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 瓷上白菜亦可爱 - xtrb.cn€¦ · 于清代的粉彩盘,它口径18.5厘米,底径...

Post on 24-Oct-2020

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 A13版2016年11月30日 星期三牛城晚报专刊部责任编辑:董保纲制作:李慧明校对:李纪英Email:w3129913@163.com

    白菜和萝卜一样,是很便宜也是很普通的蔬菜,但其营养价值较高,通常被认为是蔬菜之王,因此受到老百姓的喜爱。白菜又谐音“百财”,寓意丰富而美好,而为我国人民所重视。在瓷器之上,也有许多以白菜为题材的,今天,就以白菜为主题,说说笔者所收藏的几件藏品。

    白菜梅瓶。梅瓶是独具我国特色的一种器型,以瓷器为多,它往往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器型优美,因为口小只能插梅枝用,因此叫梅瓶。图一是一只产于清代的五彩梅瓶,它高135.5厘米,口径19.8厘米,上面的图案便是白菜纹。只见白菜从瓶底茂盛生长,白的菜茎,青的菜叶,正好覆盖住整个瓶身。在菜叶上面,有粉色的蝴蝶、有橘红色的蜻蜓,还有三只橘红色的小飞蛾,它们正是被新鲜的白菜所吸引,而停驻在上面,吮吸着白菜汁的甘甜。从构造看,梅瓶原先应该有盖,由于年代已久,只是不知道流落何方。

    白菜粉彩盘。盘,最早来源于先秦时期的青铜器,浅而敞口,或盛酒所用,或盥洗所用,《礼记》便有“沐用瓦盘”的记载。在当时盘经常和匜并行使用,说

    “盘以承水,匜以注水”。图二是一只产于清代的粉彩盘,它口径18.5厘米,底径10.5厘米,高2.1厘米,属于一类观赏盘,并不当作实物使用。在它内部,绘制的便是白菜纹,只见盘的中心有圆形寿字纹,寿字为钟鼎文,围绕寿字纹向四周扩散的,便是白菜的菜茎和菜叶,底部为白

    色,其余为青色。白菜上又停驻有蝴蝶,蝴蝶的翅膀蓝色、白菜以及黄色交替,很是美丽,蝴蝶共有八只,占据盘子的八个方位。有蝴蝶,有白菜,又有寿字纹,代表福寿财,吉祥而美好。

    白菜青花碗。碗的起源至今已经无法考证,以实物来看,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已经有陶碗,形状和现今区别不大,均呈圆形,碗口宽而碗底窄。看看碗的质朴无华,想想它的历史竟然有七八千年之久,真的令人惊讶。图三是一只清代制作的青花碗,它口径 12.5 厘米,底径 5.1 厘米,高5.5厘米,上面的纹饰便是白菜。只见白菜相间而存在,整只碗上共有六棵,粗壮的茎,肥大的叶子,加上为青花所饰,有些类似今天叶子稍微发黑的黑白菜。看来,可能是工匠以黑白菜为原型而制成。

    白菜笔筒。笔筒为文房器具之一,多为直口、直壁,并一直到底。从实物来看,笔筒当起源于明代,唐宋之物至今不曾发现。明代学者屠隆所著《文具雅编》有记载:“湘竹为之,以紫檀乌木棱口镶座为雅,余不入品。”图四是一对民国时制作的笔筒,口与底呈六边形,筒身有镂空四瓣花纹,高 27.5厘米,边长 6.7厘米,上面的纹饰便为白菜纹。只见白菜围绕笔筒的外壁而生,底部的茎为白色,上部的茎和叶均为青色。上面有橘

    红色蜻蜓,有粉色蝴蝶,它们静静地待在白菜上,像是做着无比香甜的美梦。

    而今的隆冬时节,白菜成了千家万户的主菜之一,看来,质朴的白菜正发挥着它的作用。如果得闲来欣赏一下这些白菜瓷,倒也赏心悦目,而且不禁会感叹:原来如此朴素之菜也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呢!

