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詩經稗疏》婚儀條目研究 - ny.edu.hk journal/06.pdf ·...

28
王夫之《詩經稗疏》婚儀條目研究 招祥麒* 摘要 王夫之《詩經稗疏》二百二十九條目,或訓釋詞語,或考釋名物,內容廣泛, 而涉古代婚儀者兩條,一為《魏風.葛屨》之「宛然左辟」,另一為《豳風.東山》 之「親結其縭」。本文遍考群書,依類比較,分析王氏所見然否。其釋「宛然左辟」, 謂屬縫裳之制而無涉婚儀,此蹊徑別出而異乎前論者,於經解中可備為一說。而所 論「親結其縭」,以夫親脫婦縭為釋,意雖新警,然先秦典籍,「結」無「脫」義, 是知其說未得其實,流於臆想;至若「縭」之為物,舊有「褘、帨」及「香纓、纓 帶」兩說,王氏折中有當,謂以絲結者皆名為縭,于冠、于帨、于履皆然,結縭者, 即結帨上之絲帶也,後儒馬瑞辰、陳喬樅、王先謙等,舉證甚詳,可資憑信,而王 氏導夫先路矣。 關鍵詞 詩經稗疏 宛然左辟 親結其縭 王夫之(1619-1692)之著述,籠圈經史百家詩詞文賦,據《船山遺書.書目》、 《清泉縣志.藝文書目》、《衡陽縣志.藝文書目》、《船山公年譜.書目》及有關文 獻記載,約一百餘種,逾四百卷,雖經散佚,尚存七十二種(一百餘種版本),計四 百餘卷,近五百萬字。其屬「詩經學」者,有《詩經稗疏》、《詩經考異》、《詩經 韻辨》、《詩廣傳》、《夕堂永日緒論.內編》、《詩繹》等。《詩經稗疏》舉列《詩 經》《風》、《雅》、《頌》諸篇共二百二十九條目,或訓釋詞語,或考釋名物, *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中文系客座教授、陳樹渠紀念中學校長

Upload: others

Post on 30-Sep-2020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王夫之《詩經稗疏》婚儀條目研究 - ny.edu.hk Journal/06.pdf · 而涉古代婚儀者兩條,一為《魏風.葛屨》之「宛然左辟」,另一為《豳風.東山》

王夫之《詩經稗疏》婚儀條目研究

招祥麒*

摘要

王夫之《詩經稗疏》二百二十九條目,或訓釋詞語,或考釋名物,內容廣泛,

而涉古代婚儀者兩條,一為《魏風.葛屨》之「宛然左辟」,另一為《豳風.東山》

之「親結其縭」。本文遍考群書,依類比較,分析王氏所見然否。其釋「宛然左辟」,

謂屬縫裳之制而無涉婚儀,此蹊徑別出而異乎前論者,於經解中可備為一說。而所

論「親結其縭」,以夫親脫婦縭為釋,意雖新警,然先秦典籍,「結」無「脫」義,

是知其說未得其實,流於臆想;至若「縭」之為物,舊有「褘、帨」及「香纓、纓

帶」兩說,王氏折中有當,謂以絲結者皆名為縭,于冠、于帨、于履皆然,結縭者,

即結帨上之絲帶也,後儒馬瑞辰、陳喬樅、王先謙等,舉證甚詳,可資憑信,而王

氏導夫先路矣。

關鍵詞

詩經稗疏 宛然左辟 親結其縭

王夫之(1619-1692)之著述,籠圈經史百家詩詞文賦,據《船山遺書.書目》、

《清泉縣志.藝文書目》、《衡陽縣志.藝文書目》、《船山公年譜.書目》及有關文

獻記載,約一百餘種,逾四百卷,雖經散佚,尚存七十二種(一百餘種版本),計四

百餘卷,近五百萬字。其屬「詩經學」者,有《詩經稗疏》、《詩經考異》、《詩經

韻辨》、《詩廣傳》、《夕堂永日緒論.內編》、《詩繹》等。《詩經稗疏》舉列《詩

經》《風》、《雅》、《頌》諸篇共二百二十九條目,或訓釋詞語,或考釋名物,

*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中文系客座教授、陳樹渠紀念中學校長

Page 2: 王夫之《詩經稗疏》婚儀條目研究 - ny.edu.hk Journal/06.pdf · 而涉古代婚儀者兩條,一為《魏風.葛屨》之「宛然左辟」,另一為《豳風.東山》

王夫之《詩經稗疏》婚儀條目研究

105

內容涉及草木、鳥獸、蟲魚、服飾、器皿、車馬、天文、地理、田制、兵制、宗法、

祭祀、婚儀等。

《詩經稗疏》有關婚儀者兩條,一為《魏風.葛屨》之「宛然左辟」,另一為

《豳風.東山》之「親結其縭」。分論如下:

(一)宛然左辟

《詩經稗疏》云:

辟,舊讀如避。毛《傳》曰:《昏禮》,「婦入(至)門,夫揖而入,不

敢當尊,宛然而左辟。」今按《昏禮》:「婦至,主人揖婦以入,及寢門,揖

入。」無婦辟之文。且升自西階而左辟,則嫌于相背。故禮有卻避而無背避。

況男子尚左,婦人尚右,左避非禮也。朱子有見于此,故不以為新婦避夫,

而猶牽于讓避之文,雜引賓主相見之儀以證之,殊為不倫。

今按:辟與襞通,音必亦切,言裳之縫(去聲讀)襞也。《雜記》:「練

冠,條屬右縫。」鄭《注》曰:「右辟而縫之。」凡凶服冠裳,襞積左揜右,

吉服冠裳,襞積右揜左。右揜左者,其襞在左,此言縫裳之制也。「宛然」

者,襞積分明,楚楚然也。「宛然左辟」,言其縫之之工。而「好人服之」,

襞積宛然可觀,以終上文縫裳之事。1

「宛然左辟」出自《詩經.魏風.葛屨》:

糾糾葛屨,可以履霜,摻摻女手,可以縫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好

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維是褊心,是以為刺。2

王先謙(1842-1917)《詩三家義集疏》云:「三家作『宛如左僻』。」3 又云:「《說

文》:『僻,辟也。』引此詩,蓋出三家。『宛如』即『宛然』也,『僻』即『辟』也。」4「宛然左辟」,歷來眾說紛紜,稍加整理,得十一說:

1 王夫之撰,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詩經稗疏》(長沙:岳麓書社,1988 年),第 3 冊,頁 82-83。

2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年),上冊,頁 361-363。

3 王先謙撰,吳格點校:《詩三家義集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頁 400。

4 同上。

Page 3: 王夫之《詩經稗疏》婚儀條目研究 - ny.edu.hk Journal/06.pdf · 而涉古代婚儀者兩條,一為《魏風.葛屨》之「宛然左辟」,另一為《豳風.東山》

《能仁學報》第十五期

106

(一)新婦知禮合儀,避讓於左,反襯其夫失禮

毛萇(生卒年不詳)《傳》曰:「宛,辟(避)貌。婦至門,夫揖而入,不敢

當尊,宛然而左辟。」5 鄭玄(127-200)《箋》云:「婦新至,愼於威儀如是。」6 蘇

轍(1037-1101)《詩集傳》云:「宛,辟貌也。讓而辟者,必左,不敢當尊也。女

子始嫁,而治其威儀,其修如此,而可以賤事使之歟?」7 是三家皆指女子出嫁至

夫家,其夫揖而請入,禮不當尊,慎於威儀,乃居左而避,此知禮而行禮也;「左

辟」,即「左避」,乃屬婚禮禮儀之一。後儒從其說者,有李如圭(宋人,生卒年

不詳)8、魏了翁(1178-1237)9、林岊(宋人,生卒年不詳)10、嚴粲(宋人,生卒

年不詳)11、胡一桂(1247-?)12、李公凱(元人,生卒年不詳)13、劉瑾(元人,

生卒年不詳)14、朱公遷(元人,生卒年不詳)15、梁寅(1303-1389)16、陸化熙(明

人,生卒年不詳)17、朱鶴齡(1606-1683)18、段玉裁(1735-1815)19、郝懿行(1757-1865)20、陳啟源21、范家相(1754 年進士,生卒年不詳)22、顧鎮(1720-1792)23、陳奐

(1786-1863)24、竹添光鴻(1842-1917)25、馬其昶(1855-1930)26、吳闓生(1877-1950)

5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上冊,頁 363。

6 同上。

7 蘇轍:《詩集傳》,《續修四庫全書》第 56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卷 5,頁 10。

8 李如圭:《儀禮集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103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卷

2,頁 16。

9 魏了翁:《儀禮要義》,《四庫全書》第 104 冊,卷 5,頁 7。

10 林岊:《毛詩講義》,《四庫全書》第 74 冊,卷 3,頁 19。

11 嚴粲:《詩緝》,《四庫全書》第 75 冊,卷 10,頁 3。

12 胡一桂:《詩集傳附錄纂疏》,《續修四庫全書》第 57 冊,卷 5,頁 8。

13 李公凱:《直音傍訓毛詩句解》,《續修四庫全書》第 57 冊,卷 5,頁 17。

14 劉瑾:《詩傳通釋》,《四庫全書》第 76 冊,卷 5,頁 23。

15 朱公遷:《詩經疏義會通》,《四庫全書》第 77 冊,卷 5,頁 21。

16 梁寅:《詩演義》,《四庫全書》第 77 冊,卷 5,頁 13。

17 陸化熙:《詩通》,《續修四庫全書》第 61 冊,卷 1,頁 53。

18 朱鶴齡:《詩經通義》,《四庫全書》第 85 冊,卷 4,頁 1。

19 段玉裁:《毛詩故訓傳定本》,《續修四庫全書》第 64 冊,卷 9,頁 1。

20 郝懿行:《詩問》,《續修四庫全書》第 65 冊,〈國風卷下〉頁 29。

21 陳啟源:《毛詩稽古編》,《四庫全書》第 85 冊,卷 6,頁 11。

22 范家相:《詩瀋》,《四庫全書》第 88 冊,卷 8,頁 7。

23 顧鎮:《虞東學詩》,《四庫全書》第 89 冊,卷 4,頁 21。

24 陳奐:《詩毛氏傳疏》(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4 年),卷 9,頁 3。

25 竹添光鴻:《毛詩會箋》(臺北:大通書局,1975 年),頁 625。

26 馬其昶:《詩毛氏學》,《續修四庫全書》第 74 冊,卷 9,頁 2。

Page 4: 王夫之《詩經稗疏》婚儀條目研究 - ny.edu.hk Journal/06.pdf · 而涉古代婚儀者兩條,一為《魏風.葛屨》之「宛然左辟」,另一為《豳風.東山》

