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組題庫...

24
1 A 組題庫 問答題

Upload: others

Post on 19-Jul-2020

2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A組題庫 問答題可以接受的方式,弘揚佛法,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從避開戒律,另 立清規來發展中國佛教的特色,則人間佛教必定能符合當今人心的思潮。

1

A組題庫

問答題

Page 2: A組題庫 問答題可以接受的方式,弘揚佛法,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從避開戒律,另 立清規來發展中國佛教的特色,則人間佛教必定能符合當今人心的思潮。

2

組題庫問答 61 題

1.試述大師撰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一書的緣起與意義?

答:(1)「佛教」本來就是佛陀對「人間」的教化,佛陀的教法皆為增加人間的幸

福與安樂。也可以說人間佛教就是佛陀降誕世間、示教利喜的本懷。 (2)佛陀入

滅後,弟子對教法及戒律產生了歧見、異說,造成佛教不能團結合作;佛教傳

入中國後,因為政治和社會變遷,成了「自了清修」遁世佛教,或過分強調出

世思想,失去人間性、生活性。 (3)「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希望重整如來一代

時教,重新審視佛陀最初說法的本懷,希望透過「人間佛教」的倡導,能夠真

正把握佛陀的根本教法與化世的精神,藉此把各種的異說、分歧與不同,通通

統合起來,讓佛教重新走入人間。 (4)本諸佛陀出生、成道、說法、弘化甚至涅

槃在人間的史實,如六祖慧能大師說「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太虛大師: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要佛弟子應

當齊心著力回歸佛陀本懷。 (5)讓大家共同服膺在一個人間佛教之下,弘揚人間

佛陀的教法,讓佛陀的慈悲、智慧之光,再度普照寰宇,真正為人間帶來光明

與希望。

五戒十善,是佛陀初步給予人間的指示。試以人間佛教戒律的精神解釋五戒的意

涵。

答:人間佛教戒律的精神,主要就是「不侵犯」而給予「尊重」的意思。 (1)不殺

生:不侵犯別人的生命而尊重其生存權利的自由。 (2)不偷盜:不侵犯別人的財

富而尊重其擁有財富的自由。 (3)不邪淫:不侵犯別人的身體、名節而給予尊嚴

的自由。 (4)不妄語:不侵犯別人的名譽,不誇大宣傳獲取別人的信仰,不貶抑

他人、不造謠生事而尊重他人信用的自由。 (5)不飲酒、不吸毒:不吸食麻醉

品、毒品,不吃危害心智的食物,或讓人類互相戕害的食品,這就是尊重自他

健康的自由。人間的五戒是做人的根本,不侵犯別人,自己和他人都能獲得

「自由」,這是安定社會的一股重要的無形力量。從五戒的教示而發展為「十

善」,也是佛陀為社會大眾訂下的行事準則。

3.試述佛陀的形象和一般宗教的教主有何不同?[第一章‧頁 33-34]

答:(1)佛陀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佛陀所說的教法都是為人間

Page 3: A組題庫 問答題可以接受的方式,弘揚佛法,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從避開戒律,另 立清規來發展中國佛教的特色,則人間佛教必定能符合當今人心的思潮。

3

而說的。 (2)有史據可考非玄想:從佛教的史傳記載可以知道,佛陀是人不是神!

佛陀的一生在歷史上都有明確的史據可考,佛陀是覺悟的聖者,他不是像一般宗

教的教主,許多都是玄想出來的神明,如玄天上帝。 (3)教主有確實的了悟實證非

神格化:佛陀既不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也不是像某些人被刻意「神格化」而

才受到崇拜。佛陀確實是經過千辛萬苦的修行,他對於人心、人性、人格等所有

人的問題,都有了確實的了悟與實證。(4)教法能啟人智慧非盲目奉獻:成道後的

佛陀,他的道德、人格,他的慈悲、智慧都已經獲得了圓滿的修證,他所宣說的

教法,如緣起、中道,都是真正能夠讓人們安定身心,進而解決生活、生死與生

命等人生課題的無上真理。

4.中國四大菩薩的精神應如何發揮,以利推動人間佛教的發展?[第二章‧頁 46-48]

答:菩提心是諸佛菩薩度眾的重要動力,也是四大菩薩「悲智願行」的主要精神,

與人間佛教的關係如下: (1)中國佛教「四大名山」的四大菩薩中,觀世音菩薩救

苦救難的慈悲,文殊菩薩大智大慧的般若,普賢菩薩大修大行的行持,地藏王菩

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犧牲自我、救度眾生的願力,代表佛教能普及社

會、為人所接受的精神,應跳脫只在祈求、香火的敬獻上著力,積極發揮四大菩

薩的「悲智願行」精神。 (2)原始佛教的「四聖諦」可與大乘佛教的「四弘誓願」

相互結合

@人間憂悲苦惱等問題(苦)要解決,所以「眾生無邊誓願度」。

@世間眾生貪瞋癡等無明業障(集)要解脫,所以「煩惱無盡誓願斷」。

@眾生感到修學(道)重要,因此「法門無量誓願學」。

@信仰的目標是成就眾生獲得圓滿的大解脫(滅),因此發願「佛道無上誓願成」。

(3)積極從四聖諦開展四弘誓願、六度行門:以「苦集滅道」來解釋宇宙人生的真

相外,還必須要有願力、修行和實踐,才能解決宇宙人生的問題。以「四弘誓

願」的力量去救度眾生,人間佛教才能為今後的眾生所接受。

5.為什麼大師說「消業」比「祈福」重要,在日常我們該如何做才能消業?

[第一章‧頁 34]

答:(1)佛教講「業報」,所謂「業」,就是「行為」,我們每個人今生的幸與不

幸、命運的好與壞,都是自己行為造作的結果,也就是「業力」所致。 (2)大師認

為「消業」比「祈福」重要,因為在佛前祈求,不如我們身體力行,在身口意業

行為上淨化;在生活中行三好,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內心有了善,

Page 4: A組題庫 問答題可以接受的方式,弘揚佛法,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從避開戒律,另 立清規來發展中國佛教的特色,則人間佛教必定能符合當今人心的思潮。

4

自然消災免難、增福滅罪。

6.「三好」、「四給」為人間佛教的思想原則,試述三好四給的對應關係。

[第一章‧頁 34]

答:四給就是四無量心,即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1)說好話

(口業淨化):「給人信心」自然不會說話傷人,「給人歡喜」自然會隨喜讚歎。

(2)存好心(意業淨化):「給人希望」,別人有挫折,會給予鼓勵、關心、祝福。

(3)做好事(身業淨化):「給人方便」,行事自然不會官僚而主動助人。

7.應如何推動人間佛教,才能讓人解脫煩惱,獲得歡喜自在?[第一章‧頁 36-39]

答:人間佛教就是要幫助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弘揚時應該著重在宣說佛陀

證悟開示的真理。 (1)把握佛陀化世的精神與特質: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

樂性、普濟性、時代性。甚至要從人間佛教就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

美的」去推動發展。 (2)行事上不要太計較,在義理上把佛教單純化:如三法印、

四聖諦、六度等,不落入談玄說妙,或許佛教就能普遍發展。 (3)在精神上、義理

上、心靈上、生活裡,找尋信仰的宗要,不要拘泥樣板,要與時俱進,以現代人

可以接受的方式,弘揚佛法,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從避開戒律,另

立清規來發展中國佛教的特色,則人間佛教必定能符合當今人心的思潮。

8.印度佛教發展到中國,因適應不同生活型態,原始僧團的修道形式也做了大幅度的

調整,請舉出一項人間佛教傳到中國後,應時應機的改革發展。[第一章‧頁 38]

答:(1)因印度時期佛陀所制訂戒律,不符合漢傳佛教社會風氣,因此馬祖道一順應

中國民風,另訂清規,開創叢林制度。 (2)有鑑於托缽制度不適合施行於中國社

會,故百丈禪師有別於印度托缽乞食的做法,墾山闢田,自立禪院,「一日不

做,一日不食」,開始中國佛教自力更生的農禪生活。

9.為何說人間佛教是「佛說的」,更是「人要的」?[第一章‧頁 39-40 ;第六章‧頁 330.331]

