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剧 窦娥冤 -...

Post on 04-Aug-2020

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3文 化2013年12月7日 星期六编辑 赵卓菁 校对 荆琳涵E-mail:ycrbwh@126.com

12 月 5 日晚,由新绛县蒲剧团郝巧爱、李海生、张秀萍领衔主演的蒲剧《窦娥冤》,引爆了“四心剧场”。

离开场还有1个半小时,票即售罄

晚上6点,四心剧场售票窗口前,聚集了众多戏迷。“真的没有票了?”“多给钱也不行吗?”“特价票都没有了吗?”一声声急切的询问让工作人员又焦急又无奈。

“以往卖票时间能持续到8点,今天不到7点就卖完了。”售票处的工作人员说。

“《窦娥冤》是经典老戏,又是蒲旦宗师王秀兰的代表作,一般剧团难以超越,难得有剧团肯出演,难怪买不到票。”一位老戏迷说。

“听说是新绛团演,我们还专门从临汾赶过来,可还是晚了一步,没买到票。”几个远道而来的戏迷觉得非常遗憾。

团长同戏迷一起被“关”在剧场门外

和往常一样,“四心剧场·天天有戏‘活动组办公室主任、市蒲剧团团长王艺华在戏开场前赶到剧院,了解演出情况。然而,在入场口,却看到了令他感动的一幕。

剧场大门紧锁,几十名没买到票的观众围在大门前,要求检票人员放他们入场,“买不到票了,我们给你钱,让我们站着看戏就行。”一位老戏迷一脸着急地说。

“你看我们大老远赶来,就为了看这一出戏,就让大家进去吧。”另一位戏迷在看到王艺华后,紧紧抓住王团长的手,如遇救星一般。

王艺华不得不一一劝解,“剧场已经满员,为了大家的安全考虑,大家还是回去吧……”一番耐心劝说终于疏散了场外的群众。

戏已开唱一半,仍有戏迷在场外等待

晚上9点,演出已进行到一半,仍有戏迷陆续前来。奈何工作人员规劝良久,有不少戏迷还是不愿离开。为了安抚这些戏迷的情绪,河东会堂场务管理科科长刘运岗1个小时内已经多次到入场口进行劝解。

“河东剧场是封闭式场所,不比露天戏场,可以多容纳一些观众。现在剧场内已经有1200多个座位已经满员,为了保证剧场内消防安全,我们不得不将入场口全部关闭。”刘运岗说,“另外,为了劝解戏迷,我们还在几个入场口,安排了专门人员进行疏导。”

“其实,我们也有考虑次日晚加演一场《窦娥冤》,但无奈的是原来安排的折子戏票已经被戏迷提前订购了 500 多张,如果临时换戏,必定会引起这部分戏迷的不满。”王艺华说,“所以今后这样的活动我们会考虑到这一因素,调整场次,好戏多演,防止这种情况再次发生。”

蒲剧《窦娥冤》引爆﹃四心剧场﹄

本报记者

赵卓菁

齐良芷(1931 年—2010 年)女士是齐白石大师最小的女儿,1931年出生于北京,从小看父亲画画,给父亲研墨、展纸。7岁正式学画,11岁开始在父亲的指导下进行笔墨锤炼,深得父亲真传,加之其勤奋努力,遂成为白石先生绘画艺术第二代传人中不可多得的继承者。齐良芷女士在绘画上具有娴熟而深厚的基本功,笔墨风格在传统的基础上多有创新。她一生多次游历祖国名山大川,视野开阔,素材丰富,其作品师于造化而不泥于造化,笔墨简练,形神俱佳。她擅长中国水墨画,尤善鱼虾、山水及虫草等,生前为中国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主席。

齐良芷女士的山水画《杨柳山居》创作于 1991 年,时年 60 岁,正值事业有成、绘画技能娴熟之时。此幅作品长97厘米,宽 45 厘米,约 4 平方尺左右。尺幅虽然不大,但由于构图巧妙,给读者的视觉却是浩瀚无限,真所谓小尺幅大意境。画面右下角几株初春待萌的杨柳和山间小屋,为杨柳山居破题之笔。画面左上方为远山轮廓和山前沃野。中间大片留白,没有一丝水纹,但读者一眼便知是一片平静湖面,神似白石先生化平凡为神奇的功力。整个画面简约淡定、层次分明,看似简单、寓意深刻,给读者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

