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6 朱自清的 历史纵横 -...

1
朱自清(1898—1948),作为中 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但凡接受 过学校语文教育的人,对其都不会 陌生。当然,朱自清的散文成就,并 不是其学者生涯的全部。 作为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在文 学研究、中文教学等方面,都卓有创 见,曾撰写、发表过大量相关著述。 《朱自清全集》中就辑有大量此类著 述,为全面认识与评判朱氏学术成 就,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素材。不过, 全集不“全”的状况,在《朱自清全集》 中依然无法避免,或因年代久远,或 因文献散佚,总是难免有遗珠之憾。 北平《世界日报》于 1948 年 2 月 16日,曾刊载过一篇朱自清的讲演 稿,题为《文学考证与批评》,就尚未 辑入其全集,是为“集外文”。翻检朱 氏年谱及相关研究著述,也没有任 何记载,国内尚未有研究者提及,当 属“佚文”之列。因其独具研究价值, 在此酌加整理,部分内容如下: 学习文学旧的传统和新的方法 不一样。从前人学习文学有两个办 法:(一)念—就是诵读。旧文学 主要是诗,有一句俗话是:“熟读唐 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事实 上,熟读几十首也就够了。其次是 文。古文也是要读得烂熟。五四时 代,革文言的命,认为念古文时摇头 摆尾,样子很难看。白话文念起来 不能摇头摆尾,要摇也摇不上,摆也 摆不起来。诵读于是蜕变为朗诵。 (二)解释—旧文学属于四库全书 里的“集”部,集部很少考证,因为认 为价值不如经、史、子。现代的人不喜欢旧文 学,一方面是因为生活的距离太远,一方面是 语言问题。旧文学的解释也是用文言,所以一 般人没法看懂。但是古希腊、罗马的文学翻译 成白话,看的人倒很多,可见语言问题很重要, 不完全是由于生活的隔离。要想改变,就要用 白话来解释古文学,或是索性翻译出来。 学习文学的新的办法:这就说到了考 证。五四运动以后,整理国故,考证的应用 很广泛,尤其小说方面,例如《水浒》、《红楼 梦》、《西游记》、《儒林外史》等都有人考证, 胡适曾经以考证经学的办法来考证小说,用 历史学的方法分析一篇小说的背景、版本和 语言,这办法是受西洋的影响。文学的地位 大大地被提高了,不但古文学要考证,例如 鲁迅的一篇文章也要发生考证文题,这表示 把文学作为一种学问来研究。如果要深一 步的研究,不但应该注意考证,进一步要加 以解释。就文学以外的范围举例,郭沫若的 《十批判书》,研究先秦思想的发展,提出新 的方法,这是批评性的解释。文学也应该如 此。许多人研究杜甫,因为杜甫的时代虽然 远,但是情景和现在相近,他的精神仍然是 现代所需要的,所以解释以外应该有批评, 只有考据是干燥无味的。 …… 1948 年 2 月 15 日,朱自清登上讲台,为青 年学子们讲演《文学考证与批评》。应当说,这 样的讲演在当时的国文教育体系中,尤其是在 大学生文学创作方面,是颇具独特眼光的。 朱自清将“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文学特 性,深入浅出地概括为考证与批评两大新特 点,并将这两大新特点的来龙去脉、功用效 能阐示得一清二楚。为在座的以文学为志 业的大学生们,指明了从事文学创作应具备 的三种基本素质—研究、解释、批评。 讲演中提到胡适、鲁迅、郭沫若,都是那个 时代重要的文学领军人物,他们在文学研究、 解释、批评方面既是开拓者、佼佼者,更为后来 者提供了广阔的新文学领域。在朱自清看来, 新文学领域大有可为,国文教育的领域也随之 拓延,而国文系的学生理应在这一新领域里做 出新成绩来。其“通才”教育理念,更是对文学 专业提了严格标准与终极目标,这一理念即使 放到如今的大学中文教育中来看,也并未失效 与落后。恰恰相反,我们还差得很远。这当然 是朱自清的卓越洞见,更是半个多世纪后的今 天,应当多加反省与反思的。 1948年是朱自清生命历程的最后一 年。就在这次讲演之后不到半年时间,这一 年8月12日,他因胃溃疡恶化病逝。在这生 命的最后时光里,他仍有一些零星文稿撰成 发表,甚至还有文章选集出版,如《标准与尺 度》《语文零拾》《论雅俗共赏》三种,但始终 未能将此次讲演的内容整理出版。