王夫之《詩經稗疏》婚儀條目研究

107

27、吳步江(1896-?)28、王禮卿(1908-1997)29、傅隸樸30、張啟成31、侯玲32、牛

福林33等。

(二)大人(家主)或主母形貌安詳/柔順/輕盈,謙遜左避,其心卻褊迫

孔穎達(574-648)《毛詩正義》云:「《士昏禮》云:『婦至,主人揖婦以入。

及寢門,揖入。是婦至門,夫揖而入也。』此好人不敢當夫之尊,故宛然而左,還

辟之,不敢當主,故就客位。」34 孔氏以「宛然左辟」之讓而避貌,非形容新婦,

而是形容丈夫,朱熹(1130-1200)則以其為「大人」35,其人安舒提提,又能遜讓

左避,若無可刺,但以其心褊迫,故刺之矣。後儒有謂左避者,為縫裳女之「主母」、

「君夫人」,統歸此類。持此說者,有曹學佺(1574-1647)36、顧夢麟(1585-1653)37、姚際恆(1647-1715?)38、劉始興(清人,生卒年不詳)39、余冠英(1906-1955)40、張允中(1908-?)41、裴普賢(1921-2017)42、聶石樵(1927-2018)43、褚斌杰

(1933-2006)44、吳宏一45、王延海46、關殊鈔47、朱守亮(1925-?)48、何明49、李

27 吳闓生:《詩義會通》(北京:中國書店,2009 年),卷 1,頁 44。

28 吳步江:《詩經義韻臆解》(臺北:黃冠南;臺灣學生書局代售,1982 年),頁 210。

29 王禮卿:《四家詩恉會歸》(臺中:青蓮出版社,1995 年),頁 766。

30 傅隸樸:《詩經毛傳譯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 年),頁 376。

31 張啟成:〈《魏風.葛屨》本義述評〉,《貴州文史叢刊》1988 年 2 期,頁 136。

32 侯玲:〈《魏風.葛屨》新解〉,《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 年 10 期,頁 120。

33 牛福林:〈「摻摻女手,可以縫裳」──《葛屨》臆說〉,《周口師專學報》第 14 卷第 4 期(1997

年 12 月),頁 20。。

34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上冊,頁 363。

35 朱熹:《詩集傳》(北京:中華書局,1958 年),頁 63。

36 曹學佺:《詩經剖疑》,《續修四庫全書》第 60 冊,卷 8,頁 9。

37 顧夢麟:《詩經說約》,《續修四庫全書》第 60 冊,卷 7,頁 27。

38 姚際恆:《詩經通論》,《續修四庫全書》第 62 冊,卷 6,頁 12。

39 劉始興:《詩益》,《續修四庫全書》第 63 冊,卷 2,頁 29-30。

40 余冠英:《詩經譯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 年),頁 104。

41 張允中:《白話註解詩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年),頁 109。

42 裴普賢:《詩經評註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82 年),頁 383-385。

43 聶石樵主編,雒三桂、李山注釋:《詩經新注》(山東:齊魯書社,2000 年),頁 206。

44 褚斌杰:《詩經全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年),頁 112。

45 吳宏一:《白話詩經二》(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 年),頁 334。

46 王延海:《詩經今注今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年),頁 233。

47 關殊鈔:《詩經會解》(香港:治業有限公司,1990 年),頁 264。

48 朱守亮:《詩經評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店,1984 年),頁 300。

49 何明:《詩經今譯(上)》(北京:西苑出版社,2001 年),頁 76。

Page 5: 王夫之《詩經稗疏》婚儀條目研究 - ny.edu.hk Journal/06.pdf · 而涉古代婚儀者兩條,一為《魏風.葛屨》之「宛然左辟」,另一為《豳風.東山》

《能仁學報》第十五期

108

明陽50、趙曉蘭51、羅文忠52、清如許53、王潔54、陳振寰55、金啟華56、李家聲57、樊

樹雲58、呂恢文59、朱瑞珠60、趙禎錕61、武振玉62、杜若明63、祝敏徹64、趙浚65、劉

成德66、張文軒67、侯蘭生68、郭芹納69、東方橋70、陸永品71、元江72等。

(三)主賓相見,主人揖讓之禮

有謂「宛然左辟」非初婚之禮,朱謀㙔(1564-1624)《詩故》云:

左辟者,主賓相見。主人就東階以辟尊,是揖讓之事,非婦初昏之禮也。73

朱氏以「宛然左辟」為主賓相見揖讓而非初婚之禮,王夫之非之,謂朱氏「有見于

此,故不以為新婦避夫,而猶牽于讓避之文,雜引賓主相見之儀以證之,殊為不倫」。74

50 李明陽:《詩經》(合肥:黃山書社,2002 年),頁 54。

51 趙曉蘭:《詩經的生活藝術》(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年),頁 205。

52 羅文忠:《詩經釋證》(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5 年),頁 123。

53 清如許、王潔:《詩經》(太原:山西出版社,2003 年),頁 132。

54 同上。

55 陳振寰:《詩經》(桂林:漓江出版社,2003 年),頁 131。

56 金啟華:《詩經全譯》(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 年),頁 228。

57 李家聲:《詩經全譯全評》(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 年),頁 178。

58 樊樹雲:《詩經全譯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6 年),頁 151。

59 呂恢文:《詩經國風新譯》(北京:人員文學出版社,1987 年),頁 164。

60 朱瑞珠、趙禎錕:《詩經菁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年),頁 141。

61 同上。

62 武振玉:《詩經對解》(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年),頁 94。

63 杜若明:《詩經》(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 年),頁 163。

64 祝敏徹、趙浚、劉成德、張文軒、侯蘭生、郭芹納:《詩經譯注》(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

年),頁 214。

65 同上。

66 同上。

67 同上。

68 同上。

69 同上。

70 東方橋:《談詩經的方法學》(臺北:玄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 年),頁 243。

71 見周嘯天主編:《詩經楚辭鑒賞辭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 年),頁 270。

72 元江:《風類詩新解》(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年),頁 242。

73 朱謀㙔:《詩故》,《四庫全書》第 79 冊,卷 4,頁 1。

74 王夫之:《詩經稗疏》,頁 82。

Page 6: 王夫之《詩經稗疏》婚儀條目研究 - ny.edu.hk Journal/06.pdf · 而涉古代婚儀者兩條,一為《魏風.葛屨》之「宛然左辟」,另一為《豳風.東山》

王夫之《詩經稗疏》婚儀條目研究

109

(四)人君容止邪辟

有謂「左辟」,即「邪辟」,形容人君好容飾,貌似安舒,實則邪辟為容。何

楷(1625 年進士,生卒年不詳)《詩經世本古義》云:

「宛然」者,蓋深自藏匿之意。「左辟」,當依《説文》作「左僻」。僻

之為義,從旁牽也。黄公紹云:「手足便右,以左為僻,故凡幽猥皆曰僻左。」75

馬瑞辰(1782-1853)《毛詩傳箋通釋》云:

按《說文》:「僻,辟也。」引《詩》「宛如左僻」。「如」,猶「然」也;

「僻」,即「辟」也。「辟」,當讀如「便辟」之「辟」。……左辟,即邪辟也。

此亦當指人君盤辟為容。76

持此說者,亦有雒江生77、劉精盛78等。

(五)縫裳之工,襞積分明

王夫之撰著《詩經稗疏》之時,於何楷《詩經世本古義》,或未之見;至二書

出版孰先孰後,亦難論定。其釋「宛然左辟」,不從男女婚儀、主賓之禮舊解,謂

「辟」與「襞」通,指「裳之縫襞也」,「吉服冠裳,襞積右揜左。右揜左者,其

襞在左,此言縫裳之制也」。「宛然左辟」,言其縫之之工,襞積分明,楚楚然可

觀也。夫之之論,蹊徑別出,盤空硬造,於經解中可備為一說。周悅讓(1847 年進

士,生卒年不詳)承夫之之意而有所發揮,其《倦游庵槧記.經隱.毛詩》「宛然

左辟」條曰:

按:《禮.玉藻》「朱裏終辟」注:「辟讀如裨冕之裨,謂以繒綵飾其側。」

「縞冠素紕」注:「紕,緣邊也。」《儀禮.既夕禮》「縓綼」注:「飾衣領袂

曰純,裳邊側曰綼。」云云。本經「辟」,宜即『終辟』之『辟』,與裨、紕、

綼並通,謂裳緣也。古人衣衽右鄉,以左掩右。其裳衽蓋左鄉,以右掩左。

75 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四庫全書》第 81 冊,卷 20,頁 63。

76 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續修四庫全書》第 68 冊,卷 10,頁 2-3。

77 雒江生:《詩經通詁》(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年),頁 267。

78 劉精盛:《詩經通釋》(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7 年),頁 93。

Page 7: 王夫之《詩經稗疏》婚儀條目研究 - ny.edu.hk Journal/06.pdf · 而涉古代婚儀者兩條,一為《魏風.葛屨》之「宛然左辟」,另一為《豳風.東山》

《能仁學報》第十五期

110

『左辟』,即左畔之被掩於內者,可無庸緣飾,而唯緣其右畔之鄉左而以掩

乎左者,此詩所以詠也。又或古裳本左右皆辟,而儉者但辟其左,即此亦可

見其褊矣。79

嗣後無人繼響矣。

(六)主母神氣不可一世

有謂「辟」通作「擘」。郭沫若(1892-1978)《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釋「宛然