答:(1)大乘八宗,沒有離開人間生活,沒有脫離人群大眾。或者從事慈善公益來福

利社會,或者宣說法要來教化人群,皆是人間佛教的人間性。 (2)人在世間生存,

不能沒有國家保護,更不能缺少社會大眾的因緣成就。尤其人有生死問題,所以

不能沒有信仰生活,所謂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社會,功德歸

於信徒。 (3)人間佛教的四個宗要:家國為尊、生活合理、人間因緣、心意和樂,

Page 5: A組題庫 問答題可以接受的方式,弘揚佛法,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從避開戒律,另 立清規來發展中國佛教的特色,則人間佛教必定能符合當今人心的思潮。

5

讓大家共同接受的佛教,才是人間佛教。 (4)大師所做一切弘法利生的事業都是以

「人要的」為出發點:因為佛教有需要,他建寺安僧、創辦佛學院培養人才、提倡禪

淨共修,因為注重信徒家庭的幸福安樂,他倡導三好四給,乃至後來的五和、七戒、

八道,為淨化善美世道人心,人間佛教就跟著傳揚開了。 (5)只要是人間需要的,大

師都全力以赴,給予佛法的布施成就:當有人說,老人家老化以後,和青年兒女有代

溝,大師就發心辦老人院;有人說,社會傳播的教化更大,大師就辦電台、電視台、

報紙等等。

10.請簡述《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一書的內文發展脈絡。[序‧頁 12]

答:本書一共有六章。能體會本書的宗旨,便能對佛教完全了然,依此實踐,便能從做

人到成佛,向上提升。

第一章總說,敘述佛教二千多年來在世界各地流傳,對於各個國家人民社會的影響。

第二章「佛陀的人間生活」,講述佛陀一生的行誼,從一日生活,到對弟子、信眾、社

會的教化等。

第三章「人間佛教的根本教義」,講述佛陀說法的根本教義。

第四章「佛教東傳中國後的發展」,敘述佛教在中國的流傳。特別是,佛教已經成為中

華文化的重要部分。例如沒有佛教的名詞,我們說話都有困難;如果沒有佛教的傳

播,恐怕今天的素菜都沒有得吃。

第五章「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講述百年來人間佛教推動的情況。

第六章「總結」裡,說明佛教盛衰的情況。

11.為何說要讓佛教確實「人間化」,首先要建立人間佛教的思想?[第一章‧頁 43-44]

答:(1)《金剛經》裡一段簡單的托缽生活,把佛陀人間佛教、生活佛教的精神表現無

遺。這當中不但是佛陀實踐六度波羅蜜的示現,同時也展現了人間佛教的深義。 (2)

《別譯雜阿含經》裡「佛起大悲心,饒益諸世間」說明,建立人間佛教的思想,必然

會產生人間佛教的言行,必能歌頌人間的善美、讚歎人間的和樂,乃至推動利他的工

作、發起助人的服務等。 (3)人間佛教秉持佛陀的精神,倡導信仰的意義是奉獻、是

不求回報。以《維摩詰經》的維摩居士為例,他就是人間佛教的模範行者;甚至《法

華經》的〈譬喻品〉等,《華嚴經》的「事事無礙法界」等思想, 都是今後人間佛

教重點意義的宣揚。

12.試以「菩提心」論述人間佛教的利他性和普濟性。[第一章‧頁 44-46]

Page 6: A組題庫 問答題可以接受的方式,弘揚佛法,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從避開戒律,另 立清規來發展中國佛教的特色,則人間佛教必定能符合當今人心的思潮。

6

答:(1)人間佛教以菩提心為主,以菩薩道為行,能夠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實踐佛

陀對人間佛開示、教化,效法佛陀犧牲、奉獻的行誼,就是菩提心。 (2)弘揚人間

佛教要有菩提心,沒有菩提心是為「焦芽敗種」,故《華嚴經》云:「忘失菩提

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3)菩提心是人間佛教信仰和修行的根本,弘揚人間

佛教必須「入世重於出世,生活重於生死,利他重於自利,普濟重於獨修」。 (4)

人間佛教重在落實「行佛」,即菩薩道的實踐。唯有發「上弘佛道,下化眾生」

的菩提心,通過自利利人的菩薩道修行,才有可能完成覺行圓滿的佛果。所以從

人道到佛道,中間少不得菩薩道的實踐。

13.請問悉達多太子,為何決定放棄王位,轉而出家學道?[第二章‧頁 54-55]

答:(1)身為王子的悉達多,從小精通「五明」的科學與「四吠陀」的哲學,本可用

政治的權力來治理國家社會,卻對生命的存在感到困惑和不解,如:生老病死的

逼迫、種姓制度的不平、社會階級差距的森嚴、貧富貴賤的懸殊、權力地位的壓

迫、眾生之間的弱肉強食等。 (2)因而向淨飯王提出出家修道,希望探求:人生沒

有生老病死的現象、內心沒有憂悲苦惱的逼迫、人間沒有悲歡離合的苦痛、世間

上所有一切不增不減,希望用超越政治的出世間真理來救度眾生、改善社會。

14.僧團以「六和敬」作為和合共住的原則,請說明「六和敬」的內容為何?

[第二章‧頁 63-64]

答:(1)「身和同住」:身體安閒,排隊次第有序,行為不侵犯別人,大家相處和

樂。(2)「口和無諍」:講話不喧嘩,語言要親切,彼此沒有衝突。 (3)「意和同

悅」:大家志同道合,內心和悅平靜。 (4)「戒和同修」:在法制上,人人平等。

(5)「利和同均」:在生活上,衣食住行的享用平均分配,如果有多餘,就分給貧

苦大眾。 (6)「見和同解」:聽聞佛陀說法,以取得思想上的統一。如此一來,教

團更加健全,也更能清淨修道。

15.請從佛陀與弟子們平日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在人間活動的情形,試舉三例

說明佛陀如何以人間生活傳教弘道?[第二章‧頁 67-72]

答:(1)早起漱洗時發願,如洗臉時發願:「以水洗面,當願眾生,得淨法門,永無

垢染。」藉由偈語,提醒修道者應當時時發願,時時警策。 (2)「吉祥睡臥」讓人

少煩少惱,正念分明。 (3)制訂托鉢乞食,主要的意義在於「平等食」,使佛教和

信徒密切接觸,與社會脈動保持關連。民眾以物質布施,佛弟子說法布施,正所

Page 7: A組題庫 問答題可以接受的方式,弘揚佛法,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從避開戒律,另 立清規來發展中國佛教的特色,則人間佛教必定能符合當今人心的思潮。

7

謂「財法二施,等無差別」,也增益人間佛教的發展。 (4)吃飯按乞食法進行,就像

現在叢林裡五觀堂的「五觀想」。並且要「次第」,是指不能分別、踰越,將飲食

當作湯藥來療治色身,不揀淨穢、不別精粗。 (5)飯後,洗滌瓦缽,清洗雙足,整理

衣單。此處看見佛陀重視生活作務,勤勞自理的一面。 (6)飯後經行,據《四分律》

記載,經行可以獲得五種好處:堪遠行、能靜思惟、少病、消食、於定中得久住

等。 (7)社會大眾日常活動時間,佛陀接應大眾,開示人生正道,分別有個別開示、

集體小參、大型集會。這許多道理多由弟子背誦下來,日後再予結集記錄,成為今

日所見的經、律、論三藏經典。 (8)午餐後,各自禮拜、靜坐、經行、冥想、休息。

僧團的生活中,比丘的習慣不盡相同,重點是不侵犯別人。 (9)午間,比丘們成群論

道,各說心得,類似現在學校上課研討的情況。但心情上有很大的不同,因為比丘

們少欲知足,生活簡單,不會散漫無紀、吃喝玩樂,大家都是精進行道,安住正

念,嚴守佛陀制定的戒律、規章,以淨化身心、變化氣質。 (10)下午,佛陀率領比

丘集合座談,探討修道心得,有所懷疑的即提出詢問。現今看到的經典,可以說都

是當初僧團中問答的紀錄。 (11)比丘簡單三衣具備,把個人生活用物減到最簡單,

以免物累。 (12)夜晚依個人修持各自精進,大部分是在禪定裡擴大自己、昇華自

己,慢慢地提升自我的人格,與佛陀理想裡的聖道相應。

16.佛陀所過的生活是實踐六度、表現般若風光的生活,請舉例說明佛陀如何於生活中

表現六度?[第二章‧頁 72-73]

答:佛陀的一日生活,與一般凡夫生活似乎沒有兩樣,仔細觀察,內容是實踐六度的

般若生活,以下依六度說明之:

