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记忆 历史长河中的 每周头条 张友直...

Post on 03-Jul-2020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投稿地址:西安市南二环太白立交东南角《西安日报》体育专副刊部 肖雪 收

邮 编 : 710068邮 箱 : 271077597@qq.com

本版部分图片源自网络,请作者与编辑联系,以便奉上稿酬。

每周头条

○刘嘉辉 文/图

就像一场梦,我徐徐走向梦的尽头,在荒草丛生的时光里找寻一个时代的记忆。这是一个属于西安府的故事。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定都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洪武二年,取“安定西北”之意,改元朝旧称之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由此而来。至洪武三年,朱元璋开始建藩,分封自己二十五个儿子(第二十六子朱楠幼殇,未封王)与侄孙朱守谦共二十六人为藩王。由于西安府在历史上曾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故将次子朱樉封为秦王,镇守西安。朱樉受封为秦王后,于洪武十一年至西安驻守。因秦王在诸位藩王中年龄最长,兵权最重,又担负着拱卫西北边疆的重任,所以秦藩国被称为“天下第一藩”,秦王府城正是在这般背景下营建的。

据《明实录》所载,从洪武四年开始,长兴侯耿炳文奉旨以元代陕西诸道行御史台署旧址为基础,兴建秦王府城。至洪武十一

年朱樉就藩西安时,秦王府城已完全竣工。秦王府城的选址遵循了明太祖的要

求,并直接决定了西安大城的扩展方向和规模。由于元奉元路城规模狭小,占地仅约 5.2平方公里,要在城中兴建规模庞大的秦王府城,西安大城的扩展就成为当务之急。因而洪武四年开始兴建秦王府城之际,也正是大城拓建之时。西安大城向东拓展的目的就在于将秦王府城置于大城东西长度上近似中心的位置,南北方向上的拓展也将秦王府城置于中心偏北的位置。如果把东关正街也视为城区东西大道组成部分的话,秦王府城无疑正好处于城市中心的位置。因此可以说,大城的扩展是围绕秦王府城的兴建而进行的。在耿炳文及陕西都指挥使濮英等人的主持下,西安大城也开始了向东、向北的扩展工程,并在洪武十一年与秦王府城的兴建大致同时完工,终于形成了今日可见的西安明城区的城垣规模。主城区(不含东关城)占地约12平方公里,较原面积扩大了一半以上。

秦王府城兴建完成后,与西安大城形成了重城形态,成为大城环卫的子城。就秦王府城自身而言,也属于内外重城结构,内城为王府宫城,宫城外围还有一圈高大城墙,这与明代初年对藩王府邸格局的统一规定正相吻合。

秦王府城形态为内外二重城垣,东西窄、南北长,南面稍向外凸出的倒“凸”字形。嘉靖年间的《陕西通志》明确记载了秦王府的重城形制,其内有砖城,外有萧墙。外侧城墙“萧墙”周长 9.3里,内侧城墙“砖城”周长5里。萧墙和砖城之间为碧波荡漾的护城河,河水通过龙首渠从城东浐河引入。当时明西安府城号称“周四十里”,不仅成为西安城内最大的建筑群,而且也令其他诸藩王府难以望其项背。

宫殿和城门在秦王府城格局中具有指示性意义,文化内涵丰富。各主要宫殿与砖城四门的名称,均按照朱元璋在洪武七年的统一规定而称呼,即前殿为承运殿,中殿为圆殿,后殿为存心殿。砖城的四座城门,南为端礼,北为广智,东为体

仁,西为遵义。四门的命名显然是按照“仁、义、礼、智”的古训而制定,目的就在于使诸藩王身居各地府城之中而能“睹名思义”,不忘“藩屏帝室”的重任。秦王府城王宫前殿名为承运,其正南设承运门,

“承运”之名与明初都城南京宫城中“奉天”殿的命名相互呼应,以“奉天承运”之意昭喻着朱明天下的长治久安。承运殿后的“圆殿”“存心殿”得名也均与南京宫城中的“华盖殿”“谨身殿”有紧密的联系。如华盖形制为圆形,故秦王府城中亦有“圆殿”之名;前有“奉天承运”取意于天,后有“谨身存心”昭告于人,都将深刻的寓意融注于建筑的名称之中。

由于秦王府城“砖城”保存较好,经考古勘测,已基本确定四墙的范围。南面城墙保存应属最好,在新城广场南侧东西两端有已进行砌砖修复的两段城墙,长 300米左右。另在广场小区前和东亚银行院内分别残存长7-8米、厚1米多和3米左右的两处夯土墙,两处夯土城墙相距30米左右。东面城墙紧邻皇城东路,南从陕西省政府幼儿园起、北至西安市体育场西门止,有两段保存较完整的夯土墙,各长150米左右,中间间隔 10米,城墙下部有修复砌砖。北门城墙较隐蔽,都隐藏在居民小区和陕西省政府办公楼之间。在陕西省政府北门两侧残存两段城墙,东侧夯土长约20米,西侧夯土长约50米,下部有修复砌砖。西面城墙夯土基本不存,但是内侧砌砖保存较完整。

