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b viewxxxxxxxx xx 团 体 标 准. xxxx 智慧校园技术框架及数据资产设计标准

Post on 06-Sep-2019

1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xxxxxxxx

xx

团 体 标 准XXXX

智 慧 校 园 技 术 框 架 及 数 据 资 产 设 计标 准

Standard for technical framework of smart campus and data

assets

( 征 求 意 见 稿 )

xxxx-xx-xx 发 布

xxxx-xx-xx 实 施

中 国 城 市 科 学 研 究 会 发 布

前 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提出,“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为体

现这一革命性的影响, 所有学校一直在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和新方法,并探索构建信息化支撑下的未来学校。这些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并积累了相关的经验,但由于缺乏总结和提练,导致无法复制和推广。

我国高校信息化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经历了以单机版信息系统为特征的电算化阶段、以网络建设为重心的校园网络建设阶段、以电子校务系统建设与集成为重点的数字校园建设阶段,每个阶段都是十年左右,最近两年,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开始发生明显变化:大数据、人工智能 、物联网 、移动互联 、云计算 、知识管理、社交网络、虚拟现实等新兴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业务流程优化和服务整合、大数据支持科学决策得到普遍重视,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入地融入高校的教育教学业务中,向教育教学全面信息化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关系从组合、整合演进到融合创新,高校信息化开始进入智慧校园建设阶段。

本标准在整合教育信息化实践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对这些成果和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提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从而为学校进一步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新方法和未来学校新形态提供理论参考。

为了使学校和智慧校园服务商在智慧校园建设中可以有实际操作指导的标准可循,为了降低不同供应商之间系统融合和服务调用的代价,根据相关要求,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本标准。本标准适用于在国内应用的各类高校教育管理软件,可用于解决各类高等学校内部及其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数据传送、资源共享等问题,

本标准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负责管理并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至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9 号院城科会办公西楼)。

主 编 单 位 :浙江大学参 编 单 位 : 中山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重庆三峡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校、

浙江外国语学院、上海智隆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主 要 起 草 人 : 陈文智主 要 审 查 人

目录智慧校园技术框架及数据资产设计标准 1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3 术语和定义 3

3.1 数字校园 digital campus......................................................................33.2 智慧校园 smart campus.......................................................................33.3 智慧教学环境 smart instructional environment.....................................33.4 智慧教学资源 smart instructional resources.........................................33.5 智慧校园管理 smart campus management..........................................33.6 智慧校园服务 smart campus service.....................................................33.7 数据分析 data analysis.........................................................................33.8 数据挖掘 data mining..........................................................................33.9 智能监测 intelligent monitoring...........................................................33.10 在线学习 online learning......................................................................43.11 一卡通 one cardpass...........................................................................43.12 虚拟校园 virtual campus......................................................................4

4 智慧校园总体框架 54.1 智慧校园的总体架构...............................................................................54.2 基础设施层............................................................................................5

4.2.1 概述..............................................................................................54.2.2 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54.2.3 数据库与服务器..............................................................................6

4.3 支撑平台层............................................................................................64.3.1 概述..............................................................................................64.3.2 数据交换........................................................................................64.3.3 数据处理........................................................................................64.3.4 数据服务........................................................................................64.3.5 支撑平台........................................................................................64.3.6 统一接口........................................................................................6

4.4 应用平台层............................................................................................64.4.1 概述..............................................................................................64.4.2 智慧教学环境..................................................................................64.4.3 智慧教学资源..................................................................................64.4.4 智慧校园管理..................................................................................6

4.4.5 智慧校园服务..................................................................................64.5 应用终端...............................................................................................6

4.5.1 概述..............................................................................................64.5.2 用户..............................................................................................74.5.3 接入访问........................................................................................7

4.6 信息系统安全体系..................................................................................74.6.1 概述..............................................................................................74.6.2 系统安全........................................................................................74.6.3 安全等级........................................................................................7

5 智慧校园数据资产规范 75.1 基于大类建模的智慧校园数据模型定义原则...............................................7

5.1.1 基于大类建模的智慧校园数据模型方法论............................................75.1.2 大类建模原则..................................................................................85.1.3 稳定易用原则..................................................................................9

5.2 基于大类建模的智慧校园数据模型定义方式...............................................95.2.1 资源元模型.....................................................................................95.2.2 细类实体扩展..................................................................................95.2.3 规格数据 .....................................................................................105.2.4 顶层业务业务概念与继承关系 ........................................................105.2.5 顶层业务业务概念与关联关系 ........................................................105.2.6 顶层业务业务概念与包含关系 ........................................................10

5.3 人员域................................................................................................105.4 组织域................................................................................................195.5 空间域................................................................................................215.6 时间域................................................................................................235.7 学科域................................................................................................235.8 实物域................................................................................................325.9 财务域................................................................................................36

6 智慧校园技术支撑环境 376.1 通信框架.............................................................................................37

6.1.1 基础网络框架................................................................................376.1.2 物联网框架...................................................................................396.1.3 位置网框架...................................................................................40

6.2 环境框架.............................................................................................416.2.1 计算环境框架................................................................................416.2.2 存储环境框架................................................................................42

6.2.3 网络环境框架................................................................................436.2.4 机房环境框架................................................................................44

6.3 服务框架.............................................................................................446.3.1 交互框架......................................................................................456.3.2 规则框架......................................................................................466.3.3 引擎框架......................................................................................47

6.4 公共服务组件.......................................................................................506.4.1 公共消息中心................................................................................516.4.2 日程中心......................................................................................516.4.3 组织架构中心................................................................................526.4.4 公共打印......................................................................................536.4.5 流程引擎......................................................................................546.4.6 校内支付......................................................................................546.4.7 身份识别与认证............................................................................54

7 智慧校园业务场景 557.1 智慧教学.............................................................................................55

7.1.1 智慧教学基本框架体系...................................................................557.1.2 智慧教学的数据与支撑环境.............................................................557.1.3 智慧教学的形态............................................................................56

7.2 智慧学工.............................................................................................587.2.1 智慧学工基本框架体系...................................................................587.2.2 智慧学工的数据{补充}..................................................................587.2.3 智慧学工的各业务功能要求.............................................................59

7.3 一站式服务大厅...................................................................................637.3.1 一站式服务大厅基本框架体系.........................................................637.3.2 一站式服务大厅的数据和支撑环境...................................................647.3.3 一站式服务大厅的形式...................................................................67

7.4 智慧安防.............................................................................................687.4.1 智慧安防体系架构.........................................................................687.4.2 智慧安防的数据和支撑环境.............................................................697.4.3 数据............................................................................................697.4.4 支撑环境......................................................................................697.4.5 智慧安防各系统的基本功能.............................................................70

7.5 绿色校园.............................................................................................727.5.1 绿色校园基本框架体系...................................................................727.5.2 绿色校园的数据与支撑环境.............................................................74

7.5.3 绿色校园的不同形态......................................................................74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智慧校园建设的总体框架,包括智慧教学环境、智慧教学资源、智慧校园管理、智慧校园服务、信息安全体系等的系统架构及基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智慧校园建设的设计与实施。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22240-2008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

2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数字校园 digital campus

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实现从环境信息(包指教室、实验室等)、资源信息(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信息(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等全部数字化,从而为资源和服务共享提供有效支撑。

3.2 智慧校园 smart campus

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有机衔接,使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便捷地获取资源和服务。注: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是教育信息化的更高级形态。

3.3 智慧教学环境 smart instructional environment

集智能化感知、智能化控制、智能化管理、智能化互动反馈、智能化数据分析、智能化视窗等功能于一体的用以支持教学、科研活动的现实空间环境或虚拟空间环境。

3.4 智慧教学资源 smart instructional resources

能通过自动分类与编目、检索与导航、汇聚与策展、共享与推送等方式实现跨终端获取和应用的资源。3.5 智慧校园管理 smart campus management

集智能化感知、智能化控制、智能化管理、智能化互动反馈、智能化数据分析、智能化视窗等功能于一体的用于实现校园信息管理的系统。

3.6 智慧校园服务 smart campus service

集智能化感知、智能化控制、智能化管理、智能化互动反馈、智能化数据分析、智能化视窗等功能于一体的用于实现校园信息化服务的系统。

3.7 数据分析 data analysis

为提取有用信息和形成结论而对数据加以详细研究和概括总结的过程。3.8 数据挖掘 data mining

从大最的数据中通过算法搜索隐藏于其中信息的过程。注:一般通过包括数据统计、在线分析处理、情报检索、机器学习、专家系统(依靠过去的经验法则)和模式识别等方法来实现。

3.9 智能监测 intelligent monitoring

能自动获取服务网络、视频监控设备或其他感知设备的各种状态信息、监测信息,并利用相关技术,根据一定策略实现系统的自动监测、诊断、告警和修复的一种自动化的工作行为。

3

3.10 在线学习 online learning

通过有线和无线网络进行授课、自主学习、互动学习等一种互联网学习方式。3.11 一卡通 one cardpass

在同一张卡上实现多种不同功能的智能管理。注:本质上是一套由卡片,器具和上位管理软件所构成的特殊信息管理系统,其核心内容是利用卡片这种特定的物理媒介,实现从业务数据的生成,采集,传输到汇总分析的信息资源管理的规范化和自动化。

3.12 虚拟校园 virtual campus

基下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宽带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形学等高新技术,以真实校园整体(校园布局设计、交通、景观、教学及生活环境、建筑物内外、人文)为蓝本;将校园地理空间信息和其属性信息相结合,从而构建产生的三维可视化的逼真校园环境好景观。

4

4 智慧校园总体框架

4.1 智慧校园的总体架构智慧校园总体框架宜采用云计算架构进行部署,如图 1 所示,分为基础设施层,支撑平台层、应用平台层、应用终端和信息安全体系等。

图 1 智慧校园总体架构图

4.2 基础设施层4.2.1 概述基础设施层是智慧校园平台的基础设施保障,提供异构通信网络、广泛的物联感知和海量数据汇集存储,为智慧校园的各种应用提供基础支持,为大数据挖掘、分析提供数据支撑。包括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数据库与服务器等。4.2.2 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包括网络基础设施、教学环境基础设施、教学资源基础设施、办公自动化基础设

5

施、校园服务基础设施等。4.2.3 数据库与服务器数据库与服务器是智慧校园海量数据汇集存储系统,配置管理数库、用户数据库、媒体数据库等和与之相对应的应用服务器、文件服务器、资源服务器等。

4.3 支撑平台层4.3.1 概述支撑平台层是体现智慧校园云计算及其服务能力的核心层,为智慧校园的各类应用服务提供驱动和支撑。包括数据交换、数据处理、数据服务、支撑平台和统一接口等功能单元。4.3.2 数据交换数据交换单元是在基础设施层数据库与服务器的基础上扩展已有的应用,包括数据存储、数据汇聚与分类、数据抽取与数据推送等功能模块。4.3.3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单元包括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融合和数据可视化等功能模块。4.3.4 数据服务数据服务单元包括数据安全服务、数据报表服务、数据共享服务等功能模块。4.3.5 支撑平台支撑平台单元包括统一身份证、权限管理、菜单管理和接口服务等功能模块。4.3.6 统一接口统一接口单元是智慧校园实现安全性、开放性、可管理性和可移植性的中间件,如 API 接口、B/S接口、C/S接口和个性化接口等。

4.4 应用平台层4.4.1 概述应用平台层是智慧校园应用与服务的内容体现,在支撑平台层的基础上,构建智慧校园的环境、资源、管理和服务等应用,为师生员工及社会公众提供泛在的服务。包括智慧教学环境、智慧教学资源、智慧校园管理、智慧校园服务四大部分。4.4.2 智慧教学环境 智慧教学环境总体架构可以独立部署。4.4.3 智慧教学资源智慧教学资源总体架构可以独立部署。4.4.4 智慧校园管理智慧校园管理总体架构可以独立部署。4.4.5 智慧校园服务智慧校园服务总体架构可以独立部署。

4.5 应用终端4.5.1 概述应用终端是接入访问的信息门户,访问者通过统一认证的平台门户,以各种浏览器及移动终端安全

6

访问,随时随地共享平台服务和资源。包括用户和接入访问两个方面。4.5.2 用户用户指教师、学生、管理者和社会公众等用户群体。4.5.3 接入访问 用户可以通过计算机网页浏览器或移动终端系统接入访问以获取资源和服务。

4.6 信息系统安全体系4.6.1 概述信息安全体系是贯穿智慧校园总体框架多个层面的安全保障系统。4.6.2 系统安全智慧校园系统的信息安全保护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4.6.3 安全等级智慧校园安全体系不低于 GB/T 22240-2008 规定的三级要求。

5 智慧校园数据资产规范

5.1 基于大类建模的智慧校园数据模型定义原则5.1.1 基于大类建模的智慧校园数据模型方法论传统的数据建模是对现实概念进行一对一建表的“硬建模”,是面向对象的细粒度建模,将所有资源类型独立建模以对应面向对象编程中的 object.Action(),概念间的关系分散在现实概念的各个存储表中:概念的新增和变化都会对数据表造成影响,关系的新增和变化都会对数据表的 Schema造成影响。应用代码冗余,实现效率低下(几千个方法),任何资源类型或业务约束的变化都将导致应用的调整,无法快速满足业务需要,不符合经济动力学原理;缺乏稳定的支点,随着网络的发展,新资源类型的产生将造成数据模型、API 呈指数级增长,最终无法控制导致系统崩溃。 本次数据建模方法的出发点:通过归纳寻求一种收敛的模式,实现稳定的映射。从能描述所有现实概念的 E-R出发,按照数学建模抽象进行大类建模,消除新增概念导致数据库停机升级的情况,提高开发效率和运营效率,提供唯一的新增概念方法,提高需求分析效率。 概念定义是映射现实的起点,划分意味着子集的并运算覆盖超集,同时子集之间不存在重叠,一个概念存在划分,意味着此概念的下级概念都是稳定的划分标准,意味着可以唯一确定新概念由模型中哪个概念中派生。这样建模的好处有以功能来描述资源概念易于同业务部门沟通、验证概念;以划分描述资源概念能够保证资源概念的稳定性。划分的标准有利于对功能的进一步细分,从而保持定义的通用性;划分的标准也有利于下级概念稳定性。 概念模型对现实概念的覆盖依据:1. 以功能为核心对概念进行定义,确保概念定义明确,不存在模棱两可的概念; 2. 如果从某维度对单个概念的分类是一个划分,则说明此概念具备分解的可能,要尽量细分下去

直到无法分解为止:细分可提升 IT 计算出来的目标概念相对于现实概念的精度为下一步逻辑模型的大类聚合提供输入。

7

3. 非一一对应,而是基于模型现有概念和关系,进行 IT运算实现覆盖:组合、聚合、引用等运算;用模式与规格适应现实概念。

5.1.2 大类建模原则 依据大类建模原理,目标是对象大类、关系大类稳定,其物理存储(主表和关系表)亦稳定;业务对象及业务关系的扩展,不需要调整物理主表及关系主表,仅做元数据的配置,增加业务对象及对主表属性的使用关系,必要时增加或使用现有物理扩展表管理属性即可。屏蔽应用代码对数据库的直接访问,采用元数据进行翻译,确保模型的灵活快速扩展。智慧校园大类建模数据标准仅指数据库物理存储访问相关的元模型,不含界面展现等应用相关的元模型。

