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团圆饭晒出满满幸福感hnrb.hinews.cn/resfile/2017-02-12/002/hnrb20170212002.pdf ·...

Post on 13-Feb-2020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海南新闻 2017年2月12日 星期日值班主任:吴卓 主编:李冰 美编:张昕A02 综合

■■■■■ ■■■■■ ■■■■■

本报定城2月11日电(记者邓钰 特约记者司玉 通讯员黄祥)看琼剧、赏歌舞、猜灯谜……定安县今天举行元宵游园活动,各类趣味十足的活动在沿江公园热闹上演,众多市民参与其中,共享浓郁的节日氛围。

沿江公园内张灯结彩,人头攒动,笑声不断。在猜灯谜、夹弹珠、套鸭子、蒙眼敲锣等趣味性游园活动项目区,主办方准备了食用油、饼干、蛋糕、沐浴露等丰厚的奖品,市民们踊跃参与,气氛热烈。现场还举行了元宵歌舞晚会,有琼剧表演、本地歌曲大联唱以及舞蹈表演等节目。众多群众边玩边看,笑声、歌声相互交织,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息。

趣味游园庆佳节

本报文城2月11日电(记者刘梦晓 通讯员韩彩虹 韩勇)元宵佳节至,文昌市各乡镇今天积极开展各类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娱生活,营造出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

跳盅盘舞、演木偶戏、唱琼剧……丰富精彩的文娱活动炒热了文昌的节日气氛。元宵送花灯也是文昌传统活动。夜幕降临,人们掌着一盏盏花灯,由一名“灯主”领队,排成长龙,敲锣打鼓,燃放炮竹,沿村游行,再将灯挂在村庙的内外。灯一挂好,人们便蜂拥而上去抢花灯。据说,抢到了花灯的人新年便能人财兴旺。

盏盏花灯喜气浓

本报营根2月11日电(记者郭畅 通讯员陈欢欢)正值元宵佳节,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中平镇中平村委会新民村,苗族同胞正忙着制作苗家传统三色饭,以传统美食庆祝佳节。

“每年元宵节,我们苗族家家户户都会制作三色饭,祈祷新年里全家安康,团团圆圆。”村民邓运合说,三色饭的颜色,源于野生三角枫叶、黄姜及红参草,将它们洗净后,分别放进木臼里捣碎取汁,再放入山兰米中蒸煮,就制成了色泽诱人的三色饭。

“晚上县城还将举办元宵节晚会和烟花展,我们准备骑车赶过去欣赏,与大家同庆佳节。”邓运合高兴地说。

共享团圆三色饭

■ 本报记者 计思佳

导盲棍在地面敲出“哒哒”的声音,迈着小心翼翼的脚步蹒跚前进,王槐贵的双手一直紧紧抓住黄汉兴的肩头——这两位盲人,在海口府城街头“听”了一晚上的元宵节。

“今晚人太多,你们眼睛不好,容易被踩伤。”听到记者的提醒,黄汉兴

笑着说:“不打紧,我在府城住了十几年,这里每条街都熟得很。我朋友从来没见识过元宵节,我今天特意带他出来听个热闹。”

黄汉兴和王槐贵今年都40多岁,以前同在一家按摩店工作,从此结下友谊。交谈中,王槐贵有些腼腆。“他平时不爱出门,也摸不到路,我鼓动他出来转转,沾沾喜气。”黄汉兴说。

他们是怎么“听”元宵的?“向右拐就是绣衣坊,这是一条500多年历史的老巷道。”“绣衣坊两边站了很多换花的人,青年男女想在这里找意中人。”“刚才一个小孩说头顶的灯笼真漂亮。”……一路上,黄汉兴走在前面,不时往后扭头,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听到的都慢慢讲给王槐贵听。

“到处都是欢笑声、鞭炮声、锣鼓

声。”两人感慨,光用耳朵听也能知道今天的府城有多么热闹和喜庆。一个姑娘还向两人各送了一朵鲜花,

“向你们散播喜悦,派发祝福。”夜幕降临,烟花绽放。“听到了

吗?是烟花的声音,天空都被它照亮了,五光十色的。”红色的灯光映在两个人的脸上,暖融融的。

(本报海口2月11日讯)

海口两位盲人走上府城街头感受节日的喜庆气氛

“我用耳朵‘听’元宵”

■ 本报记者 王培琳

今天下午5点,在海口市琼山区委大院门口,两头“狮子”相互依偎、嬉戏、翻滚,突然雄狮一口吃下悬挂在半空中的青菜,一番欢腾跃动之后,这对“狮子”共同吐出春联“一帆风顺、新春大吉”,引来围观群众的齐声叫好,锣鼓声、鞭炮声响成一片。

市民张女士兴奋地告诉6岁的女儿,“看,这就是‘采青’,预示着一年的大吉大利好彩头。”她6岁的女儿一脸开心地仰头认真看着。不少围观的孩子们跟着“狮子”一起奔跑,人们的欢笑声、掌声让舞狮人舞得更加起劲。

