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课堂改革样本...

Post on 21-Mar-2020

1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主编:王占伟 电话:010-82296726 投稿邮箱:zgjsbxdkt@vip.163.com 美编:孙东 电话:010-82296729 图片新闻投稿邮箱:zgjsbtp@vip.163.com

寻找课堂改革样本·河南省延津县胡庄小学

2016年6月22日 6版样本

记者观察

特级教师谈教学特级教师谈教学··张鹤张鹤

打破“做题保温”低效复习模式

长期以来,从许多数学教师的做法看,高中数学复习的最后阶段,要么全年级统一时间停课两天做几套模拟试卷,要么利用课堂时间做卷子、讲卷子。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许多学生都是在做一套又一套卷子中度过的。

这种复习模式的依据似乎是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保住“温度”,通过做卷子的方式,强化学生对公式运用的熟练程度,查找在知识结构漏洞,全面巩固复习成果。应该说,这种复习方式不无道理,但其有效性究竟如何?改变这种复习模式是不是更有效率?

应该看到,这种复习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前提,在于试卷的质量。然而,由于这些试卷多是模仿几年前的高考试卷,在知识和思维的考查上有许多共性的东西,难免让学生有重复性脑力劳动的感觉,甚至出现厌烦情绪。同时,在这种做卷子讲评试卷的复习状态下,教师的复习指导往往是哪里出现问题就讲哪里,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感觉,缺乏系统性。

实际上,通过模拟考试暴露出学生的问题,一定是学生思维上的深层次问题。所以,通过模拟考试,如果能够准确地找到学生的问题(不论是思维层面的,还是方法

层面的)并给予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有效指导,学生的收获将远远大于做几套试卷所得到的。我的具体建议是:

第一,复习要能够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扎扎实实地把基础知识和基础方法落实好。要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问题,即使进入到复习的最后阶段,也要重视数学思维的教学。在每节课的复习中,都要揭示数学的思维过程,不断地渗透思考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逐步领会用数学思维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

第二,把握核心知识、核心思想、核心方法的复习。最后阶段的复习,要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核心,不要复制第一轮的复习,不要追求知识点的全面覆盖,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发挥,教师对高考的理解和对高

考复习的把握至关重要。第三,练习、测试要有针对性,不要盲

目地用大量的时间做模拟试题。要针对自己学生的问题重新设计整合考试卷,不要以练代替复习;高考的重点又是学生的难点问题,如三角函数、函数与导数、解析几何解答题,要查找在学生思维层面上存在的问题,要通过必要的、有针对性的练习或测试最终加以解决。

第四,教师要帮助学生不断地概括思维方法,要能够揭示出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思维方法,不讲题型,讲本质。教师要明确,提高学生成绩的最有效方法不是记忆大量的结论或公式,不是依赖大量的重复性练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要让学生的思维具有逻辑性,要

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在高中数学复习的最后阶段,靠的不

是做多少道难题,而是捅破遮住学生双眼的那层窗户纸,让学生有大彻大悟的感觉。因此,最后阶段的“查漏补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数学思维方法的落实。高三复习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能够用数学思维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的复习如果依然充斥着大量的练习,就容易丧失最后的提炼、概括数学思维方法的机会。学生在考场上如果靠回忆做过的题目寻求解题方法,那将是非常被动的!如果在学生近一年大量的练习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从思维的角度进行梳理,对每一个单元知识的思维特征和方法进行概括,将会使学生对

数学的认识提高一个层次,这要比多做几道题有价值。

二是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落实。学生考试时出现的问题许多都出在概念上。如果学生对于函数 y=f(-x)的自变量还以为是-x,如果学生会算方差,但对方差的理解肤浅到就是直方图的波动大小,教师怎么能够放心地让学生上考场呢?其实,基本概念不能简单图解为就是做基础题,教师要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提出有效的较为深刻的问题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

