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的文言文 素养立意的诗词教学如何超越 教学更有味 ·...

1
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 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 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 记得20年前,因为山东省潍坊市 教科院到学校进行一轮复习视导,学 校决定由年轻的我上一节复习示 范课。 对我而言,这是一次提升自己的 机会,也可能会通过首次示范课而 “一课成名”。为了上出新意,我决定 另辟蹊径,上一堂作文讲评课。于 是,我花费大气力将学生的作文全部 认真批改了一遍,发现了部分可以当 堂朗诵的一类文,也发现了一篇写作 “失败”的文章:一是跑题,二是不符 合文体要求。高三作文备考,为了求 个四平八稳的分数,教师普遍要求学 生写议论文,而该生写成了记叙文, 文中出现了想象、虚构的文字。但对 于要执教示范课的我来说,这些问题 却让我有了底气—一节对比教学, 一定能重点突出,切中肯綮。 正常来说,课堂上应该以鼓励为 主,着力于正面评价与肯定。那天的 课,一开始似乎也是这样进行的。但 是,渐渐地,风向就变了,似乎是因为 恨铁不成钢,似乎是为了“以儆效 尤”,我鬼使神差般地把矛头对准这 位写作“失败”的学生,我的语言开始 变得犀利,好像是千万发炮弹砸向那 个女生。她一开始还端坐着,最后就 像一棵倒伏的小树,越变越矮,无声 地流着泪,趴在了课桌上。 在课后点评、反馈环节,不管是 学校领导还是教科院领导,都语重心 长地指出,我的那节课严厉有余,温 馨不足;批评学生时,不应该点名道 姓。显然,课上我伤害了那个学生, 成为那节课的“硬伤”。 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平日 和蔼可亲的育人风格去哪了?我对 自己的学生为什么变得如此刻薄? 把学生放到平等位置上了吗?我越 想越愧疚,意识到这样的行为不仅挫 伤了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还 有可能伤害了她的心灵。当天,我就 找到那个学生,真诚地向她道歉。学 生的表现却让我一惊,她问:“老师, 是不是因为我的作文没写好,让您挨 批了?”那一刻,我无地自容。 事后,我又到班里,在全体学生 面前向她表达了我的后悔之意、忏悔 之情,我想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她的 伤害。 时间一晃,我的“第一课”已经过 去20年,但那堂课依然让我记忆犹 新。我知道,表面上我是“败”在那篇 “失败”的作文上,其实是“败”在自己 的自以为是上。同样是作文讲评课, 我可以调整思路上出“作文提升课”。 比如,课堂上先读范文,让大家学有示 范;然后指出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别 典型问题,带领大家现场修改,完成升 级演练。我也可以直接上成“作文修 改课”,只是主角要换成学生,四五个 学生一组,尝试批阅、修改同学的习 作,然后让学生当堂展示自己批阅的 成果,教师再给予适切的点评…… 换一种视角看问题,我们就会发 现:作文无所谓好坏,我手写我心才最 重要;一时的考试分数不重要,健康的 心态和过人的能力才重要。也就是那 次“失败”之后,每当面对表现不尽如 人意的学生准备发火时,我就会想起 那堂课,想起那位无辜的学生—每 个学生都是一颗闪亮的星星,只要用 心,就能感受到他们的光亮。 我也逐渐意识到,无论干什么都 要心里装着学生。每做一件事情、每 说一句话之前,都要三思而后行,站 在学生的立场想一想,他们是否能接 受,是否会对他们有负面影响,是否 向他们传递了正能量。 这难道不是教学相长吗?因为 那一篇“失败”的作文,我也成长了 不少。 现在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 堂,教师和学生也不再是简单的“教” 与“学”的关系,而是学习的合作者, 课堂的组织架构、学生的学习方式也 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师生常常可以 共研共写、互评互改、对话提升。这 就让我少了许多可能“失败”的机会。 教育无小事,及时在“第一次” 中汲取经验教训,才能走好教育人 生路。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 我的 我的课 我的课 我的课 我的课 我的课 我的课 我的课 我的课 我的课 我的课 我的课 我的课 我的课 我的课 我的课 我的课 我的课 我的课 我的课 我的课 我的课 我的课 我的课 我的课 我的课 我的课 我的课 我的课 我的课 我的课 我的课 我的课 在了一篇作文上 在了一篇作文上 在了一篇作文上 在了一篇作文上 在了一篇作文上 在了一篇作文上 在了一篇作文上 在了一篇作文上 在了一篇作文上 在了一篇作文上 在了一篇作文上 在了一篇作文上 在了一篇作文上 在了一篇作文上 在了一篇作文上 在了一篇作文上 在了一篇作文上 在了一篇作文上 在了一篇作文上 在了一篇作文上 在了一篇作文上 在了一篇作文上 在了一篇作文上 在了一篇作文上 在了一篇作文上 在了一篇作文上 在了一篇作文上 在了一篇作文上 在了一篇作文上 在了一篇作文上 在了一篇作文上 在了一篇作文上 璩存峰 主编:韩世文 电话:010-82296730 编辑:钟原 电话:010-82296569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美编:孙东 电话:010-82296729 图片新闻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现代课堂 现代课堂 2019年3月27日 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 5 周刊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 学的难点。