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艺术理念的融合典范 -...

1
3 6 责任编辑:李晓晨 电话:(010)65389204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2019年7月19日 星期五 世纪美术 传统与现代艺术理念的融合典范 传统与现代艺术理念的融合典范 吴为山 南京书画院 40 年 以艺术精品继承金陵文脉 一条日夜奔流不息的塞纳河,在其 浪漫、抒情的波浪深处,蓄聚着巨大的潜 能,它缓缓向前,从容自若。 一座法式经典的传统建筑耸立于其 岸边,它是法兰西艺术院的圣殿。这里大 师辈出,为世界所崇仰。一条河,一座殿 堂,一静一动,在时间的流逝中谱写了法 兰西文化艺术的辉煌。 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法兰西艺术院 五位雕塑院士的作品,正是构成这辉煌 的灿烂之点。今年,恰逢中法建交 55 周 年,中国美术馆与法兰西艺术院再度合 作,举办“不朽的传承—法兰西艺术院 雕塑院士作品展”,可以说是适逢其时。 本次展览既是今年中国美术馆重要 的 国 际 交 流 系 列 展 之 一 ,也 是 继 2016 年中国美术馆和法兰西学院共同成功 举办“不朽的传承—法兰西艺术院院 士作品邀请展”之后法兰西艺术院院士 经典作品在中国的再次集中亮相。此 次展出的 37 件精彩的雕塑作品呈现了 艺术院五位院士独特的雕塑语言和创 作手法,是传统与现代艺术理念完美融 合的典范。 克罗德·阿巴吉 院士毕业于巴黎国 立高等装饰艺术学 院,曾获法国“布德 尔雕塑奖”,2014 年 当选法兰西艺术院 轮值主席。其作品融 汇古典与现代理念, 以其原创性的符号 化衣纹表现了他对 “人”的深刻认识与 思考,理性、诗性构 成他作品的特征。 让·卡尔多院士先后 在圣艾田、里昂和巴 黎高等美术学院学 习,后长期在里昂和 巴黎高等美术学院 任教,并于 1992 年至 1997 年期间担任 法兰西学院艺术院主席。卡尔多作为享 誉盛名的雕塑家,以其简约而富有生命 张力的艺术语言为 20世纪的众多伟大 人物创作了一系列经典的雕像,在“人” 的主题上建立了自己强韧的不朽风格。 让·安哥拉院士生于艺术世家,曾求学于 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建筑系,2019年 当 选 法 兰 西 艺 术 院 轮 值 副 主 席 。2012 年,法兰西艺术院授予他“西蒙娜和奇 诺·德尔杜卡基金会奖”,以表彰其雕塑 成就。他作品的形体包含自然的伟力,在 人和山峦大地的对话中创造了独特的雕 塑语言形式。安东尼·彭赛院士 1942 年 至1945年在洛桑美术学院学习。他是法 国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于1948年回到巴 黎,最终在此定居。1960 年,曾担任“布德 尔雕塑奖”评委会成员。他以其对客观世 界物象特有的敏感与敏锐,塑造了与心 灵对应的抽象造型,在回旋、灵动的韵律 中展示了生命永恒的价值。他的作品被 美国和欧洲的重要博物馆收藏。布里吉 特·泰尔齐耶夫院士幼年时便沉浸在艺 术世界中,她的母亲是钢琴家、画家,父 亲是雕塑家(布德尔的学生),曾在雕塑 家罗伯特·古 居 里 工 作 室 学 习 。她 钟 爱 现代舞、非洲舞,舞者的动作体态成为 她雕塑艺术中的重要母题。1997年,泰 尔齐耶夫获得“布德尔雕塑奖”。她的作 品予人以恒久的魅力,令人不断思考,仿 佛在一个陌生而熟悉的世界中矗立着灵 魂之躯。 本次法兰西艺术院院士的经典雕塑 作品主题多样、形式丰富,全面展示了克 罗德·阿巴吉、让·卡尔多、让·安哥拉、安 东尼·彭赛、布里吉特·泰尔齐耶夫五位 院士对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等问题的 观照,凸显了他们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和 风格特色,展现了他们在法兰西深厚的 传统文化艺术积淀之上的传承与创新。 当然,生活中的这五位院士既可爱又可 敬,可爱的是他们都十分本真,待人真 诚,可敬的是他们对艺术的虔诚与永远 不懈的追求。他们面貌各异,但又是一个 集学术、友谊于一体的群体,充满着人性 与艺术最温存的爱。 