三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思路的落实。如何分析函数的问题?如果是数列求和问题,应该先想什么?拿到一个解析几何的题目,如何审题?立体几何的问题要思考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要让学生多想想,通过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多思考;过去讲过的、做过的许多经典的题目,换个视角让学生再思考!我们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不是题型套路。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不是思维的教条。我们要关注的是学生是否会思考问题,而不是学生是否记住了多少结论、公式。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前不久,河南省延津县课改现场会在该县偏远的胡庄小学举行。该校6年级25名学生为全县200多名校长呈现了一节没有教师的数学课堂。孩子们认真的态度、精彩的展示、深度的思维,赢得了听课校长经久不息的掌声,更点燃了与会校长的课改热情。

怎样感召教师

胡新亮永远也忘不了6年前任命他做胡庄小学校长的情景:办公室和教室里全是下雨漏的水,“一楼教室的水就有脚脖子深,根本进不去人”,没办法,只好站在院子里开了个教师会,宣布了对他的任命。

胡新亮调来之前,一个暑假的时间,胡庄小学从260名学生锐减到85名。面对这样的状况,不等待,不观望,不怨天尤人,胡新亮选择了课改。

如何感召教师积极投身课改呢?胡新亮的方式很简单——对教师好,因为“校长感动教师,教师才会全身心投入工作”。

2013 年,家住县城的李志广大学毕业,成为胡庄小学的一名新教师。到学校报到时,他母亲担心地对胡新亮说:“校长,别的我啥都不担心,就是男孩子在家从没有做过饭,连碗都没有刷过一次,这咋吃饭呢?”胡新亮郑重地说:“您放心,志广和我孩子同岁,都在外地工作,我能理解你的担心,如果饿瘦了,你拿我是问!”

当天下午放学后,当胡新亮把爱人包的饺子送到李志广宿舍门口时,眼前的场景让他流下了眼泪:李志广手机开着免提,妈妈在电话里指挥着,他手忙脚乱地在学做他人生的第一顿饭……

第二天上午,学校开会通过一项决议:全校会做饭的教师,从周一到周五排班,每天放学后教李志广学做饭,做好后才能下班回家!现在的李志广,随手做几个菜,有滋有味!

一天上午大课间后,李志广随口说,想吃妈妈烙的葱油饼。胡新亮马上回到办公室给爱人打电话,“放学前一定要把葱油饼做好”。当胡新亮从棉衣怀里拿出用笼布和塑料袋包了三层的葱油饼,送到李志广面前时,李志广感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背过身去擦拭热泪。

“胡校长,我是侯苏娟,明年我们还会重新分配,如果让我重新报志愿,我首选胡庄小学,我不怕偏远,当看到您为了到中心校接我淋得浑身湿透,当您亲自给我打扫宿舍,看到您灰头土脸时,我就下定决心要在胡庄小学扎根下去……”这是一名仅在胡庄小学工作了3天又被调走的特

岗教师发给胡新亮的一条短信。就是凭借这种乡村特有的质朴真爱,

胡新亮把课改由“我的”变成了“我们的”,感召教师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课改之路。

哪能扼杀天性

从课堂流程到小组建设,胡庄小学的课堂教学改革似乎进展得很顺利,但对考试成绩的恐慌,就像一个魔咒制约着教师。

为了去除教师心魔,胡新亮决定向自己开刀,于2014年上学期选择全校最差的五年级搞无师课堂实验。他坚持一节课不讲,就在教室后面观摩,及时作出纠正和点拨,讲课、复习完全放手,真正由学生主导,坚持不改一道题,不改一张卷子,考试不监考、不改卷,完全放手给学生。他“就是要试验一下,看看成绩到底能退多少!全当是为课堂改革付出的代价!”出乎许多人意料,学期末考试,这个班取得了全乡第三的好成绩。

此后的这个班级,无论胡新亮在还是不在,只要上课铃一响,无师课堂程序自动开启。学生主持人轮流登台,按部就班引领自学、展示、反馈。

不久前到学校采访,记者对该班学生深邃清澈的眼神、纯真质朴的笑脸、自然大方的展示,深刻印象。一下课,学生就把听课的记者包围了,“记者叔叔,我们小组想给您展示一段快板。”“我们三个想为您展示安全歌。”

