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视点 海上 乡村文化今安在 和 家€¦ · 60 位学生分为5 个班级,2...

1
书斋雅趣 上海盟讯编辑部陕西北路 128 1810 室 电话62581270 http://www.minmengsh.gov.cn 邮政编码20004劳动报社电脑照排印刷 第四版 2018 3 31 · 绿洲 海上 视点 乡村文化今安在 几年前 我曾随着浦东新区政协之友社第 7 学习组来到浙江省新昌县考察游览 看了千 丈幽谷景区 大佛寺景区和天烛湖景区 然而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我们下榻的农家乐宾馆 桂溪山庄 所在的村庄 新昌县镜岭镇的西坑 那里尚存的文化遗址 激起了我的兴趣 发了我的联想 至今仍然被西坑村的乡亲们津津乐道的 是村庄里还能够看得见 摸得着的那些古代民 —— 台门 台门建筑中雕梁画栋的木雕 及弥散在台门建筑中的文化遗存 这文化遗存 还留存在乡民的口耳相传中 由西坑村陈氏家族的文化遗存想到了文 化这个话题 一是古村落民居中隐含了什么值 得我们传承的文化 二是乡村文化是怎样被破 坏的 三是复兴乡村文化的意义何在 那天下午 本来游程没有什么安排 干什 么去呢 有团友老苏在早晨时赶早已经在村里 转了一圈 告诉领队老张可以去村庄看看 里有古村落遗址 古朴中含有先民留下的文 老张是一位性情中人 当即说好 于是 后我们稍事休息便离开桂溪山庄进入古村落 游览 秋后的太阳照得人暖烘烘的 正是走街串 巷深度游的好时光 回忆我参加过的政协和民 盟的考察游览 有多次自行深入民居了解民俗 民风的考察举动 比旅行社导游安排的活动更 自主 更有意思 桂溪山庄 建造在西坑村的村口出山庄就 能够看到西坑村的大门一座两层楼的楼阁层是敞开式的大门 骑跨在进村的大路上 二层 才是楼阁楼阁是方形的砖木结构建筑歇山顶 建筑呈现清代的建筑样式 精雕细琢 楼阁坐落在砖结构的底层建筑上 书写匾 额的地方有 小有洞天 四字 上层楼阁的檐下 桂水屏障 横匾一块 楼阁面对村庄的一面 撰有 大开觉路 字额 我阅看楼阁下方砖砌的 内有文字记载了重修楼阁的事件 方知这 个楼阁是 2002 年时由政府出面 百姓捐资修 建的 是仿造原来的门楼新建 村里的南北大路由南向北延伸 由平地直 到山上 沿着大路两旁有民居相连大路的东 边山岗耸立主要的民居就依山而建顺应了古 人背靠山 面对水的建筑理念 背山面水在古人 看来绝对是风水宝地 从阴阳学说来看谓之 左边是溪水潺潺的桂溪 也有少许民居 依水而建入得村庄几十米就看到在民居上订 有指示牌 上书 陈石民故居 ”“ 陈宣照 吴觉农 故居”。 这里是陈姓家族的居住地 据老板娘说陈 姓家族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五代时期陈朝的开 国皇帝陈霸先 陈霸先是浙江长兴人 陈朝曾 经占据了江南半壁江山 显赫一时 西坑村民 以陈霸先的后代为荣 不像是虚构的历史 为这不像今天许多旅游地不惜附会一个名人 抬高自己的那种劣行 早已作古的陈霸先不会 给他们带来什么利益 古民居有石头做基础 砖木结构的房子 也有垒土做墙壁的房子 经济实力的高下一目 了然 有大院落在村子中央建造 当地人称为 上二十四间台门 ”、“下二十四间台门 ”, 还有 十三间台门 ”,这些大户人家的台门显示了当 年的显赫家世 老板娘指着院落中的雕梁画 门窗上的人物花鸟木刻 让我们细看 说常 常有人想来收购这些古董 可是村民不愿出 在院子里我问一位正在洗刷的中年妇女 现在的这些房子归谁所有 好多房子门上有 是不是无人居住 她告诉我 这些房子土改 时分给了农民 所以一座院落有好多人家居 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经商办厂了 留下 的是老人和孩子居多了 我和老赵走在队伍的后面 老赵是一位医 我们俩边看看边摸摸 细细品味 下二 十四间台门 的弄内 我遇上了一位老先生 看得出他已经过了退休年龄了 他手里提了 一个水桶 桶内放着洗涤完的湿衣服 我抓 住机会问他 这里的陈氏先人现在何处 来主人做何营生 是经商的 还是做官的 他对我看了看 我带你进去看看 。” 我有点纳闷 他带我看什么呢 入得其内 他的家出现在我们面前 下二十四间台门 的西侧偏房 我环顾四 门窗和墙壁有整修过的痕迹 特别是木 头制造的板壁 焕然一新 他招呼我们入座 掀开八仙桌上方挂着的月历牌 指着露出的 一幅照片称这是他的曾祖父 也就是 下二 十四间台门 的主人 他取下照片让我们看 背后的字 我看到了三行竖排的小楷 从右 向左依次是 民国拾七年仲春 子令氏在上 海摄影时年六拾有壹 峰环斋主人 ? ”。 民国 17 应该是 1928 峰环 两字我刚才在台门门楣的上方看到了 就是 说照片中的老先生就是这台门院落的主人 老陈说 子令是他祖先的字 我说我知道古 人有姓 号的习惯 我是学历史的 1928 年时老先生能够远走上海 实属不 照片中老先生身穿中式对襟长衫 头戴 清代民国常见的 瓜皮帽 ”。 三行小楷字工整 秀逸 墨汁有斑驳脱落的陈旧感 当属正宗 文物 ”。 陈先生告诉我照片是他整理老屋的旧物 时找到的 所以他做了翻拍 我仔细阅看 在三行小字的右侧 他写了 公元 2011 11 12 日发现太公相片并重印 曾孙陈鉴启 ? ”。 来他大名陈鉴启 颇有文化的名字 我猜想可能与族谱的以字排行有关 细细品味西坑村的文化遗存 我觉得乡 村文化是可以进行追溯的 其渊源来自于先 人的文化活动 这是乡村文化的脉络和传承 不管是台门建筑 还是木雕石刻 都浸润着 文化的气息 昭示着文化的传承 乡村文化会受到破坏 既有天灾 也有 人祸 如自然界的雨淋雷击 木结构构件的 自然腐朽 还有 文革 的人为破坏 西坑 村的一些门窗木雕 好多人物的脸部已经被 铲去 这是文革留下的痕迹 西坑村的台门 砖墙上还有文革语录留下 我看到的有 有什么 便没有革命 谁反对什么 就是反 对革命 的标语 把什么建成某某某思 想的革命大熔炉 等等 我和桂溪山庄的老板娘谈到了西坑村文 化遗产的保存问题 她很高兴地说 他们山庄 已经有了计划 在山庄院落里的墙壁上 已经 预留了灯箱的位置 他还说了后面的打算 备把西坑村的重要历史 古迹遗址做成一批展 悬挂在他们山庄的显要位置 让前来西坑 村游览的四方客人一睹陈氏古村落的文化遗 我建议 展板要图文并茂 她说 当然 看到在山庄的大堂里有一横幅 ,“ 热烈欢迎来 自江苏各旅行社的老总前来考察 ”, 可以料到 做旅游的老总一定会建议山庄要打出文化的 品牌 增加旅游的文化含金量 桂溪山庄的老板姓章 他的举措会对桂溪 泉边的山村文化的留存乃至发扬光大起到重 大作用 如果有足够多的成功人士 把钱投入 到乡村文化的建设上来 对中华文化的保护传 