左辟」云:「疑是左手的巨擘,意思是說宛然是天下第一人的神氣。」80 張家英、

經芳〈《魏風.葛屨》五解〉云:

「辟」是否可與「擘」通假呢?《詩.邶風.柏舟》「寤辟有摽」句,

陸德明《經典釋文.毛詩音義上》:「本又作『擘』,避亦反,拊心也。」《禮

記.喪服大記》:「絞一幅為三,不辟紟」,《孔疏》:「不辟者,辟,擘也;……

古字假借,讀『辟』為『擘』也。」81

補充郭說,頗為有得。

(七)婢僕委曲順從,有禮避讓路左

有謂婢僕委曲順從,有禮避讓路左。陳子展(1898-1900)譯「好人提提,宛然

左辟」云:「好人厚衣安安詳詳地走,大家有禮貌的向左讓路。」82 並引鍾惺

(1574-1625)云:「褊心之人作此情態,更自可厭。」83 持此說者,有潘慎84、楊

任之85、伍心鎮86、魯洪生87、沈澤宜88、袁梅89等。

79 周悅讓著,任迪善、張雪菴校點,劉方復校:《倦游庵槧記》(濟南:齊魯書社,1996 年),頁 122。

引文標點參劉毓慶、賈培俊、張儒:《詩經百家別解考(國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

年),頁 988。

80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年),頁 135-136。

81 張家英、經芳:〈《魏風.葛屨》五解〉,《哈爾濱師專學報》2000 年第 2 期,頁 76。

82 陳子展:《詩經直解》(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 年),頁 319。

83 同上。

84 潘慎校注:《詩經》(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 年),頁 114。

85 楊任之:《詩經今譯今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 年),頁 144-145。

86 伍心鎮、魯洪生:《詩經析釋(上冊)》(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6 年),頁 216。

87 同上。

88 沈澤宜:《詩經新解》(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 年),頁 156。

Page 8: 王夫之《詩經稗疏》婚儀條目研究 - ny.edu.hk Journal/06.pdf · 而涉古代婚儀者兩條,一為《魏風.葛屨》之「宛然左辟」,另一為《豳風.東山》

王夫之《詩經稗疏》婚儀條目研究

111

(八)夫人/主母驕矜無禮,故作嬌態,屈身/轉身閃躲

有謂「宛然左辟」,乃形容「夫人/主母」試衣時,驕矜無禮、漫不經心閃身左

避之狀,聞一多(1899-1946)《風詩類鈔》釋「好人提提,宛然左辟」謂「好人提

提」即「好人睼睼」,並云:

好人乃瞋目視我,宛然回身,避我而去。睼即瞋字。宛然,屈身躲閃貌。

左避猶回避。90

持此說者,亦有:程俊英(1901-1993)91、曹音92、劉松來93、劉運興94、劉道英95、

黃素芬96、鄧荃97、趙浩如98、劉逸生99、許仁圖100、袁愈荌101、唐莫堯102、韓崢嶸103、

周蒙104、馮宇105、陳節106、常萬里107、侯長生108、陳曉清109、陳淑玲110、鄭建偉111、

盛廣智112、艾群113、吳兆基114、楊合鳴115、李中華116、王宗石117等。

89 袁梅:《詩經譯注(國風部分)》(山東:齊魯書社,1980 年),頁 290。

90 聞一多:《風詩類鈔乙》,《聞一多全集》第 4 冊(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年),頁 522-523。

91 程俊英:《詩經譯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頁 278。

92 曹音:《詩經釋疑》(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1 年),頁 69。

93 劉松來:《詩經三百首詳註》(南昌: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 年),頁 121。

94 劉運興:《詩義知新》(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年),頁 128-129。

95 劉道英:《詩經全譯》(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頁 64。

96 黃素芬:《詩經賞析》(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87 年),頁 90。

97 鄧荃:《詩經國風譯注》(北京:寶文堂書店,1986 年),頁 316。

98 趙浩如:《詩經選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頁 69。

99 劉逸生:《詩經選》,頁 120。

100 許仁圖:《詩經選》(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 年),頁 67。

101 袁愈荌譯詩,唐莫堯註釋:《詩經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1 年),頁 132。

102 同上。

103 韓崢嶸:《詩經譯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年),頁 127。

104 周蒙、馮宇:《詩經精華譯釋》(臺北:天工書局,1996 年),頁 291。

105 同上。

106 陳節:《詩經》(廣州:花城出版社,2002 年),頁 135。

107 常萬里:《詩經》(中國華僑出版社,2003 年),頁 207。

108 侯長生:《詩經》(西安:未來出版社,2003 年),頁 127。

109 陳曉清、陳淑玲:《詩經》(廣州:廣州出版社,2001 年),頁 104。

110 同上。

111 鄭建偉:《詩經》(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年),頁 125。

112 盛廣智、艾群:《詩經》(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年),頁 86。

113 同上。

114 吳兆基:《詩經》(北京:長城出版社,2002 年),頁 169。

115 楊合鳴、李中華:《詩經主題辨析(上)》(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89 年),頁 314。

Page 9: 王夫之《詩經稗疏》婚儀條目研究 - ny.edu.hk Journal/06.pdf · 而涉古代婚儀者兩條,一為《魏風.葛屨》之「宛然左辟」,另一為《豳風.東山》

《能仁學報》第十五期

112

(九)大人或主母因足跛而行動搖擺

有謂「宛然」,彎曲貌,「辟」,借為「躄」,足跛也。「宛然左辟」,乃形

容縫裳女之「主公」或「主母」,高亨(1900-1986)《詩經今注》譯云:「這個好人

左腳彎曲而跛。」118 持此說者,亦有黃典誠(1914-1994)119、張孟麟120、莊穆121等。

(十)主母表現柔順而過於恭敬

有謂「宛然」,即「婉然」,柔順貌,「左辟」,過於恭敬也,形容「主母」,

持此說者,有屈萬里(1907-1979)122。

(十一)情人轉身向左邊避開,或想象與情郎愛撫

有謂「宛然左辟」者,為縫裳女之夫君或情人,縫裳女為其試衣,彼轉身而左

避,此純然為試衣時之狀貌,並無諷刺之意。持此說者,有羅克123。更有馳騁想象,

謂《葛屨》為愛情詩,指「 宛然左辟」,乃貴族女子「看見愛人轉身向左把路讓」124,甚或解為「新娘或即將成為新娘的女子想像她的丈夫或情郎來和自己溫存情愛

的一種幻覺」125。

綜言之,「宛然左辟」 之主角謂誰?「宛然」何解?「左」、「辟」何義?玆

合眾家所論,而成下表:

116 同上。

117 王宗石:《詩經分類詮釋》(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年),頁 206。

118 高亨:《詩經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頁 141-142。

119 黃典誠:《詩經通譯新詮》(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 年),頁 124。

120 張孟麟:《〈葛屨〉詩中的『辟』字小議》,《上饒師範學院學報》1983 年 4 期,頁 115。

121 莊穆:《詩經百首今譯》(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年),頁 121-122。

122 屈萬里:《詩經釋義》(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3 年),頁 139。

123 羅克:《詩經注譯》(北京:現代出版社,2001 年),頁 216-218。

124 陳珍珍:〈《魏風葛屨》新解〉,《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4 卷第 1 期,2004 年 2 月,

頁 93。

125 倪祥保:〈《葛屨》是一首愛情詩〉,《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 年第 2 期,頁 78。

Page 10: 王夫之《詩經稗疏》婚儀條目研究 - ny.edu.hk Journal/06.pdf · 而涉古代婚儀者兩條,一為《魏風.葛屨》之「宛然左辟」,另一為《豳風.東山》

王夫之《詩經稗疏》婚儀條目研究

113

「宛然左辟」異說一覽表

誰 宛然 左 辟

新婦

僕(縫裳女)

君夫人(主母、美人)

大人(人君、主公)

主人

丈夫

情人

深自藏匿

委曲順從貌

楚楚然

遜避貌

婉娩柔順

屈曲

宛如(猶如)

疑是

向左

左邊

左方

西

左手

避(閃避、回避)

避路

僻(從旁牽也)

躄(足跛)

通 「 裨 」、「 紕 」、

「綼」,裳緣也

積(稠叠)

旋轉

拊(愛撫)

學者立場不同,配對從心,歧義自多,古所謂「詩無達詁」,信焉。

(二)親結其縭

《詩經稗疏》云:

毛《傳》曰:「縭,婦人之褘也。母戒女施衿結帨。」《集傳》因之,則

是以縭為衿下垂之帨矣。芾亦謂之禕,正當衿下。按《爾雅》:「婦人之褘謂

之縭」,又曰:「縭,緌也。」郭璞曰:「即今之香纓。」然則褘與緌皆有縭

名,而此言「親結」者,言夫親結之。若母結帨,不當言親,按許愼説:「緌,

繋冠纓。」縭,緌也。緌亦纓也。此結縭者,即《昏禮》所云:「主人入,

親説(脫)婦纓」之纓也。女子十五許嫁,笄因著纓,明有繫,故既嫁而壻

親説焉。「説」而謂之「結」,古語多相反借用,猶「治」之言「亂」耳。又

Page 11: 王夫之《詩經稗疏》婚儀條目研究 - ny.edu.hk Journal/06.pdf · 而涉古代婚儀者兩條,一為《魏風.葛屨》之「宛然左辟」,另一為《豳風.東山》

《能仁學報》第十五期

114

許愼説:「縭,以絲介履。」凡以絲結者皆名為縭,于冠、于帨、于履皆然,

蓋以絲為之。126

「親結其縭」出自《詩經.豳風.東山》第四章,詩云: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倉庚于飛,熠耀其羽。之

