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腧穴总论

Post on 07-Jan-2016

12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3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DESCRIPTION

第二章 腧穴总论. 第一节 腧穴的发展、分类与命名 一 、什么是腧穴?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输”、“俞”三字相通,应用时各有所指。 腧穴----指穴位的统称。 输穴----指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 俞穴----指五脏六腑的背俞穴。. 二、腧穴的别名. 1. 砭灸处---- 《 史记 . 扁鹊仓公列传 》 2. 节、会、气穴、气府、骨空---- 《 内经 》 3. 孔穴---- 《 甲乙经 》 4. 穴道---- 《 太平圣惠方 》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第二章 腧穴总论腧穴总论 第一节 腧穴的发展、分类与命名第一节 腧穴的发展、分类与命名

一一、什么是腧穴?、什么是腧穴?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的特殊部位。 “ “ 腧”、“输”、“俞”三字相通,应腧”、“输”、“俞”三字相通,应用时各有所指。用时各有所指。 腧穴----指穴位的统称。腧穴----指穴位的统称。 输穴----指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输穴----指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位。 俞穴----指五脏六腑的背俞穴。俞穴----指五脏六腑的背俞穴。

2

二、腧穴的别名二、腧穴的别名

1.1. 砭灸处----《史记砭灸处----《史记 .. 扁鹊仓公列传》扁鹊仓公列传》2.2. 节、会、气穴、气府、骨空----《内节、会、气穴、气府、骨空----《内经》经》3.3. 孔穴----《甲乙经》孔穴----《甲乙经》4.4. 穴道----《太平圣惠方》穴道----《太平圣惠方》5.5. 经穴----《金兰循经》经穴----《金兰循经》6.6. 刺激点----《新编针灸学》刺激点----《新编针灸学》

3

三、腧穴的发展三、腧穴的发展

腧穴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腧穴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

1.1. 无定位、无定名阶段:无定位、无定名阶段:

2.2. 定位、定名阶段:定位、定名阶段:

3.3. 定位、定名、归经阶段:定位、定名、归经阶段:

4

四、腧穴的分类四、腧穴的分类

1.1. 十四经穴:十四经穴: 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循行线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循行线上的腧穴,称为十四经穴。上的腧穴,称为十四经穴。 《内经》为腧穴的分类已奠定了基础,论《内经》为腧穴的分类已奠定了基础,论及穴名约及穴名约 160160 个。个。 《甲乙经》共载腧穴《甲乙经》共载腧穴 349349 个。个。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有腧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有腧穴 354354 穴。穴。 《针灸大成》载有腧穴《针灸大成》载有腧穴 359359 个。个。 《针灸逢源》载有腧穴《针灸逢源》载有腧穴 361361 个。 个。

5

2.2. 奇穴:奇穴:

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又称“经外奇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又称“经外奇穴”。 穴”。 它是在“阿是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在“阿是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历代记载:历代记载: 《内经》中已有散在记载。《内经》中已有散在记载。 《千金要方》-----《千金要方》----- 187187 个个 《奇效良方》首次出现“奇穴”名称,收集《奇效良方》首次出现“奇穴”名称,收集 2255 个奇穴。 个奇穴。

6

《针灸大成》正式将奇穴称为“经外奇《针灸大成》正式将奇穴称为“经外奇穴”载有穴”载有 3535 穴。穴。

《类经图翼》称为“奇俞”,载有《类经图翼》称为“奇俞”,载有 8484 穴。穴。 《针灸集成》汇聚了《针灸集成》汇聚了 144144 个奇穴。个奇穴。 现代记载:现代记载:《针灸经外奇穴图谱》(郝金凯 《针灸经外奇穴图谱》(郝金凯 19621962 年 人年 人卫版)载有经外穴卫版)载有经外穴 588588 个。个。《针灸经外奇穴图谱》(续篇)(郝金凯 《针灸经外奇穴图谱》(续篇)(郝金凯 19731973年 人卫版)载有经外穴年 人卫版)载有经外穴 10071007 个个现有奇穴:现有奇穴: 588588 ++ 10071007 == 15951595

7

3.3. 阿是穴阿是穴::

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的一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的一类腧穴。类腧穴。 最早见于《千金方》。最早见于《千金方》。 《玉龙经》称“不定穴”。《玉龙经》称“不定穴”。 《医学纲目》称“天应穴”。《医学纲目》称“天应穴”。

五、腧穴的命名五、腧穴的命名

8

第二节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第二节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律

一、腧穴的主治特点一、腧穴的主治特点(一)近治作用(一)近治作用

(二)远治作用(二)远治作用

(三)特殊作用(三)特殊作用

9

1.1. 双向性的良性调整作用:双向性的良性调整作用: 指机体在不同状态下,同一腧穴出现两种 指机体在不同状态下,同一腧穴出现两种相反的治疗作用。相反的治疗作用。 2.2. 相对特异性:相对特异性:

二、腧穴的主治规律二、腧穴的主治规律 (一)分经主治规律(一)分经主治规律

(二)分部主治规律(二)分部主治规律

10

第三节 特第三节 特定穴定穴一、特定穴的意义一、特定穴的意义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点称号的腧穴。有特点称号的腧穴。二、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二、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一)五输穴(一)五输穴1.1. 五输穴命名的由来及含义五输穴命名的由来及含义 首见于《灵枢 九针十二原》:“经脉十二,首见于《灵枢 九针十二原》:“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在五输也。”