在赶往下一个场地的途中,舞狮人梁昌发卸下装备,用手理了理被狮头压得凌乱的头发。冷风中,身着单

衣的梁昌发依然鼻尖冒汗。“从早上7点多就来到府城,大

街小巷挨家挨户已经跑了一天了。”来自琼山区红旗镇的梁昌发说,虽然有点累,但是能为大伙儿送去新春好彩头,舞狮人的心里都高兴着呢。

梁昌发参加舞狮队已经十几年了,每年都会来到府城表演。他所在的这支舞狮队伍有30人,10多名舞

狮人让4只“狮子”活灵活现地跳跃嬉戏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增添了不少海口人的欢乐记忆。10多年没有在家吃过元宵节的团圆饭了,但是梁昌发表示并不遗憾。“跟大伙儿一起庆祝节日是我们最开心的事情,老百姓也因为我们的表演而更有节日的感觉,看着大家这么高兴,我们心里感觉比在家吃元宵喜庆多了。”

年年闹春讨彩头,传承民俗送欢乐

城市里的元宵舞狮人

本报海口2月11日讯 (记者计思佳)万人空巷的元宵节,会让城市变得怎样?海口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地面照样干净整洁,大多数市民都能做到带走福气、不扔垃圾,环卫工说工作比以前轻松了……答案的背后,是海口通过管理和科技给这座城市带来的“双创”变化。

今天17时,在海口市元宵节安保指挥部中央的监控大屏幕上,记者发现,在忠介路、关帝庙、海南花卉大世界这些元宵节的热门景点,虽然游人如织,但地上几乎看不到垃圾。“这既要感谢‘双创’的有效管理,也要感谢科技带来的变化。”海口市京环城市环境服务有限公司保洁部副主任高荣芳这样总结。

高荣芳是一位干了十几年的“老环卫”。她说,以前换花节,路两边全是卖甘蔗、槟榔的小商小贩。不少市民一边吃一边往地上吐,街道附近垃圾成堆。“如今,海口实行严格的门前三包管理制度,不仅垃圾少了,路也宽敞了。”

节前,海口立下“军令状”,城市保洁工作必须在节后第二天6时恢复洁净。这个任务对海口各区环卫部门来说,并不是很大的难题。因为主城区实现环卫PPP一体化后,采用机械化清扫方式,不仅效率提高了,地也扫得更干净了。

今天下午,在府城忠介路,环卫工彭慧珍正开动小型步道车清扫。

“以前到了元宵节就像打仗一样,我们全靠小推车和大扫把扫地,通宵都扫不完。”彭慧珍说,现在“估计今晚12点前大部分路段都能清扫完毕。”

“双创”用管理+科技带来城市环境的喜人变化

今年换花节,海口不再“大花脸”

扫码看海南各地欢喜闹元宵视频视频摄影:韦茂金张茂李英挺袁琛陈元才宋国强视频剪辑:李玮竞

2月11日,儋州白马井镇村村举行调声比赛,庆祝元宵佳节的到来。本报记者 陈元才 特约记者 吴文生 摄

2月11日,在三沙永兴岛元宵游园活动现场,人们喜笑颜开猜灯谜。 本报记者 宋国强 摄

2月11日,一对内蒙古游客在万绿园牵手跨越爱情门。 本报记者 苏晓杰 摄

2月11日,海口府城绣衣坊老街,美国游客与椰城市民互换鲜花送祝福。本报记者 张茂 摄

码上读

本报万城2月11日电(记者赵优 特约记者黄良策)“候鸟老人在万宁,生活幸福比蜜甜”,正月十五元宵节当晚,2017年万宁市候鸟元宵专场文艺晚会在万宁市人民公园热闹上演,大合唱、T台秀等一个个节目精彩纷呈,展现出万宁“候鸟”们的欢乐晚年。

统一着装的候鸟老人们手持歌词,随着指挥手势的高低起落忘情地歌唱着,最前排几位老人娴熟地演奏着手中的电子琴、萨克斯……晚会现场,候鸟老人们的精彩演出赢得了阵阵热烈欢呼。

来自黑龙江的候鸟老人刘新旭告诉记者:“我们把海南当成自己的家,能为家里人带来笑容,很有满足感。”