子于歸,皇駁其馬。親結其縭,九十其儀。其新孔嘉,其舊如之何?127

毛《傳》云:「縭,婦人之褘也。母戒女施衿結帨。」128 鄭《箋》云:「女嫁,父母

既戒之,庶母又申之。」129 孔穎達《疏》云:

《釋器》云:「婦人之褘謂之縭。縭,緌也。」孫炎曰:「褘,帨巾也。」

郭璞曰:「即今之香纓也。褘,邪交絡帶繫於體,因名為褘。緌,繫也。」

此女子既嫁之所著,示繫屬於人。義見《禮記》。《詩》云:『親結其縭』,謂

母送女,重結其所繫著以申戒之。説者以褘為帨巾,失之也。「母戒女禮,

施衿結帨」,《士昏禮》文。彼注云:「帨,佩巾也。」不解衿之形象。《内則》

云:「婦事舅姑,衿纓綦屨。」注云:「衿猶結也。婦人有衿纓,示有繫屬也。」

然則衿謂纓也,衿先不在身,故言施。帨則先以佩訖,故結之而已。傳引結

帨證此結縭,則如孫炎之説,亦以縭為帨巾,其意異於郭也。《内則》云:「男

女未冠笄者,總角衿纓皆佩容臭。」郭以縭為香纓,云「義見《禮記》」,謂

此也。案《昏禮》言結帨,此言結縭,則縭當是帨,非香纓也,且未冠笄者,

佩容臭,又不是示繫屬也,郭言非矣。130

綜合《傳》、《箋》、《疏》之言,「親結其縭」之「親」,為「之子」之母、歸士

之岳母也。前儒多從此說,如李善(630-689)131、蘇轍132、朱熹、范處義(1154

年進士)133、楊簡(1141-1226)134、林岊135、段昌武(生卒年不詳)136、嚴粲137、

126 王夫之:《詩經稗疏》,頁 106-107。

127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上冊,頁 524-525。

128 同上,頁 524。

129 同上。

130 同上,頁 525-526。

131 張華〈女史箴〉「施衿結褵,虔恭中饋」李善注。見《六臣註文選》,《四庫全書》第 1330-1331 冊,

卷 56,頁 2。

132 蘇轍:《詩集傳》,卷 8,頁 10。

133 范處義:《詩補傳》,《四庫全書》第 72 冊,卷 15,頁 16。

Page 12: 王夫之《詩經稗疏》婚儀條目研究 - ny.edu.hk Journal/06.pdf · 而涉古代婚儀者兩條,一為《魏風.葛屨》之「宛然左辟」,另一為《豳風.東山》

王夫之《詩經稗疏》婚儀條目研究

115

真德秀(1178-1235)138、陳敬(生卒年不詳)139、劉瑾140、朱公遷141、彭大翼(生

卒年不詳)142、梁寅143、胡廣(1370-1418)144、郝敬(1558-1639)145、周嘉胄(1582-?)146、何楷147、張次仲(1589-1676)148、賀貽孫(1605-1688)149、錢澄之(1612-1693)150、王鴻緒(1645-1723)151、顧棟高(1679-1759)152、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153、虞兆湰(清人,生卒年不詳)154、劉始興155、段玉裁156、郝懿行157、竹添光鴻158、

馬其昶159、吳闓生160、吳步江161、陳子展162、高亨163、程俊英164、余冠英165、李辰

134 楊簡:《慈湖詩傳》,《四庫全書》第 73 冊),卷 10,頁 25-26。

135 林岊:《毛詩講義》,卷 4,頁 27。

136 段昌武:《段氏毛詩集解》,《四庫全書》第 74 冊,卷 15,頁 32。

137 嚴粲:《詩緝》,卷 16,頁 25。

138 真德秀:《大學衍義》,《四庫全書》第 704 冊,卷 27,頁 12。

139 陳敬:《陳氏香譜》,《四庫全書》第 844 冊,卷 4,頁 8。

140 劉瑾:《詩傳通釋》,卷 8,頁 28。

141 朱公遷:《詩經疏義會通》,卷 8,頁 24。

142 彭大翼:《山堂肆考》,《四庫全書》第 974-978 冊,卷 153,頁 10。

143 梁寅:《詩演義》,卷 8,頁 14。

144 胡廣:《詩傳大全》,《四庫全書》第 78 冊,卷 8,頁 28。

145 郝敬:《毛詩原解》,《續修四庫全書》第 58 冊,卷 16,頁 12。

146 周嘉冑:《香乘》,《四庫全書》第 844 冊,卷 10,頁 17。

147 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卷 10 之上,頁 49。

148 張次仲:《待軒詩記》,《四庫全書》第 82 冊,卷 3,頁 70。

149 賀貽孫:《詩觸》,《續修四庫全書》第 61 冊,卷 2,頁 75。

150 錢澄之:《田間詩學》,《四庫全書》第 84 冊,卷 5,頁 43。

151 王鴻緒等:《欽定詩經傳説彙纂》,《四庫全書》第 83 冊,卷 9,頁 36。

152 顧棟高:《毛詩類釋》,《四庫全書》,第 88 冊,卷 13,頁 18。

153 愛新覺羅弘曆:《御纂詩義折中》,《四庫全書》第 84 冊,卷 9,頁 25。

154 虞兆湰:《天香樓偶得》。參劉毓慶,賈培俊,張儒:《詩經百家別解考(國風)》(太原:山西古籍

出版社,2002 年),頁 1374-1375。

155 劉始興:《詩益》,卷 3,頁 29。

156 段玉裁:《毛詩故訓傳定本》,卷 15,頁 6。

157 郝懿行:《詩問》,《國風卷下》,頁 81。

158 竹添光鴻:《毛詩會箋》,頁 924。

159 馬其昶:《詩毛氏學》,卷 15,頁 14。

160 吳闓生:《詩義會通》,卷 1,頁 64。

161 吳步江:《詩經義韻臆解》,頁 305。

162 陳子展:《詩經直解》,頁 495。

163 高亨:《詩經今注》,頁 210。

164 程俊英:《詩經賞析集》(四川:巴蜀書社,1989 年),頁 246;又《詩經譯註》,頁 278。

165 余冠英:《詩經譯注》,頁 165。

Page 13: 王夫之《詩經稗疏》婚儀條目研究 - ny.edu.hk Journal/06.pdf · 而涉古代婚儀者兩條,一為《魏風.葛屨》之「宛然左辟」,另一為《豳風.東山》

《能仁學報》第十五期

116

冬(1907-1983)166、屈萬里167、王禮卿168、傅隸樸169、李長之(1911-1978)170、周

振甫(1911-)171、黃典誠172、金啟華(1919-)173、裴普賢174、許淵沖(1921)175、

夏傳才(1924-2017)176、藍菊蓀(1925-2007)177、聶石樵178、褚斌杰179、吳宏一180、

許志剛181、吳惠娟182、何新183、陳節184、楊任之185、許仁圖186、周錫 187、朱守亮188、

王蘭英189、曹音190、錢杭191、劉毓慶192、王長華193、劉松來194、李立成195、武振玉196、

王延海197、王開林198、劉道英199、黃素芬200、鄧荃201、何明202、南山203、正坤204、

166 李辰冬:《詩經通釋》(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6 年),頁 863。

167 屈萬里:《詩經選注》(臺北:正中書局,1955 年),頁 95。

168 王禮卿:《四家詩恉會歸》,頁 1026。

169 傅隸樸:《詩經毛傳譯解》,頁 529。

170 李長之:《詩經試譯》(上海: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 年),頁 103。

171 周振甫:《詩經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 年),頁 222。

172 黃典誠:《詩經通譯新詮》,頁 186。

173 金啟華:《詩經全譯》,頁 339。

174 裴普賢:《詩經評註讀本》,頁 558。

175 許淵沖:《詩經》(長沙:湖南出版社,1993 年),頁 290。

176 夏傳才:《詩經講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年),頁 394。

177 藍菊蓀:《詩經國風今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年),頁 433。

178 聶石樵主編,雒三桂、李山注釋:《詩經新注》,頁 290。

179 褚斌杰:《詩經全注》,頁 166。

180 吳宏一:《白話詩經三》(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 年),頁 366。

181 許志剛:《詩經詮釋與解讀》(北京: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03 年),頁 96。

182 吳惠娟:《詩騷輝煌》(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年),頁 81。

183 何新:《風,華夏上古情歌》(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 年),頁 482。

184 陳節:《詩經》,頁 202。

185 楊任之:《詩經今譯今注》,頁 217。

186 許仁圖:《詩經選》,頁 101。

187 周錫 選注:《詩經選》(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 年),頁 184。

188 朱守亮:《詩經評釋》,頁 431。

189 王蘭英:《詩經通讀》(西安:陜西出版集團、三秦出版社,2010 年),頁 377。

190 曹音:《詩經釋疑》,頁 103。

191 錢杭:《詩經選》(上海:上海書店,1993 年),頁 102。

192 劉毓慶:《詩經圖注(國風)》(高雄:麗文文化,2000 年),頁 470。

193 王長華:《風雅體詩選》(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 年),頁 118。

194 劉松來:《詩經三百首詳註》,頁 183-184。

195 李立成:《詩經直解》(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 年),頁 99。

196 武振玉:《詩經對解》,頁 144。

197 王延海:《詩經今注今譯》,頁 344。

198 王開林:《穿越詩經的畫廊》(長沙:岳麓書社,1999 年),頁 209。

199 劉道英:《詩經全譯》,頁 95。

Page 14: 王夫之《詩經稗疏》婚儀條目研究 - ny.edu.hk Journal/06.pdf · 而涉古代婚儀者兩條,一為《魏風.葛屨》之「宛然左辟」,另一為《豳風.東山》