一方面教师教学方法单 一,缺乏趣味性,教师逐字、逐句、逐 段翻译,学生盲目记、盲目听,并未 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意蕴;另一方面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不当, 也很少去归纳整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翻 转课堂”作为新兴的教学模式,为文 言文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新 思路。 “翻转课堂”可以在课前预习环 节充分运用。传统的课前预习一般 是教师根据文言文的内容提出问 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章;学生则 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去预习,匆匆 地在文章中找出“答案”,这样做不 仅过程枯燥乏味而且也达不到教师 预期的效果。而“翻转课堂”在课前 预习环节的运用增加了学生学习的 趣味性,学生可以采用课前观看微 视频的方式学习,这些微视频内容 可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也可 以是与文章有关的延伸性问题。在 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请教同学,也可 以请求教师的帮助,更好地发挥学 习主动性。同时,教师能够根据学 生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获得学习反 馈,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 “翻转课堂”在课堂教学中也有 用武之地。课堂教学环节一般包括 复习与导入、新课讲解、课堂小结、 拓展练习等。课堂“翻转”后,学生 的自主学习意识更强,有些文言知 识学生在课前预习的环节已经掌 握,无须再花费过多的时间;课上集 中精力解决疑难问题,深入研读文 本并拓展,进行学习成果互评、课堂 学习内容总结等。 其中,课前预习疑难问题的解 决,可以由教师提问学生,然后集体 探讨,集中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 问题。比如,文言文中常常存在人 物形象分析等问题,这类问题开放 性较大,课前微视频学习并在线上 讨论达成共识存在一定的难度,而 在课堂通过分组面对面研讨更容易 达成共识,也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 习文言文的意识。 在文本内容研读及拓展方面,教 师可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可以让学 生演讲展示自主学习成果,也可以分 主题分小组交流,然后组团发表见 解,教师适时点拨,并作相关内容的 拓展延伸,引发更深入的思考。 另外,学生学习成果互评,这 是将评价权归还学生,让其对同学 的展示进行评价,增加彼此之间的 互动与交流,培养合作学习意识, 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鉴赏 水平和倾听能力。而在这样的互 评环节,教师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 点评和总结,并借助平板电脑将评 价结果记录在整个学习评价中。 总之,准确把握“翻转课堂”的 价值,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更好地 促进文言文教学,让学生在新技 术、新模式中找到文言文学习的乐 趣,这是语文教师适应时代发展、 改进教学的有效路径之一,值得去 实践。 (作者单位系吉林省四平市职 业技术教育中心) “翻转”的文言文 教学更有味 杨春雷 课堂策 今年初,一场汇聚20多位语文教 学大咖的诗词教学大会,给千余名语 文教师提供了一场关于诗词教学的 饕餮盛宴。这些名家的诗词教学,呈 现出当下语文诗词教学的诸多理念、 方法、风格,值得仔细研究。 教学目标校准学科素养 语言的构建与运用。陈琴的吟 诵指导,孙双金、隋晓娜、董一菲的字 词义品析,王海兴的读写实践,有的 示范带动,有的启发引导,有的师生 共同激发生成,有的示例呈现,无不 是力图通过语言活动在具体情境中 着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强化与达 成,从而实现语言素养的提升。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无论是王崧 舟执教《枫桥夜泊》中的“钟声”、余映潮 执教《钱塘湖春行》中的“马蹄”,还是董 一菲执教《卜算子·咏梅》中的“梅花”, 大家都能巧妙地运用想象和联想,让学 生联系诗词中的“物象”构建画面,重塑 诗人身处的环境,体验诗人的感受和心 境。