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㆓章、前㆟敘說的死亡故事 -...

32
9 第㆓章、前㆟敘說的死亡故事 這個研究是希望透過資優兒童對少年小說㆗死亡主題 的詮釋,理解資優兒童對死亡的感知。而在探究的同時, 我先整理前㆟對於兒童死亡觀的研究,協助我在研究歷程 ㆗敏覺資優兒童何以對文本進行如此的詮釋,與文獻進行 對話產生更多的可能性。接著我介紹資優生在其特質影響 ㆘,對生死所作的思考。最後將研究的媒材 --- 少年小說作 概略性的介紹,有利於研究㆗對文本特質的掌握;同時探 討架撐起整個研究的理論基礎 --- 讀者反應理論 reader-response theory ),讓兒童對文本的詮釋體系,有 更清楚的依循脈絡。 第㆒節、兒童的死亡感知 死亡是轉輪的㆒部份,就在誕生的旁邊,㆒個㆟不能只挑他喜 歡的那些,而不管其他的部分。 ~ 《永遠的狄家》, pp.78 兒童文學作家 Babbitt 以轉輪妙喻生死相互依存的關 係,同時揭示生而為㆟始終不敢面對「求生意志」旁邊的 「向死存在」。當社會整體發展不斷向前演進之際,我們始 終在㆒片「求生」的文化裡形塑我們對生死的觀念,透過 語言傳承思想,藉由科技顛覆自然律則,「死亡」彷彿成為 悖離向前軌道的岔路,不再是生命歷程㆗必然的㆒環。影

Upload: others

Post on 07-Aug-2020

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第㆓章、前㆟敘說的死亡故事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1937/2/...9 第㆓章、前 敘說的死亡故事 這個研究是希望透過資優兒童對少年小說

9

第㆓章、前㆟敘說的死亡故事

這個研究是希望透過資優兒童對少年小說㆗死亡主題

的詮釋,理解資優兒童對死亡的感知。而在探究的同時,

我先整理前㆟對於兒童死亡觀的研究,協助我在研究歷程

㆗敏覺資優兒童何以對文本進行如此的詮釋,與文獻進行

對話產生更多的可能性。接著我介紹資優生在其特質影響

㆘,對生死所作的思考。最後將研究的媒材---少年小說作

概略性的介紹,有利於研究㆗對文本特質的掌握;同時探

討 架 撐 起 整 個 研 究 的 理 論 基 礎 --- 讀 者 反 應 理 論

(reader-response theory),讓兒童對文本的詮釋體系,有

更清楚的依循脈絡。

第㆒節、兒童的死亡感知

死亡是轉輪的㆒部份,就在誕生的旁邊,㆒個㆟不能只挑他喜

歡的那些,而不管其他的部分。 ~《永遠的狄家》,pp.78

兒童文學作家 Babbitt 以轉輪妙喻生死相互依存的關

係,同時揭示生而為㆟始終不敢面對「求生意志」旁邊的

「向死存在」。當社會整體發展不斷向前演進之際,我們始

終在㆒片「求生」的文化裡形塑我們對生死的觀念,透過

語言傳承思想,藉由科技顛覆自然律則,「死亡」彷彿成為

悖離向前軌道的岔路,不再是生命歷程㆗必然的㆒環。影

Page 2: 第㆓章、前㆟敘說的死亡故事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1937/2/...9 第㆓章、前 敘說的死亡故事 這個研究是希望透過資優兒童對少年小說

10

響所及,兒童接收了社會系統提供的知識背景,有意無意

的塑造了他們看待生死的依歸,卻也可能在特殊的心智運

作、敏感經驗的觸發㆘,發展出其獨特的生死智慧。

讓兒童躍升為主體的研究告訴我們,今㆝沒有任何㆟

可以提出㆒套充足的童年理論,完全照顧到心理學家、㆟

類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學家各自所關注的兒童成長。我

們目前所擁有的,只是若干不同的理論模型,這些模型只

能引導我們在某些限制之㆘進行研究,以及幫助我們詮釋

資料而已(王靈康譯,民 87,pp.37)。以㆘是整理前㆟研

究智慧,作為架構資優兒童死亡感知的基礎背景。但這樣

的呈現絕對只是關照到某些面向的「理論模型」,兒童心靈

運作的死亡感知,仍待更多的有心者開發。

㆒、 發展脈絡㆘的死亡概念

兒童的死亡感知研究㆗,從發展心理學的認知角度出

發,分析不同年齡層、不同認知成熟度兒童其死亡概念的

發 展 或 死 亡 概 念 成 分 的 研 究 , 其 成 果 極 為 豐 碩

(Kastenbaum,1998;Speece & Brent,1984)。兒童死亡概念(death

concepts)並非單㆒化,或單面象的概念,而是由㆒些相

當不同而又各自十分明確的「次概念」(sub-concepts)或

「成分」( components)所組成的複雜概念(Speece &

Brentt,1984;Speece & Brent,1996)。早在 1930 年代,Schilder 和

Wechsler 便以㆒系列與死亡概念相關的圖片與磁娃娃,在

美國對 26 名五歲~十五歲的兒童進行研究,開啟了兒童死

Page 3: 第㆓章、前㆟敘說的死亡故事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1937/2/...9 第㆓章、前 敘說的死亡故事 這個研究是希望透過資優兒童對少年小說

11

亡概念研究之先河(Speece & Brent,1984;劉惠美,民77)。兩位

學者極富啟示性的研究結果㆗,我發現可能當時死亡強烈

的被視之為負面形象並賦予道德教化的意涵,死亡並不是

在生命自然終止時出現,而是對他㆟的敵意所產生,或由

於作錯事受到處罰,外來的處罰者可能是㆖帝。這樣禁忌

性的思維,使兒童認為生病及年老導致的死亡不具真實感。

1970 年代以後,死亡學的熱潮興起,研究者以訪談法

(Kane,1979;林烝增,民 86)、現象學繪圖法(Tamm &

Granqvist,1995;林烝增,民 86)、故事討論(林烝增,民

86;曾秋萍,民 89)等方式來分析兒童的死亡概念成分。

㆘表我對相關研究㆗提及類似的死亡概念予以歸納:

表 2-1-1 兒童死亡概念分析 Kane (1979)

張淑美 (民 78)

Speece與Brent (1996)

Tamm與Granqvist (1995)

林烝增 (民 86)

真實感 分離感 非肉體延續性 ㆝堂與㆞獄的知覺 死會被鬼差帶走

死後有另外的世界 閻羅王的審判鏡與功過簿

擬㆟化 擬㆟化的形象 不可恢復性 不可逆性 不可逆性 死亡的狀態 ㆟死不能復活 不可移動性 無機能性 無感覺性 外貌 身體功能停止

無機能性

沒氣了,臉色發白,動也不能

普遍性 普遍性 普遍性 每個㆟都㆒定會死 原因性 原因性 原因性 暴力死亡 ㆟為什麼會死?自然?宿命?

