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 主编 杨道 版式 -...

1
2019.11.18 星期一 主编杨道 版式孙发强 封面 B06 11 月 16 日,《南洋船歌》新书发布会现场。 11 月 16 日下午,在首届海南岛 国际图书(旅游)博览会上,海南出 版社举行“南洋风”系列之《南洋船 歌》新书发布会。结合自己的采访 经历、田野式调研,通过一段段视 频、一张张照片,《海南日报》高级记 者、省文联副主席蔡葩分享了《南洋 船歌》的创作故事。 该书是蔡葩继口述历史作品集 《有多少优雅可以重现》和《风从南洋 来》后推出的第三部南洋题材作品, 既有对南洋文化的理论式梳理,也 有南洋侨胞的唏嘘往事。著名作 家、省文联名誉主席韩少功如是评 价:“海南作家蔡葩的写作,也许就 是重新找回南洋的一个开端。” 《南洋船歌》重拾南洋记忆 南洋,曾是中国南方好几代人 命运转折的起点,也是他们人生起 落的缘由。这片广阔的东南亚环 海区域,17世纪以后一直是华侨 的聚集地。南洋文化和下南洋的 故事,说也说不完。 《南洋船歌》全书 18 万余字, 共有13个篇章,试图走进历史深 处,描绘鲜为人知的南洋侨胞故 事,用口述历史的方式探寻南洋往 事、重拾南洋记忆。 蔡葩为何对南洋文化如此痴 迷?“海南人自古就有闯南洋的传 统,他们是早先一批张开双眼看世 界的人。”蔡葩说,海南人不愿被土 地约束,一批批海南人下南洋寻找 新生活的空间,海南文明与南洋文 化的交汇、碰撞、升腾,形成了海南 独特的海岛文化。 生于斯、长于斯的蔡葩在书中 写道,华侨和南洋在服装、饮食、建 筑文化等诸多领域都给海南带来 了新鲜的变化,也让许多海南人的 人生注入了悲欢离合。如今,曾经 影响海南的南洋文化的烙印正在 渐渐消退,但那血浓于水的情感纽 带,永远不会过时,“现在,是对南 洋文化进行系统研究的时候了,要 把海南文化置于南洋文化之中好 好整理、研究和弘扬。”蔡葩说。 在海口,从哪里能探寻得到南洋 文化的印记?蔡葩把目光投到海口 骑楼老街,老街里的建筑,皆是拥有 近百年历史的南洋风格骑楼,这里 曾被誉为“海口魂”,潜藏着海口百 年开埠与开放的传奇。在《南洋船 歌》中,蔡葩专门用一个篇章描写骑 楼老街上无处不在的南洋风。 早前,蔡葩就曾著《有多少优 雅可以重现》《风从南洋来》等两部 南洋题材作品。谈及之前的两部 作品,蔡葩说《南洋船歌》对于侨胞 的人生有更深入的解读:“《南洋船 歌》不仅描写了南洋侨胞的百味人 生,有忧伤的旋律,也有欢快的调 子,更有对南洋文化展开的纵深的 表述,可以说是前两部的延续和纵 深。”蔡葩说,纵深的部分主要在 《海南岛:下南洋的中转站》《骑楼: “舶来”的百年老屋》中体现,从理 论上对南洋文化、对骑楼老街展开 书写,它们不仅是南洋记忆,也是 我们能直观感受到的历史载体。 与书中人物成为挚友 在蔡葩有关南洋的书里,曾多 次出现“浪平先生”的身影,他是从 海南岛走出去的“中华50年百名 舞蹈名家”之一邢浪平。 早年间,邢浪平先生每次去新加 坡,都乘船去,乘船回来。《南洋船歌》 一书之所以得此名,灵感来源有二: 一是邢先生的经历,二是一首广为 传唱的南洋船歌《星星索》。 邢浪平先生如今已 87 岁高龄 了,书中还有很多同邢浪平先生一 样年长的人,他们中的很多人每年 回海南一次。“他们回来的日子,就 是我们聚会的日子。”蔡葩说。 下南洋的路崎岖坎坷,再现那 些故事同样艰辛不易。早年间,南 洋游子依靠书信寄托对家乡亲人的 思念;当下,蔡葩和饱经沧桑的南洋 游子也通过书信回首往事。 邢浪平对南洋生活的记忆是清 晰的,充满悲怆的色彩。 “难得的是, 他悲伤的语调中又不失少年儿童的 童真和诗意的憧憬,他描述的南洋 丰富多彩,总是让人心事浩茫、满腹 沧桑。见面时,我最爱听他一句一 句讲,听不明白的,他就一笔一画地 写给我看。”蔡葩说,在10 多年的交 往中,他们早已成为忘年交。 邢浪平一直同蔡葩保持书信往 来,他每次寄来的信都是厚厚一叠。 