县续志》记载,光绪三十一年(1905),曾任陕西巡抚的升允在南院门“复于署外甬道左右建楼十楹,招商住居,规模王大”。由地方政府主导招商,立即引得各地行商坐贾纷至沓来,列肆设邸,使得南院门一带百店阵列,热闹非凡,逐渐形成西安城内最大的商业区。

清末民初,以南院门为中心,甚至已形成现在所谓的“商圈”。当时,南院门之西的盐店街和梁家牌楼乃是“金融一条街”,银号钱庄会聚,为南院门各家商号提供资金支持。此外,盐店街专门销售官盐,而广济街上铁器店众多,自古以来政府对盐铁的管治都非常严格,这些盐铁商铺也为南院门“商圈”形成提供了支撑。

民国十五年(1926),南院西侧的箭道被开辟为小百货市场,名为“西安第一市

场”。民国十六年(1927)《建设汇报》第一期曾刊载《西安最早之市政建设计划》一文,其中提到“第一市场”位于南院门,

“第二市场”即城隍庙市场,“第三市场”亦称“长乐商场”,即开元寺所在地。这三个市场距离不远,三足鼎立,而南院门“第一市场”居中,按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C位出道”。

名铺云集“赛上海”

到了上世纪 30年代,特别是陇海铁路通到西安后,西安本地外来人口剧增,消费也随之增大,南院门商业区进入异常繁荣期。那时,南院门一带集中了全城几乎所有的老字号。

记得小时候看拉洋片,其中就有关于南院门街上众多商号的唱段:“南院门赛上海,商行林立一条街。三友公司卖绸缎,美孚石油来垄断。金店银号老凤祥,穿鞋戴帽鸿安坊。亨得利卖钟表,‘世界’

‘五洲’西药房……”,这段唱词还被载入了《民国西安词典》。秦腔名丑晋福长在《逛西安》中也唱有类似的戏词:“穿绸褂缎‘老九章’(绸缎店),戴金插银‘老凤祥’(首饰店),全家照相找‘大芳’(照相馆),想生贵子‘藻露堂’(中药店),磨盘眼镜

‘德华斋’(眼镜店),南华公司(糖果公司)吃洋糖……”此外,还有一段坊间流传的民谣,虽与上面两段大同小异但传播更广泛:“绸缎布匹老九章,钟表眼镜大西洋,五洲世界大药房,金银首饰老凤祥。购置鞋帽鸿安祥,要买百货慧丰祥,南华公司吃洋糖,想生贵子藻露堂”。

南院门的商号以花园广场四角最为集中。东北角为两家药店,“世界大药房”和

“五洲大药房”,前者靠北,为四层洋楼(顶层只有一间大),坐拥这一带的制高点;西

北角为两家钟表行,北边是一座三层楼,为“亨达利”,南边紧邻的是“亨得利”;西南角有一家五金店,占一间门面,名叫“上海王明山”五金店;东南角的“鑫记帽店”,在当时西安同类店铺中规模最大。

从南院门东西正街向东,先是“苏州老九章绸缎庄”,货源来自江浙苏杭一带,货真价实,加之花色品种齐全,声誉极佳。接下来依次是“德华斋眼镜行”“裕兴祥纸张文具店”“西京国货公司”“上海酱园”“浙江南华(糖果糕点)公司”“上海三友实业社(专营毛巾、被单等日用针织品)”,这些都是远近闻名的老字号。

“西京浙江老凤祥”保票单佐证历史

“西京浙江老凤祥”位于南院门东西大道稍东路北,是浙江的一家富商来西安开设的,专营金银首饰,信誉度极高。当年如果是“老凤祥”的金货,上面都砸有“老凤祥”字样的标志,随时可以拿到西安的金店、银号兑换现金,不扣成色。

我收藏有一张民国三十四年(1945)8月7日的保票单,印有“南院门东首大街,西京浙江老凤祥福记银楼”,留有电话号码233×,票上还注明经营范围“金银首饰,中西器皿”,以及经营理念“定价划线,诚实无欺”。背面上首贴了2枚壹元的国民政府印花税票。票面图为重庆市复兴关,画面中的牌坊上挂着“还我河山”及“抗战建国”匾额,下方两旁有“自力更生”等标语。保票保的是一枚“三钱二分五厘的赤金天元介”,“赤金天元介”即纯金素面戒指。此外,票单上还有佩戴金饰的注意事项和清洁方法:“金饰一项,最忌水硍,一经沾染,变似白银,用火烧红,即復原形。”