王夫之《詩經稗疏》婚儀條目研究

117

趙浩如205、蔣立甫206、李明陽207、潘慎208、胡先媛209、趙曉蘭210、王暉211、宋友文212、

劉浩213、常萬里214、靳勇215、周益鋒216、張克平217、綦勝利218、陳曉清219、陳淑玲220、

鄭建偉221、方彭壽222、郭自虎223、盛廣智224、艾群225、吳兆基226、清如許227、王潔228、

陳振寰229、楊合鳴230、李中華231、袁愈荌232、唐莫堯233、李家聲234、樊樹雲235、尹

200 黃素芬:《詩經賞析》,頁 139。

201 鄧荃:《詩經國風譯注》,頁 461。

202 何明:《詩經今譯(上)》,頁 113。

203 南山:《詩經與楚辭》(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 年),頁 219。

204 正坤:《詩經(上)》(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 年),頁 263。

205 趙浩如:《詩經選譯》,頁 108。

206 蔣立甫:《詩經選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年),頁 169。

207 李明陽:《詩經》,頁 80。

208 潘慎校注:《詩經》,頁 170。

209 胡先媛:《詩經》(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 年),頁 301。

210 趙曉蘭:《詩經的生活藝術》,頁 294。

211 王暉、宋友文:《老私塾詩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年),頁 115。

212 同上。

213 劉浩:《老學堂詩經(上冊)》(長春:延邊大學出版社,2001 年),頁 149。

214 常萬里:《詩經》,頁 207。

215 靳勇、周益鋒、張克平、綦勝利:《詩經》(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年),頁 160。

216 同上。

217 同上。

218 同上。

219 陳曉清、陳淑玲:《詩經》,頁 153。

220 同上。

221 鄭建偉:《詩經》,頁 185。

222 方彭壽、郭自虎:《詩經》(珠海:珠海出版社,2004 年),頁 140。

223 同上。

224 盛廣智、艾群:《詩經》,頁 148。

225 同上。

226 吳兆基:《詩經》,頁 252。

227 清如許、王潔:《詩經》,頁 209。

228 同上。

229 陳振寰:《詩經》,頁 194。

230 楊合鳴、李中華:《詩經主題辨析(上)》,頁 477。

231 同上。

232 袁愈荌譯詩,唐莫堯註釋:《詩經全譯》,頁 194-195。

233 同上。

234 李家聲:《詩經全譯全評》,頁 269-270。

235 樊樹雲:《詩經全譯注》,頁 228。

Page 15: 王夫之《詩經稗疏》婚儀條目研究 - ny.edu.hk Journal/06.pdf · 而涉古代婚儀者兩條,一為《魏風.葛屨》之「宛然左辟」,另一為《豳風.東山》

《能仁學報》第十五期

118

建章236、蕭月賢237、周蒙238、馮宇239、伍心鎮240、魯洪生241、呂恢文242、朱瑞珠243、

趙禎錕244、沈澤宜245、趙華246、王銳247、鄧荃248、袁梅249、金啟華250、朱一清251、

程自信252、余國慶253、祝敏徹254、趙浚255、劉成德256、張文軒257、侯蘭生258、郭芹

納259、陳介白260、沈澤宜261、陳鐵鑌262、朱瑞珠263、趙禎錕264、王向東265、莊穆266、

杜若明267、張允中268、王守謙269、金秀珍270、葛培嶺271、韓崢嶸272、劉精盛273、關

236 尹建章、蕭月賢:《詩經名篇詳析》(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年),頁 198。

237 同上。

238 周蒙、馮宇:《詩經精華譯釋》,頁 413。

239 同上。

240 伍心鎮、魯洪生:《詩經析釋(上冊)》,頁 321。

241 同上。

242 呂恢文:《詩經國風新譯》,頁 243。

243 朱瑞珠、趙禎錕:《詩經菁華》,頁 84。

244 同上。

245 沈澤宜:《詩經新解》,頁 237。

246 趙華、王銳:〈描寫意識活動的最早佳構──《豳風.東山》賞析〉,《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

2007 年 11 期,頁 123。

247 同上。

248 鄧荃:《詩經國風譯注》,頁 461。

249 袁梅:《詩經譯注(國風部分)》,頁 396。

250 金啟華、朱一清、程自信:《詩經鑒賞辭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0 年),頁 382。

251 同上。

252 同上。

253 余國慶:《詩經選譯》(合肥:黃山書社,2003 年),頁 367。

254 祝敏徹、趙浚、劉成德、張文軒、侯蘭生、郭芹納:《詩經譯注》,頁 315。

255 同上。

256 同上。

257 同上。

258 同上。

259 同上。

260 陳介白:《詩經選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 年),頁 371-372。

261 沈澤宜:《詩經新解》,頁 239。

262 陳鐵鑌:《詩經解說》(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 年),頁 84。

263 朱瑞珠、趙禎錕:《詩經菁華》,頁 84。

264 同上。

265 王向東:《詩音義淺注》(上海:上海印書館,2010 年),頁 289。

266 莊穆:《詩經百首今譯》,頁 195。

267 杜若明:《詩經》,頁 249。

268 張允中:《白話註解詩經》,頁 162。

269 王守謙、金秀珍:《詩經評注》(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年),頁 401。

270 同上。

Page 16: 王夫之《詩經稗疏》婚儀條目研究 - ny.edu.hk Journal/06.pdf · 而涉古代婚儀者兩條,一為《魏風.葛屨》之「宛然左辟」,另一為《豳風.東山》

王夫之《詩經稗疏》婚儀條目研究

119

殊鈔274、林觥順275、李子偉276、劉操南277、羅文忠278、李湘279、程志280、楊曉紅281、

呂儉平282、鄭群283、崔富章284、周明初285、元江286、陳戍國287、蓉生288、羅克289、

王宗石290、林義光291等。

有謂「親」指父親者,顏師古(581-645)292、李樗(宋人,生卒年不詳)293、

黄櫄(宋人,生卒年不詳)294主之。王夫之則謂:「『親結』者,言夫親結之。若母

結帨,不當言親。……此結縭者,即《昏禮》所云:『主人入,親説(脫)婦纓』之

纓也。女子十五許嫁,笄因著纓,明有繫,故既嫁而壻親説焉。『説』而謂之『結』,

古語多相反借用,猶『治』之言『亂』耳。」案夫之之意,「親」為「副詞」,作「本

身直接」、「親自」解,以修飾「結」,而「結」為「相反借用」 語,解作「脫」;「親

結其縭」,即指「丈夫親自脫解新婦之縭」。前儒謂「親」指「母」者,則「親」屬

「名詞」,夫之謂「若母結帨,不當言親」,是執己意以攻人,似不恰當。

271 葛培嶺:《詩經新采》(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年),頁 101。

272 韓崢嶸:《詩經譯注》,頁 191。

273 劉精盛:《詩經通釋》,頁 134。

274 關殊鈔:《詩經會解》,頁 367。

275 林觥順:《詩經我讀》(臺中:書軒氏,2006 年),頁 265。

276 李子偉:《詩經譯注──國風部分》(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2 年),頁 250-252。

277 劉操南:《詩經探索》(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 年),頁 304。

278 羅文忠:《詩經釋證》,頁 182。

279 李湘:《詩經名物意象探析》(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 年),頁 43。

280 程志、楊曉紅、呂儉平:《詩經國風詩性解讀》(濟南:齊魯書社,2009 年),頁 331。

281 同上。

282 同上。

283 鄭群:《詩經與周代婚姻禮俗研究》(揚州大學博士論文,2007 年),頁 85。

284 崔富章、周明初:《詩經》(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年),頁 100。

285 同上。

286 元江:《風類詩新解》,頁 362。

287 陳戍國:《詩經校注》(長沙:嶽麓書社,2004 年),頁 191。

288 見周嘯天主編:《詩經楚辭鑒賞辭典》,頁 393。

289 羅克:《詩經注譯》,頁 314。

290 王宗石:《詩經分類詮釋》,頁 233。

291 林義光:《詩經通解》(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 年),頁 105。

292《漢書》班婕妤賦:「申佩離以自思」 顏師古注云:「離,袿衣之帶也。女人適人,父親結其離而

戒之。」見《漢書》,《四庫全書》第 249-251 冊,卷 97 下,〈外戚列傳第六十七下〉,頁 11。

293 李樗、黄櫄:《毛詩李黃集解》云:「親結其縭者,蓋以《士昏禮》云:父送女命之曰:『戒之敬之,

夙夜無違宫事。』送女之時,有以戒之也。」見《四庫全書》第 71 冊,卷 18,頁 15。

294 同上。

Page 17: 王夫之《詩經稗疏》婚儀條目研究 - ny.edu.hk Journal/06.pdf · 而涉古代婚儀者兩條,一為《魏風.葛屨》之「宛然左辟」,另一為《豳風.東山》

《能仁學報》第十五期

120

考夫之之說,非其始創,楊慎(1488-1559)《丹鉛餘錄》云:

「親結其縭」,縭,婦人之褘也,邪交絡帶係于體,示繫,屬于人也。

即所謂纓也。《士昏禮》:親脫婦之纓,纓必有結。脫者,解其結也。古語多

倒,脫而曰結,猶治而曰亂也。此于昏禮東席北枕之際,出燭屏媵之後,又

極序其情而戲之也。……又以親結縭,為母命,雖同是昏禮而非詩旨,所謂

差之毫釐繆千里矣。295

又《丹鉛總錄》云:

古文多倒語,如亂之為治,擾之為順,荒之為定,臭之為香,潰之為遂,

釁之為祥,結之為解,皆美惡相對之字而反其義以用之。如亂臣十人、亂越

我家、惟以亂民、亂為四方新辟、亂為四輔、厥亂明我新造邦、丕乃俾亂之

類,以亂訓治也。安擾邦國、擾而毅、擾龍、六擾之類,以擾訓順也。荒度

土功、遂荒大東、太王荒之、葛藟荒之,以荒訓定也。胡臭亶時、其臭羶、

臭陰達于淵泉,以臭訓香也。是用不潰于成、莫不潰茂,以潰訓遂也。將以

釁鐘,以釁訓祥也。親結其縭,以結訓解也。296

王廷表(1490-1554)、顧起元(1565-1628)支持楊說。王廷表《刻丹鉛餘錄序》

云:

日表訪升菴子于連然,獲《丹鉛餘錄》,讀之,未竟也。尋升菴子……

謂表曰:「女既歸,士親復結縭,非禮也。吾欲……于親結其縭作士親解其

縭,乃燭出之後,為禮之序。子謂之何?」表退而思:「……結縭果在燭出

之後,古語多倒,解而曰結,猶治而曰亂也。考《註》《疏》坐辯纓、帨不

明,不知結義。然曰戲樂歸士,亦有解縭之旨,遂復諸升菴子曰:「子之見

卓矣。」

顧起元《說略》云:

《士昏禮》:親脫婦之纓,纓必有結。脫者,解其結也。古語多倒,脫

而曰結,猶治而曰亂也。此於昏禮東席北枕之際,出燭屏媵之後,又極序其

295 楊慎:《丹鉛餘錄》,《四庫全書》第 855 冊,卷 4,頁 1。

296 同上,《丹鉛餘錄.總錄》,卷 11,頁 3-4。

Page 18: 王夫之《詩經稗疏》婚儀條目研究 - ny.edu.hk Journal/06.pdf · 而涉古代婚儀者兩條,一為《魏風.葛屨》之「宛然左辟」,另一為《豳風.東山》

王夫之《詩經稗疏》婚儀條目研究

121

情而戲之也。……《傳》又以親結縭為母命,非詩旨矣。297

廷表刻楊書而謂其見卓,起元直抄楊文,不稍改動。朱謀㙔所見亦同,其《詩故》

云:

親結其縭,解其父母所結女子之縭也。298

夫之博覽有得,採以為說,後儒持此說者,有鄭方坤(1723 年進士,生卒年不詳)299、杭世駿(1695-1773)300、莊有可(清人,生卒年不詳)301、許家成302等。

引申夫之說法,「之子于歸,皇駁其馬」,乃敘女子出嫁在路上之情狀,「親結其

縭,九十其儀」 則敘女子在夫家之情狀,一以離娘家,一以至夫家,嫁娶之過程宛

如在目。而夫脫婦縭,情境浪漫,婚趣盎然。若此解能推翻舊說,關鍵在一「結」

字。「結」,《說文》、《廣韻》云「締也」,《集韻》云「繫也」,並無「脫」、「解」義。

遍查《詩》、《書》、《易》、《禮》、《春秋》、《論》、《孟》、《荀》、《孝經》、《老子》、《莊

子》、《申子》、《韓非子》、《墨子》、《呂氏春秋》及《楚辭》等,「結」字出現一百三

十五次,如下表:

《詩經》 《檜風.素冠》「我心蘊結兮」;《曹風.鳲鳩》「心

如結兮」;《豳風.東山》「親結其縭」;《小雅.祈

父之什.正月》「如或結之」;《小雅.都人士之什.

都人士》「我心苑結」。

凡五見

《尚書》 《秦誓》「結怨于民」。 凡一見

《周禮》 《地官.司市》「以質劑結信而止訟」、《春官.典

瑞》「以結好」、《秋官.大行人》「時聘以結諸侯

之好」、《秋官.掌交》「而結其交好」、《冬官.弓

人》「大結而澤……大結而澤」。

凡六見

297 顧起元:《說略》,《四庫全書》第 964 冊,卷 12,頁 28。

298 朱謀㙔《詩故》云:「親結其縭,解其父母所結女子之縭也。」見《四庫全書》第 79 冊,卷 5,

頁 10。

299 鄭方坤:《經稗》,《四庫全書》第 191 冊,卷 5,頁 67。

300 杭世駿:《訂訛類編》,《續修四庫全書》第 1148 冊,卷 1,頁 4-5。

301 莊有可:《毛詩說》,《續修四庫全書》第 64 冊,卷 2,頁 65。

302 許家成:《詩經》(香港:實學書店,1959 年),〈軍事〉,頁 23。

Page 19: 王夫之《詩經稗疏》婚儀條目研究 - ny.edu.hk Journal/06.pdf · 而涉古代婚儀者兩條,一為《魏風.葛屨》之「宛然左辟」,另一為《豳風.東山》

《能仁學報》第十五期

122

《儀禮》 《士昏禮》「母施衿結帨」;《士相見禮》「四維之

結于面」;《士喪禮》「乃屨綦結于跗……結于

後……結本在房」;《既夕禮》「結于腕」。

凡六見

《禮記》 《曲禮上》「德車結旌」;《檀弓上》「蟻結于四

隅」、《檀弓下》「雖固結之」;《月令》「蚯螾結」;

《玉藻》「紳韍結三齊…資左結佩……朝則結

佩,齊則綪結佩而爵韍」;《喪大記》「皆左衽結絞

不紐」;《祭義》「結諸心」;《表記》「信以結之」;

《緇衣》「信以結之」。

凡十二見

《周易》 《繫辭下》「作結繩而為罔罟……上古結繩而

治」。

凡二見

《春秋經》 《莊公十九年》「公子結媵陳人之婦于鄄」;《定公

七年》「北宮結」;《定公十四年》「楚公子結……

衛北宮結來奔」;《哀公四年》「滕子結卒」;《哀公

十年》「楚公子結帥師伐陳」。

凡六見

《春秋左氏傳》 《隱公三年》「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隱公七

年》「結艾之盟也」;《桓公元年》「結祊成也」;《莊

公二十五年》「始結陳好也」;《文公元年》「要結

外援」;《文公六年》「結舊則安」;《文公十二年》

「要結好命……結二國之好」;《宣公十五年》「結

草以亢杜回」;《成公元年》「齊楚結好」;《成公九

年》「請修好結成」;《成公十七年》「抽戈結衽而

偽訟者」;《襄公元年》「以繼好結信」;《襄公二十

五年》「成而不結」;《昭公四年》「寡人願結驩於

二三君」;《昭公十一年》「帶有結……視不過結襘

之中」;《昭公二十三年》「結其四援」;《定公七年》

「使北宮結如齊……執結以侵我」;《定公十四年》

「衛北宮結來奔」;《哀公六年》「則命公子結」;

凡二十四見

Page 20: 王夫之《詩經稗疏》婚儀條目研究 - ny.edu.hk Journal/06.pdf · 而涉古代婚儀者兩條,一為《魏風.葛屨》之「宛然左辟」,另一為《豳風.東山》

王夫之《詩經稗疏》婚儀條目研究

123

《哀公十二年》「言以結之」;《哀公十五年》「結

纓而死」。

《春秋公羊傳》 《桓公三年》「結言而退」;《莊公十九年》「公子

結媵陳人之婦于鄄」;《成公十七年》「衛北宮結率

師侵鄭」;《襄公十四年》「衛北宮結」;《定公七年》

「齊人執衛行人北宮結」;《定公十四年》「楚公子

結……衛北宮結來奔」;《哀公四年》「滕子結

卒」;《哀公十年》「楚公子結帥師伐陳」。

凡九見

《春秋穀梁傳》 《莊公十九年》「公子結媵陳人之婦於鄄」;《定公

七年》「齊人執衛行人北宮結以侵衛……衛人重

北宮結」;《定公十四年》「楚公子結……衛北宮結

來奔」;《哀公四年》「滕子結卒」。

凡七見

《論語》 / /

《孟子》 / /

《荀子》 《勸學》「心如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富

國》「而交不結」;《王霸》「約結已定……綿綿常

以結引馳外為務」;《成相》「君子執之心如結」;

《賦》「結尾以為事」。

凡七見

《孝經》 / /

《老子》 《二十七章》「善結」;《八十章》「使民復結繩而

用之」。

凡二見

《莊子》 《人間世》「結駟千乘」;《大宗師》「物有結之」;

《駢拇》「累瓦結繩竄句」;《胠篋》「民結繩而用

之」、「車軌結乎千里之外」;《在宥》「地氣鬱結」;

《外物》「相結以隱」。

凡七見

《申不害》 / /

Page 21: 王夫之《詩經稗疏》婚儀條目研究 - ny.edu.hk Journal/06.pdf · 而涉古代婚儀者兩條,一為《魏風.葛屨》之「宛然左辟」,另一為《豳風.東山》

《能仁學報》第十五期

124

《韓非子》 《安危》「舜無置錐之地於後世而德結」、《守道》

「為天下結德者」、《用人》「則上下之恩結矣……

故人主結其德……則伏怨結……伏怨乃結……而

外結萬乘之交於千里」;《功名》「而遠者不結……

近者結之以成」《大體》「心無結怨」;《外儲說左

下》「因自結……因自結之」;《說疑》「從陰約結

以相固也」、《八經》「是以事至而結智……結智者

事發而驗…資結能者功見而……結誅親暱重帑」。

凡十七見

《墨子》 《親士》「怨結於民心」;《號令》「令其怨結於

敵」。

凡二見

《呂氏春秋》 《孟夏紀.尊師》「結罝網」;《仲冬紀.十一月紀》

「蚯蚓結」;《季冬紀.士節》「結罘網」;《孝行覽.

