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流行病学 -...

Post on 12-Oct-2019

5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金明娟 jinmj@zju.edu.cn

传染性疾病专题

呼吸系统疾病流行病学

流行病 = 传染病?

• 流行病 指可以感染众多人口的传染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广泛蔓延的传染病,

如流行性感冒、脑膜炎、霍乱等。广泛流传的社会弊病。流行病可以只是在某地

区发生,可以是全球性的大流行。(摘自百度百科、维基百科)

• 传染病 (Infectious Disease ) 即传染性疾病,指由病原体(细菌、病毒和寄生

虫)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3

• 传染病 Infectious Disease 由病原体(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

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 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

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 传染病流行病学 Infectious Disease Epidemiology 主要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流

行过程及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并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对策与措施。

4

• 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病变在气管、

支气管、肺部及胸腔,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

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

• 主要的慢性非传染性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包括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肺癌、肺部弥散性间质纤

维化

5

“三环节两因素”

传染源

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性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一、传染病流行过程

传染病流行图

获得免疫者 传染源

病原体

生长繁殖

排出

易感人群 传播途径

携带者

患 者 死 亡

病人

动物

1. 传染源

指体内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包括传染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2. 传播途径

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

经历的全过程。传染病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

空气传播 流感、肺结核

经水传播 霍乱、血吸虫

食物传播 痢疾、伤寒

接触传播 淋病、疥疮

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疟疾、西尼罗热

土壤传播 炭疽、破伤风

医源性传播 丙肝、艾滋病

围产期传播 风疹、梅毒

经空气传播(air-borne infection) ——呼吸道

是呼吸系统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

经飞沫传播 只能累及传染源周围的密切接触者,对环境抵抗力较弱的流感病

毒、百日咳杆菌等常经此方式传播

经飞沫核传播 飞沫核是飞沫在空气中失去水分后由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所

组成,它可以气溶胶的形式漂流到远处,如白喉杆菌、结核杆菌都可以此方式

传播。

经尘埃传播 含有病原体的较大的飞沫或分泌物落在地面,干燥后形成尘埃,

易感者吸入后即可感染,对外界抵抗力较强的病原体,如结核杆菌和炭疽杆菌

芽孢,均可以此中方式传播。

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

传播广泛,发病率高

冬春季节高发

少年儿童多见

在未经免疫预防的人群中,发病呈现周期性

居住拥挤和人口密度大的地区高发

3. 易感人群

指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相应疾病的易感程度。

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因素

新生儿增加

易感人口迁入

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

免疫人口死亡

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

计划免疫

疾病流行

隐性感染

自然因素

气象条件

自然环境

地理因素

4.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两个因素

社会因素

抗生素和杀虫剂的滥用

城市化和人口爆炸

战争、动乱、难民潮和饥荒

全球旅游业的急剧发展

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生态恶化

Company Logo

二、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Influenza)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呼吸系统传染病。主要

通过飞沫传播,一般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

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是多形性有包膜病毒,多为球形,直径80~120nm。病毒颗粒结

构由外至内分为三层,最外层有两种表面抗原,即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抗原和神

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抗原。

如H1N1指具有“血球凝集素(Hemagglutinin)第1型、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第1

型”的病毒,因此,根据其结构类推,则也有“H2N2”、“H5N1”等流感病毒。血球凝集素

共有1~15型,神经氨酸酶共有1~9型。

战 争 ?

1918年流感大流行

• 1914年至1918年主要发生

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

界大战

• 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

1,000万左右的人丧生,

2,000万左右的人受伤。

• 1918年至1919年间发生的

全球性流行性感冒传染事件

• 全球1/3人口约 5亿人感染

• 死亡数保守估计2000万,

目前认为5000万到一亿

• 列全球所有传染病疫情死

亡第1位

1918年流感大流行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0-1920

20世纪3次世界性流感大流行

流行年份 源发地 病毒

类型

估计超额死亡数(万)

主要感染

人群

1918—1919

西班牙流感 不明 H1N1 2000~5000 青年

1957—1958

亚洲流感 中国南方 H2N2 100~400 儿童

1968—1969

香港流感 中国南方 H3N2 100~400 各年龄组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如H5N1、H7N7等引

起的人类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近年来H5N1型禽流感病毒在全球蔓延,不断引起人类发

病,并且推测这一病毒可能通过基因重配或突变演变为能引起人类流感大流行的病毒,

因此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列为乙类传染病,但实行甲类管

理,即一旦发生疫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自1996年以来,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毒感染了超过5亿家禽,并且在亚洲、非洲和欧

洲出现了越来越多关于人感染H5N1病毒的报道。截至2011年10月10日,已有566例人感

染被确诊,其中332人死亡。目前的疫苗往往只对相似的病毒株有作用。

Company Logo

1. H5N1禽流感

Company Logo

WHO报告全球人禽流感疫情统计 (2011年2月9日)

中国近年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病数和死亡数分布

发病数 死亡数

2009 7 4

2010 2 1

2011 1 1

2012 1 1

2013 2 2

2014 3 1

2015 8 6

Company Logo

2. 2009年甲型H1N1流感

• 2009年3月 墨西哥暴发“人感染猪流感”疫情,造成人员死亡

• 2009年4月30日 WHO宣布将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提高为5级。研究发现,此次疫情的