成立于1816年的法兰西艺术院是 法国最高的艺术研究殿堂,其深厚的艺 术积淀滋养了诸如安格尔、莫罗、德拉罗 什、德拉克罗瓦等蜚声世界的大师,是全 球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学院之一。中国 美术馆是中国美术的最高殿堂。在这里 展出法兰西院士的作品,可谓适得其所。 相信通过展览,不仅可以使公众感受到 中法文化对话的共鸣,也将给观众带来 一场经典的法兰西雕塑艺术的巡礼。 五位院士将参展的所有作品捐赠给 中国美术馆。这份深情,这份友谊,这份 真切,将载入中法艺术交流史,这些作品 也将永载史册。 1980年冬季,我怀揣着父亲托人写的推荐信,从河南 开封经郑州转车赴北京找杨刚老师求教,自此开始了与 他 39 年亦师亦友的学习生涯。 记得当年在忐忑不安中七折八拐,到了工人新村一 个小区的三楼,开门的是一个身形伟岸的人,我说明来意 交上书信,回应说他就是杨刚,写信的是他表舅,我才回 过神来,眼前真的是画出秀美抒情的《迎亲图》长卷,获得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创作叶浅予二等奖学金的传说 中的杨刚。 一室一厅的房间,家具朴素大方,没有太多装饰,只 有墙上、案头各置一张当时少见的彩色大幅照片,当时 以为是日本电影明星,后来知道是年轻的师母、故宫博 物院的书法家董正贺老师。画画的家什尽收眼底。我 表明来意,说想看看杨老师的作品,杨老师搬出他的工 笔、水墨、素描、速写等作品让我随意翻看,我手忙脚乱 地用一台120海鸥相机拍照,因条件所限只能把画放在 地板上,站在凳子上盲拍,杨刚老师默然无语,由着我 一路折腾,静静地收拾我拍过的作品,码齐、放好,真不 愧是工笔高手,心细有条理。时至今日我都汗颜,第一 次相识,多亏杨老师厚道,让我一个外地学子,不知深 浅仗着自己求知心切,莽撞失礼,看画拍画全无章法。 出门惦量自己的过分之举,心想再见杨刚老师恐怕是不 容易了。 第二次又到北京,我鼓起勇气再次登门,复制了第一 次看画、拍画的过程,看了杨老师新作,出门又是一通后 悔,更添乱的是还让杨刚老师写信推荐,去拜见了卢沉、 周思聪、胡勃、王明明、赵宁安等老师。杨刚老师的人缘让 我见到名家时体会深刻,托杨老师的福,我的看画、拍照 在这些名家那里又复制了若干回。 多次的拜见后,我大学毕业后参加河南省黄河书画 院在郑州的活动,马国强老师代表河南邀请了杨刚老师 及其他名家,与河南地方画家共同研讨,再次见到他,我 按捺住内心激动,拿出了自己的几张工笔画和照片,没想 到得到了杨刚老师的认可,我说到前次的拜见与感谢,杨 老师一脸茫然,他说不记得了,就画论画才记得住人。 自此每年我都会拿画多次往返于北京、河南之间,登 门找杨刚老师指教,这种求教成了我提高专业水准的利 器,我在速写、工笔人物、水墨人物写生创作及艺术视野 的全面提升只有我自己明白,因为我师从杨刚,得到了最 为直接的指导。有次看完我的画,杨刚老师拿出几张贯休 的罗汉图,说画画一定要狠,要有感觉地去画,让我有所 感悟,铁画银钩,自觉又进了一步。 杨刚老师是我见到的最纯粹的艺术家之一,心胸坦 荡,眼中只有画。名气、地位、市场价格全不放在心上,看 到好画口中念念有词,不管对方是权高位重还是藉藉无 名,直言快语,迥异平时的少言寡语。 我1992年到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助教进修班学习, 与杨老师走动始多,想更多地待在老师身边,基于此, 1993 年开始了我的研究生考试之路,历时三年,一路艰辛。在 自己几近绝望的日子里,杨刚老师春风化雨,说只要做好 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就可以了,庆幸自己挺了过来。在美院 读研的日子是我去老师画室最勤的时候,同学朋友感叹 我的幸运,找机会与我同见杨刚老师,杨老师总是宽厚相 待一视同仁。我的导师胡勃先生不吝赞誉,说杨刚的速写 超越了许多名人大家,是中国最好的画家之一。两位先生 是同学,背后称赞显露出一代学者风范,让我在两位先生 门下走动心中了无障碍。 我毕业留校任教之后,多次请杨刚老师到美院讲座, 老师稳健大气的讲演和示范,获得了美院国画系及壁画 系师生的交口称赞,让人很难想象他当年曾视讲台为畏 途,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去北京画院当了专业画家。 