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热线: 黄土地上黄梅腔 -...

1
8584138 编辑热线: 06 2017年9月16日 星期六 责编 陈悦琴 校对 卢英 综艺 一、下士“突围”,上士“内圣外王” 中国“士”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在“士”的理想里,下:修身齐家;上:治国 平天下。 徐观潮的历史长篇小说《名将陶侃》中的 历史人物陶侃是古代典型的“士”。 陶侃的父亲陶丹虽然在孙东吴被封为扬 武将军,但陶丹在陶侃六岁时,就病死。为避 乱世,湛母携陶侃回故里—鄡阳今都昌定 居。陶家道中落,沦为士族寒门。陶侃沦为 寒门“下士”。 “下士”社会地位很低,在东晋时 期,门阀地位排列森严, “下士”没有机遇参与 上层社会的国家政治管理,去实现治国平天 下的抱负。所以青少年时期的陶侃及陶母所 能做的就是修身齐家,铭记“士”治国平天下 的崇高理想。修身齐家是为治国平天下夯实 个人修为,或者说是为了突围“下士”的社会 地位,晋升“上士”作充分的修为、思想上的准 备。俗话说得好,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 人。所以才有“守贞节慈母严教子,退贿鲊陶 侃禁食鱼”, “贤陶母截发筵孝廉”。这时期陶 侃遇到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鄱阳孝廉范 逵。“晓风残妆范逵感恩,庐江荐贤寒士出 生”,虽然范逵只荐得陶侃为太守府督邮兼枞 阳县令,但也算是陶侃的第一次突围,突破了 “下士”的局限。在此基础上,他治小县如烹 小鲜,蛰伏待机,结交友人,如周访、杨晫等。 陶侃才有机会一步步从都昌穷乡僻壤到县、 省、最后到当时的权力政治中心洛阳。突破 了“下士”的身份限制及地域局限,使才华犹 如潜龙入海,虽然当时碰壁颇多,但还是有更 多的机遇去施展才华。陶侃的早年人生经历 对当今小地方有志之士都有深刻的启发。一 是打铁还需自身硬,一定要有过人的能力和 才华。二是广交贤能的朋友,为自己走出小 格局发现、创造、抓住机会。有一句话叫格局 决定成败,很大一个程度说的就是朋友交际 圈子。三是要到大地方去发展。这就是为什 么北上广竞争压力大,但还是有很多年轻人 愿选择北漂、广漂的原因。大地方竞争压力 大,机遇也多。在都昌就有这方面的例子,远 的摩罗先生、近的柳春蕊教授,都是类似于陶 侃样的文化名人。 “士”突围修身齐家,怎么才能在“上士” 治国平天下上施展才华和抱负呢?这就要看 个人机遇了。曾国藩能成为清中晚期的“中 兴之臣”,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太平天国。 陶侃作为“士”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时代 为他提供了一个契机,就是八王之乱。张昌 作乱,陶侃的贵人刘弘出任荆州刺史。在张 昌叛乱平息后,刘弘表荐立战功的陶侃为东 乡侯,江夏太守,食邑一千户,为陶侃推开了 上层社会的大门。此后陶侃仕途虽有升降, 但升速不快,如坐马车样前进。陶侃一生中 最为重要的转折点,是在苏峻叛乱后,他坐上 高铁,狂飙突进,督荊、江、雍、梁、益、交、广、 宁八州。掌藩镇于外,八州肃清,百姓安居, 夜不闭户,道不拾遗;辅君王于内,皇室安宁, 忠诚不渝。真正做到了“士”的最高境界“内 圣外王”。两晋乱世之时,权力斗争过程中不 乏“彼可取而代之”的将王和行径。但陶侃一 生践行“士”的核心价值观,审时度势,辅佐主 流社会,一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都践行着 “内圣外王”。成为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政 治家、一代圣人。 