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的 永乐店集市 - epaper.xiancn.comepaper.xiancn.com/newxawb/page/2019-02/24/11/... ·...

1
2019年2月24日 星期日 www.xiancn.com 11 责任编辑 王亚田 视觉编辑 姚玉甲 组版 马爱贤 校对 徐延峰 西安地理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舌尖上的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老西安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来稿请用电子版,注明通信地址、联系电话 西安地理 欢迎来稿 绱鞋铺 周成民 “十三花”宴席 马小江 文/图 马琦 我小时候生长在今长安区引镇街道下河滩村,一 个离秦岭不到3公里的小村子。上世纪70年代之前, 时常会有山上的动物跑进村中。因为当时穷,绝大部 分家庭没有院墙,猪羊等牲畜被狼咬伤的情况时有发 生。由于那时人们缺乏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一些白天 出没的动物,在那个物资匮乏、少肉的年代,则往往成 为大家的美食。 尤其是下雪天,农活不能干,闲得无聊,青年人会在 雪地中寻找一些动物的足迹,看其是否钻入某个洞中, 于是想方设法捕而食之。当然最多的是野兔,它虽然跑 得快,一旦被堵入洞中,则十有八九逃不掉。 记得1978年冬天的一个早上,由于前晚的雪很 大,所以又给青年人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不一 会,有人说看见一只貒(tun)钻入了为稻田引水的干 涸的洞中,他已经将洞的前后用石块封住,貒现在已 经比较少见了。我们村子那时种水稻,所以渠洞很 多,看到野兔等钻入洞中,人们就迅速用石块封住两 边洞口,往往会领来家里的狗帮忙,这是我们村人捕 捉动物惯用的手法。 那天这个青年人之所以叫大家一起抓,是因为貒比 较大,他一个人没有把握捉住。于是叫来的十几个壮汉 拿着工具在前面跑,我们一伙孩子在后面吆喝。等到了 跟前,大家发生了分歧。有人主张一点一点刨开洞子, 有人主张用烟熏。最后还是主张烟熏的一方占了上 风。于是大家从村中找来麦秆、玉米秆等物,有人开始 生火,有人在旁边用扇子将烟往洞中扇。还别说,真有 效果,过了好一阵,貒受不了了,终于开始往外闯,当然 是被大家抓住了,不过费了些劲。这只貒有近一米长, 而且很肥实。有经验者用绳子一绑,两个人抬着,大伙 簇拥着,凯旋似的,回到生产队的饲养室门前。 生产队里的人都来看了,饲养室门前那个热闹呀。 有人支起一个架子,开始剥貒皮。这时有老人说了,貒 油是很好的烫伤药,于是将貒油取出,分成 13 份(我们属 于三队,即现在的三组,当时只有 13 户人家),每家一份。 有人支起一口大铁锅,开始烧水。等那边处理完貒 后,将骨头和肉一并放入铁锅中煮。大冬天的,大家围 在铁锅周围,任热气发散。后来就闻到了肉香,大人们 激动,孩子们雀跃,一派从未有过的热闹场面。肉和汤 的分配原则,谁家人多多分,谁家人少少分。可能因为 是意外之物,加之大家高兴,所以没有人议论给自己分 多分少。 后来,村中有人烧伤或被烫伤后,都用当日所分得 的貒油抹,效果确实不错。村人对那次捉貒之事的记 忆,也大多源于此。 我的老家在高陵,二三十年 前,家里买贵重一点的东西去的最 多的不是本县集镇,而是隔壁县泾 阳的永乐镇,当地人也叫永乐店。 我们老家所在的马窑村处于 高陵西陲,与泾阳仅隔一条宽不过 三米,深不及两米的水渠,去永乐 店比去高陵县城近一些。此外,永 乐店在二十多年前比高陵县城要 繁华一些,店铺也多,菜市、集市更 大,物品更多。小小一个永乐店, 在民国时已通了火车,高陵人搭火 车上铜川、西安、咸阳,都要去永乐 店火车站坐车。