时至明朝末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占西安,俘获末代秦王,继而占据秦王府城,建立大顺政权。清朝顺治初年,西安城内东北隅兴建八旗驻防城,拆毁了秦王府萧墙,将内城砖城改建为“八旗校场”,作为满蒙八旗军队训练的场所。雍正元年,都城隍庙毁于火灾,担任川陕总督的年羹尧用从秦王府拆卸的木料砖石对其进行了重修,并将嘉靖三十八年铸造的一对铜狮移至都城隍庙前。这对铜狮现存于碑林博物馆。

如今,当我们漫步在秦王府城的旧址上时,烽火狼烟的岁月虽渐行渐远,但依然值得怀古一番。

历史长河中的天下第一藩府

○刘善文 文/图

“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除二,四去六进一……”这是多少人曾经非常熟悉的珠算口诀。可叹的是,如今这首口诀与它的载体——算盘,在计算机普及使用的今天,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在生活中渐行渐远。

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着中国人经历了 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珠算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珠算申遗成功后,一些年代久远的算盘成为文物收藏的新宠。

目前发现最早的算盘是西周的陶算珠。东汉数学家徐岳所著的《数术记遗》中已有明确记载:“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北周数学家甄鸾对这段文字作了注释,称:“刻板为三分,其上下二分以停滞珠,中间一分以定算位。位各五珠,上一珠与下四珠色别,其上别色之珠当五,其下四珠,珠各当一。”由此可见,这种算板已经具备了算盘的雏形。到了唐代,算盘已出现在诗、词、歌、赋之中。在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画卷的最左端,描绘有一家“赵太丞家”的药铺,桌子上就放着一架算盘,这是算盘最早的图形资料。从明代中期以

后,算盘开始传入到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并流传到世界各地。

各个时代的算盘都有各自的特点。如明代的算盘,横梁上面开了木榫、圆角,并配有抽屉底板;清朝的算盘一般多为红木材质,横梁上铁质的挂壁提梁也是那个时期的明显特征。到了民国的时候,各种材质的算盘就多了起来,工艺也日趋精致。目前清以前的算盘已经非常罕见了。

算盘按算珠和边框材料可分为金、银、铜、铁、锡、瓷、玉、竹、木、象牙、水晶、大理石等;按算档材料可分为不锈钢、藤、牛筋、铁、红木、银、铜、铝、红珊瑚等。算盘串珠用的“档子”也有高低之分,比较珍贵的算盘配有牛筋档,十分罕见。

算盘的工艺制作也有很大差别。比如一只清代的红木算盘,没钉子、不上漆,完全是用木榫来连接的,其价值就更为贵重。不少算盘的结构也很有特色。算盘的档数通常都是7、9、11、15、17、25等奇数,一些特别用途的偶数档算盘就尤为罕见。再如小巧玲珑的袖珍算盘,特别大的 21档以上的算盘,木框周围有铜包角且雕花或刻有诗文的算盘,既增添了算盘的审美情趣,又丰富了它的文化内涵。

此外,还有异形算盘,如圆形、扇形、拱形、筒形、八卦、九宫、阶梯、双珠、箱形、圆柱形、宝塔形、折叠式等造型奇特的算盘。其制作工艺细腻考究、清秀雅致、妙趣横生,皆为算盘中的珍品。

最古老的“计算机”算盘

○连忠照

民以食为天,陕西人吃饭,不可一日无面。吃面则最喜一两寸宽的面条,特别是男人,若是有一碗裤带宽的面,调上油泼辣子、盐、醋,搅匀了,红通通的一碗,点缀着熟好的绿葱花。找个地方就势一蹲,一副气吞河山的架势,吃一口面条,咬一口蒜,真是嘹咋咧。

陕西主产小麦,一年四季庄稼人的劳动量都很大。特别在关中北部丘陵区,到了收获季节,天刚亮就要下沟收割小麦,一直干到太阳升到头顶。到了要回家吃饭时,两手也不能空。每个人要挑起两座山一样、足有一二百斤的两个麦捆,从几里深的山沟一直担到塬上的麦场里。所以,陕西的大汉往往都有一副吃钢化铁的好胃口。裤带面厚重、筋道,吃了耐饥,一碗下去浑身有力。