1. 数据模型的易用目标 对抽象模型进行元数据运算,得到与现实概念等价的 IT 运算目标,解决模型中哪些抽象类参与运算,运算目标从模型中哪个抽象类派生出来。

2. 数据模型原则 每一层模型概念应是对上层概念是集合意义上的划分,保证运算的唯一正确性。

3. 概念模型合并大类的总体思路a. 父子类的划分必须清晰和严谨,且遵循智慧校园业务本质,不能存在模棱两可的划分; b. 父子类划分的首要考虑电信网络行为模式上的相似性,其次考虑本身的各种形态; c. 功能一致的直接抽象为一个类,功能相似且能清晰界定的抽象为共同父类的子类; d. 父类的关系必须能够涵盖或者大于子类的关系; e. 以叶子节点作为合并大类的起点,在叶子节点之间构建关系,递归判断叶子节点是否可

以向上合并。

4. 概念模型合并大类的具体原则a. 同一个父类下的子类且符合原则 2 的时候允许合并,跨父类的子类不能合并;

8

b. 叶子节点向上合并带来的外键应用补偿总次数不超过 1次时才允许合并: 两两合并的子类间的关系有一端为 1时,需两个子类的所有外部关系均不存在对端或本端为 1(同时对端为 1或者本端为 1 的除外),且外键应用补偿总次数不超过1次,才允许合并; 两两合并的子类间的关系任何一端都不为 1时,需两个子类的所有外部关系对端或者本端为 1(同时对端为 1或者本端为 1 的除外)的情况最多 1 个,且外键应用补偿总次数不超过 1次,才允许合并。

5.1.3 稳定易用原则 数据模型应在稳定性和易用性上达成平衡,其衡量标准为模型的实用性。 模型越抽象越稳定。E-R 是所有 MIS 数据模型的起源,可以描述世界上任何东西,最稳定。但模型抽象度越高意味着越多的工作需要应用来完成,且不易为程序员和用户理解。 模型越贴近现实越容易使用。对现实实体一对一的“硬建模”最容易理解和使用。但建模越“硬”,则意味着停机改动数据模型的可能性越大,越容易对生产造成负面影响。 模型的实用性取决于应用需要哪个抽象度的管理对象,包括管理对象的粒度——实体 (E),管理对象的功能——关系(R)。从 E-R 出发,细分实体和关系概念,直到满足各应 用的管理要求为止。 应用的管理对象不可能遵循 IT 的技术原则,模型不会与管理对象一一对应。通过元数据技术对大类进行划分然后组合后,才会形成管理对象的数据模型。

5.2 基于大类建模的智慧校园数据模型定义方式5.2.1 资源元模型 当数据在程序中不是被加工的对象,而是被用来对程序的运行起到控制作用,并且可以 通过值的改变而改变程序的行为室,这样的数据称为元数据(metadata)。元数据本身作为实现数据字典的方式、数据交换的标准、资源管理的建模等。 基于此,基于大类建模的智慧校园元数据建模的过程如下:

1. 对校园中的业务进行分析,抽象出各个大域特征中稳定的部分和可扩展的部分,构建稳定的模型框架。

2. 对可扩展部分采用分层分类的方式声明扩展的方法和准则。 3. 对抽象类和扩展类间的关系进行确定。

本模型在参考《CELTS-34 高等学院管理信息标准》和《信息技术 学习、教育和培训教育管理基础信息》(GB/T 35298-2017)的建模方法论和已有的建模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了统一的智慧校园元数据模型,元数据模型描述了智慧校园的各种大类、属性以及类间的关联关系,以统一的方式对智慧校园中的元素进行抽象描述。

5.2.2 细类实体扩展 为更好的适应智慧校园的应用需求和管理粒度,在保证元模型实体和关系稳定的基础上,需允许对

9

数据模型进行灵活的扩展。一方面,需要通过扩展模型适应各专业网络资源对象间的差异性,也为防止过度抽象导致模型的不可用和应用的复杂度及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另一方面,管理粒度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各高校对模型各实体的属性管理粒度的区别。主要划分原则如下:

1. 扩展模型体现在元核心模型之下,即扩展模型应从元核心模型中派生出来,关系在元核心模型中体现,不派生出新的关系。

2. 扩展模型继承元核心模型的属性描述,对于元核心模型中的必选属性要求应予以支持。 3. 对于仅为某资源对象才具有的资源类型或资源属性,可以通过纵表的方式予以保存。

5.2.3 规格数据 将通用的规则、属性分离出来单独定义,形成实体的规格,事先定义各类实体的类型信息和创建实体之间的嵌套关系/连接关系的配置规则信息,只需要通过参数化配置就能很快地、批量地形成实例。并不要求每种类型必须有规格,规格的分类根据类型的不同而不同。

5.2.4 顶层业务业务概念与继承关系 类之间的继承关系在类定义时描述,继承关系发生在两个类间,发生继承关系的两个类被称为父类和子类。子类继承了父类的属性,同时也可以具有自己的属性描述。在子类的定义时应指明所继承的父类。

5.2.5 顶层业务业务概念与关联关系 对智慧校园各类实体承载关系、连接关系和管理关系可以采用类的关联关系来表达。在关联关系的定义过程中应包括以下活动:

1. 确定关联类:在已定义的大类中选择需要关联其他类。 2. 确定被关联类:在已定义的大类中选择将被关联类关联的类。 3. 建立关联关系:建立起关联类和被关联类之间的关联关系。

5.2.6 顶层业务业务概念与包含关系 对智慧校园的包含关系可以采用类的包含关系来表达。在包含关系的定义过程中应包括以下活动:

1. 确定包含类:在已定义的类中选择需要包含其他类的类。 2. 确定被包含类:在已定义的类中选择将被包含类包含的类。 3. 建立包含关系:建立起包含类和被包含类之间的包含关系。

5.3 人员域本标准中的人员域包括与人员有关的各类对象,包括人员基本属性、身份、档案等。其中:

1. 人员基本属性描述的是人员对象的稳定属性,在生命周期内基本保持不变,如民族、籍贯、出生日期、性别等;

10

2. 身份包括内部身份和外部身份:内部身份描述的是校园内的身份属性,如教师人事基本信息、学生学籍基本信息、临时工作人员基本信息等;外部身份描述的是身份证、护照、军官证等校园外部的身份属性。一个人员可以拥有一个或多个内部身份,以及一个或多个外部身份;

3. 档案/学籍包括学生的学籍信息和教职员工及其他人员的人事档案信息,扩展信息包括学习或工作的简历信息,奖励扩展信息、惩处扩展信息,科研成果信息,家庭成员信息等。

人员-组织核心域物理数据模型

人员域扩展表物理数据模型

11

人员基本属性说明名称 编码 数据类型 主外键 备注ID Id NUMBER(24) PK 主表名称 Name VARCHAR2(2

00)  

编码 Code VARCHAR2(80)  

规格 ID Spec_id Number(13)  民族      籍贯      性别      出生日期      创建人 ID CREATOR_ID NUMBER(38)  创建时间 CREATOR_DATA DATE  修改人 ID MODIFIER_ID NUMBER(38)  修改时间 MODIFY_DATE DATE  版本 VERSION NUMBER(8) 应用事务控制分片 ID SHARDING_ID NUMBER(6)  时间戳 TIME_STAMP TIME_STAMP  

身份属性说明名称 编码 数据类型 主外键 备注

12

ID     PK 主表名称 Name VARCHAR2(200)    号码 Code VARCHAR2(80)    规格 ID Spec_id Number(13)    人员 ID     FK  国籍        状态        有效期        创建人 ID CREATOR_ID NUMBER(38)    创建时间 CREATOR_DAT

A DATE    修改人 ID MODIFIER_ID NUMBER(38)    修改时间 MODIFY_DATE DATE    版本 VERSION NUMBER(8)    分片 ID SHARDING_ID NUMBER(6)    时间戳 TIME_STAMP TIME_STAMP    

外部身份属性说明名称 编码 数据类型 主外键 备注证件号码        证件类型   varchar2(80)    国籍        ID   NUMBER(24)    有效期   DATE   截止时间

档案/学籍属性说明名称 编码 数据类型 主外键 备注ID     PK 主表名称 Name VARCHAR2(20

0)    

13

编码 Code VARCHAR2(80)    

规格 ID Spec_id Number(13)    人员 ID     FK  身份 ID     FK  父 ID     FK  创建人 ID CREATOR_ID NUMBER(38)    创建时间 CREATOR_DAT

A DATE    修改人 ID MODIFIER_ID NUMBER(38)    修改时间 MODIFY_DATE DATE    版本 VERSION NUMBER(8)    分片 ID SHARDING_ID NUMBER(6)    时间戳 TIME_STAMP TIME_STAMP    

档案/学籍基础信息扩展属性说明名称 编码 数据类型 主外键 备注ID      职称        职级        学历        学位        婚姻状态        宗教信仰        政治面貌 1       党员、团队、群

众政治面貌 2       其他民主党派备注        版本 VERSION NUMBER(8)    分片 ID SHARDING_I

D NUMBER(6)    

14

简历扩展属性说明(包括工作、学习经历)名称 编码 数据类型 主外键 备注ID    起始年月      截止年月      所在机构      简历性质     工作/学习

简历内容     具体工作或学习内容曾任党政职务名称      曾任专业技术职级      

所获学位      所获学历      就读方式      证明人      备注      版本 VERSION NUMBER(8)    分片 ID SHARDING_ID NUMBER(6)    

奖励扩展信息属性说明名称 编码 数据类型 主外

键 备注ID      获奖项目        奖励级别        奖励方式        获奖类别        获奖原因        奖励内容        颁奖单位        获奖日期        

15

获奖角色        版本 VERSION NUMBER(

8)    

分片 ID SHARDING_ID

NUMBER(6)    

惩处扩展信息属性说明名称 编码 数据类型 主外键 备

注ID      惩处类型        惩处原因        惩处内容        惩处单位        惩处文号        惩处日期        惩处撤销日期        惩处撤消文号        惩处撤消原因        版本 VERSION NUMBER(8)    分片 ID SHARDING_ID NUMBER(6)    

家庭成员扩展属性说明名称 编码 数据类型 主外键 备注ID  关系类型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国籍    

16

婚姻状况    政治面貌    单位    职业    职务    职级    版本 VERSION NUMBER(8)    分片 ID SHARDING_ID NUMBER(6)    

科研成果扩展属性说明名称 编码 数据类型 主外键 备注ID

起始日期        截止日期        角色        项目类型       含项目类别、刊物级别、论著类别来源       涉及论著、专利的相关项目外部编号       如著作书号、杂志编号、专利号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出版社        鉴定结论        代理机构        版本 VERSION NUMBER(8)    分片 ID SHARDING_ID NUMBER(6)    

学籍基础信息扩展属性说明名称 编码 数据类型 主外键 备注ID      学历        学位        

17

婚姻状态        宗教信仰        政治面貌 1       党员、团队、群众政治面貌 2       其他民主党派备注        版本 VERSION NUMBER(8)    分片 ID SHARDING_ID NUMBER(6)    

学生简历扩展属性说明名称 编码 数据类型 主外键 备注ID

起始年月截止年月所在机构简历性质 工作/学习简历内容 体工作或学习内容

曾任党政职务名称曾任专业技术职级

所获学位所获学历就读方式证明人备注版本 VERSION NUMBER(8)

分片 ID SHARDING_ID NUMBER(6)

状态变化扩展表名称 ID 编码 数据类型 主外键 备注

发生日期

18

发生原因变化类型 婚姻状态、职称状态、学历、学位、

政治面貌版本 VERSION NUMBER(8

)

分片 ID SHARDING_ID NUMBER(6)

5.4 组织域本标准中的组织域包括与组织有关的各类对象,既包括人事管理范畴的实体组织机构,如院系、职能部门、实验室,也包括逻辑组织,如教学班级、学生社团,甚至临时性的组织。

人员-组织核心域物理数据模型

19

组织域物理数据模型

空间属性说明名称 编码 数据类型 主外键 备注ID ID NUMBER(24) PK 主表名称 Name VARCHAR2(200)   中文名编码 Code VARCHAR2(80)   英文名

规格 ID Spec_id Number(13)    内部编码 INTERNAL_CODE VARCHAR2(100)    

20

拼音简写 SHORT_PINYIN VARCHAR2(100)    英文简写 SHORT_ENGLISH VARCHAR2(50)    

上级组织 ID PARENT_ORG_ID NUMBER(24)    有效状态 IS_VALID NUMBER(8)   1 是 0否失效日期 INVALID_DATE DATE    是否实体 IS_ENTITY NUMBER(8)   1 是 0否建立年月 FOUND_DATE VARCHAR2(10)    

地址 ADDRESS VARCHAR2(255)    所在行政区 AREA VARCHAR2(50)   党员、团队、群众创建人 ID CREATOR_ID NUMBER(38)    创建时间 CREATOR_DATA DATE    修改人 ID MODIFIER_ID NUMBER(38)    修改时间 MODIFY_DATE DATE    

版本 VERSION NUMBER(8)    分片 ID SHARDING_ID NUMBER(6)    时间戳 TIME_STAMP TIME_STAMP    

5.5 空间域本标准中的空间域指的是承载校园教学、科研、管理等行为的物理空间,包括校区、建筑、场所、房间等,空间域的实体具备自包含关系。典型空间实体规格包括但不限于教学及辅助用房(教室、实验室、实习场所、体育馆、会堂等)、行政办公用房、生活用房(学生宿舍、教工宿舍、食堂、教工住宅)等。扩展属性包括但不限于使用用途、容量(容纳人数)、建筑物结构、状况、类别等。

空间域物理数据模型

21

空间

I D编码名称

I D规格D父空间

GI SI DI D创建人

创建时间I D修改人

修改时间版本

I D分片时间戳. . .