承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各级政府对文化的保护 负有重大责任 但当政府还没有足够的资金做 事时 有民间的资金协助做政府想做而目前还 未能做的事 此等善事功德无量 在西坑村看到了一所小学 好奇之下我一 定要目睹尊容 因为在学校归并的浪潮中 村学校已经成了稀罕之物了 第二天我起了一个早 进入村庄来到西坑 中心小学 门卫陈师傅不陌生了 昨天我们见 过一面 他对我的到访提供了方便 学校有一 幢比较新的教学楼 一层到二层的转角平台处 有上锁的铝合金门 他拿着钥匙给我打开了 我进入 2 楼的教室 细看内里的布局 教室 里只有 10 来张桌椅 显然学生数已经 被动 小班化 都随着父母进城读书了 陈师傅介 绍学校现在共有 60 位学生 11 位教师 与当年 300 来学生相比 规模大为缩小了 我在墙上看到了一张布告 是教师资格登 记的布告 细看得知 11 位教师有数学教师 5 语文教师 3 外语教师 1 科学常识教 2 外语教师成 稀缺 教师 一些外来民 工子弟之所以外语基础较差 原因就在这 外语教师严重不足 60 位学生分为 5 个班级 2 年级已经缺 幼儿园今年关闭 剩下一年级和三 六共 5 个班级 西坑中心小学也在风雨飘摇 就像门卫陈师傅所说 再过几年或许西坑 小学也归并到城里去了 我知道从陈师傅他们的内心来说 是不希 望学校关并的 不只是学生上学路途遥远的问 也不只是关并以后可能会有辍学生的再次 出现 而是更深层的问题 乡村文化要靠这些孩子来继承和发扬 为他们是乡村文化传承的主力军 60 个孩子就 60 个家庭 甚至涉及更多的家庭 2 年级教 室里的黑板上留有语文教师写下的诗歌一首 那几个粉笔字如同 90 年前的陈子令先生的小 楷字一样 秀逸工整 孩子在阅读背诵诗歌的 时候 连同中华文化一起栽入心田 想到了乡村文化复兴这个话题 在经济发 展的浪潮中 乡村青壮年外出打工进城 留下 老弱和孩子留守乡村 文化的传承缺失了人的 传接 衰落甚至凋蔽就会乘隙而入 走出校门看到一个男孩手里拿了饭盒背 着书包上学去 我叫住了他 你手里拿的是 中饭的盒子吗 他点点头 我问 中饭的菜吃什 他说食堂里会烧 他还告诉我会吃到白菜 萝卜 豆腐等等 我猜想就是一个菜打发中饭 我问他 读书高兴吗 他笑着说高兴 看来 是发自内心的真实回答 其实我看过西坑小学寄宿生的宿舍和食 极其简陋 孩子没有尝过现代教育的滋味 也无从比较好和不好 淳朴的民风 自然的人文 如果能在这些 孩子的心头栽下文化的种子 总有生根 发芽 开花 结果的那一天 只是我们还需要做很多 工作 需要持之以恒 一次考察的时间有限 对前面提出的三 个问题的思考也有限 不过 只要去思考 去实践 那怕只是前进了一小步 也是值得 称道的 我想 乡村文化的复兴还是有希望 是能够逐步实现的梦 尽管它还是那么 遥远 长久以来 当人们谈及 机构改革的时候 似乎都必 须面对 党政分开 这一概 尽管在实践中 与党政分 开相关的领域有了诸多新的 进展与表现 但是在理论上 党政分开在很大程度上仍旧 是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机构 改革时无法回避的 政治正 ”。例如 在一个时期内 们在谈到 理顺党政关系 时候 便自然将其与 党政分 完全等同 然而 大多数论者忽略 的一点是 在中国既有的政 治制度之下 一方面党政事 实上无法完全 分开 ”, 因为 中国共产党首先就不同于西 方意义的政党或执政党 一方面 某些领域 党政分 的实践已经产生了一些 问题 比如归口管理机构与 执行机构之间叠床架屋损害 政策执行的效率 因此 必须 认识到的一点是 在现有的 政体之下一味强调 党政分 不仅没有意义 而且也容 易产生理论上的误解与实践 中的偏差 在十九届三中全 会的公报中 ,“统筹设置党政 机构 原则就被明确提出 在最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 具体方案中 我们不难看出 该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比如监察委员会的设置以及 电影和新闻出版将统归中宣 部统一管理的体制等 此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方案显示出了中央对 于党政关系的全新理解 超越了以往 党政分开 党政不分 这种非黑即白的二分法 换言之 从当下 的实践中来看 ,“理顺党政关系 不仅仅指的是 党政 分开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所提出的 党政分开 所针 对的是 文革 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不正常的状 而脱离这个语境和背景谈 党政分开 便会显得 不合时宜 王岐山同志就曾在 人民日报 的一篇署 名长文中指出 ,“ 不能没有前提地搞党政分开 ”。 此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也不是一些人所认为的 党政合一 以党代政 ”, 而是在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 基于科学化与效率原则 推动党政机构协同改革 将某些职能相近的党政部 门进行合署办公 实现 寓党于政 ”。这也是此次机构 改革被称为 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而非 行政机构改 国务院机构改革 的题中之义 这里 我们可以进一步梳理出 寓党于政 与以 以党代政 的区别 首先 ,“寓党于政 并不意味着 党要 代管 或干预所有行政事务 其所涉及领域大 多是党在过去长期在事实上负责管理且有能力管好 优势 领域 比如纪检 宣传 组织与统战工作等 并没有在党内新设权力或增加党的责任 其次 寓党于政 的几大领域中 党的机构对 外仍以国家机构的名义行使权力 其受到宪法和法 律的规制 比如新设置的监察委不仅要受到宪法与 监察法的约束 而且也要接受同级人大的监督 在这 种情况下 党的权力与国家权力之间通过法律被真 切地联系在了一起 解决了长期以来党政 纪法之间 的矛盾 。“寓党于政 改革将党的活动切实置于宪法 与法律的规范之中 同时也夯实了党的意志转变为 国家意志的制度基础 第三 与以往 归口管理 体制与过去 以党代 实践不同的是 ,“寓党于政 改革真正改变了叠床 架屋的机构网络 通过党政合署缩减了机构设置的 数量 并且在保证合法性与正当性的基础上 大大提 高了执政 行政效能 最后 ,“寓党于政 的时代背景也早已不同往日 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 新时代 这是一个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 也是一个 更加开放的时代 而这也意味着机构改革不能也不 可能再走 回头路 ”。 