做裤带面,要将面和得不软不硬,最重要的就是揉,“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是关中人的口头禅,也是吃面的经验。农家对媳妇的评价,一半是看她做饭的能力,一半是看她女工的技术。做饭好的女人,干净利落,唰唰几下就和好了面,然后用湿布捂住,放在案板上饧着。自己并不停手,而是有条不紊地洗菜、切菜。等菜收拾好了,面也饧好了。接下来就是揉面,揉面的力道要大,要把面揉得光滑、富有弹性,再用一把大擀杖擀开。等面擀到薄厚均匀,就折叠起来,唰唰几刀划割开,用手一抖,宽宽的面条就展开在案板上。

裤带面的另一种做法,就是通常说的扯面,俗称“biangbiang面”。在关中大小面馆都有,只要走进去喊一声:老板,来碗biangbiang面!里边就拿出饧得软软的宽面条,“biang-biang”地在案板上摔打几下,双手一抖,面条就拉成两寸宽、一米多长的一根,顺手往开水里一丢。煮熟捞出,撒上绿绿的葱花,放上一汤匙辣椒面,用烧好的菜油刺啦一声泼上去,香味四溢。

陕西人爱吃宽面,到了痴迷的程度。曾经有一对年轻夫妻,女人要做细面,男人偏要吃裤带面,两人争执起来,互不相让。争吵间,男人顺手就给了女人一巴掌,女人将刀子往案板上一丢,大喊一声“这日子不过了!”男人也喊:“不过就不过了!”两人当下就去办离婚手续。干事闻听训斥道:“胡闹,吃顿饭就闹离婚?回去!把面一半切细的,一半切宽的……”

虽然只是一个故事,却也反映关中人对裤带面的热爱。

气吞河山裤带面

○张友直

从11月15日开始,城市各小区进入供暖季。初冬季节,外面寒气逼人,室内温暖如春。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在享受暖气的同时,却无法忘记那曾经温暖了多少个寒冬的农家烧炕。

俗话讲“南尚床、北尚炕”,烧炕的历史悠久。2006年,文物部门在河北省东黑山遗址发掘出一处西汉时期火炕,将烧炕历史提前到2000多年前。对关中农村来讲,烧炕是过去农村人主要的睡眠场所,也是最主要的冬季取暖设施。“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稠稠的糁子浆水菜,烧炕被子盖到膝盖。”热炕头,是家的象征,也是多少年来关中农村家常日子的生动写照。

关中平原农村房子一般为三间,中间为通道,连接正门后院。旁边两间盘炕,均盘在向阳一面,三面靠墙,南面墙有窗户。其中一间炕的灶口,与一墙之隔的灶台相连接。做饭时灶膛柴禾燃烧产生的热气,经烟道将热量散发给导热性较慢的土坯,所以炕的温度会持久,这便称为烧炕,也有地方叫连锅炕。外墙还有烟囱和煨炕洞,冬日黄昏,每家都要提前煨炕。柴禾在炕洞点燃,一整夜都有火苗,早上起来烧炕仍温热如初。

过去农村冬天,烧炕也是家庭主要的活动场所。吃饭或闲谝,全家老少盘腿坐在炕上,温暖舒适。若走远路或干重活了,回家躺在热乎的烧炕上,一身的疲惫便烟消云散。熟人来了,一句“他叔(姨),快坐烧炕上暖暖。”来人也不客气,便脱鞋上炕,亲近坦然。尤其是谁家买了电视机,一到晚上看电视剧,烧炕上便挤满了乡邻。烧炕也是孩子们玩耍的地方,趴在炕南边窗台上写字,靠在墙边被子上看连环画。烧炕靠近灶台一侧温度最高,老家周至一带把这叫“火焰头”,是炕上最暖和的位置,一般都让老人、小孩睡。小时候,晚上睡前把棉袄暖在火焰头褥子下,早上起来穿衣服很暖和。也有妇女将娃娃尿湿的尿布放在火焰头暖干。记得那些年,农村家里没有专门的钱匣子,大人常将零用钱随手压在炕席下。

盘烧炕是一门手艺活。比如,风道的回合、与炉灶的连接等细节,需有丰富经验才行。村里本家七爷,是盘烧炕的老把式,经常被请去盘炕。首先用胡基建好炕间墙,相当于搭框架,炕间墙中预留好烟道,上面再用泥坯(一种传统土质建材,正方形,约1平方米大)覆盖一层,最后再以泥抹平,烘干后铺上炕席即可使用。老把式盘的烧炕,不仅炕热得快,而且烟排得顺畅。否则,灶台做饭或煨炕,烟就满房子冒。

现在农村盖房仍会盘烧炕,但材质已升级,砖砌炕墙,炕面也改为水泥板,有的还用蜂窝煤炉煨炕。虽然比传统土炕卫生,但也有缺点,热得快,冷得也快,没有土炕那样温暖徐徐。更可贵的是,土炕取材简单、循环利用。若泥坯塌了,炕拆后,炕土也是极好的农家肥。