“候鸟”放歌抒心怀

定安

琼中

文昌

■ 本报记者 林诗婷 黄媛艳

“来来来,新鲜的大螃蟹上桌咯!”2月11日,正值元宵佳节,傍晚的三亚已是一片张灯结彩、欢乐祥和的景象。东岸棚改区内的安置房中,

“大厨”吕秀妹忙得不亦乐乎,一盘盘可口佳肴热腾出锅,一家八口和乐融融地围坐一堂,共享丰富的团圆家宴。

蒜蓉蒸虾、水煮螃蟹、可乐鸭、芒果园黑鸡肉……地上跑的、海里游的,今晚的食材颇为丰富,经“大厨”巧手烹饪,鲜香味不一会儿便满溢厨

房。几道硬菜上桌后,大家伙儿迫不及待开动了。

“我的阿侬,奶奶给你剥只大螃蟹好不好?”刚出锅的螃蟹,正冒着蒸腾热气,吕秀妹挑了只最大的给小孙女。

一盘大螃蟹,这道团圆菜,在一年前吕秀妹却想都不敢想。“新鲜的大螃蟹80元一斤,以前只敢在市场上看看,不舍得买。”多年来,为了供4个孩子上学,为了医治自己的慢性病,吕秀妹勤俭持家,欠下10余万元的债,吃穿能省则省。

而今年过节,满桌菜肴,有鸡有

鱼,还有海鲜,一顿丰盛的团圆饭,折射出这一年来吕秀妹一家生活的改善。

近年来,三亚“双修”建设如火如荼,吕秀妹曾居住的东岸村,成为该市建设湿地公园、整治生态环境、重组城市功能格局的规划要地。去年8月,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吕秀妹终于同意拆除其省吃俭用一砖一瓦盖起来的房子,其一家老小也因此获得了一笔可观的拆迁补偿金,靠地而生的生活格局被打破,也由此发生转机。

“以前过年总提不起精神,团圆饭也没这么丰盛,总想着怎么赚钱还债、治病、交学费,今年日子变好了,

团圆饭吃得更带劲了!”曾经在村里最为拮据的吕秀妹,时常向乡亲邻里东拼西凑借钱交学费、医疗费,记账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多则上千、少则几十元的欠款。如今,这些欠款都被划掉,多年欠账总算还清,生活压力顿时减轻不少。

“现在有钱看病了,儿子也可以买新房娶媳妇儿,家庭没负担,能踏踏实实生活。”吕秀妹乐呵呵地说。

日子顺了,谈未来亦更有底气。“我买了块芒果地,想做个农家乐,城里人可以去我那摘芒果、吃野味。”三儿子高怀买了块芒果地,还利用自己

的专业优势开起了琴行,买了新房子,侃侃而谈未来的经营规划。有了本钱,他一直以来的音乐梦和田园梦终于逐一实现。

吕秀妹一家合理利用补偿金建事业、圆梦想,成了众多三亚“双修”棚改户的一个缩影。如今,三亚建起多处公园、修建排污设施,自然风光更美、城市更文明干净。这些可喜的转变,令吕秀妹甚是感激。“有了钱,日子有盼头了,更要精打细算经营生活,用好每一笔钱。”吕秀妹盼望着,今年生活更红火、事业更兴旺。

(本报三亚2月11日电)

本报嘉积2月11日电(记者刘梦晓)夜幕降临,数百盏红灯笼高高地悬挂在琼海市博鳌镇乐城村古色古香的街道上。当地传统元宵节活动——赛肥鸡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看(见上图,本报记者 袁琛 摄)。

据悉,这项传统活动是由明代祭祀城隍爷的祭礼演变而来。每年正月十五、十六日,家家户户杀好了鸡,都摆放在家门口。圆鼓鼓、饱含油脂的肥鸡,仿若一件晶莹剔透的艺术品。有的洒满玫瑰花瓣,一只玫瑰香鸡呼之欲出;有的装饰上金蛋,寓意鸡年吉祥增收……吸引了里三层外三层的游人驻足拍照。

鸡年欢乐赛肥鸡

琼海

万宁三亚“双修”建设棚改户吕秀妹一家甩掉穷帽圆梦想

元宵团圆饭晒出满满幸福感

◀上接A01版鼓励、支持农民以及贫困群众参与特色产业开发建设。比如在旅游业,为户外探险游、自驾车游、自行车爱好者等提供餐饮、住宿、露营、探险、爬山、涉溪等多项旅游服务,让游客“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以此来拓宽村民致富渠道,这也是带动贫困户尽早脱贫的方法之一。

事实证明,长效扶贫和保护生态是可以实现统一的,这在琼中的扶贫实践中得到凸显。本报记者近期在琼中和平镇新民村等地走访看到,以前村里人没钱了就去砍山开荒,自从搞起林下产业卖起旅游产品,现在没人砍山。“就拿养蜂来说,规模大小是由蜜源多少决定的,生态好,树多花多,蜜源增加,才能养更多的蜂,赚更多的钱。”新民村村民李东平对于“环保账”,算得清清楚楚。

过去几年,琼中实施十大脱贫工程,扶贫开发连续五年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十二五”期间,全县农村贫困人口已从4.32万人减少到2.69万人。去年琼中县委提出“十个一批”脱贫攻坚战略,依靠发展特色产业脱贫的贫困户占脱贫人口总数的69.7%。

让生态保护融入发展的全程,让广大农民通过特色产业助力生态保护,这正是琼中探索生态崛起实践中的响亮应答。

(本报营根2月11日电)

琼中:打绿色牌走特色路

佳节风光处处好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