二、“都昌文化”与“两晋文化”壁照辉映 摩罗先生在一篇研究两晋文化的文章里 曾写道,从文化研究上看,两晋时期,中国的 经济文化就由北方的黄河流域下移到南方的 长江流域。都昌属长江流域。徐观潮在《名 将陶侃》中,就挖掘出陶侃以都昌为源点出发 的传奇人生,利用双线结构,把都昌地域文化 和东晋的政治时局紧密结合在一起,提升了 都昌地域文化特色和知名度。都昌是古县 城,在都昌至今流传一句话“沉鄡阳,浮都 昌”,鄡阳隶属于豫章郡,《山海经》及班固撰 写的《汉书 · 地理志》都有记载。可以说都昌 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但都昌地处僻壤,对 外推介力度不够,都昌在全省及全国知名度 并不是很高、外界关注力度不足。都昌濒临 鄱阳湖,地处江右“五水汇一湖”要冲,有着 悠久的历史人文资源和优美的自然景观,但 在开发提升上远不及邻县湖口、武宁。那么 在新世纪,怎样打造都昌地域文化名片,提 升都昌知名度?徐观潮的历史小说《名将陶 侃》就为推介都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作 者构思巧妙,完美地诠释了人物;史料十分 丰富,填补了地方史的空白,使都昌人物与 当时的时代紧密结合,彪炳千秋;补充了民 间传说,使都昌文化更具地域性和世界性。 这与作者六年来搜索史料、查阅资料、呕心 秉烛夜书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都昌文 脉秉承江湖赣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 深。都昌还有很多历史文化名人需要深度 挖掘,打造都昌整体文化名片,例如:田园诗 派创始人陶渊明,南宋宰相江万里,及刘锜、 陈澔等。使位于江湖山色自然风景中的秀丽 都昌不仅与昔日的时代壁照辉映,还要在新 的世纪中流光溢彩。 最后以一副对联点赞《名将陶侃》: 名将陶侃,两晋辉映江湖。 雅儒观潮,一笔彪炳春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 子好逑。”读《诗经 · 关雎》,总有一种别样的 愁绪。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氤,窃以为, 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大成,描写的正是我 的故乡鄂东黄梅的情状。 长江走过我的门前,咿咿呀呀,咿咿呀 呀,像梦里的呓语,像烟波上的桨槕溅起的 轻响,既朦胧又飘逸。 厚地高天,不止生长稼禾,不止生长野 草和树木,还生长茂盛的生命,和蓬蓬勃 勃、慑人心魂的艺术。黄梅腔,该是楚地留 给黄梅的精美花簇。 一歌动地,再歌动人。你听,阳光下, 江洲里,一息歌吟阻隔了谁的脚步?哎哟 喂,十足的黄梅腔:“十指罗尖尖,搭上姐的 肩,心中哎有话不好言”,这油黑的十指当 然没有真的搭上肩,若真的就搭了,怕也扛 不起姐儿的粉脸。可这一唱不要紧,它要 了多少女子的命,天上的织女也会动凡心。 这时候,北山的禅茶又添新绿?一回 回,我站在绿茵茵的茶地,凝眸采茶女的巧 手,心醉不已。它们如白鸽的翅膀,左拽右 采,上下翩飞,直把水灵鲜嫩的茶叶堆满竹 筐。寻不准采茶调,一样把流转不息的黄 梅腔唱响:春水起波秋水落河,三月天春光 好百鸟声多。我心想与此人罗帐配合,这 中间缺少了说合媒婆。行来在荒郊外用目 观过,青的山绿的水好看得多。只见那江 中船只只有舵,花蝴蝶戏清泉有起有落。 闺阁女下厨房茶盅备过,这茶盅就是那说 合媒婆…… 这时候,太白湖的渔歌可曾唱响?一 片帆影,一瓣浪花,一曲渔歌,把我多情的 故乡闹热。这是秋天。渔家的激情正被点 燃。采莲船飘向湖荡。碧绿的莲池正托起 一个个俏丽的身影。