病原为变异后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该毒株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

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可以在人间传播。WHO初始将此次流感疫情称为“人感染猪流

感”,但随着对疫情性质的深入了解,将其重新命名为“甲型H1N1流感”

• 我国卫生部于4月30日宣布将其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

病,依照甲类传染病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传染源 病人为主要传染源。虽然猪体内也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毒,但目前尚无证

据表明动物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或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

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

造成传播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主要攻击群体是25岁-45岁的青壮年。另外,慢性病患者和孕

妇的自身抵抗力低,也要多加防护。

潜伏期 中位数2天(1-7天)

我国甲型H1N1流感疫情

发病数 死亡数

2009 147337 652

2010 7123 147

2011 9360 75

2012 1072 3

H7N9禽流感是一种新型人感染禽流感,于2013年3月底在上海和安徽两地率

先发现,是全球首次发现的人感染禽流感病毒新亚型

至今,尚未证实此类病毒是否具有人传染人的特性

中国明确活禽市场暴露是H7N9发病危险因素

Company Logo

H7N9禽流感

发病数 死亡数

2013 19 1

2014 330 135

2015 204 95

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plex , 简称结核分枝杆菌

或结核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器官系统,以肺脏最常见(肺结核

病),占各器官结核病总数的80-90%。也可累及肝、肾、脑、淋巴结等器官。结核病

又称为痨病和“白色瘟疫”,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

传染源 主要是痰中带有结核菌的肺结核病人,即痰菌阳性的肺结核病人

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和胎盘等传播,但最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是否患病主要与吸入结核菌的数量、毒力、人体抵抗力等多重因素有关

Company Logo

三、结核病 Tuberculosis

结核杆菌

结核杆菌

1. 结核病流行史的三个时期

• 1882年以前,人们对结核病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结核病流行十分猖獗,死

亡率高,当时人们称之为“白色瘟疫”;

• 1882年~1945年,即科赫氏发现结核杆菌到链霉素等抗结核药物没有广泛应

用之前,这一时期,明确了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在肺结核的诊断、早期发现、

预防、治疗、消毒、隔离及卫生宣教等方面有了新的进展;

• 从1945年开始,已进入现代化学疗法阶段,随着各种化学药物的问世,化学

疗法逐渐普及,结核病控制措施不断完善,结核病的流行状况发生了显著的

变化,结核病的流行呈加速下降趋势。

Company Logo

2. 全球结核病疫情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目前全球有近1/3的人已感染结核杆菌,也就是20亿人口感染了结

核菌

1993年,WHO宣布结核病全球暴发

2010年,全球有900万人罹患结核病,140万人死亡,其中95%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2004年,全球新发肺结核病例890万人,死于肺结核的人数高达170万人

• 1882年3月24日,世界著名的德国科学家科赫氏在柏林宣读发现结核菌的日子。

• 1995年底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每年3月24日作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World Tuberculosis Day),目的是动员公众支持加强在全球范围的结核病

控制工作,使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杀手一结核病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有效的治

疗。

Company Logo

3. 我国结核病疫情

发 病 年发病数100万,发病率78/10万

患 病 15岁及以上人群中,活动性肺结核患病人数499万,患病率459/10万; 涂阳肺结核患

病人数72万,患病率66/10万; 菌阳肺结核患病人数129万,患病率119/10万

死 亡 结核病年死亡人数5.4万,死亡率4.1/10万;肺结核年死亡人数5.2万,死亡率3.9/10万

我国结核杆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TB/HIV)双重感染患者约2万;每年新发耐多药肺结核

(MDR-TB)患者约10万人

与2000年相比,2010年活动性、涂阳和菌阳肺结核患病率分别下降1.5%、60.9%和44.9%,年

递减率分别为0.2%、9%和5.8%。肺结核死亡率下降55.7%,年递减率为7.8%。

中国近年肺结核发病数和死亡数分布

发病数 死亡数

2009 1076938 3783

2010 991350 3000

2011 953275 2840

2012 951508 2662

2013 904434 2576

2014 889381 2240

2015 1154156 1718

Company Logo

4. 我国结核病流行特征

与2000年相比,虽然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下降减慢,但涂阳和菌阳肺结核患病率大幅

度下降,性别和年龄别患病率均明显下降,不同地区肺结核患病率基本呈下降趋势

肺结核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

与2000年相比,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中无症状者所占比例明显增加,肺结核患者分离菌

株的耐多药率有所下降

地区发展不平衡 乡村患病率高于城镇,西部地区患病率高于中部和东部地区

Company Logo

四、SARS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

又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SARS,是一种因感染SARS冠状病

毒引起的新的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

Company Logo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以近距离飞沫传播和直

接接触呼吸道分泌物、体液传播多见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具有显著的家庭和职业聚集特征,主

要流行于人口密度集中的大城市,医务人员、患者家人、与病

人有社会关系的人为高危人群(密切接触人群)

潜伏期 各地不同(均值在4-7天间,香港:4.4天,北京:5.7

天,台湾:6.9天)