微信朋友圈里,有人回味那些年的烧炕:“没有睡过烧炕的人,没有享受过农村冬天的幸福。”确实如此,一个朴实的烧炕曾经温暖了多少代人,睡在热乎乎的农家烧炕上,便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农家烧炕暖如春

美食寻味

○段路晨 文/图

一位老妇人满含深情地望向远方,嘴里唱着“六月的日头腊月的风,老祖先留下个人爱人”……这是陕北民歌情景歌舞《黄河歌谣》引子中设定的场景,它以回忆的方式开启了整台演出的叙述,引出老妇人年轻时与俊生的爱情。尽管这位名叫水灵的老妇早已满头白发,却依然保有一双水汪汪的眼睛。

率先出场的演员那双水灵的双眸,很好地诠释了《黄河歌谣》所要表达的主题——人与人之间诚挚的爱,人与土地相生相伴的情,更是时代风云变幻下不变的真。

年迈的水灵随后出现在《黄河歌谣》的每一幕曲子中,或在其中歌唱,或仅是表演,这个时进时出的角色串络起了全场,为 18首民歌赋予了一种不可分割的整体感。《老祖先留下个人爱人》的唱段根据内容被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置于相应的故事段落,既是女主角水灵今昔对比的切换点,又是推进情节发展的突破口,与此同时,它也作为整台演出的框架,架构起整个故事情节。

不论一首歌曲,或是一部歌剧,重要的是要有动听的旋律多次重复,这样一来上口好记,二来辨识度高。陕北民歌中的信天游,其曲调多由上下各乐段多次反复构成,结构平衡而清晰,这恰恰符合了旋律重复的

特性。对于歌剧而言,耳熟能详的例子便是《图兰朵》中反复出现的旋律《茉莉花》。每当有一个答不出公主问题的可怜男人被处死之时,《茉莉花》的旋律就会响起。由此,这个曲子就成了这部歌剧的代言。

对于《黄河歌谣》来讲,《老祖先留下个人爱人》的旋律一共出现了四次,分别在水灵与俊生初相识、水灵与俊生成亲前、水灵等待当红军的俊生回家时以及最后一曲歌

谣的前奏里。这首耳熟能详的陕北民歌在这场演出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相似的曲调让大家体味到了水灵对俊生始终不变的爱,不同的歌词让人感受到了女主角情绪浓度的递进,同时,这首歌也成了《黄河歌谣》的代表曲目。

在整理《黄河歌谣》15首陕北民歌的演唱者时,笔者发现主角水灵和俊生负责演唱的曲目有7首,他们参与表演的曲目为两

首,其余6首则由其他配角演员演唱。其中有同村形形色色的男女、见证他们爱情的爷爷,还穿插有“三十里铺”中的凤英以及

“西部歌王”王向荣。在这些人的共同参与下,组成了跨越年代、富有全景色彩的陕北风情。

为了尊重原作,最大限度地还原陕北民歌的本真,保持音乐的品质,《黄河歌谣》放弃了好看的戏剧冲突,坚持作为情景歌舞演出。为了突出音乐亮点,主创人员还根据散落于民间的俚语歌谣《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米脂的婆姨》中“天上有个神神,地上有个神神”的文字进行生发续写,谱写成全新的具有信天游曲风的歌曲。两首新民歌不仅在歌词上延续了民间歌谣精炼质朴、形象生动的风格,曲式上也同样遵循陕北民歌上下句一段、两句一韵的特点。

陕北山连着山,沟接着沟,人们在山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赶牲灵的脚夫们走在险峻的山路上,为了排遣心头的忧愁和寂寞,便触景生情、即兴编唱,用高亢悠扬的音调,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信天游因此而得名。信天游大都是情歌,在歌中,人们倾诉思念之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它承载着最原始的爱,寄托着最深沉的情,还透露出陕北人的乐观天性。

《黄河歌谣》的尾曲名叫《信天游永世唱不完》,编曲将传统民歌《老祖先留下个人爱人》与新民歌《天上有个神神》相结合,实现了传统与创新的携手相融,也升华了整台演出的主题:真挚的爱可以跨越时空,在任何时候回忆起来依然能够寻找到内心最初的悸动,也许从后辈们的身上,足以瞥见那些似曾相识的情感共鸣——它不随岁月变迁而消失,反而遍布在更广阔的角落。实际上,这种情感也是众多陕北民歌爱好者的情怀,它早已化作一种精神,深植于每个人的血脉。

归于本真的爱——评陕北民歌情景歌舞《黄河歌谣》

品 www.xiancn.com77 责编肖雪视觉编辑张淼组版诚安校对李岩

鉴2017年11月19日 星期日

上图:明秦王府城墙遗址文物保护碑

左图:明秦王府南城墙遗址(西段)

农家烧炕

《黄河歌谣》剧照

15档红酸枝木扇形算盘

青花瓷算盘红木太极八卦算盘

花鸟雅好

三秦记忆

戏里戏外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