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国家宝藏之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穿越千年的墓藏文化 ·...

1
科技生活 探索 2018年3月29日 星期四 编辑:苏舒美编:况中银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13 探秘国家宝藏之 央央 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 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活动 区域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省修武县和辉 县交界一带。《晋书·嵇康传》记载:“嵇康居山 阳,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 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 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然而在1960年,西善桥宫山南朝大墓中 发现了《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上面出现 了 5 株银杏树,2 株垂柳, 1 株槐树, 1 株松树, 只有 1 株是阔叶竹。这种砖画后来在不少南 朝的墓中被陆续发现,植物也各不相同,比如 狮子冲萧统陵墓中的砖画上,只有银杏、榉 树、松树,根本没有竹子。 竹林七贤之名的由来,学界存在争议。 东晋孙盛《魏氏春秋》文云:“(嵇)康寓居河 内之山阳县(今河南省焦作市东),与之游 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 山涛,河内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 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一般 认为“竹林七贤”之名与“集于竹林之下”的 竹林之游有关。 但国学大师陈寅恪认为,“竹林七贤”的 活动地方实际上并没有产“竹林”,竹林七贤 是先有“七贤”而后有“竹林”,七贤出自《论 语》中“作者七人”的事数,有标榜之义。“竹 林”之词,源于西晋末年,佛教僧徒比附内典、 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乃托天竺“竹林精舍” 之名。当时的人管天竺佛教徒隐居清修之地 叫作竺林,后来以讹传讹才成为了竹林。而 西晋末东晋初的士人附会佛学风气盛行,于 是取天竺“竹林”之名,加在“七贤”之前,慢慢 变成了“竹林七贤”。所以,“竹林”并不是地 名,也没有什么真的竹林,均是晋代士人对前 朝先贤的附会。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穿越千年的墓藏文化 六朝神品 1960年,南京博物院等单 位的考古工作者在南京市西善 桥宫山北麓,发掘了一座东晋晚期 至南朝刘宋时期的帝王陵墓。其中 最有价值的,为墓室南北两壁的大 型模印拼嵌砖画(或称画像砖)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该砖画分两 组,各由近300块砖拼嵌而成。南墓 壁描绘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北墓 壁描绘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 “竹林七贤”为魏晋时期的七 位名士,因不满暴政,乃结伴于山 阳(今河南修武)作“竹林之游”,寄 情山水,谈玄弹琴,纵酒啸歌,世称 “竹林七贤”。荣启期为春秋时代 的高士,也在画中。画面上的八 人,神态各异,或弹琴、或长啸、或 饮酒、或手舞如意……颇契合文献 所述各人个性特点。他们宽衣博 带,席地而坐,多赤足,姿态放松, 神情高逸,崇尚老庄之意,追求个 性之心,溢于画面,反映出当时不 羁名教、任性自然的社会风尚和 “魏晋风度”。砖画上,各人身旁均 有榜题标示姓名,相互间以松槐、 垂柳等树木间隔,极富山林野趣, 与人物相谐相融。 此砖画改变了汉画像砖剪影式、 画幅较小的风格,大力创新,制作过 程更为复杂。据推测,先将白描粉本 制成模子,再用模子将画面压印在有 编号的砖坯上,烧制后按编号顺序嵌 砌在墓壁上,组成一幅宏大而完整的 画面,把画像砖艺术推向历史的高 峰。此作技法娴熟,凸起的线条优美 流畅,表现力强,人物比例匀称,秀骨 清朗,神情生动,准确而概括地把创 作对象的形象特征和内心世界刻画 出来,为相当成熟高妙的人物画作 品。画中采用的散点透视法,继承了 我国古代绘画的传统;而对称的构图 方式,匀称和谐、情调统一。