解放后,永乐店又 聚集了不少国有企业,由于工业的 带动,交通便利,商业也较高陵县 城发达。 去永乐店途中,要经过西铜高 速,那会高速还没有封闭,留有非 机动车道,当然,非机动车道上跑 得最多的就是自行车,还是前边带 横梁,后边带椅架的加重自行车。 爸爸前边带着弟弟,后边带着我, 一路晃荡着沿高速行驶。不时从 身边飞驰而过的货车,让人有些胆 寒,但永乐店的热闹,又让我们多 了向往。 经过亢营村后要过咸铜铁路, 经常能碰到火车,道班站房的高台 上就会出现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 手中挥舞着小旗,铁铸的黑色横杆 缓缓放下,离地约有半人高。远处 已经传来火车的汽笛声,划破长 空,响亮又刺耳。爸爸下车推着我 和弟弟站在等候放行的人群中,我 从爸爸背后歪着脑袋向前张望,看 着黑色的火车头如同一个巨型怪 兽一样飞速逼近,头顶喷着白色略 带青黑的浓烟。货车和炭车比较 多,高高的车厢一节连一节。数火 车节数,一度成为我童年的一件乐 事。一、二、三……数过四十节的 货车,也数过二十来节的绿皮客 车,还数过五十多节的炭车。甚至 有时候,路过铁路,车并没来,我会 央求爸爸专门等火车,就为看那长 龙呼啸,就喜欢数那火车节数。 过了火车道,走不远就进入永 乐店所在地。靠路南是一座乳品 厂,墙很高,墙根的护坡用砖也砌 了一人多高。拐进一条小巷,转几 个不大的弯,就到了永乐店南街, 两排铺面沿街摆开。卖水果糖的, 卖调料的,熙熙攘攘的人群裹挟着 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车子在人流 中艰难地前行,到宽敞处,会有专 门寄存车子的地方。通常都是私 人在自家门口或者街道边辟出来 的,用绳子围起来。存车时,车子 锁好后,一个老 妇人从手里的 对牌串上取下 两个牌,一个挂 在车头上,一个 交给车主。我 曾经仔细看过 那对牌,硬铁皮 制的,约有两指 宽,十厘米长, 两片对牌上用 红色油漆画着 数字或者写着 如“ 天、地、人 ” 等简单的汉 字。两片对牌 合起来,数字或 者汉字才能严 丝合缝地对 上。这也是一 种古老又便捷 的验证方法,有 些像古代行军 打仗的虎符或 者阴阳印信。 通往西马 路有一段老街, 经营纸扎的店 铺很多,都是瓦 房,门脸是用木 板一块块插在 上下卡槽里对 起来的。早上 取板开门营业, 晚间上板关 门。这种门板 几乎贯穿了古 代及近现代中 国商业史,也正 因如此,我们现 在才有“老板”这种看似很奇怪的 称呼,假如你见过老铺面可拆卸的 那些门板,或许就好理解了。老 板,得经得住风雨的洗礼,经得住 商业浪潮的冲击,经得住诚信良知 的考验。老板,是物,也是人。 市场位于北街的西边,仍要穿 过一个短巷。市场两边是民居,市 场中有大棚,棚下是一排排水泥板 搭成的台子,上面铺了粗布单子或 者塑料纸,上边放着琳琅满目的货 物。爸爸拎着一个印有“解放”字 样的军绿色提包,买着各种物品, 开始瘪瘪的提包也就一点点变得 饱满起来,最后,口都合不上了,只 能用拉链给缝起来。 永乐店卖炮的摊位集中在中 街丁字口,奶奶曾说丁子口东侧解 放前有一处高墙大院,她义父王锡 爵先生和她父亲胡凤鸣先生民国 时曾先后在里边当永乐镇的联保 主任。这里汇集各种花灯,有石榴 灯、莲花灯、麒麟送子灯,还有小小 的火罐灯、长命富贵灯。花灯摊位 前就是各种花炮摊,有一百响的, 也有一千响的。 后来,我们都长大了,外出求 学,也就很少逛永乐店了。 旧时,人们穿的鞋多是自己来 做,尤其是小孩子多的家庭,由于 孩子的脚长得快,几乎每年都要做 上几双新鞋。一般人只会做鞋帮 和鞋底,要把鞋帮和鞋底缝制到 一起,不是人人都会做的,需要一 定的手艺。这样一来,便催生了 一个行当“鞋匠”,他们开的铺子 叫作“绱鞋铺”,老百姓则常说成 “鞋铺子”。 做鞋必须要用褙子。那时,家 家户户都有舍弃不用的旧衣服、旧 被单,勤俭持家的老百姓便把它们 利用起来,这就是大家熟知的“抹 褙子”,学名叫作“袼褙”。