唐江彭选择组诗解读,归纳盛唐诗 歌“开阔、昂扬、饱满、豪迈”的总体精神 气象和诗风;黄玉峰以苏东坡生平经历 为线,联系各个时期的诗作,并与李白、 杜甫等名家比较,解读苏东坡不同时期 的思想与诗风;窦桂梅以斗牛尾巴的研 究为线,质问“牧童”、质问“戴松”、质问 “苏轼”,胜境迭出,精彩不断。这些都 是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等 全面而直接的开发与历练。 审美鉴赏与创造。照彻古今的“月 亮”,宏大悠远的“钟声”,暗香如故的 “梅花”……优美意境的品析,浮动脑际 的不仅是奇幻优美的画面,更有亘古传 承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学生在诗词中徜徉,就是美的体验、经 历、鉴赏,兴趣盎然,乐在其中。 文化传承与理解。诗词内容的 浩瀚瑰丽,诗人人格的高贵奇伟,执 教名师对文化的虔诚敬畏、人格的温 柔敦厚,无不成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的宝贵资源和营养,也构成了全方位 传统文化的濡染与熏陶。 教学内容突破教材局限 “教材无非是例子”,叶圣陶先 生早就针对局限于教材篇章、逐句 讲解的碎片化教学提出批评,新课 标更是提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 本书,拓展阅读视野,构建阅读整本 书的经验……”这就要求语文课堂 教学应把课文当例子,从情节、主 题、作家、问题等角度再度延伸,拓 展其空间和视野,以开发学生的思 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诗词教学大会上,与会名师涉 猎诗词几百首之多,在教学拓展延伸 上,一改过去单篇诗词教学条分缕析 的单一视角和碎片化教学倾向,为一 线教师打开思路提供了范例。有的 课以一首诗为点,如王崧舟围绕《枫 桥夜泊》谈“钟声”意象的发展、延续 和影响,不仅列举了宋代陆游的《宿 枫桥》、明代高启的《泊枫桥》、清代王 士祯的《夜雨题寒山寺》,甚至联系到 当代流行歌曲《涛声依旧》;有的课以 一组诗为例,归纳一个时期诗人的整 体精神风貌,如唐江彭以王之涣的 《登鹳雀楼》《凉州词》、高适的《别董 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龄 的《芙蓉楼送辛渐》《从军行》、李白的 《将进酒》等组诗,归纳盛唐诗人的精 神气象。不仅如此,这些课在方法上 也力求强调整体风格和诗意,而不只 是脱离文本的字词分析和方法鉴赏, 同时还能注意音律、吟诵、国画等相 关传统文化的渗透和比照,着眼于学 生素养的全面提升,凸显大语文的气 象和特征。 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 成为核心理念 语文教学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藩 篱,去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 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生活积 累、情感积累,让语文学习焕发更大 的生命活力。 窦桂梅提出“让学生站在课堂中 央”的理念,课堂上不仅还学习于学生, 让学生分小组、主持、提问、检查、展示, 自己退居其后,进行帮助、辅导、促进、 服务,而且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呵护 学生,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真正形成 了以儿童为中心的“问题驱动、情商调 动、思维跃动、平台互动”的学习机制。 孙双金执教“李白诗歌专题”,课 堂上处处示弱,巧妙设问,俯身倾听, 特别是真情评价,或直接称赞“思想 敏锐”,或启发诱导“老师最喜欢听独 特意见”,或借题发挥点评学生王优 “王者风范,长沙才女”……只有心中 有学生、真诚关爱学生、相信学生的 教师,才能发出这样由衷的赞叹。 余映潮在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 务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 学生主体理念得到全方位落实。王 菘舟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善于激发 学生学习的愿望和激情,诱发学生的 发现和创见。黄玉峰、赵谦翔、王海 兴等不仅带领学生读诗、背诗、赏诗, 还以身示范,引领学生作诗,陈琴甚 至带领学生实现文言写作。 在这样的课堂上,名师们从知识 立意、能力立意转向素养立意,重视 学生人格、人品、境界的培育和塑造, 力图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精神 享受与成长的过程。这不仅让语文 人领略了名师开阔的视野,享受到现 代诗教的前沿方略,更让人感受到语 文教师承担传承诗词文化的迫切使 命,这应该是新时代教师必须修炼的 素养。 (作者单位系陕西省大荔县城郊中学) 观课笔记 素养立意的诗词教学如何超越 素养立意的诗词教学如何超越 素养立意的诗词教学如何超越 素养立意的诗词教学如何超越 孙铁龙 思维导学一般来说,教师在课堂上是按照 知识的逻辑顺序,围绕一个个具体的 知识点展开教学的。