黄建初 责任编辑 王斯博 shm[email protected] 我于 1986 年进民盟市委工作 恰逢 上海建盟四十周年 领导安排我编辑纪念 专集 在那本由苏步青先生亲笔题字的 纪念上海民盟四十周年 的小册子里 我读到了陶公的大作 杰出的经济学家沈 志远 》, 史料翔实 感情真挚 至今 要对沈志远做一点研究 陶公的这篇大作 不可不读 第一次和陶公见面 是在 4 年后的 11 10 那是他是民盟中央副主席 还是 群言 杂志的主编 11 9 群言 在沪召开了 文化建设与我国国 座谈会 赵超构主持 徐铸成 王元化 邓伟志等出席 第二天 公到机关看望大家 印象中他个头不高 挺瘦 清癯 这个词来形容最合适 那天 他说了什么 我早已记不清楚了 但他的带上海口音的普通话和浓浓的书卷 气却永远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也就在这一次 一件事 不经意间把 我这个再普通不过的机关干部和德高望重 的陶公联系起来 1991 1 18 日是陈 望道先生诞辰 100 周年 市政协要开个纪 念大会 代表民盟出席的是谈家桢主委 他在大会上的讲话由我撰写 大概是写得 不错 市政协的一位副秘书长对我说 你是摇笔杆子的 。” 陶公听说后想在 上发表 用什么名义呢 陶公想出了 一个笔名 叫做 申江 ”。 审稿时 陶公 看得很认真 对身边的翁曙冠先生说 啥人写的 不错嘛 !” 似乎和上海的秋天有缘 陶公每次来 都在深秋 1991 11 他在上海 召开了两个座谈会 一个是如何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出席者的大名如雷贯 陈沂 罗竹风 徐铸成 唐振常 孔阳 黄裳 徐中玉等等 如今 除了 徐中玉和黄裳两先生 都已仙逝 另一 个座谈会和经济相关 蒋学模 陈彪如 等几位大家出席 翌年秋 陶公再次来 沪为 群言 组稿 上海盟讯 派人 专访 请他谈谈教育 一日清晨 我接 到一个电话 是陶公打来的 赶紧正襟 危坐 细听道来 原来他对昨天的专访 有一点改动 让我转告 12 5 海盟讯 陶大镛谈教育 为题 表了这篇专访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陶公 针对当时教师的情况讲的 三光 ”: 老的 退光 中年死光 累的 ), 青年跑光 公动情地说 难道我们不应该大力气 去解决好教师的待遇问题吗 ?” 文章最精 彩之处在结尾 采访完后 他操着上 海话再三关照记者 十年树木 百年 树人 我们在这方面不能看得太浅 点你给我强调一下 。’” 三年后的 8 9 我又为陶公打过 一次工 那一天受 群言 委托 民盟市 委在市政协 1805 室召开 群众需要精品 座谈会 王元化 邓伟志 沙叶新 道临 白沉 黄蜀芹 叶辛 梅朵等出 徐中玉先生主持 他一开场便说 我代表陶大镛先生 向出席今天会议的 各位表示感谢 我为这个座谈会做记录 真累 不过当天在市政协文化俱乐部的 晚宴很惬意 谢晋善饮 沙叶新善侃 那天喝的是孔府家酒 瞅着造型新颖的 酒壶 沙叶新两眼放光 餐罢 带回一 2002 10 21 民盟市委为纪 念沈志远诞辰 100 周年开了个座谈会 为领导写讲话稿时 重温 杰出的经济学 家沈志远 》, 我又想起了陶公 …… 前些日子 偶遇市政协那位老领导 旧事重提 他说 你是摇笔杆子的 。” 他的话 让我想起 1990 年的那个深秋 想起陶公在审阅我写的纪念陈望道先生诞 100 周年文章时说过的话 这些年来 在我前行的路上 陶公的 那一点鼓励 始终是一种动力 重温往事忆陶公 王海波 春寒料峭挡不住爱书人的热情 3 18 日下午 2018 民盟群英演读会暨益友读书会年会在并购博物馆 演播厅里举行 民盟上海市委秘书长费俭应邀出席 民盟盟友 益友读书会书友们逾 200 人共聚一堂 声笑语绕梁不绝 共庆年度盛会 益友读书会汇聚了一群热爱读书 热爱文化的盟 员及各界朋友 自成立以来 秉持以 为媒 相益 结合民盟的思想文化建设 为弘扬民盟的 优秀传统文化 为建设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 求创建一个开放性的 书与文化 分享交流平台 2017 益友读书会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成功地架起了有情无界的友谊桥梁 会上 费俭在致辞时深有感触地说道 读书与成 长的环境和生活的时代紧密联结 阅读是一件非常美 好的事 可以陶冶 滋养心灵 她衷心预祝益友读书 会越办越好 并希望整个民盟市委及更多的盟员加入 到这支读书的队伍中来 演读会上的节目丰富 精彩纷呈 张欢 刘家祯 韩旭 蔡嘎亮等海上名家同台献艺 益友读书会朗诵 社成员倾情参演 益友们共读刘恩平撰写的人文批评 随笔集 阅己 精神的拍案 》, 片段中充盈了对于人的 本质力量的歌颂和赞美 诗朗诵 丽娃河 呈现了华 师大的文脉所在 情景诗 雨巷 的表演 则把江南 小镇的人文情怀发挥得淋漓尽致 朗读剧 信念的坚 守之 李公朴和梁漱溟 ”》 的表演 再一次让盟员感受 民盟先贤们 —— 那追寻真理的不倦求索 那民族自强 的信念与担当 散文朗诵 生命的原汁 更为大家带 来人生哲理的思考 感悟生命的意义 我的中国心 祖国 一首唱不完的恋歌 抒发出了所有盟友和书友 的心声 …… 年会还举行了益友读书会特聘顾问仪式 益友读 书会创始主席蔡祥云为著名导演 剧作家兼评论家 盟员刘恩平颁授了特聘顾问证书 作为一位敏于思 笃于创作 勤于笔耕的爱书 读书 写书人 恩平动情地说 爱书人的春天来了 我们从冬天积 累的心灵的力量 因我们的携手努力 会深深浅浅烙 下印记 会远远近近留下芬芳 会长长久久结下情 。” 这是一场民盟爱书人的聚会 我们共读一本世界 的书 共唱一支人生的歌 共享阅读之于艺术 生命 的体验和人的存在意义 在阅读中相遇 交会与行走 整个年会现场孕育着早春的勃勃生机 丰盈充实的 2017 已经过去 新的征程已经开始 展望 2018大家 用掌声推举陈珏女士为读书会第二任轮值主席 本次 民盟群英演读会暨益友读书会年会由益友读书会 盟市委直属综合总支 第四综合总支 现代服务业总 医学产业总支联合主办 上海蔡祥云社工师事务 所总策划 黄浦新盟员支部宋星羽任导演 并得到上 海申通律师事务所 欧瑞腾律师事务所的支持 相聚的时光总是特别短暂 真挚的情谊却时时相 整个年会现场孕育着早春的勃勃生机 充满了惊 充满了感动 最后 五夜骑士人声乐团与全体人 员深情唱响 天空中最亮的星 》, 书香浸润 芬芳满 大家共同期待再次相聚 开卷有益满芬芳 —— 记 2018 民盟群英演读会暨益友读书会年会