(1)布施:托缽乞食,不但信眾可以種植福田,佛陀也為他們說法。 (2)持戒:披搭

袈裟,以示應常行清淨戒法。 (3)忍辱:次第乞食,不分貴賤,不避怠慢。 (4)精

進:親自洗缽,鋪設坐具,勤奮不懈。 (5)禪定:經行、靜坐、冥想,思惟法義。

(6)般若:一切都流露出一位悟道者的般若生活。

17.跟隨佛陀的弟子們性格不一,佛陀都能給予這許多弟子一一嘉勉,講述的道理

也都契理契機,請試舉出一則公案說明?[第二章‧頁 73-81]

答:(1)對弟子的用心、愛護與教育

@佛陀巡視僧團,見到舍利弗在園子裡經行散步,關心之下發現因當日床位不夠,

於是舍利弗讓給初學比丘休息。佛陀因此於次日集眾開示,大家對長老要尊重。

@目犍連尊者知道母親生前惡行,請示佛陀希望為亡母祈求冥福。佛陀特意告訴

Page 8: A組題庫 問答題可以接受的方式,弘揚佛法,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從避開戒律,另 立清規來發展中國佛教的特色,則人間佛教必定能符合當今人心的思潮。

8

他,可以在教團結夏安居後解居的那一天,設齋供養僧眾,以此功德力可以免除

母親在惡道受苦。

@富樓那尊者希望到輸盧那國弘法,佛陀提醒他,那裡的人民生性強悍,恐不容易

受教。富樓那說不要緊,他們罵我、打我,甚至殺我,我正好將此一命供養佛

陀。佛陀印可說:「你既有為真理犧牲奉獻的精神,我歡送你前往。」 (2)因宜制

戒,出世不離人間

@弟子迦留陀夷長得高大黝黑,有一天傍晚到村裡托缽,致使孕婦誤以為見到黑

鬼,驚嚇過度而流產。故佛陀制訂「過午不食」,黃昏、夜晚不宜出外托缽。

@男女青年訂好婚約,結果女方製香餅後巧遇比丘托缽,連續托缽了幾天延誤行

程,結果遭到解除婚約。佛陀因此制訂因應的戒律,告誡托缽的禮節,不可貪圖

美食。

(3)巧喻調教,引導弟子改過

@沙彌羅睺羅經常開玩笑,捉弄來拜訪佛陀的信者。有一天佛陀以洗腳的水及洗腳

盆子為譬喻,告誡羅睺羅洗淨身心,不再說謊。

出外托缽。

@迦旃延的徒弟從遠方來探望佛陀,佛陀令阿難於自己的臥室再多準備一張床位,

細心的關懷,讓弟子感動於心。

(4)過去生因緣示範教育

@《佛說九色鹿經》中,九色鹿悲心救人,反被出賣。

@《六度集經》裡,鹿王代替懷孕的母鹿前往送死。

18.波斯匿王高齡的母親去世,他非常哀傷憂戚。聽了佛陀的開示,波斯匿王心開意

解,掃去多日的陰霾。請從《佛說波斯匿王太后崩塵土坌身經》這段說法中,說

明佛陀欲揭示的生死觀?[第二章‧頁 85-87]

答:(1)老病死生是每一個人必須面臨的事,無人可以倖免,凡有生必有死,有生必

有滅,這是生命輪轉的因緣軌則。(2)依佛教的觀點,生不是開始,死也不是結

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不斷生滅變異,能夠從生滅法中求證不滅的生命,才

是一種智慧。

19.根據經典記載,請問佛陀孝親衛國的典範有哪些,請舉出二例說明之。

[第二章‧頁 91-92]

Page 9: A組題庫 問答題可以接受的方式,弘揚佛法,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從避開戒律,另 立清規來發展中國佛教的特色,則人間佛教必定能符合當今人心的思潮。

9

答:佛陀的孝親之道,超越一般世俗的小親、小孝。一般人認為「身體髮膚,受之

父母,不敢毀傷」,以此批評出家披剃捨俗,割愛辭親,是大不孝,其實不然。

(1)佛陀出家後返回宮中為親屬說法,讓他們生起正信。 (2)佛陀為父擔棺,為亡母

說法。 (3)姨母大愛道比丘尼涅槃後,佛陀帶領難陀、羅睺羅、阿難舉火供養。 (4)

佛陀捨棄王位,但愛護子民之心沒有削減。當他知道琉璃王欲帶大軍攻打迦毗羅

衛國,便於烈日下,坐在路中,以「親族之蔭更勝餘蔭」的真摯誠心,感動琉璃

王撤軍,化解干戈。

20.請問大師為何要還原人間佛陀的本來面目,讓大眾理解人間佛陀?[第二章‧頁 92- 93]

答:(1)根據《佛說興起行經》記載,佛陀為度眾生,所以示現木槍刺腳、被擲石出

血等災難,以方便善巧,令一切眾生知道業報不失,而能斷一切罪,修諸善行。

不過由於人們出於信仰的虔誠,把當初人間的佛陀「神化」,以顯示他的特殊之

處,但是用一些特異功能來宣揚佛陀,不一定能增加佛陀的神聖、偉大。 (2)人間

佛陀一向倡導平凡、平常、平淡、平等、生活化、人間化,所以我們要還原人間

佛陀的本來面目。才能把人間佛教應用十方,傳揚國際。 (3)從佛陀出家求法、成

立教團、日常生活、教化弟子、利生服務等各方面來認識佛陀,了解他真實的人

間生活,更能使現代人接受和信仰人間佛教。 (4)揭示「佛陀是人,不是神」的本

意。

21.一般人害怕苦,星雲大師卻說要以苦為樂,應該如何做到呢?[第三章‧頁 96-104]

答:不少佛子把人生說得苦不堪言,錯解苦的真義,而星雲大師則說,佛陀提出苦

的實相,是要我們正視這個問題,從而進德修業,去除苦因,得到究竟安樂,不

是厭離人間。 (1)苦對於我們人生有極大的貢獻;因為苦,是我們的增上緣,苦,

是我們的營養劑。它給我們學習、給我們奮鬥、給我們增上、給我們成熟、給我

們超越,有能量的人可以刻苦自勵,對人生有正面的助益。 (2)苦,是我們的老

師;苦,是我們的力量,好像泥土做的瓦罐經過火烤,它就會堅實;瀝青被壓縮

之後,就會堅硬踏實,給人行走 (3)苦,給我們訓練,給我們堅強,給我們向上,

給我們奮發。人生透過苦,發展出未來的成就,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

人」。 (4)以佛門的修持對治我們的悲苦,如不淨觀對治貪欲之苦;慈悲觀對治瞋

恨之苦;因緣觀對治愚痴之苦。唯有面對苦難,克服困難,努力奮鬥,才會成

功。 (5)佛陀講「苦」,是鼓勵我們走向佛道,所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不

畏懼苦難,那才是佛陀對人間的開示。若能自我訓練,以苦為樂、以苦為有、以

苦自得,則是人生最大的享受。

Page 10: A組題庫 問答題可以接受的方式,弘揚佛法,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從避開戒律,另 立清規來發展中國佛教的特色,則人間佛教必定能符合當今人心的思潮。

10

22.請問星雲大師如何詮釋「生、老、病、死」苦?[第三章‧頁 99-103]

答:生老病死是世間的實相,星雲大師認為過去的佛教常以「生、老、病、死」來

說明人生的過程,讓人感到死亡就是終點,將其次序調整成「老、病、死、

生」,內容不變,但增添了積極進取的意味。以下是星雲大師對生老病死的詮

釋: (1)生:父母生兒育女是苦的,但是把兒女抱在懷中的喜悅安樂也帶來幸福希

望;兒女的貼心給予噓寒問暖,照料關懷也能讓父母感到溫馨備至。 (2)老:老是

苦,但老了頤養天年,享受兒女團聚、含飴弄孫、天倫之樂;老了受人尊重、受

人奉養,老也有老的喜悅、老的成就;老也可以發展第二春,讓自己的人生更超

然開闊。 (3)病:修道人帶三分病才知道發道心,病能幫助我們人生的增上和超

越。病的痛苦讓我們看到世間真實的一面,讓我們對世間不必貪戀、不必執著。

(4)死:死亡不但不苦,還是一種喜悅,因為年老衰殘的身體,等於破舊的房屋,

必須拆了重建,才能住人。死亡,不是死了就沒有,色身雖然毀壞,但是我們的

真如佛性不滅,正所謂生命不死。星雲大師認為佛陀說苦的用意,是要我們認識

生、老、病、死,從生、老、病、死中去長養善根,完成悟道、擴展生命、豐富

未來,透過廣結善緣、行善,讓今生、來世都能獲得富樂。

23.試舉三則星雲大師對「死亡」的譬喻。[第三章‧頁 101-102]