一般人 家在案板上或砖墙上抹一层稀糨 糊,再粘上一层厚的牛皮纸或几块 大一些的旧布,拼成一张较大的底 子,然后将小片的旧布一片一片用 糨糊粘上去。一般干活仔细的人 抹褙子的时候,小块的布都拼得严 丝合缝,等四五层布都糊上以后, 会显得非常平整,看不出接缝的痕 迹。这样抹好的褙子晾上一段时 间即可取下。 有了褙子,接着就需要有好的 鞋样。那个年月,互相交换鞋样也 是邻里之间关系融洽的一种表 现。大人的鞋样尺寸一般比较固 定,小孩的鞋样隔年使用时需要向 外放上一圈,以适应孩子长得很快 的小脚丫。做鞋时,鞋帮只需一层 薄的褙子作底,不仅可以使做成的 鞋显得挺括,而且还结实耐穿。在 这层褙子的一面铺一层白洋布,另 一面的鞋面则根据各家经济条件 的不同,选用礼服呢、织贡呢或哔 叽布,这样做的鞋大多给在外工作 的男人们穿,以提高他们的身份和 档次;女人们多用花色的缎子或高 级面料;小孩的鞋多选用黑平布、 花平布或厚实的帆布,比较好一些 的也用斜纹布。后来兴起了灯芯 绒,人们也会使用黑色、绿色、红 色、豆沙色的灯芯绒来做鞋面。做 鞋底时,一般先要将四五层褙子按 鞋样尺寸剪好,再在外沿周围用大 约两厘米宽的白洋布纫上一层边, 接着如法炮制做上四个叠在一起, 挨着地的最外一层和挨着脚的最 内一层还应该用白布包上一层。 鞋底的雏形已成,就可以一针一针 很整齐地把鞋底缝上一遍,这就是 常说的“纳鞋底”。手工好的女人 纳出来的鞋底针脚非常有序,正看 成行,倾斜 45° 来看还是成行。如 果做的是棉鞋,鞋底挨着脚的那一 面还要垫上一定厚度的棉花层再 铺上一层布。鞋帮和鞋底都做好 了,下一道工序交给鞋匠,鞋绱好 后便会成为一双漂亮的新鞋。 我家住的东西甜水井街 42 号, 有一个正式门面的绱鞋铺,店主人 名叫李国荣。由于他的儿子李世 民是我的同学,名字又与唐太宗的 名字一样,所以印象比较深。他家 在临街的门房住,西边的一间是卧 室,中间的一间是通向院子里的门 道,靠东边的一间便是李掌柜的门 店。这间房大约有十三四个平方 米,靠南的一小部分用板墙隔开, 里面是店主人休息的地方。店堂 的三面都有放鞋的鞋架,上面摆放 着已经绱好的各种鞋,大多是黑色 的鞋,还有很多五颜六色的鞋,自 然是女人或小孩的。根据时令的 不同,有单鞋、棉鞋,也有小的虎头 棉窝窝,式样各异,看上去像一家 品种多样的鞋店。他的工作位置 在房子的中间,那里摆放着绱鞋用 的夹板、钉鞋用的带有木墩的铁砧 子,旁边一个小木箱放着常用的工 具,还有一个大木箱装着式样不 同、大小各异的鞋楦头。每绱好一 双鞋,他就会从大木箱里挑选一对 大小合适的楦头放入鞋中,用棕刷 蘸上一点水均匀地刷到鞋面上,让 布纹放松,再把厚度不同的木楔子 塞到鞋前和鞋跟的两个有造型的 楦头中间,用榔头敲击,使其紧紧 地嵌入,鞋子就会与楦头的造型完 全一致,待到一天过后鞋面已经干 透,一双式样美观的新鞋便做好 了。李鞋匠绱鞋的手艺好,明绱暗 绱都有水平,明绱的针脚小,尺寸 都很均匀,暗绱的针脚多在鞋底的 侧面,针脚的精细也表明匠人的技 巧之高,特别是他使用的楦头式样 美观,所以经他的手绱出的鞋非常 漂亮,很受大家欢迎。除了绱新鞋 之外,李鞋匠还承接修鞋的业务。 鞋面破的小洞或裂口,用薄的牛皮 缝补,鞋底磨薄或磨偏的则将旧的 自行车外胎剪下一块打个前后掌, 一双旧鞋又可以穿很长时间,他用 手艺延长了鞋的使用寿命,为顾客 节约了重做新鞋的费用。他的生 意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八十年 代一直经营得很红火。 李鞋匠善下象棋,他的铺子 门前也是一个热闹的象棋摊。李 鞋匠由于人缘好,曾一度担任过 街道居委会主任,绱鞋之余还给 大家服务。 那时节,绱鞋铺很多。我家住 的那条街上,除了李鞋匠家之外, 与他相隔三四家的 39 号,大家称为 “土门楼”的院子里,还有一个中年 人也专营绱鞋,只不过没有门面, 而是在门楼上挂了一个“绱鞋”的 木牌来接活,工作场地就在自己的 家里;由此向西,再拐过弯向北,双 仁府大巷口也有一家规模相当的 绱鞋铺;由我家东行向北拐到南北 甜水井街,冰窖巷口还有一家;报 恩寺街的六合巷口也有一家绱鞋 铺;南北土地庙什字也有一家绱鞋 铺,店主人的眉毛又长又黑,很像 《水浒传》里李逵的样子,同学们都 叫他“长眉毛”。