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 12 年( 1923 ) 4 月 16 日, 日本皇太子裕仁搭乘金剛號 軍艦來台巡視

Post on 10-Jan-2016

4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DESCRIPTION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台北老照片,大正 12年( 1923)台北市役所(市政府)出版的《行啟紀念寫真帖》。這本寫真帖(寫真集)記錄了當年日本皇太子裕仁來台巡察訪問期間的活動照片。所謂「行啟」,依照日本皇室的稱謂,是指皇太子或皇后出巡、訪問或旅行,若是天皇出巡則叫做「行幸」。大正 12年 4月,裕仁皇太子來台巡視,是當時台灣的一大盛事。台灣總督府極盡能事,動員了龐大人力物力,整理街道,佈置牌樓,設置御泊所,安排參觀活動,殷勤招待這位未來的日本天皇,希望讓裕仁對總督府治理台灣的成果留下深刻印象。裕仁於 4月 12日從日本搭乘金剛號軍艦出發, 4月 16日,抵達基隆港,展開為期十二天的巡台行程;當天,從基隆轉搭火車抵達台北。 17、 18日,停留台北,參拜台灣神社及巡視各機關。 19日,上午抵達新竹,下午轉至台中。 20日,至台南,展開巡視活動。 21日,上午在台南參觀,下午轉往高雄。 22日,上午前往屏東;下午返回高雄,登打狗山攬勝。 23日,搭船至澎湖。 24日,上午返抵基隆,至台北。 25日,遊覽草山、北投溫泉。 26日,停留台北,繼續參觀。 27日,行程結束,搭乘軍艦金剛號返回日本。裕仁結束訪台後,台灣總督府為了歌功頌德,組織「皇太子殿下台灣行啟紀念事業調查委員會」,評選出幾處裕仁走過的地方,立碑紀念,而各地民間亦紛紛仿效,一時之間,台灣各地陸續出現各種太子行啟御跡的紀念碑。到了戰後,這些紀念碑大多遭到破壞,僅剩少數遺跡而已。 八十幾年前裕仁以日本皇太子身份訪台,是台灣總督府精心籌畫的一場政治秀,《行啟紀念寫真帖》只是官方出版的政治文宣而已,早已無關歷史緊要。然而,透過鏡頭,讓我們看到了八十幾年前的台灣舊影。照片中有些建築景物,如今已是國家古蹟,而有不少景物則已消逝無蹤。我整理了《行啟紀念寫真帖》的一些照片,再加上補充資料,分享給對台灣老照片有興趣的讀者們。

大正 12年( 1923) 4月 16日,日本皇太子裕仁搭乘金剛號軍艦來台巡視

裕仁抵達基隆上岸。遠處為基隆港東岸旭崗及二沙灣砲台一帶的山巒。

歡迎裕仁的軍樂隊,後方有裝飾豪華的奉迎門(牌樓)。

裕仁車隊經過基隆市區(街道名稱待查)。

「御召列車」。台灣總督府為裕仁準備的專用列車。這種蒸汽火車頭,直到民國 50幾年( 1960s)還行駛於台灣的縱貫鐵路,

行駛時車頭煙囪冒著濃濃的白煙,我小時候還曾見識過。

台北車站前特別布置的奉迎門。當時台北街頭汽車仍不多見,而以人力三輪車為主。

台北車站,舊稱「台北停車場」。圖中的台北車站建於 1901 年,為第二代台北車站。後來因空間不敷使用,於 1941年改建,改稱為「台北驛」(第三代)。第三代的台北車站是我成長時熟悉的台北車站。1985年(民國 74年),第三代的台北車站拆除,改建成台北車站今貌。

台北車站前的表町通(館前路)等候歡迎裕仁的民眾。表町通位於台北車站前,是繁華的商業區,總督府博物館就座落於路底。

著名的台北鐵道飯店(今站前新光三越百貨)就座落於表町通。

裕仁車隊經過敕使街道(中山北路)和明治橋(中山橋)。 圖片中的明治橋,建於 1901年,為鐵製桁架橋,橋面木造,中為車道,兩旁設人行道。明治橋跨越基隆河,聯絡台北市區與台灣神社。1912年,明治橋的橋面改為鋼筋混凝土。1923年(大正 12年)受日本關東大地震的影響,明治橋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拱橋。戰後,明治橋改名「中山橋」。2002 年 2月,台北市政府將中山橋,登錄為歷史建物,而為整治基隆河,

