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農地資源發展願景與策略 -...

12
܅ቷᎩ༄ᒫฏăϜᗉăಱฏăמฏг۩มఢထ९ 71 第四章、農地資源發展願景與策略 藉由玉里鎮、瑞穗鄉、富里鄉、卓溪鄉四鄉鎮的農地資源利用類型與空間分 佈等基本資料蒐集,以及自然環境、相關計畫與政策、農業生產環境、農產作物、 農戶資料分析後,依據花蓮縣農地資源空間整體發展計畫及相關上位計畫的指導 導,對花蓮縣農地資源利用之進行願景及策略擘劃。為配合未來國土政策、經濟 發展、花蓮縣農業發展整體方向,以及各鄉鎮市的農業發展歷程與特色,依『農 地資源空間規劃工作之作業程序規範操作手冊』指導進行策略規劃,經由行政院 農委會與花蓮縣政府農業發展處的協助,邀請瞭解計畫區內各鄉鎮農業發展、歷 程與未來走向之政府官員、農民與地主之鄉民,成立各鄉鎮「農地空間規劃促進 委員會」,冀透過各委員會成員們的協助,建立符合各鄉鎮農業未來發展的願景 共識,並深入瞭解各鄉鎮市既有及未來將面對的發展議題,藉以研提相關的解決 策略,作為後續農地資源評估、區位選擇與行動計畫的研擬依據。茲以本計畫策 略規劃的建構:農地資源發展願景與目標、農地資源發展議題與策略,藉由農地 資源空間規劃委員會委員的訪談與問卷及座談會意見,建構本區未來農地發展的 指標作物、發展基礎及行動策略之規劃依據。 第一節 洄瀾築夢 一、夢想中的未來 花蓮由於長期以來受限於對外交通之不便,長久以來一直是都市人眼中的後 山,經濟發展遲緩,人口流失問題嚴重,如同其他農業縣市一般。2003 年 6 月 一群長期關心花蓮地方發展的人,以「花蓮主體價值為基礎,推動花蓮永續發展」 為宗旨,思考花蓮發展問題與未來,並開始沿用清代移墾漢人口中的舊地名—「洄 瀾」,稱這塊美麗的淨土,「洄瀾;花蓮」成為外地人心中好山好水的代名詞,如 何在追求多元文化價值下,尊重生命價值、追求自然生機、營造城鄉利基、發展 地方永續,成為本計畫主要的目標。 本計畫初步分析花蓮縣農地資源的背景與特色,創造花蓮永續發展願景的引 導,彙整 96 年度「花蓮縣農地資源空間整體發展構想及空間配置計畫」,及東部 永續發展計畫、洄瀾 2010 等上位計畫之指導方向,經由專家學者與四鄉鎮農會 訪談與空間規劃委員會討論確認,綜合出四鄉鎮農地資源發展願景方向,做為本 計畫後續發展的重心,也做為花蓮縣未來農地資源利用的主要方向。 花蓮縣農業發展受自然環境限制,多山、狹長縱谷的地形使得農業生產面積 大多相對的零碎狹小,加上對外交通相對不如西部平原發達,使得花蓮成為相對 封閉的地區,因此同類產品的價格與產量往往無法與西部農業生產抗衡,造成農 業生產上的限制。