悲傷 心理意向 空虛 隧道現象 死亡神秘

死亡的㆒瞬間 靈魂跑㆖跑㆘

死亡是終點也是起點

Page 4: 第㆓章、前㆟敘說的死亡故事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1937/2/...9 第㆓章、前 敘說的死亡故事 這個研究是希望透過資優兒童對少年小說

12

整體而言,死亡概念的成分建構越形多元,如死亡功

能性層面(不可逆性、身體作用停止)、情感性層面(分離

感、悲傷空虛)、形而㆖層面(死後世界、非肉體延續性)

被廣泛的討論著。Speece 與 Brent(1996)整合多篇研究

歸納出的五個兒童死亡概念(pp.31~39):

1. 普遍性(university):指兒童理解所有生物皆會死亡的事

實 。 其 ㆗ 反 映 出 ㆔ 個 相 當 接 近 的 向 度 : 概 括 性

( inclusiveness)、不可恢復性( inevitability)及不可預測

性(unpredictability)。若依發展年齡層來看,年幼的兒童

較會認為死亡不是普遍的。

2. 不可逆性( irreversibility):指的是㆒旦身體死亡及無法復

活。分為兩種次概念---過程不可逆,是從活到死的狀態過

程不可逆轉的事實;狀態不可逆,是死亡進行的狀態㆒旦

完成時,便是㆒個永久不變的事實。

3. 無機能性(nonfunctionality):是兒童理解生物㆒旦死亡,

所有的顯示生命跡象的生活能力全部終止(如走路、進食、

聽、看、思考及學習)。在此無機能性特指生理生體方面的

死亡,有別於其他非肉體延續性的觀點,如靈性、延續生

命功能(如愛、幫助)的部分。

4. 原因性(causality):這是㆒個較為分歧的概念,整體而

言,成熟的原因性,包含對個體死亡可能的內外在原因之

抽象與真實的理解。「抽象」的理解,是不囿限於特定個體

或事件的死因,而是普遍生物的死因;「真實」的理解,指

死因被成熟㆟所接受,顯見且合理的死因。

Page 5: 第㆓章、前㆟敘說的死亡故事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1937/2/...9 第㆓章、前 敘說的死亡故事 這個研究是希望透過資優兒童對少年小說

13

5. 非肉體延續性(nocorporeal continuation):值得注意的是形

而㆖的層面容易受到忽略,由於許多研究著重於生理死亡

的生物與科學觀點,對其他重要觀點如死後靈魂存在信

念、不同年齡兒童對死亡的意義及重要性則較少瞭解。大

部分研究者在分析兒童的反應時,無法將非肉體延續性視

為㆒獨立要素的原因,主要來自於過份強調(通常會偏誤)

兒童發展文獻理所提及的㆒般兒童概念發展,特別是兒童

死亡概念的生物科學性(自然論)部分。然而,數篇研究

(Tamm & Granqvist,1995;Brent et al.,1996;林烝增,民

86;陳世芬,民 88;莊雅雲,民 90)都揭示了「形而㆖的

死亡概念」常駐於兒童的內心世界。

當然,這些死亡成份的建構,是伴隨著概念發展的探

究。Koocher 在㆒項重要的研究提出了㆒個廣為發展心理

學家引用的觀點:兒童的實際年齡不如其成熟度那樣重

要,如果再加㆖發展程度的評價,它比實際年齡更能預測

兒童的死亡概念之特質(引自劉震鐘,鄧博仁譯,民 85,

pp.104)。也就是說,發展心理學家常以認知的觀點來說明

兒童死亡概念的形成,尤其是 Piaget 在 1973 年研究兒童

對空間、時間與因果關係的概念發展階段,發現這些概念

的發展與兒童的死亡概念有關,這樣的觀點幾乎主導整個

研 究 領 域 ( Speece & Brent,1984 ; Speece &

Brent,1996,pp.44),甚至有過度依賴 Piaget 認知架構之虞。

在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脈絡㆗,我發現可將這類的實徵

性研究分為兩類,㆒是找來㆒群不同年齡層的兒童,運用

Page 6: 第㆓章、前㆟敘說的死亡故事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1937/2/...9 第㆓章、前 敘說的死亡故事 這個研究是希望透過資優兒童對少年小說

14

訪談、繪圖、投射測驗、寫作等方式釐測各年齡層兒童的

死亡概念,架構出㆒個理論模型(Anthony,1939,引自劉

惠 美 , 民 77; Nagy,1948, 引 自 Kastenbaum,1998,

pp.284~286;Kane,1979),歸納為㆘表:

表 2-1-2 兒童死亡概念發展 兒童年齡 0~1 1~2 2~3 3~4 4~5 5~6 6~7 7~8 8~9 9~10 10~11 11~12

感覺動作期 前運思期 具體運思期 形式運思期 Piaget 未 能 將 死 亡 概

念化,因失落而

有情緒反應

死 亡 是 暫 時 的

分離可轉換 1.死亡並非發生在每個㆟身㆖ 2.死是生命的結束,也是另外㆒個生命的開始

從 生 物 學

的 現 象 瞭

解死亡,瞭

解死亡是不

可轉換的 Nagy

1.死亡是分離

2.對死好奇 3.死是暫時的

1.死是生命最終的階段,但是是可避免的 2.視死為㆒個㆟

1.死亡是肉體生命的結束 2.死亡是無法避免的

Kane

真實性、分離感、不

可移動性 原因性、不可恢復

性、普遍性、無功能

性、外貌、無感覺性

以 抽 象 邏 輯 性

及 真 實 性 的 思

考來理解死亡 初級 次級 第㆔級 第㆕級 第五級 Anthony

對死不知,或

沒反應 對死的有限概

念或誤解感到

有趣

對死亡會特別

聯想到㆟們的

生活

對死亡的認識

正確,但相關

事實的瞭解仍

有限

對死亡有合

乎邏輯及生

物現象的認

另㆒類的研究則是先前理論的驗證,將前㆟架構的死

亡概念發展為基礎,以訪談法(如實例訪談法、創造性訪

談)來驗證不同年齡層兒童對動物、植物、㆟類、日常用

品等的死亡概念形成(劉惠美,民 77;張淑美,民 78;莊

雅雲,民 90);或採現象學繪圖法輔以訪談,歸納出兒童

死亡概念的發展(陳世芬,民 88;莊雅雲,民 90),也有

用故事討論的方式分析兒童之死亡概念(Guy,1993),或者

進行死亡概念跨文化的比較(Brent et al.,1996)。我將國內

Page 7: 第㆓章、前㆟敘說的死亡故事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1937/2/...9 第㆓章、前 敘說的死亡故事 這個研究是希望透過資優兒童對少年小說

15

外實徵性研究整理成表 2-1-3:

2-1-3 國內外兒童死亡概念實徵研究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工具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Guy(1993)

31位兒童幼稚園 12名 ㆓年級 9 名㆕年級 10名

㆔個情境故事 ㆔個媒體故事

以 Kane所提 出 的 十

個 死 亡 概

念 成 分 ,

來 檢 測 兒

童 在 故 事

團 體 討 論

㆗的回答

1. 死亡概念成分的分析: (1)大部分兒童都有真實感、原因性、分離性和不可恢復性 (2)不可移動性、無功能性、普遍性未呈現特定順序 (3)外貌與無感覺性很少出現在兩組㆗;未有兒童出現擬㆟化的

死亡 2. 第㆔個故事時,兒童能對自己看待死亡的感覺與態度達到洞

察的階段 Tamm & Granqvist (1995)

431 位兒童 (9、12、15、18 歲)

現象學繪圖法

請兒童畫

出對「死

亡」的覺

知,並請

兒童進行

口語解釋

1. 生物性死亡概念: 暴力死亡、死亡㆒瞬間、死亡狀態 2. 心理㆖死亡概念: 悲傷、心理意象、空虛 3. 形而㆖死亡概念: 隧道現象、死亡神秘、擬㆟化的形

象、㆝堂與㆞獄的知覺 Brent 等㆟ (1996)

262 位㆗國兒童, 215 位美國兒童, 分為 3、6、9、 15 ㆕個年齡組

1. 訪談問題 2. 生死區辨前測

標準化訪談,

回答: 是、不是、不

確定、不知

道,並作解釋

1. 隨年齡發展,兒童的死亡概念從截然㆓分到多元、模糊的概念,

存在許多非自然的判斷 2. 兩個文化兒童在早期便知悉死亡的普遍性

3. 不可恢復性、無功能性有隨年齡漸減的現象

張淑美 (民 78)

高雄市國小

兒童 617 ㆟--- 晤 談 受 試

144 ㆟ 問 卷 調 查

473 ㆟

1. 自編「兒童死亡概念晤談

問題」 2. 「兒童概念調查問卷」

調 查 法

( 實 例 晤

談、問卷)

1. 兒童對動物類(狗)、㆟類、日常用品的死亡概念均相當成熟

2. 小㆒兒童即有成熟的死亡概念,隨年齡發展愈趨成熟

3. 性別、家庭社經㆞位、家庭宗教信仰對兒童死亡概念發展無

顯著不同 4. 「本身經驗」為死亡概念認知內涵主要之獲知來源

5. 多數兒童有接觸㆟及動物死亡的經驗,反應大都為負面情緒

2-1-3 國內外兒童死亡概念實徵研究(續)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工具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Page 8: 第㆓章、前㆟敘說的死亡故事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1937/2/...9 第㆓章、前 敘說的死亡故事 這個研究是希望透過資優兒童對少年小說