NUMBER(24)VARCHAR2(255)VARCHAR2(255)NUMBER(13)NUMBER(24)NUMBER(24)NUMBER(38)DATENUMBER(38)DATENUMBER(8)NUMBER(6)TI MESTAMP

<pk>

<fk>

空间属性说明名称 编码 数据类型 主外键 备注ID Id NUMBER(24) PK

名称 Name VARCHAR2(80)

编码 Code VARCHAR2(80)

规格 ID Spec_id Number(13)

父空间 ID PARENT_ID NUMBER(24) FK

GISID GISID NUMBER(24) FK

创建人 ID CREATOR_ID NUMBER(38)

创建时间 MODIFIER_ID DATE

修改人 ID MODIFIER_ID NUMBER(38)

修改时间 MODIFY_DATE DATE

版本 VERSION NUMBER(8) 应用事务控制分片 ID SHARDING_ID NUMBER(6)

22

时间戳 TIME_STAMP TIME_STAMP

5.6 时间域本标准中的时间域指的是与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相关的非自然属性的时间类对象,包括学年、学期(春秋学期、春秋夏三学期)、周(教学周、考试周等)、天、节次等。

时间属性说明名称 编码 数据类型 主外键 备注ID Id NUMBER(24) PK 主表名称 Name VARCHAR2(80

)    

编码 Code VARCHAR2(80)    

规格 ID Spec_id Number(13)    父 时 间

ID PARENT_ID NUMBER(24) FK  起始时间 BEGIN_DATE DATE    终止时间 END_DATE DATE    创 建 人

ID CREATOR_ID NUMBER(38)    创建时间 MODIFIER_ID DATE    修 改 人

ID MODIFIER_ID NUMBER(38)    修改时间 MODIFY_DATE DATE    版本 VERSION NUMBER(8)   应用事务控制分片 ID SHARDING_ID NUMBER(6)    时间戳 TIME_STAMP TIME_STAMP    

5.7 学科域

学科域物理数据模型

23

名称 编码 数据类型 主外键 备注ID ID NUMBER(24) PK 学科名称 NAME VARCHAR2(2

00)    编码 CODE VARCHAR2(8

0)    规格 ID SPEC_ID NUMBER(13)    创建人 CREATOR_ID NUMBER(24)    创建时间 CREATE_DATE DATE    修改人 MODIFIER_ID NUMBER(24)    修改时间 MODIFY_DATE DATE    版本 VERSION NUMBER(8)    

24

分片 ID SHARDING_ID NUMBER(24)    时间戳 TIME_STAMP TIMESTAMP    上级学科

IDPARENT_ID NUMBER(24) FK  

状态 ID STATE_ID NUMBER(8)    

名称 编码 数据类型 主外键 备注ID ID NUMBER(24) PK 专业名称 NAME VARCHAR2(2

00)    

编码 CODE VARCHAR2(80)    

规格 ID SPEC_ID NUMBER(13)    

创建人 CREATOR_ID NUMBER(24)    

创建时间 CREATE_DATE DATE    

修改人 MODIFIER_ID NUMBER(24)    

修改时间 MODIFY_DATE DATE    

版本 VERSION NUMBER(8)    

分片 ID SHARDING_ID NUMBER(24)    

时间戳 TIME_STAMP TIMESTAMP    

状态 STATE_ID NUMBER(8)    成立时间 FOUND_DATE DATE    

25

上级专业 ID PARENT_ID NUMBER(24) FK  学科 ID SUBJECT_ID NUMBER(24) FK  

名称 编码 数据类型 主外键 备注ID ID NUMBER(24) PK 课程基础信息名称 Name VARCHAR2(20

0)    编码 Code VARCHAR2(80)    规格 ID Spec_id Number(13)    创建人 ID CREATOR_ID NUMBER(24)    创建时间 MODIFIER_ID DATE    修改人 ID MODIFIER_ID NUMBER(24)    修改时间 MODIFY_DATE DATE    版本 VERSION NUMBER(8)   应用事务控制分片 ID SHARDING_ID NUMBER(24)    时间戳 TIME_STAMP TIME_STAMP    别名 ALIAS VARCHAR2(20

0)    

学分 CREDIT NUMBER(4,2)    学时 SCHOOL_HOUR NUMBER(4,2)    简介 PROFILES VARCHAR2(50

0)    

教材 BOOK_ID NUMBER(24) FK需要设置为关系表

参考书 REF_BOOK VARCHAR2(500)    

课程种类 COURSE_KIND_ID NUMBER(8)   理论课、实验26

课等

课程类别 COURSE_TYPE_ID NUMBER(8)   公共课、专业课等

课程性质 COURSE_PROPERTY_ID NUMBER(8)    

所属学科 ID SUBJECT_ID NUMBER(24) FK  所属专业 ID SPECIALTY_ID NUMBER(24) FK  

名称 编码 数据类型 主外键 备注ID ID NUMBER(24) PK 教材基础信息名称 Name VARCHAR2(20

0)    编码 Code VARCHAR2(80)    规格 ID Spec_id Number(13)    创建人 ID CREATOR_ID NUMBER(38)    创建时间 MODIFIER_ID DATE    修改人 ID MODIFIER_ID NUMBER(38)    修改时间 MODIFY_DATE DATE    版本 VERSION NUMBER(8)   应用事务控制分片 ID SHARDING_ID NUMBER(6)    时间戳 TIME_STAMP TIME_STAMP    

国际标准书号 ISBN VARCHAR2(30)    

版次 PUBLISHING_TIMES NUMBER(5)    

出版社 PUBLISHING_HOUSE

VARCHAR2(100)    

获奖信息 AWARD_INFO VARCHAR2(500)    

主编        27

名称 编码 数据类型 主外键 备注ID ID NUMBER(24) PK 培养计划名称 NAME VARCHAR2(2

00)    编码 CODE VARCHAR2(8

0)    规格 ID SPEC_ID NUMBER(13)    创建人 CREATOR_ID NUMBER(24)    创建时间 CREATE_DATE DATE    修改人 MODIFIER_ID NUMBER(24)    修改时间 MODIFY_DATE DATE    版本 VERSION NUMBER(8)    分片 ID SHARDING_ID NUMBER(24)    时间戳 TIME_STAMP TIMESTAMP    所属专业

IDSPECIALTY_ID NUMBER(24) FK  

总学分 TOTAL_CREDIT NUMBER(5,1)    总学时 TOTAL_HOUR NUMBER(5,1)    备注 NOTES VARCHAR2(5

12)    状态 STATE_ID NUMBER(8)    

28

名称 编码 数据类型 主外键 备注ID ID NUMBER(24) PK 计划课程组名称 NAME VARCHAR2(200

)    编码 CODE VARCHAR2(80

)    规格 ID SPEC_ID NUMBER(13

)    创建人 CREATOR_ID NUMBER(24

)    创建时间 CREATE_DATE DATE    修改人 MODIFIER_ID NUMBER(24

)    修改时间 MODIFY_DATE DATE    版本 VERSION NUMBER(8)    分片 ID SHARDING_ID NUMBER(24

)    时间戳 TIME_STAMP TIMESTAMP    

培养计划 ID PLAN_ID NUMBER(24) PK  

课程组类型 GROUP_TYPE_ID NUMBER(8)    最少修读门数 LEAST_COURSE_N

UMBER NUMBER(4)    最少修读学分 LEAST_CREDIT NUMBER(5,

1)    最少修读学时 LEAST_HOUR NUMBER(5,

1)    

名称 编码 数据类型 主外键 备注29

ID ID NUMBER(24) PK 计划课程名称 NAME VARCHAR2(2

00)    编码 CODE VARCHAR2(8

0)    规格 ID SPEC_ID NUMBER(13)    创建人 CREATOR_ID NUMBER(24)    创建时间 CREATE_DATE DATE    修改人 MODIFIER_ID NUMBER(24)    修改时间 MODIFY_DATE DATE    版本 VERSION NUMBER(8)    分片 ID SHARDING_ID NUMBER(24)    时间戳 TIME_STAMP TIMESTAMP    

计划课程组 ID GROUP_ID NUMBER(24) FK  考试类型 EXAM_TYPE_ID NUMBER(8)    课程 ID COURSE_ID NUMBER(24) FK  

名称 编码 数据类型 主外键 备注ID ID NUMBER(24) PK 开课任务名称 NAME VARCHAR2(2

00)

编码 CODE VARCHAR2(8

30

0)

规格 ID SPEC_ID NUMBER(13)

创建人 CREATOR_ID NUMBER(24)

创建时间 CREATE_DATE DATE

修改人 MODIFIER_ID NUMBER(24)

修改时间 MODIFY_DATE DATE

版本 VERSION NUMBER(8)

分片 ID SHARDING_ID NUMBER(24)

时间戳 TIME_STAMP TIMESTAMP

计划课程ID

PLANCOURSE_ID NUMBER(24)

计划人数 PLANNED_NUMBER NUMBER(4)

课程序号 SEQ NUMBER(3)

排课方式 ARRANGE_TYPE_ID NUMBER(8)

所属开课任务 ID

TASK_ID NUMBER(24) FK

名称 编码 数据类型 主外键 备注ID ID NUMBER(24) PK 成绩名称 NAME VARCHAR2(2

00)

31

编码 CODE VARCHAR2(80)

规格 ID SPEC_ID NUMBER(13)

创建人 CREATOR_ID NUMBER(24)

创建时间 CREATE_DATE DATE

修改人 MODIFIER_ID NUMBER(24)

修改时间 MODIFY_DATE DATE

版本 VERSION NUMBER(8)

分片 ID SHARDING_ID NUMBER(24)

时间戳 TIME_STAMP TIMESTAMP

成绩 SCORE NUMBER(5,2)

状态 STATE_ID NUMBER(8)

考试课程ID

EXAM_COURSE_ID NUMBER(24) F

K

学生 ID STUDENT_ID NUMBER(24) FK

名称 编码 数据类型 主外键 备注ID ID NUMBER(24) PK 教学班名称 NAME VARCHAR2(2

00)

编码 CODE VARCHAR2(80)

32

规格 ID SPEC_ID NUMBER(13)

创建人 CREATOR_ID NUMBER(24)

创建时间 CREATE_DATE DATE

修改人 MODIFIER_ID NUMBER(24)

修改时间 MODIFY_DATE DATE

版本 VERSION NUMBER(8)

分片 ID SHARDING_ID NUMBER(24)

时间戳 TIME_STAMP TIMESTAMP

开课任务 ID COURSETASK_ID NUMBER(24) FK

教师 ID TEACHER_ID NUMBER(24) FK

名称 编码 数据类型 主外键 备注ID ID NUMBER(24) PK 考试名称 NAME VARCHAR2(2

00)

编码 CODE VARCHAR2(80)

规格 ID SPEC_ID NUMBER(13)

创建人 CREATOR_ID NUMBER(24)

创建时间 CREATE_DATE DATE

修改人 MODIFIER_ID NUMBER(24)

33

修改时间 MODIFY_DATE DATE

版本 VERSION NUMBER(8)

分片 ID SHARDING_ID NUMBER(24)

时间戳 TIME_STAMP TIMESTAMP

开课任务ID

COURSETASK_ID NUMBER(24) FK

开始时间 BEGIN_DATE DATE

结束时间 END_DATE DATE

教学班 ID TEACHCLASS_ID NUMBER(24) FK

名称 编码 数据类型 主外键 备注ID ID NUMBER(24) P

K 科研项目名称 NAME VARCHAR2(2

00)

编码 CODE VARCHAR2(80)

规格 ID SPEC_ID NUMBER(13)

创建人 CREATOR_ID NUMBER(24)

创建时间 CREATE_DATE DATE

修改人 MODIFIER_ID NUMBER(24)

修改时间 MODIFY_DATE DATE

34

版本 VERSION NUMBER(8)

分片 ID SHARDING_ID NUMBER(24)

时间戳 TIME_STAMP TIMESTAMP

学科 ID SUBJECT_ID NUMBER(24) FK

名称 编码 数据类型 主外键 备注ID ID NUMBER(24) P

K 科研活动名称 NAME VARCHAR2(2

00)

编码 CODE VARCHAR2(80)

规格 ID SPEC_ID NUMBER(13)

创建人 CREATOR_ID NUMBER(24)

创建时间 CREATE_DATE DATE

修改人 MODIFIER_ID NUMBER(24)

修改时间 MODIFY_DATE DATE

版本 VERSION NUMBER(8)

分片 ID SHARDING_ID NUMBER(24)

时间戳 TIME_STAMP TIMESTAMP

学科 ID SUBJECT_ID NUMBER(24) FK

科研项目 RESEARCHPROJC NUMBER(24) F

35

ID T_ID K

名称 编码 数据类型 主外键 备注ID ID NUMBER(24) F

K 科研成果名称 NAME VARCHAR2(2

00)

编码 CODE VARCHAR2(80)

规格 ID SPEC_ID NUMBER(13)

创建人 CREATOR_ID NUMBER(24)

创建时间 CREATE_DATE DATE

修改人 MODIFIER_ID NUMBER(24)

修改时间 MODIFY_DATE DATE

版本 VERSION NUMBER(8)

分片 ID SHARDING_ID NUMBER(24)

时间戳 TIME_STAMP TIMESTAMP

学科 ID SUBJECT_ID NUMBER(24)

科研项目ID

RESEARCHPROJECT_ID NUMBER(24)

36

5.8 实物域

实物属性说明名称 编码 数据类型 主外键 备注ID ID NUMBER(24) PK 实物名称 Name VARCHAR2(200)    

37

编码 Code VARCHAR2(80)    规格 ID Spec_id Number(13)    创建人 ID CREATOR_ID NUMBER(24)    创建时间 MODIFIER_ID DATE    修改人 ID MODIFIER_ID NUMBER(24)    修改时间 MODIFY_DATE DATE    版本 VERSION NUMBER(8)   应 用事务

控制分片 ID SHARDING_ID NUMBER(24)    时间戳 TIME_STAMP TIME_STAMP    人员 ID PERSON_ID NUMBER(24) FK  组织 ID ORG_ID NUMBER(24) FK  

有形资产属性扩展名称 编码 数据类型 主外键 备注ID ID NUMBER(24) PK 有形资产扩展

表分片 ID SHARDING_ID NUMBER(24)    版本 VERSION NUMBER(8)   应用事务控制占地面积 TOTAL_AREA NUMBER(10,2)    建筑面积 BUILD_AREA NUMBER(10,2)    使用面积 USED_AREA NUMBER(10,2)    是否租用 IS_RENT NUMBER(8)    租金 RENT NUMBER(12,2)    建设费用 BUILD_COST NUMBER(12,2)    位置 ADDRESS VARCHAR2(500

)    类别 TYPE_ID NUMBER(8)    建立时间 BUILD_DATE DATE    报废时间 SCRAP_DATE DATE    产权 PROPERTY_ID NUMBER(8)    

38

厂商 VENDOR VARCHAR2(255)    

型号 MODEL VARCHAR2(255)    

无形资产属性名称 编码 数据类型 主外键 备注ID ID NUMBER(24) PK 无形资产扩展表

分片 ID SHARDING_ID NUMBER(24)  版本 VERSION NUMBER(8)   应用事务控制专利类型      批准日期      批准形式      申请编号      

所属学科 ID      证书编号      状态      

交纳专利年费日期      缴纳金额      

所属项目编号      国际专利主分类号      

pct或专利国家名称      专利代理机构      专利代理人      专利权人      专利到期时间      名称 编码 数据类型 主 外 备注

39

键ID ID NUMBER(24) PK 易耗品

分片 ID SHARDING_ID NUMBER(24)  版本 VERSION NUMBER(8)   应用事务控制耗材类型 TYPE_ID NUMBER(8)  

数量 NUM NUMBER(10,2)  金额 MONEY NUMBER(12,2)  

5.9 财务域

财务属性说明:名称 编码 数据类型 主外键 备注ID ID NUMBER(24) PK 主表名称 Name VARCHAR2(200)  编码 Code VARCHAR2(80)  

规格 ID Spec_id Number(13)  40

创建人 ID CREATOR_ID NUMBER(38)  创建时间 MODIFIER_ID DATE  修改人 ID MODIFIER_ID NUMBER(38)  修改时间 MODIFY_DATE DATE  

版本 VERSION NUMBER(8) 应用事务控制分片 ID SHARDING_ID NUMBER(6)  时间戳 TIME_STAMP TIME_STAMP  金额 MONEY NUMBER(12,2)  

组织 ID ORG_ID NUMBER(24) FK  人员 ID PERSON_ID NUMBER(24) FK  父 ID PARENT_ID NUMBER(24) FK  

关键时间 1   DATE  关键时间 2   DATE  关键时间 3   DATE  发放时间   DATE

申请时间   DATE

结束时间   DATE

41

6 智慧校园技术支撑环境

6.1 通信框架通信框架是智慧校园框架体系的传输核心,为智慧校园各类信息的高速传输和广泛覆盖提供支撑保障。包括为各类终端提供高便携、高可靠、高带宽接入和数据交换的基础网络框架;为各类传感器提供高频率、高覆盖的物联网框架,为人、传感器等提供校园物理位置确定服务的位置网框架。6.1.1 基础网络框架基础网络应包括校园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及生活服务提供支撑保障、为师生随时随地使用互联网提供高速率的访问服务、为校园各类智慧应用提供高可靠的接入和传输服务,从而为智慧校园提供随需、泛在的通信支撑。 基础网络框架(如图 5.1 所示)应满足 IPv4/IPv6双栈、具有多业务融合、高带宽、高移动性、和高可靠性;应具备一定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可在传统网络架构基础之上,融入 SDN 技术思想,构建高柔性校园网络,实现网络统一管控和策略调度,其总体要求如下。