Upload: others

Post on 24-Oct-2019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71 

    第四章、農地資源發展願景與策略 

    藉由玉里鎮、瑞穗鄉、富里鄉、卓溪鄉四鄉鎮的農地資源利用類型與空間分

    佈等基本資料蒐集,以及自然環境、相關計畫與政策、農業生產環境、農產作物、

    農戶資料分析後,依據花蓮縣農地資源空間整體發展計畫及相關上位計畫的指導

    導,對花蓮縣農地資源利用之進行願景及策略擘劃。為配合未來國土政策、經濟

    發展、花蓮縣農業發展整體方向,以及各鄉鎮市的農業發展歷程與特色,依『農

    地資源空間規劃工作之作業程序規範操作手冊』指導進行策略規劃,經由行政院

    農委會與花蓮縣政府農業發展處的協助,邀請瞭解計畫區內各鄉鎮農業發展、歷

    程與未來走向之政府官員、農民與地主之鄉民,成立各鄉鎮「農地空間規劃促進

    委員會」,冀透過各委員會成員們的協助,建立符合各鄉鎮農業未來發展的願景

    共識,並深入瞭解各鄉鎮市既有及未來將面對的發展議題,藉以研提相關的解決

    策略,作為後續農地資源評估、區位選擇與行動計畫的研擬依據。茲以本計畫策

    略規劃的建構:農地資源發展願景與目標、農地資源發展議題與策略,藉由農地

    資源空間規劃委員會委員的訪談與問卷及座談會意見,建構本區未來農地發展的

    指標作物、發展基礎及行動策略之規劃依據。

    第一節 洄瀾築夢

    一、夢想中的未來

    花蓮由於長期以來受限於對外交通之不便,長久以來一直是都市人眼中的後

    山,經濟發展遲緩,人口流失問題嚴重,如同其他農業縣市一般。2003 年 6 月

    一群長期關心花蓮地方發展的人,以「花蓮主體價值為基礎,推動花蓮永續發展」

    為宗旨,思考花蓮發展問題與未來,並開始沿用清代移墾漢人口中的舊地名—「洄

    瀾」,稱這塊美麗的淨土,「洄瀾;花蓮」成為外地人心中好山好水的代名詞,如

    何在追求多元文化價值下,尊重生命價值、追求自然生機、營造城鄉利基、發展

    地方永續,成為本計畫主要的目標。

    本計畫初步分析花蓮縣農地資源的背景與特色,創造花蓮永續發展願景的引

    導,彙整 96 年度「花蓮縣農地資源空間整體發展構想及空間配置計畫」,及東部

    永續發展計畫、洄瀾 2010 等上位計畫之指導方向,經由專家學者與四鄉鎮農會

    訪談與空間規劃委員會討論確認,綜合出四鄉鎮農地資源發展願景方向,做為本

    計畫後續發展的重心,也做為花蓮縣未來農地資源利用的主要方向。

    花蓮縣農業發展受自然環境限制,多山、狹長縱谷的地形使得農業生產面積

    大多相對的零碎狹小,加上對外交通相對不如西部平原發達,使得花蓮成為相對

    封閉的地區,因此同類產品的價格與產量往往無法與西部農業生產抗衡,造成農

    業生產上的限制。

  •  

    72 

    二、花南農地發展願景

    另外在全球氣候劇變下,極端的氣候將會造成愈來愈多難以想像的災害,因

    此防災降損在空間規劃地所扮演的角色越來愈重要,本計畫為落實安全農業與農

    地功能分級分區政策導向,實現國土均衡發展與農地永續利用目標,並承接縣級

    農地資源空間規劃成果,配合整體國土資源空間規劃趨勢,協助四鄉鎮維護農地

    空間資源,並規劃鄉鎮尺度之農地利用原則,藉以進一步具體落實後續各項行動

    計畫。同時考量四鄉鎮農業發展現況與困境、農地使用現況及發展趨勢、社區生

    活環境現況、生態資源及保育情形,提出未來整體發展願景,並進一步提出「生

    活、生產、生態及安全」面向之目標與次目標。

    本計畫初步擬定的願景為:

    「在國土保育的前提下,以海岸山脈與秀姑巒溪間優越的農業生產環境,作

    為本區的發展基礎;推動符合環境標準與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藉由復育自然

    生態與維護地區自然景觀,營造有機健康的生態環境;發展地方優勢產業,結合

    觀光與推廣休閒農業的主軸,提高農業生產競爭力,活化農業生產的經濟價值;