他自己笑谈超越了自己,已经不是当年了。 老师在艺术上提出“极古极新”,自己身体力行,从当 年隽永俊逸的工笔转向大写意人物画,研习书法,从楷书 至行至草,完成了艺术精神的变革,笔下的人物恣意纵 横,信笔涂抹皆成画面,他的古战场系列,气势恢弘,铁马 金戈,战魂归来,草原融入了他的精神体现于他的笔下。 画当代人物神形毕现,他对作品要求甚严,常常在完成丈 二、八尺巨幅后,一再审视、剪裁最终只留下一尺见方的 凝练之作。 我印象中杨刚老师一直体健而善行,从北京画院至 中国美术馆他都是安步当车,步行来回,最让人惊叹的是 曾经从中国美术馆走了几十公里,回到当时位于西三旗 的家。除游泳、步行健身之外,杨老师从路过的大街小巷 东寻西觅,创作出《城市的脸》这样超现代的作品。在专注 中国画创作之外,他投入了大量时间研究油画,把才能与 梦想在两个画种间延伸,“亦中亦西,极古极新”,较为全 面地体现了其艺术实践。 每年的八月十五、春节我都会去看杨刚老师,放下平时 的庸碌,成为我个人生活中充满仪式的拜会,20多年来风 雨无阻,从未间断。节日里与老师打“双升”,为一把好牌聊 发少年之狂,激烈的鏖战后把酒小酌,在师母的佯装忽略下 让老师多饮两杯的快乐,是人生温馨而奢侈的记忆。 今年4月底我随中国美术家协会专家团赴天津、太 原、石家庄、郑州四地观摹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的创作,途 中得知老师住院了,我让家人先行看望,我回北京即去, 不料在最后一站郑州获悉,杨刚老师走了。求证后我无法 相信,眼泪止不住地流淌。我敬重的恩师杨刚性格豁达, 父母都已到九十望百之年,老师也一定高寿多福,我以为 会有很多的时间听他谈画论道。不料老师竟像草原的风 一样远去,留下我们长久的怀念和追忆。 我师杨刚,一路走好! 7月5日上午,由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 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南京书画院承办 的“金陵文脉—南京书画院建院 40 年书画 作品晋京展”在京开幕。当日下午,“金陵文 —南京书画院建院40年书画作品晋京 展”研讨会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对南京书画院 40年来涌现出的著名书画家、具有时代意义 的书画作品、产生的书画现象进行了研讨,对 于南京书画院40年办院经验进行了总结,为 当前书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南京书画院1979年7月10日在南京成 立,下设花鸟研究所、山水研究所、人物研究 所、书法研究所、油画版画研究所、理论研究 所等。南京书画院自第一任院长、书 法大师林散之先生以及著名书画家 萧娴、陈大羽、曹汶、尉天池先生等 前辈始,就以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 和卓越的艺术造诣影响着下一代书 画家们,画院创作氛围浓郁。在林散 之、朱道平、范扬和刘灿铭院长的带 领下,南京书画院在全国有较高的 地位和影响力,涌现出了一大批具 有全国影响力的书画家,创作出了 一大批深受社会好评的精品力作。 此次展览共展出南京书画院建院以来老 中青三代55位画家120余幅精品力作,作品 种类包括书法、国画、油画、版画等,作品主题 囊括南京的城市风貌、自然景色、名胜古迹、 市井百态等,全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南京 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 提高、古老山川焕发的勃勃生机。40 年来,书 画家们坚持明德守正、饱含情怀,走进现实, 关注人民,创作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优秀作 品,描绘我们的社会面貌、人民生活、时代精 神,他们以各自的创作实绩肩负着文化使 命,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了 自己的力量。 (程娇龙) 纪念 纪念 芍药结深情 陈大羽 作 举国齐欢 萧娴 作 法兰西 【法】让·卡尔多 作 · · 悲伤 【法】克罗德阿巴吉 作