12月,市政府拆除中山橋。切割後的石塊,目前暫存倉庫,計劃遷地重建。

裕仁參拜台灣神社。台灣神社的舊址即今日台北市圓山大飯店。圖片中的神社石燈籠,在今日的圓山兒童育樂中心的某個角落還看得到。

裕仁觀賞台北養鴨人家划船趕鴨的情景。照片題為「御台覽的淡水河家鴨飼」,但從河岸邊的歐式別墅(圓山別莊),可以判斷地點是圓山附近的基隆河。

總督府前小學生排隊,人手一面太陽旗,歡迎裕仁來訪。

總督府前歡迎裕仁的場景。

台灣總督府(今總統府,國定古蹟)。八十幾年來,雖然政權更迭,這棟建築物依然是台灣最高權力的象徵。這張總督府的舊照,雖是八十幾年前的畫面,卻讓人覺得十分熟悉。我們這一世代的台北學生,都有過站在這棟建築物前振臂高呼口號的經驗。只是以前的學生喊:「天皇萬歲。」,我們則是高喊:「蔣總統萬歲。」而歲月無情,沒有例外的,都將每一個「萬歲」送進了歷史。

歡迎裕仁的群眾。地點可能是總督府前的廣場(凱達格蘭大道)。

裕仁乘坐馬車離開台灣總督府。

裕仁參觀台灣生產品展覽會館(台北植物園)。

西門町街道,歡迎裕仁的標誌及旗幟。

太平町通(延平北路)街道,歡迎裕仁而建造的奉迎門。

若竹町、新起町、老松町及八甲町通的街道奉迎裝飾。這些地方大約位於今日的西門紅樓至萬華一帶。八甲町的範圍約在廣州街、昆明街、三水街這個區域。不確定這裡是現在的哪一條街道。

裕仁參觀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車隊離去。中央研究所是總督府轄下負責對產業及衛生進行調查的研究機關。原建築毀於 1945年美軍對台北的大空襲,現址為教育部(中山南路 5號)

裕仁參觀台北師範學校(今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裕仁車隊通過大稻埕太平町,前往太平公學校。

裕仁參觀完太平公學校後,教職員列隊歡送。太平公學校原稱「大稻埕公學校」, 1911年改稱太平公學校,即今日的太平國小。圖中的校舍落成於 1913年(大正 2年), 1980年拆除改建。

裕仁巡視台灣軍司令部,搭乘敞篷座車離去的情景。台灣軍司令部,位於台北市博愛路 172號,現為國防部後備司令部,

建築已被列為市定古蹟。

裕仁巡視台灣高等法院(今司法院司法大廈)。圖片中的高等法院是舊建築, 1934年改建為三層樓鋼筋水泥大廈的今貌。現為國定古蹟。

裕仁皇太子座車駛入台灣總督府醫事專門學校。台灣總督府醫學校於 1934年(昭和 9年)改稱「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

光復後,改稱「台灣大學醫學院」。圖片的建築物為台大醫學院舊館,現已列為市立古蹟。台灣總督府醫學校是台灣第一所醫學校,培育了不少台灣知識菁英。例如 : 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博士;還有「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著名的抗日運動領導人蔣渭水,也是畢業於這所學校。

裕仁在御泊所(總督府官邸)觀賞活動表演。

台灣原住民舞蹈表演。裕仁啟程訪台時,台灣總督府特別宣布將台灣原住民(原稱「生蕃」)改名為「高砂族」,並安排原住民表演歌舞向裕仁致敬,用以宣傳總督府實施理蕃計畫的成果。

台灣民間團體也被動員到御泊所前的廣場(凱達格蘭大道)表演民俗節目。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