网影弄皱湖面。锦鲤 腾跃,船舱丰隆,一支渔歌浪花里飞滚: 风吹湖水荡,鹤舞白云飞。 露寒芦荻瘦,浪急鳜鱼肥。 夕照歌声起,渔舟满载归…… 太白渔歌,紫云采茶调,北山樵唱,扬 子船歌,以及平原的灯歌、插秧歌、榨油歌 汇成锦绣大观黄梅腔…… 漫漫黄土地不但生长庄稼,还生长动 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仿佛青涩的篙草,带着 浓郁的芳香。你随手捋一下,就能捋出新 鲜的汁液。你看,於老四与张二女的故事 就发生在这里。於老四出生卑微,家境贫 寒,但是,这并不影响一颗浪漫的心的自由 生长。有一天,於老四到大河对岸的武穴 市龙腰教书。过河的时候上苍打了个盹, 竟然让他碰到了龙腰的美人胚子张二女。 张二女出生富裕人家,受过良好教育,性格 开朗、灵秀。那一天早晨,看到心仪的於老 四涉水过河,张二女就鬼使神差地抛了一 颗石子。这一颗石子可要了穷书生於老四 的命。那一霎,这个心比天高的教书先生 站在河水中,鞋子湿了,裤子湿了,一颗浪 荡的心也湿了。 初春的龙腰河好冷好冷。於老四张二 女的心却热着,热得烫手,热得邪乎。两人 不但对上眼还拉上了手。 这一天,书是断然教不成了。失魂落 魄的穷书生拎起湿漉漉的一双鞋,没头苍 蝇一样回到家中。 门不当户不对,除了私奔还能怎样。这 一对孟浪的男女私奔到了外地。但是,不久 就被捉了回来。张二女被迫改嫁到蚂蚁河, 於老四依旧做他的教书匠。结局是张二女 病死,於老四也潦倒落魄辞世于庙中。 这个故事成全了黄梅戏《於老四与张 二女》。解放初期,毛泽东主席点名要看黄 梅戏《於老四与张二女》,在剧场,这位爷爷 级的胖子被裤带勒得不舒服,不知什么时 候解开了裤带。看到张二女被押解回村这 一段,主席气愤不过,忽地站起来,说,有压 迫就有反抗,话音未落,裤子差点落下来, 幸好被警卫员扶住…… 岁岁年年,村村寨寨高高的戏台搭 起。一曲黄梅腔,婀娜得农家的日月滋味 隽永。小生迈腿,一柄折扇,开合之间,万 千离合悲欢事;旦角挪步,一方手帕,遮掩 抛抖,牵动世间悲喜忧愁。戏台大世界,世 界如舞台。生活里的采茶、划船、推车、砍 柴无不囊括、惟妙惟肖。这时节,人是稠 的,随处一站,无不凝神听戏,心思在台上, 在大开大合的故事里。 黄梅戏萌生于黄梅。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前,每当夏天一到,长江中下游的梅雨 季节相随而来。疲瘦乖顺的长江丰腴起 来,连阴雨滋养得它一日三变,为巨龙,为 怒龙,为狂龙。“江行屋上,民处泊中”,黄梅 人在命运的挣扎中忍看三十六堰七十二圩 融入烟波。“经旬难望九餐火,斗米堪求八 岁儿。”回望烟尘样逝去的故土桑梓,他们 开始了多难的逃荒历程。手打连厢,异乡 街头飘起了采茶调:含泪出门庭,老天厄 人,又是风声,又是雨声,又是哭声,适彼乐 土度残生,大家莫笑贫……老公公在外面 测字看相,我婆婆挑牙虫苦度日光。哥哥 他每日里道情来唱,我嫂嫂打花鼓带打连 厢…… 唱词是现编现填的。每一个黄梅人都 是即兴诗人。在谋生的同时,他们不自觉 地担起了传播乡土文化的角色。采茶调落 土安庆,经几代艺人培植,方发旺得大红大 紫,但是,它的根在黄梅。有人把“黄梅戏 故乡”的牌子堂而皇之竖到国道上方,引得 陌客艳羡:啧,黄梅佬! 乡土俚歌。乡土俚歌。 俗吗?俗,大俗,俗到极致。一年四 季,四时八节,必有黄梅戏助兴。婚丧嫁 娶、添丁进口,少不了戏班贺庆。流风所 及,上至县长下到平头百姓,无一不能即兴 演唱。客人造访,说,给哥唱几句,真的就 口念锣鼓,乙冬乙冬乙匡冬冬冬匡匡:我家 住在大桥头,名字叫做王小六……雅吗? 雅,大雅,国家艺术殿堂里,竟然有它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就是黄梅戏。这竟是黄梅戏。 从“士”和“地域文化”的角度读《名将陶侃》 黄土地上黄梅腔 周火雄 吕家严