“我想讲讲自己的故事。”……没有农村孩子的羞涩、扭捏,无论男孩还是女孩,他们自信、大胆地展示着自己。

胡润平曾经是油盐不进的困难学生,妈妈逼他做暑假作业,他把暑假作业都烧了;语文四年级考试得过零分,数学从没有超过30分。看到全班同学都去当小老师,胡润平羡慕不已。后来,胡新亮与他达成协议:下次测验考60分,就奖励他做一次课堂主持。认真准备之后,胡润平迎来了他入学以来的一个突破。虽然他在课堂上的主持很不完美,但赢得了全班同学最热烈的掌声。此后,一个连他父母都彻底失望的孩子就像变了一个人,开始做作业了……

一到下课,小组积分落后的同学会把着教室门不让下课,还要接着比赛。这在胡庄小学是一种常态。

无师课堂改变了这些农村儿童的生

命轨迹。采访中,记者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四年级以前,胡夏琰是一个胆小、乖巧的漂亮女孩,成绩很少超过 70 分,是多数教师眼里的笨学生。然而,做课堂主持人改变了这一切。在教师鼓励下,胡夏琰第一次做课堂主持效果很差,但全班同学一起给胡夏琰点赞!她激动地哭了。后来,一次比一次做得好,“进步神速”,每次当主持人,她都会拉着妈妈当学生,给妈妈讲好几遍,甚至晚上11点还不让妈妈休息……胡夏琰好像变了一个人,爱说了,也爱笑了,上课抢着发言展示,期末复习连续两次数学检测,一次 99 分,一次 100分。同学、老师、家长都震惊了。

对此,胡新亮深有感触地说:“原来不是孩子笨,是教师把孩子的聪明关进了专制的笼子,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决不能再有一个这样的悲剧在胡庄小学重演。”

如何唤醒学生

教育即点燃、激励、唤醒。对于教师孟祥勇来说,他点燃、唤醒学生的办法除了新课堂,还有阅读。

孟祥勇吸纳众多语文名家的经验,将课文作为学生阅读的范文,用阅读的方式学习课文。这样,他们班用一个月的时间,就能学完全册的语文教材。

剩下的时间,孟祥勇带领孩子进行课内外阅读。然而,开始时,这些缺乏阅读滋养的农村孩子并不喜欢阅读。为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孟祥勇根据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精心选择了一些书目,推荐给学生阅读。最初选的都是儿童文学,比如《草房子》、《青铜葵花》、《冬儿姑娘》、

《青鸟》、《没头脑和不高兴》等。在每一本书开始读的时候,孟祥勇总是先带孩子读书中好玩有趣的地方,让孩子在书中找出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主题思想,以及最有感触的话、最喜欢的段落、最喜欢的话……这些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但“找内容的过程就是他们深入思考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们爱上读书,孟祥勇率先垂范,每天晚上读两个小时的书,先读一个小时教育经典书籍,然后再读一个小时儿童文学。凡是推荐给孩子们的书,他都

要先读,并把书中一些有意义的段落和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学生们听,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在孟祥勇的班级,每周的一、三、五下午第一节都是阅读分享课,同学们将自己的读书笔记分享给全班同学:可以分享书中的故事,分享读书心得,也可以分享自己对书中主人公想说的话,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其他同学还可以进行回应与评价……许多时候,下课的铃声响了,学生们还恋恋不舍,不愿意下课。有一次数学教师请假,孟祥勇一连上了三节阅读分享课,第四节是体育课,同学们却说:“老师,别上体育课了,还进行阅读分享吧。”以前,教师哪敢占体育课呀,现在为了上阅读课,他们连体育课都不上了。

许多教师担心,用大量的时间去阅读会影响语文成绩,孟祥勇并不这样认为:“我们班坚持进行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坚持阅读分享,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故事的情节,丰富自己的词汇,在展示分享中培养良好的语感,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增强自信心。另外,天天写读书笔记,孩子们的写作能力自然得到很大的提升。语文教学的基本元素是听、说、读、写,在我的阅读课上全都训练了,成绩怎么可能会差?”