    瓷上白菜亦可爱吕冠兰

    我国把琴棋书画列为“文人四友”,并把琴列为第一位,说明对古琴之看重。的确,古琴自古便被看作“华夏正声”,无论是崇尚礼仪的儒家还是崇尚逍遥的道家,都把古琴文化当成自己的文化正统。能为两种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几千年之久的文化同时所容,说明古琴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液和生命。

    古琴在我国起源较早,相传为远古时期的伏羲氏所制。魏晋之际成书的《古史考》便言:“伏羲作琴瑟。”而清代吴楚材所撰《纲鉴易知录》则说的更为详细:“伏羲斫桐为琴,绳丝为弦;绠桑为瑟。”如果说这些古书编撰年代稍晚没有说服力的话,就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便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妻子好合,如鼓琴瑟”的表述,说明在商周时期我国已经普遍有古琴存在了。《史记》中也有孔子向师襄学琴的记述,并且,孔子在周游列国行经匡地时,被匡人当成穷凶极恶的阳虎围困,五日不得脱身,弟子们都很焦急,孔子却不在乎,他悠然地弹着琴,豪迈地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并留下一句名言,“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

    古琴既为伏羲所创,又为孔子所传,威名自然远播,也因此为后世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春秋时,俞伯牙和钟子期以琴相交,传承一段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友谊佳话;东汉时,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以琴为媒,演绎一段美丽的爱情佳话;三国时,诸葛亮靠一曲琴音吓退司马懿的重重围困,从此,智谋永为万世传;西晋时,嵇康在临行前弹奏一曲《广陵散》,从此,操守成为中国人自我标榜的象征。

    笔者收藏有一张清代所制的描金古琴,琴为方形,上面略有坡度。相传古琴最早依据凤的身形所制,因此,有头、颈、肩、腰、尾、足。琴头上部为额;额下架弦硬木为“岳山”;岳山边靠近额有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弦眼”,可以穿琴弦,下有调琴的“琴轸”;琴头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有硬木条,用

    以架弦,称为“龙龈”;龙龈两侧的边饰,称“焦尾”;琴面又有“琴徽”,底部有“雁足”。上面所言琴之构造,这张琴基本具备,它长165.5厘米,宽34.3厘米,高18.5厘米。

    在琴面上,进行描金髹漆,绘成山水相绕,人物风流的美丽图案,美观而大方。只见远山在望,隐隐约约;水流湍湍,汇成小河;河面上,有亭台楼阁,又有小桥飞架;河边,绿树成荫,芳草萋萋;有行人,或立在亭边,或站在桥上,或走在路上,或河边观景,一幅意境淡远,古意深深的美景图,让人为之沉醉。在琴头和琴尾,又有描金兰花纹,仿佛弥漫着幽幽芳香。

    如此古香古色,又能弹奏出古声古音的古琴,在今天已经不常见了。“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唐代诗人刘长卿的《听弹琴》诗,可以说是古人对于古琴看法的概述,它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精神,永远留在中国人的心间。留此古琴,权且以此自道。

    描金古琴有古风黑王辉

    据记载象棋在周代建朝(公元前 11世纪)前后产生于中国南部的氏族地区。早在南北朝时,北周武帝宇文邕就曾写过《象经》棋谱,集百僚而讲解,并在贵族中流传开来。到宋代,象棋才完全定型,成为今日的形制。其中我收藏的一副宋代铜质象棋子就比较有特色,棋子共有三十二个,圆形,工匠们别出心裁地铸成古钱形状,形制规整,每枚棋子上面既有汉字,又配有图案,棋面还有红色、绿色朱砂残留痕迹,以此区分博弈双方。古代象棋多为单品出现,全套却极少见。棋面上的文字道劲古朴,图案形象生动,较为难得,所以我非常喜欢。

    三年前去洛阳游玩,闲来无事便到当地一个露天的古玩市场去逛逛,看看能不能发现喜欢的藏品。无意间在一个地摊上发现了这副铜质象棋,当时我特别兴奋,真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觉,而摊主正准备收摊回家,于是就给我开了一个最低价,我见价格还算合适,东西也不赖,于是一咬牙就买下了。后来回家后拿给藏友们赏玩,大家都觉得不错,都说我淘了件实惠的宝贝。

    收藏象棋让我的生活更加充实了,闲来无事擦擦棋子,观赏把玩,平添雅致。亲朋好友们一旦得到稀奇的象棋,都会找我去下棋,观赏着一个个精美的棋子,陶冶情操,舒展身心。和亲朋好友们下棋,更让我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象棋收藏趣味横生彭宝珠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一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