《杨柳山居》是一幅早春山水图,给读者的第一感觉是山居清静,湖面开阔,心旷神怡的美感也油然而生。细细玩尝体味,画面动感即现眼前,随着时间推移,物候变幻,眼前的杨柳山居即会呈现出杨柳拂面、桃红李白,渔夫穿梭于碧波间张网,村姑来回于沃野中劳作,以至秋高气爽、渔舟唱晚、千里冰雪、寒江独钓情境都会叠印在眼前,真有一种天人合一、和谐自然的感觉,使人很容易联想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诗情画意。难道眼前的景致就是画家心仪的世外桃源,山居的主人就是扶锄的陶翁或垂钓的蓑笠翁。

齐良芷女士 13 岁(1944 年)时,母亲胡宝珠去世,26岁(1957年)时父亲白石老人去世。从出生到此幅山水图《杨柳山居》问世的60年间,经历了数次我国现代史上的战乱与动乱。60 岁的齐良芷虽性情还有似青春年少,但平静与和谐的内心渴望与日俱增,在这种大环境下,山水图《杨柳山居》可以说是画家内心世界的表白和情感的自然流淌。与同时期创作的山水画相比较,此幅画笔墨简约、寓意深远,堪称上乘之作,留给读者的是心态的淡定与遐想的无限。

杨柳山居,别样的世外桃源——读齐良芷山水图《杨柳山居》有感

■淮宏珍

杨深秀(1849—1898),字仪村(亦称漪村),原名毓秀,因避讳德宗光绪帝载湉,遂废字更名。光绪进士,累官刑部员外郎、山东道检察御史,闻喜县仪张村人。杨深秀讲宋明义理之学,以气节自励,极言世界大势,请联英日以拒俄,多切于时务。德宗推行新政,深秀昆赞之功为多。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维新变法进程中,杨深秀被慈禧杀害,时年四十有九,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据杨氏族谱载,元末明初,杨氏由山后(古汾州西河地)迁居闻喜仪张。杨深秀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四月初二生人,其祖杨全溥,父杨崇爀,母刘五婢,靠务农贸易为生,家境清贫,然“世守耕读之业,不改清白之风”。杨深秀六岁入塾,七岁丧母,八岁丧父,孤苦伶仃,依靠外祖父及叔伯邻里照料田产,以为生计。他自幼聪敏好学,博闻强记,有“神童”之誉。他一边读书,一边参加田间劳动,曾作诗曰:“一痴一醒童子,半读半耕秀才,记得饭牛芟草,茸茸苜蓿花开。”这是他幼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显露出他不同凡响的才华。杨深秀 12 岁考入县学,录为附生。17岁食廪饩,21岁中举人,23岁入资刑部员外郎。此后数年,历言京曹,遍交名士,识多见广,对《十三经》、《史记》、《资治通鉴》及先秦诸子之说,无不精通;旁及算历、训诂、金石、书画,亦有较深造诣。

光绪三至四年(1877—1878),北

方数省出现亢旱,山西尤甚。土地荒芜,徭役繁重,百姓饥馑。“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大侵奇灾,古所未见。”杨深秀毅然抛弃科举考试,请假归里,加入赈灾行列。他向奉命筹办山西赈务的阎敬铭上书,条陈改赋税为“正粮一两,征钱二百”,使

“民困稍苏”。此期间,他还续修《闻喜县志》,对旧志不增减一字,采用正误补阙方法,去谬补漏,仅半年时间,编成斟(校)、志补、志续十二卷,“其考据精确,文章雅练不具论,至其体例皆取诸前辈大师”,为编志开创了新的范例。光绪六年(1880),山西通志局设立,杨深秀受聘任分纂,考正沿革,计算星度,多出其手。光绪八年(1882),张之洞继任山西巡抚,设立“令德堂”,是为山西省办高等学堂,聘杨深秀为协讲。杨于书院中“讲《尚书》,主今文家言,极高谈雄辩之概,诸生课余请业,竞委穷源循循无倦”,世人称他为山西之“儒宗”。