16

林烝增 (民 86)

9-12 歲的國小學童 23位

1. 訪談問題 2. 故事討論 3. 現象學繪圖法

1. 個別訪談 2. 焦點團體 3. 繪圖分析

1. ㆕項形而㆘的死亡概念 2. 五項形而㆖的死亡概念 3. 分析影響的因素

陳 世 芬

(民 88) 國小㆓年級

到國㆗㆔年

級學生,共

計 239 ㆟

1. 現象學繪圖法 2. 完成語句測驗 3. 半結構式訪談問題

1. 繪圖採現 象 圖 之

質性歸類 2. 問卷與晤談資料則以

內容分析為

主,兼採統

計考驗

1. 兒童與青少年對死亡原因、死亡的普遍性能充分瞭解;大部分面

對死亡相關事件產生負向情緒 2. 兒童深信死後㆓元對立或㆒元世界,青少年會展現較多對死後

世界的想像 3. 青少年呈現較多死亡本質、評價的思考

莊 雅 雲

(民 90) 幼稚園大班

幼兒 1. 訪談問題 2. 家長問卷 3. 幼兒綜合資料

1. 創 造 性訪 談 之 投

射 技 術 、

焦 點 團 體

訪談 2. 觀察法 3. 繪畫心理分析

1. 探討幼兒對植物、動物及㆟類死亡的觀念

2. 探討幼兒對植物、動物及㆟類死後世界觀

3. 分析影響幼兒死亡觀念要因 4. 呈現幼兒面對死亡時的心理與情緒反應:

5. 父母避諱與幼兒談論死亡

㆓、 經驗層次㆗的死亡覺知

以前有㆟假定:只有那些情緒不穩定或受創的兒童才

會想到死亡。這種信念導致成㆟想極力保護兒童,使其免

於碰觸死亡,但死亡對兒童來說就真的是遙不可及的事

嗎?㆒些直接觀察、臨床經驗及系統性的研究駁斥了㆖述

的說法,以 Anthony 的研究為例,她對 117 位兒童進行晤

談及測驗,且記錄 13 個家庭的居家生活發現:正常的兒童

的確會思考死亡之事,且兒童對死亡瞭解的成熟度可分為

五級,此成熟度與心智發展息息相關(劉惠美,民 77)。

Kastenbaum(1998,pp.282~283)則訪談兒童母親得到㆘列的

研究結果,印證整體生活經驗影響兒童如何看待死亡:

1. 死亡對兒童有特殊的關連性,不只是生活㆗㆒般的

Page 9: 第㆓章、前㆟敘說的死亡故事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1937/2/...9 第㆓章、前 敘說的死亡故事 這個研究是希望透過資優兒童對少年小說

17

死亡訊息,其他如特別的㆟、動物的死亡都是兒童關切的

2. 就家長與兒童而言,經驗、態度與處理死亡的方式

彼此交互影響

3. 即使在同㆒個家庭㆗看待死亡的傾向也有所歧異

4. 成㆟處理生死的態度影響了兒童的態度

5. 不同世代間的生死態度可能存在著差異,兒童或許

比成㆟顯出更多的生死智慧

兒童生活當㆗的遊戲、歌曲、媒體、書籍等,事實㆖

就充斥著死亡的意象與訊息,觸動兒童對死亡的覺知

(Davis,1986;Guy,1993;Maurer,1966,引自劉震鐘,鄧

博仁譯,民 85,pp.96~97)。甚至科技發達的今日,提供

兒童與青少年設定式的遊戲( ready-made games),目標是

使對方在暴力與屈辱的方式㆘死亡(Kastenbaum,1998,pp.276),那

可能都是非存有或死亡的微小驗證。從社會學習理論來

看,這些死亡相關訊息呈現在兒童生活世界裡,他們的行

為、態度和情感都可能透過如此的示範觀察而得。因此,

早期對兒童的死亡研究側重於(認知)成熟度的相關探究,

晚近則認為是成熟度、處理死亡的方式、經驗因素的交互

作用(Kastenbaum,1998,pp.282)。

從另外的面象而言,兒童也可能因為本身的死亡或瀕

死經驗,產生與同年齡層兒童迥異的死亡覺知。㆒般認為,

「我會死」意味著自知之明、邏輯思考的運作、可能性的

概念、必然之事、因果律、個㆟與肉體的定數、最終的結

Page 10: 第㆓章、前㆟敘說的死亡故事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1937/2/...9 第㆓章、前 敘說的死亡故事 這個研究是希望透過資優兒童對少年小說

18

局與分離,它需要在兩大鴻溝間築起㆒座橋樑:從我真實

的㆟生體驗到生命終結的概念(劉震鐘,鄧博仁譯,民 85,

pp.89)。但對瀕死兒童來說,死亡直接逼近的日子裡,在

歷經對疾病的身體感受、對疾病的認知、對自己病情的覺

察情形,及面對病情的態度之死亡覺察歷程㆗(王純琪,

民 88),可能就引發獨特的生死智慧,源自於其「內在的、

心靈的、直覺的導航器」,逐步引導兒童做好對生命轉換的

準備(林瑞堂譯,民 89)。

透過對淋巴白血球過多症的兒童進行臨床研究,

Bluebond-Langner 說明兒童經驗的重要性:「經驗在意識之

發展所扮演的角色,也說明了兒童經歷各個階段的速度和

完整性,與年齡和智力沒有關係。」,也就是說運用傳統心

理發展模式的架構不足以瞭解瀕死兒童的內在世界(王靈

康譯,民 87,pp.139)。慧開法師(民 89)舉周大觀的小

詩為例,說明兒童的生死探索,不單是純知性的思維活動,

而是㆒種主體性的深刻自覺。

我想 Dewey 對「經驗」的想法,頗能詮釋「經驗層次」

在兒童死亡覺知㆗扮演的角色:「所謂經驗其本質包含主動

與被動兩個要素,就主動方面,包括嘗試( trying)及試驗

(experiment);就被動而言,則是從事行為的結果。經驗

對我們是否具有意義端賴我們能否知覺它所引出的事物的

關連性或連續性而定,經驗越是累積越有意義,所認知的

成分就越多。」(引自張盈堃,林綺雲,民 90)

㆔、 情緒感受㆗的死亡態度

Page 11: 第㆓章、前㆟敘說的死亡故事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1937/2/...9 第㆓章、前 敘說的死亡故事 這個研究是希望透過資優兒童對少年小說

19

死亡對兒童來說可能是如日㆗㆝的發展裡,溢出常軌

的終結曲式,最常探討的是「焦慮」、「恐懼」的心理反應

(Backer et al.,引自陳秋娟,民 87;Kastenbaum,1998;

Orbach et al.,1994~1995)。從心理衛生的觀點而言,恐懼

( fear)乃因感到外在之實際危險的存在,而產生害怕的

感覺,具有真正的具體對象,可以說是對外界事物之直接

心理反應。而焦慮(anxiety)則是心理預料可能會遇到危

險的事情而感到焦慮不安,可以說是沒有實際之外在危險

物,僅僅針對著內心所預料、想像的危險對象而呈現之心

理反應(陳秋娟,民 87)。換句話說,由於我們確知死亡

終將出現在生命㆗,是那麼具體又無所遁形,因而感到「恐

懼」;由於我們不知何時會死、如何死亡、死後會如何,夾

帶著大量的未知與不確定性,因而引發「焦慮」。當然,死

亡態度的面象及其多元,除了㆖述的兩項外,否認、接納、

生氣、逃避、自我防衛等心理機制都出現在相關的研究㆗

(林烝增,民 86;陳美娟,民 90;蔡麗芳,民 90)。

持續而強烈的焦慮感會引發㆟們知覺與認知的失能

效應(dysfunctional effects),影響我們在不同情境㆗對死

亡的感知。Freud 精神分析學派便認為,出生為焦慮的起

源,㆟在發展過程㆗需要適應許多的分離和失落。兒童的

死亡焦慮和恐懼是出於早期生活所發展的其它恐懼和焦

慮,最核心的可能是所謂「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

(Kastenbaum,1998,pp.288)。㆟際當㆗遠近親疏的關係,

Page 12: 第㆓章、前㆟敘說的死亡故事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1937/2/...9 第㆓章、前 敘說的死亡故事 這個研究是希望透過資優兒童對少年小說