答:星雲大師認為死亡不是結束,色身雖然毀壞,但是真如佛性不滅,星雲大師舉

了以下的譬喻形容死亡,說明生、老、病、死是自然的現象,不必為它有太多的

掛礙: (1)如破舊的房屋,必須拆了重建,才能住人。 (2)如損壞的引擎,必須汰換

更新,才能使用。 (3)好比花草樹木,須修剪枯枝殘葉,才有希望,才有未來。 (4)

如春夏秋冬四季的循環,冬天過去,才有春天百花開放。 (5)就像花果成熟,豐收

甜美的果實。這一期的果實收成了以後,種子又會再生長繁衍出下一期的收穫。

(6)就等於燒火的木柴,一根木柴燒完了,再接著另一根木柴,一根根木柴彼此不

同,但生命的火苗不會間斷。 (7)如念珠,一粒一粒的珠子,就好像一期一期的生

命,彼此之間用業力的線,把前後期的生命體串連在一起,輪迴、循環不已,不

會說死了就消滅沒有。 (8)如移民到其他的地區,有錢的人可以移民到好的國家地

區,沒有錢只有到比較苦難的地方生活;往生的去處亦然,它是基於善惡因果的

業報,非常公平。

24.試從緣起的真理詮釋「空」的真義。[第三章‧頁 104-108]

答:空是緣起的意義,是宇宙的真相。 (1)真空生妙有:佛教所謂四大皆空,指的是

宇宙人生所有萬事萬物皆由地、水、火、風等條件和合而成,自性空寂。比如有

Page 11: A組題庫 問答題可以接受的方式,弘揚佛法,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從避開戒律,另 立清規來發展中國佛教的特色,則人間佛教必定能符合當今人心的思潮。

11

地,才能有萬物的生長、儲藏;有水,才能滋潤、洗滌、灌溉;有火,才能熟

食、取暖,人生才有了生機;有風,就是呼吸的本源,萬物才能生存。所以四大

皆空實際就是四大皆有,是我們生存的條件。 (2)空是生存的條件:口袋不空,不

能攜帶金銀用物;口腔、鼻腔不空,不能生存;有空間才能建造房屋,因為空才

能存在,才能富有。所以說「四大皆空示現有,五蘊和合亦非真」,有肚量的人

則說「有容乃大」。所以,「空」成就了「有」,「有」依「空」而成立。 (3)色

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有不二,是對人生真理的說明,開啟我們的智慧,因為空

才有萬象、萬有、萬物。比如一張桌子,它的真相是木材,再分析是樹木、是種

子,是土壤、陽光、空氣和水等種種的因緣和合。也可以說一粒微塵就看見宇宙

世界的因緣。

25.為何說「無常」讓人生有更美好的遠景?試述之。[第三章‧頁 111-112]

答:在過去,佛教讓人很害怕的,就是因為一直講「世間無常,人生苦短」,星雲

大師認為無常具有積極的意義,因為: (1)無常蘊含著積極奮發的思想:因為世間

無常,就有我改變的時間,就有我改變的空間。我們在人間的生活起居,甚至未

來理想,都因為無常而可以進行改良,可以設法變好。 (2)無常是變化的,所以諸

法不是定型的:世間有生滅相續的現象,如花開花謝、日出日落、月圓月缺、四

季冷暖的變化、白天黑夜的輪轉,這些都是無常帶給人間不同的美景。應該感謝

無常讓我們的人生有更美好的遠景,讓我們的事業有更高的發展空間。 (3)人生無

常,法無定法:只要我們肯得修正、改善自己的行為,努力奮發,自然就能改變

自己的前途、命運。因此,無常,讓人珍惜擁有、因緣、關係。 (4)世間的無常,

故加速勇猛精進:讓我們知道時間的寶貴,所以要珍惜寸陰如金;讓我們知道空

間的可貴,所以要重視環保。即使生命有「老、病、死、生」,也會在無常裡獲

得轉機,獲得更新。

26.佛教談「無我」的真實義為何?[第三章‧頁 113-115]

答:(1)談「無我」是為了發揮「真我」:無我非否定自己,而是不要私我、不要小

我,不要執著一個愚痴的「我」,而應該發揮一個「真我」,追求一個大我,把

「我」淨化、美化、擴大、昇華。所以佛教講真如、自性、如來藏、實相、般

若、法身,都是為了建設人生未來的希望、未來的成就。 (2)我,廣大無邊、無窮

生命:「法身」,遍滿虛空、充塞法界,生命都是無處不在的,虛空都在我們的

心中。我,會有循環,就是有老病死生,有分段生死,但是如同換衣服,這一件

衣服舊了,換一件新衣服;這一個身體朽壞了,換一個新的身體給我們居住,生

與死是一樣的。 (3)精神慧命永不生死:生命,是「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

Page 12: A組題庫 問答題可以接受的方式,弘揚佛法,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從避開戒律,另 立清規來發展中國佛教的特色,則人間佛教必定能符合當今人心的思潮。

12

新」;生命,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在物質的身體以外,精神慧命永生不

死。一旦體證了無限生命的真我沒有死亡,便沒有恐怖,沒有顛倒妄想。

27.請說明布施的意義。[第三章‧頁 119-121]

答:《金剛經》裡佛陀舉出,即使有人因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

用布施」而得福甚多,但都還是在有相、有限、有數上去計算的,真正的修行是要

能可以做到三輪體空的無相布施。 (1)布施不但是給人,也是給自己;彼此共榮互

利。就如農夫種田,你播種了,當然就會有收成;所謂捨得、捨得,有捨就有得。

(2)「財法二施,等無差別」:信徒以財物布施供養教團,教團裡的比丘、比丘尼,

則以佛法布施給信徒,佛陀一再強調二者平等無別,這也可以說是佛法殊勝之處。

(3)「無畏布施」:所謂無畏布施,就是給人不要有掛礙、不要有恐怖,如慈母保護

嬰兒,如國家保護人民。我們能給全人類不要有所畏懼,能過幸福安樂的生活,那

才是更難得的布施。 (4)「施者、受者,等無差別」:接受布施的人,和布施的人

有同等的功德。如請客結束之後對對方說:「感謝您的光臨」、「感謝您的友

誼」、「感謝您遠道而來接受我的邀請」。這是佛法對施、受之間微妙關係的闡

述。

28.佛陀的戒律東傳中國之後,要成為一個正式的出家人,須受何種戒法?

[第三章‧頁 121]

答:需受三壇大戒,分初壇正授、二壇正授、三壇正授三階段。 (1)初壇沙彌、沙彌

尼:受「攝律儀戒」,就是講究行、住、坐、臥的威儀。 (2)二壇比丘、比丘尼:

受「攝善法戒」,要能可以做種種的善事,要積極的去教化和度生,為社會服務。

(3)三壇菩薩戒:受「饒益有情戒」,所謂「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真正做到像

《金剛經》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樣才是最究竟的

持戒。

29.持戒究竟是束縛?還是自由呢?請說明之。[第三章‧頁 121、第一章‧頁 29、30]

答:說到持戒,一般人都感到恐懼,深思持戒之意,持戒其實不是束縛。以下是持戒

的意義: (1)持戒是防非止惡,若能做到則不是束縛,而是自由。等於遵守法律,

便沒有刑罰之苦,被關在牢裡的受刑者,都是因為犯下五戒、不守法治而受法律制

裁,才會有束縛之苦;如果他們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酗酒、吸毒,便不會

有牢獄之災。 (2)人間佛教戒律的精神,主要就是「不侵犯」而給予「尊重」的意

思。一個人持戒,就不會侵犯別人,自然不會受到因果乃至法律的制裁,如此自己

Page 13: A組題庫 問答題可以接受的方式,弘揚佛法,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從避開戒律,另 立清規來發展中國佛教的特色,則人間佛教必定能符合當今人心的思潮。

13

和他人都能獲得「自由」,這是安定社會的一股重要的無形力量。

30.試從「生忍」、「法忍」、「無生法忍」的角度,說明為何生活在這個世間上,

唯一的智慧力量,就是忍耐。[第三章‧頁 123-125]