11

所出为井: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所出为井: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出的部位。 所溜为荥: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所溜为荥: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 所注为输:喻作水流由小到大,由所注为输:喻作水流由小到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及彼的部位。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及彼的部位。 所行为经: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所行为经: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 所入为合:喻作水流由江河汇入湖海,所入为合:喻作水流由江河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

12

2.2. 分布特点分布特点(二)原穴、络穴(二)原穴、络穴(( 11 )原穴的含义及分布特点:)原穴的含义及分布特点: 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部位。 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 六阳经中,原穴单独存在。六阳经中,原穴单独存在。 六阴经中,,“以输代原”。六阴经中,,“以输代原”。 《类经图翼》:“阴经之输并于原。”《类经图翼》:“阴经之输并于原。” 《难经 六十二难》:“三焦行于诸《难经 六十二难》:“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一输名曰原。”阳,故置一输名曰原。”

13

(( 22 )络穴的含义及分布特点)络穴的含义及分布特点

络穴是络脉由经脉别出部位的腧穴。络穴是络脉由经脉别出部位的腧穴。 十二经脉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十二经脉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腹,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任脉络穴鸠尾位于腹,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脾之大络大包位于胸胁,合称“十五络骶,脾之大络大包位于胸胁,合称“十五络穴”。穴”。(三)郄穴(三)郄穴(( 11 )含义:)含义: 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

14

(( 22 )分布特点:)分布特点: 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临床上常用郄穴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临床上常用郄穴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15

(四)背俞穴、募穴(四)背俞穴、募穴

(( 11 )背俞穴的含义及分布特点:)背俞穴的含义及分布特点: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分布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分布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上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与脏腑上,大体上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与脏腑位置相对应。位置相对应。

16

(( 22 )募穴的含义及分布)募穴的含义及分布

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分布于胸腹部,位置随脏腑高低而排列。有的分布于胸腹部,位置随脏腑高低而排列。有的分布在本经,有的分布在它经,大部分分布于分布在本经,有的分布在它经,大部分分布于任脉之上。任脉之上。

17

(五)下合穴 ( 1)含义: 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 6个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 2)分布特点: 下肢膝关节附近。 下合穴是治疗六腑病证的主要穴位。 《素问 咳论》云:“治腑者治其合。

18

(六)八会穴(六)八会穴

(( 11 )含义:)含义: 八会穴,指脏、腑、气、血、筋、八会穴,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之气所聚会的脉、骨、髓之气所聚会的 88 个腧穴。个腧穴。(( 22 )分布特点:)分布特点: 多分布在躯干部、四肢部。多分布在躯干部、四肢部。 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相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相关的八会穴来治疗。关的八会穴来治疗。

19

(七)八脉交会穴(七)八脉交会穴

(( 11 )含义:)含义: 八脉交会穴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八脉交会穴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腧穴。通的八个腧穴。

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流注八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流注八穴》,窦汉卿收集在《针经指南》一书中穴》,窦汉卿收集在《针经指南》一书中

20

(( 22 )分布特点:)分布特点: 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 由于奇经八脉的经气与十二经脉的经由于奇经八脉的经气与十二经脉的经气以八穴相通,故此八穴既能治疗奇经八脉的气以八穴相通,故此八穴既能治疗奇经八脉的病证,又能治疗十二经脉的病证。病证,又能治疗十二经脉的病证。

21

(八)交会穴(八)交会穴 (( 11 )含义:)含义: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其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其中主要的一经即腧穴所归属的一经称为本经,相交中主要的一经即腧穴所归属的一经称为本经,相交会的经称为他经。会的经称为他经。

(( 22 )分布特点:)分布特点: 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位。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位。 交会穴不但能治本经的疾病,还能兼治所交会穴不但能治本经的疾病,还能兼治所交会经脉的疾病。交会经脉的疾病。

22

第四节 腧穴的定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位方法 一、骨度分寸定位法一、骨度分寸定位法 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又称“骨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又称“骨度分寸定位法”。度分寸定位法”。 此法最早见于《灵枢 骨度》篇,其所测量此法最早见于《灵枢 骨度》篇,其所测量的人体高度为七尺五寸,其横度(两臂外展,两手伸的人体高度为七尺五寸,其横度(两臂外展,两手伸直,以中指为准)也是七尺五寸。直,以中指为准)也是七尺五寸。 《古今医统》云:“盖必同其身体随在而分折《古今医统》云:“盖必同其身体随在而分折之,固无肥瘦长短之差讹也。”之,固无肥瘦长短之差讹也。”

23

24

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1.1.固定标志:固定标志: 指不受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不移的指不受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不移的标志。标志。 2.2.活动标志:活动标志: 指采取相应的动作姿势才会出现的指采取相应的动作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标志。

25

三、指寸定位法三、指寸定位法 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手指同身寸寸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手指同身寸取穴法”。取穴法”。

26

1.1. 中指同身寸: 中指同身寸: 以患者的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 以患者的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 11寸。寸。 此法源于《千金方》。适用于四肢及 此法源于《千金方》。适用于四肢及脊背作横寸折算。脊背作横寸折算。

27

2.拇指同身寸: 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 1寸。

此法见于《千金方》。适用于四肢部作横寸折算。

28

3.3.横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 患者尺侧手四指并拢,以其中指中节横纹为准, 患者尺侧手四指并拢,以其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其四指的宽度作为 33寸。又称“一夫法”。寸。又称“一夫法”。

此法出自《千金方》。多用于下肢、下腹部此法出自《千金方》。多用于下肢、下腹部和背部的横寸。和背部的横寸。

29

四、简便取穴法 它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