Upload: others

Post on 04-Nov-2019

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民盟视点 海上 乡村文化今安在 和 家€¦ · 60 位学生分为5 个班级,2 年级已经缺 失,幼儿园今年关闭,剩下一年级和三、四、五、 六共5

书斋雅趣

《上海盟讯》 编辑部: 陕西北路 128号 1810室 电话: 62581270 http://www.minmengsh.gov.cn 邮政编码: 200041 劳动报社电脑照排印刷

第四版 2018年 3月 31日·绿 洲

海上评谈

郝诗楠

对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一个观察

民盟视点 乡村文化今安在几年前,我曾随着浦东新区政协之友社第

7 学习组来到浙江省新昌县考察游览, 看了千丈幽谷景区、大佛寺景区和天烛湖景区,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我们下榻的农家乐宾馆

“桂溪山庄”所在的村庄,新昌县镜岭镇的西坑村,那里尚存的文化遗址,激起了我的兴趣,引发了我的联想。

至今仍然被西坑村的乡亲们津津乐道的,是村庄里还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些古代民居———台门, 台门建筑中雕梁画栋的木雕,以及弥散在台门建筑中的文化遗存。 这文化遗存还留存在乡民的口耳相传中。

由西坑村陈氏家族的文化遗存想到了文

化这个话题。 一是古村落民居中隐含了什么值得我们传承的文化? 二是乡村文化是怎样被破坏的? 三是复兴乡村文化的意义何在?