Upload: others

Post on 08-Aug-2020

1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传统与现代艺术理念的融合典范 - chinawriter.com.cnwyb.chinawriter.com.cn/attachment/201907/19/074aff3f...士作品邀请展”之后法兰西艺术院院士 经典作品在中国的再次集中亮相。此

36责任编辑:李晓晨 电话:(010)65389204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2019年7月19日 星期五世纪美术

传统与现代艺术理念的融合典范传统与现代艺术理念的融合典范□吴为山

我师杨刚

□王颖生

南京书画院40年以艺术精品继承金陵文脉

一条日夜奔流不息的塞纳河,在其

浪漫、抒情的波浪深处,蓄聚着巨大的潜

能,它缓缓向前,从容自若。

一座法式经典的传统建筑耸立于其

岸边,它是法兰西艺术院的圣殿。这里大

师辈出,为世界所崇仰。一条河,一座殿

堂,一静一动,在时间的流逝中谱写了法

兰西文化艺术的辉煌。

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法兰西艺术院

五位雕塑院士的作品,正是构成这辉煌

的灿烂之点。今年,恰逢中法建交55周

年,中国美术馆与法兰西艺术院再度合

作,举办“不朽的传承——法兰西艺术院

雕塑院士作品展”,可以说是适逢其时。

本次展览既是今年中国美术馆重要

的国际交流系列展之一,也是继 2016

年中国美术馆和法兰西学院共同成功

举办“不朽的传承——法兰西艺术院院

士作品邀请展”之后法兰西艺术院院士

经典作品在中国的再次集中亮相。此

次展出的37件精彩的雕塑作品呈现了

艺术院五位院士独特的雕塑语言和创

作手法,是传统与现代艺术理念完美融

合的典范。

克罗德·阿巴吉

院士毕业于巴黎国

立高等装饰艺术学

院,曾获法国“布德

尔雕塑奖”,2014年

当选法兰西艺术院

轮值主席。其作品融

汇古典与现代理念,

以其原创性的符号

化衣纹表现了他对

“人”的深刻认识与

思考,理性、诗性构

成他作品的特征。

让·卡尔多院士先后

在圣艾田、里昂和巴

黎高等美术学院学

习,后长期在里昂和

巴黎高等美术学院

任教,并于1992年至1997年期间担任

法兰西学院艺术院主席。卡尔多作为享

誉盛名的雕塑家,以其简约而富有生命

张力的艺术语言为20世纪的众多伟大

人物创作了一系列经典的雕像,在“人”