究其原 因,恐怕一方面是因为身体不适,根本无法静 下心来整理过往文字,难免会有一些遗漏;另 一方面则是因参加各类反对国民党当局的政 治抗议活动,而耽误了相当多的治学相关工 作,更无暇来着手这次讲演的整理工作。 据现有的《朱自清年谱》来考察,这可能 就是他最后一次在国文教育、文学创作的“纯 学术”层面的公开讲演。我想,当年聆听过这 次讲演的大学生们,无论最终是否走上“通 才”式的文学道路,都会对这“最后一讲”或 “最后一课”深有感触罢。 供图/肖伊绯 2018年12月6日 星期四 B6 历史纵横 编辑/张严涵 美编/田瑚 责校/熊伟 近日,习近平主席在访问阿根廷时,向该国总统赠送了我国的刺绣作品《唐女马球图》,作品 展示了唐代美女的独特风采。唐朝作为我国最为繁荣发达的时代,为许多思想奔放、多才多艺 的女性登上舞台,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她们不仅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贤妻良母,而且是敢 于展示自我追求梦想实现价值的新女性,她们以其卓越的才华留下了美名。 120 唐代女性以她们的才艺撑 起了半边天,而晚唐敬宗时期幽 州女子石火胡却用她的技艺和 力量撑起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石火胡出生在幽州一个 贫民家庭,为了生存,她苦学 当时最为流行的戴竿,又称顶 竿的杂耍技艺。这是一种空 中技艺,在盛唐已达到顶峰, 并且在技巧上和表演方法上 都有新发展。神童宰相刘晏 曾在观看后,写诗赞道:“楼前 百戏竞争新,惟有长竿妙入 神。”唐代顶竿技艺表演者均 为女艺人。因此,石火胡选择 这项技艺一点都不奇怪。尤 其是,石火胡能够创新发展这 项高难度的技艺。 《破阵乐》又称《七德舞》是 歌颂李世民统一国家武功的初 唐的军中乐舞,在唐代非常出 名,相当于主旋律乐曲。它本 来是 120 人的男子舞,到了唐 玄宗时把它改成十几人或四人 表演的小型舞蹈,就成了《小破 阵乐》。本来的那种“发扬蹈 厉,声韵慷慨”的乐舞,变成了 表演性娱乐性的舞蹈,就成了 当时的流行乐曲。聪明的石火 胡看到这支曲子受到上下的欢 迎,她就大胆创新,把《小破阵 乐》改编成杂技节目,放到她在 百尺竿头上的表演。 在《独异记》中记载了她的 独特的技艺:她将“歌舞”、“走 索”与“顶竿”等技熔于 一炉,把《破阵乐》 引入杂技艺术的顶竿之技。顶 着的百尺高竿上,支有五根弓 弦,五个女童身穿五色衣服,手 持刀戟,在高竿弓弦表演《破阵 乐》。这难度绝非一般人能达 到的,可见石火胡在训练中所 付出的劳动之艰辛。 唐苏鄂《杜阳杂编》记载了 石火胡一次到京城给皇帝表演 的经过:唐敬宗(公元 825-827) 时,“上降日,大张音乐,集天下 百戏于殿前。有伎女石火胡, 样女五人,才八九岁,于百尺高 竿上,张弓弦五条,命五女各居 一条上。衣无色衣,执戟持戈, 舞破阵曲俯仰来去,越节如飞 观者目眩心怯。火胡立于十重 朱画床子上,令诸女迭踏以至 半空,手中皆持五彩小帜,床子 大者始一尺余,俄而手足齐举, 为之踏浑脱。歌乎抑扬,若履 平地。上赐甚厚”。这段记载 让人看了惊心动魄,即使今天 来看,也是十分了得的技术。 石火胡一个弱女子,能站 在十层叠放的彩绘坐床上,顶着 几十米高的顶杆,带着五个徒弟 在上面作演奏和舞蹈表演,而且 自己却如履平地,如此高超的技 艺,博得皇帝的奖赏是毫不意外 的。当时“集天下百戏于殿前”, 可见高手云集,竞争激烈。石火 胡一女子,带着五个小女孩,来 京都演出,一路漂泊,靠绝技演 出谋生养家,赢得皇帝的赞赏, 实在令人钦佩。 供图/刘永加 大唐盛世不仅有音乐,更 有书法。人才辈出的唐代美 女,在各行各业都展示了不同 寻常的才华。所以文、墨相通, 唐代涌现出了一批工于翰墨的 书法女性,南宋《宣和书谱》中 列举了武则天、吴彩鸾、詹鸾、 薛涛等的书法成就。 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吴 彩鸾,河南濮阳县人,她父亲名 吴猛,才学渊博,曾任西安令, 后师从南海太守鲍靓学习秘 法,得道学之真传,道行高深, 成为道教师祖。吴猛也是中国 传统文化中二十四孝典故之一 “恣蚊饱血”的主人公。吴彩鸾 天资聪慧,自幼喜欢诗词、书 画、乐律,在父亲的指导下勤奋 学习,尤工书法,德才俱佳。 太和年间,吴彩鸾与进士 文萧相遇,文萧英俊潇洒,学识 出众,品行端正。吴彩鸾欣赏 他的才学和人品,更为他的痴 情所打动,于是两人一见钟情, 喜结良缘。