表面上看,这样 的学习方式环环相扣,符合人的逻辑 思维规律,但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 不容易让学生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 系,难以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知,也 就很难实现书本“由厚变薄”的理想 目标。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 通过整体学习,引导学生建立单元知 识的框架,把握全方位、多学科认识 事物发展的规律。 所谓整体学习,是指学习者通 过直觉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学习内容 进行大体的领会和把握,着眼于全 局,通过自己的主观认识,综合运用 学过的知识和自己的体验,对学习 内容进行宏观和整体理解的一种学 习方式。 从方式上看,整体学习可以有以 下几种: 一是基于知识单元的整体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是根据单元的目录以及 本单元第一页的导读,建立本单元的 基本框架及知识之间的大致关系。 基于单元的整体学习做起来相 对简单:只要把原来单元学习完后再 复习建立单元结构的顺序,改为在教 师引导下让学生围绕单元目录和主 要内容建立单元的知识结构,形成对 单元的整体认知就可以了。围绕一 个尚不熟悉的内容,在教师引导下构 建知识框架,通过基于单元的整体学 习,学生就有了单元的整体框架,对 相关单元的逻辑体系便会做到心中 有数,进而明确哪些内容是自己自学 就能搞清楚的,哪些内容自学起来有 一定难度,需要在后续的学习中高度 重视等。 基于单元的整体学习有三个流 程:建立框架,即通过单元预习,建 立单元的知识框架和知识联系,画 出思维导图;拓展内容,即围绕单元 的核心知识和关键内容进行拓展学 习;训练思维,即根据学科思维规 律,对核心知识和关键内容进行思 维训练,包括改题、编题等高级思维 训练。 二是基于概念体系的整体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是根据元概念的发 展、变化、类比和拓展,围绕元概念 建立起相应的包括复合概念、衍生 概念、类比概念、相反概念等在内的 概念体系。 比如高中化学中的“平衡”就可 以认为是一个元概念,化学平衡、电 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等 就是平衡的复合概念,化学平衡常 数、电离平衡常数、溶解积平衡常数 等就是衍生概念,其他学科的物体平 衡、生态平衡、生理平衡、心理平衡、 经济平衡、人口平衡、健康平衡、战略 平衡等就是类比概念,而相反概念包 括生态失衡、人口失衡、经济失衡、心 理失衡、战略失衡,等等。 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 自己对元概念的学习,不断完善对元 概念及其相关概念的认识,建立概念 的整体认知,并逐渐认识概念体系形 成的规律,进而创造与元概念有关的 新的复合概念、衍生概念、类比概念 和相反概念,不断丰富自己对概念体 系的认识。 当然,涉及其他学科的概念,以 及元概念变化的内容,虽然与本学科 学习无关,但由于这样的拓展学习容 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又能形成知识的网状结构和逻辑联 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予以高 度重视。 三是基于现象理解的整体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是指不要用孤立、单一 的学科知识来认识现象发生的过程 和规律,而是要用整体、全面、系统、 多学科的知识认识现实生活中发生 的现象,从而形成对现象变化规律的 整体认识的学习方式。 知识本来是没有类别的,之所以 对知识进行分类,是出于人类研究的 方便以及对事物发展规律研究的需 要。因此,基于现象理解的整体学 习,除了能够帮助学生全方位、多角 度认识事物发展规律,逐渐培养学生 的系统思维以外,还能让学生把当前 学习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实际中, 形成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感性认知,增 强学生对学习意义的认识。 在列举相关事例引入本学科的 学习内容时,教师一定要以开放的心 态,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各科知 识解释相关现象,从而拓展学生的思 维和视野,帮助学生树立整体认识事 物的观念。 (作者系深圳市南山区教科所教 研员、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助理) 从零敲碎打到整体构建: 先识“森林”后见“树木” 房超平 征稿 (投稿请注明栏目名称) 【课事】 好课堂里出故事,好故 事里有教育。关注课堂发生的那些 有价值 、有意思的故事。“事”关学 生、“事”关课堂、“事”关课改,突出 课堂里的故事味,故事里的课堂 味。每篇 1600 字以内。 【观课笔记】 寻找一节课的亮 点,思考如何借鉴;发现一节课的问 题,思考怎样避免。透过课堂表面, 挖掘更深层次的教育意义;通过课堂 观察,倾听核心素养落地的声音。欢 迎您记录自己的观课笔记,分享自己 的听课心得。1500 字左右。 邮箱: [email protected] 咨询电话: 010-82296569