的主题上建立了自己强韧的不朽风格。

让·安哥拉院士生于艺术世家,曾求学于

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建筑系,2019年

当选法兰西艺术院轮值副主席。2012

年,法兰西艺术院授予他“西蒙娜和奇

诺·德尔杜卡基金会奖”,以表彰其雕塑

成就。他作品的形体包含自然的伟力,在

人和山峦大地的对话中创造了独特的雕

塑语言形式。安东尼·彭赛院士1942年

至1945年在洛桑美术学院学习。他是法

国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于1948年回到巴

黎,最终在此定居。1960年,曾担任“布德

尔雕塑奖”评委会成员。他以其对客观世

界物象特有的敏感与敏锐,塑造了与心

灵对应的抽象造型,在回旋、灵动的韵律

中展示了生命永恒的价值。他的作品被

美国和欧洲的重要博物馆收藏。布里吉

特·泰尔齐耶夫院士幼年时便沉浸在艺

术世界中,她的母亲是钢琴家、画家,父

亲是雕塑家(布德尔的学生),曾在雕塑

家罗伯特·古居里工作室学习。她钟爱

现代舞、非洲舞,舞者的动作体态成为

她雕塑艺术中的重要母题。1997年,泰

尔齐耶夫获得“布德尔雕塑奖”。她的作

品予人以恒久的魅力,令人不断思考,仿

佛在一个陌生而熟悉的世界中矗立着灵

魂之躯。

本次法兰西艺术院院士的经典雕塑

作品主题多样、形式丰富,全面展示了克

罗德·阿巴吉、让·卡尔多、让·安哥拉、安

东尼·彭赛、布里吉特·泰尔齐耶夫五位

院士对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等问题的

观照,凸显了他们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和

风格特色,展现了他们在法兰西深厚的

传统文化艺术积淀之上的传承与创新。

当然,生活中的这五位院士既可爱又可

敬,可爱的是他们都十分本真,待人真

诚,可敬的是他们对艺术的虔诚与永远

不懈的追求。他们面貌各异,但又是一个

集学术、友谊于一体的群体,充满着人性

与艺术最温存的爱。

成立于1816年的法兰西艺术院是

法国最高的艺术研究殿堂,其深厚的艺

术积淀滋养了诸如安格尔、莫罗、德拉罗

什、德拉克罗瓦等蜚声世界的大师,是全

球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学院之一。中国

美术馆是中国美术的最高殿堂。在这里

展出法兰西院士的作品,可谓适得其所。

相信通过展览,不仅可以使公众感受到

中法文化对话的共鸣,也将给观众带来

一场经典的法兰西雕塑艺术的巡礼。

五位院士将参展的所有作品捐赠给

中国美术馆。这份深情,这份友谊,这份

真切,将载入中法艺术交流史,这些作品

也将永载史册。

1980年冬季,我怀揣着父亲托人写的推荐信,从河南

开封经郑州转车赴北京找杨刚老师求教,自此开始了与

他39年亦师亦友的学习生涯。

记得当年在忐忑不安中七折八拐,到了工人新村一

个小区的三楼,开门的是一个身形伟岸的人,我说明来意

交上书信,回应说他就是杨刚,写信的是他表舅,我才回

过神来,眼前真的是画出秀美抒情的《迎亲图》长卷,获得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创作叶浅予二等奖学金的传说