答:《阿含經》裡面提到忍分為生忍、法忍、無生法忍,從智慧和力量的角度,略

述如下: (1)生忍,為了生存而在人間所醞釀的耐力、勇氣。為了生存,要有智慧

認識這個世間的善惡好壞。忍,也是一種接受,不論遇到嬉笑謾罵、功名富貴、

好壞對待,都要能接受、擔負責任、化解。忍者,要有勇氣擔當苦難,給予別人

安樂。 (2)法忍,即所謂「八風吹不動」:生活上的一切,世間上的一切諸法,憂

悲苦惱、功名利祿、人情冷暖等,不但不為所動,而且要能真正地認知、處理、

化解、消除,進而轉化、昇華。所以,在人間唯有忍,才能認識、才能接受、才

能擔當、才能解決。 (3)無生法忍,是不生不滅的境界:了知一切法本來不生不

滅、平等不二,故能達到忍而不忍的最高境界;若能隨處隨緣地覺悟無生之理,

則無所謂忍或不忍,一切都是法爾如是。所以,星雲大師認為若要生存、要生活

在這一個世間上,唯一的智慧力量,就是忍耐。忍的功力有多少,成就的事業就

有多高。

31.精進是辛苦?還是快樂?試從「四正勤」的角度論述之。[第三章‧頁 125-126]

答:(1)精進是斷惡修善的勇猛心,對於斷惡修善之事,必須要精進、勤勞地去做,

不能有懈怠放逸之心。 (2)世間有所謂「勤有功,戲無益」,佛陀則以四種精進

「未生之惡令不生、已生之惡令斷除、未生之善令生起、已生之善令增長」,教

我們:沒有做的善事,要趕快去做;已犯的惡行,要趕快斷除;沒有犯的惡事,

要勇敢地克制;想要犯的惡行,如貪瞋、嫉妒、侵略別人的心念,一定要克制自

己。 (3)舉例來說,讀書的人精進努力,就會金榜題名;勤勞的農夫,勤於工作,

便能秋收冬藏。衣服髒了不洗,永遠都是髒的,洗過之後穿在身上,才會舒服。

也就是說想要快樂,一定要先勤勞,而後才有成果。

32.禪定對修行有什麼意義?如何在生活上真正發揮「禪」的真義?[第三章‧頁 126-

127]

答:(1)菩薩道自度度人的方法中,禪定的修行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心裡的不安,主

要是受到煩惱的鼓動。禪定,是安心立命的修行,能讓我們安住身心,進而幫助

別人,服務大眾,是一切六度的動力。 (2)一般人以為坐禪要眼觀鼻,鼻觀心,實

際上,打坐只是過程和方法,用來幫助我們生定發慧。 (3)禪的真義應該是活活潑

Page 14: A組題庫 問答題可以接受的方式,弘揚佛法,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從避開戒律,另 立清規來發展中國佛教的特色,則人間佛教必定能符合當今人心的思潮。

14

潑的,所謂搬柴運水是禪,喝茶吃飯是禪,行住坐臥是禪,語默動靜、揚眉瞬目

都是禪。所以禪,是用一種行雲流水、瀟灑自在的態度來應對萬事萬物。

33.人間佛教的六度萬行等菩薩道是我們行為的準則,試述般若與其他五度的關係﹖

[第三章‧頁 127]

答:(1)「五度如盲,般若為導」:一般而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五

度是世間法,有了般若波羅蜜,才能成為出世間法。 (2)例如,一般人的布施、持

戒執相而求,是屬於世間法,有了般若,所有的布施、持戒等,就能離相、離執

著、離人我對待、離比較計較,成為出世間法,是一種人生更高的圓滿解脫。(3)

般若是向內自證的功夫,是透過「正見緣起,了悟諸法空性」所獲得的「內外圓

成」的智慧。人生有了般若,就能泯除人我對待,跳脫無明煩惱,達到隨緣自

在,任性逍遙的境界。

34.星雲大師以《華嚴經》的「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說明了佛陀究

竟在哪裡呢?[第三章‧頁 134-136]

答:這個偈子主要探討佛陀的法身,星雲大師以其對佛法的體悟說明佛陀在我們的

心裡,在虛空裡,在信仰裡。 (1)虛空是不生不滅的,並進一步了解(刪除)生命也

是不生不死的。人從這色身修持而能到達法身,所謂法身者,就是遍滿虛空、充

塞法界,無處不在、無處不有的本來面目,那便是修道的目標。 (2)「溪聲盡是廣

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青山綠水、日月星辰皆是佛陀的示現,所以虛空法界

皆是佛陀真身。 (3)佛陀在我們的信仰裡。信仰是有層次的,佛陀的樣子也是有層

次的,我的信仰到什麼程度,佛陀就跟著我的信仰到達什麼程度。要看到佛陀究

竟是什麼樣子,那不是一個知識分別的世界,而是信仰的層次。佛陀是覺者,是

真理的體現者,唯有用至高的信仰實踐,才能體會佛陀在哪裡。

35.試述佛教的宇宙觀。[第三章‧頁 108-109]

答:(1)其他宗教往往把宇宙解釋成直線的,從這裡到那裡就沒有了;而佛教的宇宙

觀是圓形的、是循環的;講時間是無始終,講空間是無內外,這種美妙無比、生

生不息、欣欣向榮的人生,給予人間希望和未來。 (2)如同季節有春、夏、秋、冬

的更迭,冬天不是結束,冬天過後,春天就會來臨;萬物有成、住、壞、空的循

環,空也不是沒有了,此處房子倒了,有了空間,可以重建大樓;生命有老、

病、死、生的輪迴,死了也不會空,就好像時辰鐘,從一走到十二,又重新輪

轉。因緣是循環的、是圓形的,因此虛空也是無盡、無限的。

Page 15: A組題庫 問答題可以接受的方式,弘揚佛法,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從避開戒律,另 立清規來發展中國佛教的特色,則人間佛教必定能符合當今人心的思潮。

15

36.試從科學的角度舉三個例子,說明佛陀的說法是如何「契理」呢?

[第三章‧頁 116-117]

答:佛陀對人生宇宙的解說,日後都持續獲得科學的印證,甚至很多佛陀證悟的內

容,至今連最先進的科學,都無法完全揭開。所以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如果

將來有一個能代替科學的學科,這唯一的學科就是佛教。」 (1)例如當初佛陀以智

慧,證知世間的地球如一顆「菴摩羅果」,八、九百年後才有牛頓證實地球是一

個圓形的狀態。 (2)佛陀說「佛觀一杯水,八萬四千蟲」,以現在科學家運用顯微

鏡觀察水的情況,即是微生物;佛陀也告訴弟子,人的身體約有八十種蟲在活

動,以今日的科學研究,就是指寄生蟲。 (3)《首楞嚴經》卷二說:「於一毫端,

遍能含受十方國土。」這種一多相印、大小互攝的宇宙觀也被現代量子物理學家

所認同、肯定。 (4)佛教泛指宇宙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它是至大無外,至小

無內;是無量無邊,無垠無涯的。根據現代科學家研究的結果證實,宇宙無比的

浩瀚深廣,誠如佛陀所說。(5)近代物理學家把物質分解成最小的單位,叫做原

子、電子、中子,而佛陀所說的「微塵」,又比中子更加的細微。 (6)科學家發

現,原子的構造有 99.99999.....%是空的;我們所感知的事物並不只是事物的本

身,而是根據我們探索的方式所呈現的樣子,其中心識扮演了決定性的角色。凡

此也都與佛教「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真空妙有」、「同體共生」等主張符

合。

37.人間佛教的神聖性為何?[序‧10、第三章‧頁 129-130]

答:(1)佛陀說「人人有佛性」,直下承擔「我是佛」,把我們提高得跟佛陀等同,

具有佛陀一樣的真如自性,就是人間佛教的神聖性。 (2)依止佛陀的三法印、四聖

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等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都是神聖性。 (3)每一個

人信仰人間佛教,都能人我和諧、家庭幸福、積極增上、解脫自在,都是神聖

性。 (4)人間佛教以人為本,不假神權,真正的佛法是創造人生究竟的幸福,「自

依止,法依止」,是神聖性 (5)在人間佛教裡面,舉凡能有一碗飯吃、能可以獲得

生命的成長,得到歡喜,得到因緣、助緣;別人給我一個微笑、一個握手、一個

點頭;我肯給人布施,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等,都是神

聖。 (6)能做到「三好」,即「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的三業淨化。自

己從凡夫慢慢淨化,到成聖、成賢,就是神聖的信仰之功。 (7)相信今後佛教的出

路,應該真正依止佛陀的人間佛教教示,所謂「人成即佛成」,把人做好,人人

能開悟,就能成佛。 (8)人間佛教走入社會、服務社會大眾,所謂弘法利生,上求

佛道,下化眾生的胸懷和理想,都是神聖性。

Page 16: A組題庫 問答題可以接受的方式,弘揚佛法,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從避開戒律,另 立清規來發展中國佛教的特色,則人間佛教必定能符合當今人心的思潮。