婚后夫妇两人兴趣 相投,夫唱妇和,幸福美满,但 因文萧没有官职,幸福的二人 世界,却生活得非常艰辛。贤 惠的吴彩鸾拿出了自己的看家 本领,以小楷书写《唐韵》 出售以此来养家糊口。一 部《唐韵》有十几万字,她 常常一天写一部,其辛劳 可想而知。 由于吴彩鸾的书法艺 术精湛,她所抄《唐韵》就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 用价值,而且当时她的书 法已取得很大名气,所抄 《唐韵》每部书都能卖到五 千文钱的高价,按那时的 米价计算,约折合 500 斤 米。就拿那时的此类官员 校书郎月俸一万五千钱来 看,也只能买三部《唐韵》。 吴彩鸾的艺术影响深远, 当时民间把她的断纸余墨都视 为宝物。不仅如此,后来还有 一位叫詹鸾的女子很仰慕她的 才华,也以蝇头小楷书写《唐 韵》,很有功力,类似吴彩鸾笔 迹,拿到市场后很受欢迎。现 在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就藏有吴 彩鸾的写本《唐韵》。 吴彩鸾抄录的《唐韵》被后 人高度评价:北宋诗人、书法家 黄庭坚曾《跋张持义所藏吴彩 鸾 (唐韵)》,既肯定了《唐韵》 流传之广泛,又赞扬了彩鸾高 超的书法技巧。元代著名学 者、诗人虞集也对吴彩鸾所抄 《唐韵》给予极高评价,他的《道 园学占录》载:“世传吴仙所写 《唐韵》,皆硬黄书之。纸素芳 洁,界画精整,结字道丽,皆人 间之奇玩也。”其后虞集又在 《题吴彩鸾 (唐韵)真迹》诗中 赞美道:“豫章城头写韵轩,绣 帘率地月娟娟;寻常鹤唳霜如 水,书到人间第几篇?”《宣和书 谱》评价吴彩鸾正书《唐韵》十 三帖:“字画虽小而宽绰有余, 全不类世人笔,当于仙品中别 有一种风气。” 许和子,是今江西永新 人。她出生在一个乐工家庭, 受家庭熏陶,从小聪明伶俐,能 歌善舞。唐玄宗开元元年 (713)花季少女许和子,因为 美丽大方和音乐天赋,被选入 宫廷,编在教坊中的“宜春院”, 并以“永新”作为艺名。她将江 南的山歌野唱带入京城,真是 “喉啭一声,响传九陌”。 在乐师的指导下,许和子 不断学习和研究乐谱,很快成 为优秀的歌唱家,而且还能变 新声。据唐段安节《乐府杂录》 记载:许和子的歌,清新自然, 尤其是她善于把生动活泼的江 南民歌曲,融汇于典雅庄重的 宫廷音乐中,变古调为新声,把 歌唱艺术提升到一个新的阶 段,不但音色美,而且饱和着情 感,能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量,有个例为证: 一天,唐玄宗在勤政楼欢 宴,举行歌舞晚会,前来广场观 看的达数万人之众,当时来看 演出的,除皇亲国戚和文武百 官外,还有无数的平民百姓,整 个会场“观者数千万众”。人多 的缺点自然就是:彼此交头接 耳,窃窃私语的有之,高声喧哗 的有之,整个广场秩序十分混 乱,使坐在楼上的皇帝、皇妃和 大臣都听不清歌舞、百戏的音 乐,而主办者又没有办法让这 么多人停止喧哗。还是高力士 有办法,他立即建议把许和子 请出来演唱,肯定能起作用。 早已不耐烦的唐玄宗立即采纳 建议,诏许和子出场。大家一 听说许和子出场了,一起把目 光投向了高高的舞台。 音乐响起,许和子歌声传 来,顿时“广场寂寂,若无一 人”。她歌声激昂时,听者热血 沸腾;她歌声沉郁时,人人悲痛 欲绝。歌声停止了,观众半天 才清醒过来,欢声雷动,真是 “一曲能止万人喧”。唐玄宗自 然龙颜大悦,重重有奖。从此, “永新善歌”之名,愈益著称于 朝野,传遍于九州四海。 天宝二年(743),唐玄宗传 百官来御花园赏花,并命李白 赋新词,许和子也被招来给该 词谱新调。出口成章的李白当 即作出《清平侧调三章》。善于 处理词调变调的许和子,吟诵 再三,建议道: “侧调低沉喑哑, 与清平、平调不协和,不如将侧 调删去,变三调为二调。”极通 音律的唐玄宗也觉着很有道 理,认为如此一改则更佳。就 这样, “清平侧调”改成了“清平 调”,这当中有许和子的功劳, 或许鲜为人知吧。 许和子的音乐成就随着她 的辛勤努力而得到不断提升, 她不仅歌唱艺术水平高,谱曲 编曲也是一把好手,她编排的 《永新妇》成为了国乐曲,也成 为大唐盛世的绝唱。 天宝十四年(755)冬,安史 之乱爆发,许和子同样也陷入 了战乱的逃难中。安史之乱平 息后,许和子和养母又流落到 京师,流落风尘,贫病交加。 歌唱家许和子 一曲能止万人喧 书法家吴彩鸾 全不类世人笔 杂技大家石火胡 于百尺高竿上,若履平地 朱自清讲演《文学考证与批评》,刊载于 1948 年 2 月 16 日北平《世界日报》 《唐韵》局部放大