这张税票保单是民国时期南院门商业区难得的历史佐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乡周至县青化镇二庙村一组,有一片地叫“尖角地”。该地位于村子东北方向 1公里处,面积 102亩,是我们组最远也是面积最大的一块地。当时生产队一直计划着给这块地打一眼井,但因财力不足,打井技术滞后,这个想法一直未能实现。没有井,不能灌溉,所以在“大锅饭”时期,组上每年只在这里种一季冬小麦,靠天吃饭。每年麦收时,这片地的收成少得可怜,如此大的一片地还不能种秋,经济损失可想而知。

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实行责任制后,“尖角地”被组上定为机动地,成了家家都有的块块田,但因为缺水,其效能仍得不到充分发挥。

直到 1997年秋天,农村实行第二轮土地承包时,青年农民孙斌自动向组上申请,愿将自家 5口人的 6亩多地全部分在“尖角地”。他自筹资金万余元,打了一眼可供水泵抽水的机井。随着机井的投入使用,人们终于从这片土地上看到了丰收的希望。

2000年后,随着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家家都在“尖角地”建起猕猴桃园,种起了辣椒、苗木。以上经济作物,对水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平常用孙斌家的机井浇地,每亩需三四个小时;若遇天旱,机井地下水位下降,水量不足,浇一亩地需五个多小时。如此慢的速度,加上人们着急上火的心情,争水浇地的事时有发生。2008年夏天,两位村民为浇地互不相让,继而发生斗殴,产生了恶劣影响。孙斌做为井主人,每天也为浇地的事头疼,尽管他严格按照排队顺序浇地,可仍然摆脱不了村民争水的困扰。都是同村同组甚至同族的父老乡亲,出门低头不见抬头见,却为一口井争得头破血流,其中的原因大家

都很清楚:小机井水深才20多米,根本满足不了 100多亩地每家每户的灌溉需求。三伏天,骄阳似火,赤日炎炎,人人心急如焚,都盼望着村上能给该地打一眼深井。

2014年春,村委会为彻底解决该地灌溉难的问题,经多方努力,终于争取到了周至县政府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由县水务局具体落实给该地打一眼深井,且无偿配套安装一台潜水泵以及通往各处的地埋管道。为了慎重起见,村组决定将新井址选在离孙斌家那眼井不远的地方,并由孙斌具体负责为打井队提供后勤保障及服务工作。同年4月施工正式开始,经过50多天的艰苦奋战,一眼配套设施完善的 70米深机井,以及连接各户地头的地下输水管道在人们企盼的目光中胜利竣工。从此,困扰村民几十年的浇地难题彻底解决。

值得庆幸的是,新机井投入使用的那年夏天,家乡遇到了罕见的大旱,这眼井及先进的灌溉设施在抗旱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百余亩地里种植的玉米、辣椒、猕猴桃等作物获得了大丰收。而更令人高兴的是,自新井投入使用以来,组上再也没有为浇地发生过争执和斗殴事件,大家的关系也比以前更加融洽、和谐了。

如今,在我们二庙村一组,只要提起“尖角地”的新井,人们无不感慨。过去老人们常说“远地不发家”,那是交通不便加之没有井而造成的;现在看来,只要有好井,远地照样可以发家致富。

前段时间,我从县城菜市场附近一条街上经过,发现一家店铺门前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人们排起了一条长队。出于好奇,我走近店面,看见一张长桌上摆着蒸馍的蒸笼,笼上热气腾腾,笼里都整齐地摆放着刚刚出锅的黄面馍馍,个个金黄灿灿。店主说,这些都是玉米面做的,一块钱一个。从馍馍散发出来的腾腾热气中,可以嗅到一股淡淡的甜香味,这股久违的味道,一下把我带回到40多年前。