Upload: others

Post on 05-Oct-2020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编辑热线: 黄土地上黄梅腔 - xywb.jjxw.cnxywb.jjxw.cn/resfile/2017-09-16/A6/wb06b170916c_h.pdf地位,晋升“上士”作充分的修为、思想上的准 备。俗话说得好,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

8584138编辑热线:

06 2017年9月16日 星期六 责编 陈悦琴 校对 卢英综艺

一、下士“突围”,上士“内圣外王”

中国“士”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士”的理想里,下:修身齐家;上:治国平天下。

徐观潮的历史长篇小说《名将陶侃》中的历史人物陶侃是古代典型的“士”。

陶侃的父亲陶丹虽然在孙东吴被封为扬武将军,但陶丹在陶侃六岁时,就病死。为避乱世,湛母携陶侃回故里——鄡阳今都昌定居。陶家道中落,沦为士族寒门。陶侃沦为寒门“下士”。“下士”社会地位很低,在东晋时期,门阀地位排列森严,“下士”没有机遇参与上层社会的国家政治管理,去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所以青少年时期的陶侃及陶母所能做的就是修身齐家,铭记“士”治国平天下的崇高理想。修身齐家是为治国平天下夯实个人修为,或者说是为了突围“下士”的社会地位,晋升“上士”作充分的修为、思想上的准备。俗话说得好,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所以才有“守贞节慈母严教子,退贿鲊陶侃禁食鱼”,“贤陶母截发筵孝廉”。这时期陶侃遇到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鄱阳孝廉范逵。“晓风残妆范逵感恩,庐江荐贤寒士出生”,虽然范逵只荐得陶侃为太守府督邮兼枞阳县令,但也算是陶侃的第一次突围,突破了

“下士”的局限。在此基础上,他治小县如烹小鲜,蛰伏待机,结交友人,如周访、杨晫等。陶侃才有机会一步步从都昌穷乡僻壤到县、省、最后到当时的权力政治中心洛阳。突破了“下士”的身份限制及地域局限,使才华犹如潜龙入海,虽然当时碰壁颇多,但还是有更多的机遇去施展才华。陶侃的早年人生经历对当今小地方有志之士都有深刻的启发。一是打铁还需自身硬,一定要有过人的能力和才华。二是广交贤能的朋友,为自己走出小格局发现、创造、抓住机会。有一句话叫格局决定成败,很大一个程度说的就是朋友交际圈子。三是要到大地方去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北上广竞争压力大,但还是有很多年轻人愿选择北漂、广漂的原因。大地方竞争压力大,机遇也多。在都昌就有这方面的例子,远的摩罗先生、近的柳春蕊教授,都是类似于陶侃样的文化名人。

“士”突围修身齐家,怎么才能在“上士”治国平天下上施展才华和抱负呢?这就要看个人机遇了。曾国藩能成为清中晚期的“中兴之臣”,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太平天国。陶侃作为“士”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时代为他提供了一个契机,就是八王之乱。张昌作乱,陶侃的贵人刘弘出任荆州刺史。在张昌叛乱平息后,刘弘表荐立战功的陶侃为东

乡侯,江夏太守,食邑一千户,为陶侃推开了上层社会的大门。此后陶侃仕途虽有升降,但升速不快,如坐马车样前进。陶侃一生中最为重要的转折点,是在苏峻叛乱后,他坐上高铁,狂飙突进,督荊、江、雍、梁、益、交、广、宁八州。掌藩镇于外,八州肃清,百姓安居,夜不闭户,道不拾遗;辅君王于内,皇室安宁,忠诚不渝。真正做到了“士”的最高境界“内圣外王”。两晋乱世之时,权力斗争过程中不乏“彼可取而代之”的将王和行径。但陶侃一生践行“士”的核心价值观,审时度势,辅佐主流社会,一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都践行着