虽然其形象看起 来让小孩害怕,但他的手艺好,对 顾客也和气,生意非常不错。 拥有如此密集的绱鞋铺,说明 那个年月老百姓旺盛的需求。上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大家生 活水平的提高,手工做的鞋渐渐没 人穿了,昔日红火的绱鞋铺也渐渐 消失了。 雪天捉貒 高长安 在临潼,大凡上了些岁数的人,一般都知道宴席上 的“十三花”,属于地方流水席中的一种。它是临潼当地 农村人过年待客常常采用的一种形式,也是平日村里人 过红白喜丧事的一种待客方式。 “十三花”象征着花样繁多、配料考究的菜品,体现 了当地人待客实诚、倾其所有、热情好客的观念。它堪 称关中大地宴席中的一朵奇葩,集各地美食于一体。 临潼“十三花”体现着关中民俗的特色,曾在广大农 村地区过事待客中十分盛行。它讲究的是四荤八素一顶 盘,一般情况下,一场宴席做下来至少需要两三个小时。 “十三花”的内容,一般包括大肉片子、肘子、酥肉和 丸子,即所谓的四荤,其他为热菜或凉菜共九个菜。“十 三花”宴席中的肘子,并非大荔县所流行的那种带把肘 子,而是一碗盛放着八块边长为三四厘米的方块肉,是 用带有肥膘的猪肉做成。厨师将挑选好的带膘猪肉,经 过水煮、上色、过油、切块和装碗等一系列工序,最后,再 上蒸锅蒸熟。上蒸锅之前,厨师把切好的肘子放在事先 准备好的蒸碗里,肉皮朝下贴着碗底,上面撒上葱、姜、 辣子等调料,再适当添加一些像白菜帮之类的菜蔬。蒸 好后,上席前才用一个白底蓝花的喇叭口碗扣在蒸碗 上,翻倒过来。农村人通常把这叫作翻碗子,翻过来之 后,那八块白花花、油晃晃、厚墩墩的肉块就亮相了。这 道菜做工考究,用料地道,做出来的肘子色正、肉烂,摆 放整齐有序。放在过去那个吃用匮乏的年代里,乡下人 肚子里一年到头缺少油水,见了这种东西,可是馋得直 流口水的。 肉片子呢,就跟现在宴席中的梅菜扣肉相似,但北 方人很少放梅菜,而是在每碗八片的肥肉下面垫些白 菜、萝卜之类的蔬菜。片子与肘子的做法相同,只是刀 法上不同而已。这两道菜可是过去农村人过事待客时 的主打菜,它的好坏,直接体现出主人待客热情与大方 的程度。 酥肉和丸子,都用猪瘦肉做成,这两者工序相似,肉 都要经过油炸,只是用料方面有些许不同。酥肉用的是 小块猪瘦肉,切成拇指大小。丸子是将瘦肉用刀剁成末 儿,里面放上生姜,其他像盐和五香粉都是必需的。弄好 之后,用鸡蛋清和上一些淀粉,做酥肉时,须将肉在糊状的 淀粉水里面过一下,再下油锅。而丸子呢,则是往剁好的 肉末里,加少许和好的淀粉即可,油烧好了,边做边往锅里 放。炸好的金黄色的酥肉和丸子,在待客做烩菜时,常常 放上少许,既好看又好吃。譬如说,一大盆烩菜里面,白 菜、豆腐、粉条、蘑菇、木耳、青菜、黄花,再加上几块酥肉或 几个丸子,那才叫完美。真可谓色、香、味、形俱全! 宴席上,有了这四个荤菜,其他九个素菜就看主人 家的条件而定了。家底儿厚实一些的,也可以再加上一 个荤菜,备上八个丰富多样、平时少见的素菜;经济不宽 裕的人家,就用一些常见的蔬菜来配摊子了。 这“十三花”宴席,在饭桌上的摆放也是很有讲究 的。桌子的四个角,分别摆上四碗硬菜,也可称之为主 打菜。中间呢,放着一个顶盘,内盛大烩菜之类。四个 角代表着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中间的顶盘代表着太阳, 寓意宇宙万物均绕着太阳转,这是天人合一思想在饮食 文化中的一个体现吧。在菜品的颜色方面,黑红白绿黄 相互衬托,味觉上,酸甜苦辣咸彼此搭配,在营养方面, 可谓有荤有素,科学均衡,营养丰富。 一桌“十三花”宴席,处处体现着老祖宗的智慧,承 载着自古至今的 科学养生理念。 仅仅从这一方饮 食上,就足见中 华饮食文化之博 大精深。 永乐店集市上的国营商店 永乐店火车站 永乐店民国时期的建筑 老店铺 ā