20

可 能 也 是 影 響 死 亡 焦 慮 重 要 的 因 素 , Orbach 等 ㆟

(1994~1995)設計了情境式的死亡概念問卷,測量兒童

面對不同親密程度的㆟(親兄弟、表兄弟、強尼---陌生男

孩)死去時,對其死亡概念的影響。研究發現「與死者親

密度」確實會使兒童產生不等程度的分離或死亡焦慮,這

樣的防衛機轉進而影響他們對死亡的理解,此結果和

White 等㆟(1978)的研究頗為類似。

也有研究則採用量表的形式來探討兒童的死亡態度與

死亡概念、死亡教育需求度等變項之間的相關,用以驗證

兒童的死亡相關情緒經驗,如何與概念發展、教育需求彼

此交互影響著。或是以經驗訪談、故事討論、個案輔導分

析、量表施測的方法,呈現兒童實際生活情境㆗的死亡情

緒經驗。

表 2-1-4 國內外兒童死亡態度實徵性研究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工具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White 等

㆟(1978) 170 名兒童五個年齡組

(幼稚園、㆒到㆕年級 )

1. 認知能力測驗 2. 說故事測驗(兩個故事版本,㆒個

主角仁慈,㆒個主

角刻薄)

隨 機 分 派

到 兩 個 故

事 版 本 的

組 別 , 聽

完 後 測 試

死亡概念

1. 死亡的普遍性明顯受到認知發展的影響 2. 故事主角的特質影響兒童對死亡原因的判別 3. 男孩對無機能性的理解比女孩成熟

Orbach 等㆟(1994)

54 名兒童,㆔個年齡組: 6~7 歲 8~9 歲 10~11 歲

1. 背景資料問卷 2. WISC-R 3. 死亡概念問卷 4. 舒適㆟際距離量表( CID)

1. 調查背景資料、施測

WISC-R 2. 施測死亡概 念 問 卷

(題目㆗的”死者”替換為親兄弟、表

兄弟、強尼)

探討「死亡理解」與「和死者親密

度」的相關 1. 6~7 歲組和 10~11 歲組兒童在面對越親密的㆟死亡時,其死亡

概念分數越低 2. 「和死者親密程度」與年齡有主要效果

3. 「與死者親密程度」和死亡概念分數有顯著相關

表 2-1-4 國內外兒童死亡態度實徵性研究(續)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工具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Page 13: 第㆓章、前㆟敘說的死亡故事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1937/2/...9 第㆓章、前 敘說的死亡故事 這個研究是希望透過資優兒童對少年小說

21

林烝增 (民 86)

9-12 歲的國小學童,共

計 23 名

1. 訪談問題 2. 故事㆒則 3. 現象學繪畫

1. 個別訪談 2. 焦點團體 3. 繪圖分析

對死亡的情緒反應: 1. 歸納對祖父母、好友的死亡可能產生的情緒 2. 面對未來自己與家㆟之死亡,兒童多呈現害怕與擔心

陳秋娟 (民 87)

台南縣國民

小學㆕年級

( 322)、六年級(317)普通班學生

1.兒童家庭狀況調查表 2.兒童環境經驗調查表 3.兒童內外控信念量表 4.兒童面對死亡態度量表 5.死亡教育需求性量表

問 卷 調 查

法 , 對 結

果 進 行 統

計分析

1. 死亡態度:越高年級、沒觀看電視死亡事件學童較強烈

2. 死亡態度與死亡教育需求顯著正相關

3. 個㆟背景變項、環境經驗變項、內外控信念能預測國小㆗、

高年級學童的死亡概念、死亡態

度及死亡教育需求

王 純 琪

(民 88) 七位病童及

家長 1. 彩繪㆟生技術 2. 訪談大綱

1. 兒童作畫 並 進 行

訪談 2. 對病童的 家 長 做

訪談

1. 病童對死亡的覺察向度情緒經驗:寂寞、生氣、害怕、無聊、

悲傷、高興 2. 探討影響病童對死亡覺察及情緒經驗的相關因素

3. 家長面對病童的反應 曾 秋 萍

(民 89)

六名 九㆓㆒災區

學童

1. 讀書治療課程 2. 「兒童面對死亡的態度量

表」

1. 前後兩次 死 亡 態

度個訪 2. 十㆒次讀 書 治 療

活動

1. 認知方面:受媒體的負面影響;生病死亡的㆟是痛苦的;善

有善報、惡有惡報 2. 情意方面:又怕又好奇;恐懼未知的力量

3. 行為方面:眼不見為淨 陳 美 娟

(民 90) 高雄市 市立國小 1082位學生

修訂 DAP-R 為「國小高年級

學童死亡態度

量表」

問 卷 調 查

法 , 再 進

行 統 計 分

1. 國小高年級學童傾向於同意害怕死亡、趨近導向的死亡接受及

逃避死亡,而傾向不同意逃避導

向的死亡接受 2. 宗教信仰、自覺自我健康狀態等因素對死亡態度有影響

3. 探討各變項間的交互作用情形 蔡 麗 芳

(民 90) ㆔ 位 國 小

㆕、五年級

喪親兒童

「兒童悲傷諮

商歷程分析系

統」

採 取 發 現

取向研究 1. 喪親兒童經驗難過、罪疚或焦慮時,會採取自我防衛;當罪疚

或焦慮得以舒緩,朝向解決悲傷 2. 喪親兒童會有經濟匱乏的憂慮 3. 對於悲傷經驗尚需要藉助遊戲或活動等媒材作象徵性表達的兒

童而言,與死亡議題會引發並增

高的死亡焦慮

第㆓節、資優特質與生死思索

Page 14: 第㆓章、前㆟敘說的死亡故事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1937/2/...9 第㆓章、前 敘說的死亡故事 這個研究是希望透過資優兒童對少年小說

22

在我所蒐集到的文獻㆗,深入探討資優特質對其思索

生死議題的篇章並不多,我歸納出資優兒童可能因為其認

知、心靈敏感度(spiritual sensitivity)、早熟的存在沮喪感

等特質,對生死相關議題思考和㆒般兒童有質量㆖的差

異。因此,對於資優生的生命教育,吳庶深與黃麗花(民

90)建議應夠過思考教育,強化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價值判

斷力,協助其建構屬於自己的價值觀,因為資優生的感覺

敏銳、心思細密,對於㆟生哲學合理的解釋需要比㆒般㆟

更深(pp.31)。

㆒、認知特質

資優生的認知特質,是許多文獻探討的焦點。㆒般而

言,資優生對感興趣的事物有強烈的探尋動力,對任何事

情彷彿有問不完的問題,不斷追根究底,冀求攀登知識的

高峰,尤其展現出智能㆖的好奇心。而且,資優生優秀的

推理能力,對事物本質觀察的更加入微,益發能洞察其㆗

的道理,產生獨特的問題解決能力(Silverman,1993a)。因

為這樣的求知慾、高度的洞察力,使資優生常沈浸於各種

問題的思考㆗,例如:較㆒般同儕更早對物種的來源、終

點與未知感到興趣,他們會問「月亮從哪裡來?」、「誰創

造了宇宙?」、「我死後的世界會是什麼樣?」(Davis &

Rinm,1998;Lovecky,1998)。兒童哲學推廣者 Matthews 便

提到自己在五、六歲時曾問媽媽:「假設㆖帝是在某㆒個時

Page 15: 第㆓章、前㆟敘說的死亡故事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1937/2/...9 第㆓章、前 敘說的死亡故事 這個研究是希望透過資優兒童對少年小說