16

38.試就人間佛教的生活行儀,敘述佛教對中華文化的影響。[第四章‧頁 144-151]

答:衣食住行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就是覺悟的佛陀也離不開人間生活,這些

規章、格式、紀律等,對於中華文化的影響可以說是水乳交融。以下就食、衣、

住、行敘述之: (1)食—日常蔬果有許多是伴隨佛教東傳,從西域絲路引進的,胡

瓜、西瓜、番茄、波羅蜜等,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早齋吃粥、喝

茶、素食文化等,皆與佛門文化有關。 (2)衣—中國服飾在魏晉南北朝之後,受到

佛教和中亞文化影響很深,比如髮式、紋樣。而中國僧侶所穿著的長衫、大袍

(海青),甚至偏袒右肩的袈裟,都來自於印度,成為漢服的代表,可謂現代僧

侶保持了傳統的中華文化。 (3)住—佛教寺院建築的巍峨莊嚴,成為中華文化建築

的特色,影響皇宮的建設也參照佛教宮殿的樣式,乃至中國農村許多排列式的房

屋,也是受佛教僧侶群居一地的影響。 (4)行—佛教講「三千威儀,八萬細行」,

展現修道者由內而外,行儀上的莊嚴正派。佛門的排班文化,能減少社會上推

擠、不排隊的現象,使社會祥和有序。

39.請論述佛教的素食理念為何?[第四章‧頁 144-147]

答:(1)佛世時,為順應當時社會習俗,僧眾托缽乞食,不揀精粗,也順應信徒供養

的方便而食,沒有葷素的分別。傳教東傳中國,因氣候、地理與民情文化等皆與

印度不同,因而從托缽乞食轉為自炊自食。 (2)中國佛教倡導素食,是為了實踐慈

悲的精神,受到儒家「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思想影響,

素食成為中國佛教日常習慣和修持生活的特色,也是人間佛教尊重生命的重要理

論。 (3)佛教雖然沒有反對肉食,但主張不殺害生命,充份體現慈悲平等,生命一

體的精神,與現代提倡的環保、護生的理念相呼應。

※延伸閱讀

《大般涅槃經》云:「夫食肉者,斷大慈種。」佛陀時代,弟子們次第托缽乞食,

無有揀擇。迦葉尊者曾請示佛陀「若乞食時,得雜肉食,云何得食應清淨法?」

佛陀為此宣說「三淨肉」等方便法。(大正藏冊 12,頁 386 上)

40.請說明人間佛教與政治的關係為何?[第四章‧頁 183-193]

答:道安大師說:「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提倡「政教合一」的思想,即政治

需要佛法的指導,佛教需要政治的護持。有以下事蹟說明: (1)國師護民,致力經

典翻譯:自東漢明帝迎請佛教到中國,開啟佛教在中國的流傳。而後有佛圖澄感

化石虎、石勒;道安大師勸諫苻堅休戰;後秦姚興禮鳩摩羅什為國師,主持國家

譯經場,並敕命羅什的弟子任僧正、僧錄,成為佛教僧官制度之始。 (2)復興佛

Page 17: A組題庫 問答題可以接受的方式,弘揚佛法,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從避開戒律,另 立清規來發展中國佛教的特色,則人間佛教必定能符合當今人心的思潮。

17

教,開鑿雲岡石窟:魏文成帝開鑿雲岡石窟,獻文帝建寺造塔,平城成為佛教都

市;孝文帝於龍門開窟造像;隋文帝被稱為佛教皇帝。 (3)武后護持,八宗弘揚天

下:唐太宗為玄奘大師設譯經院,高宗稱其為國寶;武則天提升僧尼地位,以五

戒教育世人,並寫開經偈流傳至今。其護持佛教有功,使八宗大弘天下。唐宣宗

則賜紫袈裟予悟達國師,敕封為「三教首座」。 (4)四事教導,掌政愛民之方:禪

宗神秀大師為四朝國師,清涼澄觀為「七帝之師」,宋太祖開刻中國第一部大藏

經《開寶藏》,明清時期,人間佛教則已深入人心,所謂「家家彌陀佛,戶戶觀

世音」。 (5)義理教化,普及社會人心:歷朝帝王的護持,佛教生根、開花、結

果,並弘傳至韓國、日本、越南等地,形成北傳大乘佛教系統及東亞共同的文

化。

※延申閱讀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中,佛告波斯匿王:「我以是經付囑國王,不付比丘、

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所以者何?無王威力,不能建立。」(大正藏冊 8,頁

843 上)

41.文人對於中國佛教的傳播,帶來了什麼貢獻?他們與佛教之間的關係為何?

[第四章‧頁 174-183]

答:(1)自古以來,中國的文人學者一向具有極高的地位與尊崇,發言具有舉足輕重

的輿論力量,對當代乃至後世,都能發揮一定的影響力。(2)歷來不少文人感於佛

教的人生哲理,如:佛教講因緣果報、無常苦空、三世輪迴等博大精深的義理影

響,寫下不朽著作。如干寶的《搜神記》、吳承恩《西遊記》、曹雪芹《紅樓

夢》、劉鶚《老殘遊記》等,都可看出濃厚佛教思想。這些家喻戶曉的曠古之

作,不但為中國佛教文學增添色彩,也間接幫助人間佛教在民間的傳播。 (3)佛法

豐富了文人的生命,開拓了文學的新面貌,如王維、白居易、蘇軾、黃庭堅皈依

佛教;韓愈及歐陽修曾經激烈反佛,最後親近禪師,懺悔罪愆,找到安身立命之

道。而文人學佛,以其妙筆「文以載道」,則助長了佛法的宣揚。

42.試說明「三武一宗」的毀佛昧行之肇因。[第四章‧頁 221-225]

答:(1)「三武一宗」教難,指的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後周世宗的毀

佛行動。前三次皆為聽信道教的煽動,第四次則為貫徹以儒家為主的統治。 (2)佛

教初傳時期受帝王、官員護持,經濟有了顯著的發展。而後在隋唐三百餘年間,

從事各種社會事業,信徒受到感動,捐獻也增加許多;寺廟的儲財富可敵國,信

徒眾多,民間有了廣大的信眾,因而震動皇朝不安,讓一些沒有能力的帝王,因

Page 18: A組題庫 問答題可以接受的方式,弘揚佛法,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從避開戒律,另 立清規來發展中國佛教的特色,則人間佛教必定能符合當今人心的思潮。

18

自身無法振作發展國家,於是嫉妒佛教的興盛,懼怕佛教的力量威脅國家的生

存,因而對佛教歧視壓迫。

43.佛教為何從隋唐的興盛,轉而消極脫離社會,造成衰微?[第四章‧頁 226-227]

答:(1)沙彌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知道宗教的影響力,下令出家人走入山林修道、

嚴格禁止民眾擅自進入寺院、禁止出家人和信眾接觸。 (2)元、清兩代,皇室崇尚

喇嘛教,對佛、道兩教加以打壓。清朝更明令婦女不可到寺院燒香拜佛,出家人

不可外出托缽。 (3)僧侶過度以出家人的戒條要求在家眾,如夫妻是冤家等,過度

宣傳消極的苦、空、無常、無我,使佛教失去人間性,不能契合人民生活。 (4)出

家人消極避世,忽略世間資生、人民生活的改善、人心淨化的輔導及社會的建

設,急於求證出世的解脫,和大眾想要建立現世安樂格格不入,因此產生隔閡,

無法觀機逗教。

44.試析大師對佛教「經懺」的看法。[第四章‧頁 229-230]