42

图 6.1 — 基础网络框架模型图

1. 业务支持要求a. 提供智慧校园各类信息数据的高速传输和多业务承载能力;b. 为加强数据安全及业务独立性,宜通过 MPLS L3 VPN、EVPN 等技术实现业务逻辑隔离;c. 提供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接入方式,且全部支持 IPv4/IPv6双栈;d. 有线网千兆速率到用户桌面;e. 无线网能根据不同的用户场景,提供多 SSID 支持;f. 无线网宜加入全球漫游组织联盟“eduroam”;g. 为外网用户提供 VPN隧道服务,能对被访问资源进行分级管理;h. 提供远程分支机构接入能力,宜采用 IPSec VPN、EVPN、SD-WAN 等技术;

2. 网络架构要求a. 应采用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的网络架构;b. 为加强网络健壮性,宜通过网络虚拟化、VxLAN 等技术构建大二层网络,并向 SDN架

构演进;c. 宜采用多运营商出口链路接入互联网;d. 网络外连区域(边界网)应具备安全防护、出口链路负载均衡、网络地址转换功能;e. 核心层应采用 10G或以上速率以太网技术进行组网;f. 核心层及外连区域(边界网)应在互联链路和设备实现 1+1冗余;g. 无线网采用无线控制器(AC)+瘦AP(FIT)架构组网,宜选取流量本地转发模式;h. 为便于策略的实施及流量的统一调度,无线网宜与有线网在接入层、汇聚层物理独立,

核心层融合;43

i. 应根据不同的无线应用场景(学生宿舍、行政办公、教学楼等)选取最优的无线部署方案;j. 无线AP宜选取支持 802.11ac WAVE2 的协议标准,支持 2.4GHz 和 5GHz频道(同

时支持 5.150GHz-5.350GHz 和 5.725GHz-5.850GHz);k. 应对每个无线AP 进行合理的信道划分,宜在高密场景下对无线工作频宽进行调优。

3. 运维管理要求a. 终端接入应使用授权机制,宜采用准入验证模式;b. 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宜采用统一的身份验证体系;c. 应对校园网用户实施网络流量带宽管理和 QoS区分服务,宜采用出互联网带宽管控模

式;d. 具备统一的网络管理系统,能对全网设备实施监控和预警;e. 具备统一的设备日志管理系统,能对关键设备的日志进行收集和分析;f. 为加强用户体验管理,宜通过仿真等技术手段对 WEB、流媒体等互联等应用访问实施监

测,建立服务质量基线和预警机制;g. 为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应通过端口镜像、NetFlow 等技术实现网络流量的实时输出,宜

通过分流器或OpenFlow 交换机构建统一的流量采集和分发平台。

6.1.2 物联网框架物联网用于对校园学习生活相关的各类环境、资源与活动的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和传输,实现对校园各类设施设备的运行状态、师生学习生活的活动轨迹、师生与校园环境的互动情况等进行全面感知,为智慧校园的全面数据采集与实时反馈控制提供基础的感知支撑。物联网网络框架(如图 6-2 所示)是依托或构建于基础网络之上,通过 WIFI、RFID、蓝牙、ZigBee等短距离通信协议或 4G、5G、NB-loT、LoRa 等长距离通信协议,并结合各类感知系统(如传感器、标签、二维码等),对智慧校园内所有能行使独立功能的普通物体实现数据采集和实时传输。其总体要求如下。

图 6.2 — 物联网网络框架模型图44

1. 业务支持要求a. 为智慧校园各类物联终端提供实时数据采集和传输;b. 具备WIFI接入条件,宜采用与校园基础网络共用模式;c. 具备RFID、蓝牙、ZigBee 等短距离通信协议支持能力,并根据实际应用场景选用合适

的协议;d. 具备 4G、5G、NB-loT、LoRa 等长距离通信协议支持能力,并根据实际应用场景选用合

适的协议;2. 网络架构要求

a. 应采用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的物联网架构;b. 感知层应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选用合适的传感设备;c. 网络层可以是由局域网(校园网)或广域网(运营商)构成;d. 局域网架构应与校园基础网络保持一致,两者宜物理独立;e. 为加强局域网健壮性,宜通过网络虚拟化、VxLAN 等技术构建大二层网络,并向 SDN

架构演进;f. 局域网中,宜通过 WIFI 和物联网融合的无线接入点,实现对 RFID、蓝牙、ZigBee 等短

距离通信协议的支持;g. 广域网中,宜通过运营商实现 4G、5G、NB-loT、LoRa 等长距离通信协议的支持;h. 为加强数据私密性,应用层宜采用私有云模式实现对物联网数据的存储、管理和分析。

3. 运维管理要求a. 针对物联终端的接入也应当进行准入控制,宜通过设备MAC 地址进行合法性验证;b. 可通过手机 APP、扫描枪等工具对物联终端的 MAC 地址进行录入;c. 具备统一的物联终端管理平台及物联网运维平台,对校园物联网运行状态进行实施监控

和预警;6.1.3 位置网框架位置网用于对校园内的人、物等提供物理位置确定服务。综合采用物联网相关技术对人和物的位置信息进行采集,并结合大数据分析,实现综合定位、轨迹分析、路径规划、人流量分析等位置服务。

45

图 6.3 — 位置网框架模型图

总体要求:1. 支持与 PGIS(Polic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平台联动,实现终端位置的

统一监控管理;2. 制定和预留各种可扩展的接口,支持其他系统的调用;3. 融合蓝牙、WiFi、RFID、GPS 等技术实现终端定位功能;4. 位置网络宜基于现有校园 WiFi 网络及物联网络承载;5. 具备统一的信息服务门户系统,支持移动终端和 PC终端。

6.2 环境框架环境框架是智慧校园框架体系的计算核心,为智慧校园各类信息的即时、高效处理提供基础的计算、存储和内部传输的支撑。包括对管理应用提供高可用虚拟化计算支撑和对教学科研应用提供云计算支撑的计算环境框架,应对应用规模的迅速增长提供分布存储支撑的存储框架,为应用间数据高速传输和共享提供支撑的网络环境框架,和保障基础设施稳定运行的机房环境框架。

6.2.1 计算环境框架计算环境架构综合采用虚拟化计算技术建设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及生活服务提供支撑保障、实现高效、透明、可靠的基础设施云服务,为智慧校园的大数据处理和智慧应用提供普适、随需的计算支撑。

图 6.4 — 计算环境框架模型图

总体要求:1. 支持虚拟机资源按需分配,支持多操作系统;2. QoS保证资源分配,隔离用户间影响;

46

3. 虚拟机平台须支持主流的 X86架构的操作系统,包括Windows Server 2003 /2008 R2及以上版本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 XP、Windows 7 操作系统, Redhat、SUSE、CentOS、中标普华、中标麒麟、Ubuntu、Fedora 等多个发行版本的 Linux 操作系统;

1. 满足自动检测服务器或业务的负载情况,对资源进行智能调度,均衡各服务器及业务系统负载,保证系统良好的用户体验和业务系统的最佳响应;

2. 需可根据不同的角色、权限等,提供权限管理功能,授权用户对系统内容的资源进行管理;3. 支持服务目录,应用快速部署。及灵活的模板机制,支持用户自定义模板;4. 支持全 Web 化的界面,通过 Web浏览器对所有硬件资源、虚拟资源、用户业务发放等进

行监控管理。

6.2.2 存储环境框架存储环境架构是智慧校园数据中心的关键节点,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及生活服务提供支撑保障、实现高效、透明、可靠的基础设施云服务,为智慧校园的大数据处理和智慧应用提供普适、随需的存储支撑。

图 6.5 — 存储环境框架模型图

总体要求:1. 宜采用多控架构:Scale-out扩展性能线性提升,满足客户未来业务增长所需;2. 具备异构虚拟化, 整合主流厂商设备存储资源,存储资源统一管理灵活分配;3. 满足文件存储和块存储的融合统一:SAN 和 NAS存储协议的统一,在同一套存储系统内

可以支持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

47

4. 能为关键业务设定分区目标值,根据缓存目标值,动态调配业务的缓存资源,隔离各业务的缓存,避免恶性的缓存竞争,确保重要业务性能;

5. 能根据数据的访问频度,实现数据在不同存储介质上的自由流动;6. 具备文件级和 LUN级数据重删与数据压缩功能,有效提升存储空间利用率。7. 具备对块存储系统、卷的读写带宽、IOPS、时延、块大小的性能监控,文件存储支持系统读

写带宽、OPS 性能监控,对象存储支持系统带宽、成功失败 TPS监控;8. 具备自动化块、文件、对象资源发放等功能;

6.2.3  网络环境框架智慧校园数据中心网络将校园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应用资源进行互联互通,网络建设需解决数据中心存在虚拟化需求,流量需求,安全需求;数据中心网络应采用总线式架构,由一个核心总线加多个分区组成:交换核心区(核心交换总线),互联接入区,业务区,运营维护区,存储区。

图 6.6 - 网络环境框架

总体要求:1. 整体架构应由交换核心区,互联接入区,业务区,运营维护区及存储区构成;2. 采用冗余网络设计,实现关键设备及链路的冗余;3. 应具备有效的安全控制机制,宜按业务、按权限进行逻辑隔离,对特别重要的业务采取物

理隔离;4. 为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应做到网络资源整合与共享;

48

5. 数据中心出口可以抵御设计容量内 DOS攻击,SYN Flood攻击等不安全流量,不影响正常负载分担业务

6. 应具有完善的流量统计与监测、故障定位、故障排查等功能,为网络日常维护管理、网络优化提供依据。

6.2.4  机房环境框架校园数据中心机房,主要包括机房装修、模块化机房(封闭冷通道机柜、行间精密空调)、机房供配电系统、新风系统、网络综合布线系统、机房动环监控系统、防雷接地系统、机房气体消防系统等智能化子系统。机房设计宜采用模块化机房解决方案,它由不同的功能部件组成一个完整的机房模块,集机架、配电、制冷、监控、管理与维护、安全等系统于一体,实现了供电、制冷和管理组件的无缝集成,并使其智能、高效的运行。

图 6.7 - 机房环境框架

图 6.7 - 机房环境框架总体要求:

1. 采用机房专用配电柜来规范机房供配电系统,宜采用模块化 UPS 对设备进行供电,保证机房供配电系统的安全合理;

2. 机柜符合 IEC(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60297-1 标准,为机房服务器提供可靠稳定的安装空间,保证服务器的安全运行。机柜尺寸统一,宜采用前后风道;

3. 为防止人为因素造成的机房破坏,应具备机房出入管理机制;49

4. 机房管理系统由管理软件和若干部件组成,共同实现机房各环节、基础设施的数据采集与管理

5. 具有统一的机房视频监控,用于监控进出主机房的人员及操纵对机房设备人员的监控;6. 需做到机房的防雷(包括机房电源系统和弱电信息系统防雷)工作主要是防感应雷引起的

雷电浪涌和其他原因引起的过电压;7. 机房消防宜采用无管网设计,机房监控系统能够与消防系统联动。

6.3 服务框架智慧校园服务框架,能支撑传统业务系统服务、流程和数据的分离和解耦,同时又能够支持服务、流程和数据按照需要进行重构和组合,实现业务系统功能和服务的按需定制。智慧校园的服务框架需要参考现有业务系统的体系架构,实现界面服务、业务规则、平台支撑和系统的功能的分层架构。每层架构从服务角度提供跨业务系统的通用支撑,从而实现服务、流程和数据的解耦和重构。服务框架的技术模型如下图所示:

图 6.4 —软件服务框架

整个服务框架的组成有四个部分:交互设计、规则建模、引擎建构、容器封装。

6.3.1 交互框架智慧校园前端交互业务逻辑的日趋复杂,JavaScript已经从最初的仅仅实现页面动态效果,随着AJAX 的运用和推广,现在的 JavaScript 演变成业务逻辑越来越复杂和繁重的角色。随着智慧校园各业务系统前端交互复杂化的提升,以及用户交互体验提出更高的要求,前端的业务逻辑和数据处理能力被更加重视,也正是随着 DOM 操作逻辑与业务逻辑的混杂,导致项目代码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越来越混杂,越来越难以维护。前端 MVVM框架带来的是一整套工作流程的变更,数据双

50

向绑定,不用再把精力放在 DOM 的修改和更新,只要通过模板引擎将数据模型和用户界面绑定,框架会实时同步双方数据的变化。减少了 DOM 操作逻辑导致业务逻辑混乱的可能性。总体要求:

1. 国内有活跃的社区,具有高覆盖率的友善文档2. 框架迭代版本学习曲折线波动小,保证稳定性的。3. 支持 node.js 环境,利于前后端分离。4. 能便于拓展插件。5. 提供了响应式的,并且可组合式的视图组件,可重用性高,减少 dom节点直接操作6. 能提供脚手架,快速搭建项目,并能具备开箱即用的 Karma + Jasmine 配置,允许通过

先进的前端工作流设置,快速构建应用。

6.3.2 规则框架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会使用不同类型的系统来管理不同的业务。通常这些系统中的关键业务规则会根据业务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因此,需要使用规则框架将业务规则的相关的代码与其他业务代码分开,以便规则可以轻松维护和更新。 智慧校园的业务规则框架应该具备让开发人员可以将业务规则指定为一组使用声明性语言编写的规则,而不是过程语言,即使业务分析师也可以维护和修改这种规则。这些规则可以保存在单独的配置文件中。

51

图 6.5 — 规则框架模型图

总体要求:

1. 支持标准协议,包括但不仅限于 WS- *,XML,REST 和 JSON。2. 可以支持多种网络传输协议包括HTTP(S),JMS 和 SMTP 等。3. 以多种方式提供安全规则服务,包括HTTP 基本身份验证,WS-Security,OpenID 和

OAuth。4. 符合 JSR 94 API 的规则引擎。5. 任何工作流系统都可以通过 HTTP,REST或Web 服务调用规则服务。6. 规则框架本身支持高可用的分布式署部。7. 支持所有规则的集中存储和管理8. 需要收集和监测规则调用中的数据,并支持实时分析。

6.3.3 引擎框架6.3.3.1 应用引擎

智慧校园的应用引擎应适用于各种应用程序的托管,部署和管理, 应用引擎层位于数据引擎层和交互框架之间的中间层,便于前后两层之间的通信和连接, 具有 Web 应用程序和 Web 服务部署和管理功能. 提供企业级安全功能,JAX-WS 支持,管理,监控,群集,高可用性,负载平衡,跟踪,日志记录等等, 通过统一的图形进行展示。

图 6.6 — 应用引擎体系架构图

52

总体要求:1. 支持 Java EE 。2. Web 应用程序支持 websocket。3. 集群支持高可用性和高可伸缩性。4. 支持 Servlet 3,JSP 2.2,EL 2.2,JSTL 1.2 规范。5. 完整的 JAX-WS 2.2 和 JAX-RS 2.0 规范支持。6. 延迟加载 Web 应用程序和服务。7. 基于 JMX 和 Web 界面的监控和管理 。8. WS- *和 REST 支持。

6.3.3.2 流程引擎流程引擎是工作流引擎的核心,是关系到流程如何正常运转的核心组件,一个流程运行的效率、功能以及正确性均由工作流引擎实现。

图 6.7 — 流程引擎架构图

总体要求: 1. bpmn2.0 所涉及的网关功能的支持,如多路分支,单路分支,汇聚,判断等功能2. 多种任务分配策略3. 具有代办、委托功能4. 流程版本控制,包括 2 个版本同时运行的情况5. 修改后的流程,不会影响到正在修改的流程6. 支持回退,撤回功能