Upload: others

Post on 24-Jul-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繁华的 永乐店集市 - epaper.xiancn.comepaper.xiancn.com/newxawb/page/2019-02/24/11/... · 和弟弟站在等候放行的人群中,我 从爸爸背后歪着脑袋向前张望,看

2019年2月24日 星期日 www.xiancn.com 11责任编辑王亚田视觉编辑姚玉甲

组版马爱贤校对徐延峰 西安地理

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舌尖上的

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老西安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来稿请用电子版,注明通信地址、联系电话

西安地理欢迎来稿

绱 鞋 铺 □周成民

“十三花”宴席□马小江

□文/图 马琦

繁华的

永乐店集市

我小时候生长在今长安区引镇街道下河滩村,一个离秦岭不到 3 公里的小村子。上世纪 70 年代之前,时常会有山上的动物跑进村中。因为当时穷,绝大部分家庭没有院墙,猪羊等牲畜被狼咬伤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那时人们缺乏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一些白天出没的动物,在那个物资匮乏、少肉的年代,则往往成为大家的美食。

尤其是下雪天,农活不能干,闲得无聊,青年人会在雪地中寻找一些动物的足迹,看其是否钻入某个洞中,于是想方设法捕而食之。当然最多的是野兔,它虽然跑得快,一旦被堵入洞中,则十有八九逃不掉。

记得 1978 年冬天的一个早上,由于前晚的雪很大,所以又给青年人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不一会,有人说看见一只貒(tu n)钻入了为稻田引水的干涸的洞中,他已经将洞的前后用石块封住,貒现在已经比较少见了。我们村子那时种水稻,所以渠洞很多,看到野兔等钻入洞中,人们就迅速用石块封住两边洞口,往往会领来家里的狗帮忙,这是我们村人捕捉动物惯用的手法。

那天这个青年人之所以叫大家一起抓,是因为貒比较大,他一个人没有把握捉住。于是叫来的十几个壮汉拿着工具在前面跑,我们一伙孩子在后面吆喝。等到了跟前,大家发生了分歧。有人主张一点一点刨开洞子,有人主张用烟熏。最后还是主张烟熏的一方占了上风。于是大家从村中找来麦秆、玉米秆等物,有人开始生火,有人在旁边用扇子将烟往洞中扇。还别说,真有效果,过了好一阵,貒受不了了,终于开始往外闯,当然是被大家抓住了,不过费了些劲。这只貒有近一米长,而且很肥实。有经验者用绳子一绑,两个人抬着,大伙簇拥着,凯旋似的,回到生产队的饲养室门前。

生产队里的人都来看了,饲养室门前那个热闹呀。有人支起一个架子,开始剥貒皮。这时有老人说了,貒油是很好的烫伤药,于是将貒油取出,分成13份(我们属于三队,即现在的三组,当时只有13户人家),每家一份。

有人支起一口大铁锅,开始烧水。等那边处理完貒后,将骨头和肉一并放入铁锅中煮。大冬天的,大家围在铁锅周围,任热气发散。后来就闻到了肉香,大人们激动,孩子们雀跃,一派从未有过的热闹场面。肉和汤的分配原则,谁家人多多分,谁家人少少分。可能因为是意外之物,加之大家高兴,所以没有人议论给自己分多分少。

后来,村中有人烧伤或被烫伤后,都用当日所分得的貒油抹,效果确实不错。村人对那次捉貒之事的记忆,也大多源于此。

我的老家在高陵,二三十年前,家里买贵重一点的东西去的最多的不是本县集镇,而是隔壁县泾阳的永乐镇,当地人也叫永乐店。

我们老家所在的马窑村处于高陵西陲,与泾阳仅隔一条宽不过三米,深不及两米的水渠,去永乐店比去高陵县城近一些。此外,永乐店在二十多年前比高陵县城要繁华一些,店铺也多,菜市、集市更大,物品更多。小小一个永乐店,在民国时已通了火车,高陵人搭火车上铜川、西安、咸阳,都要去永乐店火车站坐车。解放后,永乐店又聚集了不少国有企业,由于工业的带动,交通便利,商业也较高陵县城发达。