Upload: others

Post on 02-Oct-2020

1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B6 朱自清的 历史纵横 - YNET.comepaper.ynet.com/images/2018-12/06/B06/bjbqb20181206B06.pdf · “最后一课”深有感触罢。 供图/肖伊绯 2018年12月6日 星期四

朱自清(1898—1948),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但凡接受过学校语文教育的人,对其都不会陌生。当然,朱自清的散文成就,并不是其学者生涯的全部。

作为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在文学研究、中文教学等方面,都卓有创见,曾撰写、发表过大量相关著述。《朱自清全集》中就辑有大量此类著述,为全面认识与评判朱氏学术成就,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素材。不过,全集不“全”的状况,在《朱自清全集》中依然无法避免,或因年代久远,或因文献散佚,总是难免有遗珠之憾。

北平《世界日报》于1948年2月16日,曾刊载过一篇朱自清的讲演稿,题为《文学考证与批评》,就尚未辑入其全集,是为“集外文”。翻检朱氏年谱及相关研究著述,也没有任何记载,国内尚未有研究者提及,当属“佚文”之列。因其独具研究价值,在此酌加整理,部分内容如下:

学习文学旧的传统和新的方法不一样。从前人学习文学有两个办法:(一)念——就是诵读。旧文学主要是诗,有一句俗话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事实上,熟读几十首也就够了。其次是文。古文也是要读得烂熟。五四时代,革文言的命,认为念古文时摇头摆尾,样子很难看。白话文念起来不能摇头摆尾,要摇也摇不上,摆也摆不起来。诵读于是蜕变为朗诵。(二)解释——旧文学属于四库全书里的“集”部,集部很少考证,因为认为价值不如经、史、子。现代的人不喜欢旧文学,一方面是因为生活的距离太远,一方面是语言问题。旧文学的解释也是用文言,所以一般人没法看懂。但是古希腊、罗马的文学翻译成白话,看的人倒很多,可见语言问题很重要,不完全是由于生活的隔离。要想改变,就要用白话来解释古文学,或是索性翻译出来。