中的杨刚。

一室一厅的房间,家具朴素大方,没有太多装饰,只

有墙上、案头各置一张当时少见的彩色大幅照片,当时

以为是日本电影明星,后来知道是年轻的师母、故宫博

物院的书法家董正贺老师。画画的家什尽收眼底。我

表明来意,说想看看杨老师的作品,杨老师搬出他的工

笔、水墨、素描、速写等作品让我随意翻看,我手忙脚乱

地用一台 120 海鸥相机拍照,因条件所限只能把画放在

地板上,站在凳子上盲拍,杨刚老师默然无语,由着我

一路折腾,静静地收拾我拍过的作品,码齐、放好,真不

愧是工笔高手,心细有条理。时至今日我都汗颜,第一

次相识,多亏杨老师厚道,让我一个外地学子,不知深

浅仗着自己求知心切,莽撞失礼,看画拍画全无章法。

出门惦量自己的过分之举,心想再见杨刚老师恐怕是不

容易了。

第二次又到北京,我鼓起勇气再次登门,复制了第一

次看画、拍画的过程,看了杨老师新作,出门又是一通后

悔,更添乱的是还让杨刚老师写信推荐,去拜见了卢沉、

周思聪、胡勃、王明明、赵宁安等老师。杨刚老师的人缘让

我见到名家时体会深刻,托杨老师的福,我的看画、拍照

在这些名家那里又复制了若干回。

多次的拜见后,我大学毕业后参加河南省黄河书画

院在郑州的活动,马国强老师代表河南邀请了杨刚老师

及其他名家,与河南地方画家共同研讨,再次见到他,我

按捺住内心激动,拿出了自己的几张工笔画和照片,没想

到得到了杨刚老师的认可,我说到前次的拜见与感谢,杨

老师一脸茫然,他说不记得了,就画论画才记得住人。

自此每年我都会拿画多次往返于北京、河南之间,登

门找杨刚老师指教,这种求教成了我提高专业水准的利

器,我在速写、工笔人物、水墨人物写生创作及艺术视野

的全面提升只有我自己明白,因为我师从杨刚,得到了最

为直接的指导。有次看完我的画,杨刚老师拿出几张贯休

的罗汉图,说画画一定要狠,要有感觉地去画,让我有所

感悟,铁画银钩,自觉又进了一步。

杨刚老师是我见到的最纯粹的艺术家之一,心胸坦

荡,眼中只有画。名气、地位、市场价格全不放在心上,看

到好画口中念念有词,不管对方是权高位重还是藉藉无

名,直言快语,迥异平时的少言寡语。

我 1992 年到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助教进修班学习,

与杨老师走动始多,想更多地待在老师身边,基于此,1993

年开始了我的研究生考试之路,历时三年,一路艰辛。在

自己几近绝望的日子里,杨刚老师春风化雨,说只要做好

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就可以了,庆幸自己挺了过来。在美院

读研的日子是我去老师画室最勤的时候,同学朋友感叹

我的幸运,找机会与我同见杨刚老师,杨老师总是宽厚相

待一视同仁。我的导师胡勃先生不吝赞誉,说杨刚的速写

超越了许多名人大家,是中国最好的画家之一。两位先生

是同学,背后称赞显露出一代学者风范,让我在两位先生

门下走动心中了无障碍。

我毕业留校任教之后,多次请杨刚老师到美院讲座,

老师稳健大气的讲演和示范,获得了美院国画系及壁画

系师生的交口称赞,让人很难想象他当年曾视讲台为畏

途,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去北京画院当了专业画家。

他自己笑谈超越了自己,已经不是当年了。

老师在艺术上提出“极古极新”,自己身体力行,从当

年隽永俊逸的工笔转向大写意人物画,研习书法,从楷书

至行至草,完成了艺术精神的变革,笔下的人物恣意纵

横,信笔涂抹皆成画面,他的古战场系列,气势恢弘,铁马

金戈,战魂归来,草原融入了他的精神体现于他的笔下。

画当代人物神形毕现,他对作品要求甚严,常常在完成丈

二、八尺巨幅后,一再审视、剪裁最终只留下一尺见方的

凝练之作。

我印象中杨刚老师一直体健而善行,从北京画院至

中国美术馆他都是安步当车,步行来回,最让人惊叹的是

曾经从中国美术馆走了几十公里,回到当时位于西三旗

的家。除游泳、步行健身之外,杨老师从路过的大街小巷

东寻西觅,创作出《城市的脸》这样超现代的作品。在专注

中国画创作之外,他投入了大量时间研究油画,把才能与

梦想在两个画种间延伸,“亦中亦西,极古极新”,较为全

面地体现了其艺术实践。

每年的八月十五、春节我都会去看杨刚老师,放下平时

的庸碌,成为我个人生活中充满仪式的拜会,20多年来风

雨无阻,从未间断。节日里与老师打“双升”,为一把好牌聊

发少年之狂,激烈的鏖战后把酒小酌,在师母的佯装忽略下

让老师多饮两杯的快乐,是人生温馨而奢侈的记忆。

今年 4 月底我随中国美术家协会专家团赴天津、太

原、石家庄、郑州四地观摹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的创作,途

中得知老师住院了,我让家人先行看望,我回北京即去,

不料在最后一站郑州获悉,杨刚老师走了。求证后我无法

相信,眼泪止不住地流淌。我敬重的恩师杨刚性格豁达,

父母都已到九十望百之年,老师也一定高寿多福,我以为

会有很多的时间听他谈画论道。不料老师竟像草原的风

一样远去,留下我们长久的怀念和追忆。

我师杨刚,一路走好!

7月 5日上午,由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

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南京书画院承办

的“金陵文脉——南京书画院建院40年书画

作品晋京展”在京开幕。当日下午,“金陵文

脉——南京书画院建院40年书画作品晋京

展”研讨会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对南京书画院

40年来涌现出的著名书画家、具有时代意义

的书画作品、产生的书画现象进行了研讨,对

于南京书画院40年办院经验进行了总结,为

当前书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南京书画院1979年 7月10日在南京成

立,下设花鸟研究所、山水研究所、人物研究

所、书法研究所、油画版画研究所、理论研究

所等。南京书画院自第一任院长、书

法大师林散之先生以及著名书画家

萧娴、陈大羽、曹汶、尉天池先生等

前辈始,就以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

和卓越的艺术造诣影响着下一代书

画家们,画院创作氛围浓郁。在林散

之、朱道平、范扬和刘灿铭院长的带

领下,南京书画院在全国有较高的

地位和影响力,涌现出了一大批具

有全国影响力的书画家,创作出了

一大批深受社会好评的精品力作。

此次展览共展出南京书画院建院以来老

中青三代55位画家120余幅精品力作,作品

种类包括书法、国画、油画、版画等,作品主题

囊括南京的城市风貌、自然景色、名胜古迹、

市井百态等,全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南京

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

提高、古老山川焕发的勃勃生机。40年来,书

画家们坚持明德守正、饱含情怀,走进现实,

关注人民,创作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优秀作

品,描绘我们的社会面貌、人民生活、时代精

神,他们以各自的创作实绩肩负着文化使

命,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了

自己的力量。 (程娇龙)

纪念纪念

鉴真大师像四国巡展纪念

林散之

李白诗

陈大羽

芍药结深情 陈大羽 作举国齐欢萧娴 作

法兰西 【法】让·卡尔多 作

【法】让·卡尔多

吸入

【法】安东尼·彭赛

悲伤【法】克罗德•阿巴吉 作

艺术家杨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