每一次读他的信,蔡葩都鼻头发酸, 忍不住落泪。 “他年纪大了,耳朵有些 背也患有眼疾,还不愿意找别人代 写。他最常在作业本上写信,每封信 上的字都是斗大的一个。”蔡葩说,收 信时,看纸上的字,愈是密集歪斜的, 愈能感受到老人强烈的倾诉欲望。 在《南洋船歌》里,不仅描写了 商业巨子、著名学者、琼剧表演艺术 家、教育学家等社会名流,还有一些 落魄的人、生活在边缘的人,他们不 仅是蔡葩重要的采访对象,更是她 的友人、“线人”。因有了这张巨大 的关系网,蔡葩得以把更多的南洋 游子“寻回”了家乡。 譬如书里的抗战将军韩步青,故 事的线索即是蔡葩笔下人物—“末 代格格”恒容的儿子林鸿顺先生提供 的。林鸿顺向蔡葩引荐了韩步青之 子韩传雄、韩传俊兄弟。有关韩将 军的故事,就在年过八旬的韩氏兄 弟口中,娓娓道来。“韩将军的故事 成稿有10万字,最终新书选取一小 部分,回忆了韩将军1947年回到海 口的情景。”蔡葩说。 愿做文明碎片拾掇者 如果你对南洋文化知之甚少, 如果你对南洋文化充满兴趣,如果 你想和有血有肉的南洋游子隔空 对话,那么蔡葩的南洋三部曲,就 是最好的入口。 南洋的浩瀚,侨胞的经历,在 蔡葩内心翻腾,推着她前进。她以 口述史家的视野,女性心灵的敏 锐,沉郁凝练的笔调,再现那些沉 潜的往事,寻找那远去的南洋。17 年来,蔡葩从未停歇,终于得了如 此丰厚的成果。 为何能持续多年深耕同一件 事?“从踏入这个领域开始,我发现 它宛若金矿。”蔡葩坦言,一个人的 故事、一个家族的故事被挖掘出来, 能在海内外引起很大反响,循着这 个节奏,她就被推荐认识更多的人, 有趣的是,大家彼此之间的叙述,也 相互印证了彼此的经历。 “能把一个 个故事抽丝剥茧地置于近代史、南 洋文化中讲述,就势必要查阅很多 资料和文献,越做越觉得这个领域 很宽、很广,停不得。”她说。 2002 年,《海南日报》开辟了 《似水流年》专栏,身为主要作者的 她由此开启南洋文化与海南人文历 史的写作,并尝试用情感和忠实的 记录,再现南洋侨胞那些被淹没的 故事,逐步得到业界肯定。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走进深 宅老院,打听老人们那些陈谷子烂 芝麻的故事,花很多时间整理老归 侨的口述材料,是蔡葩的“心向往 之”。她说她愿做文明碎片的拾掇 者,她笔下的那些故事,皆源于对 海南文化、南洋文化的热爱,对脚 下这片土地的深情。 “我在海南出生,海南滋养着我, 我生命中最深沉的记忆全部来自这 片土地。我从小就知道的海南掌故 和代代相传的南洋故事,并试图用写 作来告诉人们,中国曾经拥有过一个 什么样的海南岛。”蔡葩说。 / 南洋历史,南洋与中 原的互动历史,还有南洋 与中原互动历史对现代中 国的影响,其实都是了解 中国与世界的重要课题 —其研究需要更多人力 投入。眼下,随着经济跨 国化与文化全球化的大浪 汹涌,重提“南洋”恐怕并 非多余。海南作家蔡葩的 写作,也许就是重新找回 南洋的一个开端。 —作家 韩少功 蔡葩埋头海南现代 历史的钩沉打捞工作已经 多年,成果斐然。她要寻 找的南洋,其实就是先前 被忽略和遗忘的现代海南 文化的另一面。和此前的 历史叙事不同,她选择的 关键词是海外、革命、家 族、个人、情感、文化,以及 与这些有高度关联的物质 符号,骑楼、咖啡、洋装、教 会、学校……她试图回到 历史现场,再现既往氛围, 体会前辈古老而新鲜的情 感和精神世界。她的努力 是成功的。 —评论家 单正平 真正的历史从来不 储藏在浩繁的卷帙中,而 是刻录在人们揪心的回 忆里。但回忆需要一个 耐心而热切的倾听者,蔡 葩就是这样一个人。《有 多少优雅可以重现》《风 从 南 洋 来》和《南 洋 船 歌》,可以看作是蔡葩的 南洋叙述三部曲。对宏 大历史叙事遮蔽下的个 人命运的关怀,使她走上 了与时间相逆的旅程。 —学者 孔见 链接 名家点评 首届 书博会 《南洋船歌》新书发布 会现场,著名作家韩少功 致辞。 《有 多 少 优 雅 可 以重现》。 (资料图片)