儿时,家乡临潼渭北平原盛产玉米,玉米面粉比小麦面粉粗一些,吃到嘴里涩涩的,不像小麦面粉那么细腻光滑。蒸馍时,玉米面无法揉到一块儿,所以要将面团平摊

在笼屉上,用手拍得平平整整。弄好一笼,再往锅上搭一笼,最后盖上笼盖,大火烧上30分钟左右,锅里就会飘出一股淡淡甜甜的玉米面香味。馍蒸熟后,揭锅上案,只见笼屉上那块又圆又大的淡黄色面饼上冒着腾腾热气,看上去就像现在烘焙房里刚刚出烤箱的蛋糕。待稍微变凉时,将笼屉翻过来,轻轻揭掉粘在面饼上的笼布,再用菜刀把蒸熟的玉米面饼切成块状,以方便食用。我们那里的人管这种东西叫“塌塌馍”,有软塌塌,不成形状的意思。

这种用玉米面做成的塌塌馍,熟后约有一寸厚,拿在手上很瓷实,不像麦面馒头那么松软,吃到嘴里涩涩的,难以下咽。我家孩子

多,母亲为了引起我们的食欲,将粗粮细作,在蒸馍时,常常往发好的玉米面团里放上一点用凉水化开的糖精(那时白糖不好买),这样做出来的塌塌馍口感、味道就能好一些。那时候,像这种用玉米面做成的塌塌馍,早就把人们吃厌了。农村人一般早上一顿玉米糁,下午一顿玉米面搅团,再配上塌塌馍……大人们自不必说,就连我们这些小孩子一提起玉米面,心里都很不是滋味。

现如今,人们天天吃精细白面,这种用玉米面粉做成的塌塌馍倒成了稀罕物了,不禁让人感慨。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人做鞋大都遵循剪鞋样、纳鞋底、做鞋帮的“三部曲”:即根据自己脚的大小剪一双鞋样,用旧衣服裱成袼褙,再用手工纳成千层底鞋底,根据鞋样大小扯布(买布)做成鞋帮。而“绱鞋”,就是把鞋帮子用线绳锥纳在鞋底上,这活儿只有工具齐全、技术较高的绱鞋匠方能完成。绱鞋匠不做鞋、不修鞋,只绱鞋。他们一年四季都在农村集市上收鞋帮、鞋底,然后拿回家绱鞋,下集时再发回去。

绱鞋匠有一套专业工具:木夹板、铁拐砧、圆头榔头、鞋锥、大针,以及大大小小的一堆木楦头、挽成一把一把的绱鞋绳子、绑成一绺被搓得又细又直的用来穿针的线头绳子等。绱鞋匠绱鞋时会把各种物件摆放有序,呈半圆形把自己围在中间,再将一盆清水放在脚边,极具仪式感。绱一双布鞋需要平底、濡帮、钉型、穿针、锥纳、收口、起针、定型、起钉、濡面、选楦、楦鞋、出楦、净鞋等十几道工序,绱出的布鞋美观耐用。

幼时记忆中,有位绱鞋匠在十里八村极负盛名,大家都管他叫“五爷”。每逢农历一、四、七日吴村庙街集日,五爷都会挑着一副摆满新鞋的担子去赶集。谁家女子出嫁了,陪嫁的新郎鞋(也叫洞房鞋,是婚礼当天入洞房时穿的布鞋)要求手工精细,这个鞋一定要找五爷去绱;新年到来了,家里新做的棉鞋,鞋帮夹层有棉花,很是厚实,绱鞋难度大,这时也要去找五爷。

五爷绱鞋的拐砧,上面是一个脚板形的厚铁板,在厚铁板背面的脚心位置焊接了一根尖锥形立柱,使用时五爷会把拐砧的尖锥插进地面固定下来。绱鞋的第一道工序是平底,好多手工纳成的千层底纳完后或斜翘、或背弓,鞋底不平整,五爷绱鞋需要把鞋底