杨深秀居官清廉,生活清贫,以至“子病无药医,趋朝辄赁车,卖文乃款客”的地步,深为士林所敬服。梁启超称他:“居京官二十年,恶衣菲食,敞车羸马,坚苦刻厉,高节绝耸,盖有古君子之风。”

光绪二十一年(1895),清政府与日签订了更加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甲午之耻”这四个字,深深烫烙在杨深秀心上,他头触墙

壁,怒发冲冠,满腔悲愤,无以言表。他决心考取御史向皇帝上奏,表达爱国之心。光绪二十三年(1897)冬,德国出兵强占山东胶州湾。俄、英、法帝国主义列强也蠢蠢欲动,企图蚕食中国领土。在此关键时刻,杨深秀上疏即言地球大势,请联英、日以拒俄,词甚切直,“时势危迫,不革旧无以图新,不变法无以图存”,请光绪帝定国是,明赏罚,废科举,除八股,变更考试文体。一日之间,杨奏请新政条陈竟达五篇,并多次为康梁等人代递变法奏章。康有为对其爱国之举,“褒奖不置,称为西北一人”,在变法中,台谏

(主要职务为纠弹官邪、侍从规谏)助新政者,唯杨深秀之功为大。

由于维新派的积极活动,1898年6月11日,光绪下《明定国是》诏书,开始戊戌变法。变法运动触及以慈禧为首的守旧势力的根本利益,立即遭到切齿的痛恨和猖狂的反扑。加之,康梁领导的变法运动,从一开始就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整个运动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际权力的皇帝,这正是导致变法运动必然失败的可悲之处。1898 年 9 月 21 日,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于瀛台,到处搜捕维新志士。全朝上下,大小官史,无一敢怒而言之,唯杨深秀连夜草拟奏章,问皇上被废之故,切陈国难,请太后撤帘归政。9月24日,杨虽知大势无可挽回,仍欲亲往南苑说服董军勤王,刚欲出

门,缇骑已至,遂就逮。在狱中,他深憾维新事业半途夭折,遗诗九首,充分表现了他不畏强暴,敢于反抗,关心国家民族利益的高贵品质。9 月 28 日,杨深秀与军机四卿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及康广仁等六人,未加审讯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行刑时,杨大声疾呼:“清政府不讯而诛大臣,说明清政府已经气息奄奄了。”

杨深秀是清末参加变法维新运动,以身殉职的—位先进历史人物。他在当时痛感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险、民族的衰落沉沦、政治的守旧腐败,为救亡图存,他力主学习先进国家、积极变法维新。在政治上,他赞成君民共主,推崇立宪和地方自治、改革封建官僚机构;经济上,他主张发展工商,兴办实业,开矿藏,修铁路,发展农业,开垦荒地;科学文化方面,他主张废除八股科举,创学会,办报刊,派留学生,设译书局,开办中西学堂,培养人才。杨深秀参加的维新运动,虽惨遭失败,但毕竟推动了历史的前进。维新运动不仅是一次爱国运动,也是一次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运动。它第一次给国人树立了以进化论为核心的新世界观,批判了封建专制的腐朽、反动,赞扬了先进国家社会的进步性,并着重宣传了民权的重要性,从而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思想。

在维新运动中,杨深秀是一位有胆有识、不畏危难的积极参加者和领导者。作为从封建社会蜕变出的知识分子,处当时之势,思想如此激进,斗争如此坚决,确难能可贵。杨深秀只活了49岁,人生虽很短暂,但在文学、艺术、政治上为我们留下极为丰富的历史遗产。

维新志士山西“儒宗”杨深秀■张英俊

□□人物志人物志□□

⬆11月30日,市作家协会组织作家们在绛县南樊镇虎踞山庄采风。

当天,市作家协会创作基地挂牌仪式和虎踞山庄文学笔会在此举行。30多名省、市作家深入基层开展采风创作活动。大家参观了山庄苗木基地、鸡兔散养基地、养老中心等,听取了该山庄负责人的创业历程、山庄定位、规划目标、经营理念、方法及特色的情况介绍,仔细询问了山庄苗木、养殖、文化创业和生态养心的具体经营模式和经营现状,实地感受了虎踞山庄的创业理念和创业精神。