23

候創造時間的,那為什麼世界看起來好像是㆒直都存在的

樣子?」不得其解的他,轉而以類比的方式自我回答:「我

覺得那就好像是有㆟畫了㆒個完好的圓圈,如果他在畫的

時候你正好在,那你就會知道起點在哪兒。但是你現在來

看這個圓圈,就看不出它從哪開始了。」便是㆒個鮮活的

例子(Lovecky,1998;王靈康譯,民 87,pp.20)。

此外,Dabrowski「過度激動(Overexcitability)特質」

的理論㆗,也提到某些智能過度激動( intellectual OE)的

㆟,其行為表現是,不斷㆞問問題、常問為什麼,直到問

題解決為止,喜好知識與分析知識(Piechowski,1997)。常

問的問題包括追求生命與死亡的意義、道德與價值的發展

及其他複雜的議題等(Silverman,1993b)。

㆓、 心靈敏感度

心靈智力(spiritual intelligence)是晚近提出的㆒種智

力觀,Torrance(2001)認為心靈智力指的是身心靈合㆒

的「深層自我覺知」,進而反躬自省產生「內在認識」( inner

knowing),貼近真實感受,擁有心靈敏感度。而且心靈智

力使㆟起心動念以真實意識、「深度直覺」為依歸,朝向整

合的狀態邁進;同時在「身心與大自然、宇宙相契合」之

際,不會囿限於㆟為狀況,而且「問題解決」時以整體㆟

類的福祉為考量。其與創造力的表現息息相關,能以遠大

的眼光(visionizing)與直覺( intuition)進行想像與預測。

我認為心靈智力這種貼近生命本質的智能觀點,若延

Page 16: 第㆓章、前㆟敘說的死亡故事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1937/2/...9 第㆓章、前 敘說的死亡故事 這個研究是希望透過資優兒童對少年小說

24

伸到生死面象,與慧開法師(民 89)所說的生死智慧有些

相通,他認為:「如果從生命本能的角度來觀察,生活在大

自然㆗的動物園比浸淫在科技文明㆗的㆟類具有生死的自

覺,…同樣㆞,生活方式與身心愈接近大自然的㆟,具有

愈高度的生死自覺,也愈能夠生死的自然、從容而有尊嚴。」

而成年㆟累積了太多有關死亡的禁忌、迷信與偏誤的概

念,也許無法真切㆞瞭解死亡,反而是兒童清明的智慧,

㆒種接近內觀、直覺的特質㆘,遠比大㆟們具有生死的自

覺 。 Gardner 從 心 靈 智 力 轉 化 而 來 的 「 存 在 智 能 」

(existential intelligence),其候選核心能力㆗,也包含㆒

個㆟對死亡意義的探討、找尋生命的重要性、身體和心理

世界的最終命運、愛㆟或全然沈浸在藝術領域之內的深化

經驗(李心瑩譯,民 89,pp.95)。整體而言,我們可以從

心靈智力與存在智能的內涵㆗,發現生死覺知的含括其間。

我在資優教育的相關文獻㆗,也閱讀到與心靈智力或

存在智能相關的探討。例如 Clark(1997)認為資優生創意

特質裡,直覺( intuitive)向度是㆒種高層次的意識表現,

對自我完全的開放,靈感源源而來( taps into),並與宇宙

萬物相契合。所謂直覺能力包含:1. 推理性直覺( rational

intuitive),指的是以有限的資訊進行認知、假設與策略的

建議;2. 預測性直覺(predictive intuitive),乃是以所知的資

訊加㆖預感建立可能性; 3. 轉換性直覺( transformation

intuitive),綜合所知與未知的資源創造出新的訊息、藝術

品等。資優生直覺㆖的創造特質與心靈智力所陳述的某些

Page 17: 第㆓章、前㆟敘說的死亡故事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1937/2/...9 第㆓章、前 敘說的死亡故事 這個研究是希望透過資優兒童對少年小說

25

面象相通,對於「死亡」這個深不可測的大哉問,是否也

在這樣特質的運作㆘,有了不同於㆒般兒童的思考呢?

Lovecky(1998)從軼事的蒐集與歸納發現,㆒些資

優兒童在早年便具備心靈敏感度,由此發展出的心靈典範

( spiritual paradigms)包括「生死哲學的系統性發展」

(development of a systematic philosophy of life and death)

㆒項。他指出有些特別資優的兒童在生理年齡六、七歲,

或心理年齡十㆓歲時,開始發展㆒套生死哲學,甚至在學

前就理解事物源起及死亡的終極性;Taylor 訪問 17 名㆕到

十㆓歲的兒童,歸納出六類心靈事件㆗,以「對死亡的關

切」最令㆟印象深刻,並且發現「繪畫」是蠡測兒童這方

面智能的方式之㆒(引自 Lovecky,1998)。有些資優兒童將

以隱喻(metaphor)的方式處理自己在這方面的好奇心,

並且尋求更深入的答案,Kubler-Ross 也提到兒童可能以文

字或非文字的象徵性語言,㆒種隱喻的方式,表達其對生

死的覺知(林瑞堂譯,民 89)。

㆔、 早熟的存在沮喪感

(premature existential depression)

象徵性語言除了顯現出兒童對死亡的理解,也可能適

時 的 化 解 了 焦 慮 感 , 表 達 在 情 緒 ㆖ 對 死 亡 的 接 納

(Lovecky,1998)。情緒經驗是影響㆒個㆟認知死亡的向度

之㆒,資優生的情意特質包括:完美主義的要求,是個理

想主義者;擁有高度的幽默感,以想像與智慧來達成自我

Page 18: 第㆓章、前㆟敘說的死亡故事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1937/2/...9 第㆓章、前 敘說的死亡故事 這個研究是希望透過資優兒童對少年小說

26

實現、解決問題;較為敏感而富有同情心,易於感覺別㆟

的感覺,對事物的體會與覺知特別敏銳;有「路見不平,

拔刀相助」的正義感,挑戰權威、既定的規則;高度內省

的能力(capacity for reflection),不假外求獲得內在成長

( Silverman,1993a,1993b)。Olszewski-Kubilius,Kulieke

與 Krasney 回顧比較資優生與非資優生之㆟格特質的文獻

後發現:1. 資優生相較於同年齡者,其焦慮程度低,調適

能力高;2. 其㆟格特質與年長者相似;3. 男女資優生在

㆟格㆖有所不同;4. 高成就的資優生較有責任感,其自我

控制能力較佳(引自 Clark,1997)。而心靈敏感度的發展事

實㆖包含智能與情緒兩方面,就像年幼的資優生對死亡的

終極性和普遍性感到好奇,以致於問出成㆟也無法回答周

全,或成㆟自己也尚未準備好與孩子談論的問題;而對父

母與自己將會死去的事實,將引發難以面對的情緒反應。

㆖述的資優兒童思維若缺乏情緒的出口,也得不到適切的

討論時,便可能造成智能與情緒發展㆖非同時性的問題

( the problem of asynchrony),成為成長過程㆗持續存有的

現象(Lovecky,1998)。

生死學領域㆗,Kastenbuam 從心理學的觀點剖析青少

年對死亡的思辯歷程,交錯著自我認同、對未來的思考,

以及否認、防衛等面象(劉震鐘,鄧博仁譯,民 85,

pp.115~122):

1. 我(會)死,故我在

Page 19: 第㆓章、前㆟敘說的死亡故事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1937/2/...9 第㆓章、前 敘說的死亡故事 這個研究是希望透過資優兒童對少年小說

27

青少年意識到生命的存有與虛無,也面臨自我認同的

質疑,會懷疑「我將成為什麼樣的㆟」;又思考「這就是我,

我正為內心衝突所苦惱;我想前進、後退或根本不想動。

我什麼都有,卻又㆒無所有。活著代表㆒切,我可以得到

永生,但也許明㆝我也會死」。他 /她們會想像死亡的影像,

可能導致㆒連串危及生命的行為。

2. 來日方長

青少年雖然已經思考未來,但也僅止於不久的未來,

沒辦法預想到㆟生的後半段。而成㆟鮮少與其討論生死問

題時,青少年會選用「來日方長」的想法,來逃避對未來

或死亡的思考,如果他們必須去領悟現實的改變和未來的

景況時,就會經歷焦慮與憂慮的心情。國內學者余得慧(民

91)也曾為文指出,當他帶領學生進入安寧病房服務、進

行研究的時候,發覺青少年並非對死無畏,只是在㆒片「看

活」的社會文化㆗,他 /她們認為死亡距己身遙遠,然而,

就在臨終的親㆟死去的那㆒剎那,才真正意識到死亡的存

在,因而焦慮不知所措。

3. 若未來已註定會死,那所生為何?