学习文学的新的办法:这就说到了考证。五四运动以后,整理国故,考证的应用很广泛,尤其小说方面,例如《水浒》、《红楼梦》、《西游记》、《儒林外史》等都有人考证,胡适曾经以考证经学的办法来考证小说,用历史学的方法分析一篇小说的背景、版本和语言,这办法是受西洋的影响。文学的地位大大地被提高了,不但古文学要考证,例如鲁迅的一篇文章也要发生考证文题,这表示把文学作为一种学问来研究。如果要深一步的研究,不但应该注意考证,进一步要加以解释。就文学以外的范围举例,郭沫若的

《十批判书》,研究先秦思想的发展,提出新的方法,这是批评性的解释。文学也应该如此。许多人研究杜甫,因为杜甫的时代虽然远,但是情景和现在相近,他的精神仍然是现代所需要的,所以解释以外应该有批评,只有考据是干燥无味的。

……1948年2月15日,朱自清登上讲台,为青

年学子们讲演《文学考证与批评》。应当说,这样的讲演在当时的国文教育体系中,尤其是在大学生文学创作方面,是颇具独特眼光的。

朱自清将“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文学特性,深入浅出地概括为考证与批评两大新特点,并将这两大新特点的来龙去脉、功用效能阐示得一清二楚。为在座的以文学为志业的大学生们,指明了从事文学创作应具备的三种基本素质——研究、解释、批评。

讲演中提到胡适、鲁迅、郭沫若,都是那个时代重要的文学领军人物,他们在文学研究、解释、批评方面既是开拓者、佼佼者,更为后来者提供了广阔的新文学领域。在朱自清看来,新文学领域大有可为,国文教育的领域也随之拓延,而国文系的学生理应在这一新领域里做出新成绩来。其“通才”教育理念,更是对文学专业提了严格标准与终极目标,这一理念即使放到如今的大学中文教育中来看,也并未失效与落后。恰恰相反,我们还差得很远。这当然是朱自清的卓越洞见,更是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应当多加反省与反思的。

1948 年是朱自清生命历程的最后一年。就在这次讲演之后不到半年时间,这一年8月12日,他因胃溃疡恶化病逝。在这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仍有一些零星文稿撰成发表,甚至还有文章选集出版,如《标准与尺度》《语文零拾》《论雅俗共赏》三种,但始终未能将此次讲演的内容整理出版。究其原因,恐怕一方面是因为身体不适,根本无法静下心来整理过往文字,难免会有一些遗漏;另一方面则是因参加各类反对国民党当局的政治抗议活动,而耽误了相当多的治学相关工作,更无暇来着手这次讲演的整理工作。

据现有的《朱自清年谱》来考察,这可能就是他最后一次在国文教育、文学创作的“纯学术”层面的公开讲演。我想,当年聆听过这次讲演的大学生们,无论最终是否走上“通才”式的文学道路,都会对这“最后一讲”或

“最后一课”深有感触罢。 供图/肖伊绯

2018年12月6日 星期四

B6历史纵横编辑/张严涵美编/田瑚责校/熊伟

近日,习近平主席在访问阿根廷时,向该国总统赠送了我国的刺绣作品《唐女马球图》,作品展示了唐代美女的独特风采。唐朝作为我国最为繁荣发达的时代,为许多思想奔放、多才多艺的女性登上舞台,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她们不仅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贤妻良母,而且是敢于展示自我追求梦想实现价值的新女性,她们以其卓越的才华留下了美名。

◎刘永加

朱自清的﹃最后一课﹄

◎肖伊绯

——

纪念先生诞辰1

20

周年

唐代女性以她们的才艺撑起了半边天,而晚唐敬宗时期幽州女子石火胡却用她的技艺和力量撑起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石火胡出生在幽州一个贫民家庭,为了生存,她苦学当时最为流行的戴竿,又称顶竿的杂耍技艺。这是一种空中技艺,在盛唐已达到顶峰,并且在技巧上和表演方法上都有新发展。神童宰相刘晏曾在观看后,写诗赞道:“楼前百戏竞争新,惟有长竿妙入神。”唐代顶竿技艺表演者均为女艺人。因此,石火胡选择这项技艺一点都不奇怪。尤其是,石火胡能够创新发展这项高难度的技艺。