去永乐店途中,要经过西铜高速,那会高速还没有封闭,留有非机动车道,当然,非机动车道上跑得最多的就是自行车,还是前边带横梁,后边带椅架的加重自行车。爸爸前边带着弟弟,后边带着我,一路晃荡着沿高速行驶。不时从身边飞驰而过的货车,让人有些胆

寒,但永乐店的热闹,又让我们多了向往。

经过亢营村后要过咸铜铁路,经常能碰到火车,道班站房的高台上就会出现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手中挥舞着小旗,铁铸的黑色横杆缓缓放下,离地约有半人高。远处已经传来火车的汽笛声,划破长空,响亮又刺耳。爸爸下车推着我和弟弟站在等候放行的人群中,我从爸爸背后歪着脑袋向前张望,看着黑色的火车头如同一个巨型怪兽一样飞速逼近,头顶喷着白色略带青黑的浓烟。货车和炭车比较多,高高的车厢一节连一节。数火车节数,一度成为我童年的一件乐事。一、二、三……数过四十节的货车,也数过二十来节的绿皮客车,还数过五十多节的炭车。甚至有时候,路过铁路,车并没来,我会央求爸爸专门等火车,就为看那长龙呼啸,就喜欢数那火车节数。

过了火车道,走不远就进入永乐店所在地。靠路南是一座乳品厂,墙很高,墙根的护坡用砖也砌了一人多高。拐进一条小巷,转几个不大的弯,就到了永乐店南街,两排铺面沿街摆开。卖水果糖的,卖调料的,熙熙攘攘的人群裹挟着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车子在人流中艰难地前行,到宽敞处,会有专门寄存车子的地方。通常都是私人在自家门口或者街道边辟出来的,用绳子围起来。存车时,车子

锁好后,一个老妇人从手里的对牌串上取下两个牌,一个挂在车头上,一个交给车主。我曾经仔细看过那对牌,硬铁皮制的,约有两指宽,十厘米长,两片对牌上用红色油漆画着数字或者写着如“天、地、人”等 简 单 的 汉字。两片对牌合起来,数字或者汉字才能严丝 合 缝 地 对上。这也是一种古老又便捷的验证方法,有些像古代行军打仗的虎符或者阴阳印信。

通 往 西 马路有一段老街,经营纸扎的店铺很多,都是瓦房,门脸是用木板一块块插在上下卡槽里对起来的。早上取板开门营业,晚 间 上 板 关门。这种门板几乎贯穿了古代及近现代中国商业史,也正因如此,我们现在才有“老板”这种看似很奇怪的称呼,假如你见过老铺面可拆卸的那些门板,或许就好理解了。老板,得经得住风雨的洗礼,经得住商业浪潮的冲击,经得住诚信良知的考验。老板,是物,也是人。

市场位于北街的西边,仍要穿过一个短巷。市场两边是民居,市场中有大棚,棚下是一排排水泥板搭成的台子,上面铺了粗布单子或者塑料纸,上边放着琳琅满目的货物。爸爸拎着一个印有“解放”字样的军绿色提包,买着各种物品,开始瘪瘪的提包也就一点点变得

饱满起来,最后,口都合不上了,只能用拉链给缝起来。

永乐店卖炮的摊位集中在中街丁字口,奶奶曾说丁子口东侧解放前有一处高墙大院,她义父王锡爵先生和她父亲胡凤鸣先生民国时曾先后在里边当永乐镇的联保主任。这里汇集各种花灯,有石榴灯、莲花灯、麒麟送子灯,还有小小的火罐灯、长命富贵灯。花灯摊位前就是各种花炮摊,有一百响的,也有一千响的。

后来,我们都长大了,外出求学,也就很少逛永乐店了。

旧时,人们穿的鞋多是自己来做,尤其是小孩子多的家庭,由于孩子的脚长得快,几乎每年都要做上几双新鞋。一般人只会做鞋帮和鞋底,要把鞋帮和鞋底缝制到一起,不是人人都会做的,需要一定的手艺。这样一来,便催生了一个行当“鞋匠”,他们开的铺子叫作“绱鞋铺”,老百姓则常说成

“鞋铺子”。做鞋必须要用褙子。那时,家

家户户都有舍弃不用的旧衣服、旧被单,勤俭持家的老百姓便把它们利用起来,这就是大家熟知的“抹褙子”,学名叫作“袼褙”。一般人家在案板上或砖墙上抹一层稀糨糊,再粘上一层厚的牛皮纸或几块大一些的旧布,拼成一张较大的底子,然后将小片的旧布一片一片用糨糊粘上去。一般干活仔细的人抹褙子的时候,小块的布都拼得严丝合缝,等四五层布都糊上以后,会显得非常平整,看不出接缝的痕迹。这样抹好的褙子晾上一段时间即可取下。