放在拐砧的面上用榔头先砸平。其次是濡帮,也就是在布鞋帮的边沿一周用水刷子刷上水,以增加鞋帮边沿的韧性,为绱鞋做准备。第三道工序是钉型 ,即用小鞋钉把鞋帮钉在鞋底上,这一步极为关键。钉鞋帮时必须使鞋帮与鞋底的脚稍头的中线、脚后跟中线重合,然后钉上钉子固定,再在鞋帮脚掌轮廓的放大处左右各钉两个钉子,通过这四个点的固定,鞋的样子就出来了,下来就是穿针引线绱鞋帮子了。五爷把鞋底夹在木夹板上,木夹板放在两个膝盖之间,用鞋锥穿孔、大针引线开始绱鞋,每针的针脚要大小一致,手劲均匀,才能不使鞋帮变形、扭曲。绱到脚后跟处便要收口,使得鞋口上面略小,鞋穿上就不容易掉了。针线走完后要起针定型,用手工拉抻鞋帮,使鞋的形状美观而固定下来,再拔掉小鞋钉。接下来进入楦鞋环节。依然先用水刷打湿整个鞋面增加鞋布帮的韧性,防止楦头进入后扯裂。然后根据鞋的大小、肥瘦精心挑选楦头。五爷有好多木楦头,精心选好的楦头被放进新鞋用木楔子夹紧,撑饱鞋子,放置一晌左右,以保证取出楦头后的鞋依然饱满挺括,有型有样。最后一个环节是净鞋,把绱好的鞋用刷子刷干净,除去上面的线头等。

五爷绱鞋精细而出活麻利,一天能绱鞋十来双,那个时代每绱一双鞋 2毛钱,一天收入 3元左右,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少的收入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绱鞋这个老行当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五爷挑着鞋担、迎着朝阳去赶集的情形我依然记忆犹新。

1976年,我从白鹿原平地会战回来,公社党委决定,让我到电影放映队当放映员。我来了以后,发现放映队只剩下刘印安一个放映员,我俩忙得是不可开交。那时在农村放电影通常要熬到半夜才能回家休息,白天还要骑着自行车到电影公司取、送片子;加之没有电话,放电影前还得骑着自行车跑到村里给村干部打招呼……尽管困难重重,但我们不管严寒酷暑,刮风下雨,都自觉去干。

我没到电影队之前,那里只有一台 16毫米“54式”老放映机,每年只放映四五十场电影,老是亏本。后来,队上新购置了两台16毫米“甘光”新式电影放映机,接着又打算在古灞桥南头的柳巷村办一座露天电影院。

在办露天电影院的过程中,我遇到不少困难和磕牙拌嘴的事情。要办电影院,首先要选地方,队上经过充分的研究考虑,决定把

电影院设在柳巷村西头的火神庙旧址上。火神庙旧址约两亩地大小,又是非耕地,最初打算给社员拨庄基地,社员嫌是在庙底下,没人要,所以常年四季在那荒着。经公社领导同意后,我就到柳巷村第二生产队,找队长王三脑商量此事,他满口答应,说:“那是个庙底摊子,多年都荒着没用,你们占了好,办个电影院,大伙看电影也不用跑远路,方便多了。”经协商,我们签定了《租赁合同书》,地皮算定了下来。《租赁合同书》虽然已签好,家贴近火神庙的社员却有意见,寻我闹事,不让我们在这里建电影院。经我打听,原来他们是嫌电影院妨碍了自己后院无限制地向外扩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只好答应在垒墙时给他们的后院让出两米,他们这才同意。

在修建电影院时,我找到灞桥火车站毛根成建筑队,又邀请卞家村张成在工地现场

监工。电影院的围墙垒好后,我们又盖了一间放映室,在大门口盖了两间票房。只用半个月时间,露天电影院就竣工了,并开始正式放映电影。柳巷村及灞桥火车站附近的群众纷纷赶来观看,他们对放映效果赞不绝口。

从此,我们电影放映队扭亏为盈,每年放映电影的场数也从 40多场增加到 200多场,从而被评为郊区先进电影放映队。

南院门虽

非通衢大道,

但也算四通八

达,进出方便,

所以这里的商

业向来比较繁

荣。早在上世

纪 二 三 十 年

代,南院门商

业区就曾有过

一段非常红火

的时期。

□张君祥在柳巷村创建露天电影院

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

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

上世纪30年代的南院门街景 陶浒绘(作者供图)

旧时的南院门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