那天下午,本来游程没有什么安排,干什么去呢? 有团友老苏在早晨时赶早已经在村里转了一圈, 告诉领队老张可以去村庄看看,那里有古村落遗址, 古朴中含有先民留下的文化。 老张是一位性情中人,当即说好。 于是,午后我们稍事休息便离开桂溪山庄进入古村落

游览。秋后的太阳照得人暖烘烘的,正是走街串

巷深度游的好时光。 回忆我参加过的政协和民盟的考察游览,有多次自行深入民居了解民俗民风的考察举动,比旅行社导游安排的活动更自主、更有意思。

“桂溪山庄”建造在西坑村的村口,出山庄就能够看到西坑村的大门,一座两层楼的楼阁。 底层是敞开式的大门,骑跨在进村的大路上,二层才是楼阁。 楼阁是方形的砖木结构建筑,歇山顶建筑呈现清代的建筑样式,精雕细琢。

楼阁坐落在砖结构的底层建筑上,书写匾额的地方有“小有洞天”四字。 上层楼阁的檐下有“桂水屏障”横匾一块。 楼阁面对村庄的一面撰有“大开觉路”字额。 我阅看楼阁下方砖砌的墙,内有文字记载了重修楼阁的事件,方知这个楼阁是 2002 年时由政府出面、 百姓捐资修建的,是仿造原来的门楼新建。

村里的南北大路由南向北延伸,由平地直到山上。 沿着大路两旁有民居相连。 大路的东边山岗耸立,主要的民居就依山而建。 顺应了古人背靠山、面对水的建筑理念,背山面水在古人看来绝对是风水宝地,从阴阳学说来看谓之“皆阳”也。 左边是溪水潺潺的桂溪,也有少许民居依水而建。 入得村庄几十米,就看到在民居上订有指示牌,上书“陈石民故居”“陈宣照 吴觉农

故居”。这里是陈姓家族的居住地,据老板娘说陈

姓家族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五代时期陈朝的开

国皇帝陈霸先。 陈霸先是浙江长兴人,陈朝曾经占据了江南半壁江山,显赫一时。 西坑村民以陈霸先的后代为荣,不像是虚构的历史。 因为这不像今天许多旅游地不惜附会一个名人

抬高自己的那种劣行,早已作古的陈霸先不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利益。

古民居有石头做基础, 砖木结构的房子,也有垒土做墙壁的房子,经济实力的高下一目了然。 有大院落在村子中央建造,当地人称为“上二十四间台门”、“下二十四间台门”, 还有“十三间台门”,这些大户人家的台门显示了当年的显赫家世。 老板娘指着院落中的雕梁画栋,门窗上的人物花鸟木刻,让我们细看,说常常有人想来收购这些古董, 可是村民不愿出售。

在院子里我问一位正在洗刷的中年妇女,现在的这些房子归谁所有? 好多房子门上有锁,是不是无人居住? 她告诉我,这些房子土改时分给了农民。 所以一座院落有好多人家居住。 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经商办厂了,留下的是老人和孩子居多了。

我和老赵走在队伍的后面,老赵是一位医生,我们俩边看看边摸摸,细细品味。 在“下二十四间台门” 的弄内, 我遇上了一位老先生,看得出他已经过了退休年龄了。 他手里提了一个水桶, 桶内放着洗涤完的湿衣服。 我抓住机会问他, 这里的陈氏先人现在何处? 原来主人做何营生 , 是经商的 , 还是做官的 ?他对我看了看, 说 “来! 我带你进去看看。”我有点纳闷, 他带我看什么呢?

入得其内, 他的家出现在我们面前, 是“下二十四间台门 ” 的西侧偏房 。 我环顾四周, 门窗和墙壁有整修过的痕迹, 特别是木头制造的板壁, 焕然一新。 他招呼我们入座,掀开八仙桌上方挂着的月历牌, 指着露出的一幅照片称这是他的曾祖父, 也就是 “下二十四间台门” 的主人。 他取下照片让我们看背后的字, 我看到了三行竖排的小楷, 从右向左依次是 “民国拾七年仲春 子令氏在上

海摄影时年六拾有壹 峰环斋主人? ”。 我说 , 民国 17 年 , 应该是 1928 年 。 “峰环 ”两字我刚才在台门门楣的上方看到了, 就是说照片中的老先生就是这台门院落的主人 。老陈说, 子令是他祖先的字。 我说我知道古人有姓、 名、 字、 号的习惯, 我是学历史的。在 1928 年时老先生能够远走上海 , 实属不易。 照片中老先生身穿中式对襟长衫, 头戴清代民国常见的 “瓜皮帽”。 三行小楷字工整秀逸, 墨汁有斑驳脱落的陈旧感, 当属正宗

的 “文物”。陈先生告诉我照片是他整理老屋的旧物

时找到的 , 所以他做了翻拍 。 我仔细阅看 ,在三行小字的右侧, 他写了 “公元 2011 年 11月 12 日发现太公相片并重印 “曾孙陈鉴启?”。 原来他大名陈鉴启, 颇有文化的名字。我猜想可能与族谱的以字排行有关。