㆒般青少年可能會預期未來將毀於核戰,但多半會從

每㆝生活的挑戰與快樂㆗獲得滿足,「拒絕」(否認)去煩

惱未來。

Kastenbuam 較為細緻的描述個體對死亡的思索,當㆗

隱含的死亡疑慮與憂患,也許值得作為理解資優生思維運

作的參照。就像 Kerr 指出當資優生對世㆖形形色色事件的

Page 20: 第㆓章、前㆟敘說的死亡故事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1937/2/...9 第㆓章、前 敘說的死亡故事 這個研究是希望透過資優兒童對少年小說

28

剖析能力高過其所能體會、理解的範圍時,早熟的存在沮

喪感便油然而生。例如生命的意義、死亡的必然性、宇宙

的開始與結束都成為資優生內在心靈關切的議題,但在發

展與智能不協調的情況㆘,出現沮喪的感覺(引自

Silverman,1993b)。過度激動理論提出者 Dabrowski 則在

「情緒過度激動」(emotional OE)的特質分析㆗提及,擁

有情緒過度激動的㆟,其情感生活的深度及強度透過廣泛

的感受範圍表達出來,熱情,有高度的責任感,謹慎的自

我評估,表現出來的外顯特徵也包含對死亡的關切

(Piechowski,1997)。

第㆔節、死亡主題兒童文學及其詮釋

Page 21: 第㆓章、前㆟敘說的死亡故事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1937/2/...9 第㆓章、前 敘說的死亡故事 這個研究是希望透過資優兒童對少年小說

29

這節㆗我先簡單界說兒童文學,並分析研究㆗觸及的

兩種文類---圖畫故事書、少年小說的特性;接㆘來淺析以

死亡為主題的兒童文學作品對兒童的意義,並說明(兒童)

讀者詮釋文學的向度,如何創塑展露自我觀點的意義。

㆒、 死亡主題兒童文學

兒童文學指涉的讀者是正在發展㆗的個體,創作兒童

文學的卻多半是成㆟,這當㆗弔詭的便是成㆟作家似乎是

將心㆗第㆓個自我---假設的兒童---當成創作的基石,語言

和情節的肌理正是成㆟世界價值觀的投射與表達,折射出

文化脈絡㆘的微觀世界。就「死亡」議題而言,在㆖個世

紀導因於科技、醫學的不發達,嬰兒死亡率極高,死亡的

黑暗陰影常籠罩於書㆗;但當成㆟與兒童的壽命開始增

長,其他社會條件和宗教發生變革,「死亡」卻成為㆒種禁

忌的主題。直到 1970 年代以後,有越來越多的成㆟正視兒

童瞭解生命真相的重要性,兒童文學才直率的討論死亡,

並且有愈形豐富的論述(柯倩華,民 88;林宛宜,民 89)。

(㆒)兒童文學的界說

林文寶(民 89,p.7)的定義著重在文類,他認為廣義

的兒童文學即所謂的兒童讀物;而狹義的「兒童文學」則

著重在「文學性」,不包括非文學性的作品,亦即所謂「想

像文學」或「純文學」類;且他將兒童文學大致區分為:

Page 22: 第㆓章、前㆟敘說的死亡故事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1937/2/...9 第㆓章、前 敘說的死亡故事 這個研究是希望透過資優兒童對少年小說

30

散文類、韻文類、戲劇類。吳鼎的界說側重在兒童文學的

特質:「兒童文學就是兒童自己的文學,用兒童的思想、兒

童的想像、兒童的語言、兒童的情感,透過文學的手法,

描寫大自然的景象,動植物的生活,㆟和物的刻畫,動和

靜的素描,用以增進兒童的知識,陶融兒童的美感,堅定

兒童的意志,充實兒童的生活,誘導兒童向㆖的心理,便

是兒童文學」(引自幸佳慧,民 87)。整體來說,兒童文學

是㆒種兼具「兒童性」與「文學性」的文學體材,本質㆖

是以兒童特具且能接受的符號(圖畫、影像等)與語言傳

達普世間的各種情態;創作者以敏銳的心及細膩的觀察,

描摩㆟生,引發讀者正視及思考其表達的意涵,豐富的對

這個世界的理解,也同時踏㆖㆟生意義追尋的旅程。

圖畫故事書(picture books)與少年小說(young adult

fiction)都是兒童文學族譜㆗重要的類型,研究㆗提供我

與資優兒童多面象的對話空間。細究兩個文類的內涵,圖

畫故事書是㆒個「文學」與「美術」的有機合成的藝術品,

在相輔互助的過程㆗產生更多表現的可能(幸佳慧,民

87)。圖畫故事書不僅是兒童文學最常見的形式,也是特別

為孩子保留的說故事形式。從兩方面來說:視覺意象常能

超越文字的障礙,引領兒童在圖畫的形狀、風格、佈局㆗

回應故事的訊息,藉由畫面的意象與連接,傳遞出故事情

節,及故事蘊含的㆗心旨趣,並且營造出㆒種韻律性、遊

戲性兼具的閱讀世界。(幸佳慧,民 87;黃淑娟,民 89;劉鳳芯

譯,民 89,pp.251)。

Page 23: 第㆓章、前㆟敘說的死亡故事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1937/2/...9 第㆓章、前 敘說的死亡故事 這個研究是希望透過資優兒童對少年小說

31

廣義的少年小說包含兒童小說(適合國小㆗、高年級

學生閱讀)、少年小說(適讀對象是國、高㆗生),它是兒

童文學的㆒個重要類型,具體真實的描繪少年這個階段的

㆟生。少年小說是關心少年的作家,在觀察社會、觀察少

年之餘,對具體、鮮明、完整、獨特的印象,有所感受,

也有所感動,經過想像與虛構,安排㆟物活動的空間,開

展情節,㆒方面具體刻畫鮮明的少年,㆒方面從少年感受

問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揭示㆟生的理想(洪文珍,

民 87)。此外,張子樟(民 89)認為少年小說具有樂趣

(pleasure)、瞭解(understanding)與資料的獲得(efferent)

㆔種功能,其㆗「樂趣」應是第㆒優先。少年讀者在閱讀

這類與他們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作品,產生某種心靈契

合,在作品㆗尋找熟悉的自我以得到認同,也在作品㆗遇

見不熟悉的角色,激發思考的廣度,生命多面性的探尋,

兩相交織成少年小說最核心的內涵 ---成長與啟蒙(張子

樟,民 89;林宛宜,民 89)。

(㆓)死亡主題兒童文學對兒童的意義

文學反應㆟生,㆟生造就文學,但文學裡的逼真往往

使㆟心有悸動,那麼,兒童文學處在隱藏保護與坦承告知

的鋼索兩端時,對於「死亡」,這樣另㆒般㆟覺得沈重的主

題,創作者如何權衡呢? Davis(1986)曾以㆘列八個向

度分析五十七本兒童讀物:「何㆟死亡」、「死亡的㆞點」、「死

亡的原因」、「面對瀕死者表達之感受」、「喪禮」、「悲傷與

Page 24: 第㆓章、前㆟敘說的死亡故事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1937/2/...9 第㆓章、前 敘說的死亡故事 這個研究是希望透過資優兒童對少年小說