本报记者 冯革才 摄

近来看到几部重要的书籍,书中有关唐代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杰出的文学家柳宗元籍贯的记载,引述如下:

①2010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语文》P197:“柳宗元,字子厚,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

②1980 年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P1290:“柳宗元,773—819,唐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

③198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 赏 辞 典》P1406:“ 柳 宗 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

笔者以为上述三家解释都有不当处。

①1962年中华书局第一册《中华活页文选》P191:“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

②1963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册《古代散文选》P125:“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朝河东(现在山西永济县)人。”

③1963年中华书局顾易生《柳宗元》P3:“柳宗元,字子厚,原籍河东(现在山西永济县)。”

④197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柳宗元诗文选注》P1:“柳宗元(公元773—819),字子厚,唐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⑤1987年华东大学出版社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P272:“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河东(今

山西省永济县)人。”⑥1996年新疆人民出版社、新世

纪出版社《古文观止》P444:“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

笔者就是芮城县人,长期居住在运城市,柳宗元的故乡永济市虞乡镇,我也在那里学习工作过两年,也曾去过他的祖茔看过柳家先祖墓碑。我认可以上六家解释,理由是这些资料的解释和清代《虞乡县志》及柳宗元故居所在地,即永济市所属的运城地区(现运城市)方志办的同志们长期认真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

现录记如下:①清光绪年间《虞乡县志》:“柳子

厚堡,在县北二里刘家营南,颓垣尚存。今呼为城厢……唐柳子厚先茔,在县北阳朝村东南有数大冢,今其地犹称柳家墺。”

②1999年海潮出版社下册《运城地区志》P1287:“柳宗元,773—819,今永济虞乡。”

鉴此,对于柳氏籍贯准确的表述应是: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人;1994 年以前,柳宗元故乡属山西省永济县虞乡镇,他是当之无愧的永济虞乡人;1994年1月,永济县撤县设市,现称柳宗元为山西省永济市虞乡镇人。

现就上述三家资料注释不当情形分析如下:

⑴《语文》注“柳宗元,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注中的“芮

城”完全属于误解错写,因为芮城县在中条山南面,永济虞乡在中条山北边,正好和芮城县隔山遥遥相对,两地行政区划从来没有发生过联系。至于说柳宗元是“运城一带人”,事出有因:永济市(县级市)2000年前,属运城地区管辖,2000 年撤地设市后,仍属运城市建制。这是柳宗元为“运城一带人”的历史背景。

⑵ 《辞海》 和 《唐诗鉴赏辞典》注“柳宗元,773—819,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 人”,注中的

“解人”,有据可查。①1999 年海潮出版社上册 《运城地区志》 P83 载,北魏时期,河东郡辖北解(临猗县西南)、南解(永济虞乡)、安定(今解州镇一带)等五县。这里的北解、南解就是历史上的“解梁”(其中包括解州),这个时期“解”的外延远大于当前“解州镇”的外延。从这个角度讲,可以说柳宗元是“解人”。②1994 年三联书店 《运城市 (盐湖区前身县级市) 志》 P5 载“秦置郡县,安邑为河东郡治所,解梁属之。西汉安邑为河东郡首县,始置解县。北魏、西魏 (时期),解县先后更名安定、南解、绥化、虞乡。”从此注知,在秦时,柳宗元的故乡河东郡管辖过解梁,在北魏、西魏 (时期),解县叫过南解、虞乡几个名字。说他是“解人”情通理顺。

再说柳宗元“今山西运城县”人,亦有据可查。1999 年海潮出版社上册《运城地区志》P86载,1954年7月,

虞乡县和解县合并为解虞县,1959年又撤掉解虞县划归新设的运城县,这是柳宗元为“运城县人”说法的原因。

至于说柳宗元是“运城县解州镇人”,属于误解。1999 年海潮出版社上册《运城地区志》P84载,唐朝时期,河中府管辖河东(永济西)、解(运城解州)、虞乡(永济虞乡)等 11 县。按北魏时期区划建制,柳宗元故居在“南解”,也叫“南解梁”,亦即秦时的“解梁”。这是人们说他为解人的历史依据。有些不知真情的人就按北魏时期及秦时区划建制的说法(即柳宗元为解人),把唐朝时的柳宗元误说为“解人”,因为唐朝时“解”主管现今“解州镇”,进而又误说是“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其实他是唐时河中府河东虞乡人,并非唐时河东解人。概括说他是唐河中府河东人是可以的。

