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 | no.37

Post on 19-Mar-2016

22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DESCRIPTION

Jesus/ Who's Got Time to Keep Up with the Times?

TRANSCRIPT

Jesus Who’s Got Time to Keep Up withThe Ti mes?

天哪,谁有空跟的上时代

0602 Sep.2010 no. 37

马德里

1984

Alcazar Café

Mick Brown

Bill Graham

7:00

7:30 7:40

Bob Dylan

8:20

就像获取报纸上的其他新闻一样,做采访通常是

需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不会有太多的准备时间。现在想起来,

我当时是在一个星期二的早晨才决定写篇有关狄伦的东西,而当天下

午,我就坐在了飞往马德里的航班上,即使我还没有安排好采访的时

间和地点。

我成功联系上了狄伦的巡演策划人和私人助理比

尔•格雷汉姆(Bill Graham)。他对我心怀戒备。当时听说鲍勃不怎

么接受采访,因此为了采访他,我向自己提出了几个问题:假如能够

采访到他,这篇专访的影响会有多大?会是在什么地方?我自己都写

过什么证明自己能力的东西?“鲍勃希望先读到一些你的有关材料才

能决定是否接受采访,”在之前的巡演后,伦敦的报纸上就出现过这

样的评论。一切似乎都证明,鲍勃很喜欢“阅读”。

我给报社的办公室打电话,要他们挑选几篇报道

和乐评寄给格雷汉姆。(而当我最终见到鲍勃的时候,他很明显根本

没有看那些东西,因为他对那些文章的内容一无所知,他甚至都不知

道我为哪家报社工作,好像也没有兴趣知道。)

在接下来的24小时内,我的神经一直绷得紧紧

得。他们让我在宾馆房间里等一个不一定打来的电话,而按照计划,

我第二天早上就要走了。可是没想到,就在我对这次采访已经不抱任

何希望的时候,电话铃响了。他们告诉我在七点半到一家叫“宫殿咖

啡”(Alcazar Café,这个名字一直到现在我都记得很清楚)的餐

厅,而来电话的时候已经七点了,我慌忙收拾好了东西打车去了,但

还是迟到了十分钟。我到的时候他并不在,当时我非常肯定地认为他

已经等得不耐烦走了(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想,我觉得狄伦

一定和我一样,是个对守时非常在意的人)。然而,40分钟后,鲍勃

走进门来,他身边没有随从,没有助理,没有任何架子,而那天我们

聊了整整一个多小时。

重读这篇专访,狄伦的坦诚,幽默和风度依然历

历在目。而这种印象和我此前与随后读到的有关他的描述是完全不同

的,我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直觉。

米克•布朗

鲍勃•狄伦用力地嘬着嘴里的香烟,脸上散落着不

齐的胡茬,若有所思地看着马德里街道上的人来车往,一直沉默着。

“你必须明白,”他终于开口了, “我做任何事情唯一的原因就是我喜欢

做。如果别人能理解这点的话,那当然很好;但如果他们不能理解,那也没什

么。我觉得我可能在一百年后才会被真正理解。我做过的和我正在做的,都是其

他人都没有做过的。”

这种救世主的语调随着采访的推进开始强烈起

来。“也许等我死后,人们才能意识到这些。对我的所作所为,他们连最明显

的表象都没能看清。现在到处都是些评论家和试图解读我的人,他们除了解读了

自己的想法以外什么都没有做,一点边都沾不上。”

不过虽然如此,还是有很多人在这样做。也许现

在的鲍勃•狄伦不能像以前那样保持唱片的高销量,但他对听众的影响

似乎并没有削减。

他将于本周抵达英国,并在周二和周六分别在纽

卡斯尔的圣詹姆斯公园和温布利体育场举行演唱会。而在此之前,

他的巡演足迹已经踏遍了整个欧洲,并为接近50万的观众现场演唱

过——50万人同时高唱着“在风中飘扬”(Blowing in the Wind)。

这种声音似乎变成了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承载着狄伦无与伦比的

影响力和个人魅力,还有全世界媒体对他一举一动的关注。

这种热情只有在狄伦自己身上才有降温的可能:

他时刻保持着提醒自己。作为和狄伦接触最多的演出顾问,比尔格雷

汉姆经常会说:“鲍勃并不是你们印象中的那种民谣歌手。”

来自德国的Stern杂志只是想跟狄伦聊5分钟,然后

做一期有关他的封面故事,却被狄伦拒绝了。在维罗纳(Verona)举

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有 150名欧洲记者出席,但他们的热情换来的却

是彻头彻尾的失败:所有的拍照请求一律被拒绝。而来自记者们的第

一个问题是:“你现在的宗教信仰是什么?”面对这样的提问,狄伦

将面前桌上的东西掀翻在地,好像是想把即将到来的其他问题也都扫

掉似的。

“你想想,怎么没有人问比利乔(Billy Joel)的宗教信仰

是什么?”他苦笑着对我说。“鲍勃狄伦是个什么样的人有那么重要吗?但是

似乎在他们看起来,这的确很重要。说实话,我真的搞不懂其中的原因。”