同时,又 在阳线塑造人物的基础上,填绘色 彩,有机地把绘画、雕刻、设色三者结 合起来,很好地表现出我国人物画的 早期风貌。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为迄 今发现较早的一幅六朝人物画实 物,也是现存最早的“竹林七贤”人 物画,填补了六朝绘画稀有传世真 迹的空白,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非 常重要的地位。 800 年的“穿越” 颜值与演技兼备的青年演员袁 弘塑造过众多为人熟知的古装荧幕 形象,很多观众觉得他身上兼具了 古代文人的儒雅和将军的英魄。这 一次,袁弘将在节目中化身才貌无 双的嵇康,不仅带领大家走进魏晋 时期的精神世界,更演绎出“竹林七 贤”为何能凭借“本色风流”从众多 英雄名仕中脱颖而出,成为后世文 人争相效仿的“偶像天团”。 由袁弘所守护的国宝《竹林七 贤与荣启期砖画》,为研究魏晋南北 朝时期的绘画艺术提供了可靠、翔 实的资料,但令人惊讶的是画作内 容竟是“穿越”题材,画中的八大“男 主”之间足足相差了800年。 南京博物院研究人员表示:“这 套砖画在墓室中原本分布南北两 壁,一面为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四 人,另一面为向秀、刘伶、阮咸、荣启 期四人。这第八个名叫荣启期的, 是春秋时期人物,早于‘七贤’许多 年。由于他的性格和‘七贤’极为相 似,又被时人誉为‘高士’,所以南朝 人将荣启期和‘七贤’并列,这种‘穿 越’既解决了墓室两壁画面对称的 需要,也反映了当时‘贵在肆志’‘仰 慕同趣’的社会风尚,有把荣启期作 为楷模之意。因此,这套砖画的全 称应该叫《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印模 砖画》。” 据史料记载,荣启期是春秋隐 士,传说孔子游泰山时路遇荣启期, 见其衣不蔽体、边弹边唱,怡然自 得,便问荣启期为何如此高兴。荣 启期自言有三乐:“为人、又为男子、 又行年九十。”这一故事后被引为 “知足常乐”的典故。画中的荣启 期,腰系绳索,端坐向前,鼓琴而歌, 似乎在讲学,神态威严。研究人员 指出:“荣启期是八人中唯一披发 的,而另外七人则系着发髻,这也是 一大不同。” 南朝帝陵的墓葬风气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印模砖画》 由三百多块壁画砖组成,每一块图 案都不一样,令人叹为观止。南京 博物院的罗宗真研究员曾说道,在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印模砖画》的内 层都有铭文,如“嵇上行十五”“嵇上 行廿四”“嵇上行卅四”等,“嵇”代表 竹林七贤中的“嵇康”,这些铭文是 指示性的文字,是提醒工匠,在砌筑 墓室壁画时,这块壁画砖所在的位 置,保证工匠快速准确地完成这幅 大型拼图。 “印模砖画一直是皇家与王侯 墓葬的专属用具,一般贵族不能使 用。在王公贵族们死后由朝廷拨付 成套的印模砖画的专用砖,由熟知 安装程序的工匠砌筑。在遭遇重大 变故时,也做普通墓室砖使用。 迄今为止,考古专家已经在南 京、丹阳两地的七座南朝大墓中,屡 屡发现《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印模砖 画》以及零散壁画砖,这些墓的等级 都非常高,可以确认身份的墓主都 是王侯级别的。 1965年发掘的丹阳胡桥鹤仙坳 南朝墓, 1968年发掘的丹阳胡桥吴 家村南朝墓,2010年发掘的南京雨 花台区石子岗南朝墓,2012年雨花 台区铁心桥乌龟山南朝墓都发现了 竹林七贤砖画,2013年栖霞区狮子 冲两座南朝大墓,其中一座墓中出 现了半幅《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 画》,这两座南朝大墓的墓主,后被 考证为梁昭明太子萧统以及其母亲 丁贵嫔。 专家认为,“竹林七贤”代表了 “玄虚淡泊,与道逍遥”的玄学,在当 时的环境下南朝士族纷纷效仿,以 示“高逸”,画界也以“竹林七贤”为 主题进行创作。另外,刘宋文帝时 期,社会逐渐稳定,皇室为拉拢士族 阶层,推崇“竹林七贤”,死后在墓葬 中装饰,最后形成流行于贵族社会 的风气。 竹林七贤之名的由来: 没有“竹林”的竹林七贤 江苏,江湖河海是它的血脉,吴韵汉风是它的青春。八千年辉煌孕育了江苏独特的文化遗存。日前, 央视综艺频道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就把目光聚焦在了这座保存中华文化和江苏地域 文明的宝殿—南京博物院。这期由“国宝守护人”袁弘带来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 砖画》更是展现了中国文化和中国力量。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竹林七 贤与荣启期砖画》的前世今生。