53

7. 支持人工干预8. 具有超时控制系统9. 支持冲正、存储转发、补偿、异常流程

6.3.3.3 数据引擎数据引擎是智慧校园数据共享和集成的解决方案,支持各种不同的应用程序之间的数据通信。有别于传统的系统对系统直接通信,数据引擎所推荐的是每个应用程序只与数据引擎进行通信,数据引擎可用 API 网关来处理转换并将消息路由到适当的目的地系统。数据引擎可用于管理无状态数据流的集成,以及长期运行的有状态业务流程。

图 6.8 — 数据引擎流程

总体要求:可以支持多数据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数据源(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存储支持分布式架构,每个节点相对独立。提供数据共享交换服务及API 网关服务。数据共享交换服务至少应支持文件交换、数据库交换、WebService 交换三种模式。API 网关应提供 API 的完整生命周期管理,包括创建、维护、发布、运行、下线等。支持数据质量检核功能,包括数据一致性、完整性、有效性检核等。应具备数据安全能力,提供数据传输加密、数据存储备份恢复、数据分级授权服务等安全措施。提供数据引擎监控功能,支持实时数据分析。

54

6.3.3.4 容器框架容器框架是智慧校园的容器云平台框架,基于 Docker 技术为智慧校园提供项目构建、持续集成、一键部署、镜像管理、容器服务、集群管理、数据库&缓存、运维工具等服务。容器框架的运用使得智慧校园软件的交付模式定义为“容器”,帮助智慧校园加速产品迭代、实现智慧校园的持续创新。

图 6.9 — 容器 框架结构图

6.3.3.5 容器平台容器平台是基于容器的智慧校园应用支撑云平台,为高校提供 Devops、微服务架构、自动化运维等解决方案,整个容器平台应提供服务器层、资源管理层、运行引擎层、集群管理层和应用层。

1. 服务器层:当运行容器镜像时,容器本身需要运行在传统操作系统之上,而这个操作系统既可以是基于物理机,也可以是基于 VM。

2. 资源管理层:资源管理层的核心目标是对服务器和操作系统资源进行管理,以支持上层的容器运行引擎。

3. 运行引擎层:容器运行引擎层主要指常见的容器系统,包括 Docker、rkt、Hyper、CRI-O。这些容器系统的共通作用包括启动容器镜像、运行容器应用和管理容器实例。

4. 集群管理层:可以把容器的集群管理系统类和针对 VM 的集群管理系统划等号,都是通过对一组服务器运行分布式应用,常见的容器集群管理系统包括:Kubernetes、Docker Swarm、Mesos。

5. 应用层:泛指所有运行于容器之上的应用程序,以及所需的辅助系统,包括:监控、日志、安全、编排、镜像仓库等等。

6.3.3.6 接口规范通过开放容器云平台 API,以方便用户容器引擎进行集成、对接,在不操作控制台的情况下直接同容器服务平台进行交互,自动化完成各种复杂的功能。一般应具备一下 API接口:

1. 获取用户API token。2. API健康状态。3. 集群API:获取云平台可用的集群列表,主要使用 clusters 下对应集群的 clusterID 字段,

用来进行后续 API 请求。55

4. 应用 API:获取指定集群的应用列表。5. 服务 API:获取指定集群的服务列表、启动、停止服务。

6.3.3.7 通用功能通用的功能有:

1. 镜像管理:容器的镜像通常包括操作系统文件、应用本身的文件、应用所依赖的软件包和库文件。一般要求的联合文件系统为 AUFS(Another Union File System),btrfs,OverlayFS 和DeviceMapper 等。

2. 运行时引擎:容器运行时引擎要兼容 runC 和 runV 两种合规的运行引擎。3. 容器编排:容器的编排一般是通过描述性语言 YAML 或者 JSON 来定义编排的内容。一般

上需符合 Docker compose 和基于 Kubernetes 的编排引擎。4. 容器集群:容器集群是将多台物理机抽象为逻辑上单一调度实体的技术,为容器化的应 用

提供资源调度、服务发现、弹性伸缩、负载均衡等功能,同时监控和管理整个 服务器集群,提供高质量、不间断的应用服务。

5. 服务注册和发现:通过全局性的配置服务来实现。

6.4 公共服务组件本节描述的均为智慧校园标准化组件,智慧校园各应用不在应用内单独开发本标准中规定的相关组件,需应用相关功能时,采用接口调用的形式完成。功能供各服务提供商参考,接口描述为规范性文档,采用本标准文档的应用,需参照本节规定设置。6.4.1 公共消息中心

1. 总体要求为智慧校园体系内所有应用系统的代办消息、通知消息提供统一并唯一的转发与接收中心。消息类型:普通文本消息、图文消息、超文本消息;发送平台:邮件、短信、微信等多平台以及整合平台;消息阅读:系统内读取或第三方系统读取,如果平台支持阅读状态信息获取(如微信),需跟随支持对应平台状态;

2. 安全要求应用系统需在消息中心进行注册,取得合法串码后,才可以利用消息中心收发消息,所有对消息中心功能的调用,均需记录日志,所有通过消息中心转发的消息,均需在消息中心按应用标识存档。

3. 性能要求能够同时接收 1000条以上的并发请求,消息应采用实时转发的形式确保时效性,在系统性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为避免消息丢失,可采用消息队列的形式进行定时转发,但是消息延迟不得超过 60秒。

4、基本接口要求第三方应用通过 API接口调用消息中心功能,消息中心需提供以下基本服务类接口,所有接口,均

56

绑定第三方应用注册的唯一串码,a. 消息获取类API

根据消息 ID获取单条消息 获取所有消息 根据消息发送状态获取消息

b. 消息发送类API 发送消息 根据消息 ID 重发消息 根据消息 ID 取消发送消息

c. 消息服务类API 根据消息 ID修改消息状态 根据消息状态批量修改消息状态 根据消息 ID删除消息 根据消息状态批量删除消息

6.4.2 日程中心1. 总体要求

收集智慧校园体系内所有与时间相关的任务(如课程表,会议安排、考试安排、活动安排等),根据相关性生成个人日程与重要公共日程,并集中显示,提供提醒设置接口,并通过消息中心发布提醒消息。日程类型:个人日程、重要公共日程;日程兼容性:支持多平台日程的同步(如windows自带日程,android日程,IOS日程等);提醒设置:可根据日程的具体时间,定制自定义次数和时间的提醒,通过消息中心以消息的形式发送。

2. 安全要求应用系统需在日程中心进行注册,取得合法串码后,才可以利用日程中心根据权限读写日程,所有在日程中心建立的日程信息,均需在日程中心按应用标识存档,还需保留创建与修订时间。

3. 性能要求能够同时响应 1000 人/次以上的并发请求,在线自动刷新确保时效性,支持离线查看。

4. 基本接口要求第三方应用通过 API接口调用日程中心功能,日程中心需提供以下基本服务类接口,所有接口,均绑定第三方应用注册的唯一串码,

a. 日历获取类API 根据用户 ID获取相关日历 根据日历 ID获取相关日历

b. 日程修订类API 创建日程项目 根据日程项目 ID更新日程项目

57

根据日程项目 ID删除日程项目c. 日程查询类API

根据日程项目 ID查询指定日程数据 根据时间范围、日历类型、参与人等相关参数,综合查询符合条件的日程

6.4.3 组织架构中心1. 总体要求

学校组织架构唯一来源,支持自定义并管理项目组,支持多级分权限维护管理,支持定时更新。组织类型支持:职能型、矩阵型与项目型的组织架构体系;自动分级分组原则:

a. 部门、职级,职务;b. 项目组、项目职务c. 人员可以重复存在于部门与项目组,基本数据以部门数据为准

2. 安全要求应用系统需在组织架构中心进行注册,取得合法串码后,才可以利用组织架构中心根据权限读写组织架构。

3. 性能要求能够同时响应 1000 人/次以上的并发请求,在线自动刷新确保时效性,支持离线查看。

4. 基本接口要求第三方应用通过 API接口调用组织架构中心功能,组织架构中心需提供以下基本服务类接口,所有接口,均绑定第三方应用注册的唯一串码,

a. 组织架构获取类API 获取完整组织架构 根据组织级别,获取该级组织信息 根据用户 ID获取用户完整组织信息 根据项目组 ID获取项目组成员信息

b. 项目组修订类API 创建项目组 根据项目组 ID更新项目组信息 根据项目组 ID删除项目组 增加项目组成员 删除项目组成员

6.4.4 公共打印1. 总体要求

公共打印组件为自助打印提供统一接口与软硬件接口,用户完成各类线上审批流程后,提供流程授权的校内各种公共服务证明材料的打印与盖章。硬件支持:自助打印终端,支持根据用户需求打印并自动盖章;打印文件支持:服务器端的 DOC/DOCX/PDF;

58

打印文件保留:可打印时间 7天,文件留档 3 个月;打印文件生成:由需打印的应用自行生成;

2. 安全要求应用系统需在公共打印服务端进行注册,取得合法串码后,才可以调用公共打印服务端口并被自助打印终端识别,授权打印。

3. 性能要求服务端能够保留 300000份以上有效期内未打印文档,同时 100次以上的并发获取打印文件的请求,打印终端支持 A4幅面彩色激光打印。

4. 基本接口要求第三方应用通过 API接口调用公共打印服务端接口,自助打印终端通过身份识别(扫码、一卡通、身份证、统一身份认证、人脸识别等)获取用户需打印的资料,并根据与相应终端的服务匹配,提供打印服务。公共打印服务端需提供以下基本服务类接口,所有接口,均绑定第三方应用注册的唯一串码,

a. 待打印文档传输类API 定义文档类别(例如:人事、教务、学工、保卫等,与应用关联)并上传文档 根据文档 ID获取文档 根据应用获取全部文档 根据用户获取被授权类别全部文档

b. 文档修订类API 根据文档 ID删除文档 根据用户 ID批量删除被授权类别的文档 根据应用批量删除文档

c. 文档服务类API 根据文档 ID获取文档是否打印状态 根据用户 ID批量获取文档是否打印状态 根据应用批量获取文档是否打印状态 设置文档打印价格

6.4.5 流程引擎1. 总体要求:

支持对业务流程进行定制、执行、监控的功能,应提供工作流建模工具,实现对业务流程定义,并生成可执行工作流模型的功能。

2. 接口对接要求流程引擎实现模式不做规范,需要在应用接口实现方面与本章定义的公共组件实现对接。

a. 待办通过公共消息中心发送;b. 流程中相关组织架构从组织架构中心获取;c. 与日程时间有关的最终审批,加入对应的日程中心;d. 提供打印文件输出功能,并与公共打印对接;

59

6.4.6 校内支付1. 总体要求

实现校内利用实体卡与移动端支付,完成内外转账功能,支持校内认证支付与公共支付平台(如微信支付、支付宝等)支付的融合,支持多类权限与定价模式的管理。

2. 接口对接要求校内支付实现模式不做规范,需要在应用接口实现方面与本章定义的公共组件实现对接。

a. 消费情况、系统通知通过公共消息中心发送;b. 开放第三方在线充值通道c. 提供第三方应用扣款API

6.4.7 身份识别与认证1. 总体要求

实现校内应用的用户身份集中化统一管理,在用户进行统一平台的识别后,能够授权进入各个完成对接的应用系统。

2. 安全要求提供安全的认证协议,使服务器和用户之间实现双向认证,保证安全性,在线获取用户身份信息时应支持加密并实时验证的机制,同时身份信息具有使用期限。

3. 接口对接要求a. 支持一套账号密码登陆多个系统;b. 支持入口采用多种形式认证(账号密码、刷卡、设备识别、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的聚合;c. 支持在线获取已认证身份识别码,供第三方应用获取。

7 智慧校园业务场景

智慧校园业务场景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场景:智慧教学、智慧学工、一站式服务大厅、智慧安防、绿色校园等。

7.1 智慧教学7.1.1 智慧教学基本框架体系智慧教学是依托物联网、云计算、无线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所形成一种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新型教学形态。具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全球教育资源无缝整合共享、无处不在的开放按需学习、绿色高效的教育管理、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分析与评价等教学特征。其技术特征主要表现为:情境感知、无缝连接、全向交互、智能管控、按需推送、可视化。智慧教学的框架体系图 7.1—智慧教学框架体系所示。

60

图 7.1—智慧教学框架体系

7.1.2 智慧教学的数据与支撑环境7.1.2.1 数据

智慧教学数据标准需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行业标准》—(教育管理信息高等学校管理信息 JY/T 1006—2012)。能够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号编码、业务数据统一编码以及共享交换数据统一编码。智慧教学数据类型应能够提供各种教学形态(课堂教学,网络教学,混合学习,仿真实验,实习实训,科技创新等)管理所需的信息,能够实现自动和手动记录学生线上线下学习行为,教师线上线下教学行为,以及师生互动行为,以支持智能化教学。个性化学习包括课程信息,教师静态信息(姓名,专业,课程),教师动态信息(资源发布,作业发布等行为),学生静态信息(性别,专业,年级),学生动态信息(学习历史,线上线下学习行为)。

7.1.2.2 支撑环境1. 智慧教学空间

线下的智慧教学空间可分为智慧教室和开放式教学空间,从技术指标上应该能够满足以下部分或全61

部要求:a. ——具备视频采集功能。b. ——具备远程智能管控功能。c. ——支持云桌面应用功能。d. ——配备投影仪+多点触控互动白板+音响系统或多点触控一体机+音响系统(60 人以

下教室显示设备尺寸不低于 100英寸;60 人以上教室不低于 120英寸)。e. ——Wifi 同时接入能力不少于该教室座位数 120%。f. ——配备教学录播系统(达到 1080p 高清视频质量)。g. ——支持校际间课堂互动(教室间互传视频达到 1080p 高清视频质量。h. ——具备智能感知与控制功能。i. ——具备三维交互式授课设备(如全息三维投影或VR 虚拟现实)。

此外,还应提供在线学习平台,满足在线教学的需求。2. 智慧教学资源

智慧教学资源包含教学资源和图情资源,其中教学资源包括:a. ——能满足教师开展基于计算机、校园网进行混合教学和教学准备的数字资源。b. ——满足学生开展基于校园网、互联网的自主学习的资源。c. ——完整的虚拟仿真实验资源,创新创业、素质拓展教育资源建设。d. 图情资源实现对学校所开专业全覆盖,包括:e. ——电子图书、电子期刊、论文数据库等数字资源。f. ——供国际/国内标准、专利等参考资料。

7.1.3 智慧教学的形态7.1.3.1 在线学习

在线学习要求教师能够在学习平台上发布完整课程,学习者能够在网络上完成自主学习。此外,在线学习平台还可配合课堂教学,实现混合学习。在线学习的具体要求为:

a. ——能够支持学习者在线学习的多种学习活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练习、测试、提问,等多种学习活动,同时能够支持师生、生生在线互动。

b. ——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学习工具:笔记,书签等。c. ——能够实现自适应学习,包括:学习资源推送,测评推送,学习路径推送等。d. ——能够开展在线仿真实验。e. ——能够记录学习者的关键在线学习行为,并进行学习分析。f. ——具备学生个人空间,可以查看学习档案,学习建议等。g. ——具备教师个人空间,可以管理课程信息,能够用多种方式查看学生学习档案,学情

预警和教学建议等。h. ——在线学习的数据可以通过数据总线和服务总线实现与教务管理系统的应用集成。i. ——能够与同市级在线开发课程平台对接,满足跨校选学分的要求。