    注入地區多元文化及創意的內涵,強化城鎮與農村的生活機能,提升整體環境品

    質,建構多元文化的優質城鄉;注重災害預防與災害應變機制,建立防災永續的

    安全家園,讓花南四鄉鎮瑞穗、玉里、卓溪及富里,成為在地人的好家鄉,出外

    人的新故鄉。

    冀藉由以上所述,勾畫本區成為一個「國土保育為先的前提下,以有機

    健康的生態環境為基礎、經濟活化的產業加值為目標、多元文化的優質城

    鄉為核心及防災永續的安全家園為要務的樂活共生新城鄉」。

  •  

    圖圖 4- 1 四四鄉鄉鎮鎮農

    7

    農地

    73

    地資資源源發展展願願景景示示意意圖圖

  •  

    74 

    第二節 築夢踏實

    一、願景與目標

    本計畫以國土保育為先的「城鄉環境共生地區」為發展願景,針對規劃範圍

    內各地區之環境生態、產業結構、生活環境及安全防災等四面向加以探討,並研

    擬本計畫的策略發展目標及次目標。

    (一)生態─生態復育(Restoration),落實國土保育地區分級,維護自然景

    觀,建立有機健康的生態環境。

    位於花東縱谷的經濟產業發展,歷年來山坡地區的農業發展,雖然創造

    了不少的地方經濟,但也造成相當的環境破壞與災害。雖然產業的維持是不

    可或缺的,然而對大自然保育的維護更是必要的。如何在農業發展與環境之

    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是必須重視的議題,因此,不管在發展產業、經濟建設

    的同時,需以生態環境的維護做為最優先的考量,再進行發展,才能夠營造

    環境與人類和諧生共的良好楔機。

    次目標(1)─落實國土保育政策

    劃設國土保育地區並依法限制其使用並加以保護,檢討現況土地使

    用並加強查緝不當使用,以配合未來國土計畫法之國土保育地區劃設,

    以保育及保安為最高指導原則,並限制開發使用,對環境劣化地區應逐

    漸復育其生態機能。

    次目標(2) ─降低污染與復育環境

    坡地農業生產或開發,常造成生態環境變遷、失衡以及自然資源的

    破壞,在面對於災害時,將會降低緩衝與調適的功能。因此本計畫建議

    應致力減緩農業生產所造成的農地污染,並考量地區環境敏感性,採取

    生態手段減緩坡地災害,復育坡地生態多樣性與棲地完整性。

    次目標(3)─降低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地方的產業發展型態與居住方式,是決定地方自然生態系統好壞與