Upload: others

Post on 14-Feb-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探秘国家宝藏之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穿越千年的墓藏文化 · 2018年3月29日 星期四 科技生活 探索 编辑:苏舒 美编:况中银 投稿邮箱:cqkejibao@sina.com

科技生活 探索2018年3月29日 星期四编辑:苏舒 美编:况中银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13

探秘国家宝藏之

央央

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活动区域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省修武县和辉县交界一带。《晋书·嵇康传》记载:“嵇康居山阳,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然而在1960年,西善桥宫山南朝大墓中发现了《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上面出现了5株银杏树,2株垂柳,1株槐树,1株松树,只有1株是阔叶竹。这种砖画后来在不少南朝的墓中被陆续发现,植物也各不相同,比如狮子冲萧统陵墓中的砖画上,只有银杏、榉树、松树,根本没有竹子。

竹林七贤之名的由来,学界存在争议。东晋孙盛《魏氏春秋》文云:“(嵇)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今河南省焦作市东),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内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一般认为“竹林七贤”之名与“集于竹林之下”的竹林之游有关。

但国学大师陈寅恪认为,“竹林七贤”的活动地方实际上并没有产“竹林”,竹林七贤是先有“七贤”而后有“竹林”,七贤出自《论语》中“作者七人”的事数,有标榜之义。“竹林”之词,源于西晋末年,佛教僧徒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乃托天竺“竹林精舍”之名。当时的人管天竺佛教徒隐居清修之地叫作竺林,后来以讹传讹才成为了竹林。而西晋末东晋初的士人附会佛学风气盛行,于是取天竺“竹林”之名,加在“七贤”之前,慢慢变成了“竹林七贤”。所以,“竹林”并不是地名,也没有什么真的竹林,均是晋代士人对前朝先贤的附会。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穿越千年的墓藏文化

六朝神品

1960年,南京博物院等单位的考古工作者在南京市西善

桥宫山北麓,发掘了一座东晋晚期至南朝刘宋时期的帝王陵墓。其中最有价值的,为墓室南北两壁的大型模印拼嵌砖画(或称画像砖)——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该砖画分两组,各由近300块砖拼嵌而成。南墓壁描绘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北墓壁描绘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

“竹林七贤”为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因不满暴政,乃结伴于山阳(今河南修武)作“竹林之游”,寄情山水,谈玄弹琴,纵酒啸歌,世称

“竹林七贤”。荣启期为春秋时代的高士,也在画中。画面上的八人,神态各异,或弹琴、或长啸、或饮酒、或手舞如意……颇契合文献所述各人个性特点。他们宽衣博带,席地而坐,多赤足,姿态放松,神情高逸,崇尚老庄之意,追求个性之心,溢于画面,反映出当时不羁名教、任性自然的社会风尚和

“魏晋风度”。砖画上,各人身旁均有榜题标示姓名,相互间以松槐、垂柳等树木间隔,极富山林野趣,与人物相谐相融。

此砖画改变了汉画像砖剪影式、画幅较小的风格,大力创新,制作过程更为复杂。据推测,先将白描粉本制成模子,再用模子将画面压印在有编号的砖坯上,烧制后按编号顺序嵌砌在墓壁上,组成一幅宏大而完整的画面,把画像砖艺术推向历史的高峰。此作技法娴熟,凸起的线条优美流畅,表现力强,人物比例匀称,秀骨清朗,神情生动,准确而概括地把创作对象的形象特征和内心世界刻画出来,为相当成熟高妙的人物画作品。画中采用的散点透视法,继承了我国古代绘画的传统;而对称的构图方式,匀称和谐、情调统一。同时,又在阳线塑造人物的基础上,填绘色彩,有机地把绘画、雕刻、设色三者结合起来,很好地表现出我国人物画的早期风貌。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为迄

今发现较早的一幅六朝人物画实物,也是现存最早的“竹林七贤”人物画,填补了六朝绘画稀有传世真迹的空白,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800年的“穿越”