1994 年三联书店《运城市志》P8载,1960 年之前,解州是历史上解州的治所和解县、解虞县政府所在地,名叫解县城。

《盐湖区新志》:“解州 1945 年驻阎锡山第七行政专员公署,1947 年 4月 26 日解放,设解县民主县政府。1954年7月1日与虞乡县合并为解虞县,县政府驻解州。1958年合并于运城县,设前进人民公社,1961 年更名为解州人民公社,1983年10月为撤县设市的需要,分出五龙峪乡政府成立解州办事处。1997年4月,撤办建镇,成立解州镇人民政府。2001 年撤乡并镇后,车盘乡、常平乡、五龙峪乡、解州镇组成新的解州镇。”

从上述可以看出,在1997年之前根本不存在“解州镇”。解州镇建置后,也根本没有与柳宗元故居永济市虞乡镇在区划方面发生过联系,所以

《辞海》和《唐诗鉴赏辞典》分别在1980年和1983年注柳宗元是“解州镇人”,属对河东演变史的误解。

柳 宗 元 籍 贯 探 究

在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德孝文化建设精神鼓舞下,闻喜县阳隅乡丈八村两委和老协会投资一万余元在村中竖起一座劝孝良言碑。

此碑建立后,引起村民强烈反响,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这个碑立得好,有价值。它不仅对促进家庭和谐、社会安定有现实的教育意义,而且对于子孙后代端正做人也有深远的引导作用。

该村去年组织人员参观临猗县孙吉镇蔡村的劝孝碑后,根据本村实际编写出“劝孝良言”。正面碑文以七言诗句刻就,读起来押韵顺口,通俗易懂。两边对联是:奉献亲情展时代风貌;传承孝道扬古国美德。碑的背面刻有二十四孝图,图文并茂,甚为庄严。两边对联是:乌鸦尚反哺羊羔犹跪乳;人不孝其亲不如禽和兽。

碑文如下:

劝孝良言

自古人生孝为先,孝敬父母如敬天。乌鸦反哺羊跪乳,禽兽方知孝亲颜。父母养儿受尽苦,为人一世难报还。尊老敬老人之本,行孝不分女和男。

子孝父母顺天意,妻敬公婆落淑贤。家有孝子人敬仰,户有孝妻满堂红。兄弟和睦首重孝,家和父母自安然。妯娌谦和也是孝,忍让二字把孝全。勤俭持家务正业,戒淫戒赌人品端。遵纪守法不惹祸,莫让父母受熬煎。久病方能显大孝,治病调理不惜钱。端汤喂饭不怕苦,衣不解带睡床前。行孝不在贫和富,量力尽心并不难。人到中年杂事多,忙里偷闲常问安。衣服被褥常洗晒,言不高声有笑脸。一日三餐饭可口,身上不缺零花钱。孝子虽贫能变富,逆子虽富难平安。忤逆不孝终会报,头上三尺有青天。孝顺能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男。孝顺之家福永驻,孝顺子女多圣贤。亲在应孝不知孝,亲葬知孝后悔难。百事不顺因不孝,只怨自己莫怨天。行孝积善灾祸少,福海行舟孝为帆。试看古今行孝者,子孙满堂福寿全。孝子正心心能正,孝子修身身能端。孝子齐家家能好,孝子治国国能安。父母百年闭了眼,衣衾棺椁安周全。厚养薄葬人不怪,逢年过节亲祭奠。人生百善孝为首,孝顺就是好儿男。劝我村民多行孝,中华孝道万代传。

丈八村竖起“劝孝良言”碑■董合益

■张号立

□□文史考辨文史考辨□□

□□民间文本民间文本□□

□□佳作点指佳作点指□□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