62

7.1.3.2 课堂教学能够连通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各类云端资源服务器、教学实践社区、教师备课硬件设备,将课前备课、课中互动、课后复习、教学交流、教学诊断提升等教学活动无缝贯穿起来,满足全班交互式教学、小组协作学习、学生个性化学习等多种形态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具体要求为:

a. ——教师能利用多种终端开展课堂教学,并与学生开展多种课堂互动;b. ——学生可利用终端与学伴,教师进行课堂互动,包括签到,讨论,头脑风暴,投票,

测验等。c. ——支持虚拟仿真演示教学d. ——能够收集和分析教师的教学数据以及学生的学习数据,并借助分析技术实现多种形

式的教学评价和学习评价。e. ——评价结果以及学习和教学关键数据能够以视觉化形式展示。f. ——能够向教师提供教学建议以及学情报告,能够向学习者提供学习建议与预警信息。

7.1.3.3 虚拟仿真实验与实训虚拟仿真实验与实训是指依托虚拟现实、多媒体、人机交互、数据库和网络通讯等技术,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实验环境和实验对象,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开展实验与实训工作,实现真实实验不具备或难以完成的教学任务。虚拟仿真实验的具体要求为:

a. ——具备集中资源管理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b. ——满足师生通过互联网使用仿真实训软件的需要;c. ——具有良好的浏览器兼容能力,支持多种类型终端访问。d. ——能够支持常规实验活动。e. ——实现校内外、本地区及更广范围内的实验教学资源共享f. 虚拟仿真实训的要求:g. ——实现实训的人员、设备、物资、场地、教学资源、环境、实训教学过程的智能化管理;h. ——教师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线上、线下指导;i. ——能对实训质量进行评价、多形式呈现统计分析结果。

7.1.3.4 实习具体要求

a. ——建有跟岗顶岗实习信息系统;b. ——实现学校和企业在校外跟岗实习、顶岗实习过程中参与基本的教学指导和管理职能,

对学生能有效管理,达到校企共管;c. ——准确掌握学生动态,监控全校、系部、班级等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动态; d. ——具备APP 地理位置定位签到、周(日)日志、请假、通知等功能;e. ——能对校外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状况进行评价,多形式呈现统计分析结果,满足人才

培养的需要。f. ——支持主流移动智能终端。

63

7.1.3.5 创新实践a. ——为学生提供创业团队组建、创业资源申请、创业项目对接、知识产权交易等在线服务;b. ——主动推送相关资源;c. ——建立创业支持平台,对接市场信息,引导学生识别创业机会、捕捉创业商机;d. ——借助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个性化的创业建议,开展实时的创业预警。e. 具体要求:f. ——基于教学管理和教学资源专题数据,开展审核评估、年度质量报告、专业评估、课程

评估等业务支持;g. ——基于教师个体或团体教学结果数据,开展教学质量评价;h. ——在评估和评价的基础上,提供影响教学质量的主因素分析。

7.2 智慧学工7.2.1 智慧学工基本框架体系

要求构造一个全面围绕学生(包括学校各类学生,如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服务学生,涵盖招生、迎新、缴费与注册、宿舍管理、学工、就业、离校、校友等功能环节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综合性的微服务。围绕学生相关的核心基础数据、相关工作采取流程驱动的思想进行有效整合、统一与协同,通过高效、合理的流程梳理与优化,实现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管理人员无缝沟通交流,提高学生相关工作的效率性与准确性,达到真正以服务学生为立足点开展工作的服务模式。7.2.2 智慧学工的数据{补充}

7.2.2.1 数据标准智慧学工数据标准需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行业标准》—(教育管理信息高等学校管理信息 JY/T 1006—2012)。能够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号编码、业务数据统一编码以及共享交换数据统一编码。 智慧学工数据应包含但不限于如下信息子集:学校基本情况信息子集、学生信息子集、教职工信息子集、招生信息子集、迎新信息子集、学工业务信息子集、离校信息子集、就业信息子集、校友信息子集、财务信息子集等。数据按照统一的标准产生、存放、使用,使数据真正实现共享。数据建设应遵循国家教育管理标准、教育部相关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已有的校标,必须兼顾各个标准之间的兼容性、一致性以及标准的可扩展性。

7.2.2.2 身份认证授权及访问控制身份认证授权及访问控制应包括以下要求:

a. ——系统和用户身份管理。提供 API,对于任何应用,均支持身份认证授权及访问控制集成。由于全校的所有业务系统都使用该平台进行身份认证,需要提供除开用户名与密码外的更多样化电子身份认证技术如CA、校园卡、电子签章或签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等;支持社会化认证接入(如QQ、微信、微博)认证;支持针对OpenID,OAuth,OpenID 等的连接,SAML2,STS 的可定制化登录页面;具有完善的身份基础信息,具备自动和手工身份信息完善与变更功能。

64

b. ——用户和用户组定制:支持用户自定义配置。c. ——用户和组管理:提供基于 Web 的用户和用户组管理;为用户信息存储提供灵活的

支持,如内置的 LDAP(外部的 LDAP,微软Active Directory、Apache Cassandra、以及任何 JDBC 数据库等。

d. ——授权管理。授权要实现统一授权和分级授权相结合。即平台提供统一的基本授权,而各个业务系统能根据基本授权实现更为精细的授权;授权能根据相关业务系统数据和访问控制规则自动给出基本授权并给出相关信息。

7.2.2.3 数据交换与应用集成a. ——数据交换与应用集成应能构建成为横跨全校所有业务应用系统的综合业务流程平台

和数据交换共享平台,以支持集成化信息服务和多部门协同;b. ——数据交换共享要实现各个业务之间有需求的数据交换共享,数据交换共享必须具备

很好的可靠性、稳定性、易用性、可扩展性和高效率,并以此为基础,根据灵活多样的抽取和清洗规则形成主数据仓库,向上提供数据服务,为将来建设大数据仓库和大数据综合管理提供基础。

c. ——数据交换共享必须与各信息系统有机结合,提供多种灵活的接口规范实现数据自动提取、数据转换、数据发送、数据校验、数据审核等,同时支持数据同步、历史数据迁移等,从而实现“统一标准,统一交换”的思想。

7.2.3 智慧学工的各业务功能要求7.2.3.1 招生

为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提供新生数据的支持,完成学校学生从考生到新生的转换过程,并对转换过程进行流程化的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和管理机制。通过招生宣传,对参与招生宣传工作的管理人员培训、宣传手段、宣传途径等进行统一管理,提高招生宣传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1. 招生考试管理a. ——考试项目管理:包括考试项目的初始化,项目的添加、编辑、删除等管理内容。b. ——考试项目流程管理:包括发布招生简章及考试通知等、开放考试报名、考生管理、考生

考场安排、准考证批量打印、成绩导入、志愿管理、数据统计及导出、发送短信通知等。c. ——考试报名流程管理:包括考试报名通知查询、考试报名、网上缴费、准考证打印、成绩

查询等。2. 考试资料管理

a. ——考试资料配置:配置考试类别和每个考试类别下的考试资料清单,每项资料应设置责任人;配置保密室和考试资料保管室各柜架区域编码。

b. ——考试资料提交:责任人按要求提交相应考试资料(电子版或纸质件存放信息);提交考试录像存储相关信息。

3. 考试成绩处理配置各专业及考试科目和记分规则,权限范围;配置各科目的录入权限;计算生成总成绩,导出下

65

载;录入成绩、设置成绩公布及查询成绩。4. 招生志愿填报

志愿填报通知的发布、专业志愿入库分年动态管理、专业志愿填报规则、考生填报专业志愿等。5. 录取信息公布

普通专业分省录取分数线公布、艺术体育类专业录取分数情况公布、当年高考考生录取状态公布、录取期间计划调整与统计功能。

6. 数据统计与后续管理提供给院系统计报表、上报统计报表,能够把新生数据转储到迎新系统中。

7.2.3.2 迎新迎新业务要求能够实现学生从报到前、现场报到及报到后的各个业务环节,实现迎新工作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交流,为高校的迎新工作提供高水平的管理、高层次的服务。为新生入学管理各环节,面向各院系、职能部处以及新生的综合服务。迎新系统应包含如下功能:

1. 迎新数据准备a. ——招生数据接口:能够导入教育部招生系统数据、研究生系统数据,并可进行数据完

整性维护。b. ——新生数据维护:新生名单导入、新生基本信息维护、新生基本信息查询、新生基本信

息统计等。c. ——班级分配:应能够实现分班管理和对分班结果进行手动调整,查询和统计。d. ——学号分配:可自定义学号编制规则,并按照编制规则,按照院系、专业、班级顺序自

动分配每个学生的学号,并可以对分配好的学号进行手工调整。e. ——宿舍分配:可以将院系、专业与可供分配的宿舍资源进行绑定,按预先设置分配的

原则为待分配宿舍的新生自动分配宿舍,可并对分配结果进行查询统计。2. 新生入学管理

a. ——迎新网站。作为学校迎新工作的信息发布平台,迎新网站中可发布各类通知公告、学校宣传信息、日程安排、答疑咨询等,对新生到校各类信息登记、填表和新生信息采集。

b. ——现场报到服务。能实现新生现场报到所需完成的各类流程项。c. ——迎新数据同步与转储。迎新子系统通过数据接口,能将迎新所需要的数据从各个系

统同步到迎新系统中,并将迎新的结果数据同步到需要的系统中。从招办获取新生名单和照片,能将新生名单和照片信息同步给一卡通系统,将新生名单同步给财务系统,迎新结束后将数据同步到教务系统、学工系统、图书馆系统等。

7.2.3.3 注册与缴费通过注册与收费系统能够完成学生学费的收取、缴费人数及缴费情况的统计,其次该服务需要其它应用服务实现集成,把学生收费作为整个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

7.2.3.4 宿舍管理应实现对学校宿舍资源的管理、分配、查询的自动化、信息化,打通与学校智慧校园基础支撑平台、教务系统、迎新系统以及其他应用系统的数据壁垒。系统还应提供面向学生的,从新生到离校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与社区业务相关的各类在线服务。宿舍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如下:

66

a. ——宿舍资源:应能创建、维护学校已有宿舍资源情况,包括楼宇、楼层、房间、床位等各类固定的可用的宿舍资源,供宿舍分配时使用。

b. ——宿舍分配:宿舍分配应能按学校的规则进行宿舍分配与管理。c. ——住宿名单管理:能够对当前住宿的情况进行管理,可新增、删除和调整住宿人员。d. ——历史住宿:系统自动记录学生的住宿历史,管理部门可以对学生的住宿历史情况进

行查询。e. ——中途退/住宿:宿舍管理员可以根据曾经住宿的情况、宿舍的空置情况安排宿舍。f. ——宿舍调换:学生提出宿舍调换申请,进行审核后方可调换。g. ——各类统计查询、报表:依具体工作需求,提供宿舍管理相关的各类统计查询、报表,

并可方便导出。7.2.3.5 学生工作管理系统

学生工作管理服务包含学生基本信息管理、学生事务管理、思政工作、心理健康、团委、社团、学生日常行为聚合功能,该服务功能全面基本覆盖了学生在校期间所有的行为记事,通过每个功能采集的学生信息,能够为学生多维画像、学生评测实现数据支持。具体功能如下:

1. 基本信息管理学生基本信息能按照属性可以分解为基础信息和扩展信息两类。学生个人信息的创建、维护与管理,要保证数据的可靠性,权威性。

a. ——基础信息。学生的基础信息包括学号、姓名、院系、专业等属性信息。b. ——扩展信息。学生的扩展信息包括学生家庭成员情况、社会关系、学习经历、工作经历、

实习经历、培训经历、发表著作、发表论文、语言能力、计算机水平、获得奖励、获得证书、违规违纪情况等。支持学生信息的查询打印、档案信息管理、统计分析等功能。

2. 学生事务管理a. ——奖学金管理。能够实现奖学金基本信息管理、名额分配和奖学金申请、审核、评比等功

能。通过多级管理、多角度评定的方式,增加奖学金评选过程的公平性、合理性。评定后,可以按照学院、专业、性别、生源等多种角度对奖学金评定情况进行查询统计。

b. ——获奖情况查询、统计。应实现学生各类获奖的录入,管理、查询、统计等功能。c. ——荣誉管理。实现对学生个人或团体各类荣誉管理。主要功能包括:荣誉登记、荣誉信

息查询统计等。d. ——学生奖惩。对学生各种奖励和违纪情况的处分、处理记录进行登记和管理,学生各类

奖励、处罚的获得与解除信息,各学生工作相关部门可共享。e. ——保险理赔。对学生投保管理、理陪信息管理、投保查询统计等。f. ——困难生管理。应实现传统的线下审核转变为线上审核。主要包括:困难生信息管理,

学生网上填写困难生认定申请表,审核,入库。困难生信息查询、困难生信息统计等。g. ——助学金管理。应实现助学金管理,包括请助学金申请、审核、评定、公布、统计等。h. ——助学贷款管理。应包括助学贷款申请和管理,涵盖学生贷款整个流程。主要功能包括:

助学贷款信息设置、助学贷款申请与审核、助学贷款申请信息维护、生源地贷款信息管理、助学贷款查询统计等。

67

i. ——困难补助管理。应包括困难补助资格设置、困难补助的神情、审批、评定、公布、查询统计等。

j. ——勤工助学管理。应实现对勤工助学的岗位管理、上岗审核及报酬发放等工作。主要功能包括:校内岗位申请、校外岗位申请、勤工助学学生申请、岗位录用管理、勤工助学薪酬发放管理、勤工助学用工耽误申请、用人单位信息反馈、勤工助学查询统计等。

k. ——减免学费管理。通过学费减免管理掌握全校对困难学生学费减免的总体情况。主要功能包括:学费减免申请、审核、评定、公布、查询统计等。

l. ——资助情况分析。能够对学校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的各类资助情况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形成完整的学生资助收入表,完整全面的反映学生在校获得各类资助的全貌。

m. ——综合测评。能够实现包括学业成绩、德育成绩、奖励加分等部分的综合评测。3. 思政工作

主要包括入党积极分子管理、学生党员管理、学生干部管理等;4. 心理健康

主要解决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日常所面对的心理普查、心理咨询、重点关注、心理测试以及学生心理档案等的管理与服务。

5. 辅导员队伍管理应包括辅导员基本信息的管理功能,队伍建设与管理,辅导员思政课题申报与审核、辅导员考核等。

6. 团委社团a. ——团组织。应实现团组织管理实现学校对团员各方面的管理,主要功能包括:团干部

管理、团员注册管理、团员发展管理、团费收缴管理、推优入党管理、团员培训计划管理、团校学员管理等。

b. ——学生社团。实现学生在校的各类兴趣社团的管理,主要包括:社团基本信息管理、社团活动管理、社团活动查询统计、社团帐务管理、社团评优管理等。

7. 学生日常行为聚合主要功能包括:消费、住宿、婚恋状态、组织情况、参与活动、资助情况对以前各类情况进行记录,对学生在校行为正确引导与预警,保证学生能够正常成长、有效引导(党的、人生观、世界观、生理、心理、情感 等)正确的价值形态能够正确传达。

7.2.3.6 就业管理应实现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就业管理、就业调研等,满足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最基本的信息化需求。

7.2.3.7 离校管理应涵盖离校信息与咨询、离校准备、离校手续办理、离校后续管理需求。学生离校后还要对离校数据能进行多维度的统计分析。

7.2.3.8 校友管理应能够实现校友相关信息发布、校友管理、校友相关业务申请审核。

7.2.3.9 学生成长轨迹分析与学生个人多面画像应通过学生的各类数据、文档资料(包括校内和校外信息),建立学生成长分析模型和学习多面画像模型,为学生成长服务提供全面决策支持。

68

7.2.3.10 社交式学生成长自制与引领应通过建立类似于 Slack 的社交化协同平台,利用增加透明度(你可以看到别人正在做什么和支持跨部门合作)、校园师生员工所有进行着的通讯表现为数字化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成长实现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以及利用“触发器—行动—投入—奖励”的心理学连环的引导,便于无形中引导学生向好的方面成长。