人们期望从鲍勃•狄伦那里得到很多东西,不过这

样玩世不恭的直言不讳肯定不是他们所期望的。

狄伦很会保护自己,他不需要什么保镖,单单靠

他云山雾罩的个性和晦涩就能够让人们猜测和迷惑一阵子了。和他聊

天,你必须有足够的耐心从他嘴里的一堆“也许”或“可能”中找到你

想要的答案。他的回答充满了警惕的语调和模棱两可的词汇,在应对

采访的时候就像是在擦拭一件瓷器那样小心——正如今天一样:他在

最后时刻打电话将我约到一个毫不知名的小餐厅。因为在这里,即使

当他穿着夏威夷衬衫,戴着草帽走进来时,正在用餐的西班牙顾客们

也不会感到大惊小怪。

他在谈话的时候精力十分充沛,这和他43岁的年

龄很不相称。消瘦,热情又充满警惕,这就是鲍勃•狄伦,朴实无华而

又令人迷惑。

这和他前一天晚上在演唱会上给人们留下的印象

大相径庭。面对马德里体育场的两万五千名观众,他身穿黑色风衣,

脚上蹬着一双高高的靴子,咄咄逼人的样子就像是某个来自荒郊野岭

的传教士,眼中充满了怨恨。

现在人们对狄伦的关注已经不仅限于他三年前在

英国唱的那些福音歌曲了,而是扩展到了他21年演唱生涯的每一个阶

段——社会反抗,私人感情以及宗教信仰都成为了永恒不变的话题。

而狄伦则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本色,一个永不妥协的人。直到今天,每

当我听到“战争之王”(Masters of War),“大雨将至”(A Hard

Rain’s A Gonna Fall,有关核战争的歌曲)和“玛吉的农场”

(Maggie’s Farm,关于工人反抗的歌曲)这些歌的时候,我总会感

到它们被赋予了新的涵义。虽然不客气地说,这些话题在流行音乐界

已经成为了老古董,但它们对现实的诠释和关联却丝毫没有减弱。没

有任何人写过像狄伦那样的歌,直到现在也没有。

“在我看来,我写的任何一首歌都不会过时,”他说。

“无论它们是关于什么话题的,它们承载的是那些我永远找不到答案的东西。就

像“玛吉的农场”这样的歌,我在写这首歌的时候有感觉,而且我也很确定这种

感觉永远不会消失。有人可能会说这叫‘怀旧’,我从来都不是很明白这个词的

意思。《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①是一百年前写的,现在我们还在读

这本书,那这算‘怀旧’吗?“怀旧”这个词充其量是人们一厢情愿的想法,他

们自以为是地用这样的词汇把你放在他们认为合适的位置上。只不过是另一个标

签而已。”

“标签”一直都是鲍勃•狄伦很不屑的东西。自他

出道起,人们就开始不停地给他贴各种“标签”,而这些标签对他来

说“没有一个靠谱的”。

我问他是不是一个自律甚严的苦行僧,狄伦又点

了一根烟,问了问我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然后说:“我觉得不是。我依然

有欲望,它们曾使我不知所措。我现在不会过于迁就自己,但每个人都有过自我

放纵的时候,这种放纵不是毁了你就是成就你。”

随着采访的一步步推进,我问了一个平时听起来

会很奇怪的问题:你相信人性本恶吗?

“我当然相信。我相信从亚当和夏娃被上帝赶出那个什么

花园②的时候起,整个星球就已经开始朝一个方向运行——寻求启示和对罪恶的

毁灭。这些东西在《启示录》(Book of Revelations)③里都有,但是大多数人都

很难与我谈论这些,因为很多人的不知道我在说什么,或者压根就不想听。”

“归根结底,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不同形式的‘上帝’。人

们都有自己的‘上帝’:财富是上帝,大财团们是上帝。而政府呢?政府不是。

政治只不过是一场骗局,政治家们实际上没有任何力量,他们通过报纸向你灌输

那些正在发生的事情,但上面写的与真正发生的完全不同。”

“不过虽说有这样的想法,我并不是一个悲观的人。我只

不过是一个现实的人而已,也可能是一个超现实的人,你不能一直跟自己较劲,

甚至去钻牛角尖。”

他说他从来都没有向往过“乌托邦”(Utopian)④:

这个词对他来说一直是陌生的,他大体知道这个东西是和搬到乡下去

住,过财产公有的生活以及种粮食和豆子有关的。“我的意思是说,我当

时就觉得我要种属于自己的粮食和豆子,现在依然如此,但我从来没觉得自己是

那场运动中的一份子。”

回首60年代,狄伦也并非觉得它一无是处。“我觉

得,肯尼迪一家人都很好看,好家伙,他们都挺有型的,”他笑着说。“美国现

在已经不是那样了。但是由于那些已经过去的事情发生得太快,人们至今依然在

试图解构它们。当时的电视媒体还不是很发达,人们只知道自己脑子里本来就有

的东西。但现在,好像在一夜之间,人们就被告知怎样去思考,怎样去行动,信

息有些过量了。”

“这种泛滥令人窒息。比如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Woodstock)⑤——其实就那么回事。只不过是一种新的市场宣传,为了多卖

几件染色体恤衫而已。当年卖衣服的那些人现在又开始搞电脑了。”

这些东西对他来说太复杂了。他一直对数字不太

在行,也从来不关心电视屏幕上的东西。“我觉得自己没有义务去与时代

同步。我一共就活这么些年,如果我非要和现在的时代同步,那我还得准备好追

赶即将到来的90年代。天哪,谁有空跟上时代?”