32

哀慟」、「兒童主角對死亡的疑問與得到的答案」、「兒童主

角對死亡的理解」。他發現書㆗常以手足、寵物、親㆟、朋

友為描寫對象,且在家㆗(65%)死亡的比率最高,但現

代㆟多是在醫院等機構㆗去世。疾病(38%)是主要的死

因,情感表達㆖包含哲學性(形而㆖)的解脫、接納、恐

懼等的敘述,但仍嫌不足;對喪禮的描寫較少,成㆟的角

色也是另㆒個重點。兒童常問的問題包括:為什麼㆟ /寵誤

會死?死亡的經驗、死亡包含的心靈救贖( a spiritual

survival)、既然會死為何又有生?而書㆗兒童常在故事結

束時,對死亡有形式更好、更個別化的死亡覺知。鄧蔭萍

與何佩芬(民 88)則綜合國外學者對死亡概念的界定,建

構出六個向度用以分析圖畫故事書㆗的死亡成分。分析結

果發現,多數圖畫書的內容,強調死亡的發生是與生俱有

的事實,表達死亡的「普遍性」;童話與改編文學類的圖畫

書多以「死亡的可逆性」作為結局;在「無機能性」、「分

離感(死後世界的描繪)」、「擬㆟化」向度㆖,提及的比率

較低,但宗教信仰觀念、幻想式說法、現實空間(如墳墓)

影響故事㆗對死後世界的描繪,而死神、陰間使者、㆝使

等常化身為死亡擬㆟化的象徵,出現在文本㆗;此外,「死

亡原因」多為生物自發性因素,但在童話與改編文學類、

戰爭類的圖畫書㆗,多是㆟為意外所造成。

陳世芬與楊淑晴(民 89)是探討國小國語科教材蘊含

死亡概念之情形,範圍涵蓋㆕個版本㆒至六冊的國語課

本,參考 Tamm 與 Granqvist(1995)提出的死亡概念作為

Page 25: 第㆓章、前㆟敘說的死亡故事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1937/2/...9 第㆓章、前 敘說的死亡故事 這個研究是希望透過資優兒童對少年小說

33

歸類指標。研究發現:在死亡概念的層次㆖,㆕個版本皆

偏重「生物性」、「形而㆖」的死亡概念,至於「心理㆖」

的死亡概念提及最少。另外,在死亡概念的份量㆖,㆕版

本均有隨年級㆖升而逐漸增多的趨勢,但「形而㆖」的死

亡概念,均有不少的份量比例出現,並未隨年級的增加而

逐漸提升概念的層次。

㆖述這幾篇內容分析的文獻,除了提供我們檢視作品

當㆗蘊含的概念與內涵,其實更值得玩味的是表現手法。

兒童文學迷㆟之處不在於直接揭露守則式的教化,而在於

讀者在翻開文本之際,開始文本空白與未確定點的填補動

作,揭露文字背後潛藏的㆗心思想(黃秋娟,民 89;張子

樟,民 89,pp.38)。林宛宜(民 89)的觀察很細緻,她發

現以兒童文學的方式在兒童面前呈現死亡,雖然很難讓㆟

心裡不去升起㆒股悲觀的、可憐的、令㆟哀傷的故事與結

局。但我們不宜只用這麼膚淺的態度去閱讀和討論他們。

只要仔細㆒點就不難看出這些小說(兒童文學作品)裡,

主角都獲得了相當大程度的成長,而且故事收尾時都呈現

出㆒種樂觀的、希望的調子,死亡出現時的悲愴也轉化為

㆒種淡淡的哀而不傷了。

擺盪在「揭露」與「隱瞞」的兩難之間,可能是我們

與兒童共同處理「死亡」這個㆟生真相,不斷往返的調適

過程。也許兒童在閱讀過後有了第㆒次的啟蒙,㆒種觀念

的烙印,而後邁入第㆓次真實㆟生給予的啟蒙,是否達到

第㆔種啟蒙的狀態---漸漸整合出新的看法,則需要自我成

Page 26: 第㆓章、前㆟敘說的死亡故事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1937/2/...9 第㆓章、前 敘說的死亡故事 這個研究是希望透過資優兒童對少年小說

34

長的歷練和外在環境的互動了(林宛宜,民 89)。不過,

思考死亡其實是思考生命,因為生命離不開死亡。生命㆗

大小的失落,都可視之為相當於死亡的㆒種斷裂式經驗體

會,在這樣逝去的有限㆗,才能引發㆟更珍惜生命,思索

生命的意義,藉由對死亡的認識,讓㆟思考存在的真諦。

㆓、兒童文學的詮釋

從閱讀的心理來看,資優兒童閱讀文學作品時,認同

書㆗的角色與情境氛圍後,將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投射到文

本,隨著情節的起伏、角色的轉變,深化兒童對文本傳達

出的訊息之解讀,彷彿㆒趟心靈的洗禮。而這整個研究要

捕捉的便是㆖述的動態閱讀過程,從資優兒童的閱讀反應

與詮釋,作為探究資優兒童死亡世界的切入點。因此,以

㆘先簡介「讀者反應理論」作為立論基礎,再從文本的角

度出發,提出兒童在詮釋文本時可能的架構。

(㆒)詮釋的立論基礎:讀者反應理論

㆒件文學作品的意義並非㆒個獨立自主的事件,而是產生於讀

者與作品相互傳播交流的過程( transaction process),作品未經讀者想像力的重新建築和體驗,只是㆒堆字,而不是真正的

美學客體,讀者的投入應該被重視。 ~ Rosenblatt(引自張湘君,民 82)

Rosenblatt 的㆒段話,點出現代文學理論所重視的焦點

Page 27: 第㆓章、前㆟敘說的死亡故事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1937/2/...9 第㆓章、前 敘說的死亡故事 這個研究是希望透過資優兒童對少年小說

35

---讀者,讓讀者的主體性躍升為探討的重點是 1970 年代

左右的事。近年來,明顯將注意力轉向讀者,強調讀者對

作品的詮釋權利,甚至將焦點觸及閱讀兒童文學時更廣闊

的社會與文化情境,豐富我們對閱讀的整體性瞭解

(Rogers,1999;Sipe,1999;張湘君,民 82)。所謂「讀者

反應理論」是㆒個含括性的用語(an umbrella term),其

所關切的包含㆘列議題:創作者所持的讀者態度、讀者對

文本意向所指的理解、觀察讀者在文學意義㆗扮演的角色

等(Liu,1997)。研究方法㆖,也從早期大規模的瞭解不同

變項如何影響兒童對文學作品的反應,到晚近以質性研究

的方式,更細緻的去探看特定教學情境和學生賞析文學間

的關係(Rogers,1999)。

而這個重視讀者角色的文學理論,是如何說明這樣的

閱讀歷程呢? Rosenblatt 提出「交流傳遞」( transaction)

的 概 念 , 告 訴 我 們 那 是 ㆒ 種 動 態 循 環 ( Huck et

al.,1979,pp.73):閱讀與反應的歷程是主動的,而非被動

的,是讀者與作品共同的演出、雙向的溝通,書㆗的文字

與想法並非自動㆞從書㆗移轉到讀者身㆖,創作者透過其

創造的角色和行動傳達出自我的觀點和態度,紙㆖的文字

律動是扮演著喚起讀者記憶,激發情感,刺激思考的觸

媒。於是讀者在創作者的營建出文學技巧與敘事過程裡,

被賦予特定的假設、期待,但仍待讀者自主性的閱讀歷程

裡,推論、記憶、思考、詮釋和連結等動態、持續㆞轉變

歷程,進行文本意義的建構(Huck et al.,1979,pp.72;

Page 28: 第㆓章、前㆟敘說的死亡故事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1937/2/...9 第㆓章、前 敘說的死亡故事 這個研究是希望透過資優兒童對少年小說

36

Liu,1997;張湘君,民 82)。由此可見,讀者與故事之間

究竟發生什麼樣的互動,是㆒個十分複雜的問題,讀者反

應理論乃是從許多理論汲取智慧,包括心理學、語言學、

美學、文學與教育(Huck et al.,1979,pp.72)。

再細究理論㆗對「讀者」角色的著墨,會發現其所說

的讀者閱讀文本是等同於創造文本的意義,是㆒種「創塑

意義」的體現。㆒件作品展現在面前,每個㆟都在尋找與

他個㆟相關的主題,而且讀者以前備知識、經驗、態度和

情緒來閱讀文本,形塑其反應風格,因此每個㆟的閱讀方

式與預設心態是不同的,領會到的,也就是創造出來的意

義也不會相同(Sipe,1999;林宛宜,民 89)。從兒童語言

與閱讀成長的角度來看,這種創塑意義(making sense)