有了褙子,接着就需要有好的鞋样。那个年月,互相交换鞋样也是邻里之间关系融洽的一种表现。大人的鞋样尺寸一般比较固

定,小孩的鞋样隔年使用时需要向外放上一圈,以适应孩子长得很快的小脚丫。做鞋时,鞋帮只需一层薄的褙子作底,不仅可以使做成的鞋显得挺括,而且还结实耐穿。在这层褙子的一面铺一层白洋布,另一面的鞋面则根据各家经济条件的不同,选用礼服呢、织贡呢或哔叽布,这样做的鞋大多给在外工作的男人们穿,以提高他们的身份和档次;女人们多用花色的缎子或高级面料;小孩的鞋多选用黑平布、花平布或厚实的帆布,比较好一些的也用斜纹布。后来兴起了灯芯绒,人们也会使用黑色、绿色、红色、豆沙色的灯芯绒来做鞋面。做鞋底时,一般先要将四五层褙子按鞋样尺寸剪好,再在外沿周围用大约两厘米宽的白洋布纫上一层边,接着如法炮制做上四个叠在一起,挨着地的最外一层和挨着脚的最内一层还应该用白布包上一层。鞋底的雏形已成,就可以一针一针很整齐地把鞋底缝上一遍,这就是常说的“纳鞋底”。手工好的女人纳出来的鞋底针脚非常有序,正看成行,倾斜 45°来看还是成行。如果做的是棉鞋,鞋底挨着脚的那一面还要垫上一定厚度的棉花层再铺上一层布。鞋帮和鞋底都做好了,下一道工序交给鞋匠,鞋绱好后便会成为一双漂亮的新鞋。

我家住的东西甜水井街42号,有一个正式门面的绱鞋铺,店主人名叫李国荣。由于他的儿子李世

民是我的同学,名字又与唐太宗的名字一样,所以印象比较深。他家在临街的门房住,西边的一间是卧室,中间的一间是通向院子里的门道,靠东边的一间便是李掌柜的门店。这间房大约有十三四个平方米,靠南的一小部分用板墙隔开,里面是店主人休息的地方。店堂的三面都有放鞋的鞋架,上面摆放着已经绱好的各种鞋,大多是黑色的鞋,还有很多五颜六色的鞋,自然是女人或小孩的。根据时令的不同,有单鞋、棉鞋,也有小的虎头棉窝窝,式样各异,看上去像一家品种多样的鞋店。他的工作位置在房子的中间,那里摆放着绱鞋用的夹板、钉鞋用的带有木墩的铁砧子,旁边一个小木箱放着常用的工具,还有一个大木箱装着式样不同、大小各异的鞋楦头。每绱好一双鞋,他就会从大木箱里挑选一对大小合适的楦头放入鞋中,用棕刷蘸上一点水均匀地刷到鞋面上,让布纹放松,再把厚度不同的木楔子塞到鞋前和鞋跟的两个有造型的楦头中间,用榔头敲击,使其紧紧地嵌入,鞋子就会与楦头的造型完全一致,待到一天过后鞋面已经干透,一双式样美观的新鞋便做好了。李鞋匠绱鞋的手艺好,明绱暗绱都有水平,明绱的针脚小,尺寸都很均匀,暗绱的针脚多在鞋底的侧面,针脚的精细也表明匠人的技巧之高,特别是他使用的楦头式样美观,所以经他的手绱出的鞋非常

漂亮,很受大家欢迎。除了绱新鞋之外,李鞋匠还承接修鞋的业务。鞋面破的小洞或裂口,用薄的牛皮缝补,鞋底磨薄或磨偏的则将旧的自行车外胎剪下一块打个前后掌,一双旧鞋又可以穿很长时间,他用手艺延长了鞋的使用寿命,为顾客节约了重做新鞋的费用。他的生意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一直经营得很红火。

李鞋匠善下象棋,他的铺子门前也是一个热闹的象棋摊。李鞋匠由于人缘好,曾一度担任过街道居委会主任,绱鞋之余还给大家服务。

那时节,绱鞋铺很多。我家住的那条街上,除了李鞋匠家之外,与他相隔三四家的39号,大家称为

“土门楼”的院子里,还有一个中年人也专营绱鞋,只不过没有门面,而是在门楼上挂了一个“绱鞋”的木牌来接活,工作场地就在自己的家里;由此向西,再拐过弯向北,双仁府大巷口也有一家规模相当的绱鞋铺;由我家东行向北拐到南北甜水井街,冰窖巷口还有一家;报恩寺街的六合巷口也有一家绱鞋铺;南北土地庙什字也有一家绱鞋铺,店主人的眉毛又长又黑,很像《水浒传》里李逵的样子,同学们都叫他“长眉毛”。虽然其形象看起来让小孩害怕,但他的手艺好,对顾客也和气,生意非常不错。