细细品味西坑村的文化遗存, 我觉得乡村文化是可以进行追溯的, 其渊源来自于先人的文化活动, 这是乡村文化的脉络和传承。不管是台门建筑, 还是木雕石刻, 都浸润着文化的气息, 昭示着文化的传承。

乡村文化会受到破坏, 既有天灾, 也有人祸。 如自然界的雨淋雷击, 木结构构件的自然腐朽, 还有 “文革” 的人为破坏。 西坑村的一些门窗木雕, 好多人物的脸部已经被铲去, 这是文革留下的痕迹。 西坑村的台门砖墙上还有文革语录留下, 我看到的有 “没有什么, 便没有革命, 谁反对什么, 就是反对革命” 的标语, 和 “把什么建成某某某思想的革命大熔炉” 等等。

我和桂溪山庄的老板娘谈到了西坑村文

化遗产的保存问题,她很高兴地说,他们山庄已经有了计划,在山庄院落里的墙壁上,已经预留了灯箱的位置。 他还说了后面的打算,准备把西坑村的重要历史、古迹遗址做成一批展板,悬挂在他们山庄的显要位置,让前来西坑村游览的四方客人一睹陈氏古村落的文化遗

存。 我建议,展板要图文并茂。 她说,当然! 我看到在山庄的大堂里有一横幅,“热烈欢迎来自江苏各旅行社的老总前来考察”, 可以料到做旅游的老总一定会建议山庄要打出文化的

品牌, 增加旅游的文化含金量。桂溪山庄的老板姓章,他的举措会对桂溪

泉边的山村文化的留存乃至发扬光大起到重

大作用。 如果有足够多的成功人士,把钱投入到乡村文化的建设上来,对中华文化的保护传承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各级政府对文化的保护负有重大责任,但当政府还没有足够的资金做事时,有民间的资金协助做政府想做而目前还未能做的事,此等善事功德无量!

在西坑村看到了一所小学,好奇之下我一定要目睹尊容。 因为在学校归并的浪潮中,乡村学校已经成了稀罕之物了。

第二天我起了一个早,进入村庄来到西坑中心小学,门卫陈师傅不陌生了,昨天我们见过一面。 他对我的到访提供了方便。 学校有一幢比较新的教学楼,一层到二层的转角平台处有上锁的铝合金门, 他拿着钥匙给我打开了门。我进入 2 楼的教室,细看内里的布局。教室

里只有 10 来张桌椅, 显然学生数已经 “被动性”小班化,都随着父母进城读书了。 陈师傅介绍学校现在共有 60 位学生,11 位教师。与当年300 来学生相比,规模大为缩小了。

我在墙上看到了一张布告,是教师资格登记的布告。 细看得知,11 位教师有数学教师 5位,语文教师 3 位,外语教师 1 位,科学常识教师 2 位,外语教师成“稀缺”教师。 一些外来民工子弟之所以外语基础较差 , 原因就在这里———外语教师严重不足。

60 位学生分为 5 个班级 ,2 年级已经缺失,幼儿园今年关闭,剩下一年级和三、四、五、六共 5 个班级。 西坑中心小学也在风雨飘摇中。 就像门卫陈师傅所说,再过几年或许西坑小学也归并到城里去了。

我知道从陈师傅他们的内心来说,是不希望学校关并的,不只是学生上学路途遥远的问题,也不只是关并以后可能会有辍学生的再次出现,而是更深层的问题。

乡村文化要靠这些孩子来继承和发扬,因为他们是乡村文化传承的主力军。60 个孩子就是 60 个家庭,甚至涉及更多的家庭。 2 年级教室里的黑板上留有语文教师写下的诗歌一首,那几个粉笔字如同 90 年前的陈子令先生的小楷字一样,秀逸工整,孩子在阅读背诵诗歌的时候,连同中华文化一起栽入心田。

想到了乡村文化复兴这个话题。 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乡村青壮年外出打工进城,留下老弱和孩子留守乡村,文化的传承缺失了人的传接,衰落甚至凋蔽就会乘隙而入。

走出校门看到一个男孩手里拿了饭盒背

着书包上学去,我叫住了他,问,你手里拿的是中饭的盒子吗?他点点头。我问,中饭的菜吃什么?他说食堂里会烧。他还告诉我会吃到白菜、萝卜、豆腐等等,我猜想就是一个菜打发中饭的。 我问他,读书高兴吗? 他笑着说高兴,看来是发自内心的真实回答。

其实我看过西坑小学寄宿生的宿舍和食

堂,极其简陋。 孩子没有尝过现代教育的滋味,也无从比较好和不好。

淳朴的民风,自然的人文,如果能在这些孩子的心头栽下文化的种子,总有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那一天。 只是我们还需要做很多工作,需要持之以恒。

一次考察的时间有限, 对前面提出的三个问题的思考也有限 。 不过 , 只要去思考 ,去实践, 那怕只是前进了一小步, 也是值得称道的。 我想, 乡村文化的复兴还是有希望的, 是能够逐步实现的梦。 尽管它还是那么遥远。