Upload: others

Post on 17-Jan-2020

2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

记得20年前,因为山东省潍坊市

教科院到学校进行一轮复习视导,学

校决定由年轻的我上一节复习示

范课。

对我而言,这是一次提升自己的

机会,也可能会通过首次示范课而

“一课成名”。为了上出新意,我决定

另辟蹊径,上一堂作文讲评课。于

是,我花费大气力将学生的作文全部

认真批改了一遍,发现了部分可以当

堂朗诵的一类文,也发现了一篇写作

“失败”的文章:一是跑题,二是不符

合文体要求。高三作文备考,为了求

个四平八稳的分数,教师普遍要求学

生写议论文,而该生写成了记叙文,

文中出现了想象、虚构的文字。但对

于要执教示范课的我来说,这些问题

却让我有了底气——一节对比教学,

一定能重点突出,切中肯綮。

正常来说,课堂上应该以鼓励为

主,着力于正面评价与肯定。那天的

课,一开始似乎也是这样进行的。但

是,渐渐地,风向就变了,似乎是因为

恨铁不成钢,似乎是为了“以儆效

尤”,我鬼使神差般地把矛头对准这

位写作“失败”的学生,我的语言开始

变得犀利,好像是千万发炮弹砸向那

个女生。她一开始还端坐着,最后就

像一棵倒伏的小树,越变越矮,无声

地流着泪,趴在了课桌上。

在课后点评、反馈环节,不管是

学校领导还是教科院领导,都语重心

长地指出,我的那节课严厉有余,温

馨不足;批评学生时,不应该点名道

姓。显然,课上我伤害了那个学生,

成为那节课的“硬伤”。

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平日

和蔼可亲的育人风格去哪了?我对

自己的学生为什么变得如此刻薄?

把学生放到平等位置上了吗?我越

想越愧疚,意识到这样的行为不仅挫

伤了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还

有可能伤害了她的心灵。当天,我就

找到那个学生,真诚地向她道歉。学

生的表现却让我一惊,她问:“老师,

是不是因为我的作文没写好,让您挨

批了?”那一刻,我无地自容。

事后,我又到班里,在全体学生

面前向她表达了我的后悔之意、忏悔

之情,我想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她的

伤害。

时间一晃,我的“第一课”已经过

去 20 年,但那堂课依然让我记忆犹

新。我知道,表面上我是“败”在那篇

“失败”的作文上,其实是“败”在自己

的自以为是上。同样是作文讲评课,

我可以调整思路上出“作文提升课”。

比如,课堂上先读范文,让大家学有示

范;然后指出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别

典型问题,带领大家现场修改,完成升

级演练。我也可以直接上成“作文修

改课”,只是主角要换成学生,四五个

学生一组,尝试批阅、修改同学的习

作,然后让学生当堂展示自己批阅的

成果,教师再给予适切的点评……

换一种视角看问题,我们就会发

现:作文无所谓好坏,我手写我心才最

重要;一时的考试分数不重要,健康的

心态和过人的能力才重要。也就是那

次“失败”之后,每当面对表现不尽如

人意的学生准备发火时,我就会想起

那堂课,想起那位无辜的学生——每

个学生都是一颗闪亮的星星,只要用

心,就能感受到他们的光亮。

我也逐渐意识到,无论干什么都

要心里装着学生。每做一件事情、每

说一句话之前,都要三思而后行,站

在学生的立场想一想,他们是否能接

受,是否会对他们有负面影响,是否

向他们传递了正能量。

这难道不是教学相长吗?因为

那一篇“失败”的作文,我也成长了

不少。

现在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

堂,教师和学生也不再是简单的“教”

与“学”的关系,而是学习的合作者,

课堂的组织架构、学生的学习方式也

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师生常常可以

共研共写、互评互改、对话提升。这

就让我少了许多可能“失败”的机会。

教育无小事,及时在“第一次”

中汲取经验教训,才能走好教育人

生路。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

我的 第 一 课

我的课我的课我的课我的课我的课我的课我的课我的课我的课我的课我的课我的课我的课我的课我的课我的课我的课我的课我的课我的课我的课我的课我的课我的课我的课我的课我的课我的课我的课我的课我的课我的课““““““““““““““““““““““““““““““““败败败败败败败败败败败败败败败败败败败败败败败败败败败败败败败败””””””””””””””””””””””””””””””””在了一篇作文上在了一篇作文上在了一篇作文上在了一篇作文上在了一篇作文上在了一篇作文上在了一篇作文上在了一篇作文上在了一篇作文上在了一篇作文上在了一篇作文上在了一篇作文上在了一篇作文上在了一篇作文上在了一篇作文上在了一篇作文上在了一篇作文上在了一篇作文上在了一篇作文上在了一篇作文上在了一篇作文上在了一篇作文上在了一篇作文上在了一篇作文上在了一篇作文上在了一篇作文上在了一篇作文上在了一篇作文上在了一篇作文上在了一篇作文上在了一篇作文上在了一篇作文上□ 璩存峰