慎人》「結罘網」;《審分覽.勿躬》「車不結軌」。

凡五見

《楚辭》 《離騷》「攬木根以結茞兮」、「結幽蘭而延佇」、「解

佩纕以結言兮」;《九歌》「下見己之冤結」;《大司

命》「結桂枝兮延佇」;《山鬼》「辛夷車兮結桂旗」;

《惜誦》「固煩言不可結詒兮」、「心鬱結而紆軫」;

《哀郢》「心絓结而不解兮」;《抽思》「結微情以

陳詞兮」;《懷沙》「鬱结紆軫兮」;《思美人》「言

不可結而詒」;《悲回風》「心冤結而內傷……心絓

結而不解兮」;《遠遊》「獨鬱結其誰語」;《九辯》

「倚結軨兮長太息」、「中結軫而增傷」。

凡十七見

綜上而論,「結」用作「動詞」,有聯結、繫結、了結、糾結、構結、集結、聚

結、屈結、結合、結成、結束等義;用作「名詞」,有指繩結、終結、鬱結、困結,

甚而用作人名,然皆無「脫」、「解」義。乃知夫之以「結」為「脫」義者,了無佐

證而流於臆度,似難成立。近人東方橋謂「新郎親自替新娘結著衣帶」303,亦無憑

303 東方橋:《談詩經的方法學》,頁 335。

Page 22: 王夫之《詩經稗疏》婚儀條目研究 - ny.edu.hk Journal/06.pdf · 而涉古代婚儀者兩條,一為《魏風.葛屨》之「宛然左辟」,另一為《豳風.東山》

王夫之《詩經稗疏》婚儀條目研究

125

證,不可信。

至於「縭」之為物,歷來異說頗多,可歸納為三說:

(一)褘、帨說

毛《傳》云:「縭,婦人之褘也。母戒女施衿結帨。」孫炎曰:「褘,帨巾也。」

引而申之,後儒或指佩巾、襟巾、大巾、蔽膝304、圍裙、雲肩者,皆屬此類。吳步

江云:「縭,褘也,又稱蔽膝,又稱大巾,佩之於前,可以蔽膝;蒙之於首,可以覆

頭。……結縭,以絳巾覆於頭也,今泰興語曰:『上頭』。」305 傅隸樸謂「即俗名雲

肩者」306,是也。學者持此說者,有:張揖(三國魏人,生卒年不詳)307、鄭樵(1104-1162)308、朱熹、呂祖謙(1137-1181)309、真德秀310、段昌武311、嚴粲312、劉瑾313、朱公

遷314、陸化熙(明人,生卒年不詳)315、胡廣316、季本317、王鴻緒318、愛新覺羅弘

曆319、嚴虞惇320、賀貽孫321、郝懿行322、胡承珙(1776-1832)323、劉始興324、陳奐325、

304 馬瑞辰云:「瑞辰按:《方言》:『蔽厀,江淮之間謂之褘。』《說文》:『褘,蔽厀也。』是褘為蔽厀

之名。《爾雅》:『衣蔽前謂之襜。(郭注:今之蔽厀。)』下即繼以婦人之褘謂之縭。二語相承而言。

蓋謂男子之蔽厀謂之襜,婦人之蔽厀則名縭也。《釋名》:『,蔽也。所以蔽厀前也,婦人蔽厀亦

如之。』是婦人有蔽厀之證。《小爾雅》:『蔽厀謂之袡。』《方言》:『蔽厀,齊魯之郊謂之袡。』

袡,即《爾雅》之襜(《爾雅釋文》:『幨,本或作袡。』《方言》作袡,此即袡即襜之證。)。蓋襜

與縭,對文則異,散文則通。《雜記》:『繭衣裳與稅衣纁袡為一稱。』鄭注:『袡,婦人蔽厀。』

是知《士昏禮》女次純衣纁袡,即蔽厀也。(鄭注:舊訓袡為衣緣,誤。)是昏禮女服蔽厀之證。」

見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卷 16,頁 34-35。

305 吳步江:《詩經義韻臆解》,頁 305。

306 傅隸樸:《詩經毛傳譯解》,頁 526。

307 張揖:《廣雅》,《四庫全書》第 221 冊,卷 7,頁 5。

308 鄭樵:《爾雅註》,《四庫全書》第 221 冊,卷中,頁 4。

309 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四庫全書》第 73 冊,卷 16,頁 27。

310 真德秀:《大學衍義》,卷 27,頁 11。

311 段昌武:《段氏毛詩集解》,卷 15,頁 32。

312 嚴粲:《詩緝》,卷 16,頁 25。

313 劉瑾:《詩傳通釋》,卷 5,頁 23。

314 朱公遷:《詩經疏義會通》,卷 5,頁 21。

315 陸化熙:《詩通》,卷 1,頁 75。

316 胡廣:《詩傳大全》,卷 8,頁 28。

317 季本:《詩說解頤》,《四庫全書》第 79 冊,〈正釋〉,卷 14,頁 17。

318 王鴻緒等:《欽定詩經傳説彙纂》,卷 9,頁 36。

319 愛新覺羅弘曆:《御纂詩義折中》,卷 9,頁 25。

320 嚴虞惇:《讀詩質疑》,《四庫全書》第 87 冊,卷 15,頁 25。

321 賀貽孫:《詩觸》,卷 2,頁 75。

Page 23: 王夫之《詩經稗疏》婚儀條目研究 - ny.edu.hk Journal/06.pdf · 而涉古代婚儀者兩條,一為《魏風.葛屨》之「宛然左辟」,另一為《豳風.東山》

《能仁學報》第十五期

126

方玉潤(1811-1883)326、馬其昶327、吳闓生328、陳子展329、高亨330、程俊英331、黃

典誠332、余冠英333、藍菊蓀334、聶石樵335、屈萬里336、褚斌杰337、李長之338、關殊

鈔339、林觥順340、周振甫341、王向東342、王蘭英343、曹音344、劉道英345、許志剛346、

黃素芬347、何明348、錢杭349、劉逸生350、李明陽351、潘慎352、胡先媛353、裴普賢354、

趙曉蘭355、劉浩356、陳節357、常萬里358、靳勇359、周益鋒360、張克平361、綦勝利362、

322 郝懿行:《詩問》,《國風卷下》,頁 81。

323 胡承珙:《毛詩後箋》,《續經解毛詩類彙編》第 2 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 年),卷 15,頁

38。

324 劉始興:《詩益》,卷 3,頁 29。

325 陳奐:《詩毛氏傳疏》,卷 15,頁 11。

326 方玉潤撰,李先耕點校:《詩經原始》(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頁 321。

327 馬其昶:《詩毛氏學》,卷 15,頁 14。

328 吳闓生:《詩義會通》,卷 1,頁 64。

329 陳子展:《詩經直解》,頁 495。

330 高亨:《詩經今注》,頁 210。

331 程俊英:《詩經譯註》,頁 278。

332 黃典誠:《詩經通譯新詮》,頁 186。

333 余冠英:《詩經譯注》,頁 165。

334 藍菊蓀:《詩經國風今譯》,頁 433。

335 聶石樵主編,雒三桂、李山注釋:《詩經新注》,頁 290。

336 屈萬里:《詩經釋義》,頁 195。

337 褚斌杰:《詩經全注》,頁 166。

338 李長之:《詩經試譯》,頁 103。

339 關殊鈔:《詩經會解》,頁 367。

340 林觥順:《詩經我讀》,頁 265。

341 周振甫:《詩經譯注》,頁 222。

342 王向東:《詩音義淺注》,頁 289。

343 王蘭英:《詩經通讀》,頁 377。

344 曹音:《詩經釋疑》,頁 103。

345 劉道英:《詩經全譯》,頁 95。

346 許志剛:《詩經詮釋與解讀》,頁 96。

347 黃素芬:《詩經賞析》,頁 139。

348 何明:《詩經今譯(上)》,頁 113。

349 錢杭:《詩經選》,頁 102。

350 劉逸生:《詩經選》,頁 184。

351 李明陽:《詩經》,頁 80。

352 潘慎校注:《詩經》,頁 170。

353 胡先媛:《詩經》,頁 301。

354 裴普賢:《詩經評註讀本》,頁 558。

355 趙曉蘭:《詩經的生活藝術》,頁 294。

356 劉浩:《老學堂詩經(上冊)》,頁 149。

Page 24: 王夫之《詩經稗疏》婚儀條目研究 - ny.edu.hk Journal/06.pdf · 而涉古代婚儀者兩條,一為《魏風.葛屨》之「宛然左辟」,另一為《豳風.東山》

王夫之《詩經稗疏》婚儀條目研究

127

尹建章363、蕭月賢364、陳曉清365、陳淑玲366、鄭建偉367、方彭壽368、盛廣智369、艾

群370、吳兆基371、清如許372、王潔373、陳振寰374、王延海375、楊任之376、楊合鳴377、

李中華378、袁梅379、金啟華380、李家聲381、樊樹雲382、尹建章383、蕭月賢384、周蒙385、

馮宇386、伍心鎮387、魯洪生388、呂恢文389、朱瑞珠390、趙禎錕391、陳鐵鑌392、王守

357 陳節:《詩經》,頁 202。

358 常萬里:《詩經》,頁 207。

359 靳勇、周益鋒、張克平、綦勝利:《詩經》,頁 160。

360 同上。

361 同上。

362 同上。

363 尹建章、蕭月賢:《詩經名篇詳析》,頁 198。

364 同上。

365 陳曉清、陳淑玲:《詩經》,頁 153。

366 同上。

367 鄭建偉:《詩經》,頁 185。

368 方彭壽、郭自虎:《詩經》,頁 140。

369 盛廣智、艾群:《詩經》,頁 148。

370 同上。

371 吳兆基:《詩經》,頁 252。

372 清如許、王潔:《詩經》,頁 209。

373 同上。

374 陳振寰:《詩經》,頁 194。

375 王延海:《詩經今注今譯》,頁 344。

376 楊任之:《詩經今譯今注》,頁 217。

377 楊合鳴、李中華:《詩經主題辨析(上)》,頁 477。

378 同上。

379 袁梅:《詩經譯注(國風部分)》,頁 396。

380 金啟華:《詩經全譯》,頁 339。

381 李家聲:《詩經全譯全評》,頁 269-270。

382 樊樹雲:《詩經全譯注》,頁 228。

383 尹建章、蕭月賢:《詩經名篇詳析》,頁 198。

384 同上。

385 周蒙、馮宇:《詩經精華譯釋》,頁 413。

386 同上。

387 伍心鎮、魯洪生:《詩經析釋(上冊)》,頁 321。

388 同上。

389 呂恢文:《詩經國風新譯》,頁 243。

390 朱瑞珠、趙禎錕:《詩經菁華》,頁 84。

391 同上。

392 陳鐵鑌:《詩經解說》,頁 84。

Page 25: 王夫之《詩經稗疏》婚儀條目研究 - ny.edu.hk Journal/06.pdf · 而涉古代婚儀者兩條,一為《魏風.葛屨》之「宛然左辟」,另一為《豳風.東山》