长久以来, 当人们谈及机构改革的时候, 似乎都必须面对 “党政分开” 这一概念。尽管在实践中,与党政分开相关的领域有了诸多新的

进展与表现, 但是在理论上党政分开在很大程度上仍旧

是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机构

改革时无法回避的 “政治正确”。例如,在一个时期内,人们在谈到“理顺党政关系”的时候,便自然将其与“党政分开”完全等同。

然而, 大多数论者忽略的一点是, 在中国既有的政治制度之下, 一方面党政事实上无法完全“分开”,因为中国共产党首先就不同于西

方意义的政党或执政党;另一方面, 某些领域 “党政分开” 的实践已经产生了一些问题, 比如归口管理机构与执行机构之间叠床架屋损害

政策执行的效率。因此,必须认识到的一点是, 在现有的政体之下一味强调 “党政分开”不仅没有意义,而且也容易产生理论上的误解与实践

中的偏差。 在十九届三中全会的公报中,“统筹设置党政机构”原则就被明确提出,而在最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

具体方案中, 我们不难看出该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比如监察委员会的设置以及

电影和新闻出版将统归中宣

部统一管理的体制等。此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方案显示出了中央对

于党政关系的全新理解,超越了以往“党政分开”与“党政不分”这种非黑即白的二分法。换言之,从当下的实践中来看,“理顺党政关系”不仅仅指的是“党政分开”。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所提出的“党政分开”所针对的是 “文革” 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不正常的状况,而脱离这个语境和背景谈“党政分开”便会显得不合时宜。 王岐山同志就曾在《人民日报》的一篇署名长文中指出,“不能没有前提地搞党政分开”。 不过, 此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也不是一些人所认为的“党政合一”或“以党代政”,而是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基于科学化与效率原则,推动党政机构协同改革, 将某些职能相近的党政部门进行合署办公,实现“寓党于政”。这也是此次机构改革被称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而非“行政机构改革”或“国务院机构改革”的题中之义。

这里,我们可以进一步梳理出“寓党于政”与以往“以党代政”的区别。首先,“寓党于政”并不意味着党要“代管”或干预所有行政事务,其所涉及领域大多是党在过去长期在事实上负责管理且有能力管好

的“优势”领域,比如纪检、宣传、组织与统战工作等,并没有在党内新设权力或增加党的责任。

其次,在“寓党于政”的几大领域中,党的机构对外仍以国家机构的名义行使权力, 其受到宪法和法律的规制, 比如新设置的监察委不仅要受到宪法与监察法的约束,而且也要接受同级人大的监督。在这种情况下, 党的权力与国家权力之间通过法律被真切地联系在了一起,解决了长期以来党政、纪法之间的矛盾。 “寓党于政”改革将党的活动切实置于宪法与法律的规范之中, 同时也夯实了党的意志转变为国家意志的制度基础。

第三,与以往“归口管理”体制与过去“以党代政”实践不同的是,“寓党于政”改革真正改变了叠床架屋的机构网络, 通过党政合署缩减了机构设置的数量,并且在保证合法性与正当性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执政、行政效能。

最后,“寓党于政”的时代背景也早已不同往日。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 这是一个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 也是一个更加开放的时代, 而这也意味着机构改革不能也不可能再走 “回头路”。

□ 黄建初

往事随风

责任编辑 王斯博 [email protected]

我于 1986 年进民盟市委工作, 恰逢上海建盟四十周年, 领导安排我编辑纪念专集。 在那本由苏步青先生亲笔题字的《纪念上海民盟四十周年 》 的小册子里 ,我读到了陶公的大作 《杰出的经济学家沈志远》, 史料翔实, 感情真挚。 至今, 只要对沈志远做一点研究, 陶公的这篇大作不可不读。

第一次和陶公见面 , 是在 4 年后的11 月 10 日。 那是他是民盟中央副主席,

还是 《群言 》 杂志的主编 。 11 月 9 日 ,《群言》 在沪召开了 “文化建设与我国国情” 座谈会 , 赵超构主持 , 徐铸成 、 陆诒、 王元化、 邓伟志等出席。 第二天, 陶公到机关看望大家。 印象中他个头不高,挺瘦, 用 “清癯” 这个词来形容最合适。那天, 他说了什么, 我早已记不清楚了,但他的带上海口音的普通话和浓浓的书卷

气却永远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也就在这一次, 一件事, 不经意间把

我这个再普通不过的机关干部和德高望重

的陶公联系起来。 1991 年 1 月 18 日是陈望道先生诞辰 100 周年, 市政协要开个纪念大会, 代表民盟出席的是谈家桢主委,

他在大会上的讲话由我撰写。 大概是写得不错 , 市政协的一位副秘书长对我说 :“你是摇笔杆子的。” 陶公听说后想在 《群言》 上发表。 用什么名义呢, 陶公想出了一个笔名, 叫做 “申江”。 审稿时, 陶公看得很认真 , 对身边的翁曙冠先生说 :“啥人写的? 不错嘛!”

似乎和上海的秋天有缘, 陶公每次来沪, 都在深秋。 1991 年 11 月, 他在上海召开了两个座谈会, 一个是如何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出席者的大名如雷贯耳: 陈沂、 罗竹风、 徐铸成、 唐振常、 蒋孔阳、 黄裳、 徐中玉等等 , 如今 , 除了徐中玉和黄裳两先生 , 都已仙逝 。 另一个座谈会和经济相关 , 蒋学模 、 陈彪如等几位大家出席 。 翌年秋 , 陶公再次来沪为 《群言 》 组稿 , 《上海盟讯 》 派人专访, 请他谈谈教育 。 一日清晨 , 我接到一个电话 , 是陶公打来的 , 赶紧正襟危坐, 细听道来 。 原来他对昨天的专访有一点改动, 让我转告。 12 月 5 日 《上海盟讯》 以 “陶大镛谈教育 ” 为题 , 发表了这篇专访 ,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陶公针对当时教师的情况讲的 “三光”: 老的