    空間樣貌主要因子,面對聚落與產業發展型態,對山坡地生態環境的破

    壞,必須將生態保育的觀念,確實落實在產業發展中,發展適宜的產業

    型態,並推行生態社區結合原本的農業轉型,發產具社區利基之農特產

    業,以達到與生態共存的雙贏局面。

    (二)生產─經濟活化(Revivalization),朝向高附加價值的經營發展,並降

    低農業產業對環境的衝擊。

  •  

    75 

    本範圍農地使用於平原地區主要以稻作、蔬果、畜牧為主,但農業規模

    小、聯外交通及產銷機制之不便,造成農業人口老化及外移,產業發展不振

    等問題,因此必須改變原有產業發展型態,轉而以高技術、產學合作、人才

    培育以及設備更新的型態,並改變現有產業結構減少環境造成的傷害,在產

    業發展上必須以永續為基礎,以達成產業永續發展的目標。

    次目標(1)─調整農業活動,朝生產專業區發展。

    改變原有產業發展型態,轉而以高技術、產學合作、人才培育以及

    設備更新的型態,如:建立農特品牌價值,輔導產銷均衡,在主要農產

    集散地區設立農產品物流專區。

    次目標(2)─融入永續生產概念,降低對環境的破壞。

    除了調整農業活動朝向生產專業區發展外,必須輔導當地農民永續

    生產的概念,透過永續發展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懷,才能讓產業有好的

    良性循環,進而降低對環境的破壞,讓產業永續可以在地方生根發展。

    次目標(3)─結合自然及人文資源,提供遊憩體驗。

    為了使地區原有產業對環境的影響不再惡性循環,必須改變地方產

    業結構,朝向休閒觀光農業發展,可提供一個產業轉型的契機。由於觀

    光產業屬於無煙囪工業,透過觀光休閒與體驗農業之親子教育遊憩的規

    劃,配合本區特色休閒農業區、傳統農村特色、提供觀光遊憩資源,讓

    民眾可體驗當地文化特色,並改變原有產業對地方環境造成的破壞,達

    到永續產業循環的目標。

    (三)再生(Regeneration)-城鎮與鄉村生活環境改善,塑造多元文化和諧的

    優質城鄉關係。

    面對花蓮縣聯外交通不便之問題,透過公共設施的設置與重大交通建設

    的進入,改善既有的城鎮與鄉村地區的生活環境,塑造和諧的城鄉關係。

    次目標(1):改善公共設施,積極投入建設

    透過公共設施的設置與重大建設的透入,改善既有的城鎮與鄉村地

    區的生活環境。

    次目標(2):以農村再生計畫培力社區組織,改善鄉村居住環境,厚實

    生活機能

    為了實現聚落生活機能的提升,首先由聚落生活週遭環境改善開始,

    以提升生活品質;而後完善社會福利網絡。

  •  

    76 

    (四)減災(Reduction)-減少災害降低災損,確保民眾身家財產安全,建立

    防災永續的安全家園。

    全球環境的劇烈變遷,使得防災成為本區未來發展上的一個首要的課題,

    本計畫範圍內有很多地方屬中高海拔與坡地的環境敏感地區,每逢颱風豪雨

    就會有災情產生,使居民生命財產受到損害,因此本計畫將強化基礎設施功

    能,並提高防災之有效性,創造安全之生活空間。

    次目標(1)-強化聚落防災硬體設施,降低災害發生機率

    本區部分地區屬山坡地易崩塌地區,豪大雨常致使溪河水患、土石

    流情形發生,因此如何避免災情發生與減低災害損失,防災硬體設施的

    強化就顯得非常重要,使居民生命財產獲得更多的保障。

    次目標(2)-加強土石防災資訊宣導,提昇居民災害認識

    災害事故的發生常常是因為民眾對於災害應變上的認識不足,無法

    在災害發生時做出正確安全的應變。而本區部分地區屬山坡地易崩塌地

    區,因此居民需對有關土石災害應變的資訊並有相當認識。透過廣泛的

    宣導,藉以保障民眾生命財產的安全。

    次目標(3)-建立潛勢災害監測系統,建立自主性防災社區

    建立花南地區坡地災害監測預警系統,整合現地監測與數值預報技

    術,可作為從事防災及減災的重要依據;協助地方社區進行防救災演練,

    並提供各種災害處置與應變方案,讓居民熟悉災害應變操作模式,期降

    低災害損失。

    二、四鄉鎮農地發展願景

    經過訪談地方說明會,為因應四鄉鎮發展的方向,在本計畫四大願景下分別

    就各鄉鎮擬定其農地發展次願景,次願景主要就四鄉鎮農特發展主軸,依各鄉鎮

    地理環境及作物特色,整合縣級農地規劃之發展方向,做為次願景之依據。花南

    四鄉鎮之次願景分別為:「瑞穗鄉-柚香奶醇,農特休閒趣」、「玉里鎮-禾豐瓜

    甜,赤柯山景優」、「卓溪鄉-梅李佳釀,步道勝景尋」、「富里鄉-有機養生,金

    針花海遊」。茲說明如下:

    (一) 瑞穗鄉-柚香奶醇,農特休閒趣

    瑞穗鄉舊稱「水尾」,意思是秀姑巒溪之尾,面積有 135 平方公里,人

    口約 14,800 人,瑞穗鄉的農特產品─舞鶴紅茶品質佳、文旦柚產值高是瑞

    穗最重要的農特產。瑞穗鄉於日據時代,鑒於此地稻米結穗累累,將神社「豐

    葦原之瑞穗國」之字句,將水尾改稱為瑞穗,轄區內共有瑞穗、瑞美、瑞良、

  •  

    77 

    瑞祥、瑞北、舞鶴、鶴岡、奇美、富源、富民、富興等十一村。境內因為秀

    姑巒溪激流泛舟而馳名,北迴歸線穿越中央,加上紅葉、瑞穗溫泉,水質清

    澈屬碳酸氫溫泉,無色無臭,山林圍繞氣象萬千,清晨黃昏時朦朧浪漫,是

    花蓮發展農業結合觀光休閒活動,最具有成就的鄉鎮。

    (二) 玉里鎮-禾豐瓜甜,赤柯山景優

    玉里鎮位在花東縱谷平原上,兩側被海岸山脈以及中央山脈環抱,中有

    秀姑巒溪穿越,形成有山有水的自然景觀。全鎮面積 252.372 平方公里,人

    口約 30,000 人,轄區內共有三民、大禹、中城、永昌、東豐、松浦、長良、

    春日、泰昌、國武、啟模、源城、德武、樂合、觀音等十五村,是閩、客、

    外省、原住民各佔 1/4 的純樸小鎮。赤柯山上有面積超過 300 公頃的台地金

    針園區,是台灣最主要及最大的金針栽培區之一,玉里三民段的大西瓜聞名

    全台,是花蓮縣內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的鄉鎮,因無工業及人為污染,氣候條

    件適宜,所生產的稻米品質極佳,參加國內外稻米評選屢獲大賞。

    (三) 卓溪鄉-梅李佳釀,步道勝景尋

    卓溪鄉面積 1,021.31 平方公里,人口約 6,600 人,除立山村為泰雅族

    及崙山村有 1/3 為泰雅族外,皆為布農族,是花蓮縣重要的山地鄉。因境內

    溪流除大雨滂沱外,終年無水故舊名為「乾溪」,後來改名為「卓溪」,轄區

    內共有崙山村、立山村、太平村、卓溪村、卓清村、古風村等六村。卓溪鄉

    古風村位於八通關古道(瓦拉米步道)的入口,玉山國家公園東部重要的據

    點—南安遊客中心即座落於古風村,素有「布農族的故鄉,中央山脈的守護

    者」之稱,布農族的八部和聲享譽中外,青梅、苦茶油、箭筍、文旦柚是卓

    溪鄉重要的農特產。

    (四) 富里鄉-有機養生,金針花海遊

    富里鄉位於花蓮縣境內最南端,面積約176.37平方公里,人口約11,600

    人。因泉豐土沃物產富饒,為台灣東部的農業精華區,故有「富里」之稱。

    轄區內共有吳江、東里、萬寧、新興、竹田、羅山、石牌、明里、富里、永

    豐、豐南、富南、學田等十三村。每年七月到九月,六十石山地處海岸山脈,

    山巒起伏且可眺望蒼翠的花東縱谷平原,視野展望極佳,故有「台灣小瑞士」

    之稱。富里鄉舊稱公埔,因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古便享有『東台穀倉』

    的美譽,近年來致力於稻米品種改良及有機作物推廣,是東部發展養生產業

    的明日之星。

     

  •  

    78 

    第三節 農地資源發展議題與對策

    在邁向農地資源發展願景目標的過程中,必定會因現實狀況與問題而遭受阻

    礙,然而各鄉鎮農地資源發展議題的產生,端賴在地意見的展現,因此,本計畫

    根據基礎資料分析結果,提出七個可能遭遇到或目前存在的議題,後經訪談委員

    提出修正意見後,研提花南地區目前影響農地發展最重要的課題如下:

    一、人口老化與外流-農業生產收益低,造成人口老化與外流問題。

    二、傳統農業與利基—農業產值低,如何因應國外進口農產品競爭?