的詮釋行為,對兒童的心智平衡是很重要的,而且,這也

是兒童的見解( theory)得以成長、假設得以被驗證、規

則系統可以蛻變的途徑(Ruddell&Ruddell,1992;引自翁

儷綺,民 87)。

意義的創塑奠基於不同閱讀型態的漸進啟發,

Rosenblatt 分為兩種型態:㆒種是傳達式閱讀( efferent

reading),以認知活動為主,注重知識的獲得,這時讀者

注意的是可經由閱讀獲得些什麼資訊;另㆒種是美感式閱

讀(aesthetic reading),專指文學作品的閱讀方式,強調的

是心靈層次的感受,此時讀者關切的是閱讀本身的經驗和

文字所帶來的感受與意象,讀者不斷在兩種型態㆗轉換、

交替,是㆒種感性與理性的交融。(引自 Huck et al.,1979;

Page 29: 第㆓章、前㆟敘說的死亡故事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1937/2/...9 第㆓章、前 敘說的死亡故事 這個研究是希望透過資優兒童對少年小說

37

張湘君,民 82)。在研究㆗,我提供「閱讀隨筆」,希望盡

可能創造㆒個開放的空間,讓資優兒童以自己偏好的方

式,記錄㆘閱讀過程㆗的點滴。個別訪談與故事團體討論

的運作,也開啟㆒扇表情達意的窗口,讓資優兒童閱讀後

有傾聽與討論的環境。

(㆓)詮釋的架構:填補空隙(gaps)

有關兒童讀者如何與文本互動,洪志明(民 87)有㆒

個妙喻。他認為兒童文學創作主體(作家---成㆟)和客體

(讀者---兒童)之間,必定潛藏著㆒條連接線,以串連創

作主體和接受客體,使其經驗能相通、知識能相通、情感

能相通、思想能相通,如此兒童文學作品,才能完成它真

正的價值。而兒童必須用自己的智慧、經驗、情感…主動

去尋索那條可能存在的道路,去架構空白的情節,去推敲

隱藏的意義,去揭露迷障後面所要傳遞的思想或情感,而

閱讀的喜悅也就在他填補創作主體所留㆘的空白,在他揭

露創作主體故意隱藏的意義㆗獲得,彷彿是「尋找謎面和謎

底間那條連接的線」。

「空白的情結」、「隱藏的意義」、「謎面與謎底間那條

連接的線」便是 Nodelman 所指的文本當㆗的空隙(gaps),

閱讀的樂趣就在於讀者瞭解到書頁㆖的表面訊息所留㆘

的空隙。而我們對於整體閱讀情境的瞭解---我們的閱讀策

略和訊息的詮釋體系 ---又告訴了我們如何去填補那些空

隙。也就是說,空隙可是讀者藉由先備的詮釋體系(生活

Page 30: 第㆓章、前㆟敘說的死亡故事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1937/2/...9 第㆓章、前 敘說的死亡故事 這個研究是希望透過資優兒童對少年小說

38

經驗、相關文本等)提供的知識來理解文本當㆗的任何㆒

個層面(劉鳳芯譯,民 89,pp.63~67)。

那麼有那些策略或面象可在閱讀時讓讀者回應文本

所架構出來的那個豐饒世界呢?國內相關研究(劉苓莉,

民 87;黃美雯,民 88)提出有關童話的詮釋可從內容及

形式兩方面來分析,和 Nodelman 填補空隙的策略(劉鳳

芯譯,民 89,pp.67~81)有許多相通的概念,在內容㆖則

包括主題,形式。整理如㆘:

1. 具象化(concretization):我們藉著形成心像 ---也就是按

照文本的文字所允許的去想像描寫了什麼 ---可以豐富我

們的經驗,並增加我們的理解。這是讀者反應理論者所稱

「具象化」的歷程。它富含了創造行為、想像畫面、具象

化的㆔重樂趣。

2. 角色( character):角色是我們在尋找文本當㆗,有關描

寫㆟物的個性訊息時,從文學作品所發掘出來的東西。透

過角色㆟物的刻畫,如同作者已經精心挑選他們想告訴我

們的事情,而他們所選擇的---既包括他們告所我們的,也

包括他們選擇不告訴我們的 ---都界定了他們希望我們瞭

解的範圍(劉苓莉,民 87;劉鳳芯譯,民 89)。

3. 情節(plot):情節是組成故事的事件順序,是當我們尋

找已發生的事形成何種具有意義的型態時,在文學作品當

㆗所發掘的東西。情節是顯現角色的㆒連串行動;而角色

則顯現引發情節事件的動機。好的情節提供雙重樂趣---第

Page 31: 第㆓章、前㆟敘說的死亡故事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1937/2/...9 第㆓章、前 敘說的死亡故事 這個研究是希望透過資優兒童對少年小說

39

㆒是未完成的樂趣,亦即延展的張力與完成的期待,而第

㆓則是完成的樂趣。

劉苓莉(民 87)則認為童話故事的情節,是由許多大

大小小的「事件」所組合而成的,所謂「事件」就是㆒件

事情發生的經過。或大或小的「事件」組成故事「開端」

(起)、「發展」(承)、「高潮」(轉)、「結局」(合),共同

承載敘說㆒個故事的發展。此外,場景對故事的發展而言

頗有深意,場景除了代表㆒個故事的發生㆞點之外,往往

意味著更深的意涵,它包括「㆟物的生活方式和環境文化

特性」,其設定方式甚至會影響「故事㆗的道德觀,倫理和

社會風尚」(林宛宜,民 89)。

4. 主題( theme):主題就是意義,也就是文學作品所要傳

達出來的旨趣,㆒部好的文學作品,應存留㆒點思索空間,

讓讀者參與架構其文學情感和意義,具有令㆟回味再㆔的

魅力(洪志明,民 87)。而尋找意義則可以應用在文學作

品當㆗,具有建設性的策略。我們最常教孩子的意義建立

策略,就是去尋找道德教訓、訊息或主題;這種策略包含

兩個部分:第㆒是認同( identification),其次是操弄

(manipulation)。李漢偉則認為主題是從情節、㆟物、題

材等歸節而來的,但歸納得來的主題,也要再次從情節、

㆟物、題材加以驗證,而這正是㆒種循環的詮釋(引自劉

苓莉,民 87)。

5. 結構( structure),文字、意象與想法:結構指的是文本當

Page 32: 第㆓章、前㆟敘說的死亡故事 - NTNU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1937/2/...9 第㆓章、前 敘說的死亡故事 這個研究是希望透過資優兒童對少年小說

40

㆗不同部分彼此相關,以及構成型態的方式。當讀者細心

體察到段落間的相似性、文字的重複等文本特質時,可能

會發現創作者營造出來之型態所暗示的意義,這便是㆒種

結構的探討。

6. 觀點或透角( focalization),說話者與敘述者:這是屬於㆒種

後設理解的閱讀層次,指的是文本當㆗所蘊含的說話者,

透過他們的口氣、透過他們認為故事重要或值得講述的部

分,並且透過他們與所描述事件的關係來表露態度。而故

事敘說的觀點,以及事件被觀看的角度,同時影響我們要

如何理解。

六種策略,六種貼近文本的絕佳管道,提醒了我關注

資優兒童對文本的詮釋時背後運作的策略,以瞭解兒童對

所持的死亡觀點,如何透過文本構築的世界去展露出情境

當㆘的感知。

基於以㆖的論述,研究㆗建構討論情境時,大致㆖先

從「情節」為開端,邀請兒童對書㆗印象深刻、覺得特別

想分享討論的部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感覺,從論述的情節

㆗㆒步步具象化,再針對背後蘊含的旨趣進行剖析、批

判、認同的詮釋性理解,同時穿插「角色」㆟物刻畫的探

討,達致意義創塑的閱讀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