传染源 病人是本病主要传染源。在潜伏期就有传染性,症状期传染性最强,恢复期是

否有传染性尚未确定;少数“超级传染者”可传染数人至数十人

1. SARS的传播与流行

2002年11月16日,广东顺德首例病例,于12月底,广东民间出现了关于一种致命怪病的传言,

甚至说出在一些医院有病人因此怪病而大批死亡。由于坊间流传指醋和板蓝根可以预防怪病,因此市面出现

抢购米醋和板蓝根风潮

03年2月,大范围公众传播

2月21日,染病的广州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退休教授刘剑伦来港出席亲属婚礼,并入住香港京华国际酒店

911号房,将疾病传染给另外七名旅客。刘剑伦其后于2月22日往广华医院急症室求诊并在3月4日不治去世。

2月下旬,一名常驻上海的美国商人在途经香港到达越南河内后确认染病。之后河内当地医院的多名医疗人

员也受感染。该病人之后又回到香港接受治疗,但是依然于3月14日去世。常驻河内的世界卫生组织医生卡

尔娄·武尔班尼首先向WHO通报了当地医疗人员的病情,并将该病命名为SARS。他之后也于3月29日因该疾

病去世。

Company Logo

• 2003年3月,全球爆发流行 3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出全球警告,然后美国CDC发出了另

一个健康警告

• 2003年4月15日 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加坡、台湾、加拿大多伦多、越南河内及疫情始爆发地区的

中国广东省、山西省及香港特区列为疫区

• 2003年7月5日 WHO将台湾从疫区中除名,宣告消灭了此次SARS疫情

Company Logo

2. 全球SARS疫情

时 间 地 区 累计病例 死 亡 病死率

至03年8月7日 全 球 8422例 916例 10.88%

至03年8月15日 中国大陆 5327例 349例 6.55%

至03年6月28日 中国香港 1755例 298例 16.98%

至03年6月28日 中国台湾 678例 84例 12.39%

Characteristics of SARS patients in Hong Kong, Beijing and Taiwan.

Hong Kong (n=1755) Beijing (n=917) Taiwan (n=664)‡

Characteristic No. of

patients (%)*

CFR

(%) AOR

† (95% CI)

No. of

patients

(%)

CFR

(%) AOR (95% CI)

No. of

patients

(%)

CFR

(%) AOR (95% CI)

Sex

Female 978 (56) 13.2 1 405 (44) 3.0 1 341 (52) 22.6 1

Male 777 (44) 22.3 1.40 (1.01-1.94) 512 (56) 3.5 0.85 (0.38-1.87) 311 (48) 33.1 1.17 (0.79-1.74)

Age group (years)

0-30 515 (29) 0.6 0.05 (0.01-0.18) 440 (48) 0.2 n/a‡ 170 (26) 13.5 0.74 (0.39-1.42)

31-40 379 (22) 7.1 0.68 (0.38-1.20) 193 (21) 1.0 n/a‡ 101 (15) 10.9 0.55 (0.25-1.22)

41-50 320 (18) 11.6 1 151 (17) 2.6 1 121 (19) 19.8 1

51-60 170 (10) 17.6 1.46 (0.83-2.60) 76 (8.3) 11.8 7.72 (2.37-25.2) 78 (12) 42.3 2.59 (1.33-5.04)

60+ 371 (21) 55.3 5.63 (3.52-9.01) 57 (6.2) 24.6 8.52 (2.36-30.8) 181 (28) 48.6 2.94 (1.66-5.21)

Preexisting comorbid conditions

No 1395 (80) 10.0 1 755 (96) 1.5 1 455 (70) 22.2 1

Yes 358 (20) 45.5 1.59 (1.09-2.31) 35 (4.4) 14.3 4.06 (1.62-10.19) 197 (30) 40.1 1.64 (1.09-2.46)

Admitted before symptom onset

No 1636 (93) 14.6 1 859 (94) 3.5 1 598 (92) 23.9 1

Yes 119 (6.8) 52.9 1.45 (0.88-2.38) 58 (6.3) 0.0 n/a§ 50 (7.7) 70.0 4.85 (2.46-9.53)

38 Lau et al.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2010, 10:50

3. 专家观点

• SARS病毒不大可能在短期内被“消灭”和自动消失,SARS在人类再次出现的可

能性很大,动物仍是病毒的可能来源,人群对SARS病毒仍普遍易感

• SARS对人类的威胁以及危害将是长期的,再次发生疫情,甚至较大规模流行的可

能性依然存在,从某种程度上说,散发的、来自动物的病毒引起的病例是防不胜

防的,但其蔓延传播情况与人口密度、人口流动以及采取的预防控制策略以及措

施密切相关

• 从2002-2003年防治工作的经验、医院内感染控制工作已得到了加强、诊断试剂

等已开始应用,有利于及时发现病人。所以,SARS是可防可治的

五、医院是传染病管理的前哨

• 医院是传染病的集散地

• 医务人员是传染病的高暴露人群

• 医务人员要承担传染病监测与报告的职责

• 传染病报告

• 病人管理

• 疾病监测

40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