答:唐宋時期,寺院靠田產收租或信徒淨財布施,來支撐經濟,明清之後因為教難

迫害,僧侶為了生活,只好奔走信眾家中,趕經懺做佛事。對於經懺應該有正確

的認識: (1)經懺是對人老病死生的一種服務,站在宗教的立場,出家人為生者說

法利眾,固然重要;為亡者誦經超度,同樣需要,所謂冥陽兩利,生亡得度,這

也是佛教對人間的貢獻。 (2)經懺不是商業買賣的行為,有一些僧人因為經懺容易

得到供養,講經弘法比較困難,沒有人會給予供養,利之所趨,造成一些對信仰

不提升的人因此墮落。因此,宗教師要有深厚的佛學素養,服務社會大眾。

45.古來的祖師大德、歷代佛教徒,依循佛陀教化修行慈善、服務社會,請試舉三 例,並說明之。[第四章‧頁 152-162]

答:(1)保育造林:出家人開山建寺,重視植樹造林,涵養水源,不僅美化環境,

尤其加強水土保持,防治自然災害,同時生態也獲得保護。如知名的臨濟禪師栽

松,不僅莊嚴山門,也留予後人典範。 (2)鑿井施水:佛教徒經常自發的在路旁施

茶、點燈,讓行路的人得以解渴,獲得指引。像吳越時期的德韶禪師在杭州吳山鑿

井,解除旱渴。 (3)急難救助:每當國家遭逢戰爭,兵荒馬亂之際,寺院往往成為軍

隊駐紮的場所,難民棲止的避風港。如抗日戰爭期間南京棲霞寺寂然、志開上人

等,收容難民達二十萬人。人間佛教慈悲包容,使得許多遭受刀兵劫難的人,免於

顛沛流離的生活,對於保民養息的利行,確實發揮了極大的功能。

Page 19: A組題庫 問答題可以接受的方式,弘揚佛法,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從避開戒律,另 立清規來發展中國佛教的特色,則人間佛教必定能符合當今人心的思潮。

19

46.請試舉出一項中國佛教衰微的主因,並以古鑑今,對應至大師與佛光山的宗風

行事,加以說明。[第四章‧頁 221-238]

答:佛教蓬勃發展,引來皇朝不安: (1)佛教初傳時期,受到帝王、官員護持,有的

朝代甚至供養寺院大片田園土地,佛教的經濟因此有了顯著的發展。因為佛教發

展的事業很多,信徒受到感動,捐獻也增加許多;寺廟的儲財富可敵國,信徒眾

多,民間有了廣大的信眾,因而震動皇朝不安,因而對佛教歧視壓迫。 (2)大師與

佛光山的財富觀是「儲財於信徒」,讓寺廟窮,信徒富;「興辦各項事業,要讓

佛光山窮」,唯有貧窮,才會讓人努力奮鬥進取,極力去尋找生存的前途。※延

伸閱讀:《貧僧有話要說‧我對金錢取捨的態度》、《貧僧有話要說‧我究竟用了多

少錢》

47.如何在全球各地推動佛教本土化?[第五章‧頁 303]

答:人間佛教至今推展至全球五大洲,本土化的幾個重點如下: (1)「本土化」是奉獻

的、友好的:是大家依照各地的文化思想、地理環境、風俗民情的不同,發展出

各自的特色。 (2)「本土化」不是「去」,而是「給」:希望透過佛教,給當地人

帶來更充實的精神生活,這正是人間佛教秉持回歸佛陀的本懷,才能給人接受。

(3)海外傳教,可以鼓勵他們擁有兩種信仰:就如同在學校念書,喜歡文學的同

時,還可以選修哲學一樣的道理。此外,以尊重與包容的態度,與各界人士往

來,建立友誼。

48.佛光山人間佛教的發展是如何透過文化出版來推動的?[第五章‧頁 250-253]

答:人間佛教的文化出版,經歷譯經、刻經,到現在雜誌、學報、報紙、電子報等

出版品,星雲大師致力以當代適合的方式傳播,弘揚佛法的文言文字,更重視給

人懂、給人接受。如: (1)推動佛教白話文運動:倡導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的文

章。 (2)「佛教文化服務處」:推出佛教首部出版《中英對照佛學叢書》,並出版

佛教藝文等書籍。(3)重新分段標點「每月一經」:每本流通價一元,都是成本以

下,等於是廣結善緣,與讀者結法緣。 (4)2000 年創辦《人間福報》:繼《覺

世》、《普門》雜誌之後,天天把人間佛教的真善美思想帶入社會,帶入家庭。

(5)隨著大陸佛教文化的發展,大師口述的十六冊《百年佛緣》、《獻給旅行者

365 日─中華文化佛教寶典》、《貧僧有話要說》等書,也交由三聯書店等多家出

版社發行。 (6)運用現代科技網路弘法:以十幾種語言傳播佛教文化,未來人間佛

教的弘揚,威力更加不可限量。

Page 20: A組題庫 問答題可以接受的方式,弘揚佛法,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從避開戒律,另 立清規來發展中國佛教的特色,則人間佛教必定能符合當今人心的思潮。

20

49.中國佛教在歷經「五四運動」、「文化大革命」後,如何透過教育辦學,走上

佛教復興的未來?[第五章‧頁 253-262]

答:(1)印光大師主張「去除三濫」:不濫傳戒法、不濫收徒眾、不濫掛海單,重整

佛教僧倫。 (2)太虛大師提出佛教「教產、教理、教制」三大革命,發表《整理僧

伽制度論》,尤其倡導「人生佛教」,致力佛教改革運動。 (3)佛教興學、培養人

才風行: 1906 年文希法師、楊仁山居士等人開始在各地辦理佛學院。太虛大師更

派人學習不同語言,培養不同系統的佛教人才。 (4)抗日戰爭後,佛教義務開辦中

小學情況風起雲湧,但隨著國共內戰、文化大革命,僧侶救護隊來台,轉而在台

灣創辦佛學院教育,相繼開辦十幾所佛學院。 (5)星雲大師在宜蘭展開接引青年學

佛,成立弘法隊、歌詠隊等,進而創辦佛光山叢林學院,至今培養無數弘法人

才。並舉辦大專佛學夏令營,這許多青年在世界各地為佛教、為社會、為國家奉

獻。 (6)推動人間佛教必須積極的服務人群、重視教育,推動佛教界興辦社會教

育,如佛光山創辦普門中學、美國西來大學、佛光大學、南華大學等。中國佛教

未來走上復興的路途,必須要積極走入人間,回歸佛陀本懷,熱心造福社會培養

與佛教有緣的人才,興辦各級的大、中、小學,這才是佛教復興的要道。

50.人間佛教的慈善如何具體實踐,請試舉三例說明?[第五章‧頁 292-297]

答:(1)人間佛教的慈善,救急不救貧:人間佛教的慈善,就是弘法,救濟人心才是

最大的慈善,而不是金錢物質的提供。因為錢財布施會有用盡、用壞的一天;以

佛法布施他人,卻能讓他今生今世受用無盡,甚至來生還是可以受用。 (2)慈善救

濟也包含宣揚戒殺、護生:放生最好改為「護生」,放生主要長養慈悲心,平時

愛護動物,重視山林水土的保持,而不是拿錢買動物來放生,世間的生命、眾生

那麼多,只有用心裡的慈悲才能救濟一切眾生,真正實踐佛法「諸惡莫作、眾善

奉行」,這就是最好的護生。 (3)監獄布教,培養受刑人的慈悲心與自覺的智慧。

(4)以佛法淨化人心的貪瞋癡,是究竟的慈善:人間佛教的慈善,是在人間播灑佛

陀的慈愛,增長大家對佛法的信心。如,佛光山成立雲水醫院送醫療到偏鄉、五

十部雲水書車,每天把行動圖書館帶到偏鄉,讓知識獲得不易的學童能與書香同

在等。這就是將慈善救濟的意義再擴大提升。

51.面對無常瞬息萬變的世間,地水火風的天災地變發生時,如何秉持著人間佛教的

理念救災?舉例說明。[第五章‧頁 296]

答:主要要能給人尊嚴,讓人心安接受。 (1)尊重受難者的文化:不可以透過救濟勉

強對方信仰佛教,也不可以趁虛而入,硬要別人接受我們賑災的想法和做法。

Page 21: A組題庫 問答題可以接受的方式,弘揚佛法,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從避開戒律,另 立清規來發展中國佛教的特色,則人間佛教必定能符合當今人心的思潮。