主编:韩世文 电话:010-82296730 编辑:钟原 电话:010-82296569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美编:孙东 电话:010-82296729 图片新闻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现代课堂现代课堂2019年3月27日 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 5版周刊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

学的难点。一方面教师教学方法单

一,缺乏趣味性,教师逐字、逐句、逐

段翻译,学生盲目记、盲目听,并未

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意蕴;另一方面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不当,

也很少去归纳整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翻

转课堂”作为新兴的教学模式,为文

言文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新

思路。

“翻转课堂”可以在课前预习环

节充分运用。传统的课前预习一般

是教师根据文言文的内容提出问

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章;学生则

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去预习,匆匆

地在文章中找出“答案”,这样做不

仅过程枯燥乏味而且也达不到教师

预期的效果。而“翻转课堂”在课前

预习环节的运用增加了学生学习的

趣味性,学生可以采用课前观看微

视频的方式学习,这些微视频内容

可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也可

以是与文章有关的延伸性问题。在

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请教同学,也可

以请求教师的帮助,更好地发挥学

习主动性。同时,教师能够根据学

生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获得学习反

馈,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

“翻转课堂”在课堂教学中也有

用武之地。课堂教学环节一般包括

复习与导入、新课讲解、课堂小结、

拓展练习等。课堂“翻转”后,学生

的自主学习意识更强,有些文言知

识学生在课前预习的环节已经掌

握,无须再花费过多的时间;课上集

中精力解决疑难问题,深入研读文

本并拓展,进行学习成果互评、课堂

学习内容总结等。

其中,课前预习疑难问题的解

决,可以由教师提问学生,然后集体

探讨,集中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

问题。比如,文言文中常常存在人

物形象分析等问题,这类问题开放

性较大,课前微视频学习并在线上

讨论达成共识存在一定的难度,而

在课堂通过分组面对面研讨更容易

达成共识,也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

习文言文的意识。

在文本内容研读及拓展方面,教

师可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可以让学

生演讲展示自主学习成果,也可以分

主题分小组交流,然后组团发表见

解,教师适时点拨,并作相关内容的

拓展延伸,引发更深入的思考。

另外,学生学习成果互评,这

是将评价权归还学生,让其对同学

的展示进行评价,增加彼此之间的

互动与交流,培养合作学习意识,

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鉴赏

水平和倾听能力。而在这样的互

评环节,教师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

点评和总结,并借助平板电脑将评

价结果记录在整个学习评价中。

总之,准确把握“翻转课堂”的

价值,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更好地

促进文言文教学,让学生在新技

术、新模式中找到文言文学习的乐

趣,这是语文教师适应时代发展、

改进教学的有效路径之一,值得去

实践。

(作者单位系吉林省四平市职

业技术教育中心)