7.3 一站式服务大厅7.3.1 一站式服务大厅基本框架体系由学校设立的,师生可以集中办理各类行政事务的综合性管理服务机构。通过流程梳理、优化、重构,以及网上和实体服务大厅的有机结合,对能够网上办理的业务实现网上直接办结,对必须有现下办理环节的业务进行优化,达到“最多跑一次”或通过物流等方式实现“一次都不跑”的效果。一站式服务大厅基本框架如图 7.2 所示。

图 7.2 一站式服务大厅的框架体系

一站式服务大厅的主要特征:a. ——集中统一:学校提供一个统一场所、网站等入口,实现各类面向师生的各类管理、服

务业务的集中提供或发布,师生在一处就能找到所需服务。b. ——流程优化:流程梳理优化,实现指南规范、流程简化、结果透明。c. ——协同联办:能够实现跨部门、跨校区等业务的统一协调处理,不需要师生亲自联系

多个部门进行衔接,师生大多数情况下只需跑一趟、甚至一趟也不跑就可以完成办理。69

d. ——现代智能:能够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办事体验、提高管理效率。借助互联网、自助设备、网络支付、大型软件平台等信息技术,为实体服务大厅提供网上辅助支撑,或以网上服务大厅为主体,提供网上申请、审批等功能。

7.3.2 一站式服务大厅的数据和支撑环境7.3.2.1 数据

一站式服务大厅的运行依托于校内各应用系统的数据,依托于学校数据中心的稳定运行。数据需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行业标准》—(教育管理信息高等学校管理信息 JY/T 1006—2012);建立统一的学校数据标准,能够实现身份代码、部门代码、校区代码等数据的统一编码,实现共享交换数据统一编码。一站式服务大厅的数据应满足如下要求:

a. ——校内应用系统应向服务大厅系统开放数据读取授权。b. ——站式服务大厅须通过建设数据服务总线对数据进行开发、统一的管理,包括数据服

务的监控、管理、安全。数据总线支持多种数据源,至少包括:所有主流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如(MSSQL、DB2、Oracle、 OpenEdge、 TerraData, MySQL, PostgreSQL/EnterpriseDB、 H2、 Derby 等)、DOC、PDF、CSV、Excel、ODS、Cassandra、Google Spreadsheets、RDF、通过抓取的 web页面等。

c. ——应建设标准的文件服务器,对文档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及备份。d. ——系统数据需支持异地实时备份,保障运行数据的安全。e. ——对敏感数据及应用访问应有完善的安全管理措施和机制,确保数据在传输和使用过

程中的安全性,支持身份验证、授权、访问规则控制、保密性、完整性和多种加密传输。f. ——建立一站式服务大厅的信息公开业务及编码规范,向师生及应用系统提供必要的、

准确的信息。g. ——站式服务大厅应建立运行数据的分析及展示平台,有效监管系统的有效运行。

7.3.2.2 支撑环境1. 硬件支撑

a. 一站式服务大厅建设的硬件包括实体服务大厅设施设备,实体及网上服务大厅系统运行设备等。

b. ——机房设备:核心网络设备、应用及数据库服务器(虚拟或物理)、存储、光纤交换机等;须保障高可用性、高性能,保障系统 7*24小时不间断运行,可以采用云服务器(公有云、混合云、私有云)或物理服务器的方式实现。

c. ——云服务器应由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提供者负责服务器的安全及备份管理。d. ——物理服务器应合理设计系统架构,选择符合系统性能指标的物理服务器及存储设备。e. ——保障系统的高可用性,避免单节点故障引起的服务停止。f. ——充分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在性能需求提升的情况下,可以在快速且不停止服务的

情况下迅速提升系统性能。g. ——充分考虑系统的稳定性,能在低资源消耗的情况下的长期稳定运行。h. ——建立备用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切换,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有限性能的服务。i. ——建立科学有效的备份机制,保障系统数据及文件的实时备份。

70

j. ——实体服务大厅设备:自助打印设备、排号机、设备控制服务器、拍照扫描设备、网络存储设备、监控设备、办公电脑、评价器等。

2. 平台支撑a. 一站式服务大厅依托于多种基础性平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平台:b. ——统一身份认证及授权平台。一站式服务大厅的运行依托于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用户

通过认证,可以在线提交申请,办理事项,各节点审核办理人员依据授权平台的权限,对所负责统一的事项进行审批办理。

c. ——统一通信平台。通过统一通信平台可以及时与师生进行沟通,通过短信、微信、邮件等方式将流程办理情况及时通知申请人,可以提醒审核者有新的待办。

d. ——微信或移动平台。为便于用户通过移动设备办理一站式服务大厅的事项,系统可依托于学校的微信或移动平台进行建设,或单独建立移动 APP 提供用户使用。

e. ——统一支付平台。服务大厅涉及各类缴费的项目,须使用统一支付平台进行支付,便于财务监管。

3. 智能表单网上服务大厅智能表单平台可以快速开发部署系统使用的表单,并且在业务变动时可以快速响应修改。智能表单须支持以下功能:

a. ——支持可视化建模,提供拖拽式、所见即所得的图形化表单设计能力,提供模板库满足快速制表需求,模板可开发定制。

b. ——支持丰富的表单内置控件,以及丰富的表单数据验证、操作方式,支持快速配置各种表达式,支持表单字段间的自动关联,支持可配置的代码级联,支持条件样式。

c. ——支持附件的上传、下载、图片预览,无需开发者通过程序开发。d. ——支持重复表、重复节等动态、二维表格功能的可视化定义,无需开发者通过程序开发;

表单内置支持二维表数据行及重复节在用户填表时动态增、删及调整次序,无需开发者通过程序开发。

e. ——易于打印,可以支持打印 Excel、PDF 模板。f. ——渲染,支持将可视化的表单定义自动转换为可在浏览器中执行的 web页面。需兼容

大部分主流浏览器,与网上服务大厅门户的浏览器要求一致。4. 流程平台

流程平台作为网上服务大厅的核心平台,需包含如下功能:a. ——可视化流程集成开发环境,通过可视化图形用户界面对流程进行创建、编辑、修改、

配置。b. ——支持多种流程模式,能够对工作流提供良好支持;包括人工节点、自动节点、条件节

点、子流程、并行与归并等各种流程要素;支持单一签核、多人顺序、多人并行、多人抢占、多人任意、指定执行、会签、传阅等常用模式;支持撤回、评价、催办、通知、过期、中止等常用操作;以及上述功能的各种组合。

c. ——流程开发与表单设计无缝集成,支持基于表单数据直接配置流程的岗位、权限以及执行路径。

d. ——支持多视图架构,不同的流程节点上可以配置不同的表单。

71

e. ——对移动终端表单、多语言表单提供完善支持,在无需程序开发的情况下实现多种终端适配和多种语言适配。

f. ——支持混合流程,业务流程引擎完全支持人工参与流程和自动处理流程。g. ——支持流程执行状态的可视化流程图显示和监控,支持根据流程图及当前执行状态动

态生成易于用户理解的流程办理进度条及后续执行路径。进度条的生成是自动的,无需另行开发程序;可视化过程监控,跟踪活动状态,发现流程错误时可由管理员人工干预。

h. ——支持在任意流程节点配置自动的表单数据建模与表单数据持久化,无需开发者通过程序开发。

i. ——支持流程任意节点通过配置实现打印及下载,无需开发者通过程序开发。j. ——支持流程模型导入和内置流程的版本管理。k. ——提供完善的 API接口,流程平台提供完善的接口,包括流程状态信息及统计信息等

的查询、操作等,可以供第三方的系统调用。5. 用户体验

服务以用户满意为评价标准之一,以良好用户体验为导向设计服务大厅的各个方面。a. ——能够开设用户普遍关心的、涉及用户切身利益的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b. ——办事流程应尽量简洁,经过科学地简化、优化。c. ——网上服务大厅设计应该界面清晰、操作简单,符合用户使用习惯。d. ——实体服务大厅或办事窗口的工作人员应遵循文明礼仪要求、公平公正地接待用户。e. ——提供必要的引导性、警示性、告知性提示标记,帮助用户避免不必要的周折。f. ——建立接受用户监督、评价和反馈的渠道。

6. 安全体系网上服务大厅的安全体系需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手段和要求:

a. ——严格的权限控制:采用资源集中统一授权机制,将用户按一定的级别分类,可设置不同级别的用户访问、管理不同的流程以及访问相关功能。

b. ——良好的数据安全性保证:应使用认证机制、数据加密传输等多种手段确保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对于涉密不上网的数据做到严格把关。

c. ——系统自身的安全性保证:在系统架构设计、系统软硬件平台选择以及应用系统开发上应充分考虑安全需求,保证系统运行安全可靠,主要包括密码设置强度与多次验证锁定、Web 应用防火墙、附件检查、脚本过滤、防篡改机制、IP 地址访问控制、防 SQL注入式攻击、IP 地址访问控制、故障恢复与容灾备份等。

7.3.3 一站式服务大厅的形式7.3.3.1 网上服务大厅

能够通过电脑、移动终端等向师生集中提供校内各类业务办理、查询以及其他服务的数字虚拟空间。可以提供网上查询、申请、审批、咨询、评价、打印、支付、进度查询、办事提醒、数据汇总统计等功能。网上服务大厅具体特征:

a. ——网络化:能够通过网络完成申请、审批等实质性、关键性办事步骤,简化或替代校内流转过程中非必要的手工登记、签字、盖章、纸质文件留存等环节。

b. ——集中化:学校提供一个统一的网站入口提供办事信息或处理业务,使师生在一处就能找到所需服务。

72

c. ——协同化:线上办理流程经过科学的梳理和优化,跨部门、跨校区业务能够统一协调处理,不需要师生亲自联系多个部门进行衔接,师生大多数情况下只需跑一趟、甚至一趟也不跑就可以完成办理。

d. ——智能化:在网络化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改善服务体验、提高管理效率。如提供基于数据的业务汇总分析、个性化服务、数据共享,通过自助设备、网络支付等途径拓宽业务办理时空限制等。

7.3.3.2 实体服务大厅能够在现场综合办理师生各项服务,实现办事指南规范公开、排队叫号、业务办理、结果反馈全过程的实体办事大厅。可以一窗式,到任何窗口办理所有业务,也可按不同部门设置相关业务窗口,各自办理业务。实体服务大厅的具体特征:

a. ——机构:学校需明确履行管理职责的部门,建立完整的组织机构体系,负责实体服务大厅综合协调、业务管理、监督考核、信息化管理等部门。

b. ——人员:学校应根据机构职能和工作配置相关工作人员,包括管理人员、窗口人员等,并组织必要的岗位培训,使各类人员具备必要的执业技术和业务技能、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等。

c. ——场地:服务大厅场所选址应符合学校的规划要求,宜选择在师生交通便利、公共设施较完善的地点。场所应符合集中式、开放式工作环境的要求,并根据服务功能类型合理划分窗口服务区、自助服务区、咨询服务区、投诉受理区、等候区等区域。

d. ——设施:服务大厅场所应配备满足日常办公要求的设施设备,包括但不限于计算机、打印机等办公设备,自助打印、自助充值等信息化设备,服务柜台、停车场等服务设施,引导性、警示性、告知性标志标记等。

e. ——制度:学校应制定服务大厅运行管理、安全规范的相关制度,形成标准和机制确保服务大厅长期稳定运行。

f. 实体服务大厅的支撑系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g. ——管理系统:实体服务大厅的管理系统可以让工作人员需要获取网上服务大厅的审核

数据,可以直接办理线下业务。h. ——呼叫中心:受理用户电话咨询。i. ——派号系统:规范用户排队秩序,进行办理统计。j. ——监控系统:对实体办事大厅进行实时录像与录音,实现实时音频、视频回放。可查询

具体窗口办理情况,如大厅发生办理纠纷或突发事件,可视频回放。k. ——统计系统:可以对大厅运作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显示,包括但不限于业务办理次数、

正在等候人数、正在办理人数、满意/不满意人数、办理超时数、等候超时数、在线窗口数等。7.4 智慧安防

7.4.1 智慧安防体系架构智慧安防利用图像识别、自动控制、通讯与信息处理、无线遥控、生物识别等技术,构建“数字化、高清化、智能化、覆盖化、网络化”技防体系,集事前预防预警、事中监控跟踪、事后调查举证于一体,能承担组织、管理、决策、指挥、协调功能,为校园安全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现代化、智能化提供技术支持。智慧安防以视频监控为核心,在“人防、物防”的基础上,通过高清、智能的监控技术,对

73

校园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的全面监控。智慧安防体系架构如图 7.3 所示。

图 7.3 智慧安防架构图7.4.2 智慧安防的数据和支撑环境7.4.3 数据采用虚拟装用网络技术对远程访问的数据包实施机密和完整性保护,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和篡改。7.4.4 支撑环境智慧安防需要在校园各防护区域布置各类防护装置或系统,具体要求如下:

a. ——重点要害部位的出入口、应安装视频监控装置机出入口控制装置。b. ——监控中心内部、财务中心和资金结算中心的现金柜台,应安装紧急报警装置。c. ——除监控中心外的其他重点要害部位内部,应安装入侵探测装置及电子巡更系统。d. ——校园周界(围墙、栅栏)宜安装入侵探测装置、视频监控装置和电子巡更系统。e. ——校园主干道及交叉口应安装视频监控装置和车辆测速系统。f. ——图书馆和办公、教学、科研场所宜安装紧急报警装置,办公室宜安装出入口控制装置

和巡更系统。g. ——校园制高点及出入口、中心广场、体育场应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制高点可以起到全局

观。h. ——体育馆、会议中心、学生活动中心的出入口应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及报警装置,内部宜

安装视频监控系统。i. ——食堂、储藏间及操作间出入口应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及人脸识别系统。

74

j. ——宿舍的出入口应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及出入口控制系统,主通道、楼梯口及电梯安装视频监控和紧急报警装置,门卫室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及分监控中心。

k. ——机动车停车场的出入口采用出入口管理系统,非机动车集中存放视频监控装置及职能分析。

l. ——视频监控系统针对出入口部位的回访图像应能清晰辨别进出人员的面部特征和机动车牌号,较大公共区域安装的视频宜具有镜头变焦、云台控制功能,实现多角度、全方位监控。

m. ——摄像机安装应考虑环境光照因素对视频图像的影响。7.4.5 智慧安防各系统的基本功能

7.4.5.1 视频基础应用采用高清网络技术,摄像机图像应在 200万像素以上,图像分辨率达到 1080P,可清晰展现人脸、颜色、车牌、行为等信息,并采用集中存储的方式,能够快速地实时查看和回放监控视频。1. 摄像机布点选择摄像机在选型、选址与安装上,应根据校园实际情况,符合 GB 50348-200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95-2007《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的要求,同时还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各主要出口门外,不应出现监控盲区,在面积较大的公共区域宜安装具有转动变焦放大功能的红外球形摄像机,通过监视屏应能辨别监视范围内的人员活动情况,并可实现自动、智能或手动跟踪功能。

b. ——教学楼、财务室、行政楼等重要建筑出入口安装的摄像机,应能清晰辨别显示区域内人员的体貌特征和活动情况,安装在危险品储藏室的摄像机还应符合相关防爆规定要求。涉及机密场所的监控图像按相应保密等级管理。

c. ——周界围墙,应布置固定红外枪式摄像机,配合球机,实现智能视频、智能报警及画面跟踪功能,并能清晰显示区域内人员的脸部特征及活动情况。

d. ——机动车出入口、停车场(库)出入口及其他与外界相通的出入口应选用低照度带强光抑制功能的彩色固定摄像机和自动光圈镜头,应能清楚的辨别出入人员的面部特征及机动车牌号。

e. ——校园制高点,应布置大倍数高清球机,变倍倍数不少于 40倍,红外距离不小于250米,实现对整个校园状况的视频高点掌握。

f. ——在满足监控目标现场范围的情况下,摄像机安装高度要求:室内离地不宜低于 2.5米,室外离地不低于 3.5米;摄像机安装角度宜减少监控图像俯视程度;室外摄像机如采用立杆安装,立杆的强度和稳定度应满足摄像机的使用及安装场所设备所需的防护等级的要求。