退光, 中年死光 (累的), 青年跑光。 陶公动情地说 : “难道我们不应该大力气去解决好教师的待遇问题吗?” 文章最精彩之处在结尾 : “采访完后 , 他操着上海话再三关照记者 : ‘十年树木 , 百年树人, 我们在这方面不能看得太浅 。 这点你给我强调一下。’”

三年后的 8 月 9 日, 我又为陶公打过一次工。 那一天受 《群言》 委托, 民盟市委在市政协 1805 室召开 “群众需要精品”座谈会, 王元化 、 邓伟志 、 沙叶新 、 孙道临、 白沉 、 黄蜀芹 、 叶辛 、 梅朵等出席 , 徐中玉先生主持 , 他一开场便说 :我代表陶大镛先生 , 向出席今天会议的各位表示感谢。 我为这个座谈会做记录,真累! 不过当天在市政协文化俱乐部的晚宴很惬意 。 谢晋善饮 , 沙叶新善侃 。那天喝的是孔府家酒 , 瞅着造型新颖的酒壶 , 沙叶新两眼放光 。 餐罢 , 带回一只。

2002 年 10 月 21 日 , 民盟市委为纪念沈志远诞辰 100 周年开了个座谈会。 在为领导写讲话稿时, 重温 《杰出的经济学家沈志远》, 我又想起了陶公……

前些日子, 偶遇市政协那位老领导,旧事重提, 他说: “你是摇笔杆子的 。”他的话 , 让我想起 1990 年的那个深秋 ,想起陶公在审阅我写的纪念陈望道先生诞

辰 100 周年文章时说过的话。这些年来, 在我前行的路上, 陶公的

那一点鼓励, 始终是一种动力。

重温往事忆陶公□ 王海波

春寒料峭挡不住爱书人的热情, 3 月 18 日下午,2018 民盟群英演读会暨益友读书会年会在并购博物馆演播厅里举行。 民盟上海市委秘书长费俭应邀出席,民盟盟友、 益友读书会书友们逾 200 人共聚一堂, 欢声笑语绕梁不绝, 共庆年度盛会。

益友读书会汇聚了一群热爱读书、 热爱文化的盟员及各界朋友, 自成立以来, 秉持以 “书” 为媒, 以“友” 相益, 结合民盟的思想文化建设, 为弘扬民盟的优秀传统文化, 为建设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 力求创建一个开放性的 “书与文化” 分享交流平台。 回顾 2017 年, 益友读书会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成功地架起了有情无界的友谊桥梁。

会上, 费俭在致辞时深有感触地说道, 读书与成长的环境和生活的时代紧密联结, 阅读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 可以陶冶、 滋养心灵。 她衷心预祝益友读书会越办越好, 并希望整个民盟市委及更多的盟员加入到这支读书的队伍中来。

演读会上的节目丰富、 精彩纷呈。 张欢、 刘家祯、韩旭、 蔡嘎亮等海上名家同台献艺, 益友读书会朗诵社成员倾情参演。 益友们共读刘恩平撰写的人文批评随笔集 《阅己: 精神的拍案》, 片段中充盈了对于人的本质力量的歌颂和赞美; 诗朗诵 《丽娃河》 呈现了华师大的文脉所在; 情景诗 《雨巷》 的表演, 则把江南小镇的人文情怀发挥得淋漓尽致; 朗读剧 《信念的坚守之 “李公朴和梁漱溟”》 的表演, 再一次让盟员感受民盟先贤们———那追寻真理的不倦求索, 那民族自强的信念与担当; 散文朗诵 《生命的原汁》 更为大家带

来人生哲理的思考, 感悟生命的意义; 《我的中国心》《祖国, 一首唱不完的恋歌》 抒发出了所有盟友和书友的心声……

年会还举行了益友读书会特聘顾问仪式, 益友读书会创始主席蔡祥云为著名导演、 剧作家兼评论家、盟员刘恩平颁授了特聘顾问证书 。 作为一位敏于思考、 笃于创作、 勤于笔耕的爱书、 读书、 写书人, 刘恩平动情地说: “爱书人的春天来了, 我们从冬天积累的心灵的力量, 因我们的携手努力, 会深深浅浅烙下印记 , 会远远近近留下芬芳 , 会长长久久结下情谊。”

这是一场民盟爱书人的聚会, 我们共读一本世界的书, 共唱一支人生的歌, 共享阅读之于艺术、 生命的体验和人的存在意义, 在阅读中相遇、 交会与行走,整个年会现场孕育着早春的勃勃生机 。 丰盈充实的2017 已经过去, 新的征程已经开始。 展望 2018, 大家用掌声推举陈珏女士为读书会第二任轮值主席。 本次民盟群英演读会暨益友读书会年会由益友读书会、 民盟市委直属综合总支、 第四综合总支、 现代服务业总支、 医学产业总支联合主办, 上海蔡祥云社工师事务所总策划、 黄浦新盟员支部宋星羽任导演, 并得到上海申通律师事务所、 欧瑞腾律师事务所的支持。

相聚的时光总是特别短暂, 真挚的情谊却时时相伴。 整个年会现场孕育着早春的勃勃生机, 充满了惊喜, 充满了感动。 最后, 五夜骑士人声乐团与全体人员深情唱响 《天空中最亮的星》, 书香浸润, 芬芳满城, 大家共同期待再次相聚。

春江牧趣作者:汪观清

开卷有益满芬芳

汪观清,号耕莘堂主,自幼酷爱丹青,后到上海拜师学画,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民盟

书画院院长。他擅长人物、山水画,尤以画牛著名。他致力于国

画艺术的创作和探索,注重墨韵,强调动态,笔下的山水、人物

极富情趣和个性。

□ 群 英

———记2018 民盟群英演读会暨益友读书会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