21

如,莫拉克八八風災時,佛光山提供許多耶穌徒的災民食宿,邀請牧師來祈禱為

他們安心。其中一位神父感謝道:「謝謝佛陀,讓我們完成上帝的旨意。」 (2)救

濟,不是救別人,是救濟我們的家園,救濟我們本身的安全。四川汶川大地震

後,當時在災區星雲大師跟大家說:「我是回來報恩的。」說明施者、受者等無

差別,接受他人的善念,一樣有功德。

52. 二 O 一五年的二月與五月,先後成立的「中華傳統宗教總會」與「人間佛教聯合

總會」。這兩個社團的成立,實現了人間佛教的什麼理念?[第五章‧頁 287]

答:透過「中華傳統宗教總會」與「人間佛教聯合總會」的成立,主要在實踐「尊

重與包容」、「平等與和平」的理念。希望促進不同宗教團體之間的相互往來認

識,大家能夠同中存異,異中求同,雖然信仰的宗教不同,但大家共同為淨化社

會人心一起努力。比如,自二 o 一一年佛館落成,每年 12 月 25 日固定舉辦世界宗

教聯誼會,來自海內外二千多個宗教團體,如同當時佛陀靈山勝會,天龍八部齊

聚一堂。

53. 星雲大師曾把「布施」譬喻為哪四個年級?請舉例說明布施如何實踐人間佛教的

理念精神? [第五章‧頁 290-291]

答:星雲大師把「布施」譬喻為四個年級:一年級是布施金錢,二年級是布施勞

力,三年級是布施語言,四年級是布施心意。尤其能夠「心香一瓣」,存好心為

人祝福,以教義、佛法傳人。 (1)隨時隨地實踐「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

望、給人方便」。 (2)時時刻刻行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隨手的好

事,滿面的笑容,這些與人為善的行為,都是布施。 (3)別人布施,我心裡歡喜、

讚嘆對方,不計較、不比較。

54.試述星雲大師為何要將信仰的對象統一回歸到釋迦牟尼佛?[第六章‧頁 312-313]

答:因為兩千多年來,佛教宏傳至世界各地,發展出許多不同的分支與派別,彼

此之間卻時常無法和諧相處,反而互相詆毀,這使佛教的發展受到了侷限。大師

認為佛教講佛佛道同、光光無礙,一佛是一切佛,一切佛就是一佛,信仰的對

象,不論是佛或是菩薩,都是偉大至尊釋迦牟尼佛的化身,因此應該要將信仰的

對象回歸到釋迦牟尼佛,使信仰單純化、讓佛教界得以團結合一。唯有團結合

一,佛教才能興隆。

55.試舉例說明星雲大師在青年時期就立志改革佛教,希望佛教的未來方向要如何發

Page 22: A組題庫 問答題可以接受的方式,弘揚佛法,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從避開戒律,另 立清規來發展中國佛教的特色,則人間佛教必定能符合當今人心的思潮。

22

展?[第六章‧頁 317]

答:(1)要讓佛教從山林走上社會:過去修道人以住到山林、住到偏僻、沒有人煙的

地方為好,現在不是了,現在社會交通便利,「天涯若比鄰」,所以佛教要重視

與社會的因緣關係。 (2)從出家僧眾走到在家的群眾:在佛教裡,菩薩不一定都是

現出家相,像觀音、文殊、普賢菩薩都是現在家相。所以,佛教是大家的,出

家、在家通通都有份,是社會的、人間的財富。 (3)從寺廟裡走到家庭裡:佛教不

一定只是在寺院裡,它應該要走入家庭裡。因為人間佛教重視家庭幸福、家庭美

滿、家庭快樂、家庭和諧,若能「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人人就可以幸福

快樂了。 (4)從談玄說妙的佛教,走到服務社會的佛教:未來社會的發展,必然是

一個講究服務的社會,誰能為人服務,誰就能存在;誰不為人服務,就會慢慢被

淘汰。所以,人間佛教要積極地對國家、對社會、對民眾做出服務、做出貢獻。

(5)從出家人做課誦、參禪、念佛的佛教,也可以有很多佛教徒共修、聯誼、討論

的佛教。 (延伸閱讀:自師父文章<什麼是「人間佛教」?>)

56.請試述「人間佛教」以「人間」為名的主要原因。[第六章‧頁 321]答:(1)佛教

教主釋迦牟尼佛,降世人間,主要就是對人說法,為人間示教利喜。人間佛教是

立足人間,對人的教化,所以叫做「人間佛教」。 (2)佛教應該以人為主,重視人

的幸福,人的平安,人的超越,人的完成。注重以人性為佛性,以佛性為人性,

所謂「佛是人成」、「人是未來的諸佛」,人和佛應該是不一不二的「人間佛

教」。 (3)希望所有佛教徒,都應該重視佛法弘傳在人間。人間需要佛教,才能實

踐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

57.相對於複雜的佛教信仰,試說明人間佛教的特性。[第六章‧頁 321]

答:「人間佛教」可以統攝二千多年來,複雜的佛教、複雜的信仰、複雜的種種

名稱,把所有在地理上不同的佛教,把時間上分別的佛教,在各人自己本心裡執

著的佛教,都歸於自己、歸於人、歸於佛。人間佛教實在合乎今後大眾的需要;

唯有「人間佛教」是佛教為未來世界點亮的一道光明。

58.星雲大師是佛教的一代高僧,為何想要辦社會大學?[第六章‧頁 331-332]

答:(1)凡是人間所需要的,大師都全力以赴,給予佛法布施的成就。隨著人間佛

教的發展,信徒逐漸增加,有了一點力量,想到其他宗教都辦了好多大學,大師

於是想,為什麼中國佛教徒都不辦大學呢? (2)所謂「叢林」,古代就是大學的意

思,是供給十方學子參學的地方。但是,由於住持不知道發大心、發大願,漸漸

的把門戶縮小,將「叢林」變成出家人衣食住的另外一個家庭,而不是公共的學

Page 23: A組題庫 問答題可以接受的方式,弘揚佛法,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從避開戒律,另 立清規來發展中國佛教的特色,則人間佛教必定能符合當今人心的思潮。

23

校、學佛的道場。現在,大師認為佛教應該要改變,不必老是創叢林,應隨著時

代辦大學。

59.星雲大師在此著作中以十三個重點來總說人間佛教。

請列舉五點:[第六章‧頁 337-338]

答:(1)人間佛教是佛陀的本懷 (2)人間佛教是真正的佛教 (3)人間佛教才為人間接受

(4)人間佛教才能成為普世的佛教 (5)人間佛教是未來世界的光明 (6)人間佛教是人

生的指南 (7)人間佛教是生活裡的資糧養分 (8)人間佛教可以安身立命 (9)人間佛教

可以補政經之不足 (10)人間佛教可以填補心靈的空虛 (11)人間佛教可以提升社會道

德風氣 (12)人間佛教可以安定社會人心(13)人間佛教會促進自心和悅、人我和敬、

家庭和順、社會和諧、世界和平。

60.舉例說明星雲大師早期因創新的弘法方式招致佛教界許多人士的疑忌,面對毀

謗批評,大師以是如何應對的?[第六章‧頁 326-330]

答:(1)關於和佛教會的功過、是非,大師不願意做太多的敘論,因為他認為那只是

世間法,與真正佛教的弘傳沒有一點關係。 (2)要爭氣,不必生氣。面對壓制與打

擊,反而使大師激起勇氣,遠離台北是非之地,單槍匹馬到南部發展弘法事業。

到後來立足南部,弘法全台灣。 (3)「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所以一個人只要有

信心,不怕被人欺負、壓制,有時反而激發他的力量,增加他的勇氣,可以創造

更多的前途和事業。 (4)待人好,才有好因好緣,要想打倒別人,除非那個人自己

倒閉。

61.人間佛教是佛陀本懷,有什麼人士的說法?[序‧頁 11]

答:(1)國學大師章太炎說,「佛教的理論,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因果業報,通

徹上下,普羅大眾不能不信,這是最可貴的」。 (2)梁啟超說,「佛教之信仰乃智

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獨善,乃入世而非厭世」。 (3)國父孫中山說,「佛教乃

救世之仁,佛學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佐科學之偏。佛法可以補法律之不足,

法律防患於已然,佛法防患於未然」。 (4)毛澤東說,「要發揚佛教優良傳統,將

宗教視為一種文化,而非一般迷信」。 (5)科學家愛因斯坦說,「如果世界上有一

個宗教不但不與科學相違,每一次的科學新發現都能夠驗證它的觀點,這就是佛

教」。

Page 24: A組題庫 問答題可以接受的方式,弘揚佛法,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從避開戒律,另 立清規來發展中國佛教的特色,則人間佛教必定能符合當今人心的思潮。

24