《破阵乐》又称《七德舞》是歌颂李世民统一国家武功的初唐的军中乐舞,在唐代非常出名,相当于主旋律乐曲。它本来是120人的男子舞,到了唐玄宗时把它改成十几人或四人表演的小型舞蹈,就成了《小破阵乐》。本来的那种“发扬蹈厉,声韵慷慨”的乐舞,变成了表演性娱乐性的舞蹈,就成了当时的流行乐曲。聪明的石火胡看到这支曲子受到上下的欢迎,她就大胆创新,把《小破阵乐》改编成杂技节目,放到她在百尺竿头上的表演。

在《独异记》中记载了她的独特的技艺:她将“歌舞”、“走

索”与“顶竿”等技熔于一炉,把《破阵乐》

引入杂技艺术的顶竿之技。顶着的百尺高竿上,支有五根弓弦,五个女童身穿五色衣服,手持刀戟,在高竿弓弦表演《破阵乐》。这难度绝非一般人能达到的,可见石火胡在训练中所付出的劳动之艰辛。

唐苏鄂《杜阳杂编》记载了石火胡一次到京城给皇帝表演的经过:唐敬宗(公元825-827)时,“上降日,大张音乐,集天下百戏于殿前。有伎女石火胡,样女五人,才八九岁,于百尺高竿上,张弓弦五条,命五女各居一条上。衣无色衣,执戟持戈,舞破阵曲俯仰来去,越节如飞观者目眩心怯。火胡立于十重朱画床子上,令诸女迭踏以至半空,手中皆持五彩小帜,床子大者始一尺余,俄而手足齐举,为之踏浑脱。歌乎抑扬,若履平地。上赐甚厚”。这段记载让人看了惊心动魄,即使今天来看,也是十分了得的技术。

石火胡一个弱女子,能站在十层叠放的彩绘坐床上,顶着几十米高的顶杆,带着五个徒弟在上面作演奏和舞蹈表演,而且自己却如履平地,如此高超的技艺,博得皇帝的奖赏是毫不意外的。当时“集天下百戏于殿前”,可见高手云集,竞争激烈。石火胡一女子,带着五个小女孩,来京都演出,一路漂泊,靠绝技演出谋生养家,赢得皇帝的赞赏,实在令人钦佩。

供图/刘永加

大唐盛世不仅有音乐,更有书法。人才辈出的唐代美女,在各行各业都展示了不同寻常的才华。所以文、墨相通,唐代涌现出了一批工于翰墨的书法女性,南宋《宣和书谱》中列举了武则天、吴彩鸾、詹鸾、薛涛等的书法成就。

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吴彩鸾,河南濮阳县人,她父亲名吴猛,才学渊博,曾任西安令,后师从南海太守鲍靓学习秘法,得道学之真传,道行高深,成为道教师祖。吴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四孝典故之一

“恣蚊饱血”的主人公。吴彩鸾天资聪慧,自幼喜欢诗词、书画、乐律,在父亲的指导下勤奋学习,尤工书法,德才俱佳。

太和年间,吴彩鸾与进士文萧相遇,文萧英俊潇洒,学识出众,品行端正。吴彩鸾欣赏他的才学和人品,更为他的痴情所打动,于是两人一见钟情,喜结良缘。婚后夫妇两人兴趣相投,夫唱妇和,幸福美满,但因文萧没有官职,幸福的二人世界,却生活得非常艰辛。贤惠的吴彩鸾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以小楷书写《唐韵》出售以此来养家糊口。一部《唐韵》有十几万字,她常常一天写一部,其辛劳可想而知。

由于吴彩鸾的书法艺术精湛,她所抄《唐韵》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而且当时她的书法已取得很大名气,所抄《唐韵》每部书都能卖到五千文钱的高价,按那时的米价计算,约折合 500 斤米。就拿那时的此类官员校书郎月俸一万五千钱来看,也只能买三部《唐韵》。