Upload: others

Post on 18-Oct-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B06 主编 杨道 版式 - hnrb.hinews.cnhnrb.hinews.cn/resfile/2019-11-18/018/hnrb20191118018.pdf · 统,他们是早先一批张开双眼看世 界的人。”蔡葩说,海南人不愿被土

2019.11.18 星期一主编│杨道 版式│孙发强封面B06

11月16日,《南洋船歌》新书发布会现场。

11月16日下午,在首届海南岛国际图书(旅游)博览会上,海南出版社举行“南洋风”系列之《南洋船歌》新书发布会。结合自己的采访经历、田野式调研,通过一段段视频、一张张照片,《海南日报》高级记者、省文联副主席蔡葩分享了《南洋船歌》的创作故事。

该书是蔡葩继口述历史作品集《有多少优雅可以重现》和《风从南洋来》后推出的第三部南洋题材作品,既有对南洋文化的理论式梳理,也有南洋侨胞的唏嘘往事。著名作家、省文联名誉主席韩少功如是评价:“海南作家蔡葩的写作,也许就是重新找回南洋的一个开端。”

《南洋船歌》重拾南洋记忆

南洋,曾是中国南方好几代人命运转折的起点,也是他们人生起落的缘由。这片广阔的东南亚环海区域,17世纪以后一直是华侨的聚集地。南洋文化和下南洋的故事,说也说不完。

《南洋船歌》全书18万余字,共有13个篇章,试图走进历史深处,描绘鲜为人知的南洋侨胞故事,用口述历史的方式探寻南洋往事、重拾南洋记忆。

蔡葩为何对南洋文化如此痴迷?“海南人自古就有闯南洋的传统,他们是早先一批张开双眼看世界的人。”蔡葩说,海南人不愿被土地约束,一批批海南人下南洋寻找新生活的空间,海南文明与南洋文化的交汇、碰撞、升腾,形成了海南独特的海岛文化。

生于斯、长于斯的蔡葩在书中写道,华侨和南洋在服装、饮食、建筑文化等诸多领域都给海南带来了新鲜的变化,也让许多海南人的人生注入了悲欢离合。如今,曾经影响海南的南洋文化的烙印正在渐渐消退,但那血浓于水的情感纽带,永远不会过时,“现在,是对南洋文化进行系统研究的时候了,要把海南文化置于南洋文化之中好好整理、研究和弘扬。”蔡葩说。

在海口,从哪里能探寻得到南洋文化的印记?蔡葩把目光投到海口骑楼老街,老街里的建筑,皆是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南洋风格骑楼,这里曾被誉为“海口魂”,潜藏着海口百年开埠与开放的传奇。在《南洋船歌》中,蔡葩专门用一个篇章描写骑楼老街上无处不在的南洋风。

早前,蔡葩就曾著《有多少优雅可以重现》《风从南洋来》等两部

南洋题材作品。谈及之前的两部作品,蔡葩说《南洋船歌》对于侨胞的人生有更深入的解读:“《南洋船歌》不仅描写了南洋侨胞的百味人生,有忧伤的旋律,也有欢快的调子,更有对南洋文化展开的纵深的表述,可以说是前两部的延续和纵深。”蔡葩说,纵深的部分主要在《海南岛:下南洋的中转站》《骑楼:“舶来”的百年老屋》中体现,从理论上对南洋文化、对骑楼老街展开书写,它们不仅是南洋记忆,也是我们能直观感受到的历史载体。

与书中人物成为挚友

在蔡葩有关南洋的书里,曾多次出现“浪平先生”的身影,他是从海南岛走出去的“中华50年百名舞蹈名家”之一邢浪平。

早年间,邢浪平先生每次去新加坡,都乘船去,乘船回来。《南洋船歌》一书之所以得此名,灵感来源有二:一是邢先生的经历,二是一首广为传唱的南洋船歌《星星索》。

邢浪平先生如今已87岁高龄了,书中还有很多同邢浪平先生一样年长的人,他们中的很多人每年回海南一次。“他们回来的日子,就是我们聚会的日子。”蔡葩说。

下南洋的路崎岖坎坷,再现那些故事同样艰辛不易。早年间,南洋游子依靠书信寄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当下,蔡葩和饱经沧桑的南洋游子也通过书信回首往事。

邢浪平对南洋生活的记忆是清晰的,充满悲怆的色彩。“难得的是,他悲伤的语调中又不失少年儿童的童真和诗意的憧憬,他描述的南洋丰富多彩,总是让人心事浩茫、满腹沧桑。见面时,我最爱听他一句一句讲,听不明白的,他就一笔一画地写给我看。”蔡葩说,在10多年的交往中,他们早已成为忘年交。