拥有如此密集的绱鞋铺,说明那个年月老百姓旺盛的需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手工做的鞋渐渐没人穿了,昔日红火的绱鞋铺也渐渐消失了。

雪天捉貒□高长安

在临潼,大凡上了些岁数的人,一般都知道宴席上的“十三花”,属于地方流水席中的一种。它是临潼当地农村人过年待客常常采用的一种形式,也是平日村里人过红白喜丧事的一种待客方式。

“十三花”象征着花样繁多、配料考究的菜品,体现了当地人待客实诚、倾其所有、热情好客的观念。它堪称关中大地宴席中的一朵奇葩,集各地美食于一体。

临潼“十三花”体现着关中民俗的特色,曾在广大农村地区过事待客中十分盛行。它讲究的是四荤八素一顶盘,一般情况下,一场宴席做下来至少需要两三个小时。

“十三花”的内容,一般包括大肉片子、肘子、酥肉和丸子,即所谓的四荤,其他为热菜或凉菜共九个菜。“十三花”宴席中的肘子,并非大荔县所流行的那种带把肘子,而是一碗盛放着八块边长为三四厘米的方块肉,是用带有肥膘的猪肉做成。厨师将挑选好的带膘猪肉,经过水煮、上色、过油、切块和装碗等一系列工序,最后,再上蒸锅蒸熟。上蒸锅之前,厨师把切好的肘子放在事先准备好的蒸碗里,肉皮朝下贴着碗底,上面撒上葱、姜、辣子等调料,再适当添加一些像白菜帮之类的菜蔬。蒸好后,上席前才用一个白底蓝花的喇叭口碗扣在蒸碗上,翻倒过来。农村人通常把这叫作翻碗子,翻过来之后,那八块白花花、油晃晃、厚墩墩的肉块就亮相了。这道菜做工考究,用料地道,做出来的肘子色正、肉烂,摆放整齐有序。放在过去那个吃用匮乏的年代里,乡下人肚子里一年到头缺少油水,见了这种东西,可是馋得直流口水的。

肉片子呢,就跟现在宴席中的梅菜扣肉相似,但北方人很少放梅菜,而是在每碗八片的肥肉下面垫些白菜、萝卜之类的蔬菜。片子与肘子的做法相同,只是刀法上不同而已。这两道菜可是过去农村人过事待客时的主打菜,它的好坏,直接体现出主人待客热情与大方的程度。

酥肉和丸子,都用猪瘦肉做成,这两者工序相似,肉都要经过油炸,只是用料方面有些许不同。酥肉用的是小块猪瘦肉,切成拇指大小。丸子是将瘦肉用刀剁成末儿,里面放上生姜,其他像盐和五香粉都是必需的。弄好之后,用鸡蛋清和上一些淀粉,做酥肉时,须将肉在糊状的淀粉水里面过一下,再下油锅。而丸子呢,则是往剁好的肉末里,加少许和好的淀粉即可,油烧好了,边做边往锅里放。炸好的金黄色的酥肉和丸子,在待客做烩菜时,常常放上少许,既好看又好吃。譬如说,一大盆烩菜里面,白菜、豆腐、粉条、蘑菇、木耳、青菜、黄花,再加上几块酥肉或几个丸子,那才叫完美。真可谓色、香、味、形俱全!

宴席上,有了这四个荤菜,其他九个素菜就看主人家的条件而定了。家底儿厚实一些的,也可以再加上一个荤菜,备上八个丰富多样、平时少见的素菜;经济不宽裕的人家,就用一些常见的蔬菜来配摊子了。

这“十三花”宴席,在饭桌上的摆放也是很有讲究的。桌子的四个角,分别摆上四碗硬菜,也可称之为主打菜。中间呢,放着一个顶盘,内盛大烩菜之类。四个角代表着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中间的顶盘代表着太阳,寓意宇宙万物均绕着太阳转,这是天人合一思想在饮食文化中的一个体现吧。在菜品的颜色方面,黑红白绿黄相互衬托,味觉上,酸甜苦辣咸彼此搭配,在营养方面,可谓有荤有素,科学均衡,营养丰富。

一桌“十三花”宴席,处处体现着老祖宗的智慧,承载着自古至今的科学养生理念。仅仅从这一方饮食上,就足见中华饮食文化之博大精深。

永乐店集市上的国营商店

永乐店火车站

永乐店民国时期的建筑

老店铺

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