“翻转”的文言文

教学更有味□ 杨春雷

课堂策

今年初,一场汇聚20多位语文教

学大咖的诗词教学大会,给千余名语

文教师提供了一场关于诗词教学的

饕餮盛宴。这些名家的诗词教学,呈

现出当下语文诗词教学的诸多理念、

方法、风格,值得仔细研究。

教学目标校准学科素养

语言的构建与运用。陈琴的吟

诵指导,孙双金、隋晓娜、董一菲的字

词义品析,王海兴的读写实践,有的

示范带动,有的启发引导,有的师生

共同激发生成,有的示例呈现,无不

是力图通过语言活动在具体情境中

着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强化与达

成,从而实现语言素养的提升。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无论是王崧

舟执教《枫桥夜泊》中的“钟声”、余映潮

执教《钱塘湖春行》中的“马蹄”,还是董

一菲执教《卜算子·咏梅》中的“梅花”,

大家都能巧妙地运用想象和联想,让学

生联系诗词中的“物象”构建画面,重塑

诗人身处的环境,体验诗人的感受和心

境。唐江彭选择组诗解读,归纳盛唐诗

歌“开阔、昂扬、饱满、豪迈”的总体精神

气象和诗风;黄玉峰以苏东坡生平经历

为线,联系各个时期的诗作,并与李白、

杜甫等名家比较,解读苏东坡不同时期

的思想与诗风;窦桂梅以斗牛尾巴的研

究为线,质问“牧童”、质问“戴松”、质问

“苏轼”,胜境迭出,精彩不断。这些都

是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等

全面而直接的开发与历练。

审美鉴赏与创造。照彻古今的“月

亮”,宏大悠远的“钟声”,暗香如故的

“梅花”……优美意境的品析,浮动脑际

的不仅是奇幻优美的画面,更有亘古传

承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学生在诗词中徜徉,就是美的体验、经

历、鉴赏,兴趣盎然,乐在其中。

文化传承与理解。诗词内容的

浩瀚瑰丽,诗人人格的高贵奇伟,执

教名师对文化的虔诚敬畏、人格的温

柔敦厚,无不成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的宝贵资源和营养,也构成了全方位

传统文化的濡染与熏陶。

教学内容突破教材局限

“教材无非是例子”,叶圣陶先

生早就针对局限于教材篇章、逐句

讲解的碎片化教学提出批评,新课

标更是提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

本书,拓展阅读视野,构建阅读整本

书的经验……”这就要求语文课堂

教学应把课文当例子,从情节、主

题、作家、问题等角度再度延伸,拓

展其空间和视野,以开发学生的思

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诗词教学大会上,与会名师涉

猎诗词几百首之多,在教学拓展延伸

上,一改过去单篇诗词教学条分缕析

的单一视角和碎片化教学倾向,为一

线教师打开思路提供了范例。有的

课以一首诗为点,如王崧舟围绕《枫

桥夜泊》谈“钟声”意象的发展、延续

和影响,不仅列举了宋代陆游的《宿

枫桥》、明代高启的《泊枫桥》、清代王

士祯的《夜雨题寒山寺》,甚至联系到

当代流行歌曲《涛声依旧》;有的课以

一组诗为例,归纳一个时期诗人的整

体精神风貌,如唐江彭以王之涣的

《登鹳雀楼》《凉州词》、高适的《别董

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龄

的《芙蓉楼送辛渐》《从军行》、李白的

《将进酒》等组诗,归纳盛唐诗人的精

神气象。不仅如此,这些课在方法上

也力求强调整体风格和诗意,而不只

是脱离文本的字词分析和方法鉴赏,

同时还能注意音律、吟诵、国画等相

关传统文化的渗透和比照,着眼于学

生素养的全面提升,凸显大语文的气

象和特征。

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成为核心理念

语文教学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藩

篱,去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

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生活积

累、情感积累,让语文学习焕发更大

的生命活力。

窦桂梅提出“让学生站在课堂中

央”的理念,课堂上不仅还学习于学生,

让学生分小组、主持、提问、检查、展示,

自己退居其后,进行帮助、辅导、促进、

服务,而且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呵护

学生,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真正形成

了以儿童为中心的“问题驱动、情商调

动、思维跃动、平台互动”的学习机制。

孙双金执教“李白诗歌专题”,课

堂上处处示弱,巧妙设问,俯身倾听,

特别是真情评价,或直接称赞“思想

敏锐”,或启发诱导“老师最喜欢听独

特意见”,或借题发挥点评学生王优

“王者风范,长沙才女”……只有心中

有学生、真诚关爱学生、相信学生的

教师,才能发出这样由衷的赞叹。

余映潮在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

务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

学生主体理念得到全方位落实。王

菘舟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善于激发

学生学习的愿望和激情,诱发学生的

发现和创见。黄玉峰、赵谦翔、王海

兴等不仅带领学生读诗、背诗、赏诗,

还以身示范,引领学生作诗,陈琴甚

至带领学生实现文言写作。

在这样的课堂上,名师们从知识

立意、能力立意转向素养立意,重视

学生人格、人品、境界的培育和塑造,

力图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精神

享受与成长的过程。这不仅让语文

人领略了名师开阔的视野,享受到现

代诗教的前沿方略,更让人感受到语

文教师承担传承诗词文化的迫切使

命,这应该是新时代教师必须修炼的

素养。

(作者单位系陕西省大荔县城郊中学)