2. 摄像机参数要求室外摄像机主要有室外枪式红外高清网络摄像机和球型红外高清网络摄像机。

a. ——室外枪式红外高清网络摄像机:200万像素,不小于 1/1.9"CMOS,星光级,0.001/0.0001 lx,最大分辨率 1920x1080;红外补光距离不小于 50米;支持不小于 4倍电动变焦镜头;宽动态不低于 105dB,信噪比不小于 56DB;支持H.265、H.264、MJPEG 视频编码格式。

75

b. ——室外球型红外高清网络摄像机:200万像素,不小于 1/1.9"CMOS;光学变倍不低于 30倍;星光级,0.0005Lux/0.0001Lx;支持红外距离 200米;宽动态≥105dB,信噪比≥56DB;支持 H.265/H.264/MJPEG 编码。

7.4.5.2 视图分析预警系统利用人脸识别、视频结构化、行为智能分析等技术,对进入校园的人员和车辆全方位、全过程管理,实现全程可控、全程可溯;对异常行为(如突发人员密集)、特殊人员及时报警;对案件分析提供智能的分析功能,提高案件处置和办理的效率。具体的智能化功能有:

1. 车辆违停抓拍在校园特定地点设置违停监控和检测区域,智能违停抓拍球检测到有车辆通过该区域并且停止行驶超过一定时间后,抓拍球自动拍摄违章车辆车牌号码图片和该方向的全景图片,并将图片存储在集中存储单元中。

2. 人脸识别通过支持人脸识别功能的前端智能摄像机采集人脸信息,或当画面中由人脸出现时,摄像机自动识别人脸信息并抓拍图片上传至服务器,通过与人脸数据库进行对比,识别画面中的人员。数据库中的人脸人员数据可设置黑白名单,并制定多种规则。

3. 三维地图运用三维建模和 GIS 技术,建立虚拟化校园,图形化展现监控点位信息,展示摄像机可视域,直观判断监控死角,并于校园安防系统结合,在地图上直接调用安防系统,操作简单、快捷,为校园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

4. 全景拼接系统通过图像拼接算法,将几个独立摄像机的图像整合成一幅完整统一的视频图像,实现全场景通览。在实际业务中,可选择在校园最高楼宇顶层安装枪式摄像机和高倍球机,通过全景拼接技术,通览校园全貌,通过联动球机,对全景画面上任意细节聚焦放大查看。

5. 视频浓缩通过设置浓缩规则,如禁区入侵、通过绊线、人脸出现等,对原始视频进行浓缩处理,并生成事件,满足设定规则的视频保留,没有发生事件的视频剔除。

6. 区域报警7. 图像切片

可对一段录像切片,每个长度自定义(定义长度为帧数),自动将每一段的首个动态帧图片显示,可从切片图片中查看原图、播放对应的录像。

8. 智能运维9. 录像网格追踪

在地图上选择热点监控,确定回放的时段,以热点监控为中心,自动选择周边的监控,在回放窗格中同时回放多路,方便快速寻找线索。在地图上同时显示回放监控的关系图。

10. 实况网格追踪支持实况热点监控和周围监控同时播放,播放窗格数可切换 6分屏、8分屏、10分屏;双击周围监控切换为新的热点监控,并自动切换周围监控。在实际业务中,发现嫌疑人,通过实况网格追踪功能在地图上直观展现目标移动情况,通过监控实时掌握目标动态,无缝切换跟踪。

76

7.4.5.3 车辆管理与应用系统包括车辆进出管理子系统和车辆预约进校管理子系统。车辆进出管理系统将车辆分为校内车和校外车,并根据身份特征制定收费标准,通过车道闸机控制车辆进出;车辆预约进校管理系统对校外来访车辆进校预约登记,审核通过后方可进校,并于车辆进出管理系统进行联动,预约车辆抬杆放行,未预约车辆不准进校。

7.4.5.4 智慧消防系统实现全校范围内消防器材数字化管理,利用 RFID 技术和移动 APP 应用,对每个消防器材进行使用年限和运行状况管理,并能生成报表;各校区消控中心安装视频监控探头,并与综合治理平台建立视频对讲系统,便于监督和指挥;具有远程监测消防给水功能;在各楼宇主要消防通道上安装违停抓拍摄像机,避免堵塞消防通道。

7.4.5.5 校园人员出入管理系统采用闸机、人脸识别和刷卡相结合的形式,建立准确、方便、高效的人员进出管理模式,并与公安数据库对接,形成毫秒级人员数据库对比,并将重点人员信息发送到指定手机,实时掌控重点人员进校信息。

7.4.5.6 视频会议系统多校区的办学的模式,在安防管理上带来了一定的物理距离,通过多校区安防监控的联网,建立多校区视频会议系统,为跨区域多校区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便于统一管理、调度、指挥。

7.4.5.7 协同办公系统协同办公系统集人员管理、预警研判、事件处置、留档追溯、安全教育于一体,高度集成管理和服务。内容包括值班管理、综合事务、宣传教育、治安交通、消防安全、应急指挥、分析汇总、校园地图以及在建的网格化管理九大模块。

7.4.5.8 GPS 对讲巡更系统具有 GPS 定位和语音对讲功能,主要用于校卫队员的管理,具有语音对讲、实时显示位置信息、记录校卫队员巡查轨迹等功能,从而有效的提高安保人员巡查力度,提升事件处置的反应时间。

7.4.5.9 可视化综合报警立柱分为普通报警立柱和带测速功能报警立柱,安装于人员密集区、人员稀少区和主干道两旁,主要用于人员紧急报警和车辆测速,双向视频系统使接警人能更直观地了解报警人的情况,便于采取更恰当的处理措施;通过雷达对行驶的车辆进行测速,并将车牌和车速在路边电子屏上实时显示出来,提醒驾驶员控制车速,并记录车辆超速信息。

7.5 绿色校园7.5.1 绿色校园基本框架体系利用现代化通讯技术、数字通讯及存储技术、传感器及控制技术以及最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通过科学合理的整合和开发,对校园内的水、电、气、热、空调等能耗数据进行详细的分类/分项采集和统计分析,形成各个监测单元的年度、月度、每日、每小时乃至每分钟的能耗曲线,生成费用报表,并提供详细的数据报表。 同时提供有效的分析手段,指导能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实现量化管理,建立起校园能源管理网络和绿色运行管理平台。通过对校园用能建筑、用能系统、主要用能设备进行监测,构建可靠性强、效率高、共享度高的校园能耗数据库,建立能耗监测、统计、公示平台。 实现全校的能耗数据化、管理动态化、数据可视化、节能指标化,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对用能单

77

位的能源利用状况做出评价,为能源管理和绿色校园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图 7.4 绿色校园基本框架

如图 7.4 所示,根据数据的流向,可以将系统分为四层架构:数据采集层—主要通过电能表、能量表、水表等获取各回路的电耗及其相关电力参数、能量消耗和水耗等能源信息;数据传输层—主要是把能源数据转换成 TCP/IP协议格式上传至节能管理监控系统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处理存储层—主要负责对能耗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处理和存储;数据展示层—主要对存储层中的能耗数据进行展示和发布。

1. 数据采集层数据采集层的主要功能是根据仪表不同的协议类型发送对应的指令,收到仪表反馈的数据后,进行解析并以 TCP/IP 数据包的方式发给上位机。至少提供三种方式给监测平台提供数据:

a. ——人工方式录入的能耗数据,对人工方式录入的数据应进行数据的有效性检查,避免人为录入错误;

b. ——导入标准格式的数据(如 Excel、XML格式文件等);c. ——以多线程的方式通过有线网络或无线网络从数据采集器实时采集数据。

实现原始数据的接收(包括自动采集和人工采集)与转发,能与大量能耗采集器的并行通讯,完成78

能耗数据的接收、预处理和存储功能,并把接收到的数据转发给相应的数据处理模块进行数据的进一步处理。实现对建筑能耗采集设备的集中管理、配置、状态监控。

2. 数据传输层数据传输层由三部分组成:

a. ——第一部分为表具至采集设备,采用 RS485或M_BUS 总线形式传输;b. ——第二部分为采集网关与数据集中器(网关设备),采用短距离无线传输方式,在

RS485 与 ZigBee协议之间通过无线发射器、ZigBee协议和 TCP/IP协议之间通过无线接收器实现;

c. ——第三部分为数据集中器(网关设备)与节能管理服务器主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将GPRS/CDMA 无线广域网、以 TCP/IP 方式实现各建筑间的数据加密传输。

3. 数据处理存储层“数据存储区”中存储的是按照数据抽取频率,把原始采集数据与楼宇基础信息、设备基础信息、报警规则信息结合处理后,形成能源计量和远程监控系统实时监测、明细查询、报警提示所需要的原始明细数据。“后台分析数据库”中存储的是按照数据抽取频率,把数据存储区的基础数据按照统计、分析、比较功能的要求进行不同时间段的分类、汇总和折算。

4. 数据展示层对经过数据处理后的分类分项能耗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和整合,通过静态表格和动态图表方式将能耗数据展示出来,为节能运行、节能改造、信息服务和制定相关节能规章制度提供信息服务。展示层可采用 B/S软件体系、C/S软件体系结构,有权限的用户可以通过局域网直接利用 IE浏览器方式访问中心服务器,查看数据报表和图表等信息,操作方便,免安装、维护。数据图表是反映各项采集数据和统计数据的数值、趋势和分布情况的直观图形和对应表格,可分为数据透视表、饼图、柱状图、线图、仪表盘或动画等,格式灵活,可交互操作。7.5.2 绿色校园的数据与支撑环境

7.5.2.1 数据 数据标准:需遵循《高等学校校园设施节能运行管理办法》、《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指标体系及考核评价办法》、《高等学校校园建筑节能监管系统建设技术导则》 ;能够实现:分类建筑的基本信息数据编码;分类建筑能耗数据编码;分项能耗数据编码,与第三方系统对接的共享数据接口。数据类型:应能够提供各种能源使用场景(不限于电力系统监测、空调系统监测、水管网系统监测、重点设备监测、电梯系统监测、照明系统检测等系统等)管理所需的信息;包含单位信息,片区管理,建筑信息,楼层房间管理,用户建筑信息,非建筑信息;能够实现自动和手动记录能源计量数据,能源设备静态数据及运行状态数据,以及支持系统实现监测、报警、控制功能的数据。

7.5.2.2 支撑环境a. ——硬件资源:包括能满足管理部门开展基于互联网、校园网进行能源管理的传感器 、

PLC、通信网络等资源。b. ——满足学生开展绿色校园参与的宣传教育、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资源。

7.5.3 绿色校园的不同形态7.5.3.1 电系统监测

实现低压配电侧各支路用电功率及配电参数的实时采集,可采集、储存并显示各变压器支路的各项电79

流、电压、有用功、功率因数等配电参数。对二、三级回路进行电力测量,建设监测网络。对用电量进行统计对比,实时监控配电系统。进行模拟电费的计算。 实现变压器支路过流、过压、欠压、温湿度等事故的报警,实现建筑用能系统的安全节能运行。

7.5.3.2 空调系统监测系统提供对中央空调系统中冷冻系统、冷却系统、循环系统进行行实时监测,有效及时发现用能症结,实现空调系统运行的实时监控,避免区域不平衡的冷热量不均匀的漏项。可计算并实时监控暖通空调各项效率指标水平,包括: COP(能效比)等。 实时显示暖通空调关键指标参数,包括但不限于:冷冻机出水温度、空调箱送风温度、室外温湿度、室内典型区域温湿度、风机水泵工作频率或负载率等。

7.5.3.3 水管网监测对生活冷水系统、热水系统进行系统计量分析,对各实验室与公共区域用水、用水点等亦应设置表单独计量;对排水系统、消防系统可以另行计量。水能计量部位均采用远传水表或超声波流量计,纳入数据监测范畴。

7.5.3.4 传感器参数监控实时显示接入系统的传感器参数,可包括但不限于:温湿度传感器、照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等。

7.5.3.5 重点(特殊)设备监测对设备进行重点能耗监测,依据实际运行参数和耗电系数、单位面积电负荷等计算出单位时间的用电负荷,得到设备的负荷变化特征,作为设备诊断和运行效率分析的依据。

7.5.3.6 照明系统监测对照明系统进行分项计量,根据《导则》照明分为室内照明、室内公共照明、室外景观照明、应急照明四项。在工作时间段、非工作时间段、景观时间段、应急时间段等多种不同的照明启动时间内,分析计算出各项所占比例、单位面积照明电耗等。

7.5.3.7 集中供热监控系统安装温度、压力、电量、水量、热量采集设备,配置供热监控中心主机,集中采集锅炉房及各换热站的运行参数和能耗数据,再通过校园网将采集的数据传送节能监管中心服务器,实现供热系统能耗在线监测。系统运行监控的实时采集信息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多媒体等手段显示出来。

7.5.3.8 智能账单系统平台对每个重点实验室进行自动按要求结算并形成帐单,每个结算周期(月结算、季度结算、年度结算)按照用能结算的单位自动生成对应的能源结算报表,并能以 EXCEL或WORD 形式导出,根据实际的需求情况,用能结算的功能包括预付费管理、能源账单、账单打印、分户计量、计费管理、余额不足提醒及推送服务等功能。

7.5.3.9 能效分析实现建筑内不同功能建筑的综合能耗动态监测,实现按照日、周、月、年历史数据查询,同时导入环境计量参数,按照能耗标准体系对区域能效进行分析。实现建筑内不同功能机构的综合能耗动态监测,实现按照日、周、月、年历史数据查询,同时导入环境计量参数,按照能耗标准体系对区域能效进行分析。实现建筑内不同功能区域的综合能耗动态监测,实现按照日、周、月、年历史数据查询,同时导入环境计量参数,按照能耗标准体系对区域能效进行分析。

80

7.5.3.10 定额管理系统通过制定园区内所有建筑和机构制定年度定额计划,包括年度总用电、单位面积用电、总用水、单位面积用水指标,是监督和促进单位内部开展节能的有力工具。系统根据定额计划和实际消耗情况,自动生成建筑/机构定额的对比信息,用户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总用电、单位面积用电、总用水、单位面积用水等能耗额度信息,增减幅度,为单位管理提供考核依据。

7.5.3.11 节能优化通过系统的实时诊断分析,综合给出系统可优化项并列举出预计可节能量,为管理者提供节能参考依据。综合评估系统整体运行状态,给出综合评价得分,包括近日运行的节能策略、当月节能量、可优化项、预计节能潜力等。制定系统运行控制策略,可根据实际运行情况结算运行节能量,在策略中提供如空调控制系统进行温度控制上下限策略,按满足设备使用的要求来控制空调的温度,也可以提供下班关机提醒策略等多种方式,保证用户正常使用。

7.5.3.12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设置节能节资源公共课程,建立节约型校园示范基地,建立学生参与节约型校园互动机制,节约型校园建设相关学生社团活动,校园节能宣传小贴士。

81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