谈到阅读给自己带来的改变,孩子们踊跃发言。

秦荣荣说:“我比较粗心,做事马马虎虎,老师推荐我读任溶溶爷爷的作品《没头脑和不高兴》,从中我明白了从小不养成好习惯,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危害。后来,我又阅读了任爷爷的《丁丁探案》、《土土的故事》、《爸爸的老师》,现在我已经能自己写童话了。”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好好的一个男孩子,爸爸却给我起了一个女孩的名字,再加上我性格比较软弱,皮肤又白,班里的同学都叫我月月姐。”秦炎月说,“读了美国硬汉作家海明威写的《老人与海》,我懂得了,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信心十足地去面对,坚持到底,决不退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生活中的磨难做不屈不挠的斗争。”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在他生命里装了一台成长的发动机。”胡新亮如是说。

深度课改改变了什么□本报记者 王占伟

推荐理由全校300名孩子,只有一个

戴近视眼镜;全校12名教师,没有一个有职业倦怠感。河南省延津县石婆固镇胡庄小学虽然地处偏远,却是当地的“课改高地”。

6年前,从技术入手,胡庄小学走上了课改之路;6年后,超越技术,胡庄小学的无师课堂令专家赞叹。

没有任何软硬件的优势,不抱怨,不等待,处处从改变自己开始,这样的课改智慧,让胡庄小学超越了改课,正在成为当地乡村文明的策源地。

寻找发展战略新支点胡庄小学的成功离不开校长胡

新亮。胡新亮是一位“三舍”校长:一是舍名,课改6年来,胡新亮把荣誉称号都让给了教师。二是舍俗,胡新亮不抽烟,不打牌,不喝酒,一心一意搞课改。三是舍己,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师生的成长,心脏病差点夺走了胡新亮的生命。一旦选择就不轻易放弃,胡新亮带领教师团队获得了成功。

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大背景下,时代需要一个乡村教育的典范,而现在的胡庄小学就具备了这样的潜质。在我看来,胡庄小学的发展战略应该定位为三步走:一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二是教师团队的精神成长,三是成为乡村文明的策源地。

就课堂教学改革来说,胡庄小学已经取得了成功,其无师课堂不仅成就了学生,而且解放了教师。正如胡新亮所说:课改,就是要改变教师固化的思维模式,至于你怎样上课,怎样把握课堂,只要教师心中有“课”,眼中有“人”,导学案、模式、流程一切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师生都在享受教学的过程,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空间,这才是课堂教学的高境界。

就教师团队的精神成长来说,胡庄小学刚刚起步。一名教师要想成为真正的教育者,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素养:一是学科专业素养,即掌握相应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二是生命认知素养,即学习生命的法则,认识生命的真相,完成对自我的认知,形成完整而又成熟的人格;三是儿童研究素养,即懂得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清晰儿童行为背后的问题与需求。我认为,教师发展的基本模型可以定位于“一个核心,两个基点”:以生命认知素养提升为核心,以学科专业素养和儿童研究素养提升为基点。

胡庄小学的教师发展首先要明晰方向,着重在后两个方面下功夫,并取得突破,这样才能真正让教师拥有成功与幸福的教育人生。其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读书,校长引领教师读重塑生命、研究儿童方面的书籍,边研读边践行,不断提升意识,不断内求,觉悟生命。二是培训,精神成长方面的培训很多,学校可以结合实际选择引进。

让乡村学校成为乡村文明的策源地,这是教育家陶行知的主张。这在中国社会加速转型的背景下,更具时代价值。人与人相处总是能量大的人影响能量小的人,学校与家庭的互动也是同样的道理。要想让胡庄小学成为胡庄文明的策源地,教师团队的精神海拔必须持续提升。在此基础上,胡庄小学已经有了自己的优势——学生阅读。学生是改变家长的最重要资源,也是建设文明乡村的主力军。

这是胡庄小学面临的新挑战。

学生主持的课堂学生主持的课堂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