观课笔记

素养立意的诗词教学如何超越素养立意的诗词教学如何超越素养立意的诗词教学如何超越素养立意的诗词教学如何超越□ 孙铁龙

思维导学⑧

一般来说,教师在课堂上是按照

知识的逻辑顺序,围绕一个个具体的

知识点展开教学的。表面上看,这样

的学习方式环环相扣,符合人的逻辑

思维规律,但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

不容易让学生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

系,难以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知,也

就很难实现书本“由厚变薄”的理想

目标。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

通过整体学习,引导学生建立单元知

识的框架,把握全方位、多学科认识

事物发展的规律。

所谓整体学习,是指学习者通

过直觉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学习内容

进行大体的领会和把握,着眼于全

局,通过自己的主观认识,综合运用

学过的知识和自己的体验,对学习

内容进行宏观和整体理解的一种学

习方式。

从方式上看,整体学习可以有以

下几种:

一是基于知识单元的整体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是根据单元的目录以及

本单元第一页的导读,建立本单元的

基本框架及知识之间的大致关系。

基于单元的整体学习做起来相

对简单:只要把原来单元学习完后再

复习建立单元结构的顺序,改为在教

师引导下让学生围绕单元目录和主

要内容建立单元的知识结构,形成对

单元的整体认知就可以了。围绕一

个尚不熟悉的内容,在教师引导下构

建知识框架,通过基于单元的整体学

习,学生就有了单元的整体框架,对

相关单元的逻辑体系便会做到心中

有数,进而明确哪些内容是自己自学

就能搞清楚的,哪些内容自学起来有

一定难度,需要在后续的学习中高度

重视等。

基于单元的整体学习有三个流

程:建立框架,即通过单元预习,建

立单元的知识框架和知识联系,画

出思维导图;拓展内容,即围绕单元

的核心知识和关键内容进行拓展学

习;训练思维,即根据学科思维规

律,对核心知识和关键内容进行思

维训练,包括改题、编题等高级思维

训练。

二是基于概念体系的整体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是根据元概念的发

展、变化、类比和拓展,围绕元概念

建立起相应的包括复合概念、衍生

概念、类比概念、相反概念等在内的

概念体系。

比如高中化学中的“平衡”就可

以认为是一个元概念,化学平衡、电

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等

就是平衡的复合概念,化学平衡常

数、电离平衡常数、溶解积平衡常数

等就是衍生概念,其他学科的物体平

衡、生态平衡、生理平衡、心理平衡、

经济平衡、人口平衡、健康平衡、战略

平衡等就是类比概念,而相反概念包

括生态失衡、人口失衡、经济失衡、心

理失衡、战略失衡,等等。

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

自己对元概念的学习,不断完善对元

概念及其相关概念的认识,建立概念

的整体认知,并逐渐认识概念体系形

成的规律,进而创造与元概念有关的

新的复合概念、衍生概念、类比概念

和相反概念,不断丰富自己对概念体

系的认识。

当然,涉及其他学科的概念,以

及元概念变化的内容,虽然与本学科

学习无关,但由于这样的拓展学习容

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又能形成知识的网状结构和逻辑联

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予以高

度重视。

三是基于现象理解的整体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是指不要用孤立、单一

的学科知识来认识现象发生的过程

和规律,而是要用整体、全面、系统、

多学科的知识认识现实生活中发生

的现象,从而形成对现象变化规律的

整体认识的学习方式。

知识本来是没有类别的,之所以

对知识进行分类,是出于人类研究的

方便以及对事物发展规律研究的需

要。因此,基于现象理解的整体学

习,除了能够帮助学生全方位、多角

度认识事物发展规律,逐渐培养学生

的系统思维以外,还能让学生把当前

学习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实际中,

形成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感性认知,增

强学生对学习意义的认识。

在列举相关事例引入本学科的

学习内容时,教师一定要以开放的心

态,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各科知

识解释相关现象,从而拓展学生的思

维和视野,帮助学生树立整体认识事

物的观念。

(作者系深圳市南山区教科所教

研员、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助理)

从零敲碎打到整体构建:

先识“森林”后见“树木”

□ 房超平

征 稿(投稿请注明栏目名称)

【课事】好课堂里出故事,好故

事里有教育。关注课堂发生的那些

有价值、有意思的故事。“事”关学

生、“事”关课堂、“事”关课改,突出

课堂里的故事味,故事里的课堂

味。每篇1600字以内。

【观课笔记】 寻找一节课的亮

点,思考如何借鉴;发现一节课的问

题,思考怎样避免。透过课堂表面,

挖掘更深层次的教育意义;通过课堂

观察,倾听核心素养落地的声音。欢

迎您记录自己的观课笔记,分享自己

的听课心得。1500字左右。

邮箱:[email protected]

咨询电话:010-8229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