其实现在这种情况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了。狄伦曾

经被误认为一个激进的人(虽然他已经向人们证明了自己是个很传统

的人),一个对忠于圣经教义并对家庭和婚姻坚信不移的人(虽然他

曾和妻子萨拉(Sara)离婚),一个脱离了无数神圣图腾,现代生活

价值,大众传播观念,低俗流行文化和一切“共性”而存在的人。他

自己一直在读西塞罗(Cicero)⑥,马切维里(Machiavelli)⑦和约翰•斯图瓦特

米尔(John Stuart Mill)⑧的作品。至于说当代文学,“我也读,好像看过

一本侦探小说,不过我记不清名字了。”

“至少在60年代,你有与众不同的机会。对我来说,我出

现在了合适的时间,而且我也非常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假如我现在出道的话,

我很难想象灵感会从何而来,因为你必须呼吸着合适的空气去发挥创意。我现在

对自己并不担心了,因为我把该做的都已经做了,也没什么好抱怨的。但是对于

那些即将踏入这个时代的艺术家和作家们来说,我不知道他们会怎么做,他们是

真正可以改变世界的人。”

他承认现在写东西不像以前那么轻松了。像“战

争之王”那样的歌,他以前能在15分钟内写完,然后立即开始下一首

歌的创作。“如果要我现在再写一首那样的歌,我可能再过两个星期也不会写

下一首了。倒不是说现在我没什么可写的,只是创作过程已经变得更困难了。以

前每当我的唱片上市的时候,我都觉得他们根本没必要发行,因为我当时早已把

那些东西甩在身后了。”

他现在把时间大都花在了旅行上。去年秋天在耶

路撒冷,他为儿子杰西(Jesse)举行了成人礼。“那是他母亲的主意,”

他微笑着说。耶路撒冷从“圣经的角度”吸引了他,但是作为一个隔代

遗传的犹太后裔,他并没有认祖归宗的感觉。他大部分时间都呆在自

己在明尼苏达州(Minnesota)的农场里,那里离他青少年时期居住的

希宾(Hibbing)很近。另外,他在加利福尼亚州的马里布(Malibu,

California)也有一所穹顶的房子,这所房子是为他的五个孩子建的,

他说之所以建在这里,是因为周围的学校条件都很好,但自从他离婚

后,这所房子就一直没怎么住人。在马里布海滩上,他还有一条63英

尺(大约1.6米左右)长的帆船。“当我没事干的时候,就乘它在加勒比海

上航行。”

狄伦一直都没有考虑过退休:他当然不用再为挣

钱操心了,但继续创作的动力却一直存在。“对我来讲,创作并不是一件

多荣耀的事情,”他说。“到处露脸和人们的欢呼对我来说都不重要。我根本

不在乎别人怎么想。做事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随着我们谈话时间的推进,餐馆里逐渐开始有人

认出这个戴草帽的人是谁了。人们拿着各种各样的纸片聚集到我们桌

前。令人意外的是,狄伦给每个人都签了名,而且还签得十分仔细,

就像是在完成一项任务。但与此同时,因暴露在人们目光下而引起的

不适却更加明显,他开始变得越来越不自在。最后,就像他匆匆地赶

来一样,鲍勃•狄伦找了个借口迅速离开了。

① A Tale of Two Cities,19世纪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精典小说。

② 这里指伊甸园。

③ Book of Revelations,圣经新约中的一章。

④ Utopian,英国人托马斯摩尔15世纪提出的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模式,后成为柏拉图思想体

系的一部分,并在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反战运动中成为主流思潮之一。

⑤ Woodstock,1969年6月15日至18日在纽约郊区小镇Bethel举行的一次音乐节,被标志为反

战运动以及摇滚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一个里程碑。

⑥ Marcus Tullius Cicero,古罗马演说家和散文作家,也涉猎政治和哲学领域。

⑦ Niccolò Machiavelli,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⑧ John Stuart Mill,19世纪英国政治家和哲学家,自由经济和功利主义的推崇者。

鲍勃 狄伦:“天哪,谁有空跟上时代?”

1984年7月1日,泰晤士报周日版

文/米克 布朗

Bob Dylan:" Jesus, Who’s Got Time to Keep Up with The Times? "

1984.7.1 The Sunday Times

Mick Brown

又是1984,Dylan关于“time”的双关语如

此美妙。既然提到《双城记》,那么用狄更

斯的开场白来结束这一期最为合适。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T Samlv

20100902

资料来源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