《能仁學報》第十五期

128

謙393、金秀珍394、杜若明395、武振玉396、陳介白397、余國慶398、李子偉399、祝敏徹400、

趙浚401、劉成德402、張文軒403、侯蘭生404、郭芹納405、崔富章406、周明初407、高葆

光408、楊義409、邵寧寧410、元江411、陳戍國412、李立成413、何新414、蓉生415、林義

光416等。

(二)香纓、纓帶說

《爾雅.釋器》云:「婦人之褘謂之縭,縭,緌也。」郭璞注云:「即今之香纓

也,褘,邪交落帶繫於體,因名爲褘。緌,繫也。」衛湜(宋人,生卒年不詳)《禮

記集説》云:

婦人質弱不能自固,必有繫屬,故恒繫纓。纓有二時:一是少時常佩香

纓,《内則》云:「男女未冠笄紟纓」是也;二是許嫁時繫纓,《昏禮》:「主

人入,親說婦纓。」鄭《註》:「婦人十五許嫁,笄而禮之,因著纓,是也。

393 王守謙、金秀珍:《詩經評注》,頁 401。

394 同上。

395 杜若明:《詩經》,頁 249。

396 武振玉:《詩經對解》,頁 144。

397 陳介白:《詩經選譯》,頁 371-372。

398 余國慶:《詩經選譯》,頁 367。

399 李子偉:《詩經譯注──國風部分》,頁 250-252。

400 祝敏徹、趙浚、劉成德、張文軒、侯蘭生、郭芹納:《詩經譯注》,頁 315。

401 同上。

402 同上。

403 同上。

404 同上。

405 同上。

406 崔富章、周明初:《詩經》,頁 100。

407 同上。

408 高葆光:《詩經新評價》(臺中:中央書局,1969 年),頁 67。

409 楊義、邵寧寧:《詩經選》(香港:三聯書店,2004 年),頁 129。

410 同上。

411 元江:《風類詩新解》,頁 362。

412 陳戍國:《詩經校注》,頁 191。

413 李立成:《詩經直解》,頁 99。

414 何新:《風,華夏上古情歌》,頁 482。

415 見周嘯天主編:《詩經楚辭鑒賞辭典》,頁 393。

416 林義光:《詩經通解》,頁 105。

Page 26: 王夫之《詩經稗疏》婚儀條目研究 - ny.edu.hk Journal/06.pdf · 而涉古代婚儀者兩條,一為《魏風.葛屨》之「宛然左辟」,另一為《豳風.東山》

王夫之《詩經稗疏》婚儀條目研究

129

蓋以五采為之,其制未聞。」417

依此,「親結其縭」之「縭」,則屬「親說(脫)婦纓」之「纓」也。纓者,年輕女

子佩繫之彩帶,或用以繫香囊等佩飾,故云香纓或纓帶,學者有釋「縭」為「帶」、

「衣帶」者,逕歸此類。持此說者,有:王應麟(1223-1296)418、陳敬419、楊慎420、

周嘉冑(1582-1658?)421、何楷422、朱朝瑛(1605-1670)423、顧棟高424、顧鎮425、

鄭方坤426、余蕭客(1732-1778)427、莊有可428、張允中429、許家成430、東方橋431等。

(三)綜合折中說

前兩說難定孰是,蓋褘、帨之為巾也,自可捲而結之,而纓之為帶,其用於繫

結,亦理所當然。故是其是,非其非者,頗難論定。於是乃有綜合折中之說出。王

夫之引《說文》,以「凡以絲結者皆名為縭,于冠、于帨、于履皆然,蓋以絲為之」,

縭、緌、纓三者,相類之物而異名也。婦帨上有帶,結縭者,即結帨上之絲帶矣。

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繼言曰:

蔽厀一名褘,是知毛《傳》「婦人之褘」即婦人之蔽厀也。《傳》又引《士

昏禮》「施衿結帨」者,上古蔽前,蔽厀象之,示不忘古。其制於衣帶前以

韋為一幅巾……佩巾名帨,蔽厀有大巾巨巾之稱,故得同名為帨……後人止

知佩巾之名帨,不知縭亦得名帨,故皆以為佩巾耳。結縭,謂結其蔽厀之帶,

故韓詩章句云:「縭,帶也。」帶所以繫,故《爾雅》又曰:「縭,繫也。」

417 衛湜:《禮記集説》,《四庫全書》第 117-120 冊,卷 5,頁 11。

418 王應麟:《詩攷》,《四庫全書》第 75 冊,〈韓詩〉,頁 13。

419 陳敬:《陳氏香譜》,卷 4,頁 8。

420 楊慎:《丹鉛餘錄》,卷 4,頁 1。

421 周嘉冑:《香乘》,卷 10,頁 17。

422 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卷 10 之上,頁 49。

423 朱朝瑛:《讀詩略記》,《四庫全書》第 82 冊,卷 2,頁 90。

424 顧棟髙:《毛詩類釋》,卷 13,頁 18。

425 顧鎮:《虞東學詩》,卷 5,頁 68。

426 鄭方坤:《經稗》,卷 5,頁 67。

427 余蕭客:《古經解鉤沉》,《四庫全書》第 194 冊,卷 7,頁 3。

428 莊有可:《毛詩說》,卷 2,頁 65。

429 張允中:《白話註解詩經》,頁 162。

430 許家成:《詩經》,〈軍事〉,頁 24。

431 東方橋:《談詩經的方法學》,頁 335。

Page 27: 王夫之《詩經稗疏》婚儀條目研究 - ny.edu.hk Journal/06.pdf · 而涉古代婚儀者兩條,一為《魏風.葛屨》之「宛然左辟」,另一為《豳風.東山》

《能仁學報》第十五期

130

「縭,緌也。」緌亦繫也。《士昏禮》「施衿結縭」,衿、紟古通用。《說文》:

「紟,衣系也。」《漢書.楊雄傳》「衿芰茄之綠衣兮」,注引應劭曰:「衿,

音衿系之衿;衿,帶也。」衣帶謂之衿,帨帶亦謂之衿,是知「施衿結帨」

即施帶以結其帨也。郭璞《爾雅注》以縭 為今之香纓,《士昏禮》鄭《注》

以帨為佩巾,孔《疏》以施衿為《內則》之衿纓 ,胥失之矣。432

後儒引申為佩巾結於帶上者,俱歸此類。此說學者有:陳喬樅(1809-1869)433、王

先謙434、竹添光鴻435、朱守亮436、劉松來437、趙浩如438、蔣立甫439、沈澤宜440、許

仁圖441、袁愈荌442、唐莫堯443、韓崢嶸444、劉精盛445、莊穆446、羅克447、王宗石448等。

結論

王夫之《詩經稗疏》「宛然左辟」及「親結其縭」兩條,如依毛《傳》、鄭《箋》,

俱與婚儀有關。夫之釋「宛然左辟」,不從舊解,以為「左辟」,乃吉服縫裳之制,

「宛然」者,襞積分明,楚楚然也。其說戛戛獨造,繼響僅周悅讓而已,於經解中

備為一說可也。

至於「親結其縭」,王氏採楊慎說而有所發揮,以「親」為「夫親」之意,「結」

為「脫」義,意雖新警,然遍查先秦經典,「結」無「脫」義,故王氏之說了無佐

證,未足取信;而「縭」之為物,王氏綜合「褘、帨」及「香纓、纓帶」舊說,唯

432 馬瑞辰撰,陳金生點校:《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1992 年),頁 483-484。

433 陳喬樅:《三家詩遺說攷》,《續經解毛詩類彙編》第 3 冊,〈魯詩遺說攷七〉頁 17。

434 王先謙撰,吳格點校:《詩三家義集疏》,頁 537-538。

435 竹添光鴻:《毛詩會箋》,頁 924-925。

436 朱守亮:《詩經評釋》,頁 431。

437 劉松來:《詩經三百首詳註》,頁 183。

438 趙浩如:《詩經選譯》,頁 108。

439 蔣立甫:《詩經選注》,頁 169。

440 沈澤宜:《詩經新解》,頁 237。

441 許仁圖:《詩經選》,頁 101。

442 袁愈荌譯詩,唐莫堯註釋:《詩經全譯》,頁 195。

443 同上。

444 韓崢嶸:《詩經譯注》,頁 191。

445 劉精盛:《詩經通釋》,頁 134。

446 莊穆:《詩經百首今譯》,頁 195。

447 羅克:《詩經注譯》,頁 314。

448 王宗石:《詩經分類詮釋》,頁 233。

Page 28: 王夫之《詩經稗疏》婚儀條目研究 - ny.edu.hk Journal/06.pdf · 而涉古代婚儀者兩條,一為《魏風.葛屨》之「宛然左辟」,另一為《豳風.東山》

王夫之《詩經稗疏》婚儀條目研究

131

務折中,頗為有得,謂以絲結者皆名為縭,于冠、于帨、于履皆然,結縭者,即結

帨上之絲帶也,後儒馬瑞辰、陳喬樅、王先謙等,舉證綦詳,可資憑信,而王氏導

夫先路矣。

竊以為王氏廣覽博採,不囿成說,辨正訓詁,以補《傳》、《箋》諸說之遺449,

其有功於經學,殆無異議。然其好為高論,間流於臆說450,有傷偏駁穿鑿451,附會

成說者,雖謂大醇小疵,未足貶損全書,然白璧瑕,終非盡美。今欲評騭救失,補

之以正,諍士苦心,諒所察焉;至若所論未周,引據失當,反遭哂笑者,固其宜矣。

449 永瑢、紀昀等:《欽定四庫全書總目》云:「是書皆辨正名物訓詁,以補《傳》、《箋》諸說之遺」。

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1-5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卷 16,頁 22。

450 章學誠《章學誠遺書》云:「王氏《稗疏》多有可采,而好用聰明臆說。」

451 《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云:「《詩經稗疏》四卷……雖間傷偏駁,而可據者多。」周中孚《鄭堂讀

書記》亦云:「間有傷穿鑿處,故無害其全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