    三、農地休耕與補助-農地休耕影響農業生產,租地補助造成生產過剩。

    四、市場機制與生產-農業產銷訊息的落遲,形成價格主導生產的局面。

    五、農地利用與污染-農舍興建與廢棄物不當的處置,對農村環境造成污染。

    六、原鄉文化與傳承-農業生產環境惡化,衝擊原鄉文化傳承。

    七、環境敏感與防災-生態景觀資源敏感,應加強防災應變機制。

    針對上述七個議題,請空委會委員分就議題的重要程度及對各鄉鎮之影響,

    進行問卷排序與填答,顯示生產面向的議題,重要高於生活、生態及安全面向:

    表 4- 1 農地資源空間規劃議題之重要程度排序表

    排序 議 題

    1. 人口老化與外流-農業生產收益低,造成人口老化與外流問題。

    2. 市場機制與生產-農業產銷訊息的落遲,形成價格主導生產的局面。

    3. 農地休耕與補助-農地休耕影響農業生產,租地補助造成生產過剩。

    4. 傳統農業與利基—農業產值低,如何因應國外進口農產品競爭?

    5. 農地利用與污染-農舍興建與廢棄物不當的處置,對農村環境造成污染。

    6. 原鄉文化與傳承-農業生產環境惡化,衝擊原鄉文化傳承。

    7. 環境敏感與防災-生態景觀資源敏感,應加強防災應變機制。

    從生產、生態、生活及安全等四個面向,對前述七個議題對四鄉鎮農地資源

    利用的影響程度進行比較,發現受訪者雖然對於防災的議題表示較不重要,但在

    環境敏感與訪災這個議題對各鄉鎮的影響,皆表示「影響程度極大」、「有影響」

    (詳參表 4-2),足見當地民眾對防災與環境敏感地皆有一定程度的認知。

     

  •  

    79 

    表 4- 2 四鄉鎮農業發展議題影響程度表

    議題面向/影響程度(鄉鎮) 瑞穗鄉 卓溪鄉 玉里鎮 富里鄉

    生 產 傳統農業與利基 + + △ △

    市場機制與生產 + × + +

    生 態 農地休耕與補助 △ △ △ △

    農地利用與污染 + + + △

    生 活 人口老化與外流 + + + △

    原鄉文化與傳承 + + △ +

    安 全 環境敏感與防災 + △ + △

    備註:+影響程度極大;×影響較不顯著 ;△有影響

    一、議題與對策

    (一)人口老化與外流-農業生產收益低,造成人口老化與外流問題。

    由於台灣農地面積狹小,加上數代繼承分割後益形碎化,坵塊畸零農機

    具耕作不便,需要較多的勞力投入,使得年輕人喪失留農的意願,造成農業

    生產成本過高、相對收益偏低,長期形成農村青壯人口外流,連帶影響農業

    生產的轉型。

    對策:

    1. 協助農民轉型休閒農業,引吸青壯留農。

    2. 輔導農民建立農產自營管道提升收入。

    (二)市場機制與生產—農業產銷訊息的落遲,形成價格主導生產的局面。

    部份高經濟價值的蔬菜,例如:山蕨(又稱:過貓、龍鬚菜)、山蘇,

    一旦市場供應量超過(山蕨為每天供應量 7噸),價格立即明顯滑落,致此類

    高經濟價值蔬菜的種植,侷限於消費市場的價格操控,無法形成一定規模的

    生產。

    對策:

    1. 強化地區農特產識別,建立自有品牌。

    2. 結合地區環境優勢,發展有機農業生產。

    (三)農地休耕與補助—農地休耕影響農業生產,租地補助造成生產過剩。

    在開放國外農產品進口後,本地農產品價格難以與國外農產品競爭,導

    致農業入不敷出,農民多選擇領取休耕補助(9萬元/公頃)。疏於管理的農

  •  

    80 

    地成為病蟲害的溫床,墊高的地租形成專業農民承租農地,擴充規模最大的

    阻礙。

    對策:

    1. 管理休廢耕地,積極維護農地生產環境。

    2. 推廣優勢作物生產,輔導農民提高產值。

    (四)傳統農業與利基—農業產值低,如何因應國外進口農產品競爭?

    過去單靠農產收成營生的兼業小農將被市場淘汰,因應加入WTO及 ECFA

    後,農地資源利用若仍依循傳統生產模式,未考量農地資源的適宜性,發展

    具社區利基的農特產,傳統農業將在這一波全球化的浪潮下遭淹滅。

    對策:

    1. 設置農業經營專區,降低農業生產成本。

    2. 善用地區生產特性,發展社區利基產業。

    3. 結合地區特色與社區營造,發展慢活休閒商機。

    (五)農地利用與污染—農舍興建與廢棄物不當處置,對農村環境造成污染。

    隨著花東鐵路電氣化及雙軌化的計畫逐漸完工,大幅縮短交通時距,新

    一波外來觀光人潮增加,在都市週邊的房價炒作下,部份農民轉型興建農舍、

    民宿提供住宿,生活污廢水排放至農田,農業廢棄物不當的處置,都對農地

    生產與週遭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對策:

    1. 依土地適宜性分析,引導農地適限利用。

    2. 推廣農業廢棄物再利用,減少環境污染。

    (六)原鄉文化與傳承—農業生產環境惡化,衝擊原鄉文化傳承。

    部份原住民部落位於山坡地,受限於各種法規的限制,例如:國家公園

    法、森林法、水土保持法…,在避免土地超限利用下,農業生產條件不良(標

    高 500 公尺以上的山坡地不准開路),青壯人口逐年流失,部落文化面臨斷

    層。

    對策:

    1. 結合多元族群特色,發展節慶觀光活動。

  •  

    81 

    2. 配合地區自然景觀,發展生態旅遊。

    (七)環境敏感與防災—生態景觀資源敏感,應加強防災應變機制。

    計畫區部份位於環境與災害敏感地區(土石流高潛勢地區、高淹水潛勢、

    特定水土保持區),每逢颱風豪雨就有災情產生,居民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

    脅,強化治山防洪及防災應變的配套與基礎設施,為本區農業空間資源發展

    上的基礎條件。

    對策:

    1. 鼓勵坡地造林涵養水源,維護坡地安全。

    2. 河川整治以防災、減災,確保民眾身家安全。

    3. 分散建置兼具防洪,及蓄洪功能的地下水庫。

    4. 建立潛勢災害監測及應變機制,降低災害損失。

    二、議題與四鄉鎮之關聯性

     

    圖 4- 2 農地資源發展願景、議題及四鄉鎮願景關聯圖

    次願景 議題 願景

    富里鄉

    有機養生,金針花海遊

    卓溪鄉

    梅李佳釀,步道勝境尋

    玉里鎮

    禾豐瓜甜,赤柯山景優

    議題七:環境敏感與防災

    議題六:原鄉文化與傳承

    議題一:農地利用與污染

    議題五:市場機制與生產

    議題四:傳統農業與利基

    議題二:農地休耕與補助

    瑞穗鄉

    柚香奶醇,農特休閒趣

    議題三:人口老化與外流

    D.防災永續的安全家園

    C.多元文化的優質城鄉

    B.活化經濟的產業加值

    A.有機健康的生態環境

  •  

    圖圖 4-- 3 花花南四四鄉鎮

    8

    鎮農

    82 

    農地發發展展策略略規劃劃架架構圖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