颜值与演技兼备的青年演员袁弘塑造过众多为人熟知的古装荧幕形象,很多观众觉得他身上兼具了古代文人的儒雅和将军的英魄。这一次,袁弘将在节目中化身才貌无双的嵇康,不仅带领大家走进魏晋时期的精神世界,更演绎出“竹林七贤”为何能凭借“本色风流”从众多英雄名仕中脱颖而出,成为后世文人争相效仿的“偶像天团”。

由袁弘所守护的国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为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提供了可靠、翔实的资料,但令人惊讶的是画作内容竟是“穿越”题材,画中的八大“男主”之间足足相差了800年。

南京博物院研究人员表示:“这套砖画在墓室中原本分布南北两壁,一面为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四人,另一面为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四人。这第八个名叫荣启期的,是春秋时期人物,早于‘七贤’许多年。由于他的性格和‘七贤’极为相似,又被时人誉为‘高士’,所以南朝人将荣启期和‘七贤’并列,这种‘穿越’既解决了墓室两壁画面对称的需要,也反映了当时‘贵在肆志’‘仰慕同趣’的社会风尚,有把荣启期作为楷模之意。因此,这套砖画的全称应该叫《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印模砖画》。”

据史料记载,荣启期是春秋隐士,传说孔子游泰山时路遇荣启期,见其衣不蔽体、边弹边唱,怡然自得,便问荣启期为何如此高兴。荣启期自言有三乐:“为人、又为男子、又行年九十。”这一故事后被引为

“知足常乐”的典故。画中的荣启期,腰系绳索,端坐向前,鼓琴而歌,似乎在讲学,神态威严。研究人员指出:“荣启期是八人中唯一披发

的,而另外七人则系着发髻,这也是一大不同。”

南朝帝陵的墓葬风气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印模砖画》由三百多块壁画砖组成,每一块图案都不一样,令人叹为观止。南京博物院的罗宗真研究员曾说道,在《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印模砖画》的内层都有铭文,如“嵇上行十五”“嵇上行廿四”“嵇上行卅四”等,“嵇”代表竹林七贤中的“嵇康”,这些铭文是指示性的文字,是提醒工匠,在砌筑墓室壁画时,这块壁画砖所在的位置,保证工匠快速准确地完成这幅大型拼图。

“印模砖画一直是皇家与王侯墓葬的专属用具,一般贵族不能使用。在王公贵族们死后由朝廷拨付成套的印模砖画的专用砖,由熟知安装程序的工匠砌筑。在遭遇重大变故时,也做普通墓室砖使用。

迄今为止,考古专家已经在南京、丹阳两地的七座南朝大墓中,屡屡发现《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印模砖画》以及零散壁画砖,这些墓的等级都非常高,可以确认身份的墓主都是王侯级别的。

1965年发掘的丹阳胡桥鹤仙坳南朝墓,1968年发掘的丹阳胡桥吴家村南朝墓,2010年发掘的南京雨花台区石子岗南朝墓,2012年雨花台区铁心桥乌龟山南朝墓都发现了竹林七贤砖画,2013年栖霞区狮子冲两座南朝大墓,其中一座墓中出现了半幅《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这两座南朝大墓的墓主,后被考证为梁昭明太子萧统以及其母亲丁贵嫔。

专家认为,“竹林七贤”代表了“玄虚淡泊,与道逍遥”的玄学,在当时的环境下南朝士族纷纷效仿,以示“高逸”,画界也以“竹林七贤”为主题进行创作。另外,刘宋文帝时期,社会逐渐稳定,皇室为拉拢士族阶层,推崇“竹林七贤”,死后在墓葬中装饰,最后形成流行于贵族社会的风气。

相关链接

竹林七贤之名的由来:没有“竹林”的竹林七贤

江苏,江湖河海是它的血脉,吴韵汉风是它的青春。八千年辉煌孕育了江苏独特的文化遗存。日前,央视综艺频道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就把目光聚焦在了这座保存中华文化和江苏地域

文明的宝殿——南京博物院。这期由“国宝守护人”袁弘带来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更是展现了中国文化和中国力量。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竹林七

贤与荣启期砖画》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