邢浪平一直同蔡葩保持书信往来,他每次寄来的信都是厚厚一叠。每一次读他的信,蔡葩都鼻头发酸,忍不住落泪。“他年纪大了,耳朵有些背也患有眼疾,还不愿意找别人代写。他最常在作业本上写信,每封信上的字都是斗大的一个。”蔡葩说,收信时,看纸上的字,愈是密集歪斜的,愈能感受到老人强烈的倾诉欲望。

在《南洋船歌》里,不仅描写了商业巨子、著名学者、琼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学家等社会名流,还有一些落魄的人、生活在边缘的人,他们不仅是蔡葩重要的采访对象,更是她的友人、“线人”。因有了这张巨大

的关系网,蔡葩得以把更多的南洋游子“寻回”了家乡。

譬如书里的抗战将军韩步青,故事的线索即是蔡葩笔下人物——“末代格格”恒容的儿子林鸿顺先生提供的。林鸿顺向蔡葩引荐了韩步青之子韩传雄、韩传俊兄弟。有关韩将军的故事,就在年过八旬的韩氏兄弟口中,娓娓道来。“韩将军的故事成稿有10万字,最终新书选取一小部分,回忆了韩将军1947年回到海口的情景。”蔡葩说。

愿做文明碎片拾掇者

如果你对南洋文化知之甚少,如果你对南洋文化充满兴趣,如果你想和有血有肉的南洋游子隔空对话,那么蔡葩的南洋三部曲,就是最好的入口。

南洋的浩瀚,侨胞的经历,在蔡葩内心翻腾,推着她前进。她以口述史家的视野,女性心灵的敏锐,沉郁凝练的笔调,再现那些沉潜的往事,寻找那远去的南洋。17年来,蔡葩从未停歇,终于得了如此丰厚的成果。

为何能持续多年深耕同一件事?“从踏入这个领域开始,我发现它宛若金矿。”蔡葩坦言,一个人的故事、一个家族的故事被挖掘出来,能在海内外引起很大反响,循着这个节奏,她就被推荐认识更多的人,有趣的是,大家彼此之间的叙述,也相互印证了彼此的经历。“能把一个个故事抽丝剥茧地置于近代史、南洋文化中讲述,就势必要查阅很多资料和文献,越做越觉得这个领域很宽、很广,停不得。”她说。

2002年,《海南日报》开辟了《似水流年》专栏,身为主要作者的她由此开启南洋文化与海南人文历史的写作,并尝试用情感和忠实的记录,再现南洋侨胞那些被淹没的故事,逐步得到业界肯定。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走进深宅老院,打听老人们那些陈谷子烂芝麻的故事,花很多时间整理老归侨的口述材料,是蔡葩的“心向往之”。她说她愿做文明碎片的拾掇者,她笔下的那些故事,皆源于对海南文化、南洋文化的热爱,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深情。

“我在海南出生,海南滋养着我,我生命中最深沉的记忆全部来自这片土地。我从小就知道的海南掌故和代代相传的南洋故事,并试图用写作来告诉人们,中国曾经拥有过一个什么样的海南岛。”蔡葩说。

作家蔡葩《南洋船歌》创作谈:

侨胞悲喜录

欸乃船歌行

文/海南日报记者

王玉洁

南洋历史,南洋与中原的互动历史,还有南洋与中原互动历史对现代中国的影响,其实都是了解中国与世界的重要课题——其研究需要更多人力投入。眼下,随着经济跨国化与文化全球化的大浪汹涌,重提“南洋”恐怕并非多余。海南作家蔡葩的写作,也许就是重新找回南洋的一个开端。

——作家 韩少功

蔡葩埋头海南现代历史的钩沉打捞工作已经多年,成果斐然。她要寻找的南洋,其实就是先前被忽略和遗忘的现代海南文化的另一面。和此前的历史叙事不同,她选择的关键词是海外、革命、家族、个人、情感、文化,以及与这些有高度关联的物质符号,骑楼、咖啡、洋装、教会、学校……她试图回到历史现场,再现既往氛围,体会前辈古老而新鲜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她的努力是成功的。

——评论家 单正平

真正的历史从来不储藏在浩繁的卷帙中,而是刻录在人们揪心的回忆里。但回忆需要一个耐心而热切的倾听者,蔡葩就是这样一个人。《有多少优雅可以重现》《风从 南 洋 来》和《南 洋 船歌》,可以看作是蔡葩的南洋叙述三部曲。对宏大历史叙事遮蔽下的个人命运的关怀,使她走上了与时间相逆的旅程。

——学者 孔见

链接

名家点评

首届书博会

《南洋船歌》新书发布会现场,著名作家韩少功致辞。

《风从南洋来》。(资料图片)

《有多少优雅可以重现》。(资料图片)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南洋船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