吴彩鸾的艺术影响深远,当时民间把她的断纸余墨都视为宝物。不仅如此,后来还有一位叫詹鸾的女子很仰慕她的才华,也以蝇头小楷书写《唐韵》,很有功力,类似吴彩鸾笔迹,拿到市场后很受欢迎。现在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就藏有吴彩鸾的写本《唐韵》。

吴彩鸾抄录的《唐韵》被后人高度评价: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曾《跋张持义所藏吴彩鸾(唐韵)》,既肯定了《唐韵》流传之广泛,又赞扬了彩鸾高超的书法技巧。元代著名学者、诗人虞集也对吴彩鸾所抄《唐韵》给予极高评价,他的《道园学占录》载:“世传吴仙所写《唐韵》,皆硬黄书之。纸素芳洁,界画精整,结字道丽,皆人间之奇玩也。”其后虞集又在《题吴彩鸾(唐韵)真迹》诗中赞美道:“豫章城头写韵轩,绣帘率地月娟娟;寻常鹤唳霜如水,书到人间第几篇?”《宣和书谱》评价吴彩鸾正书《唐韵》十三帖:“字画虽小而宽绰有余,全不类世人笔,当于仙品中别有一种风气。”

许和子,是今江西永新人。她出生在一个乐工家庭,受家庭熏陶,从小聪明伶俐,能歌善舞。唐玄宗开元元年(713)花季少女许和子,因为美丽大方和音乐天赋,被选入宫廷,编在教坊中的“宜春院”,并以“永新”作为艺名。她将江南的山歌野唱带入京城,真是

“喉啭一声,响传九陌”。在乐师的指导下,许和子

不断学习和研究乐谱,很快成为优秀的歌唱家,而且还能变新声。据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许和子的歌,清新自然,尤其是她善于把生动活泼的江南民歌曲,融汇于典雅庄重的宫廷音乐中,变古调为新声,把歌唱艺术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不但音色美,而且饱和着情感,能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量,有个例为证:

一天,唐玄宗在勤政楼欢宴,举行歌舞晚会,前来广场观看的达数万人之众,当时来看演出的,除皇亲国戚和文武百官外,还有无数的平民百姓,整个会场“观者数千万众”。人多的缺点自然就是:彼此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的有之,高声喧哗的有之,整个广场秩序十分混乱,使坐在楼上的皇帝、皇妃和大臣都听不清歌舞、百戏的音乐,而主办者又没有办法让这么多人停止喧哗。还是高力士有办法,他立即建议把许和子请出来演唱,肯定能起作用。早已不耐烦的唐玄宗立即采纳建议,诏许和子出场。大家一听说许和子出场了,一起把目光投向了高高的舞台。

音乐响起,许和子歌声传来,顿时“广场寂寂,若无一人”。她歌声激昂时,听者热血沸腾;她歌声沉郁时,人人悲痛

欲绝。歌声停止了,观众半天才清醒过来,欢声雷动,真是

“一曲能止万人喧”。唐玄宗自然龙颜大悦,重重有奖。从此,

“永新善歌”之名,愈益著称于朝野,传遍于九州四海。

天宝二年(743),唐玄宗传百官来御花园赏花,并命李白赋新词,许和子也被招来给该词谱新调。出口成章的李白当即作出《清平侧调三章》。善于处理词调变调的许和子,吟诵再三,建议道:“侧调低沉喑哑,与清平、平调不协和,不如将侧调删去,变三调为二调。”极通音律的唐玄宗也觉着很有道理,认为如此一改则更佳。就这样,“清平侧调”改成了“清平调”,这当中有许和子的功劳,或许鲜为人知吧。

许和子的音乐成就随着她的辛勤努力而得到不断提升,她不仅歌唱艺术水平高,谱曲编曲也是一把好手,她编排的《永新妇》成为了国乐曲,也成为大唐盛世的绝唱。

天宝十四年(755)冬,安史之乱爆发,许和子同样也陷入了战乱的逃难中。安史之乱平息后,许和子和养母又流落到京师,流落风尘,贫病交加。

歌唱家许和子 一曲能止万人喧 书法家吴彩鸾 全不类世人笔

杂技大家石火胡 于百尺高竿上,若履平地

朱自清讲演《文学考证与批评》,刊载于1948年2月16日北平《世界日报》

《唐韵》局部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