“内圣外王”。成为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一代圣人。

二、“都昌文化”与“两晋文化”壁照辉映

摩罗先生在一篇研究两晋文化的文章里曾写道,从文化研究上看,两晋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就由北方的黄河流域下移到南方的长江流域。都昌属长江流域。徐观潮在《名将陶侃》中,就挖掘出陶侃以都昌为源点出发的传奇人生,利用双线结构,把都昌地域文化和东晋的政治时局紧密结合在一起,提升了都昌地域文化特色和知名度。都昌是古县城,在都昌至今流传一句话“沉鄡阳,浮都昌”,鄡阳隶属于豫章郡,《山海经》及班固撰

写的《汉书·地理志》都有记载。可以说都昌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但都昌地处僻壤,对外推介力度不够,都昌在全省及全国知名度并不是很高、外界关注力度不足。都昌濒临鄱阳湖,地处江右“五水汇一湖”要冲,有着悠久的历史人文资源和优美的自然景观,但在开发提升上远不及邻县湖口、武宁。那么在新世纪,怎样打造都昌地域文化名片,提升都昌知名度?徐观潮的历史小说《名将陶侃》就为推介都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作者构思巧妙,完美地诠释了人物;史料十分丰富,填补了地方史的空白,使都昌人物与当时的时代紧密结合,彪炳千秋;补充了民间传说,使都昌文化更具地域性和世界性。这与作者六年来搜索史料、查阅资料、呕心秉烛夜书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都昌文脉秉承江湖赣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都昌还有很多历史文化名人需要深度挖掘,打造都昌整体文化名片,例如: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南宋宰相江万里,及刘锜、陈澔等。使位于江湖山色自然风景中的秀丽都昌不仅与昔日的时代壁照辉映,还要在新的世纪中流光溢彩。

最后以一副对联点赞《名将陶侃》:名将陶侃,两晋辉映江湖。雅儒观潮,一笔彪炳春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读《诗经·关雎》,总有一种别样的愁绪。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氤,窃以为,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大成,描写的正是我的故乡鄂东黄梅的情状。

长江走过我的门前,咿咿呀呀,咿咿呀呀,像梦里的呓语,像烟波上的桨槕溅起的轻响,既朦胧又飘逸。

厚地高天,不止生长稼禾,不止生长野草和树木,还生长茂盛的生命,和蓬蓬勃勃、慑人心魂的艺术。黄梅腔,该是楚地留给黄梅的精美花簇。

一歌动地,再歌动人。你听,阳光下,江洲里,一息歌吟阻隔了谁的脚步?哎哟喂,十足的黄梅腔:“十指罗尖尖,搭上姐的肩,心中哎有话不好言”,这油黑的十指当然没有真的搭上肩,若真的就搭了,怕也扛不起姐儿的粉脸。可这一唱不要紧,它要了多少女子的命,天上的织女也会动凡心。

这时候,北山的禅茶又添新绿?一回回,我站在绿茵茵的茶地,凝眸采茶女的巧手,心醉不已。它们如白鸽的翅膀,左拽右采,上下翩飞,直把水灵鲜嫩的茶叶堆满竹筐。寻不准采茶调,一样把流转不息的黄梅腔唱响:春水起波秋水落河,三月天春光好百鸟声多。我心想与此人罗帐配合,这中间缺少了说合媒婆。行来在荒郊外用目观过,青的山绿的水好看得多。只见那江中船只只有舵,花蝴蝶戏清泉有起有落。闺阁女下厨房茶盅备过,这茶盅就是那说合媒婆……

这时候,太白湖的渔歌可曾唱响?一片帆影,一瓣浪花,一曲渔歌,把我多情的故乡闹热。这是秋天。渔家的激情正被点燃。采莲船飘向湖荡。碧绿的莲池正托起一个个俏丽的身影。网影弄皱湖面。锦鲤腾跃,船舱丰隆,一支渔歌浪花里飞滚:

风吹湖水荡,鹤舞白云飞。露寒芦荻瘦,浪急鳜鱼肥。夕照歌声起,渔舟满载归……太白渔歌,紫云采茶调,北山樵唱,扬

子船歌,以及平原的灯歌、插秧歌、榨油歌汇成锦绣大观黄梅腔……

漫漫黄土地不但生长庄稼,还生长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仿佛青涩的篙草,带着浓郁的芳香。你随手捋一下,就能捋出新鲜的汁液。你看,於老四与张二女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於老四出生卑微,家境贫寒,但是,这并不影响一颗浪漫的心的自由生长。有一天,於老四到大河对岸的武穴市龙腰教书。过河的时候上苍打了个盹,竟然让他碰到了龙腰的美人胚子张二女。张二女出生富裕人家,受过良好教育,性格开朗、灵秀。那一天早晨,看到心仪的於老四涉水过河,张二女就鬼使神差地抛了一颗石子。这一颗石子可要了穷书生於老四的命。那一霎,这个心比天高的教书先生站在河水中,鞋子湿了,裤子湿了,一颗浪荡的心也湿了。

初春的龙腰河好冷好冷。於老四张二女的心却热着,热得烫手,热得邪乎。两人不但对上眼还拉上了手。

这一天,书是断然教不成了。失魂落魄的穷书生拎起湿漉漉的一双鞋,没头苍蝇一样回到家中。

门不当户不对,除了私奔还能怎样。这一对孟浪的男女私奔到了外地。但是,不久就被捉了回来。张二女被迫改嫁到蚂蚁河,於老四依旧做他的教书匠。结局是张二女病死,於老四也潦倒落魄辞世于庙中。

这个故事成全了黄梅戏《於老四与张二女》。解放初期,毛泽东主席点名要看黄梅戏《於老四与张二女》,在剧场,这位爷爷级的胖子被裤带勒得不舒服,不知什么时

候解开了裤带。看到张二女被押解回村这一段,主席气愤不过,忽地站起来,说,有压迫就有反抗,话音未落,裤子差点落下来,幸好被警卫员扶住……

岁岁年年,村村寨寨高高的戏台搭起。一曲黄梅腔,婀娜得农家的日月滋味隽永。小生迈腿,一柄折扇,开合之间,万千离合悲欢事;旦角挪步,一方手帕,遮掩抛抖,牵动世间悲喜忧愁。戏台大世界,世界如舞台。生活里的采茶、划船、推车、砍柴无不囊括、惟妙惟肖。这时节,人是稠的,随处一站,无不凝神听戏,心思在台上,在大开大合的故事里。

黄梅戏萌生于黄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每当夏天一到,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季节相随而来。疲瘦乖顺的长江丰腴起来,连阴雨滋养得它一日三变,为巨龙,为怒龙,为狂龙。“江行屋上,民处泊中”,黄梅人在命运的挣扎中忍看三十六堰七十二圩融入烟波。“经旬难望九餐火,斗米堪求八岁儿。”回望烟尘样逝去的故土桑梓,他们开始了多难的逃荒历程。手打连厢,异乡街头飘起了采茶调:含泪出门庭,老天厄

人,又是风声,又是雨声,又是哭声,适彼乐土度残生,大家莫笑贫……老公公在外面测字看相,我婆婆挑牙虫苦度日光。哥哥他每日里道情来唱,我嫂嫂打花鼓带打连厢……

唱词是现编现填的。每一个黄梅人都是即兴诗人。在谋生的同时,他们不自觉地担起了传播乡土文化的角色。采茶调落土安庆,经几代艺人培植,方发旺得大红大紫,但是,它的根在黄梅。有人把“黄梅戏故乡”的牌子堂而皇之竖到国道上方,引得陌客艳羡:啧,黄梅佬!

乡土俚歌。乡土俚歌。俗吗?俗,大俗,俗到极致。一年四

季,四时八节,必有黄梅戏助兴。婚丧嫁娶、添丁进口,少不了戏班贺庆。流风所及,上至县长下到平头百姓,无一不能即兴演唱。客人造访,说,给哥唱几句,真的就口念锣鼓,乙冬乙冬乙匡冬冬冬匡匡:我家住在大桥头,名字叫做王小六……雅吗?雅,大雅,国家艺术殿堂里,竟然有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就是黄梅戏。这竟是黄梅戏。

从“士”和“地域文化”的角度读《名将陶侃》

黄土地上黄梅腔周火雄

吕家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